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普賢言教》13集: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總的思維輪迴痛苦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4:24 綠度母心咒 來自中國佛教慧日法寶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傳喜法師主講  第13集  《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總的思維輪迴痛苦》  無等塔波仁波切說:「初時害怕生與死,需如鹿子逃出籠,中期死亦無遺憾,當如農夫勤耕田,最後內心得安樂,應如偉人成大事。最初無暇思餘事,應如箭中人要害,中期無散中修行,當似死獨子之母,最終了知無所為,如敵趕走牧童牛。」這一段塔波仁波切用很多比喻思維這個死亡不定的無常觀,就像是為了怕這個「死」,像鹿從籠子里逃出來一樣。  「中期死亦無遺憾」就像修行的人,我們這一生縱然沒有悟道就死掉了,這也不遺憾,因為什麼?我們為了這個生死大事,畢竟努力過了,就是沒有了斷也不要緊,諸佛菩薩也會垂念加被我們,是這樣的,這個裡面就種種的比喻。  「當如農夫勤耕田,最後內心得安樂。」就像農夫耕田一樣,你這樣去做了,你的內心將會安寧的,如果沒有做,從來沒有為你的死亡準備過,到時候心不安的。「應如偉人成大事,最初無睱思餘事。」就像一個有偉大志向的人辦大事情,沒有空閑來思維那些小的事情。  「應如箭中人要害,中期無散中修行,當似死獨子之母,最終了知無所為。」就像一個母親獨生兒子死掉一樣的那種狀態修行。所以我們中國人怎麼說呢?修行之人,未悟之前如喪考妣。在沒有開悟,沒有得到修法利益之前,就像爸爸媽媽都已經去世的那種孝子的心一樣,孝子是這樣的,父母親如果去世了,內心裡那種悲傷,什麼都不會去想的,還去想什麼陞官、發財,哪裡會想那些事情。就像有這種壞人把牧童的牛趕走一樣,參禪的人不得力,為什麼?就進不了狀態,念佛的人不得力,因為也是進不了狀態,所以這幾句比喻,都是這種狀態的比喻,我們要找這種狀態。  在未生起如是定解之前應唯一觀修死亡無常。世尊也說,世尊指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也講:「若多修無常,已供養諸佛;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安慰;若多修無常,得諸佛授記;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加持。猶如眾跡中,大象跡最勝,如是佛教內,所有修行中,唯一修無常,此乃最殊勝。」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段文全部是世尊告訴我們的,我這裡念,這個很好理解,所以以後你們這個書要多看,心裏面要記住這些!  又如《毗奈耶經》雲,《毗奈耶經》是我們出家人的律,戒律這方面的。「我之眷屬中,猶如妙瓶者,比丘舍利子,及目犍連等,於如是百人,供齋與供物,不如一剎那,憶念有為法,為無常殊勝。」  這個《毗奈耶經》也是佛講的,說在我的弟子當中,就像如意寶一樣的,「妙瓶」是天上的如意寶,就是你想什麼,它裡面生什麼東西的,我弟子當中像人間的如意寶一樣,像舍利子、目犍連尊者他們這樣的,如果像他們這樣的有一百個,「如是百人」我們這個世間的人來供養他,供他吃飯,或供養他卧具、衣物,「供齋與供物」,這樣的功德大不大?  你知道我們阿育王寺,八月份,八月八號要供千僧齋,上次方丈在我們慧日寺就講,你到時候要來,已經邀請了,要供千僧齋,為什麼要供千僧齋?現在供一個千僧齋要好幾十萬,沒有三四十萬你想供一堂千僧齋,幹什麼?請我們出家人吃頓飯,吃一頓飯要花掉三四十萬。