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出太極拳根勁內功自顯

練出太極拳根勁內功自顯作者馬權友

太極內功是太極拳習練者夢寐以求的,練就了內功,才證明太極拳練對了,才能身體強壯,才能真正能養生了。有了內功,也才具備了實戰防身的本錢。內功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內在的功力,具體指內氣充身,以達內勁十足。而內勁包含很多種,如沉勁、棚勁、整勁、寸勁、根勁等等。這裡最關鍵的是根勁,也是其它內勁之根本,是太極拳發勁的秘密所在。什麼是根勁?對來說,腳下為根,是總根;對於腿來說,胯與大腿聯結處為根,既胯根;對於手臂來說,肩與大臂連接處為根,既脊根,也稱膀子。我們就要發揮「根」的作用行拳。這才是太極拳的絕秘之處。腳下之根,是借地球反作用力,這是一切勁力的來源。胯根,是固體發抖勁之源。脊根,也就是膀子是發出整勁、寸勁的樞紐,是節節貫穿的重要節點。把握住以上三個根勁都非常重要。

下面先說一下腳下根勁的作用。根勁是太極功夫上身的門檻和見證。沒有根勁,低盤不穩,身無棚勁,表現為手臂運行鬆懈,發勁時缺乏整勁,帶的身體亂扭。有了根勁,節節貫穿,勁達末梢,能發整勁、寸勁,威力極大。太極拳論就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根勁其實就是骨力,太極拳經曰:「力由於骨,勁出於筋。」看一個人有無功夫,就看氣位高低和骨力大小。一看氣位。我所指氣位是指人體內氣聚集的位置,也可稱氣圈,有肩氣圈、胸氣圈、腰氣圈、胯氣圈、襠氣圈等,氣圈越低功力越大。二看骨力,也就是根勁。行拳,腳如吸地或扎地,聽響,震腳出咚咚的砸地聲,發勁,腳下有坐勁,都是有骨力的表現。其實,水平高之人從拳架照片就可看出: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中含有骨架勁。怎麼練出這種根勁骨力呢?方法簡單,做到卻難。說簡單就是放鬆肌肉,向地下使勁,上有肩松沉,下有地的反彈力,骨力就上來了。說做到難,難就難在放鬆上,要松的骨肉分離,如骨挑肉。功夫更高時,身體松透,好像無肉,只有骨架,勁由骨出。上有松沉,,下有反彈力,二者相互擠壓身體,內氣便聚集。內氣聚集的圈越低,身體越穩,肩越松沉,反彈力也越大,產的根勁骨力也就越大。如果明確了內勁是從腳上來的後,那麼就記住行拳時腳一定要踏實後再做動作。踏實就是「落地生根」,但並不一定出腳砸地出坑,而是暗勁下碾,形成貓步。貓在走路時,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輕提輕放。練拳時,要做到出腳輕靈平趟,碾壓而行,由腳後跟過渡到前腳掌,大腳趾爪地。腳踏實就是找到地面的「阻力感」,反彈發出勁力。用這樣的方式行拳只會出汗不會累,發勁大而不耗體能,因有大地蓄電。

下面說一下運用胯根勁和脊根勁的重要性。我們練拳不妨遵循動物之本能,彷其形,取其意。比如貓遇敵就本能地縱橫反側,柔化靈動,脊背作用明顯。我們人行拳也要以「胯脊」帶動身體整體運動,充分發揮胯根勁和脊根膀子勁的作用,也可以說發揮脊柱這條「大龍」的主宰勁作用,展現身弓之勁。正所謂「一身備五弓」,兩臂弓、兩腿弓通過胯和膀帶身弓,這樣才會使身弓發揮威力,將兩肩的松沉、腳下的碾蹬、胸腰的摺疊、脊背的旋坾、胯肩的擰裹、脊柱的崩彈,展現的淋漓盡致,出手如箭,回手如鉤。

脊柱這條「大龍」,關節連接,大筋相連,既可以通過頭上領和尾閭下墜對拉,拔伸驅直,又可以壓縮成弓,具有崩彈勁。它連接於「胯肩」之間,也是胯勁延伸膀勁的必經之路。再比如貓的奔跑彈跳,就是靠內髒的前後衝撞摺疊與脊柱一起拉伸收縮,將勁力傳遞至四肢末梢,便能快速竄進或跳起,實質是胯脊之動,是以根帶梢,發揮根節勁作用的表現。我們行拳也該如此。(本文作者馬權友)
推薦閱讀:

太極拳入門之捷徑,固根培元!
如何認識和把握太極拳的肘勁
練陳式太極拳上下相隨,其根在腳
楊氏府內派太極拳起源及拳法介紹
第701期:太極拳重在練腰

TAG:太極拳 | 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