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政權優劣全比較

【經濟方面】生產力大幅度倒退。現在某些人極力鼓吹「康乾盛世」不過是封建帝國覆滅前的迴光返照,好象臨絕前的垂死掙扎,只要稍有文化常識與歷史知識的人,都能看出「康乾盛世」不過是野蠻的殺戮、陰毒的精神摧殘、殘酷的獨裁暴政的代名詞。就經濟方面而言,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大多是對明末的恢復性增長。 明末崇禎時就有田783萬頃,而順治16年(1659)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直到到乾隆31年(1766)到741萬,數字剛接近明末土地數字(《滿清文獻通考》田賦所載)。可見「康乾盛世」生產恢復是緩慢的,過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產規模。或曰 「康乾盛世」時滿清綜合國力居世界第一。但這只是以為滿清以前中國的經濟總量一直就是世界第一,不是滿清世界第一的,這首先要歸功於中國雄厚的基礎。滿清之前宋朝的經濟總量佔世界75%(大家也不要忽視宋朝,宋朝經濟雄厚,只是軍事在同一時代稍差一點罷了),明朝佔45%,滿清佔25%。明朝僱傭經濟的工商業及海外貿易十分繁榮,就經濟比例而言十分合理,距離資本主義已不遙遠。同居世界第一的滿清在質上已差之千里,搞的近代資產階級軟弱無力,擔當不起革命的重任。明末,傳教士利瑪竇《中國札記》這樣記載中國:「這裡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再看工商業。明朝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超過當時歐洲諸國總和,但是到了滿清,政府嚴禁採礦,冶金業從此衰落;明朝棉布取代麻布成為紡織品的主流產品… …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明朝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糠淺剩世」結束不久的1840年,滿清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無法相比.明末的對外貿易量是驚人的。憑籍歷史學者已有研究成果估計,在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七千到一萬噸左右,約佔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一萬噸白銀,相當於當時中國的三億二千萬兩白銀。不是歐洲而是中國佔據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而滿清由於閉關鎖國在鴉片戰爭前的對外貿易遠遠低於明代(美國的弗蘭克《白銀資本》)。【軍事和科技方面】雖然明朝的皇帝不怎麼樣,但總體來說明朝的心胸還是算比較廣闊的,對外來的事物一直抱著歡迎和學習的態度。明朝海軍力量強大,李約瑟博士說:「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從1405~1433年這28年間,明朝先後七次派出航海家鄭和率領的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船隊,出征太平洋和印度洋。當明朝巨大的鄭和船隊開始向海外進發時,當時世界範圍內沒有任何能與這支船隊相抗衡的力量。 據史料記載,鄭和率領的艦隊每次出航均有27000餘人,海上航程平均20個月,共有大小船隻200百艘上下,其中最大的船載人上千,長44.4丈,寬18丈,排水量15000噸,載重量超過7000噸,如此規模的海上艦隊僅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海上超級強國艦隊中才重現身影。當年鄭和艦隊的活動航線從西太平洋出發,穿過印度洋,直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在當時的全球海域上無任何可以與之匹敵的艦隊。李約瑟博士說"鄭和的旗艦排水量約7,500噸,全艦隊官兵及各類專家共28,000人。與哥倫布的三條船,噸位僅幾百噸,人數或不如我們46年班相較,簡直不成比例。" 自那以後,中國再造出排水量超過7,500噸的戰艦已經是600年後的事,時間是2003年!反觀清朝,1884年爆發了中法戰爭,在洋務運動中建設的福建水師一役全軍覆沒。清朝政府正式啟動大建水師行動,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海軍成為清朝主要發展的軍種。在這次的海軍建設高潮中,清朝政府決定向西方國家,尤其是德國定購新式的戰艦,中國的海軍建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水師,該艦隊擁有從德國購進的鐵甲巨艦2艘,排水量為7000餘噸,是當時世界海軍行列中第一流的艦船。當時中國各艦隊共有軍艦78艘,總噸位83900噸,排名全球第八,日本則名列第十六位。當時袁崇煥在寧遠城頭斃傷後金的紅夷大炮就是來自葡萄牙。明代的火器裝備已經很先進了,明末軍隊初步騎兵之外,還編有相當數量的 「神機營」。據資料記載,「神機營」每一營(5000人)用霹靂炮3600桿、大連珠炮200桿、手把銃400桿。這是何等現代化的裝備啊!然而,隨著明王朝的徹底滅亡,時光卻在倒流,科學家絕跡了,先進的火器被滿清埋葬了。到鴉片戰爭時,手持大刀長矛的清兵對火器已經陌生了。滿清以騎射得天下,但統治者心胸狹隘,對先進的軍事科技敬而遠之,一味的敵視和排斥,生怕這些技術流落民間威脅自身統治。滿清的考武舉期限還要比試火槍射擊,後來滿清偽貴族斥之為「奇技淫巧」予以廢除,康熙看到火繩槍樣品後,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命令清軍禁止使用此種新式火槍,康熙的理由競然是「不得中斷前人所授的弓箭長矛傳統理由」。騎射雖然能在17世紀還佔一定優勢,但經過200年的發展,火器最終淘汰騎射,中國人不用的火器洋人喜歡用。阻礙先進技術的惡果最終得到惡報。明比清有多得多的大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史,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的一百年(明朝中晚期),是個群星燦爛的時期,各種科學成果異彩紛呈。出現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還有朱載?、李之藻、王征等眾多科學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明朝的科學家對中國古代所有的科技成就進行了歷史性的總結並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時西方科學和哲學正系統地引進,西方傳教士帶來了大量的書籍,其中不少被翻譯成中文。徐光啟受教於傳教士利瑪竇,翻譯了《幾何原本》。《幾何原本》和亞利士多德的《邏輯學》構成了西方科學的基礎。而滿清的到來徹底中斷了這一進程,中國從此遠離科學,科學家絕跡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敢創新,只會戰戰兢兢從事考據。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卻傳到了日本,對日本近代科技發展影響很大。猶如19世紀魏源的《海國圖志》在中國被束之高閣,而在日本卻直接催生了明治維新。1、《明朝與清朝的真實對比》一、在對待百姓的問題上面明清的區別:明朝是在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的殖民統治後建立的一個華夏政權,從一開始,明朝的統治者就極其注意政府的組成和國家的治理,太祖朱元璋曾言「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可見,當時的統治者極其注意與民生息。而相對與清朝入關,暫不提起血腥屠殺,滿清搞的是大規模的圈地運動,讓中國的老百姓完全陷入了困境。二、在政權的組織形式上明清的區別:有人認為明朝落後的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明朝出壞皇帝,清朝出好皇帝,他們的理由非常充足——明朝的皇帝幾乎不理朝政,而且可以幾十年不上朝,而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勉,一定事必躬親。這種理由看似正確其實簡直是胡說八道,請問大家,現在的英國女王如果事必躬親那麼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明朝的政治體制非常特殊,如果我們仔細的研究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明朝的皇帝不理朝政,但是明朝的政府機構一直沒有出現混亂局面,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明朝在建國以後,太祖皇帝廢除宰相而設立內閣,建立了一種新的政府體系,就是文官政治,其實不過就是今天被那些君主立憲制國家修改使用的一種政治體制。首先,內閣是由官職比較低的文官組成,類似現在我們國務院的一個政府機構,文官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面使皇帝成為了一個在一定形式上面的虛位,治理國家的任務也由一個人的家天下慢慢成為了君臣共為。皇帝的權力因為內閣的存在被極大的削弱了,比如萬曆皇帝,他自己想立的太子都做不到,結果只好以不上朝為名不見群臣,但是明朝的社會一直在向前發展,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文官體系。