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請我們吃飯,就是為了在這一千個出家人裡面,供到一位阿羅漢,聖者阿羅漢,為什麼?供到一位阿羅漢,這個人生,這一輩子不空過了。  我們浙江供千僧齋很少,現在五台山,幾乎是天天有,不說天天有,隔三差五的就是一個千僧齋。這麼多國內國外的信眾,佛教信徒帶著大捆大捆的錢去供千僧齋,就是為了要供得聖僧。這裡佛講這樣的聖僧像目犍連、舍利子這樣的,像如意寶一樣這樣的弟子有百人,我們給他供齋乃至給他供物,這樣的功德大不大,很大!但是不如一剎那,憶念有為法為無常,這樣子的這種殊勝功德,要超過前面的功德。  有一居士問博朵瓦格西:「若專修一法,修何法最為重要?」格西說:「若唯修一法,無常最為要。倘若修行死亡無常,首先可作為進入佛法之因,中間可為勤修善法之緣,最後也有助於證悟諸法等性。又倘若修行無常,最初斷除此生繩索之因,中間作為捨棄貪諸輪迴之緣,最後也有助於趣入涅槃之道。」你看始終就是以這個觀修無常貫穿於整個過程,在當初的時候,最初是什麼?最初是觀修死亡無常,是進入佛法的因,正因;中間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觀想這個無常,是勤修善法的助緣。  而且修行無常,最初也是斷除這一生輪迴,此生的繩索之因,什麼是這一生的繩索?我們這一生,你因為沒有觀修死亡無常的緣故,所以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就像繩子把你縛牢了一樣,無形的繩索就把你這個人生捆挷住了。自己要看破點,子孫自有子孫福,就會看輕點。中間作為捨棄貪諸輪迴的緣,中間修行的過程中,種種輪迴的這種貪著也會被放棄。  最後也是趣入涅槃之道最有力的、有助的。又最初生起信心之因,中間為精進之緣,最後為生慧助伴。又若修此無常,且於相續中能生起者,初可成為求法之因,中間可作修法之緣,最後有助於證悟法性。又倘若修行此無常,並於相續中能生起無常之念,則初為盔甲精進之因,中為加行精進之緣,後可成為無退精進之助伴。這一段都是一位大格西,博朵瓦格西所講的,這位佛學大博士所講的。  後面還有另外一位大博士,帕單巴格西也說:「若於相續中,生起此無常,初為入法因,中為精進鞭,最終能獲得,光明法身也。」你看,這個就是我們很多出家的、在家的佛弟子,為什麼常常入不了法味,得不到佛法的這個滋味,入不進佛法的大海,沒有感覺,找不到感覺,這就是對觀修無常不得力。  所以這一段文就直指,你說直指人心見性,直指人心,這就是直指你的缺點,你知道那個缺點了,你見到這個缺點了,你會防護這個缺點了,你馬上成功的相就現前了,修行的證相馬上就會現前,馬上就得智慧,馬上就得法味,修禪得開悟,修凈土信願行馬上就能真實的生起。否則的話,就成為表面上的求法、修法,甚至慢慢久了之後,就油掉了,就成為佛教的油子了。  所以單巴仁波切又說:「西藏修法者之中,無有一人修死亡,亦未曾見誰留世。身著僧衣喜積財,豈非供養於閻王?收藏一切妙財寶,豈非企圖暗地中,賄賂供養地獄卒?若見西藏修法者,不覺仰天哈哈笑!誰具廣聞我慢高,修行好者積財寶,誰依靜處多散亂,誰離故鄉無羞愧,彼為形象修法者。彼等喜愛造惡業,雖已見到他人死,然卻不知自將亡,如是此等修行人,首先應當呵責之。」  這位尊者單巴仁波切,正像彌勒菩薩出世的時候,彌勒佛成佛的時候,他讚歎我們這個世界的佛,讚歎釋迦牟尼佛什麼?釋迦牟尼佛大悲之心懇切,所以降生在人壽百歲的時代,以這卑陋的身體而顯現在人世間,是為什麼?百歲的人的時候,我們人這麼矮小,我們現在講佛丈六金身,但是彌勒菩薩那時候看來,就小的一點點。釋迦牟尼佛這時候的袈裟交到彌勒佛的手裡,連四個手指都蓋不起來這麼小。  他就說釋迦牟尼佛因為悲憫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發願在惡世裡面出來,五濁眾生當中出來呵責眾生,這是彌勒菩薩,在《彌勒菩薩下生經》里有,呵責我們的眾生,因為我們眾生有不對的地方,來指出我們的缺點。