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郭谷民論八卦掌?註解?點評

郭谷民論八卦掌?註解?點評

轉載自〈中醫道--zhongyidao.com〉 京城馬國興

腰部之訣竅

腰乃一身之主動機關,亦且發動之關鍵。故左右、前後、上下反正之趨向,欲其合宜,皆以腰為主。而腰之竅在於定、在於活。定如鵪鶉奮鬥,蹲腿而沉腰,以為發動之準備。力不要重,氣不要濁,有如猛虎居山,雖無聲色,而有氣魄自雄之概。至其活,活如遊動之神龍,擊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動,擊其腹則首尾俱應。有如鳥飛魚躍,忽然在天,忽然在淵,出沒隱現無可捉摸。即或欲上不能高,欲下不能深之時,應於腰腿上求得機勢。至於前後反正,亦莫不如是之,進應沉腰,以踏其足,使腰部之壓力達於腰胯,以至足踝、足趾,全身之力貫於足而無極,然後輕起大趾卧步而行,即所謂鹿伏鶴行也。若遇轉身疊步,先動肘,而動足,次掰膝,再拗跨,後沉腰隨之。高低隨就,疾徐隨動,渾以不倒翁隨手起伏之意,如此乃為得之。 【題名解】腰為一身上下之「人才」部位主身法攻防之變化,故而能上用天才手法之攻防,下用地才步法之進退。修鍊八卦掌拳法能不精心研究「腰」的體、用之功能作用嗎?看一看前賢是如何論說的!【註解】①、腰乃一身之主動機關,亦且發動之關鍵。故左右、前後、上下反正之趨向,欲其合宜,皆以腰為主:腰乃一身之中樞主動機關,亦且是內勁升降開合發動之關鍵部位。故自身左右、前後、上下、反正攻防動靜變化之趨向的主宰。欲渾身內外符合攻防機制秩序的機宜,皆以腰為中樞之主要機關也。②、而腰之竅在於定、在於活。定如鵪鶉奮鬥,蹲腿而沉腰,以為發動之準備:而腰之樞機的竅要在於鞭直剛定、在於靈通柔活。鞭直剛定猶如鵪鶉奮鬥,蹲腿而沉腰,以為全身發動攻擊之準備蓄勢之態勢。③、力不要重,氣不要濁,有如猛虎居山,雖無聲色,而有氣魄自雄之概。至其活,活如遊動之神龍,擊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動,擊其腹則首尾俱應:八卦掌拳法之攻防的外形力量並不要重,只要真氣清明渾厚不要混濁凝滯,蓄勁勢有如猛虎深居山中,雖然了無聲色,而有氣魄自雄之氣概。至其動變靈活,活如遊動之神龍柔弱無骨,內氣一而貫之,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動,擊其腹則首尾俱應也。真是無懈可擊也!正如前賢所言:「如龍靈便,用力不見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④、有如鳥飛魚躍,忽然在天,忽然在淵,出沒隱現無可捉摸。即或欲上不能高,欲下不能深之時,應於腰腿上求得機勢:拳勢攻防變化有如鳥飛、魚躍,內勁忽然在天,忽然在淵,出沒隱現內動不令人知故而無可捉摸。即或內勁勢欲上不能至高極,欲下不能深極之時,應於腰腿上求得升降控制自如的機勢。⑤、至於前後反正,亦莫不如是之,進應沉腰,以踏其足,使腰部之壓力達於腰胯,以至足踝、足趾,全身之力貫於足而無極,然後輕起大趾卧步而行,即所謂鹿伏鶴行也:至於八卦掌的身法前後、反正動變,亦莫不如是以腰中及內勁的升降控制之。故而,進應先沉腰,以踏其足,使腰部之壓力傳達於腰胯,以至足踝、足趾,全身之力貫於足而無極,然後輕起大趾卧步而行,即所謂「鹿伏鶴行」的法式也。⑥、若遇轉身疊步,先動肘,而動足,次掰膝,再拗跨,後沉腰隨之。高低隨就,疾徐隨動,渾以不倒翁隨手起伏之意,如此乃為得之:假若遇到轉身疊步是,必先動肘,而動足,次掰膝,再拗跨,後沉腰隨之。這樣自身大小樞機高低隨就,疾徐隨動,渾以「上虛下實」不倒翁的勢態隨手起伏之意自如為之,如此乃為身法動變功夫得之也。【譯文】腰乃一身之中樞主動機關,亦且是內勁升降開合發動之關鍵部位。故自身左右、前後、上下、反正攻防動靜變化之趨向的主宰。欲渾身內外符合攻防機制秩序的機宜,皆以腰為中樞之主要機關也。而腰之樞機的竅要在於鞭直剛定、在於靈通柔活。鞭直剛定猶如鵪鶉奮鬥,蹲腿而沉腰,以為全身發動攻擊之準備蓄勢之態勢。八卦掌拳法之攻防的外形力量並不要重,只要真氣清明渾厚不要混濁凝滯,蓄勁勢有如猛虎深居山中,雖然了無聲色,而有氣魄自雄之氣概。至其動變靈活,活如遊動之神龍柔弱無骨,內氣一而貫之,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動,擊其腹則首尾俱應也。真是無懈可擊也!正如前賢所言:「如龍靈便,用力不見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拳勢攻防變化有如鳥飛、魚躍,內勁忽然在天,忽然在淵,出沒隱現內動不令人知故而無可捉摸。即或內勁勢欲上不能至高極,欲下不能深極之時,應於腰腿上求得升降控制自如的機勢。至於八卦掌的身法前後、反正動變,亦莫不如是以腰中及內勁的升降控制之。故而,進應先沉腰,以踏其足,使腰部之壓力傳達於腰胯,以至足踝、足趾,全身之力貫於足而無極,然後輕起大趾卧步而行,即所謂「鹿伏鶴行」的法式也。假若遇到轉身疊步是,必先動肘,而動足,次掰膝,再拗跨,後沉腰隨之。這樣自身大小樞機高低隨就,疾徐隨動,渾以「上虛下實」不倒翁的勢態隨手起伏之意自如為之,如此乃為身法動變功夫得之也。【點評】觀各家拳譜,論述身法功夫,沒有不論述「腰」的體用功能的,以資對照,擇其優者,錄而並解之如下:腰之剛柔體用論腰第八:身之樞軸者腰也,腰要靈活圓熟,直鞭堅固。況力皆從腰出,氣亦由腰所運,一屈則氣阻力閉,上下不能相通矣。 《拳經拳法備要?周身秘密十二項》闡釋:腰在一身為人才部位,故曰:「身之樞軸者腰也」。人才者,具備天才之輕靈圓活善變之德;亦具備地才之方正鎮靜堅固之德。但要在順乾而動之時。故曰:腰要具備「靈活圓熟,直鞭堅固」雙重的功能,皆能與時俱出之。此亦道出「外形」的「堅融」之功能,堅則「接骨斗榫」,用於落點剛發之時,融則「柔弱無骨」用於柔行氣的化解之時。不獨腰功如此,凡外形的身法功夫皆應如此認識也。只有這樣正確的認識和修鍊,方可獲得全體大用之功夫。況力皆從腰出。外形的勁力之傳導,由足腿、到上身手肘,上下皆從腰傳導而過之。內氣亦由腰所運內勁從足下起,傳於腿,主宰於腰,運化於胸,發於背,過肩肘而至手。由手臂回脊而落至腰,謂之合;由腰至脊背到肩手,謂之開。明此開合者,曉知陰陽、明動靜、進退之機了。拳法的內氣、外形運用之妙,由此而道出了。此乃「以小觀大」之法。尚有「以少觀多、以大觀小、以多觀少」之法。習拳者不能不精通此類諸法的應用,實乃習拳練藝的「融化法融化」之法。即「約繁就簡」中的妙法內容之一。一屈則氣阻力閉,上下不能相通矣!屈者,曲也。即曲腰之病,自然會造成氣道不通的阻塞現象;外形勁力閉阻在骨內不能傳遞發出,此乃自病之癥狀。出現這種癥狀,名為「隔」,隔則不通。故諺云:「拳有寸隔,見肉鋒傷」即自身內有隔斷,勁力不能奮發於拳鋒處,自己的拳鋒見到對手的肉時,就會拳鋒受傷擊不得人出。「強弩之末,不能傷人」之謂也。然「曲腰」之病,有兩種主要現象,一是腰上前俯的命門後突的曲腰之病;一是角弓反張的向後翻臀的腰部前塌的曲腰之病。此兩種皆為「一屈」則氣阻力閉的「曲腰之病」。還有一種腰部強直,同樣會造成氣阻力閉,亦為腰病。以上三種腰病,都會造成自身上下不能相通矣!欲避此病,必松腰坐胯,腰脈提,氣貼背,身法中正安舒,曲腰之病自除。才有腰部為一身上下的中樞、中軸之作用,勁力上下自然相通而流暢了,此處「隔」病自除了。身形腰頂

拳法樞機妙無形,無形樞機自當熟。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

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身形腰頂》

【題名解】此題目專題論述身形功夫與腰頂功夫之主從關係的。修鍊太極拳術攻防之道只有很好的身形功夫,還不算功夫完備。一定要有全面的腰頂功夫為根樞,才能是身形功夫完備無缺了。具體的腰頂功夫內容,看具體條目的註解,自然能明白了。【註解】①、拳法樞機妙無形,無形樞機自當熟:古歌訣云:「先將要訣記分明,手眼身形式在清。大小樞機隨運用,高低正覆有權衡」。這首歌訣說明,自身攻防機體、機制之內外的樞機不止一處。而內勁這一樞機確是無形的道體,無形的道體之樞機的升降漲渺之攻防作用,固然應當精熟。②、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然而,有形之身法中「腰頂」的功夫哪能沒有呢?腰有「五頂」的功夫內容,論之如下:

腰頂

首先說腰頂之頂的真傳秘訣之精義,腰為一身外形上下相隨攻防動變之中樞機要處,簡稱中樞,又名根珠。此乃因為腰的左右虛實,決定著左右之手足的上下相隨之動變的正確與否!故腰實者為頂之用法,腰虛者為化之用法。此亦是一體之中見二法的運用也。一腰而同時可見虛實之二用。此亦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精義爾!此乃腰頂之運用的根本之精義爾。腰有剛柔兩種運用的法式:柔化時,腰要圓活靈通,可有萬拳招法攻防變化之運用;剛發時,鞭直堅固,可助拳勢的發放之威力,此乃腰頂之運用的又一精義爾!運氣在腰脈一條,太極拳講究: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再外面。力從人借,氣(機)由脊(己)發。胡能力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

《清代李亦畭太極拳論?五字訣?五曰神聚》

論中的:「氣之由下而上也」之開法,乃腰頂氣上行發放之運用的又一精義爾。內氣、外形相互為用之「腰頂」:由屈伸動靜,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降,就去則升。夫而後讒為真及神明矣!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懂勁先後論》

此段論述中的見入則開,遇出則合。乃言外形運用之法式的;看來則降,就去則升。乃論內氣運用之法式的。如果,以內氣、外形的相互匹配如一的勁形逆從之法式立論,就要寫成:見入則開,看來則降;遇出則合,就去則升。此法式中自然見到內氣外形的陰陽逆從,勁形反蓄的暗勁法式;更為重要的是,這中間可以見到存在著腰頂的前頂、後頂的具體運用之方法。分析如下:見入則開,看來則降:是說對手進擊逼來,則我在接觸點之外形為開式的運行,而內氣看其來勢則降至腰間,而腰之外形自有前頂的運行之勢。此乃外形之腰頂的運用之又一精義爾。遇出則合,就去則升:是說對手先前進來逼迫沒有功效,然後必定引領而退走,則我與之接觸點的外形立改為合式,而內氣看其去則由腰間形於脊骨、佈於手指。此乃腰的頂氣之功見矣!此處不是論的這一點,而是腰中之內氣還要有一股要往後頂腰之形的勁勢,以預防外形隨彼去的過程中而出現前傾之失。此乃腰頂運用的又一精義爾。上述腰頂的五種運用方法之精義,有用形者,有用氣者;有以形用氣者,有以氣用形者;有內氣、外形相互為用者。皆腰之氣形相互為用之功也。五用之法,「腰頂」之功夫的內容詳盡矣!這就是為什麼楊譜之中有「身形腰頂」的歌訣之原因,因其對腰頂的功夫之認知的的確。故作此歌訣以便於流傳。又有:

太極圈

七言十句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於前。

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

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

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摘自《清代?楊氏傳鈔老譜?太極圈》

此歌訣中清楚的論出腰頂的功夫中有前頂的用形之法和後頂的用氣之法。退圈之時腰形往前頂;進圈之時腰氣往後頂。不管進圈、退圈的前後之腰頂,都要保證中土不離位。退圈時容易做到腰前頂和中土不離位。進圈時做到腰中勁勢後頂和中土不離位就難於做對了。進退圈法是單操立項而修鍊的功法內容,俗名:站橦法。乃動練樁功法也。前面已錄其歌訣。此功法中有進圈、退圈的修鍊方法的內容。雙足站定,肩胯鎖定,以百會至會陰的虛中為之中軸,雙腿的虛實轉變,使自身作前後左右的圓形搖擺晃動,或8字法的搖擺晃動,再加之雙手的屈伸配合,而修鍊腰之前頂、後頂之功夫。能作到進退的左旋右轉,前後左右的旋轉如催水磨圓活無滯,可疾可緩。內氣、外形匹配如一,周旋而無圭角,腰之五頂功夫精純。此時要運用天盤手法的「掤捋擠按」四正手與人粘連黏隨而修之,再皆從他力取法,久而久之順隨為法,粘連黏隨的純任天然的攻防能力就習慣成自然了。此歌訣的重要之處,在於腰頂功夫非一也,有腰頂功夫的五項內容,而以前、後的區別為代表而言明了。又特別的強調了「中土不離位」的法則。尚有腰的左右虛實的實者亦為腰頂的功夫,又不可不知。綜上所述腰頂的功夫內容可謂精且詳細矣!其重要性乃習拳者必知必會必精熟之功夫內容爾。③、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腰頂功夫有五項基本內容,窮通研透體認無誤,方能攻防拳勢,生生不已,勢若長河,滔滔不絕。腰頂功夫諸法精純,身形靈通順達自我伸展卷舒自如。④、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修鍊太極拳術攻防之道者舍此腰頂功夫之理法的獲得,不能終於神化之極境。就是十年數載的修鍊,不得腰頂功夫之真傳秘訣者,亦是糊塗練的糊塗之人。此歌訣說明腰頂功夫非一種,故要窮通研透,諸腰頂法式皆體認無誤,方是拳勢生生不已之源頭。觀此歌訣,著重談出「腰頂」功夫乃身法中不可缺如之項目內容,如果缺少腰頂功夫中之任何一項功夫內容者,是為未得真傳秘訣者也,何必在浪費功夫修鍊呢,終無正果的。這就是訣言:「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一句之精義爾。太極平準腰頂解頂如準,故云「頂頭懸」也。兩手即平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準」,所謂輕重浮沉、分厘毫絲,則偏顯然矣!

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尾閭至匈門也。

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

變換取分毫,尺寸自己辨。

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

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

滿身清利者,金剛羅漢煉。

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

合則放發出,不必凌霄箭。

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

口授須秘傳,開門見中天。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

【題名解】此題目表明,所解的是太極拳術攻防之道修鍊,至用中的「平準」,就是立如平準的安軸定位,要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的身法功夫,乃是兩手左右的三盤法運用的準則;上下相隨之腰頂及過身法的腰頂功夫;心意、腰脊、虛中、與一身的主從關係;勁力均勻,明知、掌握尺、寸、分、毫之技術內容。最後強調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要拜明師,得師真傳秘訣,才能法分三修,遊歷三境,方能得以成就法身道體的神化藝境。【註解】①、頂如準,故云「頂頭懸」也:頂如凖,百會穴到會陰穴上下垂直一線,乃是自身的豎軸。而百會穴又是自身豎軸的頂端。有關這一點,《陳譜?太極原推解?歌訣》中明確的說:「百會、中極,一體管鍵」。當身法做到頂頭懸的功夫狀態時,百會穴又是立身中正安舒的「凖頭」。所以說「頂頭懸」的身法功夫,不單是一神領起,渾身無懶骨;而關乎到身法左右盤的粘黏連隨之得當與否。如以立身中正來說,首要是中土不離位。這才是頂如凖的頂頭懸的重要作用呢!②、兩手即平左右之盤也:這個「平」字,是自身攻防動變平衡的意思。亦由百會穴司命。左右盤者,兩手展開平伸,旋轉一周,是謂手之天盤的範圍;屈手兩肘平伸展開,旋轉一周,是謂肘之人盤的範圍;垂雙手臂,兩肩頭自然旋轉一周,是謂肩之地盤的範圍。此乃三盤法說。而太極拳中對左右雙手又有更細的分工,即左手主管身體的左半邊,右手主管身體的右半邊。而身體左右攻防的動變平衡,全憑百會穴的凖頭的調整之功能作用呢!手法攻防動變的凖頭乃是鼻尖。太極拳法的偏沉則隨,是偏沉於己,柔以化之而不扁;偏沉於彼,剛以逼之而不過。雖然有自己勁勢的均勻之作用,但是,主要的關鍵在於「頂如凖」的中樞的功能為根底。③、腰即平之根株也:在主管自身攻防動變平衡的機制中,並非只有頂頭懸的「頂如凖」的中軸、中樞的作用及鼻準的控制雙手攻防平衡的功能。先賢認識到了這一點,就又提出了:腰乃自身攻防動變平衡的「根株」,或曰:「根下株」。株者,當「莖」解,就是樞軸的意思。而腰的部位之特殊性,就要分析清楚,才能認知明白。腰乃一身上下左右之樞軸;又是身弓的弓把部位。腰在掌管身法動變平衡的作用,主要是左右手足虛實的的上下相隨。就是腰隙分左右,左實右虛時,則左足踏實,右足虛,同時,左手虛,右手實;右實左虛時,則右足踏實,左足虛,同時,右手虛,左手實。所以才有「要為根下株」的說法,亦是腰頂的內容之一,講的就是這個內容。這樣,自身之中就有了兩個較大的中樞之內容了,一個是百會穴至會陰穴的「虛中」,乃身弓的弓弦;一個是會陰穴至腰脊頸至百會穴的「實中」,乃身弓的弓背。虛、實中共同司管著一身的動變平衡的事情,但是,亦有主次之分別。虛中為主,主管內氣外形的動變平衡;實中為輔,主管外形虛實的動變平衡的事宜。況且,天大地小,故知虛中的職能要大於實中的職能了。故此,才有「立如平準,所謂輕重浮沉、分厘毫絲,則偏顯然矣」這樣的說法!此中「則偏顯然矣」,說得就是「立如平準」,才有明確的偏沉於己柔以化之;偏沉於彼剛以逼之的順隨自然的攻防能力。④、腰之根下株。(尾閭至匈門也):這裡就清楚的看出來,腰要為根下株,指的是腰脊之身弓的弓背作用而說的。匈門,匈,胸之本字。匈門,乃指後背的心肺之俞穴而說的,實際是指脊椎而言的,清楚的說,乃指身弓之「實中」立論的。⑤、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太極拳的動變有「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的要求,此乃「處內治外、以近治遠,以內治外,以本治末」的練用法則。但是,這裡的「上下一條線」是指百會穴至會陰穴的「虛中」而言的。只有如此行拳用勢,才能保證立身中正安舒,周身內外一家的立如平準。因為有中土不離位的法則控制著。如果認為「上下一線」是指腰脊身弓之弓背而言的,難免不出差錯了:如果攻防動變意注於腰脊,而不是腰脊維護虛中而變化,自己的重心就會向後偏傾,腰脊的動變自然會出現滯重遲澀的現象,必易致敗,病在己的身法不中正爾!只有以虛中為總樞的立身中正,才能任憑兩手攻防旋轉應隨自然;也只有全憑兩手旋轉的掤、捋、擠、按、維護虛中這上下一條線的動變,才能保證自身的動變平衡;才能與對手黏走的絲毫無差而有凖的。只有這樣,才能在變換過程可取分勁法、厘毫勁法而有凖的。懂勁後的測量尺寸,是功夫藝境,這須要習拳者自己平時用心如法揣摩,方能辨識的準確。如何揣摩?就是見尺勁自由十分來測取,便得知分勁矣;見分勁自由十厘來測取,便得知厘勁矣;見厘勁自由十毫來測取,便得知毫勁矣!這就是「變換取分毫,尺寸自己辨」一句的精義。「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中的一線之「虛中」之中樞一線而言的,這要與「心之所在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的鋒線之一線相區別。⑥、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兩命門,左右之腰隙也。纛者,大旗也。在此象徵手足聽命於腰脊也。立如平準,活四車輪。立如平準,前面論過了。活似車輪,有立論法的上下相隨,在於腰隙的左右虛實轉換,前面已經論清楚了。水平法的輪轉,也是自身「趨避法」的旋轉。就是「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的法式,這個法式的重點在於腰脊的左右旋轉,造成雙手屈伸環繞。但是,腰脊必須圍繞百會至會陰的「虛中」的旋轉,身法才能中正安舒,才能圓轉如輪。平、立輪身法輪轉的質量好與次,注意三點:一是立輪的腰隙之左右虛實的的倒換,決定著手足的虛實之倒換;一是水平輪的旋轉,必須由腰脊催動手足的環繞寧轉,才具備周身一家的動變能力;三是,不管腰肢虛實的上下相隨之變換,還是以腰脊催動手足的水平的旋轉之變動,都要以「虛中」為樞軸的動變為是。此正是虛實相須,內外一而貫之的周身一家的功夫,這才是「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之訣言所欲闡發的修鍊、至用之精旨妙義。這已經由下句訣言「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的論述,得到了證實。能夠心之發動,內氣催動腰脊之大旗,驅使眾兵的攻防機制,自然由我便利地運用了。此亦說明,意氣君來骨肉臣的練用宗旨始終未變也。⑦、滿身清利者,金剛羅漢煉:滿身輕利,就是全體透空之藝境精的寫照。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疏忽。已從有形練到無形處,無形的法身道體才是真功夫,固然能輕靈如蜘蛛游網,攻防恰似荷葉滾珠。金剛鐵羅漢者,有法身道之體精心鑄造而形成的鐵布衫、金鐘罩照體的護身功夫,具有來力不如的功能。正如《九要論?一要論》中所說:「且拳事之論亦甚繁矣!而要之千變萬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侔,而氣歸於一。夫所謂一者,從首項至足底,內而有臟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膚、五官、四肢百骸,相連為一貫之者。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左右相應。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論中的「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之功夫的描寫,正是金剛鐵羅漢的抗擊打功夫的一面;而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左右相應的論述。正是虛實相須,內外一氣貫串的攻防動變功夫輕靈便利的寫照。⑧、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放發出,不必凌霄箭:對待者,攻防也。夫拳貴乘機以進,無隙則退。故奇正明,拳法成;精神全,神力猛。《易經》云:知止止者,亦進攻退守之道也。進攻之道,見機而作;退守之道,忍辱為先。進退得宜,便為知止,乃是功夫。若茫然而進與退,昧然而守與攻,非徒無益,恐招尤之媒來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榮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敵資,良可惜也。故曰:戰勝一時,由於訓練千日功夫。豈偶然乎?故勝人在得機得勢。然於己有利的機勢之到來,是有早有晚的。但不管來早與來遲,得機得勢當發則發,一擊必中而勝之,此謂之當機立斷。機逢當斷不斷,其必自亂,此乃習太極拳者之大忌諱也!這就是「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一句訣言之精義爾!太極拳講究「渾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發」。體現的是「渾身無點不彈簧」的攻防能力。只要得機得勢發之便是,然要「跌落點對就成功」。太極拳的發放,基本上有兩種法式,一是發放柔化的法式,一是發放剛發的法式,皆謂之發。然能作到「放發出」的勝人之效果,亦有兩種法式。一是,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的法式;一是,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的法式。其中「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的法式之擊人放人時的勁力,並不明顯,或補或瀉,只是給對手過上加過的意思而已。而「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的法式之擊人放人的勁力,必須勁道明顯、勁勢集中如利劍,直對彼之根樞而擊之,才能發必中的。這就須要所發勁勢具有穿孔透甲的凌霄箭的能力,訣言所講的「合則放發出,不必凌霄箭」的意思,是在肯定了「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的法式之擊人放人的勁力之具有穿孔透甲的凌霄箭的能力的同時,又承認了「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的法式之擊人放人時並不明顯的勁力之事實的情況。這才是「合則放發出,不必凌霄箭」之訣言的精義所在之處。⑨、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如果分析:「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的法式」和「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的法式」之孰難為?孰易行?根據我多年的較技實踐的體認,我認為: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的法式容易修鍊成功,容易實施;而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的法式乃不容易修鍊的精熟,不容易實施。因為,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的法式,不管內勁的涵養之多與不足,皆可做到一氣哈而將對手放之至遠。然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的法式則不然,必須要修鍊到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順隨為法,時至神知,久而能力自加焉。才能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敏捷,入手輕靈自神妙,方可以進退如意,順從得當,雖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用而無不應驗。功夫到此,可謂通真。由此可知,修鍊太極拳術攻防之道,不能執偏而行,必須求全而事之,功夫自然超塵爾!這就是「合則放發出,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之四句訣言的真實的精義所指。⑩、口授須秘傳,開門見中天:修鍊太極拳術攻防之道必須拜明師學藝,經師父口傳身授,才能如法建德體,至道用。得明師所授真傳秘訣,必能法分三修之建體築基:大成之內功修鍊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修法,以得純清陽剛之內勁,名曰健之體;小成的外功修鍊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無骨的修法,以得寧靜陰柔的外形,名曰順之體;中成之內氣、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如一,以得健順德之體。築基功成,繼而再如法遊歷三境:小成的形拳招熟之藝境,中成的氣、意拳懂勁之藝境,大成的神拳神明之藝境,成功於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實現修鍊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這就是:

明師層層剝皮明道理,弟子步步深入見功夫。

盲目千習百鍊無是處,真師一點頓悟識天機。

中天:就是自己的法身道體。也就是「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天心者,妙圓之真心也,釋氏所謂妙明真心,儒家謂之理心,道家謂之道心。心本妙明,無染無著,清凈之體,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極之體,虛無之象,陰陽之祖,動靜之機,天地之心,故曰天心。元神者,乃不生不滅,無朽無壞之真靈,非思慮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本體,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拳以如如不動妙圓天心為體,以不壞不滅靈妙元神為用也。此乃拳家「心神」「體用」之真諦爾。形意拳訣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即言此也。然對此「天心」「元神」之體、用,歷觀古人個有取法。昔孟子云:「浩然之氣,至剛至大,直養無害,塞於天地之間」;夫浩然之氣,在於天地間,則保合太和之氣,以之生成,在人則空靈無間之氣也,即真氣;夫健順和之至也,太和之氣也,名之曰太極;靜者為性,動者為意,妙用則為神;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悟法後所說的「何期自性本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對性體的最具體之描述;孔子曰:「成性存存」。而拳家所言「天心」「元神」之體、用,可謂之周全矣!舉兩例以明之。孫祿堂先生說:「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聞不見,而能覺而避之。《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通論曰:「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無所不容;卷之退藏於密,其小無內,無所其入;卷放得其時中,絲毫不差,無不切機」。此正是對自己的「中天」的描述。精心通讀數篇引文論述的 「腰為外形、內氣之樞機的剛柔功夫」藝境的內容精義,對於「腰之竅要」中的說法之精旨妙諦的認識、理解,就更為清楚、明白、深刻細膩的多了。

胸部之訣竅

挺胸則身後無力,實胸則氣道不舒,且兩膀伸縮不能靈敏。涵胸緊背相合,實為吸胸之訣竅。然此形之故,氣道舒暢,吸氣沉至丹田而返命門,過腦橋出於上齶兩孔,自鼻孔呼出而成一氣混元。力有悠往而無窮,氣則有一發莫遏之勢。故真氣來如潮湧,吸之鯨吞,力發以氣,氣之運不顯力,而力自無窮。如大海泛舟,飄飄蕩蕩,雖千百萬鈞,猶如一葉之舟順風而下,真空運轉必靈,圓轉自如,進退如意。夫胸能涵空,背能圓緊,前肘曲垂,後肘疊掩,成風蓬旋轉之象。若遇使手變手,胸如涵空有含蓄之力,變化乃能靈敏。更為提氣之上功夫,不可不講也。 【題名解】胸者,同「凶」也。一是「兇猛威武」,一是「凶患戕身」。故而,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能不知道「胸」的正確方法與否?「胸」的功法正確者,乃強身健體者也;「胸」的方法不正確者,乃戕賊自害者也。所以,歷代拳術大家談拳論道、著譜立說,沒有不論述「胸」的正確方法、功夫藝境的;沒有不指出「胸」的錯誤方法之弊病的。這就是「胸部之訣竅」一問的問世之根本緣由!看一看前賢是如何論述的?【註解】①、挺胸則身後無力,實胸則氣道不舒,且兩膀伸縮不能靈敏。涵胸緊背相合,實為吸胸之訣竅:八卦掌的修鍊、運用,如果「挺起胸膛」則身體後面的腰、脊、背則無趨動之能力了;如果孥氣塞滿胸間的「實胸」狀態,則內氣運行的道路就會產生不舒暢的閉塞現象而胸中憋悶脹滿的感覺;而且又能影響兩膀伸縮變換不能靈動敏捷。所以,「虛胸實腹氣貼背」的「涵胸」與「緊背」相合,實為「虛胸」用胸之秘訣竅要之所在也。涵胸緊背:涵胸,就是氣沉丹田的「虛胸、空胸」的胸平象地的態勢;緊背,就是氣貼背的「背圓」象天的內氣充實而滿的態勢;這樣就形成了「胸背」之陰陽、天地、勁形相互匹配合一的正確法式。②、然此形之故,氣道舒暢,吸氣沉至丹田而返命門,過腦橋出於上齶兩孔,自鼻孔呼出而成一氣混元:然此形之妙處的緣故為何也?自身氣道舒暢通達,吸氣時、真氣自可沉至丹田、會陰;呼氣時、過尾閭,而上返命門、過腦橋出於上齶兩孔,自鼻下人中穴復在下行而成一氣混元之子午周天運行法式也。③、力有悠往而無窮,氣則有一發莫遏之勢。故真氣來如潮湧,吸之鯨吞,力發以氣,氣之運不顯力,而力自無窮:外形勁力的攻防變化具有悠久長遠往來而無窮竭才為功夫,內氣則有一發莫能遏阻之勢乃真功夫。故真氣來勢如潮湧,吸之似鯨吞,外形的筋勁骨力之發動以真氣為根源,內氣之運形變化不顯外形的筋勁骨力,而勁力之勢自無窮竭、窮盡也。④、如大海泛舟,飄飄蕩蕩,雖千百萬鈞,猶如一葉之舟順風而下,真空運轉必靈,圓轉自如,進退如意:自身拳勢猶如大海泛舟,飄飄蕩蕩,對方雖有千百萬鈞之力,自身猶如一葉之舟順風而下,身內猶如真空不空的全體透空的態勢則周身運轉必然「內、外感知通靈」也,圓轉自如,進退如意乃成易事耳。⑤、夫胸能涵空,背能圓緊,前肘曲垂,後肘疊掩,成風蓬旋轉之象:如果八卦掌修鍊者的胸能涵空,背能圓緊,前肘曲垂,後肘疊掩,自成風蓬旋轉之象也。⑥、若遇使手變手,胸如涵空有含蓄之力,變化乃能靈敏。更為提氣之上功夫,不可不講也: 假若遇到使手變手,胸如涵空有含蓄之勁力,變化乃能靈敏者也。更為「提氣」之「內勁運行」上的功夫,不可不講究也。提氣: 按照少林拳法的解釋,就是內氣運行的意思。【譯文】八卦掌的修鍊、運用,如果「挺起胸膛」則身體後面的腰、脊、背則無趨動之能力了;如果孥氣塞滿胸間的「實胸」狀態,則內氣運行的道路就會產生不舒暢的閉塞現象而胸中憋悶脹滿的感覺;而且又能影響兩膀伸縮變換不能靈動敏捷。所以,「虛胸實腹氣貼背」的「涵胸」與「緊背」相合,實為「虛胸」用胸之秘訣竅要之所在也。然此形之妙處的緣故為何也?自身氣道舒暢通達,吸氣時、真氣自可沉至丹田、會陰;呼氣時、過尾閭,而上返命門、過腦橋出於上齶兩孔,自鼻下人中穴復在下行而成一氣混元之子午周天運行法式也。外形勁力的攻防變化具有悠久長遠往來而無窮竭才為功夫,內氣則有一發莫能遏阻之勢乃真功夫。故真氣來勢如潮湧,吸之似鯨吞,外形的筋勁骨力之發動以真氣為根源,內氣之運形變化不顯外形的筋勁骨力,而勁力之勢自無窮竭、窮盡也。自身拳勢猶如大海泛舟,飄飄蕩蕩,對方雖有千百萬鈞之力,自身猶如一葉之舟順風而下,身內猶如真空不空的全體透空的態勢則周身運轉必然「內、外感知通靈」也,圓轉自如,進退如意乃成易事耳。如果八卦掌修鍊者的胸能涵空,背能圓緊,前肘曲垂,後肘疊掩,自成風蓬旋轉之象也。假若遇到使手變手,胸如涵空有含蓄之勁力,變化乃能靈敏者也。更為「提氣」之「內勁運行」上的功夫,不可不講究也。【點評】綜觀各家拳譜談論「胸」之功夫藝境者比比皆是,以資對照,擇其優者,錄而並解之如下:艮卦 卦象 ,艮上艮下胸欲煉起艮山相似胸取義於艮,艮者山也。一陽山於二陰之上,其象為山,人身之胸似之。本乎天者,親上,氣也;本乎地者,親下,形也。氣易過於浮,須有以鎮之,胸內之義也;形易過於沉,須有提之,胸外之義也。胸氣上通於頭項,頭項者,乾卦也,天也。故艮遇天而為大畜,氣畜於中而升於上也。(胸氣又)下通於足膝,足膝者,坤卦也,地也。故地臨山上而為謙,言足之氣抱乎胸,猶地雖卑而抱乎山,而山不得不讓之也。胸者空也,空則不能力,須以氣主之。然氣由脅而來,不能用脅,焉能用胸,蓋不等於動者必不等於止,艮卦之彖辭曰:「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其義深哉!胸雖出而不高,脅雖閉而不束,雖張而不開,此中元始,有難以口授者。闡釋「胸欲煉起」,有寫成「胸欲竦起」者,字不同,然用胸之義不二。胸取義於艮,點明用胸依乎艮卦之義。胸取義於艮,艮者山也。一陽山於二陰之上,其象為山,人身之胸似之。《序卦傳》說「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事物之動止總是相關聯的,動則必有止,止則必有動。震即是動,艮就是止。震卦之後次之以艮卦。艮即是止,而卦名艮不明止,是因為艮除止之外還有山之象,有安穩沉重堅實之義。這是止義所不能包括的。又,艮一陽居二陰之上,性陰靜。二陰在下,靜止不動。陽性動,但是一陽以至於上,則性動也不能動了。下靜上止,故為艮。艮止,畜亦止。艮止與畜止有所不同,艮止是自我安止;畜止乃外力制止。此乃前賢所說:「一陽山止於二陰之上,其象為山,人身之胸似之」之義。為何以胸似艮之義?應以人身手足著地俯式行走的姿勢推敲,可明其意。手足著地身俯式行走,胸為外形之二陰在下,內氣一陽在二陰之上的後背,其象為山。本乎天者,親上,氣也;本乎地者,親下,形也。根據上述的姿勢,那也就明白內氣本乎天者,在上,即親上;外形本乎地者,在下,即親下。此上下者,「上天氣,下地形」之上下也,此乃從《易經》天人合一學說中的 「天地定位」而來。這就是「艮其背,無咎」的意思。如果以自身直立行走姿勢而言,胸靜而內氣止於後背處,即氣貼背之上的法式矣!比胸,即含胸、氣貼背。氣易過於浮,須有以鎮之,胸內之義也;形易過於沉,須有提之,胸外之義也。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這一段話解釋了卦名艮的意義。但是,拳家以此而論述了胸和內氣的用法內容。艮就是止,但是止的內容意義並不簡單。不能以為停止不動才是止,還包括「止於行」的內容意義在內。即後文所說「蓋不等於動者必不等於止」的意思。這一點一般人不易領會,所以才加以說明。止於止是止,止於行也是止。如我們堅持練拳而言,就是止於行的止;後來發現自己練法不對,必須停止,不宜再幹了,這就是止於止的止。堅持做什麼,是止於行的止;堅持不幹什麼,是止於止的止。兩種止都要看場合,要止在恰當的場合。傳統拳術中的身法之內氣,就是要「艮其背」。即內氣要貼背以轉斗。這個場合不僅是空間上的,也是時間上的,而歸根到底是時間上的「場合」。傳統拳術中內勁從時間立論,外形從空間立論,兩者皆應做到「時止則止」;時要求止於止,就止於止;「時行則行」,時要求止於行,就止於行。或止於止,或止於行,時是決定的因素。這就是「時不因位而更,位可因時而變」的自然法則。故在傳統拳術中練用中,內勁是決定自身拳勢行止的因素。「易」貴時,故拳貴時,即貴內勁。「其道光明」,是孔子對「止」之道的贊語。從卦象看,艮之體明確、顯著、篤實,有光明之義,所以「易」言光明多在艮體。艮是止,止是定,定則明。既明白了「胸靜而內氣動,內氣行止於後背處,謂之止,即行至此處止之止,哉由貼背以轉斗,即止從此處行之止」。此即前賢所云:「氣易過於浮,須有以鎮之,胸內之義也」。胸靜則為鎮,內氣貼於背則不浮,必能運化而達於斗骨、斗門處以為用。胸不能過於松靜下沉或凹陷,如有此種現象是為病胸,不利於氣貼背以轉斗,須有提之義;因不單氣貼背,尚有胸氣上通於頭項之用。由此而知以胸背而用內氣之法矣!胸氣上通於頭項,頭項者,乾卦也,天也。故艮遇天而為大畜,氣畜於中而升於上也。前有「頭項效法乎乾,取其剛健純粹」之論;此言「胸氣上通於頭項」是取艮卦遇乾卦的大畜卦。大畜卦,卦象 ,乾下艮上。精闢妙論迭出,品其美味佳境,情趣不盡也。《序卦傳》說:「有無枉然後可畜,故受人以大畜」。無妄是有實而無虛妄。有實而無虛妄,故可以畜聚。因此大畜次無妄之後。就卦象而說,此卦乾下艮上,天藏於山中,有所畜至大之象。畜有止與聚兩層含義。取天在山中之象,則畜為畜聚,即「內氣畜聚於胸中之象」;取乾為艮所止之象,則畜為止。物止便可有所積矣,所以止也是畜的意思。即「胸中之氣可有氣貼背之畜止;又有上頭項之畜止」之兩用。但艮卦言氣貼背之行止;大畜卦說氣畜於中而上升於頭項。故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由此可知,「剛健是乾之德,篤實是艮之德。」剛健,故無私慾;篤實,故不虛浮。上下兩體交互影響、滲透,使剛健者愈剛健,篤實者愈篤實,輝光照映,日新又日新。為拳能如此,則才德必能畜之不已,日益充實。這就是前賢以大畜卦義論「氣畜於中而升於上也」之精義。而下面又言胸氣下通於足膝之論,更為精彩。(胸氣又)下通於足膝,足膝者,坤卦也,地也。故地臨山上而為謙,言足之氣抱乎胸,猶地雖卑而抱乎山,而山不得不讓之也。前有「足膝效法乎乾,取其鎮靜厚載」之論,此言「足之氣抱乎胸」,是取坤地駕臨艮山的「謙卦」。謙卦,卦象 ,艮下坤上。《序卦傳》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這是說事物發展有個限度,到了一定限度就要盈滿,盈滿就要發生變化,開始走向反面。在自然界中,「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在社會上也是如此,「治極則亂,盛極必衰」。惟一避免衰亂的方法就是保持謙虛。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亦是如此。持中和之道以為用,即是「謙」。故謙亨。什麼是謙?程頤說:「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朱熹說:「謙者,有而不居之義。」謙之為卦,上體是坤,坤為地;下體是艮,艮為山。山是高大的,地是卑下的。高大的卻居於卑下的下面,這不是「有其德而不居」嗎!這不正是前賢的「胸氣下通於足,足之氣抱乎胸,而地髓卑而抱乎山,而山不得不讓之」的「謙虛」之象嗎!比喻胸內謙虛空中之象,以便內氣上下運行通暢之意。雖胸似艮山,但要謙虛空中而用,才是正法。即拳諺云:「虛胸實少腹」的「虛胸」,謂之謙。謙則下矣!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這是用卦之上下體的特點解釋卦辭「謙亨」的含義。通解之,內勁下濟外形而能使外形內感通靈;外形遵從內勁之動靜以為動靜。這樣,才能虛實相須,內外一而貫之以完成攻防較技制勝之事,謂之「謙亨」,謂之「光明境」。具體解之,天道,是指下卦艮中的陽爻而言,艮中的陽爻必居二陰爻之上,所以艮有光明之象。在謙卦中,艮居下體,本應在上的天道,竟屈居於下,這便有歉意。艮雖居下,並不妨礙它有光明之象。光明便有亨通暢達之義。謙卦之上體是坤,坤是地道,地道本是卑的,卑也有歉意。地道卑,卻升之上體,所以叫做上行,「上行」也有亨通暢達的意思。從此謙卦的上下體之義而論,說明「足之氣抱乎胸,猶地雖卑而抱乎山,而山不得不讓之也」的謙之意義。「天道虧盈而益謙」句以下,詳盡地論證了「謙」的種種好處,講到天地、人、鬼神都尚謙而惡盈,盈必招損,謙必受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亦遵「謙」的法則。「君子之終也」,是說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只有唯道是從的尚德之人才能久於其道,保持終身謙遜;謙遜是重要的,也是艱難的。得謙卦的宗旨,就容易明白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義。「胸者空也,空則不能力,須以氣主之」。此言點明,胸之用空,胸中之氣由脅而來,可下通於足,上通於頭項,氣貼於背以轉斗,可知「內勁起於足,傳於腿,主宰於腰,躍於脅,運化於胸,發於背,過肩肘而達於掌指」的說法,拳門各家是一致的,是通用的法則。「胸雖出而不高」,是說「胸有運化內氣,行內氣再分配之功能。」但是,不可突胸、弩胸。艮卦全文已經論述得清楚明白了,習拳者便可擇善而可為之。精心通讀引文論述的 「胸欲煉起艮山相似的」功夫藝境的內容精義,對於「胸部之訣竅」中的說法之精旨妙諦的認識、理解,就更為清楚、明白、深刻細膩的多了。 背部之訣竅

