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間道》——如何學中醫(任之堂主人)之四
這樣來看待人體氣血的循環,就會比較清晰。但人體臟腑能量是這樣的絕對對稱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氣血這樣向一個方位運行,這正中線還能否垂直?我想因該不會,如果左右陰陽是對稱的,那麼臟腑的能量就應該不對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上面這個圖中的臟腑分界線是不正確的,應該是傾斜的。我們可以畫出這條傾斜線,這樣就能比較準確的說明問題。 |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四個要點:第一:心臟的能量以陰為基礎,但向陽轉化。即:心臟以陰血為基礎,以心火為表現形式。進一步說明,心血雖然屬陰,但心是屬火的,心就好像一個燃燒的火球,火球中央是油。火以油為基礎,油以火為表現形式。第二:腎臟的根基為腎陽,但向陰轉換。即:腎臟以腎陽為基礎,以腎水為表現形式。進一步說明,腎陽雖然重要,但腎臟是屬陰的,腎臟就好像一個被水包繞的水球,但水球中央是一團火。第三:脾屬陰,主濕,但能量右傾斜,意味著雖然脾臟屬陰,但升發的是人體的清氣、陽氣!脾喜燥!第四:胃屬陽,主燥,但能量左傾斜,意味著雖然胃屬陽,但胃氣沉降的是濁陰,胃喜濕!或問:人體四肢、九竅無不對稱,此臟腑能量的正中線卻是偏斜的,與天地之理違背乎?答曰:觀內經原文「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可以明了。如仍然不信,試看地球之旋轉,從現代物理學看,地球是傾斜的。地球的自轉軸並非垂直於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 ,而是傾斜了 23.5度。 明白了天地運行的規律,看過了修改後的臟腑能量圖,我們對人體的理解會更加深入些。任何事物無絕對的純陰,也無絕對的純陽,陰中含陽,陽中含陰,這是總體規律。人體臟腑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在治病用藥時,也不可單純使用陽性的藥物,也不可單純使用陰性的藥物,只有陰陽搭配才能,才符合天地之道。 |
天涯上有人疑問:不太理解「臟腑能量分界線」,為什麼要有這根線存在?你用這線解釋了「脾屬陰,主濕,但能量右傾斜,意味著雖然脾臟屬陰,但升發的是人體的清氣、陽氣!脾喜燥!胃屬陽,主燥,但能量左傾斜,意味著雖然胃屬陽,但胃氣沉降的是濁陰,胃喜濕!」 那麼肝呢,常說肝為剛臟,體陰用陽,在你的圖中怎麼看呢?--------------------------------------------------------------------------------- 我的回答:肝氣主升,具有升發之性,如同初生之嫩苗,陽氣旺盛,肝臟升發的基礎是肝陰,沒有大量的肝陰作為基礎,肝臟也只能是無本之本,所以說肝體陰而用陽! 其實這條傾斜線反應的是一種趨勢,即左側由陰向陽轉變,右側由陽轉陰的趨勢;肝臟在左側,也符合這種趨勢! 任何圖形的描述都帶有作者的主觀思想,人體的左右分界線、陰陽分界線、臟腑能量分界線都不是非常整齊的,非常標準的! 因為每個人的臟腑能量比例各不相同! 有的人心火重! 有的人肝火重! 有的人肺火重! 不同體質導致了不同的個性! 臟腑能量的比例不同,自然分界線也不完全相同。 畫此線的目的是建立一種模型,我們可以依照這種模型來理解人體的臟腑規律、疾病規律。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也是一種模型! 溫病的衛氣營血辯證也是一種模型! 本人設此模型,希望能將中醫複雜的理論簡單化、明了化、直觀化! |
第十八章:學習中醫之醫理本文章之名稱定為:《醫間道》,是想在醫學林海之中描繪出一條學習中醫的道路,便於同行及中醫愛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個修路的人;同時也是想闡述中醫之道,借「道」釋「醫」。這個目標很高,時常甚感力不從心,但為了中醫之振興,願將這些年來對中醫的感悟寫出來,希望看了《醫間道》的人不要大呼上當。自古以來,理是最難說清的,有句話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中醫的很多道理就是這樣,幾千年來的爭執就是這樣過來的,從不入流的醫生,到臨床大家,相互之間互相貶低的事情時有發生。中醫要發展,必須要在理論上達成共識,。