所以我們讀到這個單巴仁波切這一段呵責,真是就感覺到非常的清涼,就好像罵到我自己頭上一樣的,特別的清涼,特別的感激這樣的大善知識。所以,觀修無常是開啟一切修行之門的前行。  一居士問博朵瓦格西消除惡緣的竅決。博朵瓦格西回答說,「汝當多思死無常,若心生起定死亡,凈除罪業無困難,修持善行無困難。倘若在此基礎上,汝多修持慈悲心,於自相續能生起,利益有情無困難。倘若在此基礎上,多修諸法實相空,於自相續能生起,清凈迷亂無困難。」  你看,如果一個修行人,一位居士就問博朵瓦格西,他說:怎麼樣是消除惡緣的?有沒有什麼竅門?這位格西,這位大博士就這樣告訴他,如果你能多思維這個死是不定的,是無常的,如果心能夠生起,一定會死亡的這樣一種狀態,這個人肯定會死的,而且什麼時候死,什麼方式死卻不知道。你這個時候就會,有這樣的心態生起來了,凈除罪業是不困難的,沒有什麼問題的。  而且你修持善行的時候,平時好好的做人,也是不困難的,因為你知道,人就會曉得了,我們為什麼不客客氣氣的呢,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做做客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永遠會活下去的,今天見面了,明天不見面也不一定的,所以哪裡還會來那個,大家肯定客客氣氣。所以有一點什麼事情我幫幫你忙,你幫幫我忙,這個相互幫助一點也不困難的。  為什麼大家彼此不是以善加的交往,就是因為內心裏面都執著著「我」,好像沒有想到一個「死」字。如果想到一個死亡,那我們大家就會珍惜這個人生了,也就珍惜我們的人緣了。  倘若在此基礎上,汝多修持慈悲心。下面這段文字,我們上面念了以後要多多的去思維,你看整個的這個貫穿著佛法,從消除惡業是不困難的,從修習善法是不困難的,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修習慈悲心是不困難的,然後對一切有情的眾生能夠生起慈悲心,在心裡一直安住在慈悲心的狀態是不困難的。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證得諸法實相是不困難的。  乃至在自己的心地上,清凈種種的迷亂,也就是說種種的迷亂永遠地得到清凈,是沒有困難的。這個就是什麼?迷亂都清凈了是什麼狀態?是佛的狀態。也就是說你有這個基礎的話,思維生命無常,思維這個死亡必定將來臨,你有這種基礎的話,成佛都是不困難的,不要說我們消除惡業了,所以整個以這個來貫穿我們修行人的始末,來貫穿他。  如果於自相續中能對無常生起定解,則能夠徹底捨棄對今生世間一切事物的貪執,猶如嘔吐症患者不願取油食一樣。我的至尊上師,這個時候我們尊者華智仁波切,他就讚歎自己的根本上師如來芽尊者,他說也再三說:「我雖看見世間上那些最高貴、有權威、極富裕、具美貌的人,但對他們不起羨慕之心,而注重前輩高僧大德的事迹,這是自己的相續中生起了少許無常定解的緣故。」  你看,華智仁波切他的根本上師怎麼說,他說對世間的那些做官的,有錢的,長得很得人緣的這些,我也沒什麼羨慕別人的,我唯一注重的只是對高僧大德們,對這些修行好的這些人,我關注這些事迹。這是因為我的心裡生起了少許的,他很謙虛的,生起了一點點無常定解的緣故,說生起了一點點這個,他就會這樣。  因此,我除了無常以外沒有其他更殊勝的教言傳予別人。這個什麼教言?觀修無常,死亡無常。那麼在相續中對無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樣的呢?這裡華智仁波切反問,又反問我們了,如果我們內心裡生起了死亡無常的這種定解,這種有什麼相貌呢?什麼相貌,有怎樣的征相呢?這裡就告訴我們,應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樣。格西在後藏的覺摩喀喇山修行時,岩洞口有一荊棘叢,常常刮到他的衣服。