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太極之路(二)——悟(下)

本文作者

(續上期)

(三) 淺悟拳譜

除了以上歸納的幾點,還有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對那些已經掌握了太極拳的基本要領和練習方法,且有了一定的功夫基礎想繼續深造的人尤為重要。那就是,對以前流傳下來的一些古拳論和口訣,要客觀、科學地去學去領悟,不要迷信,更不要「走火入魔」。

古人云「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這裡的「真傳」指的是口授秘傳,而「假傳」也並非是說假話。因為在修鍊太極拳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本來就是很抽象的,只能意會的東西,更別說要用文字去表達了,如果硬要用文字表達,往往會詞不達意。有時即使老師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你,如果你的太極功夫沒有達那個層次,就不會理解其中的奧妙,更談不上為己所用,甚至有可能因為不能正確理解而適得其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在練習陳式拳的最初階段,老師往往會反覆地強調每個姿勢都要做到位,都要明確地表現出纏絲的勁路和方向。體現到套路的練習上,你就會感覺到,老師的行拳和自己所練的套路好像有所不同,其實這個不同只是外形的不同,內在的東西還是一樣的。如果老師在初級階段就教授你中、高級階段的練法,試想你能真正地領悟到嗎?回答是肯定的,不能。這就是古拳譜所說的「功夫先練開展,後練緊湊。開展成而得之,才講緊湊;緊湊得成,才講尺、寸、分、毫。」

另外,古拳論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一般都是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甚至幾百年對太極拳的精心修鍊,總結和提煉而成的,對太極拳的練習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經驗的來之不易,因此總結這些彌足寶貴經驗的太極宗師,往往就不會輕易地示人,或者說而在一些古拳論中留下一些隱語或者似是而非、詞序顛倒的詞語。比如《十三勢行功心解》是一篇綜合性指導太極修鍊方法的文章,開篇「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如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直接講的是以意行氣,內氣的運行。試想如果沒有下篇「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的基礎練習哪裡來的內氣的正確運行?再如《十三勢歌》又名《十三勢行功歌》中有這樣一句話「意氣君來骨肉臣」,按字面的意思理解應該很簡單,就是意識指導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但是當一個人的太極功夫修習到了一定的程度,用「意氣均來骨肉沉」應該更好理解和運用,「意氣均」就是說內氣充盈布滿全身,而「骨肉沉」就是在虛領頂勁基礎上的全身松沉。再如《十三勢行功心解》的開篇「以心行氣,務令沉著」而結尾卻是「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難道開篇的「心」不是結尾的「意」,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如果是,是不是前後矛盾?以上的例子在一些古拳論中可以說還有很多。

在所有的古拳譜中,我個人比較推崇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如果你通讀了古拳譜就不難發現,其他的一些「訣」「法」「解」「要」「論」「說略」等在《太極拳論》中都可以找到其影子。可以這樣說《太極拳論》就是所有其他論述的綱,其他的一些口訣、心法其實都是在《太極拳論》的基礎上對《太極拳論》的解釋和補充。

因此在學習這些古拳論的時候要從宏觀上全面系統、科學的去學。不要斷章取義。更不能犯主觀、想當然的去學。有的古拳論是有針對性的,是單純的用來指導初級階段盤架子用的,有的口訣是用來指導推手、技擊的,有的心法是用來指導內氣運行的。要學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很容易犯主觀、想當然,從而「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四) 深悟拳宗

數十年來,除了太極拳,我還接觸過其他的一些拳種和中國式摔跤。我跟張立堂師爺學過「神槍李」的六合槍、萬聖刀;跟白玉溪(編者:原文如此,當為「白玉璽」之誤,下同)師爺(編者:原文如此,「師爺」二字有誤,白玉璽為高瑞周之弟子,高是本文作者的師叔)學過高瑞洲(編者:原文如此,當為「高瑞周」之誤)的五路太極劍;跟王子平師爺學過竿子鞭;跟李秉慈師叔學過吳式太極劍;跟當時天橋的跤王寶三學過傳統中國式摔跤。總之,凡是家父認為好的東西,他都儘力把能夠代表其門派最高水平的人物請來教我。這些凝聚了武林前輩智慧的器械套路都是好東西,當時我每樣練得都非常熟練、紮實。比如張立堂教我六合槍時,先在牆上畫個「點」,站樁用腰抖槍,再向「點」上刺,要槍槍不離「點」。王子平的「竿子鞭」是他的絕技,竿高齊眉,竿頭拴著鐵環連著鐵鏢,鞭、棍兩用,招法非常絕妙。白玉溪的五路太極劍,劍法花哨,柔中含剛,忽隱忽現,梨花帶雨。

