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的學習模式不同於西方,只考慮興趣會走上一條完全錯誤的道路

文︱姜澎本文摘編自文匯教育(ID:wenhuieducation)

  • 很多時候減負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負擔不是學業造成的,而是時代飛速發展一定會帶來的。

  • 不管如何減負,東亞的父母一定會為孩子追求最好的教育,追求最好的成績,這是文化價值取向決定的。所以,我們現在一味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結果卻是學生負擔越減越重、校外輔導機構越減越發達。

  • 美國小學生下午不上課?這在美國完全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100多年前這一條就寫入了美國的教師工會法,如果下午老師要上課,就必須加工資。

  • 義務教育階段,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好好學習,不論喜歡與否都必須如此,不能以喜好為導向。因為兒童幼小時並沒有價值判斷能力,只有一時的熱情,必須通過一定的方法促使他們堅持並且獲得成就,從而獲得成就感。

  • 「每次回到中國,總會聽到學者們在談論著中外教育的差別,也常常會聽到各種減負政策和措施。

    最常聽到的就是這種觀點:我們的孩子負擔比美國孩子重多了。事實上,不同國家的教育植根於不同的文化,即便是減負政策的制訂,也不能脫離文化傳統。」

    布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瑾在接受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說,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教育政策的制定,都應該回溯歷史,回溯我們的傳統文化。

    近年來,李瑾通過認知科學的方法,以及統計科學的方式也證明了這一研究結果,即東西方的文化奠定了東西方的學習模式的差異。

    李瑾:匹茲堡大學教育學碩士、哈佛教育學院行政規劃既社會政策碩士、哈佛教育學院人類發展及心理學博士,現為布朗大學教育系終身教授。

    亞洲和西方兒童的學習模式截然不同

    中國的孩子更勤奮,美國的孩子更重視自己的興趣。於是,當代很多中國家長也開始這麼認為:沒有興趣的事情絕對不應該做。

    但在李瑾看來,好奇、興趣確實是學習的原驅動力,而且兒童對外部世界的好奇被認為是最天真可愛、最好的學習品質。但「這只是源動力,而不是學習獲得成就的方法。如果只考慮興趣,會走上一條完全錯誤的道路」。

    兒童的發展,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而是基於現存的文化。李瑾說,西方學者往往從認知角度來看待兒童的學習模式,強調所謂的心智取向。

    在他們看來,起源於古希臘的學習,最初是因為好奇而對外部世界進行探索,即便科學,最初也是為了解讀上帝是如何使世界運轉而產生的。

    「心智取向」(mind-orientation)特調思維、探索、智力、發現、挑戰、創造性、開放態度、快速學習(有效學習)、口頭交流、正面情緒、好奇、興趣、樂趣、內在動機、享受、驕傲自豪。而負面情緒則包括挫折感、自卑感、沮喪、失望、慚愧、內疚等。

    西方的文化傳統認為,負面情緒不利於人的理性發展,所以,需要幫孩子們極力剷除掉。

    李瑾說:「他們認為,必須要把人類各種自然情緒排擠掉,才能有利於學習,這就是為什麼老師和家長要採用大量表揚,來刺激兒童的學習動機。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這對學生學習反而太多損害,因為這其實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判斷好壞的標準。

    況且,情緒是人類經過上億年進化而產生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孩子根本不可能不產生負面情緒。」

    中國兒童的學習模式,則來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在我的研究中被稱為美德(virtue-orientation)取向的學習模式,主要有7大類學習美德——誠信、勤奮、刻苦(這裡的刻苦不是指智力上的困難,而是克服惰性的困難,雖然非常苦,但是卻是很值得的)、持之以恆、專心、謙虛、尊師重道。