開始他想砍除,但轉念一想:唉,我也許會死在此岩洞中,不知能否再有出去的機會,唯有修持妙法為要。  他是怎麼想啊,因為這位尊者,他住在山洞裡面修行的時候,有時候要出去拎水,有時候要拎水回來燒一點茶喝。但是出去拎水的時候,這個洞門口那叢荊棘老是要刮到他的衣服,有時候他一想還是把它砍了吧,但他想一想:唉,我這個水拎進去了之後,到底會不會死在裡面,還會不會出來拎水,誰知道?所以說就一直沒有砍,一直他門口的這個多少年都沒有砍,在這個洞修行了多少年,最後這位尊者格西已經獲得成就了,仍然沒有砍除荊棘叢。  此外持明無畏洲有一秋季,這個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沒有階梯,他的弟子就說:師父,我們在這裡修個階梯好不好?但是無畏洲尊者怎麼回答,他說誰知道明年還會不會來洗?我們一年就洗那麼一次,明年會不會來洗還不知道,算了吧,別弄了吧。他就跟弟子們說,你這樣費事以後也不知道怎麼樣,也不用來費這個事了。所以無畏洲尊者也是經常對弟子們教誡這些觀想、觀修無常的教言,這個都是現身說法。  所以,我們也應如此修持,相續中未生起定解之前,加行發心,正行以各種方便調正自心,乃至在相續未生起真實無常之前反覆修持,後行以迴向印持。之後追循聖者前輩的足跡,儘力精進修持。  現在尊者就布置給我們攻關題目,尊者告訴我們,如果心相續當中沒有對無常生起定解,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常常在加行的時候,就這樣發心,加行、正行乃至在迴向,都要安住在思維無常,真實無常的當中,反覆的修持,從加行到正行到迴向,這三個階段,全部以這個中心思想,觀修真實的無常,反覆的修持。  這個修了之後,然後這個時候你就對往聖前賢,就會對以往的這些聖者們的足跡,他們的事迹,你就會追循他們的這種足跡,就把我們的生命,就會按照他們那樣子來實踐,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的。所以說,你看一個修行人,你沒有得到真實感覺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如法的這樣去修,現在我們聽聞了這些道理,就聽聞著尊者布置給我們的功課,就這樣如是地去觀修。  這個《普賢上師言教》有時候就是住在山洞裡面,大家有時候住在荒山野地里,住在茅蓬裡面,幾個弟子跟著師父在一起,講到哪裡修到哪裡,講到這個部分的時候,就這樣去觀修,已經生起驗相來了,然後再繼續往下面講,我也是非常渴望,同時我心裏面也是幻想著這種,什麼時候也能這樣,身邊有幾個弟子真正地非常渴望解脫的,講到哪裡就真實地修到哪裡。  以前能海上師的時候,清定上師就是這樣的,清定上師剛剛出家,跟著能海上師,白天上師說的什麼法,馬上回過去,清定上師就如理地這樣觀修,然後第二天就向上師彙報,就能把這所有的觀修重新就能講解出來,所以不久整個沙彌堂里他做堂主。清定上師出家沒多久就做沙彌堂堂主,為什麼?而且深得能海上師讚歎,他說像他這樣,聽聞了馬上就去觀修的非常難得,大家應該要像這樣子,就應該像他那樣學。  所以像傳給我們這個傳承的登科活佛,他修這個法修了二十五遍,閉關十幾年就修這個,修了二十五遍。華智仁波切也是,修了二十五遍。你看這些,我們平常好像觀修無常,你沒有深刻的去觀修的時候,你怎麼有一個心會想修那個。我就看到你們吃過飯了之後,弔兒郎當,跑到那兒吹風去了,幹什麼去了,我看你們散漫的樣子,心裏面真的沒有這些正念,有了正念,走路的樣子都不一樣。  像前面這個格西所講的,如果你真觀修無常的話,行走的時候會怎麼樣,自然就會眼看著你的前面,你不會眼光把你的生命耗散到山,耗散到水裡去,東看西看的,東看看、西看看,這都是心裡沒有正念攝持的這種相,外在顯現出來的這種相。  無常現前反而執常有,老年到來反而以為幼,  我與如我邪念諸有情,相續生起無常祈加持。  