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刀劍鍛造工藝(轉載)
從《日本刀鍛造工藝圖》我們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日本刀的結構,可以說日本刀源自中國唐代包鋼法,但是它已經在日本得到發展和進化,已經超越了包鋼法成為一種更先進的制刀方法。也可以看出一把好刀的製作過程太繁瑣,成本太高。作為戰場兵器不符合低成本和量產性的要求。拿來決鬥還是可以的。 那麼怎樣鍛造一把無堅不摧的好刀呢。我分享一下搜藏了好多年的一點資料吧,這起碼是一種打造日本刀的方法。刀劍的鍛造鐵制刀劍的關鍵工藝是摺疊鍛打和敷土淬火,關鍵性能是在戰鬥中經得起較重型冷兵的衝擊以及反覆砍刺鎧甲和人骨。原創當然是中國的,史上最強也是中國的,可惜在近代嚴重衰落,二十世紀後幾乎絕跡,1949年後據說原北平刀剪廠的老師傅們曾試圖打撈搶救,成效似乎不怎麼樣。不過倭人學去以後,一直延續。經過明治時期的大蕭條,很快在大正時期復興,並通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栗原彥三郎等刀匠的大力復興又小小的繁榮起來。現在唯有再向倭人取經了。國內目前不少致力於傳統刀劍的師傅們(這批人大多是2000年後冒起的),即使不是全學也需參考倭刀技藝,才使國人精粹得以在摸索中復原。所以,這裡簡單粗陋的介紹傳統刀劍的製作過程,選取倭刀為例,術語也借用倭語(沒辦法,這個領域唯一完整的術語體系就是日語,漢語的早已失傳無考)。一、煉玉鋼傳統刀劍用的原料是土法煉製的鋼,倭人叫「玉鋼」,含碳量高於1.0%,少於這個數的做出來硬度不夠。使用現代成品原料總嫌不夠正宗,唯有自己在家大鍊鋼鐵,竹本老師這鍊鋼技術的摸索過程也是曲折,不表。買來的鐵砂鋪好晒乾:
鍊鋼主要原材料,鐵砂和木炭:
自製的玉鋼爐生火:
爐子下放三個伸出來的管子可以作觀察口,拿著墨鏡片湊上去便能看見裡面鐵水滴答的樣子。等不滴了就是差不多好了...下面的小門要時常打開來通一下,放出硫化物等雜質
這一大團就是煉好的玉鋼了:
這塊是以前做好的把兩塊容在一起:
水減。就是下水冷卻
二、選料打合先把玉鋼打碎:
玉剛碎片:
選出質量好的:
排好
包宣紙並且淋濕,用來隔開待會兒要糊上來的泥漿和稻草灰:
上泥。稀釋的粘土糊在宣紙外面:
上灰。稻草灰粘在泥巴外層,摺疊鍛打會導致脫碳(碳流失),據說上泥上灰起到一定的滲碳作用。
都包住了:
打合。燒一下然後用鎚子打結實,這裡用的是汽錘,古時候是人手持鎚子來打的,現在也有些刀匠堅持用手打。
這個就是竹本老師啦。姓陳,名榮梁,字竹本,台灣省台中市人。為何字竹本?官方發布:因為竹+本=笨!狗仔隊消息:陳師傅早年在廣西經商,結交書法家游國權老師,感於游老說「國人文化以竹為本」,遂字竹本...
水入:
打合完成:
三、摺疊鍛打這是兩個關鍵步驟的其中之一,直接影響成品的性能。將選好打合的玉鋼摺疊、鍛打,再摺疊、再鍛打,如此往複。原理:(1)脫去部分的碳,避免過於脆硬,通常成品刀劍的含碳量是0.6%左右;(2)分子更細密均勻的順向排列;(3)形成細緻的層狀結構——層數通常在百萬層左右,少了韌性不夠,多了脫碳嚴重。目的:大大增強刀劍韌性,受衝擊時不易折斷或彎曲。開始摺疊:
第一下是對摺(二層折):
接下去的都是左右折(三層折):
每次折好了都在汽錘下鍛打,直到焊合,然後再摺疊、再鍛打...
