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楊天南先生: 淺談從松、靜、慢入手練習太極拳的一點體會 2015
06-17
2015-08-21 太極練習太極拳,首先要知道太極拳的特點是什麼。太極拳首先有一個形體動作,即外形;其次,有內在的神、意、氣。太極拳是把外在的形到內在的神、意、氣融合在一起,互相依存,成為一體的拳術。因此我們練習太極拳,都離不開這兩個方面。王宗岳的《十三勢行功歌訣》說:「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表明練習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益壽延年。練習太極拳要達到健身的目的,筆者以為,只要能認真做到以下三點,並持之以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個就是要做到松,即放鬆;第二個是要做到靜,即安靜、心靜;第三個是要做到慢,即緩慢。這裡的松、靜、慢都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為什麼從健身的角度練習太極拳,要把松、靜、慢放到首位呢?只有做到松、靜、慢,心情才能平穩,肌肉才能放鬆,氣血才能疏通。怎麼才能放鬆呢?放鬆,就是不用力,不較勁。要在意念的指導下,心情不能緊張,充分放鬆,也就是安靜,然後肌肉、筋腱盡量放鬆,肌肉放鬆了,氣血也就暢通無阻了。從中醫學角度來看,生命離不開氣血運行,氣血旺盛,經絡暢通,人就健康,正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大家知道,太極拳是內功拳種之一練「靜」練「意」的。在動作上,它要求鬆柔。但是,每個人對鬆柔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認為,松不是鬆弛、是鬆開,放鬆。用物理學的觀點來說,就是全身無數個分重力自然下垂,由無數個分重力所組成的總重力,自然下垂落於底盤之內(底盤指的是腳或手落於地面所圈成的面積)。松是緊的反面,但也絕不是懈。懈而無綳勁,就不是真正的柔。由此可知,鬆柔兩者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要是松不開,柔就沒有來的可能。習練太極拳要從多方面進行鬆柔訓練,首先,從意念上來講思想要求松,只有大腦中樞神經充分放鬆了,肢體、內臟等,全身處處才有鬆柔的可能,這是鬆柔的最主要前提。第二,從動作的靜態來講,太極拳要求是要穩,要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圓襠和泛臀等等。這些要領,實質上反應了身體各處放鬆、自然松沉,從而形成了上下一條線,上虛下實的姿勢。這個姿勢,貫穿於動作的全過程,無時無處都不能被破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它是動作動態中的靜態,在動作中要至始至終,保持這個靜態。這就運用了物理學中的重心穩定原理。這一原理是說,在動作步法轉換的過程中,人體重心始終要落在底盤之中,人體才能穩定。因此,當提腿邁步或退步的時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撐腿上,當邁步後退的腳跟或腳尖著地時,重心才能緩緩移動,這樣邁出或後退的腿,就能放鬆、輕靈,體現出「邁步如貓行」。同時,由於身體穩定,整個身體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穩定原理是保持靜態,達到放鬆重要條件。第三,從動作的形態來講,要求要圓,就是在腰脊的帶動下,螺旋運轉,決無直來直去。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沿著一條直線跑步的時候,要是突然改變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較大的力。要是沿圓弧改變跑步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也就是說,在圓弧運動中改變方向慣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鬆和柔和。第四,從動作的速度上來講要緩慢便於放鬆。第五,從動作的用力程度上來講,要求要輕。太極拳不可能不用一點肌肉的收縮力。要是不用一點力的話,動作就無法維持。但是,動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來克服各肢體的重力,而保持動作的運行,不至於用多餘的力。太極拳放鬆的階段有三個:初學階段,去僵求柔,先求動作規範標準,在規範的要求下再求鬆柔;中級階段,動作熟練,自如協調,這時專求放鬆,同時還要注意規範動作;高級階段,不求動作標準而自然標準,不求動作放鬆,而自然放鬆,神經系統指揮自如,需要肢體有多大勁力,就會產生多大勁力,也就是說要身心放鬆的、特別自然的練拳。老前輩們認為,太極拳是鬆柔的藝術,這門藝術如果脫離了這個原則,就失去這門藝術的風采了。如何做到放鬆。最主要的就是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意在先,內氣催姿勢」——每一個形體的動作都不用力,每一個形體的動作都是被神意的力量給催發出來的,這種力量是一種內氣和外氣交融的內功。