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關於中醫五行探秘

陳按:此文章轉載自網路,不知作者是誰。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故奉獻給大家。古老的中醫本來就來源於易,雖然是講中醫的五行,卻也可以被學易的人通用。

研究中醫,當研究陰陽五行。但是陰陽五行,被歷代炒來炒去,已經搞得面目全非。科學乎?偽科學乎?反科學乎?本文旨在揭開五行神秘的面紗,還它一個真面目。

第一講五行—樸素的物質觀

一般認為水火木金土五行說最早見於《尚書》(約為戰國初作品)的《周書·洪範》。據載,周武王克殷之初,曾向殷貴族箕子討教治理天下的大法,「訪問箕子以天道,箕子以《洪範》陳之。」至於《洪範》的來源,《漢書·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賜雒(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洪範》本文也記錄了箕子之言:「武王勝殷,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武王與箕子的對話大意是:武王說:「箕子,上天暗中保佑下民。協助他們獲得安定的生活,我不知怎樣才使人民生活井然有序。」箕子說:「我聽說從前鯀用堵的辦法方法治水,攪亂了五行,上帝大怒,不把治國的《洪範九疇》給他,社會秩序大亂,鯀也被殺死。鯀死後,禹繼承其位,上帝把《洪範九疇》賜給了禹,社會秩序才得以安定。」

傳說鯀為禹父,由四岳(四方部落首領)推舉,奉堯命治水,鯀用築防堵水之法,九年未治平。鯀逆了水性,亂了五行,上天震怒,舜遂殺鯀於羽山,令其子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改防堵為疏導,歷時十三年,終於奏功。《洪範》托於這一傳說,後人又將此說進一步神化;繼劉歆之後,《尚書》偽《孔氏傳》曰:「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這些象徵之言,雖各有不同,但所表達的卻是同一種觀念、同一種體驗,實則為對《洪範》五行創造者精神歷程的描述。

《洪範九疇》是大禹治水時天賜的恩物;大禹得了《洪範》,治水成功,「彝倫攸敘」,可見能治水便能治世,治水乃治世之樞要。而鯀之所以未能得到《洪範》,則是由於他湮堵洪水,逆了水性,亂了五行,致使「彝倫攸斁」。於是,《洪範》這部治天下大法的第一疇,便列出了以水為第一的五行之序;意謂只要順五行之性,便可「彝倫攸敘」。《洪範》的意義,在於它第一次系統表述了以「順五行」為核心的治理天下之大法,而將整個世界納入五行系統之中。故《洪範九疇》,首列五行,篇首就是,「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一(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我們再來看一段《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篇第四中黃帝與岐伯關於藏象的對話: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在這裡,《內經》發展了上述的五行理論,使五行成為了一種對物質的歸類。我們注意到在《洪範》里,五行水火木金土對應的是數一二三四五,而在《內經》里則對應的是六七八九五。

至公元前511年,《左傳·昭公三十一年》中記載了史墨「火勝金」的思想。

戰國時齊人鄒衍(約前305--前240),他總結性地提出了"五行生勝觀",並進而附會到社會歷史中去。鄒衍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認為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

《孫子兵法·虛實》則提出了「五行無常勝」的觀點。《類經圖翼》更進一步說明:「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而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至此五行已經開始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說,用五行作為模型來解釋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以及事物的發展變化。五行學術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剋,含有互相制約、剋制和抑制的意思。

五行生剋圖(實線表示相生;虛線表示相剋)

(略)

  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關係失常,則事物的協調性便遭到了破壞,從而出現反常的變化現象,在自然界則表現為自然災害,在人體則表現為疾病。五行之間的反常現象,主要是「亢乘」和「反侮」。

  亢乘,物盛極為亢太過。凡事物亢極則乘。乘,乘虛侵襲,強而欺弱,相剋太過。

 反侮,五行中並不只存在著順克,有時也會出現逆克,如旺克衰,強克弱的現象。如:土旺木衰,木受土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這種逆克,叫反克也稱反侮。反侮,反過來欺侮。

據說,先天五行順序:金、水、木、火、土,取自河圖。後天五行順序:金、木、土、水、火,取自洛書。前者是五行相生的順序,後者是五行相剋的順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洛書,河圖。

《易經·繫辭上》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是關於河圖洛書的最早記載,但河圖洛書究竟是什麼樣子,《易經》中沒有繪圖,也沒有具體的文字解釋。先秦時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等書也提到河圖洛書,但都沒有繪出圖形。漢代儒士認為,河圖就是八卦,而洛書就是《尚書》中的《洪範九疇》。

