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醫學科學家警示轉基因可能導致物種及人類滅絕!
國防參考:維護生態安全必須謹防生物技術誤用軍事醫學科學院 徐立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範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成的穩定的生態綜合體。生物多樣性安全與否,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當前,地球正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2004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發出警告:物種滅絕的速度已達到物種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相當於6500萬年前恐龍大滅絕時期。物種加速滅絕與人類活動密不可分,特別是試圖改變物種的轉基因和克隆等行為,直接影響遺傳多樣性,這可能打破現有生態平衡,危及國家生態安全。而生態鏈上某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將導致與之相互依存的幾個甚至幾十個物種也隨之滅絕,最終導致物種和生態多樣性的崩潰。因此,必須充分認清生物技術的負面影響,防止生物技術的誤用和濫用,保護生物遺傳資源與生物多樣性。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美國轉基因煙草誕生。此後,克隆羊多利問世,基因探針、基因診斷、基因敲除等技術開始走近尋常百姓。2014年5月,美國首次實現將人工設計的鹼基插入大腸桿菌基因組,製造出了可持續繁殖的半人工生命。有人為之欣喜,認為「人類開始擁有上帝之手」,也有人為之擔憂,認為基因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必將埋下巨大的安全隱患。
(2003年4月14日,美國聯邦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項目負責人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繪製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所有目標全部實現。)事實上,現有的基因技術仍難以破解物種起源的奧秘。從微觀層面,即分子和基因範疇來認識,遺傳以基因為基礎,某些優良品質的出現和長期保持,必須通過基因突變才能實現。但在現實生活和醫學實踐中,基因突變通常表現為某個基因位點的變異,其結果通常是致癌、致病、致畸。從時間層面看,也難以解釋DNA的進化。人類和其他生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精密性、嚴謹性和科學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種高精密儀器和武器裝備所無法比擬的。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醫學、生命科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仍無法為人體繪製出完整的設計圖紙、工作機理和使用說明書。我們既未系統完整地掌握基因對生命體的全部作用,更未了解基因來源之謎,為什麼會有基因、基因如何形成等問題依然有待探索。國際蛋白質組組織首任主席薩姆·哈納什說:「科學界曾經認為,只要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我們錯了。事實上,我們只了解10%基因的功能,剩下的90%仍是未知的。」在我們知其然但尚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在自然生物的DNA中人工插入外源性基因或改變原有基因,極有可能重排原有的DNA序列或直接刪除原有的部分DNA片段,破壞生物遺傳特性,其產生的連鎖反應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表現出來,潛在風險無法估量。
基因改良可能破壞遺傳秩序。2015年3月,英國首例剔除遺傳疾病的試管嬰兒誕生;2015年4月,廣州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修改導致β型地中海貧血的基因,完成了我國首例修改人類胚胎DNA的實驗;此外,人類正在嘗試利用從胚胎幹細胞中提取的生殖細胞來增加基因篩查的能力,大幅縮短胚胎基因改良周期,並通過基因校對技術實現後代定製功能。
(中國科學家運用CRISPR/Cas9技術成功實現靈長類動物基因定向敲除,圖為兩隻被去除特定基因的食蟹猴。)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科學家也警告,改變生殖細胞或胚胎的DNA可能對後代產生未知影響,臨床應用還為時過早,負面效應也難以預計。人工智慧全面發展可能毀滅人類。人類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擁有主導地位,正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比其他動物更為高級。如果智能水平高於人類的超級智能體出現,甚至主宰地球,很可能威脅人類生存。目前,模仿人類大腦神經元的「類腦計算機」已可在幾秒內完成傳統計算機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的任務,而運用人工神經網路技術和遺傳演算法的機器人,已能通過看視頻等學習做飯。此外,人類正試圖利用生物技術直接控制和改變人類遺傳學和神經生物學,以整體提升人的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未來人類中類似牛頓、愛因斯坦等天才的比例也將大大提高,人工智慧特別是超級智能生物或機器的出現將呈現加速趨勢。霍金曾說:「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2015年7月27日,霍金與數十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專家聯合發表了一封呼籲禁止使用「攻擊性自動武器」的公開信,提出能夠獨立確定並襲擊目標且不需人類干預的武器系統將是繼火藥與核武器後的「第三次戰爭革命」,人類對其可能「毫無防禦能力」。人類長生不老將徹底打破生存秩序。科學發現,人類之所以衰老,是因為DNA每複製一輪其末端都將損失一個基因片段——端粒,而端粒酶則可維持甚至延長端粒長度,從而實現對衰老的抑制。2014年12月,科學家通過體細胞核移植,使小鼠卵子通過表達一些特異因子修補了體細胞核中缺失的端粒酶基因,成功地從小鼠體細胞中得到端粒延長且具有多潛能性的多能幹細胞,找到了可能使人類「返老還童」的辦法。2015年1月,瑞士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發現了一種可以延長果蠅壽命的基因。2015年7月,美國西北大學專家發現了秀麗隱桿線蟲啟動老化過程的基因開關,並指出該機制與人類的衰老機制相似。當人類長生不老的夢想真正實現之時,地球有限的資源將難以滿足人口只增不減帶來的無限需求,地球現有的歷史、生命發展規律和生態平衡必將被打破。復活滅絕動物將擾亂生態平衡。人類迫切希望藉助基因工程復活史上滅絕的動物。2013年,俄羅斯科學家在北冰洋發現了一具保存較好、有液態血液的猛獁象屍體,在其身上有可能找到活細胞,藉此利用克隆技術復活猛獁象並非希望杳無。