作為一個國家,是由個人完全負責好,還是由一個文官政府集體管理好,我相信大家會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大家都很熟悉的海瑞海鋼鋒其人為人耿直,因為反對嘉靖的政策上書大罵嘉靖,但是誰知道,當時的海瑞不過是一個六品的知事,大家想想,一個六品的小官的奏章可以直接面呈皇帝,這在被有些文人歌頌為盛世的大清朝可能嗎?這說明了什麼?而且,嘉靖最終沒有能把海瑞怎麼樣。一些人總是拿洪武永樂來說明朝之黑暗,然而清朝的的文字獄卻不談。明朝更多的是針對王公大臣官吏。而清朝呢?大概沒有聽說過吧?很多人把明朝的錦衣衛和東廠拿出來說事,說明朝的統治有多黑暗,這真是奇談怪論!的確,明朝的確是存在特務機關,但是作為一個政府,有哪個沒有這種機構?不過經過滿清267年的潑髒水,搞的世界上面好象只有一個大明朝才有特務機構,清朝的血滴子即便有人可以說是杜撰,但是沾竿處是什麼東東?大清律規定:凡漢人三十人以上集會者,皆以謀反罪處斬,只怕沒有哪個朝代有此法吧?三、太監問題:說什麼這就表明了明朝的腐朽,其實如果我們認真的看待明朝的太監問題我們應該可以得出一個真實的結論——明朝太監問題並不是什麼國家的大害。明朝最著名的禍國太監不過就是王振、劉瑾、魏忠賢幾人,從清史里看,似乎這些太監是中國歷史上面權力最大的太監,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面出現宦官亂政的朝代不過東漢、唐朝和明朝,唐朝自不必提,皇上都被太監當作傀儡了,東漢太監可以封侯,但是明朝不然,首先,明朝的太監一般都識文斷字,甚至是很有才華的(魏忠賢例外,不過魏的記性很好),皇帝用他們一般是做為幫助審批奏章的,但是太監在政府中的權力很低,明朝掌管司禮間的宦官和文官政府一直在明爭暗鬥,但是始終沒有佔過上風,在魏忠賢時期,太監在政府中的權力達到了頂峰,但是文官政府的體制已經根深蒂固,不是他可以動搖的所以在文官反擊之時,不但是魏,連他辛苦培植的什麼龍呀虎的還有那些孩子孫子全完了,因為文官政府雖然因為皇帝的支持被迫讓魏安插了一些人,但是政府的實際權力始終沒有減弱,這就是為什麼魏倒台明朝政府確沒有出現任何的動蕩。四、崇禎是明朝的名君嗎:部分人認為崇禎是明朝後期唯一的勵精圖治的名君,其實這真是太抬舉崇禎了。我認為如果天啟還在,明朝未必會亡。其實如果我們把天啟和正德相比,可以發現,天啟和正德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屬於不務正業的皇帝,但是正德時期明朝的軍事行動幾乎都是成功的(也因此正德被稱為明武宗),天啟年間後金雖然是佔領了東北大部,但是要想進關還是難於登天的。這是因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政治和軍事一直由文官政府協商解決,如果由一個人來主持,我看未必會贏。而崇禎登極以後,完全打亂了明朝的文官政府體系,一個國家那麼搞能好嗎?五、為什麼明朝會出現民主思想的萌芽:明朝末年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提出了中國比較成系統的民主思想,尤其黃宗羲所言「君為天下之大害」,如果沒有實際上面的民主制度,萌芽黃宗羲的言論從哪裡來?可見,本來明朝完全可以先於英國成為世界上面的第一個資本主義強國。另外,明朝的太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面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明朝的宮廷對宦官的培養和其他的朝代不同,明朝對太監的培養是按照文官的方式培養的,可以說,明朝的宦官在中國歷史上的宦官裡面整體素質是最高的同時為國家的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這些宦官英雄裡面首推明成祖年間的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大長了我中華帝國的威風,連現在的西方國家也不的不認為世界上第一個航海家是中國的鄭和,其次才是達伽馬哥倫布等人。在鄭和以後,明朝起積極作用的太監也遠多於禍國者的,例如,明武宗正德年間,劉瑾亂政,八虎之一的太監張永陪楊一清西北平叛,一舉消滅叛亂,在回京後協助文官政府搞跨了劉瑾。在明憲宗年間,萬貴妃稱霸後宮,因為萬貴妃本人不能生育,便想方法殺死很多懷孕的妃子,結果搞的的憲宗幾乎絕後,多虧了門監張敏和司禮監的懷恩暗中保護了已經懷孕的紀氏,憲宗留下了骨血,也因此,張敏吞金自殺。嘉靖年間,嚴嵩獨霸朝綱,也是太監黃錦協助徐介清除了這個朝廷中的大蛀蟲。這種類似的事情太多了,不一一贅述。所以說,對於明朝的太監問題,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來看。當時西歐的強國是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在西歐看來英國也是蠻荒之地。荷蘭被鄭成功打敗;西班牙雖然佔領了呂宋,但按照鄭氏要求經常向台灣納貢;葡萄牙雖然騙取了澳門,但它們的澳門總督還是歸香山縣管。當時別說西方一兩個國家,就是整個歐洲加在一起,也沒有晚明強大。說實在的,以前也一直覺得明朝實在腐敗,什麼宦官、特務、腐敗,全在明朝。而清朝呢?皇帝大多勵精圖治於國事,只不過時運不濟,恰好在中國的封建停滯期碰上了西方的資本主義上升期。最近幾個月思考這個問題,才發現歷史似乎並不如同我們原本想像的那樣。在下說幾個疑問:一、先說經濟都說清朝的康乾盛世,何以只養得起80萬軍隊?而人口少於清朝數倍的明朝卻養了200以上的大軍?而且明朝後期的軍隊裝備的多是價格更高的火器,而清軍主體仍是在使用刀箭。清朝的照片遺留有很多,其中清軍之服裝齷齪如乞丐,而根據史書所記載,以往的哪個朝代軍隊的服裝不是明艷耀眼?清朝國庫常年空虛,而明朝國庫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是盈滿的,作何解釋?且康乾盛世時清朝之耕地面積竟然不過恢復到明朝崇禎末年的水平,實在令人大惑不解英國大使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清朝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蠻人」時代。反觀明朝,來華的眾多西方人士皆形容中國如人間天堂(見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以至我不得不開始懷疑清朝的盛世了。二、再談文明眾所周知,明朝許多皇帝不上朝,然而國家竟然能夠保持正常運轉。不上朝的冠軍當屬萬曆了,然而萬曆時的對外戰爭均全勝。真不知政權如何能夠在皇帝不問正事的情況下保持正常運轉,對外戰爭全勝的。再說清朝,清朝皇帝的勤勞大家也都是知道的,為什麼這麼勤呢一切奏章都得自己批,一切事情都得自己決斷啊?大清律規定:凡漢人三十人以上集會者,以謀反罪論處。不知道是算什麼。明朝多殺王公官吏,清朝多殺民間人士,這說明了什麼?在清朝的盛世時期,爆發了規模巨大的白蓮教起義,這是中國曆朝盛世所沒有的事情。明朝出了多少個思想家?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哪個不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巨匠?評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明朝佔了一半,而清朝呢?三、再說體制明清都實行文官體制,但是實質卻大不相同。明朝實行科舉制,所有官員一律通過科舉選拔,保證了民間的優秀人才能夠為國家效力。而清朝呢?也實行科舉制,但是只針對漢人,且規定官員中滿漢各半(看似平等,然而從文明程度和人口比例上看就發現不平等之處了),可是所有要職均由滿人擔任。可見國家要員不是通過科舉選拔產生的,而是通過血緣關係產生的。不知這個制度究竟使中國的政治體制倒退了多少年呢?明朝官員貪污,清朝官員有過之無不及。民間傳「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諷刺清朝的所謂養廉銀制度。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貪官似乎也是出自盛世時的清朝吧。再看明朝,對王公大臣各級官員懲罰極其嚴格,歷代皇帝所殺的皇親大臣不計其數,清朝呢?殺的似乎只是百姓,大臣卻未見動過幾個,一個奴才和申還是等皇帝死了之後才殺得動的。四、再看軍事明朝在衰落之時,以偏食打得橫行西半球的西班牙葡萄牙海軍灰頭土臉。在亡國之後,以一支私人武裝(鄭成功)竟把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打回老家。再觀清朝,以數十倍之國力與敵作戰,竟然打得割地賠款。西夷數千,竟然打進北京!明朝時期,軍隊已經普遍裝備火器,質量亦不遜色於西方,火炮之比例不遜於二百年之後之英國,火槍更是裝備了1/3以上的部隊。可是清朝呢?在二百年後的戰場上,竟然還在用馬刀弓箭衝鋒?!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五、再看開放雖說有洪武時的片板不能下海,又有永樂歸天之後的禁海令,然而抗倭戰爭之後,所謂禁海令已經形同虛設,民間的海上通商十分繁榮(鄭氏家族的崛起就是明證),根據西方人士說,明朝是當時的世界貿易的中心,2/3以上的貿易都與明朝有關。自天啟時開始,明朝政府特別重視與西方的交流,並且任命了許多西方人士為朝廷高官重臣,輔佐政事,並積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文化思想與科學技術。民間文化更是興盛。再看清朝呢?閉關鎖國!那是真正的閉關鎖國!不許與外國貿易,不許外國人攜火器進入中國,不接受外國傳入的先進技術!在近200年後,清軍竟然還在使用騎兵集團衝鋒的戰術。一支近代化裝備的軍隊竟然在200年不到的時間裡退化回了刀箭時代。2、《論明朝比清朝強》明朝,公元1368~公元1661年太祖朱元璋,建文皇帝 朱允文,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祈鎮,代宗朱祁鈺 ,憲宗 朱見深 ,孝宗朱佑樘 ,武宗朱厚照(正德) , 睿宗朱佑杬 ,世宗朱厚熜(嘉靖) ,穆宗朱載垕 (隆慶),神宗朱翊鈞(萬曆),光宗朱常洛(30天),熹宗朱由校 ,思宗朱由檢(崇禎)清朝,1636年—1912年,1644年—1911年統治中國,12帝。