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理]耐人尋味的理論

談起理論,你可能嫌它枯燥;說到定律,你可能覺得它古板。可是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可能會有另外一種感覺……  破窗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髒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後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後,那輛車也被偷了。後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物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18世紀的紐約以髒亂差聞名,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乾淨了,站台跟著也變乾淨了,站台乾淨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乾淨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乾淨了,後來整個社區乾淨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  半杯水理論  福特汽車公司初具規模後,有一次,福特在高層會議中建議改進現有的裝配線,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這個提議遭到很多人反對:有人覺得改進裝配線,既要投資購買機器,又得重新培訓工人,風險太大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公司的生產能力已經夠強,效益也很好,沒必要花力氣去提高效率。  聽完大家的意見。福特舉起桌上的玻璃杯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有人擔憂地說:「半杯水被喝了,杯子空了一半。」「別擔心,」有人樂觀地說,「杯子里還有一半水,渴了還有半杯水可喝。」  「和你們不同,我看到杯子容積是水的2倍。」福特說,「這裡的水用個一半大小的杯子就能盛下。用一隻大杯子做一隻小杯子能做到的事,是對資源的浪費,是低效率。現在生產線上的員工們就像這個大杯子,有一半的潛力沒發揮出來。我要做的是換個小杯子,然後我們就可以用大杯子來盛更多、更好的東西了!」  如果環境給你一隻大杯子,請不要只用它來裝半杯水;如果你的天賦是只大杯子,請不要把它當小杯子來用。聰明人懂得百分百利用自己擁有的一切。  跨欄定律  外科醫生阿費烈德在解剖屍體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患病器官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糟,相反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為了抵禦病變它們往往要代償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機能更強。  最早的發現是從腎病患者的遺體中發現的,當他從死者的體內取出那隻患病的腎時,他發現那隻腎要比正常的大。當他再去分析另外一隻腎時,他發現另外一隻腎也大得超乎尋常。在多年的醫學解剖過程中,他不斷地發現包括心臟、肺等幾乎所有人體器官都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他為此撰寫了一篇頗具影響的論文,從醫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患病器官因為和病毒作鬥爭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斷增強。假如有兩隻相同的器官,當其中一隻器官死亡後,另一隻器官就會努力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從而使健全的器官變得強壯起來。  他在給美術學生治病時又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這些搞藝術的學生的視力大不如人,有的甚至還是色盲。阿費烈德便覺得這就是病理現象在社會現實中的重複,他把自己的思維觸角延伸到廣泛的層面。  在對藝術院校教授的調研過程中,結果與他的預測完全相同。一些頗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藝術道路,原來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響,缺陷不是阻止了他們,相反促進了他們走上了藝術道路。  阿費烈德將這種現象稱為「跨欄定律」,即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於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按照阿費烈德的「跨欄定律」,可以解釋生活中許多現象,譬如盲人的聽覺、觸覺、嗅覺都要比一般人靈敏;失去雙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強,雙腳更靈巧。如果你不缺少這些,你就無法得到它們。豎在你面前的欄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狄德羅效應」與「鳥籠定律」  丹尼斯?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有一天,狄德羅的一位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紅色睡袍。他非常喜歡,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裡找起了感覺。他忽然發現傢具的風格有些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  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後更新,傢具終於都跟上了睡袍的檔次。然而,他仍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揮了,甚至是脅迫了」。200多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寫了《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書中把狄德羅的那個經歷概括為「狄德羅效應」,就是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以後,會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無獨有偶,經濟學上還有一個與「狄德羅效應」類似的理論,那就是「鳥籠定律」。  有一位經濟學家比喻說:「如果給你一個鳥籠,並掛在你的房中,你大概就會買一隻鳥。」因為別人走進來時很可能問:「籠子里怎麼沒鳥?什麼時候死的?」如果主人回答:「我從未有過一隻鳥。」對方很可能馬上會問:「那你要一隻空鳥籠子幹嗎?」主人會因此被弄得有些不安,似乎不買一隻鳥就有些不穩妥。為了讓自己安心,也為了防止別人不停地詢問,乾脆買一隻鳥裝進鳥籠里。經濟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狄德羅效應」也會給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  無論是「狄德羅效應」還是「鳥籠定律」,都給人們一種啟示:對於那些不是必需品的東西盡量不要。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不是必需的東西。  如何才能擺脫這種擺布呢?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儘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皮格馬利翁效應

