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濱州杜家主人有「五不」

□侯玉傑

濱州杜家之所以能夠成為橫跨明清兩朝的名門望族,和他們世代形成的家風密切相關,其具體體現就是他們的家族教育,代表作是《述訓》,共48則,7017字。

濱州杜家的《述訓》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也包含了做官做學問的小道理,更有教育子女培訓兒媳的細道理。在良好的氛圍下,濱州杜家的主人們形成了一些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看來比較特殊的個性和品德。總結出來,可以稱作「五不」。

一、不納妾

封建時代是男權社會,人們最重視家族繼承,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只要家庭條件許可,男人們納妾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如果是為了延續香火,夫人不僅不能嫉妒,還要主動為丈夫納妾,否則就有了「七出」之嫌。

杜受田的太高祖杜漺,本來不想納妾,可是,當他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孫子英年早逝,僅有一個襁褓中的重孫時,特別害怕斷後。於是,命令杜漺納妾。杜漺是孝子,就答應了一門親事。可是,仔細一打聽,原來是一位讀書人的女兒,只因家境貧困才出此下策。杜漺和母親講明了情況,為該女子置辦了嫁妝,幫助那位讀書人選擇了一位年齡相當的男子把女子嫁了出去,而杜漺卻再也沒有納妾。

杜受田的父親杜堮,不僅不納妾,而且堅決反對用婢女。杜堮57歲時,夫人去世。當時,他已是二品大員,提親的簡直能踏破門檻,都被杜堮一概拒絕。到後來,不僅杜受田官居一品,他的兩個兒子也是朝廷重臣。因為年事已高,杜堮急流勇退,向皇帝辭職回家賦閑。有一位巡撫,徑直買來婢女送到杜家,借口是為了照顧杜堮的飲食起居,被杜家嚴辭拒絕。杜堮享年95歲。真可謂是半生惟獨眠,一生枉風流。

杜受田的長子杜翰更是不納妾的典範。杜翰與夫人婚後一直沒有孩子,年過半百過繼了弟弟的兒子也沒有納妾。1851年,他的夫人張氏病逝。直到滿3周年,杜翰親自將夫人的靈柩運回濱州故鄉,正式安葬後,才在他爺爺的主持下,娶了曲阜孔門聖裔之女為妻,隨後有了他惟一的兒子杜庭璞。杜翰不娶妻不納妾的時候,已經是軍機大臣了,不禁令人肅然起敬。真可謂寂寞空榻月伴明,清白家門風做友。

二、不蓄財

明朝初年,濱州杜家的始祖移民濱州經營藥鋪,他們懸壺濟世,不以盈利為目的,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傳說,一位遊方的高僧就是因為得到恩惠才親自替他們家選擇了墓地,由此成就了杜家的輝煌。

《濱州志》記載杜述先時,說他:「篤親好友,每歲施藥餌,給棺槨,解衣推食,周急無倦色。巡撫于成龍表其門曰:寶田模範。」

到了杜受田和他的父親、兒子主掌家庭權力的時候,他們雖然都位高權重,如杜受田和他的兩個兒子都長時間掌管大清朝的戶部三庫,分管財政,而他們從未利用職權貪墨一文。

只要有能力,杜家人對於當地的公益事業從來就不吝嗇。比較知名的有:明朝末年,杜家人曾經參與城池的維修和護城河的疏浚工程。清朝中期,濱州跨徒駭河的石橋就是由杜家人獨自出資建設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濱州知州張堂決定建設第一座書院即培風書院,可惜,未及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就調走了,臨行前,他委託杜堮的父親承辦此事。杜家人沒有辜負知州的信任,出力出資,完成了囑託。最有名的當屬大同客棧的施捨,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民國時期,濱州一帶社會治安混亂,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土匪橫行,綁票不斷,卻從來沒有土匪到杜家綁票,因為大家知道,杜家沒有多少油水也沒有民憤。濱州解放之後,杜家大院的絕大多數後人被劃成中農、富裕中農,只有那位一個人繼承了大院16份財產中的8份的杜禾生成了地主,這或許是祖先不蓄財的美德給子孫的餘蔭吧。