傳說大禹治水時,「神龜負文出於洛河,禹象龜文而列洪範九疇。」其中,龜文就是人們常稱的「洛書」: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五文在背中。(如圖1)所謂「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類經圖翼》)而《洪範九疇》已知是《尚書》中的一篇。

關於「洛書」,還有一個我們熟悉的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有年夏天,大禹為了疏通河道,鑿開了龍門,龍門南面的湖裡的水流入了洛河,湖底漸漸露出來,在湖中心趴著一隻足有磨盤大的烏龜。大禹的手下見了,忙揮劍去砍,被大禹攔住,大禹把烏龜放生到洛河裡。過了不久,大禹在洛河邊察看水情。忽然,從洛河裡升起了一束五彩寶光。大禹仔細一看,那寶光是從烏龜背上的玉版上放出來的。原來,當日的那隻烏龜為了報答大禹,將洛河裡的這塊玉版送給大禹,稱之為《洛書》。《洛書》上共有65個紅字,但大禹一個都不認識。經過反覆揣摩,終於整理出九個方面的內容,包括曆法、種植、立法等。後人根據這九章大法,整理出一本科學法典——《洪範篇》。洪範即大法之意。

其實,今天人們看到的以黑白圈點表示的河圖和洛書出自宋代,據說是北宋初著名道士陳摶繪製,以一至九的排列為河圖,一至十的排列為洛書。北宋劉牧著《易解》,改變陳摶的說法,以一至十的排列為河圖,一至九的排列為洛書。南宋朱熹《周易本義》肯定劉牧的說法,於是世人皆信從十為河圖,九為洛書。

4 92

3 5 7

8 1 6

圖表 1洛書

右邊的圖是洛書的現代形式,實際上是現代數學上稱的三階幻方。我們可以發現,三橫三列極兩對角線上的數字之和均為15。然而《洪範》中「一,二,三,四,五」對應「水,火,木,金,土」五行。而從《內經·金匱真言論》中又可以看到「水,火,木,金,土」與數「六,七,八,九,五」相對應。如果將《洪範》與《內經》整合,但可以看到一(六)水,二(七)火,三(八)金,五為土。這些與洛書中的那些陰陽點又有何聯繫呢?實在令人費解。我們還是看看與洛書有深刻聯繫的「河圖」吧。

7

2

東835(10) 49西

1

6

圖 2河圖

傳說伏羲時代,有龍馬負圖出於孟河(孟河即今黃河)之中,背有五十陰陽點。「一六在後,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尚書.顧命篇》(如圖2)這是較洛書更古老的一個圖。同樣右圖是河圖的現代形式,我們可以發現,6-1=8-3=7-2=9-4=10-5=5。

另有傳說:很久以前,在洛陽北面黃河邊上的孟津,有一年從黃河裡爬出了個大怪物。這個怪物異常龐大,一張嘴就吞下個活人,一打滾地里的莊稼全都遭秧。從此這裡田地漸漸荒蕪,百姓也吃盡苦頭,無以謀生。怪物鬧得大家沒有活路,大家只好找來伏羲。羲皇聽了大家的話後,忙帶上寶劍,來到河邊。那怪原來是黃河中的龍馬。看到羲皇揮舞寶劍站在面前,知道逃脫不掉,忙伏地告饒,乞求羲。羲皇放它一條生路,並承諾:「若放了我,定從黃河裡拿件寶貝給您!」羲皇聽了說:「我不要什麼寶貝,只要你答應不再禍害百姓,我就放你。」龍馬答應了,於是潛入黃河中。幾天之後,龍馬背著一塊玉版獻給羲皇。伏羲一時也琢磨不出玉版上的黑色小點和一些奇怪的圖案,只知這是從黃河裡找出的寶貝,便喚這塊玉版為「河圖」。

《周易繫辭上傳》第九章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古人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奇為陽,偶為陰,故一三五七九視為天數,二四六八十視為地數。

明張景岳曰:「河圖以天一生水,一得五而六,故地六成之而居北;地二生火,二得五而七,故天以七成之而居南;三得五而八,故地八成之而居東;四得五而九,故天以九成之而居西……」(《類經圖翼》)。至此我們應當明白《洪範》中五行的順序與《金匱真言論》中五行的數,均來自「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是中國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尚書·顧命》上說河圖洛書是古代的天文地理方面的書,我們從《尚書顧命篇》中,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東序」其注中說:「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其背有點……」著名學者邵庸也認為:「河圖、洛書乃上古星圖。」但清代學者認為河圖洛書與古人對圓方關係的理解有關。本人同意邵庸的觀點。我們先來分析為什麼以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分別生成,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猜測,天數一,三,五,七,九可能分別表示水星,火星,土星,木星,金星等行星的亮度。因為行星的視星等分別為:水星(-1.2~2.5等),火星(-2.8~1.6等),土星(1.2~-0.4等),木星(-2.5~-1.4等),金星(-4.3~-3.3等)。星等值越小,表明亮度越大。如太陽的星等為-26.7等,月亮為-12.7等。