緊背空胸為掌之根,蓋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松,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掌指不舒矣。故凡動勢須要:頭懸、頸豎、背緊、胸空、垂肩墜肘、揚掌塌腕,兩手虎口開圓,動若牛舌,雙腳前虛後實,行似流水,步若趟泥,精神專註,氣入丹田,支撐八面,身如擰繩,穩准後再求迅速,在於學者心領神會也。

【題名解】如果以自身攻防機體、機制秩序的「趨避」法的觀點來看,乃呈現的是「前空后豐」的機制狀態,就是前賢所說「胸空背緊」的天圓地方的功夫。乃是身法後背的「肩背、腰背、臀部」上、中、下三才之「趨動機制」也。到底「背部之訣竅」的內容都說了些什麼內容?又是如何論述的?只好看原文的內容才能清楚明白呢!【註解】①、緊背空胸為掌之根,蓋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松,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掌指不舒矣:虛胸實少腹氣貼背的「緊背空胸」為八卦掌運用雙掌攻防之根節也,就因為「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松,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定,則用掌用指就會覺得不舒適、不舒展、不得勁矣。②、故凡動勢須要:頭懸、頸豎、背緊、胸空、垂肩墜肘、揚掌塌腕,兩手虎口開圓,動若牛舌,雙腳前虛後實,行似流水,步若趟泥,精神專註,氣入丹田,支撐八面,身如擰繩,穩准後再求迅速,在於學者心領神會也:故凡八卦掌拳法的動靜變化之勢須要:虛領頂勁的頂頭懸之中正安舒、只有「虛領」才能頸骨節節拔開豎起;氣貼背的背圓謂之緊、氣沉丹田之胸空實少腹、沉垂肩而墜肘、揚掌塌腕松靜則力湊,兩手虎口勁勢開圓,動若牛舌之靈活;雙腳平敷於地的後腳前虛後實、前腳前實後虛的「人字架」勢,才能步法行之似流水般流暢,步履若趟泥似的松沉感覺;只有精神專註,氣入丹田,身內玲瓏剔透,才能具有拳勢攻防動變的氣勢支撐八面的威風;內氣、外形虛實相須一而貫之,才有身如擰繩的感覺,靈活穩准後再求動變迅速皆因意在人先所致才能形隨其後,這些功夫內容都在於學習、修鍊者精細的心領神會才能有所得而能印證也。

【譯文】虛胸實少腹氣貼背的「緊背空胸」為八卦掌運用雙掌攻防之根節也,就因為「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松,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定,則用掌用指就會覺得不舒適、不舒展、不得勁矣。故凡八卦掌拳法的動靜變化之勢須要:虛領頂勁的頂頭懸之中正安舒、只有「虛領」才能頸骨節節拔開豎起;氣貼背的背圓謂之緊、氣沉丹田之胸空實少腹、沉垂肩而墜肘、揚掌塌腕松靜則力湊,兩手虎口勁勢開圓,動若牛舌之靈活;雙腳平敷於地的後腳前虛後實、前腳前實後虛的「人字架」勢,才能步法行之似流水般流暢,步履若趟泥似的松沉感覺;只有精神專註,氣入丹田,身內玲瓏剔透,才能具有拳勢攻防動變的氣勢支撐八面的威風;內氣、外形虛實相須一而貫之,才有身如擰繩的感覺,靈活穩准後再求動變迅速皆因意在人先所致才能形隨其後,這些功夫內容都在於學習、修鍊者精細的心領神會才能有所得而能印證也。