下面是經過十三次摺疊鍛打後的半成品,十三次摺疊,層數就是3的13次方,1594323層。這塊準備用作刀的皮鐵:
四、甲伏鍛一般傳統刀劍會採取複合結構,有夾鋼、包鋼兩大類:夾鋼用較軟的皮鐵夾著較硬的心鐵,比較不入流;包鋼則用較硬的皮鐵包著較軟的心鐵,性能好,造價也高。這裡示範的是包鋼當中的「甲伏鍛」,也是最簡易的包鋼形式。剛才鍛好的皮鐵:
用作心鐵的玉鋼:
以同樣的摺疊鍛打方式做好的心鐵:
將皮鐵彎成U形:
心鐵夾在中間:
素延。在汽錘下延展開:
素延完成:
五、火造和整形鍛好的刀胚現在要進行精細的加熱鍛打:
切先打返。「切先」就是「刀(劍)尖」的意思,要用小鎚子打出形狀:
刀身火造:
火造完成:
砂輪整形。負責整形的師傅們是竹本老師作坊的工人...
六、燒入這是最驚心動魄的環節,成敗就看這一燒一淬了。這塊鐵經過一番加熱摺疊鍛打之後,變得有些柔韌有餘堅硬不足,燒入環節的目的就是大大提高鋼鐵的硬度以及抗塑性能力,使得極薄的刀刃不易卷口,不易崩斷,不易彎曲。Tuilindo自己總結的增加整體強度的原理:經過摺疊鍛打,晶體顆粒更為細緻,結構元互熔更加充分,受壓力時在晶界面上產生片狀應力誘導性馬氏體(一種斜方晶系形態的鐵碳合金晶體),加熱後突然放入室溫冷水中急速冷卻,形成針狀熱彈性馬氏體,馬氏體的晶格比未經鍛打和淬火的奧氏體晶格穩固得多。好的刀劍表面硬度在洛氏50以上,在竹本老師那裡看到過幾乎洛氏60的,大致相當於摩氏5.5度,和玻璃一樣硬,金屬的極限了吧。
棟區(刀背部分)敷得厚些,刃區部分敷得薄些,有講究的,這樣敷淬火完了以後刀身就能彎得很好看...但解釋起來比較麻煩,竹本老師點了一下,Tuilindo自己總結:加熱時鐵砂和粘土中的碳酸鈣充分氧化,遇水一刻會突然釋放大量熱能,形成二次回火,使棟區的馬氏體恢復為奧氏體,這樣冷卻之後,刃區馬氏體的穩固結構阻礙了收縮,而棟區收縮率明顯較大,於是,刀就反彎了...嗯,為什麼要厚薄分界線是彎彎曲曲的?為了漂亮。這個分界線在淬火完成後將在刀身形成非常美麗的刃紋,也就是馬氏體晶體集中排列的區域。如果你想敷成直的,那也無所謂。
之所以說這個環節驚心動魄,是因為加熱、入水稍有不慎好好的刀就報廢了,前功盡棄。必須在夜裡關了燈進行,因為全部的寶都壓在刀匠的肉眼對火光和顏色的經驗判斷上。即使是最好的刀匠,也不敢打保票...
七、研磨刀劍的研磨拋光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大致分為下研(初級研磨)和仕上研(精細拋光)兩大步驟,下面寫出由粗入細的一些步驟名稱,具體的Tuilindo沒了解過,她只會用砂紙磨拋壽山石...
八、打銘在刀莖刻上銘文,比如刀匠和年代等。有時也會在刀身上刻銘文或紋飾。這個就不上圖詳細介紹了。相關圖片:
滲碳體
推薦閱讀:
※作為日系遊戲玩家,在遊戲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日系車在劫難逃「十宗罪」
※探測類日系統的捷徑(圖)
※清涼鉤編——日系田園風森系草帽
※古典系JPOP受眾就這麼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