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三陵之定陵地面景況

定陵鳥瞰圖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定陵主體建築山地上、地上兩部分構成。地上建築由石橋、碑亭、宮門、陵恩門。陵恩殿、方城明樓和寶城等構成。地下建築由五座互相通連的石結構拱形殿堂組成為玄官(俗稱「地下宮殿」)。

定陵博物館

定陵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築共佔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定陵主體建築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有3架單孔漢白玉石橋、碑亭、陵門、重門、恩門、恩殿、方城明樓、寶城牆和寶頂等。在中軸線兩側還有許多附屬建築。這些地面建築曾遭3次大火,現只剩遺址。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是仿木結構的明樓。

重門第一進院落,前設單檐歇山頂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牆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無建築設施,院落之前(外羅城之內)左側建有神廚三間,右側建有神庫三間。

白石橋陵正門神道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單孔,橋下流水,是陵墓的重要風水 之一。

神功聖德碑

神功聖德碑神功聖德碑:該碑是無字碑,碑身為精美的青白石石雕,碑首雲龍交盤,游水戲珠,碑座是一個昂首遠眺石,下面有海水波紋。碑身背面有一碗口大白痕,似滿月,潔白晶瑩,故該碑俗稱月亮碑。傳說幾百年前月亮碑能發光,還能隨朔望而圓缺,後來因陵園遭火,失去了靈氣。

陵恩門遺址第二進院落,前牆之間設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杆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後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按《帝陵圖說》所記,祾恩門台階的形製為「中平(指雕刻圖案的御路石)外墄(指台階),中為御道」,則明朝時該門台基也應有御路石雕。祾恩門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建左右配殿各七間(《昌平山水記》記為七間,《帝陵圖說》記為九間,本書據遺址分析從前者)及神爐左右各一座。

陵恩門遺址陵恩門,清兵入關後曾遭破壞。乾隆五十年整修過一次,到1914年左右,又一次被燒毀,現在可以看到陵恩門基遺址。

陵恩殿遺址第三進院落,前牆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製為重檐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台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設三出踏跺式台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後門,故台基的後面亦設踏跺式台階一出。其中,後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御路石雕。刻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及海水江牙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欞星門)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後戧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台(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如長、永等陵。帝後棺槨在享殿(祾恩殿)內舉行「安神禮」後,必須途經外羅城內能進入寶城的隧道門入葬玄宮。陵恩殿也叫享殿,清兵入關後,曾遭破壞。乾隆五十年整修過一次,將恩殿由大改小,改為五間。到1914年左右,又一次被燒毀,現在可以看到恩門、恩殿殿基遺址。

欞星門(天門)欞星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後戧以石抱鼓。

第三進院里的石桌石象座

石象座

第三進院里好多如此石桌石象座

石五供

石五供

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台(二座)、花瓶(二座)組成。

隧道門與磚隧道當年以為這是墓道的入口,第一次從這裡開挖。

明樓明樓,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好的建築,因其通體皆石,斗拱梁枋全由石料雕成,再漆飾彩繪,美觀大方不怕火燒。十三陵中,只永、定二陵明樓為石質。明樓內的石碑、碑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字。

明樓明樓是陵墓標誌性建築,樓里樹聖號碑,陽刻「神宗顯皇帝之陵」。

明樓里聖號碑,陽刻「神宗顯皇帝之陵」。神宗是廟號。歷史上皇帝死去之後,按照習慣要由他的子孫和臣子擬定一個比較好聽的文字給予追加封號,稱為「謚號」。朱翊鈞的謚號是「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顯」字是他謚號的簡稱。

站在明樓俯拍定陵神道

明樓建在寶城牆上。寶城,明樓兩側,連接著寶城。寶城是一道圓形的大牆,用城磚壘起,周長約750米,寶城的垛口,是仿照永陵的做法,全部用花斑石壘砌,清朝破壞明陵時,把這些花斑石毀掉,現在陵院中還可見到零星的花斑石。寶城內土丘,即是寶頂,寶頂下面為地宮。

寶城牆寶城其平面接近標準圓形,直徑約230米。寶城牆的垛口均採用打磨平整的大塊花斑石壘砌。內環磚砌宇牆,宇牆與垛口之間為鋪磚馬道。寶城牆的前部設有城台(又稱「方城」),城台下承石刻須彌座,上建重檐歇山頂式的明樓。

寶城牆上景

寶城之內封土滿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築而成的上小下大圓柱形的「寶頂」。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元年(1621年)閏三月,因定陵帝後人葬後隧道回填完畢,工部曾奏請議定寶頂規制,熹宗皇帝(神宗之孫)下旨說:「定陵寶頂規制乃皇祖(指神宗)親定……著照永陵丈尺培築。」但實際上定陵寶頂卻築得比永陵還大。寶城的排水採用牆外設石刻排水螭首和牆內設排水方井的方式(排水方井的底部設有通於寶城牆之外的排水暗溝)。

從這裡上寶城。

寶城牆外景

外羅城:陵園最外面的圍牆。


推薦閱讀:

皇家陵園:明十三陵
記十三陵之旅——十三陵陵區內的村落
孫殿英為何只盜清朝皇陵而不盜明十三陵?馮玉祥一語說中
【秋意濃】秋遊十三陵
明十三陵怎麼樣

TAG: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