可見,五星中以水星的亮度最低。這是因為水星距離太陽近,又是內地行星,經常淹沒在太陽的光輝之中。所以儘管很亮,人們卻很難用肉眼看清它。據說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因從未見過水星而抱憾終身。中國古天文學家謂水星色黑。可見是暗的意思。故伏羲只用一個陽點表示。一得五而六中的六,在《周易》中稱為「老陰」,意為陰之最。還有「六」為陰之主的說法,常在卦象中代表陰爻,也應源於此。

而金星是除太陽,月亮之外,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當然也是最亮的行星了。這是因為在金星表面有一層主要由濃硫酸霧所形成的濃雲,厚達25公里,能反射所入射的陽光的75%左右,在金星大氣中還有頻繁的閃電,因與地球為鄰,所以從地球上看金星,金星特別明亮。看起來不像恆星那樣是一個小光點,而是由很多小光點組成的小圓面。我國古代給他一個名字「太白」,並認為其色白,也許就因為他很明亮的緣故。因而,伏羲用九陽點表示其亮度。故九又稱「陽金之數」,由「四得五而九」的九,又在《周易》中被稱為「老陽」,意為陽之最,又有「九為陽之主」的說法,常在卦象中表示陽爻,也應源於此。

在五行星中,除了金星外,火星也是一顆較亮的行星。因為表面含有氧化鐵之類的紅色礦物,常呈火紅色。與中國古人亦認為「火星其色赤」。因為他的亮度在五行中僅次與金星,(可能與它是離地球最近的地外行星有關)故以七陽點表示。

而木星雖然巨大,但離地較遠,反照率比土星略低。從其星等來看,是比水星略亮的行星,故伏羲以三陽點表示。木星大氣是一系列明暗相間的雲帶,在赤道附近具有光環。環帶呈橙、褐、棕黃等色彩。總體上呈橙黃色,古人認為其色「青」,可能是指其相對較暗的意思。

土星是五星中反照率最大的為75%,其次是金星為72%,再次是木星70%,但是因為他與地球最遠,故其亮度介於前述四星之間。故以五陽點表示。土星與木星一樣,也有光環。土星照片顯示,光環里圈為明亮的紫色和藍色,外圈呈黃色和紅色。這也許是古人認為其色黃的原因。須說明的是,我行星的亮度沒有非常嚴格的排序,只是大至而此。我們可以看到各行星的亮度是變化的。

至此,我們完全可以認為「一三五七九」確實分別表示水木土火金五行星的亮度。我們若將這五個天數對應五大行星,則河圖,洛書可以簡化成如下兩圖。

7火9金

3木5土9金3木5土7火

1水1水

簡化河圖簡化洛書

從簡化河圖,可知,1——3——7——5——9——1的順序是相生的順序。且相對的位置為克。而從簡化洛書可知,1——7——9——3——5——1的順序是相剋的順序。且相對位置為生。這樣「河圖」實為五行相生之圖。洛書則為五行相剋之圖。而河圖的1——3——7——5——9——1是順時鐘方向。故「河圖」常取順生之義。而洛書的1——7——9——3——5——1是逆時鐘方向。故「洛書」常取逆克之理。

儘管而此,我們還是不明白「五行」為什麼是這樣的相生,相剋順序。我們先看看下錶,從上到下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的五大行星,從裡到外的排列順序。五行星的一些天文數據有助於我們了解「五行」的生克之謎。

五行星的天文數據簡表

天體 公轉周期軌道面黃道面交角 與地相衝周期與地會合周期視星等

水星88天7?0′17″0.159年0.317年-1.2~2.5

金星224.7天3?24′0″0.799年1.599年-3.3~-4.4

火星1.88年1?51′0″1.068年3.136年1.6~-2.8

木星11.86年1?18′54″0.546年1.092年-1.4~-2.5

土星29.46年2?29′58″0.518年1.035年1.2~-0.4

當我們按軌道面與黃道面交角,從小到大將五行星重新排列時,即「木火土金水」我們可以立即發現,這正是五行相生的順序。與《周易》中八卦由下向上的衍生順序相同,卦的構成,最下方稱作「初」,依次為二,三,四,五,上。也許來源於此。而當我們將行星與地球的會合與相相相衝周期按從大到小順序排列時(與上述從小到大相反)。即火金木土水,我們也可以立即發現,這是五行相剋的順序。其中會合周期,由會合周期的倒數等於地球公轉周期的倒數與行星公轉周期倒數之差的絕對值計算出。而相衝周期可粗略地認為是會合周期的一半。

