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和台灣最大的差距

台灣也許能給中國大陸一個非常好的借鑒。正是在環保組織的推動下,台灣建立了自己行之有效的垃圾分類制度。  和其他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一樣,垃圾處理一直困擾著台北市政管理機構。最早開始提倡垃圾分類的是台北的家庭主婦,一些積極分子不僅宣傳垃圾分類的做法,而且在自己家中實驗廚餘堆肥——那種噩夢般的氣味讓她們至今記憶猶新。在這些勇敢的婦女的提倡和推動下,台北從15年前開始推行「垃圾不落地」,取消放置在居民住處的垃圾桶,改為每天派垃圾車定點回收垃圾。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台北已經成了大都市垃圾分類的樣板和模範。舊衣服、塑料瓶、廢紙隔幾天回收一次,而回收廚餘的垃圾車每天定時到達,周邊居民自己把垃圾送下來,已經是分好類的,摘菜剩下的菜葉、連湯帶水的廚餘,裝在自備的小塑料袋裡,再倒入大號塑料垃圾桶內,部分用作養豬和養雞的飼料,部分用作堆肥或焚燒。環保部門要求居民的廚餘盡量瀝干,因為水分太高降低焚燒熱值,會產生更多二惡英。部分居民還會把裝過泔水的塑料袋帶回去洗凈再用。無法分類和回收利用的垃圾裝在特製垃圾袋裡。這種垃圾袋需從政府部門購買,此舉也是為了減少垃圾量。當地的環保人士介紹說,除了廚餘泔水,台北的兩口之家一般兩周才倒一次垃圾。  環境保護方面的成就高度依賴教育,這些工作很難由政府來完成。在改變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過程中,環保組織和志願者的努力比政府更重要。在家庭主婦——她們通過「台灣主婦聯盟」開展活動——和到社區里負責指導和監督垃圾分類的義工的努力下,和15年前相比,台北的垃圾量減少了三分之二,並且最終決定不再以填埋方式處理垃圾,以避免對土壤和水的污染。  什麼是「更好的生活」  旨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環保教育,都把重心放在年輕人和孩子身上,因此盡量採取有趣和活潑的形式,而不是枯燥的課堂說教。在台北附近的陽明山上,環保NGO組織的「工作假期」,帶著市民去山間水面清除外來植物,這些植物擠佔了台灣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這種活動並不繁重,但環保組織的目的是動員更多的人來參與,並且教給城市居民一些關於動植物保護和生態平衡的知識——比如放生的時候不要選擇那些外來的物種。報名參加活動的有台北的年輕白領、小學教師、咖啡館老闆,也總是能夠吸引那些帶著孩子到陽明山出遊的家庭的注意。  和歐洲、美國和日本這些富裕社會經歷過的情形一樣,關於人與自然的新關係的觀念正在台灣逐漸流行起來。最新的潮流鼓勵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潔凈、低碳和環保,比如徒步或騎自行車旅行。一個名為「千里步道」的NGO,準備將全台灣的步道(總長達3000公里)重新定位、修整,保證旅行者能夠沿著這些步道,徒步走遍全台灣。自行車運動在北部的城市方興未艾。每到周末,越來越多的台灣人習慣騎車而不是駕車出遊。  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也見證了環保組織在台灣社會中的影響力。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經驗相似,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環境保護並不是一個社會最關心的問題。實際上,直到10年前,環保組織在台灣社會裡的位置並不重要,但通過反國光石化這場「螞蟻扳倒大象」的抗爭,環保組織幾乎重新塑造了台灣人對石化產業的認識,也讓台灣社會重新認識了環保組織。受到那些成功的案例的鼓舞和啟發,台灣環保組織一直在增加。越來越多的機構——尤其是大學和研究機構,也表現出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這對年輕人產生了很大影響。  台灣年輕人的起薪比幾年前下降了很多。「幾年前,我給研究生介紹了一份三萬塊月薪的工作,他對我抱怨說太低了」,一位大學教授對我說,「現在呢?起薪兩萬二。」  但這一代台灣人是衣食無憂的一代人。他們的父母普遍經歷過貧困,在沉悶的政治氣氛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使台灣變得自由而富足。由於經濟增長穩定,人均GDP1.8萬美元的台灣正逐漸成為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一員。在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10年度數據中,台灣的GDP總量位居世界第27位,人均GDP位於世界第37位。據台灣「經濟部」測算,2011年台灣人均GDP有望超過2萬美元,其排名也將超過韓國。  儘管貧富差距仍然是選舉時的焦點話題,但經濟起步和騰飛階段普遍存在的物質主義氛圍和焦慮情緒,在台灣已經大大緩解了。和努力賺錢或投身政治抗議的上一代台灣人相比,這一代台灣人關心的是所謂的「更好的生活」——NGO則寄託了社會改良的希望,因此吸引了不少富有理想的年輕人前去工作,即使那裡的工資比商業機構低。來源:台灣石化因生蚝業抵制發展艱難 或向大陸轉移 華夏經緯網
推薦閱讀:

徒手鍛煉也能擁有8塊腹肌?你與肌肉男神的差距可能就在這! [一點資訊]
茅於軾的消解術——談《收入差距真的大了嗎》
看完王思聰吃的飯,再看馬雲的,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人與人之間的為什麼會有差距,尤其是智力差距?
聰明就是做事有條理

TAG:台灣 | 大陸 | 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