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頻現, 房價不繼續上漲才怪?
5月底,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為樓市平添了幾分熱度。隨著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多個地塊高溢價成交,地王再次成為熱炒話題。面對高壓的調控態勢,是什麼堅定了開發企業拿地的決心,高企的地價會不會成為房價再漲的前奏?( 6月3日《重慶晚報》)
事實上,土地市場的火熱並非僅止於一線城市,也並非從5月才露端倪。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今年前5個月(截至30日),全國13個一、二線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高達3067.6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364億元,上漲幅度達到125%。另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68個城市房價環比均出現上漲,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漲幅再度居前。而此時,距離最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措施「國五條」出台也僅三個來月的時間,全國樓市卻仍沒有降溫跡象,這使得此前預測房價將會下降的專家學者們大跌眼鏡,也讓一年前提出「3月暴漲論」的房地產開發商預言成真。中國樓市究竟怎麼了,對房價走勢的判斷,專家咋還不如地產商預測得准呢?
俗話說無利起早,房產開發商是商人不是慈善家,他們拿如此高的成本去購買土地,正是看準了房價還有上升的空間。也看準了所謂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不過是調控一次房價再漲一次的無情現實。「麵包賣得快,自然需要買麵粉補庫存。」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這樣比喻,隨著去年年中以來成交量不斷走高,房地產去庫存程度加大,房企已經到了購買土地布局新市場的周期。麵粉漲了,麵包能不漲價嗎?根據以往的經驗,土地市場的持續火熱往往是房地產市場升溫的前奏。
土地財政讓房價居高不下。《南方都市報》報道:今年頭四個月,南海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俗稱賣地收入)為97.28億,其增幅高達62%。其收入總和幾乎與去年前8個月賣地收入總和97.9億持平,佔去年全年南海區賣地收入的56.6%。土地出讓金的大幅增加,除了與去年基數比較低和土地仍然大受開發商「追捧」有關之外,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渡依賴」早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此看來,房價降與不降,降多少,不是開發商和炒房者所能決定的,而是由各地政府來決定。不少地方政府是以土地財政作支撐的,房價的下降,土地價格自然下降,對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影響極大,這要看地方政府的態度了,是為民呢?或是為自己小團體?
房子承載了整個家庭的「中國夢」,住有所居一直都是人們的普遍訴求。一直以來,高不可攀的房價始終壓縮著我國人民的幸福空間,青年人成了「房奴」,外來務工者只能住棚戶區,房子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蝸居」、「蟻族」、「裸婚」等詞語無不折射出現實的殘酷、生活的艱辛。
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2003年的「18號文」,到隨後出台的「國八條」、「國六條」、「國四條」、「國十條」、「新國八條」,再到最新出爐的「國五條」及其細則……十年持續調控,可房價一路走高。業內人士總結十年調控的一個「共性」是,調控過多在購房者身上做文章,實際上是在抑制需求。新國五條直接向二手房出售所得開刀,20%的二手房個稅法規,一出台就引起了廣泛爭議。北京已經有第一批二手房交易繳納了獲利部分20%個稅的案例出現,其中最先繳稅的就是北京市丰台區大成南里小區的一套二手房,所繳納的個稅數額為140萬的20%,也就是28萬。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按照政策的規定,本應由賣房者承擔的個稅,經過買賣雙方協商,最後是由買房者承擔。其實新的「國五條」出爐之後各地房產交易額迅速上升,房地產商賺得盆滿缽滿,反倒是普通百姓深受其害。不僅如此,每一次的房地產新政必然引發一次離婚潮。如今網上瘋傳《新國五條避稅方法》教人如何更快更准地離婚又復婚。「過戶潮」,「離婚潮」的出現看似荒謬但卻無可奈何。
北京首例二手房交易事件也給政府敲響了警鐘,某些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不一定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政府應該深入調查研究,完善相關政策,讓調控政策真正起到調控房價的作用,莫讓房產商鑽了空子,相關政策打了折扣不說,反而加重了購房者的負擔。由於購房需求是多樣化的,「一刀切」的政策難免傷及無辜。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房價調控需要精細化差別對待,政策條款必須對剛需、改善性需求和投機炒房作出區分。
作者:鬧市一博
推薦閱讀:
※建築領域大數據獲取[通過python爬取房價信息](第一篇:數據獲取)
※撥開房價「大跌」的迷霧
※嗨,打算買房嗎?
※未來房價走勢是否會下跌?
※【取財有道】極簡梳理未來樓市
TAG:房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