至此我們總算找到了五行與洛書、河圖的聯繫。同時也了解了五行生剋的原由。下面我們繼續探索五行星與五方的類比。

五行星與五方的類比很奇特,我猜測最有可能是五星的顏色與五方土壤、植被的顏色類比中產生的。前述我們已經知道水星色黑(實際上是昏暗),金星色白(實際上是明亮),火星色赤(與實際同),木星色青(實際上橙黃)土星色黃(實際上是紅黃)。

如果我們放眼寒冷的北方,不論是我北國的黑龍江,吉林,還是東歐的保加利亞北部,匈牙利東部以及羅馬尼亞、烏克蘭等地,我們都可以目睹廣泛分布的黑鈣土,和深色的針葉林。這些是與那裡的寒冷氣候和短的光照時間是相適應的,因為深色可以減少光反射,利於各種光波的吸收。

如果我們再把目光投向炎熱的南國,不論是雲南、廣西以及台灣等的最南部,還是海南島,你都能領略那裡富鋁鐵化的磚紅壤和美麗的紅樹林。這些都是因為那裡富含紅色的三價鐵離子的緣故。

而當我們把鏡頭聚焦在在南北方的中間地帶,北起秦嶺、淮河南到紅黃壤分界區的北界,東抵沿海,西至青藏高原邊緣,那裡是一條狹長的東西向的黃棕壤分布帶。而黃土高原就在華夏的中央。

若是我們將視線掃過東部太平洋沿岸40°N左右的暖溫帶地區。我們會看到自沿海到內陸的土壤,更替順序是:棕壤—褐土—灰褐土—灰鈣土和荒漠土。如在我國西部,荒漠土廣泛分布。這是因為這裡溫差大,雨極少,植被稀疏之故。土壤多呈鹼性,往往有白色的石膏層。因此也稱這類土為石膏鹽層土。如我國西北地區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廣有分布。而東部沿海的棕壤及常綠闊葉林廣有分布。東西向的差異雖然沒有南北向那麼明顯,但是因為距離海洋的遠近,山脈的走向、風向等差異便使土壤景觀呈經度地帶性。

五行水金火木土

五色黑白赤青黃

五星水星(昏暗)金星(明亮)火星(紅色)木星(橙黃)土星(黃紅)

五方北黑鈣土深色林西石膏鹽層土荒漠南磚紅壤紅樹林東棕壤常闊葉綠林中黃棕壤

根據上表五方土壤和植被的顏色與五行星顏色的類比,我們確實可以找到,五行星與五方在顏色在的同一性。現在北京中山公園裡的社稷壇上還是按這個方位鋪著五色土呢。

其實土壤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尤其是隨植物的演化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化。整個生態系統(廣義的講不僅包括地球周圍的水、空氣、土壤及地球生物甚至還包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都存在著某種協同一致的步調進行演化,這也是自然界諸多現象顯示著如此和諧同一的原因。

另外,春天多東風,夏天多南風,秋天多西風,冬天多北風。以及所謂的斗綱建月:「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等也加強了四季與方位的的聯繫。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木,火,土,金,水等五種物質與五時五位有相似的溫度特牲。如火是炎熱的與夏天、南方確有共同之處。而水是寒冷的(黃河流域的華夏人認為水是寒冷的,絲毫也不應感到奇怪)與冬天、北方也有相似之處。而木因為比金屬的導熱能力差,因而人們常感覺木比金屬「溫暖」,且土的導熱能力常介於金屬與木之間。這樣春—溫—木—東方、夏—熱—火—南方、秋—涼—金—西方、冬—寒—水—北方、四季—平和—土—中央。便有機的聯繫起來。並且用地上的五種物質,水、金、火、木、土來給五行星命名。同時又將這五種物質作為構成物質世界的要素。

其實在古希臘與印度也有類似的說法。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前,即已把水、火、土、氣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在古印度,地、水、火、風被當作世界的"四大種子"。最早闡述五行觀的著作《尚書·洪範》,比古希臘提出水是萬物始基觀點的泰利士早了幾個世紀。

五行學說是樸素的自然觀的總結,是樸素的物質觀,由之發展了中醫及中國煉丹術(也就是化學的前身),並帶動了製藥、冶金、陶瓷等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五行學說又成為各種迷信的理論根據。我輩當揚其精華,棄其糟粕。

推薦閱讀:

(12)[轉載]三刑歌
【轉載】愛爾蘭花邊圖案
[轉載]蘇民峰:如何選擇風水好的樓
轉載 長生十二神喜忌應用
[轉載]五馬奇人馬寅初

TAG:中醫 | 轉載 | 五行 | 探秘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