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周的感冒常用方(2017科普版)

一、麻黃湯類方(關鍵詞:多數舌苔白膩、惡寒、體痛、無汗)

1、麻黃理中湯:感冒發燒,或不發燒,頭痛(前額、後頭、頭頂、腦仁,緊、悶、昏、沉、重),怕冷,身痛,項背痛,腰痛,腿痛,骨節痛,或相應部位酸困沉。無汗,甚者可出現喘(呼吸急促、困難)。食欲不振,甚者有腹痛、脹、瀉。

麻黃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炒白朮2,党參2,乾薑2,炮附子2

便秘者炒白朮改為生白朮2g(下同)。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七時,下午三時各服一次。兩劑。

發燒或癥狀較重者,需按照下文所述發燒用法頻服(下同)。

2、加味小青龍湯:感冒被涼葯誤治入里,發熱或熱退後,或不發熱,咳嗽(多數有痰)不止,多見早起咳嗽明顯,打噴嚏、流鼻涕、鼻塞,嗓子痛(扁桃體大),亦可見怕冷,身痛,項背痛,腰痛,腿痛,骨節痛,或相應部位酸困沉。無汗,甚者可出現喘(呼吸急促、困難)。食欲不振,甚者有腹痛、脹、瀉。

麻黃2,陳皮2,細辛1,五味子1,半夏2,炙甘草2,乾薑2,桂枝3,生白芍2

咽干口燥,或口瘡,或煩躁者,加生石膏1g,上火癥狀較重,或牙痛者加生石膏2g。

乾咳者,去陳皮,五味子改為2g。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醒時,下午三時各服一次。兩劑。

服藥後出現噁心、嘔吐者可以由泡服改為煮葯,煮開鍋十分鐘後溫服,或者去掉細辛繼續泡服。細辛應用現代顆粒劑可避免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用量為相當於原生葯1g(下同),直接加入泡服中藥中即可。咽痛兼見扁桃體化膿(生白點)者加射干1g,生紫苑2g,生款冬花2g。

3、麻黃細辛附子湯:鼻塞、打噴嚏、流鼻涕、頭痛(前額、後頭、腦仁,緊、悶、昏、沉、重)、嗓子痛,身睏倦,有怕冷,可見發燒、身體疼、酸、困、沉。一般無咳嗽咳痰、腹痛脹瀉等癥狀。

麻黃2,細辛1,炮附子3

小量:麻黃1,細辛0.5,炮附子1.5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七時、下午五時各服一次。兩劑。

二、桂枝湯類方(關鍵詞:多數舌苔膩、有汗,有時局部汗出,惡風)

1、桂枝加附子湯:感冒發燒,出汗,頭痛(前額、後頭、頭頂、腦仁,緊、悶、昏、沉、重),怕冷,項背痛,腰痛,腿痛,或相應部位酸困沉,鼻子囔,乾嘔。不發燒,但有上述癥狀亦可用。

桂枝3克,生白芍3,炙甘草2,炮附子1,生薑3片(切),大棗2枚(掰開)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七時,下午四時,晚睡前各服一次。三劑。

2、桂枝二陳湯:感冒汗出,打噴嚏,流鼻涕,鼻塞,咳嗽,有痰,亦可見怕冷,項背痛,腰痛,腿痛,或相應部位酸困沉。上述癥狀兼見發燒時亦可用。

桂枝3,生白芍3,炙甘草2,陳皮2,半夏2,茯苓2,生薑2片,大棗一個掰開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七時,下午三時各服一次。四劑。

3、桂枝理中湯:感冒汗出,頭痛(前額、後頭、頭頂、腦仁,緊、悶、昏、沉、重),亦可見怕冷,項背痛,腰痛,腿痛;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或平素消化不良;舌苔白厚膩。上述癥狀兼見發燒時亦可用。

桂枝3,生白芍3,炙甘草2,炒白朮2,党參2,乾薑2,生薑兩片,大棗一個掰開

單位克,開水泡服,上午九時,下午一時、四時各服一碗,3劑。

桂枝理中二陳湯:(桂枝理中湯癥狀加噴嚏,鼻涕,鼻塞,咳嗽,有痰)

桂枝3,生白芍3,炙甘草2,炒白朮2,党參2,乾薑2,茯苓2,陳皮2,半夏2,生薑兩片,大棗一個掰開

便秘者炒白朮改為生白朮2g(下同)。

單位克,開水泡服,上午九時,下午一時、四時各服一次,3劑。

4、註:(1)應用桂枝二陳湯或桂枝理中二陳湯時,咳嗽咳痰癥狀較重,或有咽喉不利者,加紫苑2g,冬花2g,咽痛者再加細辛1g,兼見扁桃體化膿者再加射干1g。細辛可以導致服藥後出現噁心、嘔吐等癥狀,若出現時可以由泡服改為煮葯,煮開鍋十分鐘後溫服,或者去掉細辛繼續泡服。細辛應用現代顆粒劑可避免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用量為相當於原生葯1g(下同),直接加入泡服中藥中即可。(2)桂枝湯類方在用藥後轉變為高燒無汗者,可加麻黃2g,杏仁2g。(3)發燒或癥狀較重者,需按照下文所述發燒用法頻服。