簡而言之,就是要形成標準,這樣才能便於學習和推廣,而要形成標準,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從大的視野來談論醫理,才能取得共識,不然盲人摸象,各執一詞。就好比同一個病人,有的醫家說是腎陽虛,有的醫家說是心陽虛……要從大的視野談中醫理論,並讓所有人都認可,難啦!這必要要有較強的傳統文化功底!同時要有較強的臨床經驗才行,那麼如何將治療疾病的理說得透徹,而且大家都能認可呢?我想只有從道的角度,從自然規律的角度來談論,這樣理解問題才能讓大家都能明白。舉個例子,關於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有的人喜歡大劑量處方,隨手就是黃芪100克,有的醫家喜歡小劑量處方,黃芪10克左右很常見,究竟多少合適?在《太氏葯譜》中有這樣一段話:「凡久病、重病和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氣虛弱,不耐重劑,須從小量、微量開始,欲速則不達,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爐,加煤是必須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滅火。如果由微量開始,少添、勤添,很快就能燃燒起來。治病的道理同樣如此,輕可去實,可以理解為以輕治重,輕中出巧,輕中寓速,好比桌上的灰塵,用雞毛撣輕拂即去,若用大掃帚,不僅去塵不凈,反而刻痕留跡......」我們細細體會這句話:好比桌上的灰塵,用雞毛撣輕拂即去,若用大掃帚,不僅去塵不凈,反而刻痕留跡。然後再想想處方劑量大小的問題,我們會有一個很直觀的認識,不是人云亦云。假如我們對中醫所有的理論都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這樣我們就建立了一個相對比較明確的體系,就不會犯一些錯誤!這種體系建立的支架是什麼呢?是陰陽、是五行,支持陰陽五行的基礎是什麼呢?我覺得是生活,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道」,只有達到了這個層面,不論是養生、治病、還是認識疾病,就會豁然開朗!在這一章,我將借用老子的《道德經》,結合中醫理論,結合臨床來談一些醫理,這些個人的感悟希望對朋友們有些幫助。 |
生活中處處有道,那簡單的說究竟什麼是道?借用《生命可以如此》中的一段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說得不那麼玄,道就是法則,宇宙運動、發展的根本法則。像做生意有一個生意之道,成功有一個成功之道,做任何行業都有它自身的一個道理,做到一定的程度,你找到一定的竅門了,這些都是各個程度上的道。道就是隱藏於一切之中的法則。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順應這個宇宙運動、發展的法則,『背道而馳』要出大問題,一定是『順道而行』。所有道,都統籌在一個大道裡面;而大的道就在小的道裡面的運用。中醫就是道在醫學領域裡面的運用。任何一個東西運用的好壞,成敗,都是表明了這個法則運用得怎麼樣。人的世代生活沿綿不息,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處得這個世道、環境的一個根本的規律是什麼,逐漸找到宇宙的大道在這個時代的印證,它的表現形式,它的落腳處。當我們明白了在這個時代裡面道的顯化,形式,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了。「道就是隱藏於一切之中的法則。」世間有正道,也有歪門邪道;人體的生理機制有法則;疾病的形成同樣也有法則……我們談醫論道,論的就應該是「法則」,一種大家都能認可的法則!《道德經》第二章中寫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句話從陰陽的角度來看,說的是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從道的角度看,談的是事物間的普遍規律,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不論什麼時候總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的,這些基本的法則我們隨處可見,如果我們認識事物的深度能夠達到如此境界,同時如果能將其與自己從事的工作聯繫起來,則意義重大。