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拳術有內家拳、外家拳之區分,而內家拳的代表拳種有太極拳、武當拳、行意拳、八卦掌等,外家拳的代表拳種主要是以少林拳為主。內家拳講究內練一口氣,外家拳講究外練筋骨皮云云。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這段時間在練拳之餘翻閱《中國功夫》雜誌的時候,看到一篇由少林拳派的代表人物朱天喜朱老師撰寫的系列文章《憶恩師,話少林》。經過反覆仔細地閱讀,發現文章裡面表述的內容似乎和太極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少林拳並非世人所傳銅頭鐵臂……而是剛柔相濟,軟如棉花,硬如鐵,輕如鴻毛,重如泰山」「逐步理解少林拳滾進,滾出,代表勁化力,以巧制勝,四兩破千金,以柔克剛的拳量……使其感覺不到阻力而落空」「少林拳……是內外合一,禪拳一體的拳種……而且到老也能練,有養老(養生)用途」「以意領氣,以氣促力,意動形隨,形動意至的少林內功」。這樣的語句,隨手拈來比比皆是。

太極拳入門階段的抻筋拔骨、站樁,少林拳更是不可或缺;太極拳有初級階段的盤架子,少林拳有繁雜的套路練習;太極拳有拆招練法及檢驗拳架正確與否的推手對練,少林拳有靈活的木人樁對練及多人散打;太極拳有不為人所共知的內功心法,少林拳有秘授的少林內功。試問又有誰能夠分得清楚那個是「內家」那個又是「外家」!

我比較贊同孫式太極拳立派宗師孫祿堂先生在其著作《孫祿堂論拳術內外家之別》中提到的觀點「……名則有少林武當之分,實則無內家外家之別……少林,寺也;武當,山也;拳以地名……彼不能沉所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萬法歸宗,不管是太極拳還是少林拳,雖然在練習方式和方法上有著一定的區別,但是其內在的、精髓的東西還是相通的。只是因為有些東西屬於秘傳,不為眾人所知罷了。

據此我認為,所謂的「內家拳」「外家拳」不過是後人的一廂情願,而高層次的技擊術和養生從來都是修鍊傳統拳術的不二法門。缺一,就不能稱其為傳統拳術,至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拳術。

太極內功第五步功的修鍊方法和其他四步功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王子英師爺告訴我第五步功的修鍊方法時,我沒有太多的想,只是按照師爺傳授的步驟和以往一樣細細地揣摩,很虔誠的去練。在修習的時候曾經發生了一件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有一天早上,我在打坐練功的時候,內氣按照師爺說的路線周而復始地運行,感覺只是打坐了有一小時左右的時間,但收功後睜開眼睛,卻已時近中午!當時我很惶恐,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幻覺,或是「走火入魔」的前兆。為了解開這個疙瘩,我從市郊的618廠幾經周折趕到東四錢糧衚衕王師爺的住處求證。在聽完我的敘述後,師爺面帶微笑很慈祥地看著我說「樹峻呢,不要慌,這是練功的正常現象,不是幻覺。我爹晚年的時候,在後院的二樓經常會獨自打坐幾天的時間,雖然期間不思飲食,但收功後仍然是精神矍鑠,且滿身輕利。我呢,現在也經常會這樣,你能在短期內出現這種現象,說明你的內功基礎練得很紮實,你就放心的練吧,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的」,除此之外,沒有再作過多的解釋。

雖然得到了王師爺的肯定,但少不更事的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百思不得其解的並不是第5步功的練習方法和出現的一系列現象,而是其練習的目的——竟然是以修身養性為主!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太極拳譜》的經常翻閱,以及在父親晚年通過和父親在思想上的一些交流,我徹悟「武以悟為得,以德為上,以技擊為末……」

「益壽延年不老春」,這,才是修習太極拳的最高境界!(續完)

推薦閱讀:

太極拳經講解
太極拳和張三丰沒關係,這個將軍才是祖師爺,他早說了太極不能打
立太極,轉太極,換太極
完美運動---太極
大學太極拳術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