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平水韻與中華新韻

【著名詩人、文學家桑子女士 圖片來自桑子博客】

楊林琦

格律詩詞聲韻的運用應適應時代的需要

盛世詩詞盛,今朝更繁榮。但五千年的文明詩國,而今使用的聲韻尚未統一,是值得詩友們共同探索的。我不自量力提一點個人的看法。我認為應有切合實際的正確態度對待文化遺產,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完全否定,也不可墨守成規完全繼承;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得了一所大宅子,「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卧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這都是不可取的。應佔有,挑選,創新。

格律詩詞這種文學藝術樣式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語言精鍊,短小精悍,寓意精深,句式整齊,音韻優美;吟誦起來抑揚頓挫,音律鏗鏘,朗朗上口。它那優秀的形式和內涵應當繼承。如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固定的字數、句數,注重意境美,應當繼承。對於其中聲韻的運用,不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字的發音和字義都有很大變化。如果我們不革新發展,吟誦起來就不是順口,而是咬口了。因此聲韻重新整理編撰很有必要。

縱觀歷朝歷代對聲韻的要求來看,都有所發展變化。就拿「平水韻」來說,它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是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其實隋朝時就已講究聲韻,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206韻,唐代時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合用,所以唐朝的《切韻》實際簡化為193韻。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韻。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就把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平水韻」雖然是南宋時才出現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時代人們作詩用韻的實際發音狀況,應是一部經典的韻書。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從以上情況看,隋朝時206韻,到唐朝時簡化為193韻,到南宋時的「平水韻」已合併成106韻,但它反映的是唐宋時期的字的讀音。到了清朝時的《佩文韻府》雖然繼承了《平水韻》的106個韻部,但其中有些字因讀音不同,肯定有所變化發展。因《平水韻》書已佚,無從查考,我只有推測。這說明對聲韻的運用歷朝歷代都有所變化。現時代字音變化更大,對聲韻的運用應該有所更大的變化革新。1965年出版的《詩韻新編》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拼音,編為18韻部,保留了入聲,這應是一本新舊韻過渡的韻書。這說明聲韻改革早已就有。現在普通話已全國普及,普通話中沒有入聲,所以中華詩詞學會又編了《中華新韻》14韻部,這完全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繁榮現代文化的需要。將來語音有變化,我想仍然有新的韻書出現,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平水韻」應取精革新

現時代早已在全國推行普通話,並有了漢語拼音,人們更懂得音韻了,小學生都知道什麼是「韻」。所謂押韻是指韻母相同或相近,《中華新韻》叫「同身同韻」。對「平水韻」來說,如果用漢語拼音來衡量,那簡直是亂得很。如「東與冬」(dōng)、「中與鍾」(zōng),拼音聲調完全相同,卻分屬「一東、二冬」;「融、容、榮」(róng),拼音聲調完全相同,卻分屬「一東、二冬、八庚」;「移與衣」(yí、yī)、「為與微」(wéi、wīi)拼音相同,只是聲調不同,卻分屬「四支、五微」;「佳jiā、柴chaī、皆jiē」韻母並不相同,卻同屬「九佳」;「杯bēi、才cái」韻母並不相同,卻同屬「十灰」。像這種情況「平水韻」中很多很多,原因大概唐宋時的讀音與現在不同所致,也許當時是同韻的。因此現在寫詩填詞對聲韻的運用重新規範很有必要。

我曾在課堂上講杜甫《春望》一詩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就有學生問道:「老師,深shēn、心xīn、金jīn的韻母相近尚可押韻,簪zān的韻母不同啊,怎能押韻。」我還要解釋一番,唐朝時「簪」的讀音與我們現在的讀音不同,與前面三字的韻母大概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唐朝時「簪」究竟怎麼讀,我也讀不來,我們不能說杜甫用錯了,時代不同,語音有變化啊。「平水韻」中這四字同屬「十二侵」,是同韻的。又有學生說:「『恨別』的『別bié』是平聲啊,你說那裡應是仄聲,不對呀。」我又解釋說:「『別』在唐朝時是入聲字,平水韻中入聲屬仄聲。」因此我用「平水韻」寫的詩詞盡量避免用新韻中是平聲的入聲字,更不用古代讀音與普通話讀音不同的字押韻,盡量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韻,以便向新韻靠攏,以便今人和後人吟誦時不再產生誤解。大概我常與青少年學生打交道,他們講的都是普通話,我可不想做現代的「老古董」。現代製作的「老古董」是贗品,沒有什麼文化研究價值,更沒有多少使用價值。平水韻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可以進行學術研究,以便更好地欣賞古代格律詩詞的藝術。如果一味的強調現在寫格律詩必須用平水韻,就會害得一些年輕人鸚鵡學舌,難以適從了。因為漢語拼音在他們的腦海中已根深蒂固,而某些字的古代讀音與現代不同,如「婀娜」的「娜」,漢語拼音讀第二聲(平聲)「uuó」,平水韻讀上聲「uuǒ」,他們若用平水韻就不習慣了,就像用慣平水韻的人叫他用新韻不習慣一樣。特別是入聲字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如「傑jié、國guó」等,漢語拼音都是第二聲(陽平),平水韻卻是入聲(仄聲),增加了他們寫詩的難度,束縛了他們的手腳,使一些想寫格律詩詞的青少年望而卻步。與我接觸的一些想學格律詩詞的青少年學生就說:「搞什麼入聲,漢語拼音中根本就沒有啊。這是古人的聲韻,我們又不是古人。現代人還用入聲,是故弄玄虛,故意刁難我們年輕人,現在應用現在的聲韻啊。」我說:「你們說的有理,就像古人寫文言文,現代人寫白話文一樣,聲韻也應革新,你們就用《中華新韻》寫格律詩就行了。一張漢語拼音韻母表再對照格律詩詞的格律就可寫詩詞了。」

