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凈土大經科注》學習班 第13集 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一切隨順是不是也會背因果?

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一切隨順是不是也會背因果?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3-30 14:06:13關鍵字:恆順眾生,因果,放下,真心,妄心,緣起,性起,斤斤計較,計較,學佛
【 點擊數:136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2014凈土大經科注》學習班 第13集 2014年3月27日講於香港

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一切都隨順是不是也會背因果?

  昨天所學的,我們怎樣把它落實、應用在自己觀念跟生活行事當中?經上講的三種真實,三種真實都不容易。佛菩薩講清楚了、講明白了,但是我們的習氣很重,也真想改,就是改不過來。改不過來也要改,那怎麼辦?真的,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榜樣,學他那個方法就行。他一生的生活與三種真實相應,我們細心觀察,你就看到了。

  今天有同學發心提出一個問題,他這個問題困惑很久。我們常常講要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對一切人、事、物就不能有懷疑。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在道場),如果我們一切都隨順的話,是不是也會背因果?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一切人事物,既是真誠心,而又不背因果?

  你看海賢老和尚一片真誠對人,不管別人怎麼對我,他心裡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這就不背因果;你的因果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是親近阿彌陀佛。如果還有自私自利、還有怨恨、還有愛憎,那就不對了,那這個因果自己要背了。

  今天別人縱然做錯了、背因果了,那要看清楚,這個人有善根,勸導他。他能接受、他能改正,那你一定要盡到勸諫的責任,要提醒他;如果這個人不接受,不接受批評,他不認為自己是錯,那你就念阿彌陀佛,心裡頭一塵不染,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如如不動,這是念佛的大定,「定慧等學」。

  與一切人不衝突,為什麼?他們要的你不要,你要的他們不要。你要的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成佛之道(信、願、持名,往生凈土就是成佛),你走這個路子;他們依然還走六道輪迴。不但你不能度,佛也不能度。佛不能度,怎麼樣?順著,等著他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度他,決不讓他罪上再加罪,否則那就是錯誤了。

  所以來佛寺的這三位往生的大德,都是我們現世修行的榜樣。多看這個碟,我勸大家看一千遍。一天看三遍,看一年,你就完全明白了,無論跟什麼樣的人,善人、惡人,都能和睦相處,都不會發生衝突。

  海賢老和尚一生的表法我們很清楚,肯定有不少人看明白、看清楚,跟他學習。當然還有沒看清楚的、沒有看明白的,依舊沉淪在六道。這也沒有關係,佛度眾生的大願是沒有終止的,這就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什麼時候緣成熟,什麼時候度他。

  ……

不放下就繼續做六道凡夫

  【解】「一法句」,《佛學大辭典》:(術語)謂一法也。句為章句之義。即謂絕待無為清凈之法身。天親之凈土論,分極樂國土之莊嚴功德為十七句,

  這是依報。

  【解】如來之莊嚴功德為八句,菩薩之莊嚴功德為四句,

  這個十二句是正報。

  【解】總為三種功德二十九句。

  二十九句,這是觀。

  【解】此二十九句之莊嚴,略說之,則說入一法句,且自解之曰:一法句者,清凈句也。清凈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這「一法句」是「止」,前面二十九句是「觀」,我們講「止觀」。如果用章嘉大師的話,前面二十九句是「看破」,後面這「一法句」是「放下」,這就更容易懂了。

  為什麼要放下?不放下就錯了!不放下,你是六道凡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不可得,妄的不可得;真的也不可得,真的是真如自性,一法不立。所以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你就契入了,完全相應。這個「相應」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有為法」是十法界森羅萬象,是緣起的生滅法;實報土(就是一真法界),它是性起,它不是緣起。性起有受用,不是沒有受用,受用是清凈無為;你起心動念,不清凈了,你起心動念是有為。「有為」怎麼樣?「有為」,你見不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必須「無為」。也就是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放下,這個境界現前了,你就得受用了;如果有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個境界就不見了,回到阿賴耶,阿賴耶是「有為」的,無為法身!

  記住《百法》裡頭說,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只有後頭六個「無為」。六個「無為」,真正「無為」只有一個,最後——「真如無為」;其他的「無為」叫「相似無為」,因為有「為法」不能包括它們,說之為「無為」,不是真的「無為」,相似。「真如」才是真的「無為」。

  無為法身、真實智慧,這是我們要求的,希望這一生能夠證得。用什麼方法?「信、願、持名」。印祖常講的老實念佛;佛在這個經上教導我們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能證得。一定要相信,不要有懷疑,懷疑就錯了!這個後頭還有:

學佛後還會計較,是沒把一切法搞清楚

  【解】蓋彼論立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之二觀中,

  這都是梵語,「奢摩他」翻作「止」,「毗婆舍那」翻作「觀」。

  【解】觀二十九句現象之差別,即為毗婆舍那,觀一法理體之平等,即為奢摩他。

  只要不動心,萬法是平等的。所以不起心、不動念才是無為法身,你證得了;有起心動念,沒證得。

在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都沒有證得,為什麼?他還有一念,就是根本無明習氣,還有那一念的習氣在。無明沒有了,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了,習氣沒有斷。這個習氣對一切法不產生障礙,只對你入(凈土叫)常寂光、(我們一般講)回歸自性有障礙,你回不了自性。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究竟圓滿,必須要連習氣都斷乾淨。

  所以不怕吃虧、不怕上當;人家罵你,不還口;打你,不還手,這是事,修忍辱波羅蜜。心裏面沒有怨恨心,更沒有報復的心,這個重要!

  活在這個時代,時時刻刻都要修忍辱波羅蜜,順一切眾生,不要計較,不要起心動念,有是有非,起這個念頭就不好了,有善有惡,這個念頭要也不好。什麼念頭都不起,起什麼念頭?就一句阿彌陀佛,保證你得大利益,這真實利益,這叫修行。「行」就是生活行為,要用佛的標準,沒有計較,為什麼?因為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為什麼還會計較?你沒有把它認清楚,你以為它是真的,才會有這個問題。你真正搞清楚了,這問題解決了。

  這個後面還有一段,這都是講用功,

  【解】初雖別觀奢摩他,毗婆舍那,而其機純熟,則止觀俱行,成柔軟心。

  初學的時候,「止觀」是兩樁事情,看破放下,到純熟之後,「止觀」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說,看破放下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成柔軟心,」心浮氣躁的心全化解了,像菩薩一樣。

  【解】二十九句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即為二十九句,廣略相入,得如實知見。

  一法句是總說,二十九句是別說,總別的一體,沒有差別,「廣略相入,得如實知見。」

  【解】差別即平等,平等即差別之妙理。

  完全在功夫上體現出來,我們看到海賢法師,有一次有個收電費的,拿著單子給老和尚看,老和尚問他,這個月的電費跟上個月比,怎麼會多出這麼多?這裡頭有問題,收電費的人沒說話,打他兩耳光,他趕快把錢掏了照付,不再說了,旁邊的人看到不服氣,要想把這個收電費的人找來理論,他說不必,真的是量大福大,學佛的人要有度量,要能包容,不要跟人計較,他說打我等於給我瘙癢,吐我一臉唾沫等於給我洗臉,忍人之不能忍,我們要做,要學,讓人之不能讓,別人不肯讓步的,我們能讓,你要都給你,決定不能跟人爭,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不修忍辱波羅蜜怎麼會成就?

  ……

  法身在哪裡?就在現前,想在當下,為什麼我們見不到?有障緣障礙住了,這個障緣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這個東西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雖然是假的,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障礙明心見性。這三樣東西,如果這三種障礙我們放下了,無為法身就現前,也就是說常寂光就現前。

  ……

佛用真心說,我們用妄心學,只能學得言辭里的皮毛常識

  【科】「即事而真,當相即道。」

  學員答:那這個意思是不是說,一切的事物它的理本來就在這個事物上,那我們如果能夠從一切的事物上去悟得這個理的話,那我們就能夠證得事理一如的境界。是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理是在事物上,那麼從事物上去證得這個理的境界,理事一如的境界,是不是這個意思?

  師答:對!但是怎麼證得?從事上看到理,從理上看到事,從事上看到理,理事是一不是二,凡夫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凡夫見到的是事,見不到理。這個理此地說得很好,事相上自具深妙之真理,從事上見到理就是見性了。事是相,理是性。禪宗裡面這個事例很多很多,《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景德傳燈錄》,都記載這些事情,畢竟是少數人。這些少數人為什麼能見到?他真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就見到了,然後他「說即無說」,「無說即說」,「說」跟「無說」不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如是。

  所以世尊曾經說過,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誰要是說他說法,那叫謗佛。這個話我們怎樣去領會?他到底說了還是沒說?他說了,你要真正懂他「說了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你才能真正懂得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也就是我們常常講,你用真心就體會到了。佛是用真心說法,我們是用妄心佛法,不懂他所說的真實義。只懂得言辭里皮毛的常識,不是佛說的意思,是我們自己分別執著的意思,為什麼?因為佛沒有意思,佛要有意思了,他是凡夫。這個意思就深了,就妙了。妙在哪裡?妙在有說無說是一不是二,這個妙,這個妙在大乘裡頭常說的入「不二法門」。

  入「不二法門」是什麼?一切事相都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人生活在這個境界裡頭,你想想看他多柔和、多清凈、多自在、多圓滿,充滿了智慧喜悅,這就是無為法身、無為的報土。

