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妙招兒,教你將管教變成遊戲~
羅玲:旅澳學者,兒童教育專家。國內多家親子、健康、教育類報刊、網路媒體專欄作家。她致力於將發展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系統地為家長們提供教養孩子的新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除了推廣科學的育兒理念,羅玲老師還致力於支持家長實現心靈成長,被家長稱為「媽媽心靈導師」。她曾與羅大倫合著暢銷書《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新書《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秀》深受家長歡迎,持續熱銷。
過去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教養孩子的話題,很多是關於教育大方向的。但是有了大方向以後,具體該怎樣實施呢?具體辦法是通往大方向的路徑,所以更多的家長開始關注的具體辦法。
說到具體辦法,在我的文章中也寫過很多。但我們平時最經常使用而又普遍有效的,應該就是「遊戲力管教」。
「遊戲力管教」
- 幫助孩子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
在傳統的做法里,管教孩子,就是大人責罵訓斥,甚至暴力管教,讓孩子感到羞辱、恐懼、失敗,然後我們指望孩子把這些糟糕的感覺跟不好的行為掛上鉤,並能因此改進提高,下不為例。然而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當了幾年家長之後,我們都會發現,這麼做往往不靈。為什麼呢?因為小孩常常不是依據邏輯思考去做事,而是憑心情。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所以,管教孩子,先讓孩子感覺很糟,這是下策;改善孩子的心情,幫助他處於良好的狀態,這是上策。
曾經在網上看到古語里說的,對孩子「七不責」,就是說,在一些情況下不要訓斥責罵孩子,比如,孩子吃飯時、睡前、生病時等等。我理解,除了健康方面的考慮之 外,這裡面的道理就是,在這些情況下,孩子的狀態不夠好,所以表現欠佳可以理解,而且,由於狀態不好,他也缺乏改正的心力。他此刻不僅心理的油罐匱乏,可能生理的油罐都是匱乏的。
很多時候孩子哭鬧,事後我們會發現,那只是因為他餓了渴了累了困了。如果這時非要去訓斥孩子,到最後,你都會分不清他究竟是因為什麼在鬧,他的鬧裡面,究竟 有多少是因為他不懂事、多少是因為生理上不舒服、多少是因為你的糟糕情緒。所以,這時管教,如果方法不當,效率就很低。
我女兒小時候有時也哭鬧,但我堅信那都是因為她當時狀態不夠好。她在狀態好時都表現優秀,所以我堅信她是個好孩子。實際上,我相信所有這麼大的孩子、所有 任何年齡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防止他們狀態下滑;預防不成時,我們幫助他們調整,進入良好的身心狀態。
這樣推理下來,管教孩子,很大一部分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裡面,除了照顧孩子生理上的需求之外,就是在心理上加滿他的」油罐「。過去寫《愛的油罐》時說過,小孩、包括大人,心裡有兩個油罐:一個是愛,一個是樂趣。我們除了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再就是要給孩子樂趣。
- 帶給孩子樂趣的管教方式 -
比如,當孩子早晨賴床不起來,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制定規則等等,對於小的孩子,或者當孩子身體虛弱、餓、睡眠不足等等情況時,就要用遊戲去逗引。這時,你 如果板著臉,催促、責罵、威脅、描繪遲到了會有怎樣的後果等等,都會收效甚低,所以最好趁早打住。如果你樂呵呵地說,哎?我看見窗外的樹枝跟你招手呢!你 模仿樹枝的語調跟孩子對話,跟他開玩笑,他更可能更順利的起床。這不僅因為他好奇,主要是因為你幫他改善了心理狀態,給了他樂趣。
比如,孩子生病不愛吃藥,你如果板著臉,端著葯,催促、等待、威脅,都不會管用,甚至拿糖誘惑都不見得成功。但是如果你跟他玩,或者跟他乾杯,或者把葯裝到好玩的容器里,或者坐到一個特別的地方,甚至你跟他玩不相干的遊戲,他玩得高興了,不經意間,就會把葯喝下去了。
再比如,孩子學寫字,拿筆不正確,不讓大人教,寫不好還生氣。這時,你越是嚴肅認真地教他,嚴格地要求、嚴厲地糾正批評,結果越糟糕。如果你也在旁邊一起寫,用有趣 的方式寫,寫他喜歡的字,畫他喜歡的東西練習控筆能力,用好玩的說法描述字形,讓你的字跟他的字交朋友一起玩……總之,你在玩中跟他寫,給他樂趣,他就更 容易接受你的教導。
所以,對於小孩,幾乎一切習慣的培養、行為的改善,一切學習和成長,都應該是伴隨著遊戲和樂趣在進行。小孩是一種特殊的生物,他們需要呼吸樂趣來成長。少了愛,他們的心中會缺少陽光;少了樂趣,他們就會心理缺氧。
對於大的孩子,常讓家長發愁的是學習問題。其實,根本的道理是一樣的。每天都有家長給我發微博紙條說:孩子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怎麼辦?孩子不愛學習就愛看 電視玩電腦怎麼辦?孩子寫作業磨蹭怎麼辦?一位媽媽說,孩子邊寫作業,邊哭著問,「媽媽,我為什麼要寫作業?為什麼要學習?」我覺得孩子問的很有道理,很 值得我們去思考。
這讓我想起一句英語:「What』s in it for me?」我做這個事情,我能得到什麼好處?想想這個問題,我們是否能給孩子一個說得過去的答覆。 除了使命感、理想、前途等等遠大的動機之外,我們是否在學習的途中給了孩子足以支撐他前行的樂趣?我們是否想了足夠多的辦法,幫助他把學習這件本來就應該是有趣的事情,變得更有趣?