(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隻體細胞克隆動物綿羊多利誕生。)2013年3月15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舉行了題為「抵抗滅絕活動」的科學會議,眾多遺傳學家、野生動物學家、環境保護專家和倫理學家展開激烈討論,大多數與會科學家除認為復活滅絕動物十分困難且毫無意義外,也發出嚴重警告,滅絕動物「復活潮」一旦開始,恐龍等大型動物將直接威脅現有物種的生存,甚至能導致毀滅性災難,類似《侏羅紀公園》的恐怖場景有可能成為現實。
轉基因作物的優勢被盲目誇大。從2007年到2009年末,法國科學家在轉基因作物的動物實驗中發現了相當確鑿的對動物有害的證據。我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實踐也已證明,轉基因農作物不僅不能增加產量,而且抗蟲、抗病性能也會隨種植時間的延長而逐漸遞減,我國南方種植的抗蟲轉基因棉花到第三代後,不僅抗棉鈴蟲性能明顯下降,而且導致蚜蟲和粉虱等其他非主要害蟲猖獗,同時,其抗枯萎葉病能力也大幅降低,黃萎病、枯萎病大面積爆發,產量下降,最終可能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轉基因作物破壞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均必須依賴遺傳才能維持,破壞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也必將影響遺傳多樣性。轉基因農作物通常比傳統農作物具有更強的抗病、抗蟲、抗旱、抗倒伏等能力,生存競爭優勢明顯增強,農民種植傳統農作物的積極性已經不高,傳統農作物品種已經逐漸稀少。若任其發展下去,轉基因農作物必將淘汰傳統農作物,甚至使原有品種徹底滅絕,全球具有不同遺傳特徵的農作物品種和類型將逐漸單一化和絕對化,勢必加劇農作物遺傳多樣性的喪失,直接導致人類食物來源和品種的多樣性受到破壞,最終必將危及人類的糧食安全和生存安全。此外,轉基因植物通過花粉傳播同野生親緣植物自然雜交後,人工插入的基因就可能水平轉移到其他農作物、野生植物中,形成新的競爭,這種基因漂移也被稱為基因污染。這往往會使非轉基因植物種子純度下降,影響傳統種質資源的遺傳完整性,嚴重的甚至可導致野生物種的群體滅絕,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作為大豆原產地的中國,大量進口或種植轉基因大豆,肯定會污染中國的原產大豆基因;同樣,轉基因水稻的引進也必將對袁隆平的高產雜交水稻產生影響,最終不僅將破壞中國農作物的遺傳多樣性,也將危及中國的糧食安全。轉基因作物影響生態多樣性。抗除草劑農作物的抗草甘膦基因有可能漂移到雜草或野生近緣植株中,一旦野生近緣雜草從轉基因作物那裡獲得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等競爭優勢並能穩定遺傳時,就會產生能抗除草劑的「超級雜草」。
(人類染色體的掃描顯微圖。)加拿大商業化種植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油菜僅幾年,便在農田中發現了難以治理、能同時抵抗3種不同類型除草劑的雜草化油菜植株。外源基因在近緣種和常規品種中穩定表現,可造成原有等位基因缺失,引起野生資源性狀丟失,甚至導致某些野生資源的消失。我國科學家指出,抗蟲和抗除草劑轉基因水稻是否會通過基因漂移逃逸到雜草稻群落使之變成難以控制的雜草,應是轉基因水稻商品化種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環境生物安全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生物多樣性亟待保護。針對生物技術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謹防生物技術誤用和濫用。理性認識基因技術的負面影響。理論上,轉基因確實存在諸多不可預測的風險。實踐上,轉基因對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需要一個較長時期才能顯現。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理性認識、科學對待轉基因技術,要清醒地認識到其存在的潛在危險,加大對轉基因研究的深度和力度,建立轉基因對生態多樣性影響的評價體系。強制同步開展雙向研究。一是開展任何轉基因動植物研究項目必須同步進行原物種基因保護和復原研究,提出原物種基因復原的可靠方案,並開展實際恢複試驗,確保轉基因動植物外來基因能夠無損消除,任何一項沒有復原方案的轉基因項目均不得投入試驗或大規模種植(養殖)。二是任何一項有關轉基因的研究項目、戰略規劃、法規制度,必須由不同單位、不同組織同步開展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的研究論證,並向社會公示雙方或多方的論證結果和主要論據,以滿足科學決策之需,任何一項沒有不可行性論證報告的項目,均應視為不可行。
依法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國際社會和我國制訂了多項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規制度。我們應該以國際、國內的相關法規為準繩,並針對自然保護區立法、生物遺傳資源管理立法的不足及空白,逐步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規體系,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為依法開展轉基因研發應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建設原生物種種質資源庫、基因庫,按生物種群類型及分布區域,在全國按區域建立類似於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中國兩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對野生生物實施原生境保護。
推薦閱讀:
※挑戰最難癌基因KRAS:靶向 免疫齊上陣
※孫悟空的「72變」,從科學角度看能否實現?
※CRISPR的基因治療:中國憑什麼領先美國?
※修改人類基因 嬰兒可被設計?
※請問孕檢結果人類巨細胞病毒IgG陽性,人類巨細胞病毒IgM陰性嚴重嗎?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