華智仁波切在這裡最後以這四句總結了,這個世間,娑婆世界所顯現的這些世間眾生,就是這麼愚痴,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大家所看到的一切也都是無常,但是無常顯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反而卻執著是常有的。明明一切都是無常顯現在你面前,卻把這一切好像看不見一樣,卻偏偏要生起常有的這種執著。  老年雖然頭髮愈來愈白了,皮膚愈來愈皺了,走路也已經愈來愈沒勁了,老年雖然已經到來了,但反而以為自己愈長愈小了一樣,愈長愈小了。「我與如我邪念諸有情,相續生起無常祈加持。」華智仁波切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個慈悲的心,他就向三寶,這個祈禱就是什麼?就是《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的境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這一句話就是下與一切這些邪念的諸有情,六道裡面的這些輪迴當中顛倒愚痴的眾生,觀世音菩薩就是與這些眾生同體一樣的大悲心,向十方三世一切三寶祈禱加被。  你看就體現出這種心的狀態,為什麼我們那麼多都是認為華智仁波切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呢?因為他所有顯現出來的就是這樣,所以前面指出我們愚痴的地方:「無常現前反而執常有,老年到來反而以為幼,我與如我邪念諸有情,相續生起無常祈加持。」  就是真實的這些相你要看清楚,明明這些都是無常的,你要看清楚這些無常,你心裏面要真實的意識到這個無常的緊迫感,而真正的皈依到佛門裡來好好的修行,祈禱諸佛菩薩您加持,令這些眾生都要生起這樣的心,要睜開他明亮的眼,看清楚事實真相就是無常的,所以不要再悠悠蕩蕩的,再這樣子好像跟自己不相干一樣的。  就像有一個人死了之後,到閻王爺那邊,他還罵閻王爺,他說你這個老頭子為什麼把我帶到這裡來,給我招呼都不打?閻王爺還是跟他講:「某某人你別生氣,你想想看秋天的葉子黃了,你看到沒有?」他說:「我看到。」「那個就是我帶給你的消息,你明明看到了,為什麼說沒收到我帶給你的信呢?你隔壁鄰居死掉好幾個了,你看到沒有?」他說:「我看到了。」「那就是我帶給你的信,你為什麼說你沒收到呢?」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尊者說,明明這世間一切顯現都是無常的,為什麼我們卻看不見,卻執著是常有呢?真理就是這樣子,所以希望我們心當中真正能夠有「實事求是」的。毛澤東在延安的工作會議上,就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這四個字是真理!「實」是什麼?是真實,真實的事。「求」是什麼?大家要打開你的智慧,看到事實的真實面貌。「實事求是」毛澤東這四個字,是共產黨員,更是我們佛弟子要追求的!  要看到這個事實的真相,要安住在這個「如是」之中,不要自己給自己打岔,自己給自己打妄想,自已給自己策劃。所以說尊者徹底的大悲心的流露,這四句話總結了這一切。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請合掌!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蓮花生大士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華智仁波切  頂禮法王如意寶  頂禮上悟下道大和尚  頂禮登科仁波切  我們前面在學習的時候,你看種種的觀無常的時候,它是要達到什麼樣一種目的呢?就像平時我們在念佛,為什麼這個佛號不往心裡去?為什麼參禪的人不得力?為什麼學佛的人進入佛門後也是進不了狀態,進不了門?