比如臨床上遇到高血壓的病人,我們通常想到的是降壓,其實「高」與「低」同時存在,在血壓高的背後,隱藏著血壓低!可能有人會問,血壓低從何說起,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類患者來分析來體會「低」的地方:第一類患者:由於患者腦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腦部的供血不足,身體反射性的要求心臟提供較高的血壓來滿足腦部供血的需求,這類病人雖然血壓高,但自覺癥狀反而不明顯,如果單純服用降血壓的藥物,血壓正常了,病人反而頭昏加重。治療時尋找到引起腦部供血不足的病因,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治療,病人的高血壓就能治癒。這類病人最常見的病因是頸椎的病變,通過辨證治療頸椎病,高血壓自然就好了。第二類患者:患者四肢外周的供血較差。外周的供血較差,身體反射性的要求心臟提供較高的血壓來滿足外周供血的需求,這類病人一般舒張壓高,單純服用降壓藥效果較差,縱然血壓正常了,頭舒服了,但四肢卻乏力,有的甚至手足發麻。這類病人大多痰濕較重,血脂血粘度高,通過健脾化痰、活血通脈來治療,外周血液供應好了,血壓也就自然正常了。第三類患者,下焦肝腎陰虛。肝腎陰虛,陰不函陽,肝陽上亢,出現血壓高,鎮肝平肝的同時補養下焦,才是治療的根本。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與低、虛與實永遠是相對的,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針對本質尋求最優解,才能達到治病的最佳效果。才能感悟醫學之法則!我們再來看一對:「寒」與「熱」!當病人向我們說「熱」、「上火」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條件反射的考慮開清熱的藥物,其實在「火」的背後是寒!患者體內一定有地方有寒,因為正常人體的氣機會對流,寒與熱之間是可以平衡的,試看經常吃冰糕、喝冷飲的人,涼物天天吃,還是叫熱,吃得月經不調了,吃得下肢發涼了,胸中還是燥熱。其實患者胸中躁動的熱量,正是人體的陽氣,如果我們能將它引到寒邪重的部位,用自身之寒來散自身之熱,豈不妙哉!如何引?得明白為什麼患者自身不能寒熱對流,找到失調的臟腑,針對這些根本問題治療,不是見熱治熱,見寒治寒。有時候活血化瘀可以治上火;有時候疏通經絡就可以散寒;有時候用藥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有時候稍加意念,就可以導火運行……術的方法很多,但道是根本,是關鍵,一味追求術是捨本逐末!經常有病人和中醫說西醫治療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作為中醫如果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見火就下;見虛就補;見實就瀉;見血壓高就用鎮肝葯……這與一般西醫「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又有何分別?高明的西醫也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會治本,比如通過抗凝來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比如通過治療胃病來治療心臟的不適……任何學科到了一定的高度,達到道的境界,都是相通的。更不用說同時治病的「西醫」和「中醫」。一個真正的西醫大家,思想達到一定的境界,他會借用中醫的思維來幫助西醫;同樣中醫要被世人接受,首先得被西醫接受,中醫人必須自身要深入了解西醫,站在中醫的角度,借用現代醫學的成績,提升自己在醫道中的悟力,這樣不僅僅自身提高,也容易被西醫接受!當我們相信切脈的同時,也可以借用現代儀器來驗證我們的脈象,比如當我們切脈認為患者患有卵巢囊腫時,可以通過做B超來驗證,這樣西醫、病人都會很信服。反過來我們看到膽結石的病人報告單,我們再切脈就會體會到膽結石的脈象特點,這樣自身的切脈技術就會得到提高。雖然我們肉眼沒有扁鵲穿牆的透視力,但借用現代儀器,我們都可以做現代的扁鵲……再來看一對:「難」與「易」!「難易相成」,難與易是同時存在的,一個事情,對於張三可能很難解決,對於李四可能很容易解決。「難」與「易」,永遠是一對雙胞胎!想到事情「難」的同時,一定要想到事情的另一個方面「易」,常常易這一面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舉個例子:對於面癱的治療,本人曾經採用牽正散加減,患者治療十餘天未見起色,後配合針灸治療月余始愈。