三、柴胡湯類方(關鍵詞:舌前淡紅、或紅點,或少苔;不發熱,或持續發熱,或定時發熱,或惡寒發熱交替;多伴有偏頭痛脹,耳痛脹,眼眶痛,口苦,咽干,頭暈,心煩,耳鳴,眼紅,眼屎多,流鼻血,口瘡,牙痛,胸脅痛或不適,欲嘔吐等癥狀中的若干表現。)

1、小柴胡湯:薄白苔,舌前淡紅、或紅點,或少苔;或不發熱,或持續發熱,或定時發熱,或惡寒發熱交替。多伴有頭痛(偏頭痛脹、耳痛脹、眼眶痛),口苦,咽干,頭暈,心煩,耳鳴,眼紅,眼屎多,流鼻血,口瘡,牙痛,胸脅痛,欲嘔吐等癥狀中的若干表現。暈車(暈、吐、煩)亦可用。

柴胡4,黃芩2,半夏2,党參2,炙甘草2,生薑3片,大棗2枚(掰開)

咽部干痛者可加桔梗2g;乾咳無痰,陣咳者去党參、生薑、大棗,加五味子2g,乾薑2g。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七時,上午十一時,下午四時,晚睡前各服一次,三劑。

2、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所具備的癥狀之外,兼見頭痛(前額、後頭、頭頂、腦仁,緊、悶、昏、沉、重),怕冷,項背痛,腰痛,腿痛,鼻子囔等桂枝湯癥狀;舌前淡紅、或紅點,或少苔,中後苔白。

柴胡4,黃芩2,桂枝3,生白芍3,半夏2,党參2,炙甘草2,生薑3片,大棗2枚(掰開)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七時,下午四時,晚睡前各服一次,三劑。

3、變通方:

柴胡桂枝理中湯:柴胡桂枝湯癥狀加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或平素消化不良者,多見舌中後白膩苔,甚者白苔厚膩,或略有黃苔。

柴胡4,黃芩2,桂枝3,生白芍3,半夏2,党參2,炙甘草2,乾薑2,炒白朮2,生薑3片,大棗2枚(掰開)

柴胡桂枝理中二陳湯:柴胡桂枝理中湯癥狀加噴嚏,鼻涕,鼻塞,咳嗽,有痰。

柴胡4,黃芩2,桂枝3,生白芍3,半夏2,党參2,炙甘草2,乾薑2,炒白朮2,茯苓2,陳皮2,生薑3片,大棗2枚(掰開)

便秘者炒白朮改為生白朮2g。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七時,下午四時,晚睡前各服一次,三劑。

4、註:(1)應用柴胡桂枝理中二陳湯時,咳嗽咳痰癥狀較重,或有咽喉不利者,加紫苑2g,冬花2g,咽痛者再加細辛1g,兼見扁桃體化膿者再加射干1g。細辛可以導致服藥後出現噁心、嘔吐等癥狀,若出現時可以由泡服改為煮葯,煮開鍋十分鐘後溫服,或者去掉細辛繼續泡服。細辛應用現代顆粒劑可避免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用量為相當於原生葯1g,直接加入泡服中藥中即可。(2)應用柴胡湯類方時,若上火癥狀不重,且平素脾胃偏寒者,柴胡、黃芩用量可以減半。若上火較重者,生薑可以減量或去掉,或酌加生石膏1-2g。(3)柴胡湯類方在用藥後轉變為或兼見有高燒無汗,且持續高燒不退者,可加麻黃2g,葛根2g。(4)發燒或癥狀較重者,需按照下文所述發燒用法頻服。

四、葛根湯:(發燒無汗、惡寒、體痛、舌前紅或淡紅少苔,中後白苔、可見口乾渴、鼻唇乾等癥狀,可見後背頸拘急不利,可見局部或全身抽搐癥狀,一般無小柴胡湯癥狀,一般無咽痛、咳嗽咳痰等癥狀,一般無明顯腹痛脹等癥狀。)

葛根4,麻黃3,桂枝2,生白芍2,炙甘草2,生薑2片,大棗1枚(掰開)

