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步調一致地教育孩子
觀點一:預先溝通,避免衝突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雙方難免有意見不統一而發生衝突的時候,但只要我們事先多加考慮,預先溝通協商好,有許多衝突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我兒子從小養成了邊解大便邊玩玩具的習慣,每次看著先生為孩子又搬凳子又搬玩具的情景,我就不由自主地和先生爭吵,加以阻止,但都在兒子一聲聲「爸爸」的求助中宣告失敗。我感到我倆的教育方法不一致,是沒法改變孩子這個壞習慣的。
於是,我改變策略,頭天晚上先做先生的工作,先生雖然堅持孩子還小做規矩太早的觀點,但最終在我的「說教」下,同意從第二天開始,兒子大便時他就出門。沒有爸爸做後盾,我對兒子的教育就容易多了,教育效果也很好。現在兒子已經改正了這個壞習慣。(3歲男孩母親:王萍)
*專家點評:便便的時候看書,這個壞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代改正,後患無窮啊。這個媽媽很聰明,用了這樣辦法來讓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目的是讓孩子改掉壞習慣,過程嘛,可以直走,也可以迂迴。如果老是把力量用在夫妻兩人的對峙上,孩子的壞習慣改不了,還會傷了夫妻的感情。
觀點二:當時遷就,事後補救
管教孩子中,很多事是無法預料的,比如孩子忽然不肯練琴了,飯前突然吵著要吃冷飲了等等。這時父母雙方的意見往往衝口而出的,根本不可能預先協商。
我的觀點是,這時其中一方應忍耐、剋制一下,等到事後再彌補。這樣就可以避免爭執越演越烈,既傷感情又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我先生看到女兒練琴不刻苦,張口就說:「這麼不認真!以後每次練習必須保證兩小時。」我一聽就生氣了,這麼過分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但他話已出口,我不好當場反駁,只能事後與女兒談心,告訴她爸爸正在氣頭上,爸爸真正的意圖是希望她認真練琴。同時,也與先生溝通,讓他緩和態度,這樣既能保住先生面子,又可以挽回他在孩子面前的過激言行。
當然,我也常有這種令人後悔的衝動,比如氣急之下把女兒的玩具扔到樓下,這時候就靠她爸爸來救場了。(5歲女孩母親:林林)
*專家點評: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是很愛面子的,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這位媽媽用了「忍功」來克制自己,然後再去和先生溝通,這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時也可以「冷處理」一下,怒火衝天時,講道理是很蒼白無力的。冷處理不等於是不處理,而是一種更巧妙的處理。
觀點三:折衷處理,效果理想
我提出讓6歲的女兒學習洗碗,以培養她的勞動觀念和動手能力,以及讓她從小就養成對家庭的責任感,但我的妻子卻不肯,說孩子太小了,洗不幹凈的。我說寧可她洗不幹凈我再重洗。在我的堅持下,女兒勉強開始每天洗碗,但天一冷她就不願意幹了,還對我提抗議,說我不像是她親爸倒像是後爸。
妻子本來就不同意讓她這麼小就做家務,一面幫著女兒跟我吵,一面把活兒攬了去。眼看「教育成果」即將慘遭夭折,我連忙與她們協商,最後達成協議:全家輪流洗碗,每周媽媽洗3天,父女二人各洗兩天。這樣折衷一下,既達到讓孩子參與家務的目的,又統一了全家認識,孩子樂意接受,一舉三得。我想,這種方法同樣可以用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6歲女孩父親:趙偉剛)
*專家點評:這個辦法確實不錯。真正的「一舉三得」。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嘛。但退一步後教育效果有時會更有力度。如果硬頂的話,這個「教育成果」一定是慘遭夭折的。
觀點四:一方為主,一方配合
小孩子愛模仿,大人就要注意以身作則。但我先生沒有這個意識,一邊要求兒子飯前不吃零食,一邊旁若無人地從冰箱里拿冷飲吃;或剛批評兒子講粗話,一轉身又叫兒子「小壞蛋」。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肯定會因為教育方法不一致而爭執起來。幾次磨合後,他有了點感悟,認為我是搞教育的,言之有理,管教兒子時,會多考慮我的意見。