再說「平水韻」的「一東、二冬」、「三江、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四寒、十五刪、十三覃」等等,它們中許多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為什麼要分得那麼瑣細?也許當時它們的讀音差別較大,只是到今天,才相同或相近罷了。因此現在將它們的同韻各個合併使用,不是更簡潔方便些嗎?唐代人都知道相近的韻可以合用,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更應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相近的韻再合用,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因此對「平水韻」而言,應吸取其精華,將其中讀音與現代不同的字重新組合規範,編輯更簡潔的新韻書,以便年輕一代使用起來更方便,才能繁榮格律詩詞創作,也才能吸引年輕一代將格律詩詞發揚光大。

《中華新韻》能繁榮格律詩詞創作

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中指出:「為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儘快編出新韻書。」因此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韻部劃分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根據《新華字典》的注音,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麻波皆開微豪尤,寒文唐庚齊支姑。

韻部劃分的標準:同身同韻。韻部劃分用《漢語拼音》注音,韻母可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韻母開頭的部分i、u、ü,稱為韻頭;韻頭後面的母音部分是韻母發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稱為韻腹;韻腹後面的輔音部分,即n、ng,稱為韻尾。韻腹和韻尾全稱韻身。有的韻母沒有韻頭,只有韻身。有的韻母沒有韻尾,韻腹即是韻身。顯然,韻身相同的字,發音取同一收勢,讀起來是和諧統一的,因而是押韻的。所謂「同身同韻」,即是將韻身相同的字,歸於同一韻部。這樣就使音韻劃分有了明確的可操作的標準和尺度,從而使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漢語拼音有四聲: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第一、二聲為平聲,第三、四聲為仄聲;只分平仄,不辨入聲。十四韻部中,每一韻部又分為平聲和仄聲。這樣劃分完全是根據現代字的讀音劃分的,避免了古代字與現代字不同的讀音,是精確的,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年輕人憑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能寫作格律詩詞。寫作起來更方便,讀起來更順口。何況《中華新韻》也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繼承了它的精華部分,修改了它的不適應現時代需要的某些部分,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寫詩是給人看的,而且要給大眾看,不只是自我欣賞,也不是給少數人看。我認為現在的格律詩詞是寫給今人和後人看的,而且要讓大多數人都能看得懂,不是給古人看的。今人和後人絕大多數以普通話為準,平水韻中的一些字的讀音與普通話不一樣,今人和後人讀起來就咬口了,又怎能體現格律詩詞的音韻美?我們要考慮現代大多數欣賞者的感受,因此怎能完全繼承「平水韻」呢?當然一些用慣了「平水韻」的人,是從「平水韻」時代過來的人,仍可使用平水韻,讓他使用新韻還不習慣,就像吃飯用慣了筷子而改用刀叉很不自在一樣。但是不可認為「平水韻」比《中華新韻》高人一等,從而反對推廣使用《中華新韻》。在這舊韻和新韻交替時代的格律詩詞愛好者更有責任推廣《中華新韻》,為年青一代和下一代人負責,為繁榮格律詩詞創作獻策獻力,發一份光和熱。

但是有人說:「格律詩是古人創造的形式,就應當用平水韻,用新韻就不是格律詩了。只有用平水韻才顯得古色古香。」依此說法,散文也是古人創造的,古人寫的是文言文,難道我們現在寫散文也要寫成文言文嗎?否則就不是散文嗎?古人是用繁體字,現在為什麼要用簡化字?古人用雕版印刷,現在為什麼要用激光照排印刷?古人用毛筆,現在除了練書法外,寫文章為什麼要用硬筆?還不是時代進步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啊!古代男人穿長袍,現在除了戲台上有人穿之外,現實生活中還有人穿嗎?那可是古色古香啊!夏天古人消暑是用蒲扇,那也是古色古香,今人為什麼要用空調?何況現在的字音、字形、詞語、詞義與古時相比,不少的字詞都有所變化,特別是普通話中已經沒有了入聲,為什麼寫格律詩詞的聲韻不能革新發展?非要死摳教條要用「平水韻」呢?

我在用《中華新韻》寫詩時曾不把「傑、學、國」等舊韻中的入聲字作為平聲韻腳來押韻,甚至音節位置也盡量避免用這一類型的入聲字,以免用慣平水韻的人讀起來不習慣。難道用慣平水韻的人寫詩,就不考慮一下習慣講普通話的人的欣賞和感受嗎?我這樣寫是因處在新舊韻交替時期,為了照顧新舊韻兩類人便於吟誦罷了。我們要想讓格律詩詞傳承發展,靠的就是年輕一代,希望在他們身上。普及他們的格律知識,才能繁榮格律詩詞創作,才能將格律詩詞創作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他們只懂漢語拼音,讓他們再學繁瑣的入聲字,就有一定的難度,一些人可能就不想寫了。這也擾亂了普通話的推廣普及,也不利於格律詩詞的創作普及,不利於格律詩詞的發揚光大,這不是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而是阻礙了中華格律詩詞的傳承發展。所以我認為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還是用《中華新韻》為好,以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創作格律詩詞。與時俱進嘛,免得給後人留下話柄。


推薦閱讀:

家中財位設置必看 >> 中華氣功網
中華命理---六百四十字訣—喜用神抓取之訣
【第七十四期】中華老太多奇志
中華承傳五千年的老規矩,必須得看看,不能丟!
中華命理--巾箱秘術》斷生死關口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