清朝12個gg我都能背下來,最熟了。努爾哈赤天命,皇太極天聰,福林順治,玄燁康熙,胤禎雍正,弘曆乾隆,喁琰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宣統。清朝的皇帝有幾個能夠跟明朝的皇帝做比較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是部落酋長,不是皇帝,雖然死了之後給個追封,不過是給點面積而已。就算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也拿出來比比,他們兩個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朱元璋啊。朱元璋的功勞,我說過了,血洗中華民族幾百年的恥辱。努爾哈赤算什麼?血洗女真族幾百年的恥辱?可惜沒洗成,最後被袁崇煥用打炮幹掉了。清朝皇帝只有順治康雍乾嘉五個皇帝是正常的。從道光開始,還有可比性嗎?別拿歷史頹勢說事,說明朝就已經爛掉了,所以連累了清朝。純粹胡說八道。各位用大腦想想,英國佔領印度,怎麼沒有讓印度阿三弄傻呢?如果說明朝已經開始衰退,那麼歷史的重大機遇就交給了清朝啊,清朝可以順應歷史潮流,施行改革開放啊。它為什麼不改革呢?因為清朝爛,所以它不會改革。清朝當權者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更為落後的文化,入主了相對文明的中國,竟然說中國原來就落後了,所以連累了我們,受不了啦,這什麼理論。清朝的落後怪清朝,不要怪明朝,更不要怪歷史。那麼拿康乾雍嘉跟明朝的前幾個皇帝比比。誰比得上朱元璋?努爾哈赤比得上朱元璋嗎?朱元璋是撐起中華民族五六百年之衰,一舉收復了從五代十國就顛覆於北方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傳統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努爾哈赤只是統一女真部落而已,別的什麼也沒做成,還被袁崇煥打死了。平心而論,努爾哈赤不過是一個部落酋長,皇太極僅僅是發展起來的繼續擴展的部落酋長。明朝的朱棣,文治武功強過康熙太多了吧,這個還用比嗎?康熙出過洋嗎?我個人是承認康熙是個好皇帝的,是稱職的皇帝的,但是他在歷史上的影響也不宜被過高估計。首先,無論是平定三藩的戰爭,還是平定噶爾丹,或者是收復台灣的戰爭,康熙都是以一國之力對付一個地方力量,雖然勝利也來之不易,但並沒有改變宏觀的歷史格局;而在雅克薩戰役中擊敗的也只是沙俄一個具有冒險性質的團體,遠不是沙俄的主力。其次,康熙的國內政策促進了國家的繁榮,但他的政策缺乏創新,基本上都是沿用前人的做法,「康熙之治」的出現,也與他所處的王朝第二代帝王的有利位置有關,具有戰後恢復性發展的性質。而且,康熙本人熱愛數學、自然科學、西方技術,卻沒有將之向全國推廣的熱情,使中國喪失了一個大規模接受西方文明的良機。總的來說,康熙是一個有成就的帝王,但並非一個改變了歷史發展大勢的人物。康乾盛世好還是仁宣之治好?「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 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其實正是「康乾盛世」 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根本就是垃圾。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傻逼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麼?製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里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蠻人」時代(見馬嘎尼的中國行記)。真正的中國歷史-明清對比(2)明末西方傳教士還在讚揚中國物產極為豐富,物質生產能力遠勝歐洲.而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10]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乾隆的四庫全書比起來永樂大典簡直就是垃圾中的垃圾。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清朝統治者作為外族非常擔心的人心向背,因此授意編撰者大肆篡改古人典籍。例如凡是「胡虜」字樣的統統要改。把「胡虜」等「違礙」字眼都改掉很不容易,因為它們多得「改不完」,因為編者們不很清楚什麼必須改、什麼不必改,也因為有的編者為了保存原貌而不願改,更因為怎麼個改法也沒有統一的規矩。所以,《四庫全書》中對同一則「違礙」內容,就有了「有的改有的不改,改了的改法也不相同」的情形。例如岳飛的《滿江紅》,《四庫全書》中嶽飛這首詞出現了四次,改法各不相同,1狼虎,2讎恨,3壯志肯忘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4仇寇。第三個改得最猛。請問哪個明朝皇帝簽署過類似道光的南京條約,後面的我就懶得說了,太多條約了。 明朝後期不上朝的皇帝,怎麼說也比簽訂賣國條約的皇帝強吧。根本無需比較。個人認為,中國所有的統治者,不幹活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你看看明末時候的思想和科技文化的發展是多麼自由啊,正是因為皇帝不上朝,大臣們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民間也有思想家出現。清朝有思想家嗎?王陽明能自成一派,李贄敢對歷史人物作出了不與傳統見解苟合的評價,旨在反對儒學。如他讚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則天是「政由已出,明察善斷」的「聖后」。黃宗羲猛烈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斷言「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張改革土地、賦稅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的先進思想,批判了傳統的農本工商末的觀點,全書閃耀著民主主義的光芒。再看看清朝,從皇帝往下,一個個獃頭獃腦。只有皇帝不獃頭獃腦,但是全天下人獃頭獃腦。明朝乃是皇帝自己玩自己的,其他人想幹什麼自己樂意。中國的落後根本就是清朝造成的。你看到哪個文明被落後的文明徵服之後反而大發展的。清朝把中國弄得千瘡百孔,反過來誣衊中國傳統文化。3、《明朝皇帝與清朝皇帝的政績比較》看過不少對明朝皇帝的評價的文章,大多是分為三種,其一是開國的太祖元璋、成祖朱棣,大家都認為這兩位雖然殘暴些,但仍算是成功的皇帝;其二就是崇禎帝,大家都肯定了他的勤政,孜孜進取不肯認輸的勁頭,同情他到最後敲景陽鍾無一大臣至的凄慘。可以說,亡國之君極少有他這樣被後人同情及肯定的。其三就是舍此兩種之外的,無一例外的被戴上:糊途、昏庸、殘暴、胡鬧、不學無術的帽子,很多人認為,大明皇帝除這太祖、成祖、思宗三位以外,都是數十年不理政事,微服調戲良家婦女,喜歡做木匠的昏庸之君。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為什麼對明朝皇帝的負面評價較多呢,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明朝皇帝確實是庸君較多; 另一方面可能是對明史不如對更近一些的清史了解的多,而又受到了很多清宮戲的影響,覺得大清的皇帝全是溫文儒雅愛民如子的,兩方面一對比,明朝可就太不成話。清朝皇帝的好壞,我們暫且不去說他,因為受到文字獄的影響,他們的形象大多是扭曲了而不真實的。一一解說起來太過費力。這裡到是可以順便說一下,一位對明清兩朝皇帝在非歷史專業讀者心裡造成極大影響的大師---金庸先生。他在「鹿鼎記」裡面以康熙對韋小寶的話來表達了他對明清兩朝皇帝的評價,在他眼裡,大明皇帝簡直就一個好人也沒有了,從太祖這條正梁一直歪倒崇禎帝。他的讀者群是那麼的龐大,因此我可以相信,他的觀點影響了太多的人。當然,我不是說他不負責任,畢竟他是個武俠小說作家,而不是歷史學家。我的意思是,有很多人太容易把野史當正史來解讀。比如乾隆的微服私服,我敢拿我的電腦主板來發誓,這小子一輩子也沒有私訪過---就算是為了花姑娘,他出門最少要五六千人跟在身邊。現在正經的來談一下幾位我認為不錯的明朝皇帝,我說明一下,我不打算去翻史書,現在講的事情大多是憑腦子裡的記憶,如果有疏漏和錯誤,不要怪我,我也不是正經的弄歷史的,也是野路子。成祖後是仁宗,為什麼叫他仁宗呢,就是一個「仁」字。他的一生和他的堂叔前太子朱標極象,他的兄弟們和他的叔父們一樣,一直對皇位有著非份之想,而他總是不予計較,並在兄弟們捅了大漏子後出來說情,如果說是假惺惺,他假的次數還真不少。在我記憶里,他最少為他老弟漢王和趙王討過N次情。他曾多次奔波在南京和北京的路上,多次到百姓的家中就餐,並說百姓很苦,吃的極差,要官員們善待百姓。請注意:這是正史不是戲說,而且他也沒有勸百姓食肉脯。如果說到個人能力,他父親成祖和李景隆決戰期間,他帶極少的兵,發動數十萬北京民眾守城,成功的守住了大本營北平,如果說勇力和智慧,他不比任何一位清朝皇帝差。不過死的太早,繼位不滿一年就翹了辮子。仁宗之子宣宗,從小就受到祖父成祖的喜愛,朱棣認為他極象自已。確實,他也是個很有勇氣和決斷力的皇帝。他的叔父漢王素有威名,從父于靖難之役,身經百戰。不過當漢王拉起大旗造反後,宣宗迅速親征,不到一月就將他搞定。趙王也一直想要皇位,不過後來放棄非份之想後,宣宗也沒有為難過他。宣宗也是繼成祖後唯一親征蒙古的皇帝,明朝對蒙古的攻勢在他身後就停止了。關於親征,我就想起順治皇帝,他聽說鄭成功北伐後,先是驚惶失惜,怕的要逃回東北老家去,然後被人恥笑後,又極暴怒,閱兵南宛,要親征,被孝庄太后所阻,我估計,他親征多半要壞事的。