    中國兒童學習中的負面情緒,往往以慚愧(學得不好是慚愧的感覺,而不是一種沮喪)、自責為主。」

    李瑾說,這是因為中國人的傳統就是探索人的內在,不論孟子、孔子都是探索人性的內在發展,這也影響了中國兒童的學習模式。

    中國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的學習目標,首先是完善自我,以天下為己任。

    按照杜維明先生的解釋,就是終身不渝地追求自我完善,使自己成為最真摯、最誠懇、最富有人性的人。

    而學習的標準是行勝於言、執著追求與終生不渝,而不是好奇與興趣。

    也正因此,中國的學習模式特彆強調省視自我不足,挑戰自己,而不是審視別人。

    學習優秀的時候泰然處之,不要一味洋洋得意地顯示自己;學習差的時候正視失敗,甚至我們的文化還有「惜」,需要珍惜負面情緒傾向。比如孔子的「知恥近乎勇」。

    這種學習模式的特點,是不以人的心智、認知而論事,而是以人的道德人格為思慮的焦點。人的自我完善,人人都能追求,不只是智力高的人才能發展出來。

    李瑾說:「因此,西方國家的教育會強調『你的興趣是很重要的,沒有興趣的事情,是可以不做的』。中國的教育這兩年也開始強調興趣,但是卻認為『興趣不是最重要的,你承擔的責任才重要』。」

    學業壓力的提升是不爭的事實,自由也需要指導

    李瑾認為,社會在發展,孩子的時間確實會不夠用,但是需要改革的是教學本身,而不是一味減負。

    在她看來,很多時候減負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負擔不是學業造成的,而是時代飛速發展一定會帶來的,「教育中沒有後退,不能讓孩子成為犧牲品」。

    人類在發展,孩子必然會面對增加的學業壓力,不學就會被時代拋棄,不能參與世界的發展。關鍵在於怎麼學。

    李瑾認為絕對不能高壓,但是也不能減負到看低孩子的能力。她說,這其實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減輕孩子的負擔,給他們自由,也必須對他們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在學業中獲得主動控制權,而不是被學業控制,這才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並且不斷上升。

    這就牽涉到中國孩子的學習品德。

    兒童浸潤在文化里,飽受文化的熏陶。對於文化傳統,他們沒有選擇能力,只能全方位地置身於母親與家人「襁褓」之中。在強大的文化影響下,兒童很難發展出獨立於自己文化之外的學習模式和學習品德。

    最近,李瑾在美國完成了對歐洲裔家庭和華人家庭的研究,調查華人是否因為文化傳統,保持了對學業的高度重視和學業的高表現。

    其中包括;兒童有什麼樣的學習目的?兒童怎樣理解學習的歷程,怎麼學?兒童如何感知學習好與不好的狀態,如何對應取捨玩耍以及如何應對社會對他們的學習的壓力?

    調查發現,兒童天生是要玩的,問題是如何自覺地願意去學,或者說經過思考後認為要先學後玩。

    具體參與的兒童是248個中等收入的大陸華人家庭和美國歐裔兒童,每個年齡段各30人,男女比例相等,主要給他們圖片設計故事,這些故事涉及4到5個簡單的句子。

    簡言之,就是根據學齡前兒童記憶曲線——1歲1句話,研究3歲的兒童就是請他們說3句話,從中看他們的學習模式傾向。

    圖片是小鳥掉到地上了,大鳥扶小鳥重新飛上樹,以及小朋友釣魚沒有釣到,吃父母釣到的魚。

    在小朋友表述的話中發現,華人家庭有30%以上的孩子自發地說到「勤奮」、「再三訓練」、「恆心」、「不能三心二意」等。

    美國的孩子也提到「不能沒有恆心」「不能一件事情沒做完就放棄」,但沒有一個孩子提到「專心」、「訓練」、「勤奮」的概念。

    可見學習美德是華人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心理組織和運行機制,華人學習重視執著追求、終身不渝,而不是好奇與興趣。

