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式陋習」司空見慣 一邊痛恨一邊隨大流

中國式陋習」司空見慣 一邊痛恨一邊隨大流正文我來說兩句(967人參與)2012年10月17日09:07來源:新華網列印字型大小保存到博客原標題[[熱點冷眼]有多少「中國式陋習」我們司空見慣?]新華網記者 韓元俊 陶葉連日來,「湊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引起社會的廣泛熱議。現實生活中,隨意橫穿馬路、踐踏草坪,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扔垃圾……許多人一邊痛恨這些陋習,一邊在自覺不自覺中「隨大流」。這些陋習看似無足輕重,但是卻對社會環境和國民形象有著破壞性影響。幾年前,就有媒體將中國遊客在海外隨地吐痰稱作為「民族的災難」。那麼,還有多少「中國式陋習」我們司空見慣?司空見慣的「中國式」陋習「中國式過馬路」一詞是網友對集體闖紅燈現象的調侃,「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只要我們大家一起過馬路,就沒有車敢撞我們」。「這樣的場景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只要是有了"帶頭大哥",大家就可以過馬路了。」網友「娜時花開」說,紅燈行,綠燈更行!「中國式過馬路」就是典型的「隨大流」現象。這樣的陋習還有很多:在遇到紅燈或者擁堵時,我們經常發現,只要有車佔用非機動車道或者對側車道朝前擠,立馬就會有更多的車輛跟過來,造成更大程度的擁堵;本來沒有路的草地上,只要有人從上面走,立馬就會有更多的人踩出一條路來……有網友循著「中國式過馬路」的思路,將翻越馬路護欄稱為「中國式跨欄」,將開車強行變道稱為「中國式併線」,將逆行造成的堵車稱為「中國式堵車」,將隨地吐痰稱為「中國式吐痰」……很多時候,不管有意無意,各種隨大流的做法成了一種自然選擇,人們甚至認為,不這麼做反倒不正常、不便利。陋習折射三種「中國式心態」為什麼我們一邊痛恨這些陋習,一邊卻在重複著這些陋習?在新華網一項互動調查中,許多網友認為,諸如「中國式過馬路」式的陋習反映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手機號為152 XXXX 6541的網友說,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有種「從眾心態」,覺得別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話就是傻,「隨大流」最終造成了紅綠燈形同虛設。手機號為159 XXXX 2934 的網友認為,一些人規則意識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種從眾心理,即便違法也心懷僥倖,只希望別人做到,對自己則網開一面。「某些人在馬路上違反規則之後,會獲得相應的利益,比如插隊走得快了,另外一些人不由自主受其影響,也就同樣去違反規則。有不當行為獲利的榜樣,那麼其他人也就照辦了。」華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遲毓凱說。一些網友則認為「中國式」陋習中蘊含著一種「成長的煩惱」心態,「自己開車時責怪走路的,自己走路時責怪開車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都有這種感覺?」一位有著9年駕齡的網友表示,開車時總是很討厭行人闖紅燈,自己走路時,卻很討厭汽車為什麼不讓一下行人,「如同做女兒時討厭媽媽的管束,等當了媽媽,又討厭女兒的叛逆。站在自己的立場,總是別人的錯。」還有網友指出許多人的「從眾」源於「鴕鳥心態」。「在東方文化中,人之所以不犯錯誤,是因為怕別人瞧不起,丟臉,尤其在熟人面前。這種心態在熟人社會中運作良好,因為大家彼此熟悉,都能彼此看到對方表現,彼此監督。然而,在馬路上,明顯是一種生人社會,大家都是陌生人,犯了錯誤,一走了之,誰也不知道,所以更可能犯錯誤。」遲毓凱指出。遲毓凱說,種種「中國式」陋習和我們的規則意識、從眾心理、環境影響、習慣養成都有關係,我們從小偏重於宏觀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強調得太少。向「中國式陋習」說不由「中國式過馬路」引起的討論正在互聯網上持續發酵,許多網友由此及彼地開始檢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錯誤」,齊聲向「中國式」陋習說不。手機號碼為138 XXXX 7024的網友說,法規是一定要遵守的,不講規矩,只言利害,甚至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或者自己的小方便,就毫無顧忌,拋棄規則,最終造成的一定是大不便、大麻煩。「你是什麼樣,中國就是什麼樣。維護良好的公序良俗,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網友「思潮如涌」說,「中國式過馬路」是社會生態的一個縮影,當我們在埋怨別人素質不高時,也應該想像自己是否也有某些行為被別人埋怨素質不高,每一人文明的中國人才構成一個文明的中國。「向"中國式"陋習說不!衷心的希望種種陋習永遠都是極個別現象。」網友「成長的階梯」說,「我們的心應當安靜下來,但願我開車時不要再討厭行人,走路時也不要討厭汽車,我將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
推薦閱讀: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 焦慮的母親 失控的孩子?
一百年前的中國式生活
《經濟學人》:中國電影業迷失於「中國式好萊塢」(下)
中國式家庭的硬傷,根源卻是這個
「中國式親情」為什麼會成為枷鎖

TAG:中國 | 中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