如此身心放鬆的進行練習,自己就會逐漸感覺到這種內氣和外氣的交融,這種內在的感覺出現了,就表明自己放鬆的很好了,也表明,通過練拳,身體的神經靈敏度加強了。怎麼才能靜呢?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主要是精神上的清凈,以使形體活動處於相對安靜的狀態。《莊子》說:「心靜必清,毋勞汝行,毋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素問》說:「靜則神清,躁則消之。」這都說明人應該保持精神上的安定舒暢,心境的平和寧靜。只有心靜方能氣清,氣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靜就是心情不能過於緊張,要安靜鬆柔;還要意念專一,不能胡思亂想,李亦畲的《五字決》講:心不靜,意不專,習拳必須要安靜,心裡有拳,才能把拳練好,心裡胡思亂想,拳就不能練好,所謂「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動靜一源往複無跡,圓融無礙」此為太極拳運動之根本。靜可以保持大腦神經的清醒、靈敏,培養人的聰明智慧。由此入手在穩靜安舒的練拳中慢慢領略太極拳神明高深的境界,得到領命的感應。怎麼才能慢呢?出腿邁步、蹬腿、出拳、要緩慢,動作慢了,就對支撐腿的平衡穩定有更高的要求。另外,最主要的是,慢練是為了練習意識、精神,是為了體會太極拳動作的勁力變化。慢練如水洇沙、節節貫串,細緻入微,因此,氣血也能夠貫通周身,能做到內外相合,周身一家。慢練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夠快練。因為這時,周身內外完全能相合,非常熟練,這時要進行太極拳的快練。太極拳也是有快架子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從慢中開始,從細處開始。太極拳也是如此,開始練習要慢。對太極拳的慢練人們往往會產生疑問?這樣慢慢悠悠的練習,到實戰的時候怎麼能夠快起來呢?其實,慢練為養,快練為傷,平時用心用意慢慢練習,看著是慢,其實是快,這種快是意識反應的快,是神經的靈敏,就象獅虎捕食前的動作小心謹慎,輕輕調整身姿,甚至匍匍前行,靜待戰機,瞅準時機,一躍而起,迅雷不及掩耳。這時才是真正的快,太極拳練習的是意念、精神,練習的是大腦,如果光靠蠻力氣,是練不成太極拳的。緩慢打拳有利於身心的入靜與放鬆,有利於用意念去引導動作的進行,更有利於拳技的提高與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平時沒有比賽和表演對套路有時間要求的限制時,要放慢速度打拳。緩慢打拳不僅可以培養和樹立正確的拳架和身法,還可以體會和掌握勁路與節奏的陰陽變化,更重要的是,太極拳的內功也是在緩慢打拳過程中逐步積累與造就出來的。且打拳的時間愈久,在自身的運用和體現上也就越發駕輕就熟,拳技也在不斷的日積月累中得到進步與提高(如身法的中正安舒、拳架的舒展大方、節奏的快慢相間,勁路的蓄髮互變等)。做到了以上三點,即松、靜、慢,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就會有得氣的感覺。這裡的「氣」不是呼吸之氣,而是內在的、在人體經絡中遊走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在練功的過程中感覺得到。練太極拳如果得氣了,渾身上下都是非常舒適的。中醫學認為,人離不開氣和血,氣是血之帥,血的運行是靠氣的推動進行的。所以,氣是人體內生命的動力。中醫認為,「氣」即是構成人體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中的作用。「氣」的生成複雜,來源不一,分類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動、溫煦、固攝、防禦和氣化。「氣」之為病有氣虛、氣鬱、氣滯、氣阻等,心氣虛、肺氣虛,肝鬱氣滯,肺氣阻塞等現象常見。《靈樞·口問》對氣虛的癥狀進行過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鑒於「氣」在人體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因此,人體只要氣血充盈,身體就健康。做到了 松、靜、慢,還要用意念導引內氣運行,帶動外形動作。拳論中說:「以心引氣,務令沉著。以氣運身,務令順遂」。就是要用意念引導內氣運行,同時要沉著安靜,在意念的引導下,內氣隨形體動作運行周身,遍布四梢,就能達到精、氣、神的和諧統一。做到這一點,人就能不急躁,神智清明,氣血流暢,從而達到固腎益腦,陶冶情操,鍛煉意志。簡而言之,這就是身心健康。(文/張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中的文武之道
※[特別訪談] 功夫與境界:走進陳正雷老師的六十年太極人生
※[轉載]太極拳是「隨心所欲」的拳
※【太極雲手】看似淺卻是深
※太極拳外三合與節節貫穿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