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嗎?
巧巧4歲的時候,外婆生氣地對她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巧巧很認真地說:「婆婆,你聽不聽話我都是愛你的。」孩子教我們的,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
——來自讀者的真實故事
文 | 劉建鴻
華東師大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微信公眾號:小鴻積極教養
有條件的愛容易讓孩子拋棄自己的真實感情「大多數父母都只是在孩子們滿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時候,才會愛他們。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的時候,他們就收回他們的愛。」
羅傑斯指出,「這種有條件的積極關注(愛)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學會了拋棄他們自己的真實感情和願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讚許的那一部分自我。」
羅傑斯說,「我們需要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愛)來接受我們人格中的所有方面……一直愛孩子,接受孩子,在這種條件下,孩子就會覺得不需要去隱藏那部分可能會引起愛的撤銷的自我,他們就可以自由地體驗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錯誤和弱點都納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體驗全部生活。」
八卦一下,《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的作者托馬斯·戈登和《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都是羅傑斯的學生,他是祖師爺級別的。
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也要接納接納並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先接納再推動孩子改變。
舉個例子:孩子從學校回來說他嫉妒某個同學成績比自己好,這個時候家長怎麼回答呢?
通常我們會說,你怎麼可以嫉妒別人呢,大家都是好夥伴,你要向他學習啊。我們否定孩子或者不允許他嫉妒,但他的嫉妒情緒並沒有消失,依然存在,只不過下次他再也不敢跟你講了。因為他知道,他再跟你講會受到你的批評。
孩子在跟我們談他內心感受的時候,我們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如嫉妒、羞愧,告訴他媽媽爸爸理解你的感覺。如果家長曾有過相似的經歷,鼓勵和孩子分享自己曾有過的經歷和感悟,如「媽媽小時候平時成績都很好,有一次考試考輸給了同桌的同學,也挺嫉妒她的。後來媽媽在平時的學習準備中做得認真,下一次成績又追上來了。」
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嫉妒是人之常情,嫉妒既可以激勵人提升自己能力(正面),也可能讓人通過貶損別人來滿足自我價值感(負面)。家長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後,向孩子示範了怎樣用正面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嫉妒可以說出來),怎樣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提升自己(如「後來媽媽學習更認真了,下一次成績又追上來了」)。
孩子對父母的憤怒要接納嗎?你可能要問,有時候孩子的憤怒是對著父母的,比如他說「媽媽,我討厭你,你是個壞媽媽!」這時候怎麼辦?難道這時候也要接受,也要接納嗎?
嗯!接納這個太有挑戰了,接納他等於否定了我自己。但即便孩子有時會這麼表達,我也建議大家接納,但限制他的一些用語和行為,比如不能使用一些非常不禮貌的字句,不能丟東西摔東西,但可以表達憤怒的情緒。
孩子的憤怒如果可以適當表達的話,家長會更有機會了解孩子,進而影響孩子。
對情緒、感受的接納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
例如,一位媽媽從窗向外看去,看到自己的兒子在幫他的朋友小城免受小羅的欺負。小羅比他們都高大有力。
不久之後,兒子進來了,媽媽叫他過來,把手撫摸著他的肩膀說:「媽媽看到了,很欣賞你剛剛為小城所做的。我想你真的是小城的好朋友,那需要很大的勇氣!」兒子回應說:「我才不勇敢呢!我其實很害怕。我不知道我還可以怎麼做。」媽媽回答:「哦,你覺得害怕,而不是勇敢,所以你想要我知道你的想法。」孩子:「是的,媽,這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媽媽:「你那時在害怕,但你仍然願意幫忙你的朋友。在我看來這就是勇敢!」
孩子剛從斷橋下來時,他並不認為自己有勇氣,他認為自己其實很怯懦、害怕,媽媽此時如果急於表達和鼓勵孩子,表揚說「我認為你這不叫害怕,你的行為就是勇敢」,沒有接納孩子的感受,表揚意圖雖好,但與孩子的真實感受並不一致,自然也無法建構形成對自己的新認識。
而在前述對話里,媽媽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再進行加工,「嗯,你那時在害怕,但你仍然不願意放棄,而希望再試試看。這在我看來這就是勇敢!」這時候孩子就接受了,將自己的情緒和媽媽的看法重新做了整合,這時候孩子才真正修正了原有認識,認為自己的努力雖然沒有成功,但的確也包含著一份勇氣。?
(文章摘自《聰明養育》,略有刪減修改)
—-愛貝睿第429次智慧分享—-投稿請發至:e@anrenmind.com
推薦閱讀:
※心理學:如何判斷男人是真心喜歡你,還是只想得到你?
※女生喜歡你的4個表現,別再說沒有女生喜歡你了!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聶魯達(智利)
※我不喜歡異地戀,但我喜歡你
※女人老看你,是喜歡嗎?男人說喜歡你,為何又和別的女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