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九集)

  請掀開經本四十八面第二行。這是依《大智度論》來解釋一心三觀:「一心三觀者,此出釋論,論雲,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祗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故名一心三觀,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種智,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寂滅相者,是雙亡之力,種種行類相貌皆知者,雙照之力也。」這段話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所講的。一心三觀是修學最殊勝的法門,也就是方法。但是首先要知道宇宙人生的實相,才能夠提得起一心三觀。這段話裡面,末後給我們說得很明白,也是他為什麼能夠成就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換句話說,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圓滿的透露出來。因為心法、色法,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物質,乃至於整個的虛空法界,是一心中變現出來的,這是事實,這也是一心三觀的理論依據。心實在說只有一個,哪有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虛妄的。怎麼會變成虛妄?就是有分別執著,一起分別執著,就變成無量無邊。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心是一心,一心具足一切法,三諦三觀就是一切法的濃縮。

  三觀是能觀,三諦是所觀,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觀的心簡單的說就是清凈心,清凈心是寂滅相,它的作用是照見。這段文上把這個意思說得很圓滿,說得很好,經文很短,「寂滅相者,是雙亡之力」,亡是離開,也就是「真心理體不立一法」,六祖所謂的「本來無一物」,這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心,有了一物就不是真心,那就變成妄心,所以真心裏面不能有一絲毫東西在裡面。真假、邪正、是非、善惡,這都叫二。這個雙,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相對,要把這個徹底離開,然後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就是講種種行類相貌皆知。為什麼皆知?就是你清凈心起的覺照之用,叫照見,這個撿別不是情見,是照見。

  一心三觀實在是上上根人所修的,一般人沒有法子從這裡下手,一般只有從次第三觀上下手,這是上上根人。可是在凈宗這個法門,《大經》裡面給我們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向稱念,給諸位說就是一心三觀。為什麼?因為能念的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始覺、本覺都圓滿具足三諦三觀,這是我們一般念佛的人不知道。所以持名念佛,不但是古來祖師大德們讚歎,諸佛菩薩都讚歎,什麼人都能修,不知道所修的是究竟圓滿的法門。即使完全對於教理不通達,只要能夠老老實實的去念,念到相當的時候他就得定。念到煩惱不起現行,就成就念佛三昧,不知不覺自然成就三昧,不要刻意去修,所謂水到渠成,自然成就。三昧成就之後,再繼續念下去,念到相當程度就豁然開悟,就像大勢至菩薩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見性,一心三觀就達到,就圓滿了。所以,這個法門實在不可思議,超過一切法門,它下手容易,成功高。在一般講,一心三觀是圓頓菩薩、佛所證得的,沒想到這麼圓滿、這樣究竟的法門我們凡夫也能修。所以,諸位讀了這部經之後,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才肯死心塌地老實念佛。這是這本經對於修凈土的人最大的貢獻,叫我們死心塌地老實念佛。

  我們再翻開五十面看倒數第三行,說「此觀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觀一切觀,一切觀一觀,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觀,攝一切觀也」。這句話實在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一句彌陀,古德稱為「萬德洪名」,萬就是一切,就是無量,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一,一裡面有無量,無量就是一,全都結歸到名號。如果就本經顯義來看,一是講一心三觀,一切就是本經所講的十六觀,一觀就具足十六觀,十六觀可以容攝在一觀;十六觀任何一觀都具足其他的十五觀,沒有一條是例外的。在十六觀裡面,下手最容易的就是第十六講的持名念佛,這我們總沒有問題了!每一觀都圓攝其餘十五觀,所以你觀無量壽佛,也攝其餘十五觀;你觀日觀、觀水觀,也攝其餘十五觀,但是那些觀想的方法很難成就。因為境細,我們心粗,觀不成。持名這個方法,心粗也不要緊,也能用得上功夫,也能得力,同樣它也具足其餘的十五觀。這叫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

  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不再疑惑,所以念佛常講的,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那個不懷疑,不搞清楚總是有懷疑。自己說不懷疑,實在講自己是真懷疑,沒搞清楚。果然不懷疑,他自己一定死心塌地去修去做;自己還不肯去做,可見得他沒搞清楚,決定是懷疑!這樁事情,學人的口頭語容易,言語裡面的真實義要想理解不容易。經典上都是佛的言語,我們念念把言語都學會了,可是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個真實義幾個人知道!這就難了。我的意思你不知道,你的意思我不知道,如來的真實義你怎麼知道!可是經上給我們講的這個原則,我們能曉得如來真實義,我們也知道一切眾生的心意,只要你心清凈了,你就知道。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清凈心生出來的。心生則種種法生,你要是把真心找到,真心起作用了,盡虛空遍法界你都知道了。所以《無量壽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心裏面想什麼他們都知道。這在我們凡夫看起來,這是神通,這神通從哪裡來的?從清凈心來的。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整個佛法講修行的綱領、修行的原則,就是清凈心,不在這上下功夫,那都錯了。