英宗本來沒有什麼可誇的,不過他總算是廢除了幾千年來的人殉制度,這一點讓我很欣賞他。孝宗是我最喜歡的一位皇帝之一,不單單是放在明朝,放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對他的評價都應該是極高的。他十八歲繼位,在位十八年,沒有庭仗過一個大臣,用當時文官的話來說,數十年之惡法一朝廢棄。對閣臣口稱「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敬重,也是由他始。他一輩子只有一個皇后,沒有立妃,終身不好二色,人品也是沒得說。由於從小受到過折磨,六歲前一直由他母親撫養,因此極重親情,曾多次尋找外祖家,對其父留下的嬪妃也極孝順。知人善任,手下名臣如雲,而且從不以直言罪人。他死後,大臣多有哭泣暈倒者。至於治績,他統治的年代叫「弘治中興」。這樣一位皇帝,事業成功,孝順父母、為人和善、感情專一,據說人也長的帥,怎地叫人不喜歡。萬曆皇帝固然是數十年不上朝,不過從「國本」之爭看出來,他還知道尊重文人士大夫的意見,比之清朝,沒有任何事情不是皇帝乾綱獨斷,簡直是民主的一踏糊途。而且還知道拉著兒子和孫子拍全家照,讓大臣看他們一家和睦,比之清朝認為立皇儲是家事而非國事,又是不可同日而語。憲宗成化帝畫的一筆好畫,比清高宗的十萬首爛詩強的多了。景帝受命於危難,用于謙挽救了一個滅國的危機,也屬不易。平反到這裡,好象也差不多了。但仍有幾句未盡之言,這裡加上。為什麼大家都認為清朝皇帝總體素質比明朝高呢?其實萬曆也是守成之主啊,在他治下,畢竟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人民在他的治理下沒有弄到過不下去。比之嘉慶帝,他一點不遜色啊。嘉慶皇帝還有白蓮教造反,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等對國家造成極大影響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我們知道,在一個封建王朝到了一定的階段,它必然要走下坡路,這是避免不了的。我們看一下萬曆和嘉慶所掌握國柄的年代,就能發現他們都屬於處在國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的年代。萬曆做的比嘉慶差嗎?我個人認為,一點不比他差。幾十年不理事的基礎是什麼?是一個穩定的,皇帝信任的文人士大夫集團,所以萬曆能垂拱而治,而清朝就顯然不行,皇帝一天不理事,事情就摞在那兒沒有人理。傅恆大家都知道,看過還珠格格的人想必映象更深刻,就是他開創了軍機大臣一人不敢奉旨,遇事從不專斷的清代名臣規範。所以清朝的皇帝必須要管理,必須要兼負起皇權和相權來。所以,他們看起來也就勤政許多。實際上清朝皇帝庸材太多,幾乎沒有一個算的上是英主。從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到想改革的光緒,他們幾乎都算不上是政治家。他們算什麼呢,我個人認為。他們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地主型,甚至於算的上是地主的土管家。滿嘴的祖訓,一臉的愚昧,明朝皇帝不知外事而不懂開放,但也允許天主教傳入宮廷,但清朝的皇帝從所謂的千古一帝康熙帝起就不放寸板入海,不許傳教士傳教。他老人家自已到是精通西學,但他一點普及的意見也沒有,這樣也太不夠意思了吧?不是拿咱老百姓矇事嗎?清朝的康雍乾三帝的飯司太多,我不打算批評他們,不過我始終覺得明太祖成祖仁宣孝諸帝也並不比他們差很多。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以偏概全的現象。提到明帝,大多說他們殘暴,毆打言官,但我們可以想到一點啊,為什麼清帝不打言官呢,那是因為沒得打,不需要打啊!文人全弄成了奴才,象明代的「議大禮」,「爭國本」,在清朝沒有發生的基礎啊。言官根本就不能說事,完全是擺設,那麼皇帝沒有過錯,也沒有人敢出來挑他們的錯,自然個個聖明無比。4、《鐵證如山:明朝比清朝強得多》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從遠古到明朝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文明。明朝,由將蒙古人驅逐出中國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明代中國是一個軍事強國,征服了越南、緬甸、尼泊爾、日本和朝鮮等周邊國家,使其稱臣納貢。明朝的常規軍隊有一百萬多人,強大的海軍艦隊航行於亞洲和印度洋沿岸各地,從較弱的海岸國家強征貢品。公元1421年,鄭和將軍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遠航美洲,並環遊世界。明朝的統治者恢復了科舉考試製度,建立以土地耕作為基礎、以程朱理學為指導思想的社會。在明朝的統治下,華夏藝術和文化再次進入一個繁榮時期。工匠們可以製作出精美絕倫的陶瓷、青銅器、絲稠和漆器。北京紫禁城的輝煌主要應歸功於明朝的建築師們。萬曆年間,出現張居正的經濟改革。明朝中後期,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的發展。農產品商品化擴大,手工業生產水平提高,工藝精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更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是指"處在萌芽狀態的僱傭關係",它的發展方向是資本主義。可惜「土木之變」後,明朝國勢由盛轉衰,宦官趁機干政。明末,內外矛盾激化,再加上守衛遼闊邊疆所帶來的負擔和與滿洲人之間無休止的戰爭使明朝走向衰落,最終暴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殉國,明朝統治就此結束。公元1368–1644年,明朝統治時間長達277年,先後有16位皇帝君臨天下。明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太祖皇帝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並多次出長城攻蒙古。而在他的兒子,從雖聰明賢良,但卻拘泥於書本中的侄子惠帝手中拿得江山的最偉大的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時代,除去大明所屬殖民地和屬國外,大明的本土疆土也超過了950萬平方公里,他六次出長城攻蒙古,並親徵到鐵木真家鄉的壯舉也讓蒙古人膽寒。明朝在東北三省和現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土地上駐有大軍數十萬,設置了建州三衛所和奴爾干都司,管理在東北的漢族人和已與過去宋朝時金國的女真人大為不同的自稱女真人的漁獵民族。(不要說猛哥帖木兒來自朝鮮會寧,蒙元軍隊中很多人也容入此族,而且當時還已經有了很多在蒙元時被蒙古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趕過來的人併入了女真人,女真人真是雜的可以)明朝在當時做為大明北方邊城的現在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留有廟宇和石碑,在明朝稱為是苦兀的庫頁島上也留有石碑,在現在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永寧寺留有大明功德碑。明朝在西藏設有烏斯藏都司,管理著過去吐蕃國的子民,明朝人稱其為烏斯藏人的現在的藏族人的祖先。明成祖永樂皇帝親自召見了藏傳佛教最大派別的格魯派創始人宗呵巴大師,在北京請他講學。明朝有決定和冊封西藏所有法王的所有權力,明朝通過藏人的代表,那些法王們來管理西藏。明朝的烏斯藏都司有大量的官員駐紮在現在的西藏,隨時與北京聯繫。明朝在新疆東部設有哈密衛所,管理哈密以東的新疆地區。明朝還把海外的馬來西亞馬六甲(當時明朝稱其為滿喇加)、緬甸北部(當時明朝稱其為木都剌)和印尼中部(明朝當時稱其為大明舊港宣蔚司)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變成了明朝有駐軍的海外殖民地。此外,明朝初年的鄭和七下西洋這一偉大壯舉帶來了六十個海外番國,還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海軍軍事力量,這一點是偉大而且驚人的。明朝鄭和船大小是麥哲倫船的十倍! 大明獨步中外,壯懷激烈,又一個漢唐是也。壯哉!斯言!大明江山:東到朝鮮、日本(屬國)、琉球群島,西到粕米爾高原(巴基斯坦境內),南到越南、寮國、緬甸全境(印度洋出海口),北至外興安嶺及北蒙古(西伯利亞),海外的馬來西亞馬六甲(當時明朝稱其為滿喇加)、緬甸北部(當時明朝稱其為木都剌)和印尼中部(明朝當時稱其為大明舊港宣蔚司)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明朝有駐軍的海外殖民地,擁有六十個海外屬國,所以大明皇帝詔告天下「四海咸賓」。明朝的洪熙仁宗皇帝,宣德宣宗皇帝都是相當不錯的治世明君,兩位皇帝愛民如子,常下田耕種,殺貪官,修北京城,還北擊蒙古的美談,終將傳於史書之中,萬古流芳。英宗正統皇帝年幼性急,又不聽規勸,但他想訪效太祖成祖的優秀想法,親征的勇氣是絕不能抹殺的,這要比那棄城逃走的咸豐強的多。而他的弟弟代宗皇帝重用于謙,防守北京,大破也先,迎回英宗更是該大書特書。憲宗成化皇帝使百姓無事,自成太平天子,孝宗弘治皇帝終生只有一妻,他勤政愛民,可謂是君王的典範,永遠在古代史上閃爍。而武宗正德皇帝雖然有些搞笑,有些色情,卻也能親率6萬明軍破蒙古軍4萬人,可以說軍事上有一套。世宗嘉靖皇帝雖對道教太過熱心,但也能讓戚繼光立破倭奇功,還能容忍海瑞對他辱罵而不處死刑,此兩位明朝的昏君,也遠勝清的咸豐同治,更遠勝那個認日本倭賊作父的溥儀。穆宗隆慶皇帝重開海港,廢海禁,這使得倭寇不攻自破,可以說這又是明朝的明君。而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雖然後期荒誕了些,但有徵藩州楊應龍叛亂,蒙古降兵叛亂,和壬辰入朝抗日三大征傳世。