有次一個病人說我的治療效果太慢了,他們老家一般三天治癒,我不相信,患者在附近多處打聽三天治癒的醫生,均為找到,最後不得已回老家治療。患者一周後來見我,病已治癒。細問治療過程,言老家醫生是一草醫,用一種藥粉,涼開水調勻,餐巾紙包裹後塞對側鼻孔,一天就好得差不多了!患者怕我不信,還順便帶了一點藥粉給我研究。我查閱大量資料後得出,此粉乃槐樹內皮研成,後來我也配製了一些,效果果然神奇異常。「難易相成」,當一個複雜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其實問題的背後已經準備了一個很容易解決的辦法,世間萬物均有生克之道,任何疾病都應當有解決辦法,這是鐵定的規律,只是我們需要去研究和探尋!找到這個辦法而已。 |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對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生的角度,一個是滅的角度。何為生?由無變有,由有變博為之生!何為滅?由盛轉衰,由衰轉亡為之滅!前一句談的是一縷生機,後一句談的是一縷消亡。這樣理解生死,理解生死各有其道,我們對人體的疾病形成,身體的恢復才會有深刻的認識。可能許多人不太理解,道生一,談的是生,為什麼又談到滅?如果你將「道」理解為「道既是萬物生髮之道,也是萬物消亡之道」,就不會有疑惑了!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借用《扶陽講記》中的一段話:《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這也是個層面問題,你站在「三」的層面或者是萬物的層面,與你站在「二」的層面,甚或「一」與道的層面來看問題,是完全不同的。站在「三」的層面或者是萬物的層面,事物是五花八門的,所以對治療的方法也是千差萬別,但若回到一個層面,走到「二」上來,問題就變得簡約了,完全變成了兩個因素(陰陽)的對待關係。再若回到一個層面,走到「一」的層面上來,那就更簡約了,古人說,「至道不繁」,正是指此而言。但話又說回來,越是至簡至約的東西越是不容易把握,也越不容易讓人生信…….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再結合臨床來看病理之道。臨床上經常碰到胃氣上逆的病人,這類病人時間長點就會出現慢性咽炎,上逆的胃氣迫肺,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宣發太過,出現脂溢性脫髮、慢性濕疹;胃中濁氣上逆,導致人體清氣不升,患者就會出現經常頭昏……這類病人找西醫看,會下這些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咽炎、脂溢性脫髮、慢性濕疹、腦供血不足……看到這一系診斷的時候,我們如何治療?如果我們站在這些疾病的層面,即「三」的層面,下藥就會很龐雜,內服外用一大堆!當我們站在肺氣宣發太過、胃氣上逆的層面,即臟腑的層面來看問題(即「二」的層面),治療就簡單了不少!如果我們能看到胃氣上逆為關鍵(即「一」的層面),其他的病均為胃氣上逆所致,這樣我們就很簡單了。只用一味葯——枇杷葉,堅持服用一段時間,所有的病都好了。有時會為了起效快些,治療時以「一」的層面為主,同時結合「二」、「三」層面,患者恢復就很快了!看到這裡,再想想制方中的君臣佐使,就應該明白,君葯是針對「一」而設的,並非量大就是君葯,一個處方的君藥用的對與不對,非常關鍵,因為這反映立方之人有沒有看到問題的最高層面!「效如浮鼓」不是神話,如果你理解透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理解了疾病發展的過程,看病就是個比較輕鬆的活了。前面講了疾病的傳變之道,下面再看看人體的生理之道——一縷生機!癌症晚期的病人,一些臟腑、器官都在衰竭,可謂疾病已經發展到「三生萬物」的層面,這時的治療再追尋一,解決疾病之「一」的問題意義已經不大了,就如同已經進入冬天,想將枯黃的樹葉退回到青蔥翠綠已經是不可能的。此時培養一縷生機,由一生二,由二生三,慢慢扶正,或許可以看到第二年的春天。曾經治療一肝癌晚期大量腹水的病人,西醫放療、化療均做完了,包塊也控制了,就是體質差,動彈不得,大量腹水,反覆利尿、補充蛋白兩月余,腹水仍然不消。後經過小劑量中藥扶正,加藥物泡腳,治療月余,腹水消退,體力恢復不少。當人體的臟腑功能因病已經進入了冬季,就沒有必要再想著回到今年的夏天了,培養生機,迎接明年的春天更有意義! |
