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湖北佔7項
由國內160多位考古文博界專家學者參與,從1901年至2000年間中國(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數以萬計的重大考古發現中評選出來的100項考古大發現揭曉,湖北有7項遺址入選,它們分別是:1.屈家嶺遺址(編號為23)(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京山縣。發掘年代:1954年~1989年屈家嶺文化命名地,對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帶蓋陶甑:蒸煮器(左上,通高35厘米)鏤孔喇叭形圈足陶豆:食器(右下,高17厘米)陶紡輪:紡織工具(背景,最小者直徑3.5厘米)
屈家嶺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址中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等遺迹。出士遺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該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的出現,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屈家嶺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因其具有的濃厚地方色彩,被命名為"屈家嶺文化"。
2. 石家河遺址群(編號為30)(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天門市。發掘年代:1954年至今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彩陶高足壺:食器(上,高16.1厘米)玉人頭像:禮器或裝飾品(下,高3.7厘米)
石家河遺址群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群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遺址構成。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個基本連續的發展序列。遺址群的中心為一座由城牆、城壕和外圍台崗構成的古石家河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藝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銅塊等,證明石家河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3.盤龍城遺址 (編號為44)(公元前15世紀前後)商代前期城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發掘年代:1974年揭示了商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與分布。青銅獸面紋圓鼎:炊器或禮器(右,高48厘米)青銅鉞:兵器(背景,長41厘米)
盤龍城遺址是一處商代前期的城址,總面積約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周長1100米。包括宮殿區、居民區、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幾部分。城址內清理了大量遺迹,出土有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
4.曾侯乙墓 (編號為57)(公元前433年前後)戰國早期曾國國君墓葬,位於隨州市。發掘年代:1978年向人們展現了失載於文獻中的曾國的歷史。金盞:食器(上,高11厘米)銅編鐘:樂器(中,鍾架高265~273厘米)銅尊盤:酒器(下,高 23.5厘米)
為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 16.5 米,東西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槨內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為13~25歲的女性。墓中共出土隨葬品萬件以上。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 件、大尊缶 1對、聯座壺1對、冰鑒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 4件等。其中尊盤系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墓中還出土了編磬、鼓、瑟、笙、排簫等大量樂器,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蓋上,繪有包括青龍、白虎、北斗圖形及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像,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國家之一。墓中還出土金盞、金杯、金帶鉤及長達48厘米的十六節龍鳳玉掛飾,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體寫照。許多青銅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類銘文,為判定墓主提供了證據。
5.紀南城周圍的墓葬群 (編號為58)(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3世紀)東周時期楚國墓葬群,位於荊州市。發掘年代:2O世紀60年代至今對認識東周時期的楚文化及楚國埋葬制度有重要意義。越王勾踐銅劍:兵器(中,長55.7厘米)越王勾踐銅劍銘文:(左上)彩繪木雕小座屏:陳設器(下,長51.4厘米,高15厘米)透雕交龍紋銅熏杯:(背景,高12.7厘米)
紀南城是東周時期楚國的都城。在紀南城周圍的川店、紀山、八嶺山、雨台山、拍馬山等處,分布有七處密集的墓葬區。墓葬群包括楚國王侯、貴族的大、中型墓葬700餘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已出土各類遺物1萬餘件。其中越王勾踐劍、鳳凰山西漢古屍、戰國絲織繡花物三項重大發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轟動。
6.銅綠山礦冶遺址 (編號為60)(約為公元前9世紀~公元1世紀)西周至漢代銅礦開採與冶煉遺址,位於大冶市。發掘年代:1973~1985年對了解早期古代銅礦的開採與冶煉有重要意義。木斗:採礦工具(上,長62厘米)銅斧:開採工具(下,高40厘米)銅草花:生長於有銅礦的地方
銅綠山又名"銅錄山",銅綠山遺址是一處西周至漢代時期的銅礦開採與冶煉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地表積存了約40萬噸古代煉銅渣,是一處規模龐大,保存完好,埋藏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古代礦冶基地。遺址內已清理出各種採礦井巷數百條,生產、生活用具上千件,還有多種形式的煉銅爐,並發現有春秋時期的煉銅爐8座。已發現的採掘工具包括木鏟、木耙、木槌、銅斧、銅鑄、鐵鋤、鐵鏨、船形木斗和轆轤等。
7.睡虎地與龍崗秦墓 (編號為63)(公元前3世紀)秦代墓葬,位於雲夢縣。發掘年代:1975年為研究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律書竹簡:(上,長23.8~24.5厘米)鳳形木胎彩繪漆勺:食器(下,高13.3厘米)彩繪牛馬圖漆扁壺:酒器或水器(背景,高22.8厘米)
睡虎地秦墓是一處戰國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現已發掘了其中的12座。墓葬中出土秦代的竹簡1100餘枚,以及毛筆、石硯、墨塊等文房用具。竹簡上的秦代隸書,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記載了有關秦代法律、醫學等諸多內容,為研究中國書法、法律、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龍崗秦墓是一處戰國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現已發掘了其中的9座。出土秦代竹簡283枚及木牘1方。內容記載了秦代法律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推薦閱讀:
※在荊州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湖北隨州遭遇60年大幹旱
※湖北美食前20排行榜,第一名竟然是……你都吃過嗎?
※湖北是南方還是北方?
※湖北 通山縣 九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