單位克,開水泡服,早六時,上午九時,下午三時各服一次。二劑。

發燒者,需按照下文所述發燒用法頻服。

五、提示:以上四類方證在用藥過程中會相互轉化,在出現轉化時需要及時對應做出調整。

六、簡易方:感冒,咳嗽、咳痰、鼻塞、鼻涕、噴嚏,但癥狀不重時。

1、姜棗湯:生薑三片,大棗兩個掰開,陳皮兩片,紅糖一匙,代茶飲。

2、或可不用藥,交由身體自愈。

七、痙證(高熱驚厥)應急處理:

1、癥狀:額頭熱、面赤目赤或熱不明顯,全身或局部抽搐,頸項緊甚至角弓反張,意識不清,口張涎出或牙關緊閉,亦可見腳向外反張。

2、先進行耳尖放血。一手捏起耳尖(耳朵最上部),一手拿銳器(三棱針、指甲刀等),將耳尖皮膚刺破或剪破一個小口,黑血即出。一般以血色由黑轉紅時即停止放血。先放一側,再放另一側。一般情況下,血出則抽搐止。容易全身抽搐者,可在出現局部抽搐癥狀時作預防性放血處理。

3、然後服用葛根湯:方見上,重者可連續頻服。

注意:

1、服用方法。泡葯如沏茶;一日一劑;按照服藥時間要求,開水泡服,不用煮;每次倒水量自己控制,最小量以泡開藥物為限;冷到適口就可以喝,沒有泡水時間長短的具體要求,每次都要把水喝完,下次喝時再續開水。天冷時,可以用保溫杯泡葯,可泡5至15分鐘。

2、服藥禁忌。清淡飲食,忌生冷(水果、冷盤、茶葉)、辛辣、油膩、牛奶。不得洗澡、吹風扇空調(夏天),避免再受風寒。

3、可以頻服。癥狀重,或發燒患者,可以隔一個半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服六次可以換下一劑葯;重者可連續服用,不計時間;夜間服藥,若是能正常睡眠可兩三小時服藥一次,若不能正常睡眠,則仍一個半小時服藥一次;體弱者兩次服藥中間可服小米紅棗稀粥以助藥力;癥狀減輕或退燒後按正常服藥時間服用。

4、關於小兒、嬰兒。體重20斤以下小兒劑量一般需要減半,體實者除外;哺乳期小兒,小兒服1/2左右,母親喝1/2左右,通過母乳亦可給葯;嬰兒因特殊情況提前斷奶者,劑量需減小到正常量的1/2。

5、關於抓藥。炮附子又稱制附子、黑附子、黑順片,淡黃色半透明者為佳,半夏哪種都行,白芍用生白芍。

6、關於發汗與退燒:發燒患者多是汗出熱退,出汗應以遍身微有汗出為宜,不可使汗出淋漓;發燒患者服藥後出現體溫先升高後退燒的情況屬於正常;一般發燒多在24小時內退燒;情況複雜者可能會持續2、3天,甚至更長時間。此前用寒涼、消炎等方法誤治越多,取效往往偏慢,請做好心理準備。

7、特別說明:以下情況需要病人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安全為緊要:1、服藥後病情不輕反重;2、家人關於用藥分歧較大;3、出現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昏睡不易喊醒、意識不清或喪失、持續抽搐等情況時。

原理大概:

一、六經病主症:

1、太陽病:

太陽傷寒(麻黃湯類方):發熱,頭痛,惡風寒,無汗而喘,項背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脈緊。

太陽中風(桂枝湯類方):發熱,頭痛,惡風寒,汗出,項背痛,腰痛,鼻鳴,乾嘔,脈緩。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桂枝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生薑,(烏梅)

小青龍湯:麻黃,五味子,乾薑,半夏,炙甘草,細辛,桂枝,白芍

2、少陽病:口苦,咽干,頭暈,偏頭痛,耳痛,眼眶痛,牙痛,胸脅苦滿,耳鳴,眼紅,眼屎多,口腔潰瘍,面部生痘,往來寒熱,心煩,喜嘔,舌尖紅或舌前不紅而少苔,脈弦。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党參,半夏,炙甘草,生薑,大棗

3、太陰少陰病寒化證:腹滿,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不欲飲食,進食生冷後加重。

附子理中湯:炮附子,乾薑,党參,白朮,炙甘草

4、太陽陽明合病:項背拘急不利,發熱,無汗,惡風。

葛根湯:麻黃,葛根,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

5、太陽少陰寒化證:發熱,無汗,咽痛,但欲寐,惡寒,小便清長。

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炮附子

推薦閱讀:

引力波的探索歷程
科學怪杰特斯拉,誕辰161周年
超級科普 | 最完美碳水化合物(主食)使用指南
怎樣做一個科普講座的ppt?
幽門螺桿菌,到底要不要殺死你?

TAG:科普 | 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