本帖最後由 piao-peng 於 2010-5-7 12:03 編輯 第十九章:學習中醫之臨床前面講了葯、方、法、理,看完後對中醫有一個整體的感覺了,原來是這樣啊!那如果遇到疾病我們如何來分析,如何來解決呢?前面講的這些東西夠不夠?如果我們面對病人,能解決問題嗎?可以這樣講,如果能將前面的東西融會貫通了,再結合中醫教材,系統看看書,大多數疾病是完全可以拿下來的!如果仍然拿旅行作為比如,可以說我們已經進行了一大半的旅程,接下來我將結合具體病例,結合道學,結合我們前面講的內容,來談中醫!為了給大家鼓勁,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第一個:幾瓣大蒜治好的急症今年3月份的一個晚上,一位患者過來就診,訴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發病已有一周,曾在衛生所靜脈給予抗生素治療三天,分毫無效。自購金嗓子喉片服用後,當時稍稍緩解,用藥之後反而加重,就診時聲音嘶啞,發音困難。診脈:雙寸浮數而緊,雙尺沉細無力。舌尖紅,舌根白。四診合參,當為虛火上炎,復受寒涼,形成虛實夾雜之寒包火型無疑。當時已是深夜,如何能讓病人及時緩解病情?思慮片刻後,處以如下治療方案:1、大蒜兩瓣,搗碎後外敷兩腳湧泉穴。2、大蒜四五瓣,拍碎後,用開水泡茶喝。患者有些疑慮,「能有效嗎?」我說:「大蒜外敷,能將上沖之虛火向下引,引火歸源,病情及時緩解;大蒜泡水喝,能散喉部之寒邪,雖然只是幾瓣大蒜,但寒熱錯雜病機可以化解,放心使用!」第二天患者複診,病已愈十之六七,咽喉已不痛,吞咽也不痛,聲音略有嘶啞,隨後開中藥三劑調理。下面再舉個例子:一位網友發現母親不斷的用手擦眼睛,詢問後得知,最近出現溢淚癥狀(就是老百姓俗稱的「風流眼」),戶外尤為明顯。初步查看後,淚小點帖附良好,淚道未見明顯阻礙。西醫對此沒有十分有效地解決辦法,後尋求我治療意見,我說了一個處方:生牡蠣30克,枸杞子25克,白蒺藜20克,車前子15克煎服,日3次,患者按此方用了七天,癥狀好了一半。隨後處方調整為:生牡蠣30克,枸杞子25克,白蒺藜20克,車前子12克,菊花15克 酸棗仁15克 煎服,日3次。又用了七天,患者室內室外都不流眼淚了,而且覺得眼睛看東西還要比以前清楚了。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中醫治病的效果是很神奇的,並非所說的中醫慢,辯證準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麼我們想一想,為什麼這幾味葯治療「風流眼」會起效,他們是如何在人體產生作用的?想通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解決一系列的問題了!回憶一下我們前面章節講的內容:肝氣從人體左側上升、肝開竅於目、肝藏血,這三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下面我們結合修改後的地圖看看:腎水隨著肝氣的升騰,能夠經過肝經上升,進入肝臟,滋養肝陰,補充肝血。 腎水隨肝氣上升入心,即能濟心火,同時也為補充心陰。 腎水隨肝氣上達於目,則雙目濕潤。 腎水在肝氣升發之力作用下產生的運動變化,是正向作用。
另腎主封藏,能夠收攝腎水,這樣不至於因肝氣升發,腎水升騰太過,這是反向作用。 一正一反,平衡協調,人體心、肝陰分才能保持平衡,雙目才能感覺正常,既不會幹澀,也不會溢淚。這是人體的生理過程,是生理之道。 如果腎虛,封藏力不夠,升發顯得太過,則水濕升騰,肝經被腎水所浸泡,只好借其所開之竅排泄,故出現溢淚了! 第一次處方:生牡蠣、枸杞子、白蒺藜、車前子
生牡蠣入腎,其性收斂,增強腎的封藏之力,從下焦入手。針對溢淚為治本,針對腎虛為治標;枸杞子補養腎精,針對腎虛為治本;車前子清利肝經水濕(這一點在《醫學與生活》:眼鏡的感悟中寫的比較清楚,有興趣了解的可以在丁香園或我的博客上看原文)。 這三種葯相結合,則病情可以控制。用白蒺藜,因為沒有看到患者本人,老年患者,推測可能夾有肝風,所以加一味祛風的葯,這樣至穩至妥。如果臨證四診時無風證,可以不用此葯,上三味葯即可。患者服用七天後,病情只好了一半,按照常理,七天應該治癒,只好一半,說明除了腎虛之外,確有肝風,風為陽邪,易襲陽位,所以第二次處方加菊花,輕輕之品,清利頭目之風。 很多人對加酸棗仁不理解,車前子服用七天後,肝經水濕被清利的同時,容易出現清利太過,導致肝血生髮不足,連帶心血也會不足(肝不生心),用酸棗仁養心肝之陰,防止車前子用藥過久出現傷肝陰的副作用。 看完了第二個案例,我想說幾個問題: 1、車前子使用過久,傷及心、肝之陰,還有沒有其他的藥物也有這種情況?