如果我們沒有做到這些,我們怎麼能去責怪孩子不抓緊、不愛學習呢?
- 做好自己內部的「模式轉換」 -
遊戲力管教的道理,我想很多家長不是不知道,而是難以做到。
有段時間,我媽家換保姆,中間有一段空檔,沒人幫忙幹活,於是我每天在家時就不停地幹活,基本沒有坐著的時間。那時我忽然發現,我跟孩子的連接變得很困難 了。我也盡量表達我的愛,也抱她親她,也抽空跟她互動,但是效率不高,就彷彿中間隔著什麼,似乎我使再大的勁,也總是難以真的夠到她。為什麼呢?仔細一 想,是因為我的遊戲力大大削弱了。
究竟是什麼使得家長缺乏遊戲力呢?
想想我們每天的樣子吧。我猜想,很多媽媽在單位里處於工作狀態,回到家,不但沒有放鬆,反倒變成了戰鬥狀態。我們滿腦子都是自己的緊張的議程表。我們不停地 提醒自己,要搞定一個又一個事情、解決掉一個又一個問題。這時,我們不是一個感性的人,而是一個處理問題的機器。當我們這樣處於工作和戰鬥模式時,看到迎 面走過來的這個可愛的孩子,我們彷彿都無法準確識別他,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堆問題,我們大腦的程序里只反應出「給他洗手、現在幾點他會餓嗎、要我幫你做什 么」等等指令。而孩子當然無法跟一個按程序運作、只反應冰冷指令的媽媽相連接了。
所以,恢復遊戲力的關鍵,就是我們要留意調整自己的模式。回到家,再忙,當孩子走過來時,也要努力轉換模式。忘掉所有的事情吧!忘掉要洗的菜、要從冰箱里拿 出的肉、地上的髒東西、孩子的臟衣服、明天的工作……那些統統都不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模糊掉吧,聚焦在孩子身上,到他那個童話般可愛的世界裡駐足一會 兒。在那裡,你的心會變軟變暖,你的萬千種感知觸角會統統開啟,你身體里的那個小孩被喚醒,你和孩子的眼裡會閃著同樣的光芒……這些是多麼值得啊,哪怕只有片刻!
話說回來,即便是從效率的角度來看,這種模式轉換也是合算的:你或許花費了一點時間,但你跟孩子連接好了,孩子不鬧了,更合作了,你就省下了大量的管教時間。
- 做一個有趣的大人 -
你是個有趣的大人嗎?
記得剛出國時,一個很大的感慨,就是覺得跟外國人相比,自己在好玩、有趣、開心、找樂這些方面,似乎嚴重的發育不良。外國人的快樂和playful的指數之 高,讓我已經不是羨慕而是不解。當時我曾想過,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嫁給一個西方人,因為我難以容忍他們過於濃郁的快樂。當時我也反思:我的血液里究竟是被 摻兌了什麼,使得我這麼趨向嚴肅?是傳統文化?是教育?是生活條件的惡劣?還只是純粹的民族基因?
如果說中國人缺乏趣味和樂趣,從古至今都會有人提出有力的反駁。如果說只是由於文化差異,只是我們和西方人的樂趣和趣味品種不同而已,我覺得這也不能完全解決我的困惑。當然我們也可以從積極的角度去想——以這樣惡劣的條件,我們還能這麼樂觀,這已經是很卓越的表現了。
現在當了媽媽,又想到了這個問題。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幾個新認識:
優秀的、有效率的家長或教育者,應該不是威嚴的大人,而是有趣的大人。寓教於樂。如果我們大人自己都沒有樂 趣,我們拿什麼去教育?我們就是徒有一堆素材,沒有形式包裝和渠道。而我們的家長、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們,是否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是否具備和調動了 足夠的樂趣資源來進行教育?我們家長和教師,是否真的在樂趣方面做足了功課?我們給孩子的精神食量和人文環境中,是否有足夠的樂趣可以讓孩子透氣?家長和 老師們,我們能不能信心滿滿地說:嗯,我是個有趣的大人(當然這不包括在微博上看別人斗小三之類的趣味)?
通過對女兒的觀察,我發現人本來是快樂的。遊戲精神人人都有,並不是我們後天學來的。人之初,本快樂。所有的不開心,都是長大過程中蒙上的塵埃。這倒也是很合理的,因為人原本都是有佛性的,修行,就是去掉塵埃重見佛性。而去掉煩惱,恢復喜悅,這也正是修行的一大內容。
所以,樂趣來自哪裡?樂趣不僅來自見識、知識和閱歷,更來自你內心的力量。如果你有足夠的心力,你就可以抖落掉種種牽絆、壓制、困惑,你就可以像錢鍾書說的那樣,能夠在沉悶的現實中透口氣,你可以拂去種種無足輕重的瑣碎的煩惱,讓你本性中的喜悅閃出光來。
文|轉自羅玲的空間
推薦閱讀:
※幾個妙招讓你輕鬆瘦肚子
※防老簡單妙招~
※失眠怎麼辦?15個小妙招讓你快速睡著!
※擊退小三的妙招
※五大風水妙招讓你戀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