  下面是解釋「無量壽」,這部經題目裡面最主要的一段,在五十一面倒數第五行。「四釋無量壽,正示三觀所觀境也,前明三觀,且以三德三因,而為諦境,蓋是所觀融即,用顯能觀絕妙,須知性中三德,體是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為我一心三觀,亦可彌陀三身,以為法身,我之三觀,以為般若,觀成見佛,即是解脫。」我們只看這段。前面說了那麼多,給我們說明什麼叫能觀什麼叫所觀。能觀、所觀意思搞清楚了,境界非常之多,我們觀什麼境界最好?十六觀裡面,阿彌陀佛是主,說阿彌陀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統統都包括了。所以,這個經題就取十六觀裡面最重要的無量壽佛。他不說「佛說觀日觀經」,你說這樣也可以,「佛說觀水觀經」,十六觀隨便哪一觀都可以。他不用那十五個名字,取第九觀,第九觀是觀無量壽佛,所以經題上講「佛說觀無 量壽佛經」。諸位要知道,十六觀隨便取一個都可以,但是這十六個裡面,阿彌陀佛是主,最重要的。可是諸位要曉得,十六觀裡面觀阿彌陀佛是最難,最不容易。所以題目是標榜著這個,實際上勸我們持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念他的名號,不必去想他的相好光明,相好光明我們想不出來的,怎麼想也想不出來。這個意思就在此地。

  這一句裡面重要的是彌陀三身,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應身。實在講,三身就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才說以為法身,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理體。我們現在三觀,剛才跟諸位說過了,這個念佛能念之心就是一心三觀,所念之佛就是一心三諦,我們三觀就是般若,此地講的跟古德所說都能夠相應。古人講,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始覺、本覺都是般若。觀成見佛,功夫成就就得到解脫,解脫就自在,自在裡面就包括了神通。我們眼不能夠見遍法界,耳在此地聽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這不能算是解脫,六通具足這才叫自在。你心裡頭起心動念我都知道,這是解脫。換句話說,就是自性的本能完全恢復了,這是解脫。

  下面《疏》裡面給我們解釋無量壽,在五十二面第二行。什麼叫無量壽?「無量壽者,天竺稱阿彌陀。」天竺是講印度人,就是梵語阿彌陀在中國把他翻成無量壽。實在要按照梵文來翻,「阿」翻成無,就是無的意思;「彌陀」就是量,實在它的意思就是無量。無量這裡面的含義非常的深廣,簡單舉幾個例子說,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壽命,樣樣都無量,真是無量無邊。在一切無量裡面哪個最重要?壽命最重要,如果壽命沒有,其他所有無量都落空了。譬如說你有無量的財寶,你沒有壽命,那無量財寶別人用,你自己得不到用。所以在一切無量裡面,最要緊的就是無量壽。因為有無量壽,這一切的無量自己才能真正得到享受;沒有無量壽,其他的無量全都落了空,那都不是真的無量。所以,阿彌陀翻它主要的意思是無量壽。阿彌陀絕對不是只有無量壽一個意思,諸位要曉得,它的意思說不盡,就是窮劫也說不盡。

  下面要給我們說真相了。「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身、壽、量統統談不上。先要曉得佛是什麼?我們今天一看到佛這個字,就想到一個人。人,他怎麼沒有身體?沒有身體還能叫人?諸位要知道,「佛」的意思是覺,覺性沒有身體,也沒有壽命,也不落在數量範圍之內。覺性是什麼?覺性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稱之為真如本性,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的。真如本性有多大?那就沒有法子思議。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本性是能變,虛空法界是所變。你要問它以什麼為身?唯有沒有身,它才能變虛空法界,要有身,它怎麼變的出來?它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沒有壽量;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就絕對不落在數量裡面。

  我們凡夫很可憐,凡夫,你看找個高明的算命,就能把你一生的命算的一點都不錯。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世界的命運,都可以能算的很準確。為什麼?落在數量裡面,所以才能算的出來。為什麼有數量?因為你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落在數量裡頭。你哪一天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超越數量之外,誰給你算也算不準,為什麼?超越了。超越就是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就超越了,心一動念就有數量,不動念沒有數量。所以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所以它沒有身、沒有壽,也沒有量,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個話說起來實在是很難懂,這是真相,這是事實,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就是如此。