2、流淚過多可以如此分析,那麼小孩子口水過多的問題如何分析?小孩子鼻子流大量濃鼻涕的問題?病人經常吐唾沫如何分析? |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車前子使用過久傷肝陰、傷心陰,這樣的藥物還有沒有?回答是肯定,當然有!還是讓案例來說話。2009.11.12日下午,一個老病號過來急診,就診時雙人扶入診室。患者下午上課時突發眩暈、嘔吐,視物旋轉,伴嘴唇、手指發麻,就診時仍不時噁心,切脈左寸細微若絕,右寸關浮郁有上越之勢,兩年前曾發過一次,醫院診斷為腦供血不足。結合脈象考慮為金侮火,即心陽不振,肺金侮之,進一步加重心臟氣血供應不足,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形成清陽不升,濁陰上逆的病機。急重掐右側內關穴,重按左手勞宮穴,意在調暢胸中氣機,改善心之供血,大約三分鐘後緩解,切脈,左寸稍細,與剛來時明顯增強,右寸關上越之勢明顯減弱,遂沖小柴胡顆粒一包服後,自行回家。整個過程前後大約十來分鐘。病人走後,細思病人病情,患者素來有心陽虛衰,心血不足,經常每月都要服上一兩付養血通脈的藥物才感到精力充沛,前幾天,單位發抗H1N1流感中藥三包,當時我觀其葯中有淡竹葉20餘克,患者執意要服,我不便明言阻止,今觀其脈,乃竹葉清心火、傷心陰之禍也!竹葉清心火,利小便。我們再想想經典名方導赤散,用生地、竹葉、木通、甘草治療心經火熱證,其中的竹葉、木通清心火、利水濕,生地養陰。既然用利濕葯,清熱利濕,為什麼又加養陰葯,難道不怕增加濕邪,抵消利濕葯的作用,使療效大打折扣?如果不用生地行不行?絕對不行!上面的例子就是使用竹葉所致;曾經有人用大量利濕通淋的藥物治療急性膀胱炎,三天後,患者尿頻、尿急好了,但出現心慌、心悸,在醫院做心電圖,心律不齊,早搏。吃倍他樂克幾天,控制不好,後來找到我,看了看前面醫生開的處方。患者服用大量利濕通淋的藥物,車前子、淡竹葉入心經,利濕通淋的同時傷了心陰,心血不足了,我讓病人吃了些酸棗仁、柏子仁,第二天就好了。導赤散中的生地就有防止竹葉傷心陰的作用!除了竹葉、車前子外,還有嗎?還有,如燈芯草!臨床中體會,凡是利濕的藥物,都有傷陰分的可能。觀其入何經何臟,就可明白將會傷何臟之陰。藥物是雙刃劍,治病就是糾偏,就是折其病勢,短期可以,長期必傷臟腑,或傷陰,或傷陽……能明白此理,則就不會做一個魯莽的醫生,就會感受到「醫術」是一種「藝術」!為了加深印象,我們在看看其他利濕葯。澤瀉,利濕的同時容易傷腎陰,不可久用,若久用必須要配養腎陰的藥物。六味地黃丸的配伍就是典型的代表。桑白皮清肺火的同時容易傷肺陰,所以對於肺火旺盛,乾咳者,用此物時必須要配合養肺陰的藥物。即便是痰多者,久用,大劑量使用,仍需要考慮傷肺陰之弊端。要成為一個高明的中醫,必須對每味葯了如指掌,這樣用藥才會不失偏頗,起效才能立竿見影。說說容易,做到很難啊!很多病人和醫生總認為中藥無副作用,其實,如果藥性用反,病人服後會出現明顯的不適反應,愚者自認為是起效反應,殊不知身體已傷。肝陽上亢的病人,即使血壓不高,柴胡用量也要少,而且其用意為反佐,否則,肝陽更亢!大氣下陷的病人,縱然有嗝逆等表現,赭石、枳實、旋覆花、竹茹、沉香、枇杷葉等也均要慎用,不是因為這些藥物毒性大小問題,而是藥性升降的問題。也許你用枇杷葉將人治死了,自己還不知道!腸道本有積寒,縱然心火亢盛,黃連、黃芩也要慎用,用時別忘了配上艾葉、茴香、附子、乾薑等!藥物對人體造成不適就是毒性,藥物之所以稱之為葯,皆具有偏性,用藥不辯升降沉浮,動手便錯,治病不辨寒熱虛實,淡竹葉、車前子也能殺人,作為醫者,當慎之又慎!火神派強調薑桂附,我們要看到補陽過度會傷陰,大劑量使用附子、桂枝,往往會傷及心陰,導致心血不足。附子導致心律失常就是傷了心陰,如果劑量盲目加大,有時還會暴亡。心臟就好像一個油燈,你將燈火燒得很旺的時候,光亮是很大,但卻消耗了大量的油,補充燈中的油才能使火光持續,不然的話,結局一定是油干燈熄!從太極來看人體(在《太極與醫學》中寫的很詳細,此文發在丁香園、愛愛醫和我的博客上,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只有陰陽的不斷轉換補充,人體這個大太極才能正常運行。夏天固然萬物生長旺盛,但如果一年四季都是夏天,萬物的生命反而會過早衰亡。我在這裡不是反對火神派的思想,個人認為凡事有度,有張有弛,才能順利發展。真正的火神派祖師鄭欽安,也是強調陰陽各自的重要性,倒是現在的火神派卻一味提倡補火,還提出「補火生陰」之說,初學中醫者切不可勿入歧途。 |