  遠古時候,塞普勒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活了。  1963年,羅森塔爾和福德告訴學生實驗者,用來進行迷津實驗的老鼠來自不同的種系:聰明鼠和笨拙鼠。實際上,老鼠來自同一種群。但是,實驗結果卻得出了聰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錯誤更少的結論,而且這種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對學生實驗者測試老鼠時的行為進行觀察,並沒發現欺騙或做了其他使結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斷,拿到聰明鼠的學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學生更能鼓勵老鼠去通過迷津。也許這影響了實驗的結果,因為實驗者對待兩組老鼠的方式不同。  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複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慾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蕩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讚嘆不已的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總結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絲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後來,人們就把專心致志做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大腦里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裡」時,他的的大腦里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裡」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時間球大多都會掉進水裡。這項研究從反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香腸法則

香腸,是絕對普遍的快餐食品,不但美味,還可以為人節省大量用在烹飪上的時間,所以人們,尤其是那些成功人士、准成功人士,多以香腸為至愛食品。就在人們大吃特吃之時,有好事者阿瑟"布勞里克在他的《墨菲法則第二卷—―再談為什麼事情會不對頭》中推出了一個香腸法則,大意是警告愛吃香腸的人,絕對不要去了解香腸的生產過程。真是一句話驚醒夢中人。因為香腸的製作過程實在可以讓人倒盡胃口,甚至讓人對香腸的美味產生無限的懷疑,慢慢地你就會丟掉吃香腸的嗜好了。 阿瑟"布勞里克的真正用意不是想提醒人們去關注香腸的製作過程,他絕對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對於和香腸一樣的一切結果美好而過程糟糕的事物,大家只需注意結果就可以了。布勞里克的妙想來源於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一句名言:「世上有兩物,愛好者不當去觀察其製作過程。兩物者,一為香腸,一為法律。」 法律是在不斷的修修補補中完善的,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所以,這純屬正常。而香腸的製作過程也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有些許不盡人意,也是應該給予理解的。問題是「鐵血宰相」何以要把兩者硬生生地連在一起,就不得而知了,想必有什麼深意,估計和阿瑟"布勞里克的用意絕無二致。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不只是香腸的加工過程不能看,其他食品的製作過程何嘗不是臟不忍睹。同樣,食品之外的各個領域、各個生活角落也都存在許多有礙觀瞻的是事情,如果我們事無巨細地都要看個清楚,看個透,恐怕活著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好好地活著,大不了接受香腸法則的忠告—―眼不見心不煩,管它過程怎樣,只要有好結果,何苦要自尋煩惱呢。

青蛙原理

把一隻青蛙放在裝有沸水的杯子里,青蛙馬上跳出來。但把一隻青蛙放在另一個溫水的杯子中,並慢慢加熱至沸騰,青蛙剛開始時會舒適地在杯中游來游去,直至發現太熱時,已失去力量跳不出來了.

因為環境的惡化,再加上競爭及生存壓力,往往使我們的生活品質很難真正有所改善,但我們可以開始一個「新的革命」:

1.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候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歡迎改變,才不至於太遲。

2.太舒適的環境就是最危險的時刻,很習慣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你最危險的生活方式,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

3.要能察覺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由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最佳途徑.

這個原理是用來形容企業中存在的兩種性質問題,即顯性問題和隱性問題。人們對顯性問題的反應如同青蛙對沸水的反應一樣,會馬上採取相應的措施,及時地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而隱性問題由於自身的隱匿性,不易被發現,往往是等到發現時已經對企業釀成了嚴重的損失。

這啟示我們,很多障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問題日積月累的結果,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聽任一些小問題長期自由發展,最終會造成大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潛在的問題,而不是等小問題變大了,危機降臨了再臨時抱佛腳。

推薦閱讀:

潘昭佑八字理論
絲雨老師-前世今生-科學家實驗證實:4個證據表明你曾轉世輪迴
中醫基礎理論 第10講 氣血精津液
(456)[轉載]【轉】玄空風水核心理論闡秘之一坤壬乙訣(即九星排卦訣)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原初視域

TAG:哲理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