就是因為這個無常的觀念他沒有,不是很迫切的,沒有這樣一個清晰的無常的觀念。  第七個就是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猛厲希求,希求什麼?希求能夠生起無常的觀念,能夠解脫這個無常的世界,是這樣的。所以說對無常從七個角度來認識它,這樣也就是我們平時用功的時候,當你無常念提起的時候,也是你修行真正的正念生起的時候。譬如說你今天在走路,吃過飯了之後散散步,你忽然一個念頭提起來:我不知道明天還有這樣的時間嗎?在這樣的陽光下,在這路兩旁翠綠之中,在這青草香當中,明天我還會再這樣散步嗎?  乃至我們自己坐在那邊打坐時想,我在這個世間打坐到底能打多少次,能坐多少次呢?你當這個念頭一生起來的時候,你馬上就有感覺,你這個念佛就開始入心了。為什麼從嘴皮上就那樣滑過去,浮浮而修,往往就是這個無常的念沒有起現。所以這個修無常,是我們求解脫,乃至皈依三寶最原始的、最基礎的一種鞭策的力量,推動的力量。  『輪迴過患分二:一、總的思維輪迴痛苦;二、分別思維六道各自痛苦。』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於輪迴方面的過患,輪迴的過患。  了達輪迴諸事無實義,唯以大悲利益諸有情,  不貪有寂依教行大乘,無等上師足下我頂禮。  這裡尊者華智仁波切,他以這四句偈頌來總結,他說「了達輪迴諸事」,輪迴的這些顯現,沒有實際意義的。那為什麼還要在這世間呢?甚至你看,老人家還要處處去弘法,這幹什麼?「唯以大悲利益諸有情」,大悲,什麼叫大悲?他知道這個世間是如夢幻泡影的,但是芸芸眾生還不知道,所以他以憐憫眾生的心這樣子,以這樣大悲利益有情的狀態,作為自己唯一還安住在這個世間的一種動力。  「不貪有寂依教行大乘」。「不貪有寂」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菩薩,他大悲的緣故,不住在涅槃這種狀態里,清凈涅槃的狀態,所以叫不貪有寂。有寂是最好的狀態了,包括我們平時天天念「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各種狀態裡面都是迴光返照,進入到這種有寂的狀態。但是菩薩,他不貪有寂的這種享受,唯依諸佛菩薩的勸請,這種教法而行持著大乘,什麼叫大乘?普度眾生的。把這有寂的歡喜不是自己一個人貪著著,偷偷地享用,而是按照教法,按照這個方法,讓大家一起沉浸著,一起能夠感染到這個有寂的功德,所以這個叫大乘。不貪,這個就是說,我不行在小乘裡面,行大乘,則進入到大乘裡面的意思。  「無等上師足下我頂禮」。這是什麼,這讚歎什麼?讚歎我們自己的上師就是這樣的,我們上師就是「了達輪迴諸事無實義,唯以大悲利益諸有情,不貪有寂依教行大乘。」這就是讚歎上師的,尊者在這裡說上師就是這樣的,所以我頂禮您。  下面就是對輪迴過患,總共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總的思維輪迴的痛苦,第二個是分別思維輪迴痛苦。總說,分別的細說。  『總的思維輪迴痛苦』  我們現在先學習這個總的思維輪迴痛苦。如前所說,雖然已獲得了難得的暇滿人身,但是不可能長期住留,終將走向死亡。如果死後也如同燈滅或水干一樣,那也就沒有什麼別的了,但是死後不可能了結,而必然要轉生,有了轉生就離不開輪迴。所謂的輪迴,總的來說,如同陶師手中的輪盤、井中的水車、瓶中的蜜蜂一樣,接連不斷的旋轉。  就像把蜜蜂裝在瓶子裡面,這個瓶子裡面的蜜蜂它就嗡嗡的團團轉,一圈再一圈,這個前面尊者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獲得了暇滿難得的人身,這麼尊貴的人身,但是這樣的人身,也依然是無常的。如果死了之後一了百了,人死如燈滅,那倒也算了,沒有什麼可說的,但是沒有一個生命,死了之後不需要繼續再去投生的。  