我想,父母一方若有一方更理智一點,更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或更懂教育技巧,那麼,另一方不妨多聽聽對方的意見,形成一種一方為主,另一方配合的家庭教育格局。這樣,不但效果好,也會避免無效的爭執。(4歲男孩母親:李玲)
*專家點評:這個家庭找到了突破口。不過前提是,夫妻雙方的互相尊重以及有一方要甘當家庭教育的「綠葉」。只要能讓孩子得到健康有效的發展,誰當紅花,誰當綠葉,真的沒有關係。
觀點五:分工管理,各司其職
我覺得父母雙方在教育方法上的衝突是可以處理好的,但觀念上的不一致卻很難統一。比如我認為孩子應嚴管教,使他懂規矩會自律,而妻子卻主張讓她發揮個性,自由發展。這時,不妨採用分工管理的方法,比如孩子吃穿睡玩由妻子管;孩子在園的情況、與人交往、對長輩的態度、該上什麼興趣班等則由我管。這樣各司其職,既可減少衝突又可以保持教育的系統性。(3歲女孩父親:錢浩明)
*專家點評:真是智慧的分工!
觀點六:孩子作主,自行選擇
我和妻子經常意見分岐,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比如我想讓孩子學書法,妻子卻認為孩子還小,花這麼多精力練字沒必要。各人從自己的性格和想法出發,誰都認為自己沒什麼不對,確實很難由誰說了算。
這時,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讓他自己思考,判斷一下哪種意見更有道理,對他發展更有利,然後自己做出選擇。我和6歲的兒子交流,讓他看同伴練書法,一天一天很有進步,他自然也選擇參與了。讓孩子自己判斷選擇父母不同的要求,既能使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從而堅持下去,又能解決觀點不一致的矛盾,是個好辦法。(6歲男孩的父親:陳瑋)
*專家點評: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李躍兒老師說:「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深刻地點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這位父親如果能讓孩子自己來選興趣班也許效果會更好。尊重和理解是孩子成功的基石,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觀點七:相互諒解,和諧共存
我和丈夫性格差異較大,因此在管教孩子方面也分岐多多。先生嬌寵女兒,對她百依百順,只要是女兒想要的,他就會想盡辦法滿足她。家裡有一大堆毛絨玩具了,他竟然還會給女兒買兩隻一模一樣的小熊,我總是忍不住要和他吵。奇怪的是,我們至今沒發現這種不一致在女兒身上造成什麼負面影響,而且女兒還清醒地認識到「爸爸非常喜歡我,但有點溺愛,媽媽是真正愛我,但比較嚴格。」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儘管我們經常在具體事件上意見衝突,但在孩子發展的大方向上意見還是很一致的,我們為孩子創設的家庭氛圍以愛和尊重為主,全家人情感融洽。這種因性格帶來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則正好讓孩子感受到不同風格的教育影響,如從爸爸那裡感受寬厚幽默的胸懷,而從媽媽那裡感受到嚴格有序的關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不一致也有存在的理由。(4歲女孩母親:袁藝)
*專家點評:且不說這個家庭的方法對與錯。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相互諒解,和諧共存。因為我們每一對夫妻在結婚前都生活在自己的那個世界裡,組成家庭後,無疑於是兩個世界的結合,這是需要理解與磨合的。
關鍵:「教無定法」,教育孩子其實就是父母雙方相互磨合相互適應的過程。而教育的一致性確實是每個家庭應遵循的教育原則。我們希望父母能從理智的愛心出發,盡量在意見衝突後多思考、多溝通,使雙方不同風格的教育形成一種有效的合力,取得教育的成功。
推薦閱讀:
※讓孩子學會愛你!
※發現與培養孩子的興趣是教育的關鍵
※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期
※自控力差?「坐不住」、「沒規矩」。孩子還有救嗎?
※走入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