而明朝在1592年尚能在朝鮮大破日本豐臣秀及軍,這是明朝建立的第224年,而在清朝的第224年的1868年,清帝卻只能做各國洋大人的奴才。光宗天不假年,一月亡故。熹宗天啟皇帝確實是個昏君,這是明朝惟一一個絕對的昏君。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我就不必多說了。他上來就殺光了在天啟時亂國的魏忠賢一黨,若不是皇太極的無恥離間計,清軍100年也進不了北京城。就連清帝康熙,也不得不敬畏我大明這末世之皇。而他自殺而死的壯舉,也讓大明得來了最有骨氣之朝的稱號,這就是骨氣和血性。而溥儀這認倭賊為父之舉,真是無恥到了極點。清朝比明朝愚昧三倍,屬國少十倍,創新少百倍,國際地位少千倍,民族壓迫多萬倍,簽定賣國條約不知有多少,戰敗不知道有多少,賠款不知道有多少,清朝自吹的本土面積比明朝還要大,當然是多了一點冰凍不毛、無法住人的沙漠,但丟掉了廟街(現在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海參崴(在現在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滿喇加(馬來西亞馬六甲)、木都剌(緬甸北部)、大明舊港宣蔚司(印尼中部)等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明朝有駐軍的海外殖民地以及鄭和七下西洋偉大壯舉所帶來的六十個海外番國。而且,在清朝後期還有一塊有主權的土地嗎?外國人可以隨便駐軍,圈地,欺壓中國人而不受中國法律的制裁,這個國家還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土嗎?!明朝直到滅亡也沒有簽定一份不平等條約,這就是骨氣,也是文明和野蠻的不同!!!!就算明朝再腐敗,也不會拒絕接受世界先進文明的.近代日本維新成功,中國維新沒有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些御用文人不敢說--那就是清朝中國是人口很少,文化落後的民族統治人口很多,文化發達的民族,他們害怕中國維新,漢族振興,大權落到漢族手裡.如果清朝象日本那樣搞改革,國家上去了,但滿族統治者就下來了。5、《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嗎?揭開明不如清的天大謊言》可能是由於年代遠近的關係,今人對於清朝的了解比對於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況且《明史》是清朝人編寫的,在論述上也難免對於明朝有些貶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說到明朝,則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監專權,朝政腐敗,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兩朝的熟優熟劣。事實上,這其中卻存在著許多對明朝的偏見與誤解。明朝後期無疑是一個黑暗的年代,但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明朝自1368年開國,1644年滅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國,1912年滅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單從朝代的壽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結合兩個時代的整個發展里程,我們可以發現,明朝同樣存在著眾多閃光的亮點,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業,出於還歷史以真實的需要,我們有必要認識一個真正的明朝。世人對明朝的第一大抨擊,在於明朝的專制制度和特務組織。尤其以錦衣衛制度頗遭非議。事實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錦衣衛的初衷,自有加強獨裁的目的,但也是出於懲治腐敗的需要。明朝立國以來,吸取宋朝滅亡的教訓,深感法令寬鬆,導致機構冗贅,吏治腐敗,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於是明開國後針對官吏訂立了苛刻的法律。規定貪白銀六十兩者,處扒皮塞草之刑。但儘管如此,明朝初立國時,除了劉伯溫徐達等少數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橫行不法,多有劣跡。甚至連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試法。為穩定統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殺手,嚴懲貪官。之後出於監督官員的目的,朱元璋設置錦衣衛,並規定錦衣衛的首要職責是「查處各地官吏不法行為。」明初所查處的官員,除開國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橫行不法的貪官污吏。明成祖時代又加設東場。明朝立國時,錦衣衛的存在還是有效的遏制了腐敗的蔓延,保證了吏治的清明,為穩定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隨著專制制度的加強,錦衣衛制度的消極作用日益明顯。畢竟一個建立在高度獨裁基礎上的特務組織,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統治者昏庸無能,那這樣的組織也必將造成冤案叢生,禍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時代錦衣衛和東廠的作用主要在於懲治腐敗,因為二人都是英武能幹的皇帝,因此這種制度的積極作用相對大一些,隨著後代子孫的無能,這種制度必將加劇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專制制度還是有開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學士制度防止了宰相專權,並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運轉機制。以至明朝中期雖然皇帝昏庸無能,但國家的大政方針依然能有條不紊的執行。有明一代,杖斃文官無數,但其家人並沒受到太大株連。馮夢龍的小說《三言》寫明朝忠臣的遭遇,與清朝時代的文字獄大案相比,其命運要幸福的多。清朝雖沒有杖斃一個官員,但恐怖的文字獄株連九族,讓士大夫們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專制,尚且能容下海瑞這樣的直臣,尚且能容許東林黨在民間講學,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風不識字」,就將作者滅了三族。相比於明朝,清朝的專制統治更為殘酷,清朝統治者的氣量也更為狹小。今人說清朝勝於明朝,一個直觀的論據就是國家疆域。甚至電視劇《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為收復台灣而對朱元璋墓得意的說了句「大清遠勝於大明」。若明太祖在天有靈,豈不啞然失笑。台灣並非清朝時才成中國領土,明朝時就已在台灣建立了有效的統治,17世紀初還曾為保衛台灣與日本發生戰爭,只因後期調動福建駐軍北上抗清,才給了荷蘭人佔領台灣的機會。當然,今天人說清朝勝於明朝,是因為清朝在東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統治,奠定了今天中華的版圖,但事實上,明朝鼎盛時期,其控制區域並不亞於清朝。清朝時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時常叛亂,終雍正一朝都難以平定,而青海自徐達驅逐王保保勢力收復之後,終明一世歲歲來朝。明朝時期的西藏青海尚處於各部落割據群龍無首的狀態,其部落首領均接受了明朝的冊封,承認自己是中華的一部分。明朝在西藏設立都指揮司,對其進行有效管轄。並冊封其宗教首領。明朝在雲南封沐英為王。其管轄區域遠大於元朝時代的雲南疆域。乾隆時代為平定雲南一土司,耗費白銀三千萬兩,死傷士卒萬人,鏖戰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時雲南卻從未發生過如此叛亂。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樂道清朝滿蒙一統的局面,嘲笑困擾明朝百年的北虜之患。但滿清時代的蒙古已經分崩離析,力量單薄,統治起來自然相對比較容易一些。但明朝時代,北元雖滅,但蒙古割據勢力也依然非常強大。儘管如此,自藍玉捕魚兒海大捷,北元宣告徹底滅亡後,蒙古三大分裂勢力瓦剌,韃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冊封,承認自己是明朝一部分。貼木兒東征中國時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報信,並已準備出兵截擊。而西域地帶赤斤蒙古各部也已嚴陣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詔書嘉獎之。終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敗後也先曾打出「復大元疆土」的口號並很快失敗外,蒙古割據勢力無論與明朝是戰是和,都終未敢宣稱什麼獨立,更沒說什麼「反明復元。」明朝中期韃靼部雖然時常南下騷擾,但除了「庚戍之變」嚴嵩自壞長城外,並沒有造成大的禍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過是要明朝冊封其一個諸侯名分,只是由於明朝政策失當,才使得長城沿線兵連禍結。