所以說,既然還要不斷的投生,這種進入到生命的輪迴當中,這種輪迴當中的眾生,就像一圈一圈轉,就像那個打井的,井水上面搖的軲轆;也像陶師手裡那個,那個陶吧裡面,現在普及了,你看就像那個轉盤;也就像裝到瓶子裡面的蜜蜂一樣。  同樣,無論生於善趣或墮入惡趣都超不出輪迴的範圍。善趣的人間乃至天境都如同瓶內的上面一部分,三惡趣就像這瓶的下半部分一樣,下面的空間。如此六道眾生以有漏的善業和不善業為因,接連不斷投生流轉,所以稱為輪迴。  這裡面什麼意思?前面一句話,六道是以什麼?是以有漏的善業或不善業的因所感的果,接連不斷的,這個果流轉生死,所以稱為叫輪迴。輪迴是一個很形象的,非常形象的,這個有漏。就像這個有漏的善業,譬如說天堂,天堂它是善業所感的,但是天堂不堅固,為什麼?天堂是有漏的善業,享受一天天堂的幸福,這個善業就消減一分,所以這樣消總有消完的一天。我們中國人講的,金山銀山也有吃空的一天。  所以為什麼要追求解脫,因為解脫是無漏的,無漏的緣故,它不感受輪迴,它就超越出輪迴了,這個輪迴和超越出輪迴,界限就是什麼?輪迴是以有漏的業為因,超出輪迴是什麼,以無漏的為因。所以要悟得聖道,我們佛教裡面不同的就是說有戒律,戒什麼?戒律,你看要止惡是戒,律是行善。但是佛教僅僅就是止惡行善嗎?它還有禪定,禪定是什麼?禪定能生智慧,智慧才能悟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悟到無漏的。  包括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真實義,它就是不漏法,它就是不生不滅法,但是我們前面就是要具足生命無常的觀念,壽命無常,安住在閑暇的狀態里,這一些都是我們念佛要修的,要感受的。所以我們祖師,簡單扼要的總結,他怎麼總結?他說一句阿彌陀佛,要具足欣厭!欣,就是欣欣向求極樂世界;厭,念念厭離娑婆世界,叫欣厭具足。一句佛號欣厭具足,具足這兩種內涵,對娑婆世界看破、放下,對極樂世界念念歡喜的、嚮往的。  怎麼樣來具足這兩種呢?我們以前所學習的暇滿的狀態,思維無常的,壽命無常的,下面我們正在學習的,思維輪迴的過患,都是讓我們實實在在具足這欣、厭二字,這個才能真正實現到我們念佛也能具足這個欣厭的這種內涵。  我們這些人無始以來漂泊於輪迴之中,一切眾生無有未曾互為父母、親友、怨敵或平常人的,這個人的母親又成為那個人的母親。佛在經中說:如果把整個大地的土摶成像棗核一樣大的丸子,其數量可以數盡,但是各個眾生互為母親的次數卻不可勝數。怙主龍樹菩薩也說:「地土摶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為母數。」眾生做母親的數量,這個確確實實。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沒有不如此轉生的,所以以貪心的緣故斷過的頭和肢體不計其數。如果把曾經生為螞蟻等小含生的肢體堆集一處,將比須彌山王還高。你看,就是螞蟻這麼小的動物,它那個肢體加起來,無量劫以來因為貪心,什麼叫貪心?我們中國人特別這方面,因為中國的文化,歷史文化悠久,同時飲食的文化也悠久,所以看到什麼東西,腦子裡都會浮現出一樣吃的東西,你像我們這個溪水邊上,一看到那個魚,有的人禁不住就:「哎呀,這麼大呀!」我們這時候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他腦子裡想這魚要燉湯挺好吃,油里煎煎蠻好,紅燒魚挺好,腦子裡就會想到。  看到地上那個雞,想這個雞已經長了四兩大了,已經長了八兩大了,已經長了一斤大了,看到長了多大,他腦子裡就會想起來怎麼吃的方法。由於這樣貪心的緣故,所殺的這些眾生,都斷他們頭、砍他們腳的,這個也是不計其數!也是不得了。就像螞蟻那樣的肢體,無量劫來就像這麼小的這樣子的,如果把他堆起來,都超過須彌山了。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裡,須彌山最高、最大,所以稱為須彌山王,山中之王,比須彌山還要高大。  