【點評】綜觀各家拳譜內容,沒有不論述「背」的體、用功能作用的。以資對照,擇其優者,錄而並解之如下:巽卦 卦象 ,巽上巽下肩背取象於巽,巽卦一陰伏於二陽之下,外雖強健,而內實巽順也。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全在擠之以巽順,而後勁有進退也。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言能巽者,自下以動而能如巫之積誠,自可以通於鬼神也。九三:「頻巽,吝」。言勁之進退,必處於自然,不宜過剛不中頻巽以致吝也。六四:「悔亡,田獲三品」。言頻巽之後必有所悔,必待悔亡之後,而後所獲也。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言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也,所以貞吉也。初雖無精義,而巽順之久,自有此妙用,無論先後,無不利也。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凶」。言不可過於巽而無撙節,以喪其元氣也。世之用肩背者,往往直則不能曲,曲則不能直;松則不能緊,緊則不能松。良由不知內剛、外柔之體;內巽外健之用。須將肩井穴用力塌下,兩肩向內貼往兩背通將出來。自背骨內以意送出勁來,再將兩手頭握得堅實,通身鉗得完固,自能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緊中有松,松中有緊。久而用之,肩背內剛、外柔之體立;有此內柔外剛,內巽外健之用。此內剛外柔、內巽外健之(體、用)之奧理,細玩巽卦爻義自得奇妙。塌肩井穴,須將肩骨正直落下,與背尖(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頂骨略低半寸,手腕直與肩齊,背骨雖極力貼住,卻是豎勁,不是橫勁,以豎則實,以橫則虛也。下肩井穴自骨底直至於足底,故謂之豎。動右背須將左背之勁自左背骨底以意透於右背(骨),直送(至)二扇門穴,故謂之橫。兩勁並用而不亂,元氣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順之義得矣。闡 釋巽卦是陰卦,以一個陰爻為主爻,因而外雖強健,還是陰柔為主。肩背之陰柔,不會大亨,只能小有亨通。巽卦,是一陰爻順從二陽爻,陰順從陽,是自然的道理。外形的肩背為陰,內氣為陽,肩背之動靜變化,要順從內氣的升降收放而改變,是符合陰順從陽這一自然法則,所以肩背的進退有利。但是,肩背的順從也必須選擇對象,不可盲從。肩背要順從內氣的運行通常才有利,這就是「肩背易於松活,取法巽順之義」的精義。肩背如何順從乎內氣,才對攻防拳式有利,下面看前賢具體以爻辭論述,便可明其精義了。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全在擠之以巽順,而後勁有進退也。初六陰爻,在二陽的下面,象徵伏、順。即肩要沉下,肩胛骨松活而貼住,此二者之義是為「伏」。肩胛骨松活貼住,肩松而沉下,是謂順從內勁的升降收發之用,故名「順」。彖曰:「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此即反覆說明,剛毅中正,方能志行天下,故外形陰柔皆要順乎剛健中正之氣,才有利於武人攻防貞固之態勢。這就是「全在濟之以巽順,而後『內勁』有進退也」的精義。前賢云:「動手較技,力從人借,氣(機)由己發。何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然此氣之開合必然有肩胛骨松活而貼住、肩的沉下之用,才符合巽順這一爻之意思,也是《內功經》中所說的:「貼背以轉斗」之精義。此言肩背骨的松活之要義,以利內勁之進退。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言能巽者,自下以動而能如巫之積誠,自可以通於鬼神也。巽,入也。床下是陰暗之處,陰邪之物往往隱伏在那裡。入於床下,把隱伏在那裡的見不得光明的陰邪之物查看得清清楚楚,然後著手除掉它們。史巫,據《周禮》記載,史掌卜筮,卜筮占吉凶;巫掌祓禳,祓禳消災難。紛若,是繁複的意思。「用史巫紛若」,就字面看,是說藉助史巫的力量消除陰邪災害。實際上是比喻九二陽剛之氣既能「巽在床下」,深入了解掌握問題的真相,又能頻繁的申命,周到的行事,亦即採取積極有效地措施加以解決;九二陽剛之氣如此認真盡申命行事之道,當然是吉無咎。以此道理說明「沉肩、肩胛骨松活貼背」,並非是肩骨、肩胛骨單純的松活轉動就可以的,必須有內氣的主導參與,才有利於肩和肩胛骨的松活之應用。因為肩骨、肩胛骨之性陰,靜而不易轉動,是為陰邪。九二得吉無咎,是因為它以剛居中,即內氣在肩骨、肩胛骨內,有剛中之德。故能善於把握中道,不使肩背松活的運轉有過或不及。此乃象曰:「紛若之吉,得中也」,也是「自下以動而能如巫之積誠,自可以通於鬼神也」的精義。即肩背易於松活,要有內氣為主導;而肩背能松活又便於內氣的升降進退之用。積誠:誠者,天道;積誠者,即肩背松活轉動的自動化能力。自可通於鬼神也:鬼者,外形也,性陰,昧而不明,故以鬼言之;神者,內氣,性陽,明而不昧,故以神言之。鬼神者,自身內氣、外形攻防之功能的意思。自可通於鬼神也,是說肩背骨的松活動變能力,有九二剛中之德,在紛然眾多的拳勢攻防變化中善於把握中道,自可通於自身內氣、外形的攻防變化,亦可無過或不及。。此處強調了肩背骨松活而又適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故前賢論拳有「活肩乃習拳第一大法」之說;又肩有「通、透、穿、貼、松、汗、合、堅」八法之用的論述;而《少林拳經拳法備要》有肩頭八面用法,即「直肩、壓下肩、倒後肩、倒前肩、射起肩、陡起肩、凝挺肩」。凝肩、挺肩,為二合一用之。此爻總體看來,是闡明剛中之內氣功能的重要作用,乃活肩、用肩之主導。九三:「頻巽,吝」。言勁之進退,必處於自然,不宜過剛不中頻巽以致吝也。巽,入也。但巽入不是一般的進入,乃是人君申明行事以深入人心之入。頻巽則是今日一命令,明日一命令,紛更無常,使人無所適從。九三如此頻巽,屢失屢巽,屢巽屢失,命令不行,所以致吝。象曰:「頻巽之吝,老窮也」。九三之所以如此,根本的原因在於它剛而過乎中。前賢以九三爻辭之理,闡明肩背骨宜於松活,應當像九二的以剛居中,方有剛中之德,才能把握中道,不使過或不及。莫像九三頻巽的剛而過乎中,則肩背骨動轉不靈。這就是「言勁之進退,必出於自然,不宜過剛不中頻巽以致吝也」的精義。所謂「必出於自然」,即肩背骨之外形與內氣匹配而用,達到中和之道的藝境;而中和之道的藝境,就是太極之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六四:「悔亡,田獲三品」。言頻巽之後必有所悔,必待悔亡之後,而後所獲也。肩背宜松活,乃巽順之義,即言「勁之進退,必出於自然」。這對於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是一時難以成功的,必然會出現「九三,頻巽,吝」的狀況,即「剛過乎中」的現象,自然有悔。六四陰柔無援,居四陽之間承乘皆剛,處境不利,該當有悔。但是,六四又有有利的一面,它上乘九五,以陰居陰,依尊履正,自己雖不是陽剛,卻能順乎陽剛,所以「有悔」也可以亡。不但可以悔亡,且可以有「田獲三品」之功。「田獲三品」是比喻九三申命行事之功效的。田,即馳田打獵。田獵是武事活動,有興利除害的意義。所謂三品,為充庖廚的三類禽獸。按《周朝禮制》:所獵禽獸,箭穿直射心臟而亡的為上品,上品者用於祭祀或招待尊貴的賓客;射中其它部位而亡的為中品,用於招待一般的賓客;射而未死生擒者為下品,只能供自己與家人食用。這裡,其實三品不必定指哪三品。「田獲三品」事獵獲得獵物豐盛眾多的意思,尤其是這裡喻指修鍊肩背松活自如的功夫;內勁進退收放自如;內勁、肩背自達中和之「虛靈妙境。」進階的三層功夫而言的。此謂「必待悔亡之後,而後所獲也。」之精義。即按法而修,循序漸進,必有所得也。修鍊功夫的「慎終如始」之精義也。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言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也,所以貞吉也。初雖無精義,而巽順之久,自有此妙用,無論先後,無不利也。九五是巽卦之主,它的根本特點在於一個「貞」字,它由於貞而吉,而悔亡,而無不利。吉、悔亡、無不利,全由一個貞字所致。貞是什麼?貞即是《彖傳》所云:「剛巽乎中正而志行」的「中正」。九五在巽卦中是發布命令的君主,中正對於它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本身中正,故能「無令亦從」是一得吉;因為它本身中正,則內無疑心,外無疑事,是以「悔」亡矣!;因為它本身中正,則所申之命如流水之源,無所不至,故無不利。此言乃「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也,所以貞吉也」的意思。即肩背宜於松活,而有剛健中正之內氣行乎其中所致。「無出有終」與「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講的是一個修鍊過程。合起來看,庚字在此含有兩層意思,具備兩層意義。第一,庚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居後且臨近終了;第二,庚即便更,更改的意思。三日,在天干中,庚前三日是丁日,庚後三日是癸日。而對修鍊過程來說,三日又不是確指三日,是表示一個相當長短的時間段。為什麼用三日來說呢?因為,在《易經》理法上,三為變數;又有天、地、人三種變化現象。故而以「三日」言之。這兩句話的含義是說,自身傳統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始終過程中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弊病,需要不斷的改革變更修鍊方法、內容;要改革變更就需要制定相應的內容、方法、準則,就要命令自己執行;亦應注意做到謹慎,不可急進躁動。先庚,即調整修練內容、方法、準則,要有「三日」,即相當長短的時間段的醞釀、試行的階段;後庚即調整修練內容、方法、準則,要有「三日」,即相當長短的時間段適應,有了初步成果,故曰:「吉」。此即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善救則前弊可革除,善備則後利可久長。」的始終不斷完善自我的一個基本法則。「無初,始未善也;有終,更之始善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一個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來說,開始修鍊誰都不擅長攻防較技的活動,這就是「無初,始未善也」。但是,一定要堅持不斷的如法修鍊,不斷地及時變更自己具體的修鍊內容、方法、準則;隨著攻防功夫藝境得體高、升華,也要不斷及時的變更自己具體之修鍊內容、方法、準則,最終方可達到大成境界,這就是「有終,更之始善也」的意思;也是前賢所說:「初雖無精義,而巽順之久,自有此妙用,無論先後,無不利也」的精義。巽順之久,即按照巽卦所論述的天道理法,持之以恆,功必有成。此處不單指肩背的宜於松活,是巽之義。全身之修鍊亦應如此。即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外順從天道理法;內順從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性情,亦要執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才能貞吉。知此,則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可有事半功倍之效果。這一爻,又同時說明,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是系列方法,躬身自厚自學以成「文兼武全將相身」的濟世人才的事業之系統工程。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凶」。言不可過於巽而無撙節,以喪其元氣也。巽,入。床下,陰邪隱伏之處。巽在床下,表明察之甚深。察之甚深,本是好事,所以九二巽在床下或吉無咎。怎奈上九處巽之窮,以剛居亢位,巽極當變而不知變,欲行九二之道卻無九二之時。同時「巽在床下」,在九二為有為之象,在上九則為過巽之舉。凡是不當為而為,必過,過則必有失。所以九二「用史巫紛若,吉無咎」,而上九竟「喪其資斧,貞凶」。資,古本作齊。齊斧,齊物之斧,在此以喻應變行權的能力。居巽極之時,失去剛毅果斷,不能行權使命,固守此道走下去,豈有不凶之理!此正是後文所言:「世之用肩背者,往往直則不能曲,曲則不能直;松則不能緊,緊則不能松。良由不知內剛、外柔之體;內巽外健之用」的根本道理之所在;亦分析性的解釋了「言不可過於巽而無撙節,以喪其元氣也」的精義。即只有持守「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所以貞吉」,才有肩背宜於松活,而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松中有緊,緊中有松。內剛外柔之體正,方得內柔外剛、內巽外健之運用。之所以如此,是「細玩巽卦之義,慧心自得其妙」也。乃習拳明體、用有別之義爾。以後解釋經文的肩背松活之練、用方法,文白如話,無須闡釋,照做便是,便可得功夫。然習武者須知:肩要松沉背要圓,肩胛骨要圓活動變無滯,便於內勁上下、左右騰挪之用。此點,文中以細述精詳,可細心參閱,照法習之便可得之。肩背松活,應前與「胸欲煉起」同看;下與「襠胯」之義同觀,便可通明身法基本規矩。如與全身合觀,則不失中正之義,便可成竹在胸,必能運用自如了。此乃習拳練藝之法眼,可曉得「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身法精義了。「橫豎兩勁並用而不亂,元氣進退升降如意,而巽順之義得矣」,此乃肩背松活的警世之言。「王八拳」精義解我在小的時候,常聽老人們說:「王八拳打人。」也常聽他人看完打拳後說:「這是王八拳。」所以,「王八拳」三個字在我的心裡牢牢的紮下了根,致使多年以後仍然不能忘懷。到底什麼是「王八拳」?這個謎底和答案就成了我多年困惑的問題了。隨著我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始終過程之認識、了解,直到掌握的清清楚楚的今天之我來說,對「王八拳」的真實概念及其這樣說法的意思、意義,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了。可是,現今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確未必能夠論說的清楚了。由於「王八拳」的概念關乎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核心內容。所以,有必要將「王八拳」的真實涵義披露出來公佈於世,這有利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者如何認識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核心內容,開闢了一條新的視角、新的道路。故而,也自然的成就了此篇文章。「千年王八萬年龜」,想必這種說法對稍微有點社會常識的人來說,都不會是陌生的。其實在古代的修鍊家看來,王八和烏龜都是長壽的象徵。如四方四象,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而「玄武」,又名「真武大帝」。而真武大帝,就是王八和烏龜的形象之藝術創作出來的。兵法中「玄武陣」就是以王八和烏龜的形狀列成的圓形陣勢。由此可見古人對王八和烏龜的崇拜了。《西遊記》這部巨著,在清代就有人著文,說明其是一本修鍊內功的功法著作。這從《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之歌訣: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台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從這首歌決中的「自有龜蛇相盤結」的說法,同時就已經說明了「虛胸實少腹」的空胸之內容了,這兩項內容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楚了。然古代的拳術大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只是我們現在無從查考了。但是,從較近代的拳譜歌訣中,還能看到其中的端倪。如:最有明的一首論「後背」的歌訣,就是八卦拳師郭古民先生《郭氏錦囊》中發表的,錄之如下:

背似無功確有功,不講背形不能通。

圓為箕底方為緊,掌穿力自如反弓。

郭先生在這首歌訣中清楚的論出了「肩背」和「腰背」的種種功夫內容,強調了身法攻防機制的「前空后豐」的內容;「八卦拳」中的身法運用的訣言:「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太極拳中將腰脊視為一身之大旗、大纛;更古老一點的《通背拳譜》中說:「前空后豐」的身法功夫。都是強調了後背乃攻防機制的樞機部位。我在《身弓的製造》一文中曾經說過:在傳統拳術攻防體、用的主賓說法中,前賢有「脊骨為人身第一大主宰,丹田氣海為第一賓輔」的說法。脊骨是左右身法的中樞之關鍵,是手法、步法運使之中樞。拳諺云:「身法進退橫豎找,虛實開合妙無窮。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椎骨節中」。身弓之製造,要在脊柱骨節中求之。此論亦說明攻防機制的「后豐」之狀態內容的。前空后豐精義解何謂「前空后豐」的身法功夫呢?就是自然門所說的「前井後鉼」的身法功夫。這要接著往下看仔細,才能得以明白。先來看《拳經拳法備要》中的歌訣,是如何說的:

手法指要

撐拳托掌若風煙,劈砍抓拿勢貴偏。

牽來送去腳管硬,勾搬裹挽削披連。

三盤內外須純練,前後高低渾打全。

一日無閑三歲滿,包能發手倒山巔。

其中「撐拳托掌若風煙」句,從手法的運用法則中,已經說明了攻防手法 「不攖人之力」的變化之功夫的樞機在於後背部位。有關「前空后豐」方面的論述,不單只是外形的說法,尚有各門派、拳種對內勁的運用之論述,亦可以佐證之。以資對照,錄之如下:提頦以正頭,貼背以轉斗,松肩以出勁。《內功四經?內功經》此文中的「貼背以轉斗」的說法,就是雙手臂的內勁勢,是由左手回收至左肩胛骨內側倒換到右肩胛骨外側發出至右臂肘手斗門處,由右手回收至肘、臂、肩胛骨內側倒換到左肩胛骨外側發出至左臂、肘、手斗門處。內勁左右周而復始的倒換,必須通過肩背處,則顯示出胸背的「前空后豐」的勁勢樞機之妙用。此是左右兩側的內勁倒換的「明勁」之方法。如果是「暗勁」法式,回手時則內勁由肩背骨到手頭;出手時則內勁回收至肩胛骨後催逼之,較明勁法式更為靈通勢猛。上面就是身法功夫中的所謂「背圓胸方」的攻防機制的奧妙所在。前賢還有對後背的勁勢之運用的上下法式之論述,以資對照,錄之於下: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鍊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而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

《李亦畬?五字訣解》

此論中的「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而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的說法,又從後背的勁勢上下開合運行的法式,來說明後背為拳法攻防的機樞所在。這樣,結合上述內勁的左右、上下兩種運行法式而用之,就看出了後背乃內勁開合收放變化的重要部位。不單是這樣,還有對「腰」關節的功能之論述。以資對照,擇其要者,錄之如下:腰第八:身之樞軸者腰也,腰要靈活圓熟,直鞭堅固。況力皆從腰出,氣亦由腰所運,一屈則氣阻力閉,上下不能相通矣。

《拳經拳法備要?周身秘訣十二項》

身形腰頂(七言八句)

拳法樞機妙無形,無形樞機自當熟。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

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身形腰頂歌訣》從兩家的論述來看,都認為「腰」乃一身中節、樞軸也,具有靈活圓熟轉換變化的化解之功能;又有鞭直剛發催人之能力,但都是在「腰脈提」的基礎上才具備的能力。所以說:腰的「無形樞機自當熟。」而又強調了「腰頂窮研生不已」,如果不知道「腰」為樞機之軟硬功夫的運用方法,就是修鍊十年也不能得到真攻防功夫而仍然是個糊裡糊塗的修鍊者。這一點又說明了後腰背之機樞的功夫之重要性了。還有:「腹內松靜氣騰然」句,說明「腹空」則內氣才能鼓盪。與胸空合起來看,則知「胸腹」之前空,而相對的「背腰」之后豐的身法機制。體現的仍然是「前空后豐」的身法機制。而在自然門中稱此身法機製為「前井後鉼」,這種說法亦非常形象而又淺顯之比喻道出了「前空后豐」的身法功夫之精旨妙諦。下面就要看胯部和後臀之功能的內容了,有關後臀胯的功夫,前賢亦有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臀第九:下身之所重者在臀,宜與肩相應而成一片。肩過右則擺右,要陡然相衝而帶壓下。故一身之筋節俱緊貼敵人身上,所謂百法收來無空間是也。

《拳經拳法備要?周身秘訣十二項》

按肩以練步,逼胯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內功四經?內功經》前論強調了「下身所重者在臀」,後論說出了斂臀「逼胯以堅膝」的功能作用。「落步成招」的發人之勢,就在於「斂臀逼胯以堅膝」的方法之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勁起於足下,傳於腿,升騰於脅,運化於胸,發於背而達於掌指。這兩臀逼胯以堅膝的法式,就是形意拳門拳訣中所說的「鯉魚打挺」的發勁法式。不如此不能發得人出、跌的人翻。這是攻防機制秩序所決定的。有關這一點,前賢亦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運化於胸,發於脊骨,形於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私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李亦畬?五字訣解》

其中「主宰於腰,發於脊骨」的說法就是這個意思。而其中「勁起於腳跟」的說法,不就是「消息全憑後足蹬」的精義嗎!從上述對自身攻防機制的「虛胸實少腹,腹內松靜,雙手若風煙」的「前空」,「肩背、腰背、臀胯、後足蹬」的種種功能之「后豐」的功夫能力的分析之整體來看,背圓胸方,多麼的象王八和烏龜的背圓胸平之身形。故而古代之拳家,運用「類物比象」的方法,首選了王八和烏龜這種爬行動物的特點,來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身法「體、用」功夫之內容。也就是後來流傳而說的「王八拳」的本來之精義。而關於前胸腹上下之平的認識,前賢亦有論述,如:

訣曰

刃對鞘直刺牽拳,手平肩下腰宜堅。

頭端面正眼勿閑,胸開背合體貴偏。

兩膝微彎偏齊下,後腳著力前腳懸。

靠後三分休拜出,拽來送去勢宜圓。

左右兩膀均勻練,根實指蹻地莫糲。

勢為坐馬腿夾緊,形似開弓腰下先。

還有一個真口訣,氣下臍平小腹膨。

練得熟時成一面,神清氣爽快無邊。

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閃騰挪也要言。

步踏梅花預偷半,橫衝直撞要滿填。

不動猶如文士立,一發疾如箭離弦。

《張橫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譜?家傳秘訣》此歌訣中的「練得熟時成一面,」就是指胸知少腹上下成一平面的意思。說出身法「前空」的精義了依據我的認識,「王八拳」的流傳盛行時期,在「白猿通背拳」的拳種問世之前。因為現在已經知道「通背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最初有人以「白猿」類比之,較之以王八和烏龜類比起來更為形象。正是由於白猿通背拳的問世,致使後來以各種動物的象形拳術的興起,流傳至今。而王八和烏龜兩種動物的名氣,由原來長壽受尊寵的地位,一下子就日落千丈,而臭名昭著。原始以王八和烏龜象形的拳術也被後來的人們漸漸的忘記了。只留下了貶意的「王八拳」的名聲了,而失去了原來褒意的「王八拳」之體、用的精義了。今日休閑無事,靜下心來,勾引起童年的回憶,一氣呵成,將此「王八拳」的身法精義闡發清楚明白,亦不辜負古聖賢之發明傳統拳術之苦心、之留意,以成此文,權當兒戲之言吧!

再論「王八拳」之精義王八者,俗稱以動物論,乃是「甲魚」者也。甲者,天干之首也;甲魚,水中動物的長壽之首者也。「王八拳」的身法精義,前文已經解釋清楚了。有人讀此文後,雖然覺得全文論述的合情合理。尚有疑問?設問:單講「王八」二字是否還有其它的含義存焉?答曰:有之。如以「帝王之師前無敵」的意思理解之,則「王」字的含義就明顯了。王者,統領天、地、人三才於一至者也,謂之「王」。這有前賢之拳論可以為證,以資對照,錄之如下:噫!大矣哉!渾之為體也,純而篤靜;其為用也,動而多玄。即曰純靜,以其本乎天之一,養氣於至清;則乎地之一,融精於至寧;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又渾化清、寧而一之,更至於空靈。是統三才於一致,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此渾元功驗之所以然也。《渾元劍經內外篇?序》此論中說的就是自身之「神、氣、形」三才渾化歸一的「帝王之兵師」的意思。八者,正因為三才渾化歸一的全體透空的身法功夫,具備內有「八面玲瓏」的攻防機制,才有外面攻防的「八面威風」。此是一解也。尚有一解,乃是「八陣圖」的說法。有歌訣為證,錄之如下:

撥肘閃步如虎狼,左右靠山不可擋。

外加兩步勾蹬踹,八陣圖中勢少雙。

《拳經拳法備要?雙閃歌訣》

歌訣中以「八陣圖」之喻,說明對手之橫擊直衝,可有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因此「斜行閃步」亦相應而有四正四隅的八方線路之運用。再有就是以八卦演化四正四隅的八方變化,具有無窮盡的妙用。以上的解說,充分的說明了「王八拳」之說法的修鍊、建體、至用的種種精義妙旨了。

精心通讀數篇引文論述的 「背圓象天」之後趨動的功夫藝境的內容精義,對於「背部之訣竅」中的說法之精旨妙諦的認識、理解,就更為清楚、明白、深刻細膩的多了。緊背空胸為掌之根,蓋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松,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掌指不舒矣。故凡動勢須要:頭懸、頸豎、背緊、胸空、垂肩墜肘、揚掌塌腕,兩手虎口開圓,動若牛舌,雙腳前虛後實,行似流水,步若趟泥,精神專註,氣入丹田,支撐八面,身如擰繩,穩准後再求迅速,在於學者心領神會也。

【題名解】如果以自身攻防機體、機制秩序的「趨避」法的觀點來看,乃呈現的是「前空后豐」的機制狀態,就是前賢所說「胸空背緊」的天圓地方的功夫。乃是身法後背的「肩背、腰背、臀部」上、中、下三才之「趨動機制」也。到底「背部之訣竅」的內容都說了些什麼內容?又是如何論述的?只好看原文的內容才能清楚明白呢!【註解】①、緊背空胸為掌之根,蓋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松,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掌指不舒矣:虛胸實少腹氣貼背的「緊背空胸」為八卦掌運用雙掌攻防之根節也,就因為「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松,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定,則用掌用指就會覺得不舒適、不舒展、不得勁矣。②、故凡動勢須要:頭懸、頸豎、背緊、胸空、垂肩墜肘、揚掌塌腕,兩手虎口開圓,動若牛舌,雙腳前虛後實,行似流水,步若趟泥,精神專註,氣入丹田,支撐八面,身如擰繩,穩准後再求迅速,在於學者心領神會也:故凡八卦掌拳法的動靜變化之勢須要:虛領頂勁的頂頭懸之中正安舒、只有「虛領」才能頸骨節節拔開豎起;氣貼背的背圓謂之緊、氣沉丹田之胸空實少腹、沉垂肩而墜肘、揚掌塌腕松靜則力湊,兩手虎口勁勢開圓,動若牛舌之靈活;雙腳平敷於地的後腳前虛後實、前腳前實後虛的「人字架」勢,才能步法行之似流水般流暢,步履若趟泥似的松沉感覺;只有精神專註,氣入丹田,身內玲瓏剔透,才能具有拳勢攻防動變的氣勢支撐八面的威風;內氣、外形虛實相須一而貫之,才有身如擰繩的感覺,靈活穩准後再求動變迅速皆因意在人先所致才能形隨其後,這些功夫內容都在於學習、修鍊者精細的心領神會才能有所得而能印證也。

【譯文】虛胸實少腹氣貼背的「緊背空胸」為八卦掌運用雙掌攻防之根節也,就因為「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膀不能松,肘不能墜,腕不能塌,掌心不能虛,掌根不能固定,則用掌用指就會覺得不舒適、不舒展、不得勁矣。故凡八卦掌拳法的動靜變化之勢須要:虛領頂勁的頂頭懸之中正安舒、只有「虛領」才能頸骨節節拔開豎起;氣貼背的背圓謂之緊、氣沉丹田之胸空實少腹、沉垂肩而墜肘、揚掌塌腕松靜則力湊,兩手虎口勁勢開圓,動若牛舌之靈活;雙腳平敷於地的後腳前虛後實、前腳前實後虛的「人字架」勢,才能步法行之似流水般流暢,步履若趟泥似的松沉感覺;只有精神專註,氣入丹田,身內玲瓏剔透,才能具有拳勢攻防動變的氣勢支撐八面的威風;內氣、外形虛實相須一而貫之,才有身如擰繩的感覺,靈活穩准後再求動變迅速皆因意在人先所致才能形隨其後,這些功夫內容都在於學習、修鍊者精細的心領神會才能有所得而能印證也。