後來明朝任用戚繼光,給其以沉重打擊,終使其歸附,並封為順義王,從此明朝與蒙古再未發生過戰爭,明清戰爭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邊,為明朝提供戰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確切的說,終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為明朝領土,其與明朝的戰爭不過是地方勢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對蒙古的打擊也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礎。而明成祖永樂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擊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後來也先攻明,雖滅明朝五十萬大軍,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願,大部分蒙古王公並不支持,與于謙決戰北京的蒙古軍也多為也先本部人馬,其他蒙古部落並未參戰,而也先失敗後,又是親明的蒙古貴族殺死也先向明朝請和,換得明朝對蒙古各部的重新冊封。反觀清朝,雖然俗話有「明修長城清修廟」來讚揚清朝對蒙古的政策,仔細看來,當時的蒙古力量分散,難對滿清形成威脅。使清朝有足夠的條件來對其進行懷柔。但即使如此,一個小小的准葛爾蒙古依然是困擾了康雍乾三代。清朝多次遠征均勞而無功。再就是新疆地區,有人說從唐朝勢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後,直到清朝,中國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統治。這是忽視最起碼的事實。明朝初期徐達收復甘肅青海後,即派使節前往西域進行招撫,後朱元璋又冊封了當地維吾兒族首領,天山南北路盡皆臣服明朝。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後,西域各部伊斯蘭教派首領都要接受明朝的冊封。永樂時期更在西域設立哈密衛等8衛,派駐軍隊,並任命當地貴族為官員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轄權。而明朝冊封的西域各王,其屬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與西域的關係,實質上已是中央政府對地方的關係。甚至到順治朝時,西域各王還以保大明江山為名,抗拒滿清勢力進入西域。滿清建立後出兵西域,消滅了西域各大割據勢力,這是一種進步,但也導致終清一代,新疆戰亂不絕,前有準葛爾叛亂,中有回部獨立,後有張格爾起事。這其中固然有國外敵對分子顛覆和地方勢力獨立意識強等原因,但滿清的民族政策難道就沒有要反思的地方嗎?與明朝的懷柔相比,滿清的高壓政策無疑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為叛亂提供了土壤。滿清後期勢力衰弱,導致新疆落入外國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將軍深謀遠慮,毅然進兵新疆收復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后幾為歷史的罪人!而沙皇俄羅斯更在此時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領土,直到今天想來依然讓炎黃子孫痛心疾首。至於說到滿族的老家東三省,那更是一目了然,明朝設遼東將軍管轄東北,最遠處到達西伯利亞努兒乾地區,都司衛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後金,起兵攻明,不應看成外國入侵,而是地方勢力舉兵造反,東北在明朝時就是中國領土,滿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國子民,我們今天說清朝是中國的朝代,原因正在於此。從領土上看,滿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領土,對鞏固領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並不大,割讓領土倒為歷朝代之最,連宋朝也自嘆不如。許多歷史學家頌揚滿清,還有一個重要的論點就是民族政策,特別是時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與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證明清朝統治者的開明。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元朝實行的是民族壓迫政策,將全國人分為四等。並廢除科舉,強烈排斥漢族文化,但畢竟沒有強令百姓剃髮易服。其民族政策雖然愚昧極端,卻還有開明一面,對各民族風俗更是兼容並包。滿清對漢族雖然表面懷柔,尊孔尚賢,但一道剃髮令卻是毀了漢族千年的衣冠文明。而在科舉取士和選拔官吏上,更是有許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謂科舉取士滿漢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滿族人口遠遠少於漢族,其實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實際的不公平。而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雖也表面滿漢平衡,但多以滿族大臣為首,漢官只處於從屬地位。康熙朝時兩個滿族大學生明珠和索額圖黨爭,把國家禍害的烏煙瘴氣,乾隆時滿族大臣和紳專權,更是把國家鬧的財力枯竭。何況,滿清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漢族大臣的權利。滿官見皇上稱奴才漢官則稱臣,稱呼差別就可看出親梳冷熱。同時滿漢不通婚更是歧視政策。文字獄更是殺害了多少漢族人才,乾隆修《四庫全書》,對文化的毀滅比秦始皇更可恨。滿族是中國的滿族,滿族文化最終還是被漢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說滿清統治者民族政策開明則是不對的。與元朝統治者相比,滿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對開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極大的保守和狹隘。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給中國人心中種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滿清則開明的多,明朝初期,對歸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禮遇之,沒有半點歧視。俘虜的蒙古兵也一律優待,願留在中原的則分其田地助其安家,願回蒙古草原的也為其發放路費。明朝滅元時多數蒙古被俘士兵多數願留在中原,最終被漢化。對新疆西藏的冊封更是盡顯胸懷。朱元璋更是說:無論蒙古,色目人等,盡為中華子民,需平等待之。滿清平定西域,屠殺了整個准葛爾蒙古,而明朝無論是徐達西進甘肅青海還是永樂皇帝掃北,都未出現過類似的民族殺戮。因此整個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帶,基本沒有出現過大的民族反叛。至於今天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的經濟成就,其實其中更存在有極大的水分。最具諷刺意味的就是王聰起義發生在乾隆時代,參加者多為貧苦農民。可見康乾盛世中貧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蓮教士兵還曾奇襲皇宮,以至嘉慶皇帝嘆息說「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後來的太平天國起義更是席捲了整個南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把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成功的形容為一個駝峰形狀的發展過程,即從漢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開始回升,到明朝中後期達到又一個高峰。而康乾盛世無論如何恢復,也沒有達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時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滿清的國庫卻大部分時間都是空虛的,每遇到戰爭或者災荒,國庫用度就捉襟見肘。電視劇〈〈雍正王朝〉〉和〈〈天下糧倉〉〉都已經清楚的再現了這一史實。這真是對康乾盛世的一個絕妙諷刺。雍正皇帝攤丁入畝,是中國稅收制度的一大進步,並使滿清一度國庫充盈,可惜好景不長。乾隆沒用了幾年就把這些家當敗壞光了。有人讚揚說乾隆時期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世界第一。好個世界第一?笑話,什麼世界第一,中國歷代統一的封建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都為同時代世界第一,怎麼就偏偏拿出個乾隆來大吹特吹呢!滿清時期,早年的野蠻圈地制度是對北方農業生產的慘重打擊。幾乎把北中國變成牧場。為收台灣遷界禁海。更是對東南沿海生產力的沉重打擊。後來全國統一,經順治乾隆兩朝經濟恢復,但與明朝時期的最高水平相比還是有所差距。乾隆時期更是拉大貧富差距,導致了長達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蓮教大起義。