因口中無食,背上無衣,感受寒凍、飢餓、乾渴的痛苦,哭過的淚水比海水還多。這下你們知道海水為什麼是鹹的了吧!海水為什麼是鹹的?你看,海水可以曬鹽的,是哪裡來的,我們這個比喻你看。由於我們做眾生,有時候身上沒有衣服穿,有時候肚子餓了沒有吃的,忍飢挨凍,種種的痛苦逼迫的時候,所痛哭的淚水比海水還多,怪不得海水都被染咸掉了。  僅僅曾經生於地獄時所喝過的銅汁鐵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還多。你看這麼樣子,我們由於造了惡因,感受苦果的時候,墮到地獄裡面喝的那個銅汁鐵水數量也像海水那麼多。  現在不僅對此輪迴沒有生起剎那的出離心,反而為貪執束縛的人們還將在無邊輪迴中感受比以前更多的痛苦。他說,現在我們眾生,不單單沒有生起出離心,還沒有看明白,你如果不看明白,不覺悟的這樣子的眾生,以後在輪迴當中所感受的苦比以前的苦還會多。  以前很多人,別說世間人了,就是我們佛教徒很多都是;「隨緣啦!隨緣啦!」隨什麼緣,你隨什麼緣?解脫的緣還沒有成熟,輪迴的緣還沒有結束,你怎麼隨緣,你有什麼資格隨緣?你看那些祖師的語錄,看大乘經典所講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那句話什麼意思?什麼東西「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那指的是佛性,眾生的如來藏,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是性德,你有沒有修?你沒有通過修德來恢復它,你有什麼資格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看清楚,沒有生起猛厲的出離心,那你以後輪迴有沒有止盡?所以有一句話叫:苦海無邊!苦海是沒有邊際的,過去我們所輪迴的時間,所經歷的那麼多痛苦,如果不覺悟的話,以後會偶爾的有一天結束嗎?不可能的,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必須要,就像我們前面學習的那些我們祖師華智仁波切告訴我們,猛厲地要把它拉轉頭來。  雖然僅以隨福德分的少許善果獲得了如梵天和帝釋般的長壽、相好、財富圓滿的身體,但是最終也擺脫不了死亡,死後將感受惡趣的悲慘痛苦,那麼我們這些人現在雖然暫時擁有財富無病等少分安樂,幾年或幾個月甚至僅僅幾天的時間內,善趣的安樂果耗盡後,將會變得非常貧窮極其可憐,或者不願意也要感受惡趣難忍的痛苦。  你看我們經典里也記載了很多那些天人來皈依佛的,天人最多的情況下,是什麼時候來皈依佛、皈依三寶的,你知道嗎?他們就是這種五衰相現前了,什麼叫衰相?將要墮落了。就是身光變得慢慢黯淡下來了,頭上的花朵,兩肩上的花朵慢慢地枯萎了,然後自己坐在那邊,不喜歡坐在座位上,要離開自己的座位了。還有呢,就是什麼,那些天女們,這些天人本來圍繞他,大家開心的不得了,但是這些天人們,這些天女們都遠離自己了,不願意靠近你了,看到你老了,沒有光了,身上也沒有花,花也開始枯萎了,沒有香味了。  然後不單單這樣,身體還會出虛汗,當天人這五種相現前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離死已經不遠了,由於天人的神通的緣故,他還能知道,死了之後將墮落到什麼地方去,由於他是天人,他能夠有這樣的能力,把所有的福報都榨盡,生生世世的善根福報都榨盡,所以他一旦墮落就非常的痛苦,非常貧窮,甚至有時候直接墮落到地獄裡去。
推薦閱讀:

痛苦時,就意味著需要改變了
誰不是一邊想改變,一邊不斷回到過去 | 如何讓彼此的關係「重新開始」?
面對失戀後的陣痛,怎麼辦?
最美的笑容從來綻放在痛苦的盡頭[30P]
因為第三者而被甩最令人痛苦

TAG:思維 | 痛苦 | 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