【點評】綜觀各家拳譜內容,沒有不論述「背」的體、用功能作用的。以資對照,擇其優者,錄而並解之如下:巽卦 卦象 ,巽上巽下肩背取象於巽,巽卦一陰伏於二陽之下,外雖強健,而內實巽順也。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全在擠之以巽順,而後勁有進退也。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言能巽者,自下以動而能如巫之積誠,自可以通於鬼神也。九三:「頻巽,吝」。言勁之進退,必處於自然,不宜過剛不中頻巽以致吝也。六四:「悔亡,田獲三品」。言頻巽之後必有所悔,必待悔亡之後,而後所獲也。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言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也,所以貞吉也。初雖無精義,而巽順之久,自有此妙用,無論先後,無不利也。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凶」。言不可過於巽而無撙節,以喪其元氣也。世之用肩背者,往往直則不能曲,曲則不能直;松則不能緊,緊則不能松。良由不知內剛、外柔之體;內巽外健之用。須將肩井穴用力塌下,兩肩向內貼往兩背通將出來。自背骨內以意送出勁來,再將兩手頭握得堅實,通身鉗得完固,自能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緊中有松,松中有緊。久而用之,肩背內剛、外柔之體立;有此內柔外剛,內巽外健之用。此內剛外柔、內巽外健之(體、用)之奧理,細玩巽卦爻義自得奇妙。塌肩井穴,須將肩骨正直落下,與背尖(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頂骨略低半寸,手腕直與肩齊,背骨雖極力貼住,卻是豎勁,不是橫勁,以豎則實,以橫則虛也。下肩井穴自骨底直至於足底,故謂之豎。動右背須將左背之勁自左背骨底以意透於右背(骨),直送(至)二扇門穴,故謂之橫。兩勁並用而不亂,元氣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順之義得矣。闡 釋巽卦是陰卦,以一個陰爻為主爻,因而外雖強健,還是陰柔為主。肩背之陰柔,不會大亨,只能小有亨通。巽卦,是一陰爻順從二陽爻,陰順從陽,是自然的道理。外形的肩背為陰,內氣為陽,肩背之動靜變化,要順從內氣的升降收放而改變,是符合陰順從陽這一自然法則,所以肩背的進退有利。但是,肩背的順從也必須選擇對象,不可盲從。肩背要順從內氣的運行通常才有利,這就是「肩背易於松活,取法巽順之義」的精義。肩背如何順從乎內氣,才對攻防拳式有利,下面看前賢具體以爻辭論述,便可明其精義了。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全在擠之以巽順,而後勁有進退也。初六陰爻,在二陽的下面,象徵伏、順。即肩要沉下,肩胛骨松活而貼住,此二者之義是為「伏」。肩胛骨松活貼住,肩松而沉下,是謂順從內勁的升降收發之用,故名「順」。彖曰:「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此即反覆說明,剛毅中正,方能志行天下,故外形陰柔皆要順乎剛健中正之氣,才有利於武人攻防貞固之態勢。這就是「全在濟之以巽順,而後『內勁』有進退也」的精義。前賢云:「動手較技,力從人借,氣(機)由己發。何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然此氣之開合必然有肩胛骨松活而貼住、肩的沉下之用,才符合巽順這一爻之意思,也是《內功經》中所說的:「貼背以轉斗」之精義。此言肩背骨的松活之要義,以利內勁之進退。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言能巽者,自下以動而能如巫之積誠,自可以通於鬼神也。巽,入也。床下是陰暗之處,陰邪之物往往隱伏在那裡。入於床下,把隱伏在那裡的見不得光明的陰邪之物查看得清清楚楚,然後著手除掉它們。史巫,據《周禮》記載,史掌卜筮,卜筮占吉凶;巫掌祓禳,祓禳消災難。紛若,是繁複的意思。「用史巫紛若」,就字面看,是說藉助史巫的力量消除陰邪災害。實際上是比喻九二陽剛之氣既能「巽在床下」,深入了解掌握問題的真相,又能頻繁的申命,周到的行事,亦即採取積極有效地措施加以解決;九二陽剛之氣如此認真盡申命行事之道,當然是吉無咎。以此道理說明「沉肩、肩胛骨松活貼背」,並非是肩骨、肩胛骨單純的松活轉動就可以的,必須有內氣的主導參與,才有利於肩和肩胛骨的松活之應用。因為肩骨、肩胛骨之性陰,靜而不易轉動,是為陰邪。九二得吉無咎,是因為它以剛居中,即內氣在肩骨、肩胛骨內,有剛中之德。故能善於把握中道,不使肩背松活的運轉有過或不及。此乃象曰:「紛若之吉,得中也」,也是「自下以動而能如巫之積誠,自可以通於鬼神也」的精義。即肩背易於松活,要有內氣為主導;而肩背能松活又便於內氣的升降進退之用。積誠:誠者,天道;積誠者,即肩背松活轉動的自動化能力。自可通於鬼神也:鬼者,外形也,性陰,昧而不明,故以鬼言之;神者,內氣,性陽,明而不昧,故以神言之。鬼神者,自身內氣、外形攻防之功能的意思。自可通於鬼神也,是說肩背骨的松活動變能力,有九二剛中之德,在紛然眾多的拳勢攻防變化中善於把握中道,自可通於自身內氣、外形的攻防變化,亦可無過或不及。。此處強調了肩背骨松活而又適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故前賢論拳有「活肩乃習拳第一大法」之說;又肩有「通、透、穿、貼、松、汗、合、堅」八法之用的論述;而《少林拳經拳法備要》有肩頭八面用法,即「直肩、壓下肩、倒後肩、倒前肩、射起肩、陡起肩、凝挺肩」。凝肩、挺肩,為二合一用之。此爻總體看來,是闡明剛中之內氣功能的重要作用,乃活肩、用肩之主導。九三:「頻巽,吝」。言勁之進退,必處於自然,不宜過剛不中頻巽以致吝也。巽,入也。但巽入不是一般的進入,乃是人君申明行事以深入人心之入。頻巽則是今日一命令,明日一命令,紛更無常,使人無所適從。九三如此頻巽,屢失屢巽,屢巽屢失,命令不行,所以致吝。象曰:「頻巽之吝,老窮也」。九三之所以如此,根本的原因在於它剛而過乎中。前賢以九三爻辭之理,闡明肩背骨宜於松活,應當像九二的以剛居中,方有剛中之德,才能把握中道,不使過或不及。莫像九三頻巽的剛而過乎中,則肩背骨動轉不靈。這就是「言勁之進退,必出於自然,不宜過剛不中頻巽以致吝也」的精義。所謂「必出於自然」,即肩背骨之外形與內氣匹配而用,達到中和之道的藝境;而中和之道的藝境,就是太極之全體透空的虛靈妙境。六四:「悔亡,田獲三品」。言頻巽之後必有所悔,必待悔亡之後,而後所獲也。肩背宜松活,乃巽順之義,即言「勁之進退,必出於自然」。這對於初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是一時難以成功的,必然會出現「九三,頻巽,吝」的狀況,即「剛過乎中」的現象,自然有悔。六四陰柔無援,居四陽之間承乘皆剛,處境不利,該當有悔。但是,六四又有有利的一面,它上乘九五,以陰居陰,依尊履正,自己雖不是陽剛,卻能順乎陽剛,所以「有悔」也可以亡。不但可以悔亡,且可以有「田獲三品」之功。「田獲三品」是比喻九三申命行事之功效的。田,即馳田打獵。田獵是武事活動,有興利除害的意義。所謂三品,為充庖廚的三類禽獸。按《周朝禮制》:所獵禽獸,箭穿直射心臟而亡的為上品,上品者用於祭祀或招待尊貴的賓客;射中其它部位而亡的為中品,用於招待一般的賓客;射而未死生擒者為下品,只能供自己與家人食用。這裡,其實三品不必定指哪三品。「田獲三品」事獵獲得獵物豐盛眾多的意思,尤其是這裡喻指修鍊肩背松活自如的功夫;內勁進退收放自如;內勁、肩背自達中和之「虛靈妙境。」進階的三層功夫而言的。此謂「必待悔亡之後,而後所獲也。」之精義。即按法而修,循序漸進,必有所得也。修鍊功夫的「慎終如始」之精義也。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言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也,所以貞吉也。初雖無精義,而巽順之久,自有此妙用,無論先後,無不利也。九五是巽卦之主,它的根本特點在於一個「貞」字,它由於貞而吉,而悔亡,而無不利。吉、悔亡、無不利,全由一個貞字所致。貞是什麼?貞即是《彖傳》所云:「剛巽乎中正而志行」的「中正」。九五在巽卦中是發布命令的君主,中正對於它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本身中正,故能「無令亦從」是一得吉;因為它本身中正,則內無疑心,外無疑事,是以「悔」亡矣!;因為它本身中正,則所申之命如流水之源,無所不至,故無不利。此言乃「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也,所以貞吉也」的意思。即肩背宜於松活,而有剛健中正之內氣行乎其中所致。「無出有終」與「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講的是一個修鍊過程。合起來看,庚字在此含有兩層意思,具備兩層意義。第一,庚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居後且臨近終了;第二,庚即便更,更改的意思。三日,在天干中,庚前三日是丁日,庚後三日是癸日。而對修鍊過程來說,三日又不是確指三日,是表示一個相當長短的時間段。為什麼用三日來說呢?因為,在《易經》理法上,三為變數;又有天、地、人三種變化現象。故而以「三日」言之。這兩句話的含義是說,自身傳統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始終過程中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弊病,需要不斷的改革變更修鍊方法、內容;要改革變更就需要制定相應的內容、方法、準則,就要命令自己執行;亦應注意做到謹慎,不可急進躁動。先庚,即調整修練內容、方法、準則,要有「三日」,即相當長短的時間段的醞釀、試行的階段;後庚即調整修練內容、方法、準則,要有「三日」,即相當長短的時間段適應,有了初步成果,故曰:「吉」。此即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善救則前弊可革除,善備則後利可久長。」的始終不斷完善自我的一個基本法則。「無初,始未善也;有終,更之始善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一個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來說,開始修鍊誰都不擅長攻防較技的活動,這就是「無初,始未善也」。但是,一定要堅持不斷的如法修鍊,不斷地及時變更自己具體的修鍊內容、方法、準則;隨著攻防功夫藝境得體高、升華,也要不斷及時的變更自己具體之修鍊內容、方法、準則,最終方可達到大成境界,這就是「有終,更之始善也」的意思;也是前賢所說:「初雖無精義,而巽順之久,自有此妙用,無論先後,無不利也」的精義。巽順之久,即按照巽卦所論述的天道理法,持之以恆,功必有成。此處不單指肩背的宜於松活,是巽之義。全身之修鍊亦應如此。即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外順從天道理法;內順從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性情,亦要執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才能貞吉。知此,則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可有事半功倍之效果。這一爻,又同時說明,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乃是系列方法,躬身自厚自學以成「文兼武全將相身」的濟世人才的事業之系統工程。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凶」。言不可過於巽而無撙節,以喪其元氣也。巽,入。床下,陰邪隱伏之處。巽在床下,表明察之甚深。察之甚深,本是好事,所以九二巽在床下或吉無咎。怎奈上九處巽之窮,以剛居亢位,巽極當變而不知變,欲行九二之道卻無九二之時。同時「巽在床下」,在九二為有為之象,在上九則為過巽之舉。凡是不當為而為,必過,過則必有失。所以九二「用史巫紛若,吉無咎」,而上九竟「喪其資斧,貞凶」。資,古本作齊。齊斧,齊物之斧,在此以喻應變行權的能力。居巽極之時,失去剛毅果斷,不能行權使命,固守此道走下去,豈有不凶之理!此正是後文所言:「世之用肩背者,往往直則不能曲,曲則不能直;松則不能緊,緊則不能松。良由不知內剛、外柔之體;內巽外健之用」的根本道理之所在;亦分析性的解釋了「言不可過於巽而無撙節,以喪其元氣也」的精義。即只有持守「九五剛健中正,以健體而居巽之中道,所以貞吉」,才有肩背宜於松活,而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松中有緊,緊中有松。內剛外柔之體正,方得內柔外剛、內巽外健之運用。之所以如此,是「細玩巽卦之義,慧心自得其妙」也。乃習拳明體、用有別之義爾。以後解釋經文的肩背松活之練、用方法,文白如話,無須闡釋,照做便是,便可得功夫。然習武者須知:肩要松沉背要圓,肩胛骨要圓活動變無滯,便於內勁上下、左右騰挪之用。此點,文中以細述精詳,可細心參閱,照法習之便可得之。肩背松活,應前與「胸欲煉起」同看;下與「襠胯」之義同觀,便可通明身法基本規矩。如與全身合觀,則不失中正之義,便可成竹在胸,必能運用自如了。此乃習拳練藝之法眼,可曉得「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身法精義了。「橫豎兩勁並用而不亂,元氣進退升降如意,而巽順之義得矣」,此乃肩背松活的警世之言。「王八拳」精義解我在小的時候,常聽老人們說:「王八拳打人。」也常聽他人看完打拳後說:「這是王八拳。」所以,「王八拳」三個字在我的心裡牢牢的紮下了根,致使多年以後仍然不能忘懷。到底什麼是「王八拳」?這個謎底和答案就成了我多年困惑的問題了。隨著我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始終過程之認識、了解,直到掌握的清清楚楚的今天之我來說,對「王八拳」的真實概念及其這樣說法的意思、意義,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了。可是,現今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確未必能夠論說的清楚了。由於「王八拳」的概念關乎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核心內容。所以,有必要將「王八拳」的真實涵義披露出來公佈於世,這有利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者如何認識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核心內容,開闢了一條新的視角、新的道路。故而,也自然的成就了此篇文章。「千年王八萬年龜」,想必這種說法對稍微有點社會常識的人來說,都不會是陌生的。其實在古代的修鍊家看來,王八和烏龜都是長壽的象徵。如四方四象,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而「玄武」,又名「真武大帝」。而真武大帝,就是王八和烏龜的形象之藝術創作出來的。兵法中「玄武陣」就是以王八和烏龜的形狀列成的圓形陣勢。由此可見古人對王八和烏龜的崇拜了。《西遊記》這部巨著,在清代就有人著文,說明其是一本修鍊內功的功法著作。這從《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之歌訣: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台賞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里種金蓮。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從這首歌決中的「自有龜蛇相盤結」的說法,同時就已經說明了「虛胸實少腹」的空胸之內容了,這兩項內容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楚了。然古代的拳術大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只是我們現在無從查考了。但是,從較近代的拳譜歌訣中,還能看到其中的端倪。如:最有明的一首論「後背」的歌訣,就是八卦拳師郭古民先生《郭氏錦囊》中發表的,錄之如下:

背似無功確有功,不講背形不能通。

圓為箕底方為緊,掌穿力自如反弓。

郭先生在這首歌訣中清楚的論出了「肩背」和「腰背」的種種功夫內容,強調了身法攻防機制的「前空后豐」的內容;「八卦拳」中的身法運用的訣言:「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太極拳中將腰脊視為一身之大旗、大纛;更古老一點的《通背拳譜》中說:「前空后豐」的身法功夫。都是強調了後背乃攻防機制的樞機部位。我在《身弓的製造》一文中曾經說過:在傳統拳術攻防體、用的主賓說法中,前賢有「脊骨為人身第一大主宰,丹田氣海為第一賓輔」的說法。脊骨是左右身法的中樞之關鍵,是手法、步法運使之中樞。拳諺云:「身法進退橫豎找,虛實開合妙無窮。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椎骨節中」。身弓之製造,要在脊柱骨節中求之。此論亦說明攻防機制的「后豐」之狀態內容的。前空后豐精義解何謂「前空后豐」的身法功夫呢?就是自然門所說的「前井後鉼」的身法功夫。這要接著往下看仔細,才能得以明白。先來看《拳經拳法備要》中的歌訣,是如何說的:

手法指要

撐拳托掌若風煙,劈砍抓拿勢貴偏。

牽來送去腳管硬,勾搬裹挽削披連。

三盤內外須純練,前後高低渾打全。

一日無閑三歲滿,包能發手倒山巔。

其中「撐拳托掌若風煙」句,從手法的運用法則中,已經說明了攻防手法 「不攖人之力」的變化之功夫的樞機在於後背部位。有關「前空后豐」方面的論述,不單只是外形的說法,尚有各門派、拳種對內勁的運用之論述,亦可以佐證之。以資對照,錄之如下:提頦以正頭,貼背以轉斗,松肩以出勁。《內功四經?內功經》此文中的「貼背以轉斗」的說法,就是雙手臂的內勁勢,是由左手回收至左肩胛骨內側倒換到右肩胛骨外側發出至右臂肘手斗門處,由右手回收至肘、臂、肩胛骨內側倒換到左肩胛骨外側發出至左臂、肘、手斗門處。內勁左右周而復始的倒換,必須通過肩背處,則顯示出胸背的「前空后豐」的勁勢樞機之妙用。此是左右兩側的內勁倒換的「明勁」之方法。如果是「暗勁」法式,回手時則內勁由肩背骨到手頭;出手時則內勁回收至肩胛骨後催逼之,較明勁法式更為靈通勢猛。上面就是身法功夫中的所謂「背圓胸方」的攻防機制的奧妙所在。前賢還有對後背的勁勢之運用的上下法式之論述,以資對照,錄之於下: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鍊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而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

《李亦畬?五字訣解》

此論中的「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而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的說法,又從後背的勁勢上下開合運行的法式,來說明後背為拳法攻防的機樞所在。這樣,結合上述內勁的左右、上下兩種運行法式而用之,就看出了後背乃內勁開合收放變化的重要部位。不單是這樣,還有對「腰」關節的功能之論述。以資對照,擇其要者,錄之如下:腰第八:身之樞軸者腰也,腰要靈活圓熟,直鞭堅固。況力皆從腰出,氣亦由腰所運,一屈則氣阻力閉,上下不能相通矣。

《拳經拳法備要?周身秘訣十二項》

身形腰頂(七言八句)

拳法樞機妙無形,無形樞機自當熟。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

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身形腰頂歌訣》從兩家的論述來看,都認為「腰」乃一身中節、樞軸也,具有靈活圓熟轉換變化的化解之功能;又有鞭直剛發催人之能力,但都是在「腰脈提」的基礎上才具備的能力。所以說:腰的「無形樞機自當熟。」而又強調了「腰頂窮研生不已」,如果不知道「腰」為樞機之軟硬功夫的運用方法,就是修鍊十年也不能得到真攻防功夫而仍然是個糊裡糊塗的修鍊者。這一點又說明了後腰背之機樞的功夫之重要性了。還有:「腹內松靜氣騰然」句,說明「腹空」則內氣才能鼓盪。與胸空合起來看,則知「胸腹」之前空,而相對的「背腰」之后豐的身法機制。體現的仍然是「前空后豐」的身法機制。而在自然門中稱此身法機製為「前井後鉼」,這種說法亦非常形象而又淺顯之比喻道出了「前空后豐」的身法功夫之精旨妙諦。下面就要看胯部和後臀之功能的內容了,有關後臀胯的功夫,前賢亦有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臀第九:下身之所重者在臀,宜與肩相應而成一片。肩過右則擺右,要陡然相衝而帶壓下。故一身之筋節俱緊貼敵人身上,所謂百法收來無空間是也。

《拳經拳法備要?周身秘訣十二項》按肩以練步,逼胯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內功四經?內功經》前論強調了「下身所重者在臀」,後論說出了斂臀「逼胯以堅膝」的功能作用。「落步成招」的發人之勢,就在於「斂臀逼胯以堅膝」的方法之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勁起於足下,傳於腿,升騰於脅,運化於胸,發於背而達於掌指。這兩臀逼胯以堅膝的法式,就是形意拳門拳訣中所說的「鯉魚打挺」的發勁法式。不如此不能發得人出、跌的人翻。這是攻防機制秩序所決定的。有關這一點,前賢亦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運化於胸,發於脊骨,形於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私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李亦畬?五字訣解》其中「主宰於腰,發於脊骨」的說法就是這個意思。而其中「勁起於腳跟」的說法,不就是「消息全憑後足蹬」的精義嗎!從上述對自身攻防機制的「虛胸實少腹,腹內松靜,雙手若風煙」的「前空」,「肩背、腰背、臀胯、後足蹬」的種種功能之「后豐」的功夫能力的分析之整體來看,背圓胸方,多麼的象王八和烏龜的背圓胸平之身形。故而古代之拳家,運用「類物比象」的方法,首選了王八和烏龜這種爬行動物的特點,來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身法「體、用」功夫之內容。也就是後來流傳而說的「王八拳」的本來之精義。而關於前胸腹上下之平的認識,前賢亦有論述,如:

訣曰

刃對鞘直刺牽拳,手平肩下腰宜堅。

頭端面正眼勿閑,胸開背合體貴偏。

兩膝微彎偏齊下,後腳著力前腳懸。

靠後三分休拜出,拽來送去勢宜圓。

左右兩膀均勻練,根實指蹻地莫糲。

勢為坐馬腿夾緊,形似開弓腰下先。

還有一個真口訣,氣下臍平小腹膨。

練得熟時成一面,神清氣爽快無邊。

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閃騰挪也要言。

步踏梅花預偷半,橫衝直撞要滿填。

不動猶如文士立,一發疾如箭離弦。

《張橫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譜?家傳秘訣》此歌訣中的「練得熟時成一面,」就是指胸知少腹上下成一平面的意思。說出身法「前空」的精義了依據我的認識,「王八拳」的流傳盛行時期,在「白猿通背拳」的拳種問世之前。因為現在已經知道「通背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最初有人以「白猿」類比之,較之以王八和烏龜類比起來更為形象。正是由於白猿通背拳的問世,致使後來以各種動物的象形拳術的興起,流傳至今。而王八和烏龜兩種動物的名氣,由原來長壽受尊寵的地位,一下子就日落千丈,而臭名昭著。原始以王八和烏龜象形的拳術也被後來的人們漸漸的忘記了。只留下了貶意的「王八拳」的名聲了,而失去了原來褒意的「王八拳」之體、用的精義了。今日休閑無事,靜下心來,勾引起童年的回憶,一氣呵成,將此「王八拳」的身法精義闡發清楚明白,亦不辜負古聖賢之發明傳統拳術之苦心、之留意,以成此文,權當兒戲之言吧!再論「王八拳」之精義王八者,俗稱以動物論,乃是「甲魚」者也。甲者,天干之首也;甲魚,水中動物的長壽之首者也。「王八拳」的身法精義,前文已經解釋清楚了。有人讀此文後,雖然覺得全文論述的合情合理。尚有疑問?設問:單講「王八」二字是否還有其它的含義存焉?答曰:有之。如以「帝王之師前無敵」的意思理解之,則「王」字的含義就明顯了。王者,統領天、地、人三才於一至者也,謂之「王」。這有前賢之拳論可以為證,以資對照,錄之如下:噫!大矣哉!渾之為體也,純而篤靜;其為用也,動而多玄。即曰純靜,以其本乎天之一,養氣於至清;則乎地之一,融精於至寧;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又渾化清、寧而一之,更至於空靈。是統三才於一致,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此渾元功驗之所以然也。《渾元劍經內外篇?序》此論中說的就是自身之「神、氣、形」三才渾化歸一的「帝王之兵師」的意思。八者,正因為三才渾化歸一的全體透空的身法功夫,具備內有「八面玲瓏」的攻防機制,才有外面攻防的「八面威風」。此是一解也。尚有一解,乃是「八陣圖」的說法。有歌訣為證,錄之如下:撥肘閃步如虎狼,左右靠山不可擋。外加兩步勾蹬踹,八陣圖中勢少雙。《拳經拳法備要?雙閃歌訣》歌訣中以「八陣圖」之喻,說明對手之橫擊直衝,可有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因此「斜行閃步」亦相應而有四正四隅的八方線路之運用。再有就是以八卦演化四正四隅的八方變化,具有無窮盡的妙用。以上的解說,充分的說明了「王八拳」之說法的修鍊、建體、至用的種種精義妙旨了。精心通讀數篇引文論述的 「背圓象天」之後趨動的功夫藝境的內容精義,對於「背部之訣竅」中的說法之精旨妙諦的認識、理解,就更為清楚、明白、深刻細膩的多了。


推薦閱讀:

五台山鎮海寺文殊菩薩九宮八卦圖
八卦凹鏡自己能掛嗎 掛在哪裡好
京房八宮序與先後天八卦
【明星八卦】劉詩詩出軌與吳奇隆離婚?厚顏無恥造謠生事的人原來是他
八卦拳的站樁姿式

TAG:點評 | 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