三、不兩舌

「不兩舌」是人生美德,也是佛家的戒律之一。濱州一帶關於杜家的傳說雖然豐富多彩,但那都是別人的說法,惟獨沒有杜家人自己的說法。

杜家人很注意有話講在當面,絕不背後提意見,做到了不傳言,不妄言,不聽言。明朝的江西布政使杜詩,當面反對為太監魏忠賢立生祠,被譽為「海內直臣」;清初的杜漺,擔任河南參政時,遇到了一個處處刁難他的巡撫上司,儘管杜漺滿腹委屈,但他仍以大局為重,絕不背後說上司,最後的結果便是那位巡撫當時就被人們稱作小人,而杜漺則得到了一生儒雅,吐屬無俗語的高度評價。

道光皇帝評價杜受田有「古人溫樹不言」的美德。杜受田堪稱不兩舌的典範,《杜文正公年譜》記載說:「今上御極,府君以潛邸舊學時承顧問,益自謹毖,故於家庭讞語,從不及禁中事,平日獻替,翰等益弗得聞。而年姻故舊頗有以無所建白為言者,頷之而已。」翻譯過來的大體意思就是說,咸豐皇帝即位後,杜受田以皇帝恩師的身份更加自重,在家中從來不言朝廷的事情,即便是他的長子杜翰也不知道任何關於朝廷的事情。有些親戚朋友指責杜受田無所建樹,杜受田聽後不過微笑而已。在自己的家中尚且不言,在親戚、朋友、同僚那裡就更不言了。

四、不為害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封建大家族,在地方上往往都有惡行,或者飛揚跋扈欺壓良善,或者揮霍無度敗壞家門。而杜家在濱州卻是知名的厚道人家,與鄰里和睦,關心家鄉,這是杜家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常俗的重要原因之一。

濱州杜家的幾處比較知名的墓地,都有看墳人。祖墳是李大虎村的李姓人家,杜受田墓地是東徐家村徐姓人家,東孟家墓地是呂家村的賈姓人家,尚店墓地是蘇學官村的荊姓人家等等。這些人家的共同特點是貧困和人品好,所以被杜家人選中。他們的後人對杜家的評價都非常高。建國前,有人想盜竊杜受田墓,以看墳人為首,曾經組織過武裝護衛。建國後,當杜受田的墓被挖掘後,看墳人的後代們非常自責,認為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尚店墓、東孟家墓被人挖掘後,守墓人的後代們也都非常內疚。

濱州杜家的管家也非常有名。杜家大院的最後一任管家直到建國後才離開。而在濱州非常有名的原28軍炮兵副軍長劉竹溪的父親也是從杜家出來的,2006年,劉竹溪到故鄉探親時,曾專門到山柳杜村拜訪。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濱州杜家「一門之盛,甲於天下」,之所以不斬和他們不為害地方密切相關。

五、不打官司

《濱州志》極其稱讚杜家,說他們:「治家嚴整,雖私室燕處,家人環列,肅若朝典。世族言家法者,以杜氏為稱首焉。教諸子先實行,而後文章,言皆可為世法。」

濱州杜家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允許打官司。如果有杜家人提起訴訟,到了濱州衙門,不管有理無理都判輸,傳說這是杜家的祖宗們和衙門的約定。民間關於打官司的言論很多,如「治家不治氣」「贏了官司輸了錢」,又說「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等等。作為世家大族,濱州杜家沒有理由懼怕官司,他們之所以不提起訴訟,傳說有幾條理由。一是,濱州杜家大院的男丁們幾乎個個有功名,動輒四品、五品銜,即便是夫人們,也動輒誥命在身,而濱州知州才七品,如果訴訟,不是仗勢欺人也是自貶三分。二是,濱州杜家的姻親關係、同科關係、師生關係太複雜。如清朝末年,到武定府擔任知府的李熙齡,來到這裡,首先就要到杜氏祖墳祭奠他的老師。不僅李熙齡是杜家的學生,他的叔父、堂兄弟們也是杜家的學生,而這時的山東巡撫則是杜家的女婿,如果訴訟,李熙齡不枉法都很難。三是,濱州杜家主張鄰里和睦,遇到糾紛都要主動協商解決。


推薦閱讀:

山東 濱州小吃---沾化趙氏扒雞

TAG:濱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