  因為很難體會,不是我們一般人的常識,不但我們沒見到,沒聽說過,連作夢也沒夢到過,所以諸佛菩薩常常用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比喻裡面常用的「夢幻泡影」,譬如作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從哪來的?夢不能說沒有,確實有,有這個事情。夢是真的嗎?我們曉得夢不是真的。夢既然不是真的,還有些人作夢,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來找我,這個夢到底是什麼意思?夢不是真的,還有什麼意思?連個虛妄的夢還要執著、還要把它當真,這是迷惑到所以然處。夢就是心變現出來的,佛法上常講「真如不守自性」,自性是清凈的,它不清凈它動了,心動了,真心動了就現虛空法界。你晚上睡覺睡得不好,妄心動了就作夢,所以有定功的人不作夢。有定功的人,他在睡覺的時候他心還是清凈,他的心不動,他就不作夢。

  佛教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古人就講「智人無夢」,智人就是心地清凈,心地真誠,處事待人接物心地真誠,沒有一點虛假的,這種人夢很少,不大容易作夢。夢作得多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他就很會作夢,而且做的夢是亂七八糟,他胡思亂想。從這個地方證明了,你那個心,我們不說真心,講你的妄心。你看《楞嚴經》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尊者,問他心在哪裡?並沒有問他真心妄心。不管是真心妄心,心在哪裡?我們現在講的妄心,妄心就是我們常講的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八識,這個東西在哪裡?到晚上作夢就發現了。為什麼?妄心現相了,它不現相我們找不到它,不曉得它在哪裡,它一現相我們就把它抓住了,夢境就是的。能作夢的,假設能作夢的是真心,所變的夢境是妄相,全真即妄,你的真心就變成妄境,全妄即真,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妄心。

  那個境界裡頭,我們要問,誰是自己?作夢一定有自己,什麼人作夢夢中沒有自己的?你們哪個人夢中沒有自己的?這不可能的,一定有個自己,還有人,還有山河大地,還有許多東西。你如果真的明了那些東西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原來樣樣都是自己。從這個淺近的事相往深遠處去體會,我們今天整個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叫不守自性,變現出來的。虛空法界、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全是自己的自性。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的自性在哪裡?你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就是自性。你哪一天真正肯定了,這一切境界完全是自己,你就證得清凈法身。如果你說那不是我,他跟我不相干,這叫迷失自性。

  佛給我們講的很清楚,我們明白了,是不是真明白了?還是迷惑顛倒。為什麼?我不是他,他還不是我,這種堅固的妄想執著沒有法子打破。這個妄想執著要打破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什麼時候把這個堅固妄想打破?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只要你一破,肯定虛空法界是自己一個人變現的,你就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這個時候你心地清凈平等,你的慈悲就是建立在清凈平等心上,大慈大悲。你對待佛、對待一切眾生,決定沒有第二個看法,生佛平等。平等的恭敬,清凈的讚歎,那個時候修行就是普賢十大願王了。十大願王,普通人做不到,在凈土裡面,必須是得理一心不亂之後才能修。一般講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時候修行就是普賢行;沒有到這個境界,沒有辦法修普賢行。因為普賢行他心是清凈平等的,我們的心不清凈、不平等,不知道一切萬法是自己,你裡頭有障礙、有界限,這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是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的,他真的是萬法是一體。

  這是講的法身,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以萬法為自身。就好像作夢一樣,那個夢境,夢中整個境界就是一個身相。不是說一個身的身相,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它現成相了,這個相稱之為法身。法身也是無身、無壽,也超越數量,所以法身不生不滅。

  下面講,「隨順世間,而論三身」,這是佛法的權巧方便說。權巧方便的目的,是叫我們悟入真實的境界,因此佛所說的一切方便法千萬不能執著,執著你就不能悟入,這點非常的重要。這是隨順世間而論三身。「亦隨順世間,而論三壽」,三壽就是法身壽、報身壽、應化身壽。「亦隨順世間,而論三量。」可見得佛講身、壽、量都是隨順世間人說的,在佛的知見裡面決定沒有這些東西。佛心清凈一法不立,你看《壇經》裡面印宗法師初遇六祖的時候,向六祖請教黃梅,黃梅是五祖,五祖平常教誡人有沒有講般若、解脫?他般若、解脫是怎樣講法?六祖回答他就非常之妙,「般若、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不跟他講什麼是般若什麼是解脫,一句話就把他堵死了。這個意思就是講,你還在佛講的這些名相上去執著、計較,錯了,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是什麼?就在佛的名相上起心動念,這是心緣相。你把這個統統離開了,你的清凈心現前,那就叫佛法。佛法就是清凈心,佛法就是心裏面什麼都沒有,那叫佛法。