此時滿清立國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點八億人口來說事,事實上三點八億人口更多的是以為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的結果,使民間不必再隱瞞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滿清時代更是舉步維艱。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後就已開放港口,使沿海工商業迅速發展,幾乎開闢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名將鄭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東林黨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資助更是支持了東林黨的大多數活動。即使是閹黨捕殺東林黨時期,對江南商人還是採取了保護政策,而滿清僅因一本〈〈明史〉〉就將刊刻此書的商人滅族。滿清時代工商業卻日益委瑣,發展不大,海禁沒開兩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廣州澳門兩地,導致沿海工商業原地踏步。反觀明朝,雖然後期財政緊張導致民亂四起,但並不全是生產力被破壞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當稅收失調。當時的江南以及東南地區還是非常的富庶。而在明朝盛世之時,經濟的成就更是驚人。明朝的城市繁華壯麗,西方傳教士們都曾在遊記里讚歎過明朝的富庶和繁華。無論手工業,農業還是商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樂時代雖五次用兵蒙古,但國庫依然充實,甚至支持了鄭和七次遠下西洋的壯舉。後來的仁宣之治更是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仁宣時期的府庫充盈堪比文景時代,也正因如此,明朝才有充足的國力從容應對了土木堡之變後的危機,打退蒙古轉危為安。明朝中後期土地兼并嚴重,正德時發生劉六劉七起義,但這些起義多是局部性的,無法與滿清時期的白蓮教起義相比。還有一個事實說明明朝生產力的強大,那就是明朝養活了200萬軍隊,滿清三點八億的人口卻只能支持80萬軍隊。與滿清相比,明朝的生產力發展幾經反覆。但明初的休養生息政策遠強於清初的圈地政策,使明朝經濟能很快恢復。明朝初期高度重視廉政建設,堅持科舉選材,任人唯賢,吏治相對清明,直到中後期腐敗才逐漸嚴重起來。滿清則在建國時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選官方式,變相賣官予爵,異途出身的官員使吏治大為混亂,使滿清貪污之風屢殺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規模治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敗不亞於明朝,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明朝縱然到了後期,還有海瑞這樣的清官廉吏。滿清卻流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不止官員勒索百姓,甚至皇帝也勒索官員。朱元璋為了肅貪,殺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貪污罪被株殺的內閣大學士就有十五名,而終滿清一朝,除和紳外,卻從沒因為貪污而株殺過一位一品大員,。在經濟建設上,明朝兩次大規模整頓黃河,保證了黃河的安寧,而終滿清一代始終水患不絕。勒莆治黃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濫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職。結果整個十八世紀里黃河兩次改道,危害無窮,滿清也因這兩次災害整得稅收大減,國庫空虛。不得不靠查抄不法商人財產來充實國庫。在海外貿易上,明朝中後期,中國商船東至日本,西抵中東,貿易繁盛,小說〈〈三言二拍〉〉曾記述了此繁華景象。明朝嘉靖年代也一度國庫空虛,但經過隆慶時代的稅收改革,成功遏止了土地兼并,縮短了貧富差距,以一條鞭法緩和社會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張居正時代國家年收入達八千多萬,超過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萬曆九年國家府庫充盈,即使十年鬧災也總可支持。也正因如此雄厚的財力,明朝才得以重建一支強大的軍隊,打贏朝鮮戰爭。只是由於後來萬曆廢除一條鞭法,才使得明朝後期財政緊張。但與滿清相比,明朝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無疑是成功的,明朝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冶煉技術絲綢技術,明朝的商品遠銷歐洲美洲,東南沿海的蘇州,泉州,廣州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明朝在農業上引進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糧食產量。有人說滿清的耕地數量多於明朝。那隻能說滿清對於邊疆的開發比明朝做的要好。但是在國庫存糧方面,滿清的最高水平尚不如明朝中後期的正常年景。當然,明朝的農業政策失誤也很多,比如萬曆後期沒有遏止新一輪的土地兼并,加上農業稅收法令嚴酷,竭澤而漁。終於導致了民變四起的局面,釀成了明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確實是在明朝達到了頂峰狀態。在民族政策和對外關係上,明朝的作為也比滿清更加的堅決,雖然明朝皇帝有時候慷慨忠烈的荒唐,但比滿清的喪權辱國還是強得多的。面對異族入侵的局面,明朝皇帝從未遷都,從未簽訂賣國條約,更沒有送過一位和親的公主。每次遭受入侵都是堅決還擊,土木堡失敗後堅決調集軍隊,打退瓦刺,終使蒙古重新稱臣。鄭和下西洋時更是恩威並施,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地堅決還擊當地國家對天朝艦隊的襲擊,並俘虜了斯里蘭卡國王。大揚中華國威于海外。明成祖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擊了蒙古勢力,他本人也病逝於回師路上。中華五千年哪裡還能找到這樣一位充滿血性的皇帝。說到對外關係,明朝更讓清朝臉紅,康熙雖然打退沙皇俄羅斯進攻,但那只是小規模的戰鬥,而清朝的委曲求全也為俄羅斯後來入侵埋藏下禍根。而清朝末年一敗再敗,喪權辱國,更是幾乎磨滅了中國人最後一點抵抗意志。反觀明朝,無論是勝是敗,卻從未退縮半步。滿清與日本爭奪朝鮮,先是不敢與日本一戰,後又戰敗割地賠款,明朝卻堅決出擊,痛擊日本,終將日本趕出朝鮮。滿清與英國打鴉片戰爭,先貶罷林則徐自壞長城,後簽賣國條約,甚至連北京都丟了兩次。16世紀歐洲殖民者也已東來,明朝在番于海戰里重創葡萄牙艦隊,使西方國家打消了以武力征服中國的念頭,轉而與明朝通好。荷蘭人兩次入侵澎湖,也都被明朝軍隊擊敗,後來只因福建駐軍增援遼東,才使荷蘭人佔領台灣。但南明政府最終還是由鄭成功將其收復。不似滿清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此外,明朝雖然也進行海禁,但與滿清徹底閉關鎖國相比,明朝還是相對開放的,鄭和下西洋就為明證,而今天東南亞的華人多為明朝遺民。明朝中後期解除海禁,與國外的聯繫更加密切。甚至萬曆皇帝本人也收藏萬國地圖。從對外關係的強硬程度上看,明朝還是體現了中國人的精神,而從對外開放的程度看,明朝則遠勝滿清鼎盛時期。明朝和清朝都是保守的朝代,對於新科技和海外文明也採取了排斥的態度,但是明朝的排斥還是有開放精神的。明朝軍隊是當時世界上裝備最好的軍隊,火器的普及率和先進程度都屬當時世界前例。滿清卻堅持騎射,拒絕火器,導致裝備原地踏步,在鴉片戰爭里自取其辱。有人盛讚康熙皇帝向西方傳教士學習科技是一種開明,可誰又知道他在中國禁了天主教,且禁止西方科技在民間傳播,他自己弄個學貫中西的美名,卻蒙住老百姓的眼睛,真是活脫脫的愚民政策。相比之下,萬曆皇帝雖然糊塗,卻也允許天主教在中國傳播,並引用西方水利科技治理黃河,引進西方軍火製造裝備軍隊,實在是比康熙皇帝開明的多。更讓清朝人汗顏的是,清朝整整二百六十年,沒有出現一項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成就。明朝卻比清朝好的多,明朝的科技成就不亞於同時代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農政全書〉〉是結合了東西方農業成就的經典著作,〈〈本草綱目〉〉是中國具有世界影響的醫學寶奠。〈〈天工開物〉〉則是集中國手工業成就大成者。明朝科學家裡出現了如徐光啟一類的開明人物,翻譯了歐洲數學著作〈〈幾何原本〉〉。此外,明朝還吸收西方天文學,修訂了曆法,製造出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在明朝宮廷為官,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連崇禎皇帝對他都非常敬重。滿清卻以傳播異端的罪名把湯若望抓起來,險些要了他的命,游牧民族的糊塗由此可見。不止是自然科學,在文化上,明朝也遠勝於滿清,明朝戲曲傳奇里所體現的民主精神和自由思想,不亞於同時代西方戲劇。〈〈鳴鳳記〉〉直接抨擊當朝權臣,卻能在江南盛演不衰。而滿清的〈〈桃花扇〉〉不過為明朝滅亡發了幾句感慨,就遭康熙的封殺。從這件事情上看,康熙皇帝真是「開明」的很啊!明朝的湯顯祖是西方人所公認的與莎士比亞齊名的東方戲劇家。他的〈〈牡丹亭〉〉直到今天還被歐美戲劇家改編演出。