    就算孩子有興趣,華人家長還會要求繼續努力,「你這麼好奇,要是努力的話,那不得了。」

    所有的改革都應該與文化同向而行,而非逆向而行

    在哈佛大學以及布朗大學進行學習或研究期間,李瑾聽到了許多對中國教育或東方教育的批評。

    「或許這些看法也影響了中國的學者或一些政策制定者。問題是,任何國家的教育改革都應該與文化同向而行,而非逆向而行,這樣才能使得改革的成效最大。」

    在哈佛擔任教職期間,李瑾發現,有相當多的學者一直在研究「華人學習者悖論」現象,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體系充滿老舊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它是以老師為中心,權威式、中央統一的教學,另一方面學生很溫馴,服從且不具批判能力,他們擅長應試。

    換言之,中國或者東亞的教育體系,與所謂好教育制度所具備的一切已知優點都相悖。

    但李瑾認為,應試無法迴避,即便學生的學習是以考試為目標,這也是正常的。只不過考試的方式需要改革,這完全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非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她說,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有教無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用教育突破當時的等級制度,非常具有突破意義。綜觀當時的世界,只有貴族或者奴隸主才能享受教育。「有教無類」即便在當今的西方發達國家也沒有實現,在美國,黑人和拉美裔的輟學率是50%。

    「公平、公道、均等、合作,是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礎,也是考試製度最初的來源。」李瑾說,這也意味著,中國或東亞的家長,任何時候都希望孩子能享受最好的教育,並且願意為之付出努力。

    台灣曾經在各種對應試教育的「討伐」聲中,設想取消聯考,並試點減負,減少孩子們在學校的學業負擔,縮短上課時間,結果很快就出現了早8晚9的現象,即學生早晨在家補習到8點鐘再去上學,晚上放學後到輔導機構學到9點,因為學校教的內容太少太輕鬆。「台灣有幾百萬學生成了』小白鼠』。日本也經歷過同樣的階段。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一味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結果卻是學生負擔越減越重、校外輔導機構越減越發達的原因。

    李瑾說:「不管如何減負,東亞的父母一定會為孩子追求最好的教育,追求最好的成績,這是文化價值取向決定的。」

    小學生早早放學,李瑾認為這完全不是減負,而是在增加學生和家庭的負擔。

    「我常常聽到國內的學者動輒就說,美國的小學生學業輕鬆,下午都不用上課。但這是使美國深陷泥沼,一直想改卻無法改變的事情——小學生下午不上課,在100多年前就寫入了美國的教師工會法,如果下午老師要上課,就必須加工資。」李瑾說,這在美國完全是不得已的選擇。

    在李瑾看來,義務教育階段,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要好好學習,不論喜歡與否都必須如此,不能以喜好為導向。

    因為兒童幼小時並沒有價值判斷能力,只有一時的熱情,必須通過一定的方法促使他們堅持並且獲得成就,從而獲得成就感。

    因此,對於教育改革,我們絕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憑空想像,耽誤我們的孩子。

    - END -

    |智 客 君 福 利 來 啦|

    ▼還有什麼比一本好書更適合妙語如珠的你?留下你的精彩評論即有機會得智客君每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圖書。感謝中信出版集團為智客君提供5本下圖佳作,以及10本知名經管類書籍贈予熱心讀者。好書每天都送,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每條文章都可以),前三名點贊數最高者(數量超過二十),客君當周會在評論區回復並通知得獎。評論的質量智客君會進行把關。另外,為了讓更多的讀者參與到知識分享的活動中,智客君決定每位參與者兩周內只能獲得一次贈書。但是依然希望小夥伴們踴躍發言,讓世界聽到你的聲音!

    ▼▼▼
    推薦閱讀: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方法
    寶寶的開胃菜譜!寶媽來學習!
    Barb希望所有僱主(和員工)都了解與在線學習相關的一些事情|Cheery Friday Emails
    送你一份拯救迷茫指南
    好好學習,認真戀愛。

    TAG:中國 | 兒童 | 學習 | 興趣 | 道路 | 西方 | 錯誤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