  可是諸位要聽清楚,你要聽到佛法什麼都沒有,好了,你什麼念頭都斷掉,那變成無想定。你修成了也成不了佛,到四禪天、無想天裡面去當天人,壽命完了還要墮三惡道。為什麼無想也不是佛法?諸位想想,清凈心裏面有個無想,還是有「無」在,所以無想也不能有。有個無想,對面就有有想,還是二法。什麼是不二法?這不二法,心裏面的確有想不能有,無想也不能有。從有想、無想又變成了亦有想、亦無想,亦有想亦無想也是錯了,非有想、非無無想還是錯了。這真是叫你「開口就錯,動念即乖」,你從這些地方去體會。所以,佛說一切法決定不能執著,你要執著就錯了,就是最怕的產生這種副作用。

  下面說,「法身者,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這句說得非常之好。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能變萬法的那個理體、那個原理。我們今天科學、哲學家,都在探討宇宙從哪裡來的?生物是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是沒錯,會不會有答案?給諸位說,永遠沒有答案。自古至今,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包括宗教家,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找到答案。答案是許多,學說是許多,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真正的答案在大乘佛法里,就是法性。為什麼他找不到答案?他用頭腦他去思考,思考是落在心意識裡面,就是胡思妄想,妄想怎麼能找到答案?不可能!什麼時候答案現前?妄想斷掉,答案就現前,統統明了了。所以,佛法用的方法是叫你斷盡思考。

  可是世間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不喜歡用思考,怕用頭腦傷腦筋,對於這一類眾生,佛就叫他們修禪。禪是不用思考。有人喜歡思考,喜歡思考佛就叫他學唯識,唯識教他天天去思考,又是一個方法。唯識的理論叫「思盡還源」,他回頭了,回頭就見到真性。所以不思考能見性,思考到了極處的時候,回過頭來也能見性,佛的方法很巧妙,很多。念佛這個方法也是不用腦筋的,也是不用思考的,他跟禪跟密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方法手段上不一樣。禪是決定不能有一樣東西,凈,有個阿彌陀佛,所以比禪要方便,比禪要容易。

  這個地方講師軌法性,這句話什麼意思?註解裡面有解釋,在五十三面第三行最後一句。「言師軌法性」,什麼叫師軌法性?「是舍通從別,通則生佛俱軌法性,然九界雖軌而違,如人依師,不順師教,唯有諸佛,從初發心軌法而修,今能究竟冥合法性。」法性是能現、能變,佛在大經上跟我們講宇宙萬法的來源,「唯心所現」,這個心是真心,「唯識所變」,識是妄心。真心所現的境界是平等的境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為什麼變成十法界?是識變的。識雖然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諸位要知道,不是真的變,真的變那就違反了本性,這個變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雖然是虛妄的,就是講錯認了,錯認並沒有改變事實,但是受用就不一樣了。譬如經上講的「蒸沙作飯」,煮飯咱們用米,他誤會了,他認為沙可以把它煮成飯,這是錯認。沙還是沙,米還是米,絕對不是因為你錯認了,沙就變成米,沒有這個道理。這就說明一真法界永遠是一真法界,你把它想成十法界,並非事實,事實還是一真法界。可是你想錯了,你得的受用也就錯了,你的享受也就錯了,這裡面就有苦樂的差別。十法界有苦樂的差別,一真法界裡面沒有苦也沒有樂,那叫做真正之樂。苦是苦,樂還是苦,樂並不是真正的樂,樂還是苦。

  因此十法界統統是「師軌法性」,都是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軌是什麼?軌是有規則的,它不亂。世間人看到宇宙有這樣的秩序、有這樣的規則,像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都有一定的軌道,這世間人不明這個道理,就想一定有個人安排的,有個人策劃的。這個安排劃策的是誰?大概就是上帝。上帝從哪裡來?是人想像當中變現出來的,就這麼來的。是不是上帝策劃的?絕對不是的,這就是錯解,誤會了。因為它有一定的程序,按照程序一點都不會錯,有條不紊,這叫軌,軌是軌道,不會錯亂,法性變現出來的。九法界的眾生雖然是師軌法性,他迷了,所以我們今天不取他,我們取佛菩薩。佛菩薩師軌法性,他悟,他不迷,所以他的受用跟凡夫就完全不相同。我們下課休息幾分鐘。

推薦閱讀:

何琳:佛經是怎麼「說」的-反思 「印順導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29集 凈空法師講解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二十三集)
佛經大悲咒全文唱誦《大悲咒》最好聽的梵唱大悲咒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二十七集)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