而滿清的奴化教育里,培養出的只是腐儒奴才,其文化成就多集中在「義理辭章」等無用之學上。在哲學上,明朝誕生了人文主義哲學與民主思想,產生了李贄等人文主義思想家和王夫之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而這樣的人物在滿清一個沒有。誠然,滿清也有乾嘉學派,有揚州八怪,但毫不客氣的說,乾嘉學派只是一群研究無用之學的奴才,其考據辭章的研究於實事無多大意義,卻使得多少讀書人虛耗青春。而揚州八怪呢!他們的書畫藝術較前人並無太大進步,只是因為滿清文化成就稀少,於是他們就矬子拔將軍了。成就難與明朝時期的唐伯虎徐文長等人相比。明清同為八股取士,但清朝的八股更為苛刻,對思想的制約也更大,讀書人提心弔膽,墨守成規。成了十足的奴才。明朝歷代皇帝再昏庸,還知道尊師重道,對士大夫階層極為尊重,清朝的文字獄卻說殺就殺,毫不講情面。清朝唯一可以與明朝文化相媲美的也許就是〈〈紅樓夢〉〉和〈〈聊齋志異〉〉,但古典四大名著里,明朝有三本,清朝只有〈〈紅樓夢〉〉一本。〈〈聊齋志異〉〉是17世紀中國最優秀的短篇小說集,但作者蒲松齡卻是個無功名的白身,這無疑是對滿清科舉的絕妙諷刺。最後說到皇帝,其實這是明朝受抨擊最多和滿清受讚揚最多的一個問題。在大眾的眼睛裡,明朝皇帝基本是殘暴的,昏庸的,無能的。滿清皇帝基本是勤政的,有才略的。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畢竟明朝出了太多的昏君,魯迅說他們是「無賴兒郎」。而清朝則相對要好一些。但仔細看來,這種說法未免也過於偏激了。清朝皇帝比較勤政,不止由於個人的才德,更是由專制制度的程度所決定的。明朝廢除宰相,設內閣大學士,加強君主專制,但從制度上講,這是一種權利制衡的統治術。明朝皇帝基本處於垂拱而治的局面里,因此雖然明朝末年皇帝不理朝政,明朝的國家機制還能保持正常的運轉。滿清則不然,雍正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並無參政實權,大權高度集中於皇帝一人。滿清皇帝事必躬親,乾綱獨斷。這相互的差別本質上是由專製程度的強弱所決定的。更細細看來,滿清皇帝雖然各個勤政,但除了康熙有雄才大略之外,其餘的皇帝並無多少出彩之處,雍正暴虐多疑,其一朝文字獄為整個清朝之罪。乾隆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卻幾乎把國家財政拖挎。嘉慶則是個守成之君,性格寬厚,與明朝的孝宗差不多。之後的道光,咸豐則是如崇禎一般的人物,有德而無能。綜觀下來,滿清皇帝普遍具有勤政的優點,卻也承襲了其老祖宗懼怕漢文化,殘暴的特點,其殘暴程度與明朝皇帝不無區別。明朝皇帝普遍多疑,猜忌,而滿清皇帝也從未真正信任過漢人,除了皇太極和康熙外,其餘皇帝對臣子的猜忌程度較明朝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朝皇帝中有不務正業者,天啟皇帝好木匠活,萬曆皇帝好鴉片,嘉靖皇帝好金丹。但這些喜好並未危害文化。滿清皇帝呢!乾隆精於儒學,結果一套四庫全書。幾乎把中國古代的典籍篡改毀滅了個乾淨,其禍害堪比秦始皇。他的十萬首爛詩糟蹋中國詩詞格律,簡直是不忍卒讀。歷史上再找不出個如他這樣自大的皇帝。明朝皇帝雖無能,但也不乏自知知明,萬曆皇帝遣刑階帶兵奔赴朝鮮,臨行前賜其臨機專斷權,並囑咐說「朕於兵事所知甚少,愛卿不必事事奏報,可臨機專斷也。」嘉靖皇帝迷信方士,雖然最後誤中金丹而死,但臨終前翻然悔悟,留下遺詔讓太子殺方士砸丹爐,赦免因觸怒他而被關押的海瑞。還算是知過能改。滿清文字獄釀冤案無數,又有哪個皇帝承認自己錯了,哪個皇帝為死難者平反了呢!明朝里最令人瞧不起的當屬崇禎皇帝,他殺袁崇煥,罷黜忠良,臨死還不悔悟,留下「文官殺我」的遺書。實在是個患有精神偏執症的白痴。但就是這個皇帝,身上至少還有一點明朝皇帝的骨氣,對滿清堅決抵抗,毫不妥協。至死沒有遷都。假如咸豐和光緒有他一點血性。洋鬼子又怎能兩次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滿清有好皇帝,明朝也有。朱元璋雖然殘暴,但仍可以說是一個聖君,他安撫生產,懲治貪官,讓國家休養生息。他在位的三十年是明朝歷史上吏治最為清明的三十年。其功業與漢高祖劉邦相比也毫不遜色。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明朝經濟的繁榮。永樂皇帝雄才大略,外拓邊疆,北追蒙古,七下西洋,可以說揚中國國威于海外。仁宣二皇帝內修德政,外撫四夷。這幾位皇帝無論是功業還是人格魅力,都不比清朝前期任何一位帝王差。綜合的說來,明清兩代的皇帝都為良莠不齊,都出了不少昏君,但若說滿清皇帝總體強於明朝皇帝,那未免是言過其實。本文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吹噓明朝的偉大,也不是為了借吹噓明朝來貶低滿清,本文的目的只是希望後人可以以公正的眼光看待這兩個朝代的輝煌與黑暗,公正的為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定位。從中國歷史看,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佔有重要地位的一個朝代,這個朝代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水平的生產力,並基本奠定了幾天新疆,西藏,雲南的版圖,其一批自然科學成就和人文科學成就也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忽視明朝,就意味著忽視了中國封建社會一段最為重要的歷史,那就更談不上以史為鑒了。6、《明朝、清朝超級比一比》看了《江山風雨情》 這部電視劇, 看到崇禎皇帝和周后自殺殉國的一段,國破家亡,江山破碎,可謂凄慘至極! 不過也很佩服崇禎皇帝,面對強清的威脅,從不屈辱妥協,割地賠款,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是個有氣節的皇帝!怪只能怪,自己接手的是個爛攤子,再怎麼勤勉,也無法力挽狂瀾! 以前,對明朝的印象很少,史書上面的資料也少,慢慢的了解,我覺得明朝是中國最有骨氣的王朝。一、明朝建國的第224年,明軍開始抗日援朝的戰爭,在朝明軍以少勝多,充分發揮了中國在火炮上的長處,大敗日本豐臣秀吉的20萬戰國精英。並且在戰爭結素後,在北京紫禁城下公斬日本戰犯。威震日本,大振國威。滿清在建國的第216年,英法聯軍只用了23天就兵臨北京,滿清求和聯軍不滿足其開出的條件,繼續進軍,大敗蒙古8旗,雙方傷亡差距簡直就是個神話。咸豐皇帝嚇的捲鋪蓋,放棄首都,逃到了熱河。聯軍火燒圓明園,滿清嚇破了膽,先後與聯軍簽定了,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二、明朝建國的第265年,大明海軍在料羅灣海戰中取得大捷。大破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海軍之一荷蘭海軍。滿清建國的第265年,就是1909年。滿清引以為自豪的近代海軍,北洋艦隊已經在10多年前就窩囊的全軍覆沒了,緊接著割讓台灣給日本,賠償白銀230000000兩。而9年前的庚子之變,更是慘敗給數千8國聯軍賠款450000000兩白銀。。。。。。。。三、明朝建國的第37年,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他創造歷史的7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帝國非凡的國力,向世界傳播了中國的政治理想和思維方式,以及物質,人員交流。滿清建國的第37年,滿清還在執行著片板不得入海的方針,沿海居民全部內遷50里。四、明朝最後的一個世紀,大明積極的融入世界地理大發現所引發的第一次全球經濟浪潮中,利用中國的優勢產品,一直保持著貿易高額順差,保守估計從美洲,日本,南洋流入中國的白銀不下320000000兩。也同時引發了中國沿海省份的工商業,運輸業,的快速增長。滿清的最後100年,賺錢是不要想了,光賠錢給外國就要10億兩白銀以上。把中國5000年的積累賠個乾乾淨淨,底朝天。五、明朝的平民生活水平曾德昭--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中國跨越了萬曆,天啟,崇禎三個時代。在其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中國人溫良多禮,喜交談,「南京城……我認為它是全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優良的建築,寬大的街道,風度優雅的百姓,以及豐富優良的種種物品。它有令人驚羨的遊樂場所,境內人口眾多,……各處能遇到擁擠的人群,街道難以通行。此外,無數的宮殿、廟宇、樓塔以及橋樑,使城市顯得非常壯麗。」滿清的平民生活水平:英國貴族馬爾葛尼是在「康乾盛世」時期去的中國,結論是「遍地乞丐,叫化子一樣的軍隊,人民貧窮醜陋,道德低下什麼的」七、明朝歷代皇帝無論能力如何,從未向任何敵人屈服過,哪怕是兵臨城下,也堅決抵抗,決不簽定任何條約,決不割地賠款。哪怕是被攻破城池,也是以自殺殉國,而不是狼狽逃竄。哪怕是南明的小皇帝也是至死不屈,有光榮就義的,有被俘絕食而亡的,有戰死沙場的。絕無一個卑躬屈膝,懇求放過自己,讓自己當亡國公的,所以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滿清在最後100年的,割地賠款,兩次放棄首都,倉皇外逃,最後面對袁世凱的逼宮,只知道提退位的生活條件問題,灰溜溜的被西北軍趕出故宮,不敢啃一聲,直到溥儀賣身求榮。清王朝簽定了一千一百多個不平等的可恥條約。其中四十多個條約影向深重。
推薦閱讀:

鰲拜從大清輔政權臣到階下囚1
清政權為何定都北京
奪回政權的康熙帝
擁有70多萬軍隊的南明政權,為何抵擋不住南下的清軍?
他輔佐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最後被牛金星誣陷而慘遭冤殺

TAG:比較 | 政權 | 明清 | 優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