  《華嚴》裡面說「性起」,不是「緣起」,從「緣起」提升到「性起」,這就是「即事而真」,事是「緣起」,真是「性起」,知道「緣起」跟「性起」是一不是二。

  ……

有「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是心作佛」才管用

  聲聞、圓覺權教菩薩不知道啊,法身大士才明了,為什麼?他證得無為法身,才能入這個境界。末後《大日經疏》裡頭,前面是比喻,後面是講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十法界裡頭,現身說法,廣度有情,十法界六道緣很重要,緣是什麼?在佛法講真想學,對這個娑婆住久了,真正想厭離,想離開,不想再住了,佛菩薩知道,法身菩薩知道,跟我有緣的佛菩薩,會現身來幫助我,這個現有顯有隱,顯是很清楚,很明白你遇到了,像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途中生病,文殊菩薩現個乞丐身來照顧他,這是顯,平常沒有生病的時候,文殊菩薩一路照顧他,沒有現,他沒有看到相,冥冥當中加持他,雖然他很辛苦,辛苦不礙事,他能夠走到菩薩道場,滿他自己的心愿。

  所以加持,有顯加、有冥加,我們知道才會對佛菩薩感恩。這種加持,就在現前、就在當下。我們用真誠心想自度,也想幫助別人,這個心跟佛菩薩就相應,既然相應沒有不加持的道理。即事而真,說明真、妄是一體,妄是相,真是性。

  妄相從哪裡來?依真性起來的,沒有真性哪來的妄相?!我們對虛妄的相,「相」是六道凡夫,「性」是真如自性。凈宗的理論就建立在這上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是心作佛」才管用,你才能回歸自性。知道「是心是佛」,但是沒有想到「是心作佛」,那還是個凡夫,你沒有得到真實利益,沒有得到真正的受用,這個「見」等於不見,這個「知」等於無知。

  於是我們就體會了,「信、解、行、證」分開來講是四,合起來講是一,就是前面我們所讀的「一法句」,從事上講有二十九,解門;從行門講,一法句,二十九種觀是一樁事情,《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這個地方,「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都要自己細心去體會,才真正得到受用。

  ……

物質的世界隨著念頭轉變

  再細心觀察所有的宗教,哪個宗教創始人也是用教育;不用教育,這個教興旺不起來,很短時間就消失了,為什麼?它沒有真理,真理就是實相。於是我們特別是跟釋迦牟尼佛,完全講實相,沒有一個字是妄言,純真無妄,我們對他生起信心。

  我們學佛、學儒、學道,就是學傳統文化,都肯定人性本善,跟釋迦牟尼佛見解是相同的。釋迦佛說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釋迦說;本來是佛,佛是至善。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凈土教就根據這個道理建立的,跟現在量子力學家講的相應。

  量子力學家發現: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念力能改變物質世界。這個佛經上有,佛法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境」是外面境界。物質的世界隨著念頭轉變,念善,物質世界善;念惡,物質世界惡。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美好?極樂世界的人純善沒有惡。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都在說法,從來沒有間斷。我相信我們這個世界如果有佛說法,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常年不間斷,這個世界可以媲美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因」是自性本有的,本善,「緣」,天天有老師在教導,天天有善人在勸告,時間長了聽不懂也聽懂了,先是「姑妄聽之」,後來就認真聽講了。

  教育的力量太偉大了!誰知道?佛知道,聖人知道。一切聖賢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重視教育的,把九法界的眾生統統教好了。善中之善、佛中之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了遍法界虛空界的至善,一切善都會歸在那裡,他是善的尖端、是善的頂級。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會想到《無量壽經》、想到《阿彌陀經》,那就是想到極樂世界。常念常想。就培養他發願往生的道心。這個心一法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決定成佛。成佛之後跟阿彌陀佛一樣,一定是普度眾生。

障礙眾生離苦得樂、讓眾生離樂得苦就是魔

  度眾生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反過來,障礙眾生離苦得樂,要製造讓一切眾生離樂得苦,這就是魔。魔跟佛恰恰相反。有,確實有這樣的人,他看到眾生受苦受難他歡喜。沒有慈悲心,沒有憐憫心,魔的心也是佛。他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他迷了,沒有人教他。他的心不平。他的心雜亂,反覆無常。人間有修羅,人間有羅剎。天上有修羅,欲界天。所以畜生裡頭猛獸是修羅。餓鬼裡頭有惡鬼害人的,這鬼道里修羅,地獄道完全受報。所以沒有阿修羅。

推薦閱讀:

鋼琴學習
第十三本書 《《深度學習的藝術》》
「習」字考:「習」的思想當前很重要(學習時報 2013-4-8)
成年人的思想還能進步么?
精選的10張截圖,要這樣思考與學習!

TAG:生活 | 學習 | 日常生活 | 因果 | 日常 | 凈土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