上面講到了車前子使用時間長的副作用,同時適當的進行了發揮,下面我們再看看第二個問題:「流淚過多可以如此分析,那麼小孩子口水過多的問題如何分析?小孩子鼻子流大量濃鼻涕的問題?病人經常吐唾沫如何分析?」經常看到小孩子流口水,流得下巴、脖子患了濕疹,家人只好給圍個小布片,一天到晚,布片都是濕的,到醫院就治,很多西醫認為是缺鈣,要補鈣,補了也照樣流。這樣的情況該如何分析,如何下藥?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屬先要弄清楚「什麼是五液」!前面講五行時講過,現在重複一遍!五液,是指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液或排泄液。《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五液與五髒的關係非常密切,這種五液分屬於五髒的歸類法,稱為「五臟化五液」。前面談到迎風流淚,我們從肝入手,效果很好。小孩口水過多,口水就是涎,為脾所化生,我們就應當從脾入手。脾有統攝的功能,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脾虛之後統攝不足,自然就口水多了。所以臨床上遇到此類患兒,建議用芡實、白蓮米煎水當茶喝,增強脾的統攝作用,脾強健了,統攝有權了,自然很快就見效了!口水的問題解決了,鼻子流大量濃鼻涕的問題如何分析呢?鼻涕為肺液,看看地圖就知道,肺液來源在於脾,所以說脾虛的小兒,除了流口水,也經常流大量濃鼻涕,想通了這些,運用白蓮子、芡實、苦杏仁、枇杷葉煎水喝,健脾斂肺,很快就好了!依次類推,看見經常吐唾沫的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反應吐的是鹹味唾沫,治療時,收斂腎氣,增強腎的封藏能力,比如鎖陽配五味子,就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學中醫的,能夠將問題看得如此透徹,就不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西醫說中醫沒有標準,五臟化五液就是標準。就好比「天上的雲是地上的水所化生,雨水是天上的雲所化生一樣」,中醫質樸的理論,是自然之道的總結。上面講了五臟化五液,出現五液過多的治療,按照老子的理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多與少」也應該同時存在,有「多」就有「少」,五液過多人不舒服;五液偏少人同樣也會不舒服。汗少了,皮膚就會幹燥!淚少了,眼睛就會幹燥!涕少了,鼻子就會幹燥!涎少了,就會口乾舌燥!唾少了,吃飯就不香甜!任何事情過或者不及,都是不正常的反應,中醫治療疾病,就是調偏,糾偏。 |
最近比較忙,沒有及時更新,抱歉!上面談到五液偏少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這五液偏少,臨床上有沒有?肯定是有的!淚液少的病人,經常眼睛乾澀,現代儀器檢查基本正常,沒有原因可循,只好採用滴點眼藥水來解決問題。其實只要補養肝陰就可以了。看看我們前面所說的地圖,肝陰來源於腎水,腎水不足的病人,肝陰自然匱乏,肝開竅於目,肝陰不足,自然眼睛失潤、乾澀。治療時補養肝腎之陰就可以,用什麼葯好呢?杞菊地黃丸就是很好的辦法,也許大家會說,臨床上就這麼治療的,沒什麼什麼可言!在這裡我想說,治病時,知道用此葯是對的,但更應該明白為什麼用此葯,藥物在體內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知其原,還得知其所以源,這樣才能對中醫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一通百通。涕少了,鼻子就會幹燥!很多病人反應鼻子乾燥難受,有的甚至發展到了萎縮性鼻炎,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鼻腔的失潤乃肺之所化,遇到鼻腔乾燥的病人,養肺陰,同時增加肺的宣發力度,自然就好了。我們深入想下去,為什麼一個正常的人,會出現肺陰不足呢?看看地圖就會明白,肺陰不足的根源在於脾,就好比前面所說肝陰不足責之於腎,這裡肺陰不足責之於脾。脾虛,脾的升清作用不夠為其根本原因,想到這些,健脾益肺就是治療大法了。鼻腔乾燥的患者,治標可以採用麻油滴鼻子,麻油涼潤,對鼻腔乾燥很有好處。治本,健脾益肺,運用党參、白朮、百合、沙參等藥物,肺陰不足解決了,鼻腔自然濕潤了。我們正常人,秋天經常感到鼻腔乾燥,又是為什麼?秋燥傷肺,秋天乾燥,傷了肺陰,這時吃點大自然賜給我們秋天產的水果——梨,就能解決問題了。不信的朋友可以試試!肺主皮毛,如果肺陰不足,除了鼻腔乾燥,最常見的是皮膚乾燥,秋天看看我們的皮膚,很少有不幹燥的。如果人一年四季都肺陰虛,一年四季皮膚都乾燥,會出現什麼後果呢?臨床上經常看到患者皮膚燥裂,有的皮膚乾燥如蛇皮,摸上去糙手,有的甚至皮膚慢慢失去了知覺!這些頑固性皮膚病,現代醫學很難治療,想通了上面的道理,調理脾肺就可以解決問題。前段時間,有個朋友找我,談到電視上介紹某個專家治療玩固性皮膚病的事迹,事迹中談到白朮在《本經》記載有療死肌的作用,因為這句話,專家運用白朮配蒼朮治療一個頑固性皮膚病,還將此病例介紹的很玄乎。其實明白了白朮健脾,脾能生肺,健脾能補肺陰,就很容易理解《本經》中的話。治療所有乾燥性的皮膚病,白朮是不可缺少的藥材!關於五液減少之病症,就談這些,有興趣的可以仔細琢磨這裡面的道理,想通了這些道,一些現代認為的疑難雜症,治療就簡單了。
在胃病中最難治療的當屬西醫所說的萎縮性胃炎(簡稱CAG),當伴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時,病情更重了,現代醫學稱為胃癌癌前病變,其向癌症轉化的幾率比較高。此類病人的臨床表現是以胃痛、胃脹、納呆為主,嚴重時吃什麼東西都覺得胃脹,平時經常胃疼,而且很難緩解,西醫對此毫無策略!本人曾經有幸參與了一項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課題的研究,觀察了670餘例患者,這些患者有重度的,也有輕度的,通過治療前後對萎縮腺體及不典型增生進行病理切片對比觀察,中藥還是很有優勢的,在這幾百例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徹底治癒了,這裡的徹底治癒是臨床癥狀消失,病理切片恢復正常;達到臨床治癒(癥狀消失)的佔90%以上。因為本人參與過觀察和統計,所以結果是絕對可靠的。大家可能會問,是什麼葯有如此神效,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半夏瀉心湯化裁出來的,由半夏、黃連、黃芩、乾薑、人蔘、延胡索組成。我前面談到胃病的治療要處理好「寒」與「熱」的關係,這裡的胃病,不僅僅指一般的淺表性胃炎,對於重度萎縮性胃炎也是如此,對於胃癌也是如此,因為從道的角度,從最高的層面上來看就是如此,如果你相信這些話,並實踐了,有心得了,你治療胃病就會丄一個台階。
|
推薦閱讀:
※龍圖中醫講堂 第十講:治
※中醫養生:看耳朵知壽命長短?厚大代表腎氣足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口訣
※生活處處有中醫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