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脾胃陽虛證——1、脾虛水停證

七、脾胃陽虛證:1、脾虛水停證:原文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解詞:動經——動,傷害、損傷;動經即損傷經脈之氣。 起則頭眩——指病人由卧位坐起或起立時感到頭暈目眩。提要:脾陽虛飲停證證治。語譯:傷寒當以汗解,今誤施吐下之法,致脾陽虛弱,運化失職,水液留中,則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脾陽不升,故起則頭眩。脈沉緊,為水氣搏激於內之象。若更發汗,會發生身體振顫搖動不能自持的症象。可用桂苓術甘湯治療。 成因:表證誤吐誤下,致脾陽虛無力溫運水飲,水氣上逆。癥狀:心下逆滿(即胃脘脹滿且有氣向上沖逆之感)——心脾陽虛,運化失司,水飲內生。水飲逆於心下,阻礙氣機。 氣上沖胸(即患者胸悶、氣短、心悸)——脾虛不運,水濕內停,水氣上逆。 起則頭眩(指病人頭暈目眩,只能靜卧,不能起動)——水濕困阻中焦,清陽不升,水濕上冒。 脈沉緊——主里有水邪。劉渡舟教授將此症稱為「水氣上沖—水心病」對其辯證很祥細,摘錄於下:(1)色診:其面色必見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散見額、頰、鼻樑、唇圍、下頜等處。或皮里肉外,出現類似色素沉著之黑斑,名叫「水斑」。心開竅於舌,心陽不足,則舌色必然淡嫩;陽虛水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2)脈診:水氣上沖為陰,脈應「沉緊」。驗之臨床,則多沉弦或沉伏無力。(3)辯證:氣上沖胸——典型者,患者自覺心下有一股氣向心胸或咽喉上沖;非典型者,不見明顯的氣上沖,但依次出現或脹、或滿、或悸、或眩暈等症侯,從下而上,一見便知,故也不難辯認為水氣上沖之證。胸滿——以夜間發作為甚,氣侯溫和則輕,冷冽則重。伴見氣短、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呼吸受阻等證。心悸——心悸的出現有二:一是在氣上沖咽喉時隨之出現心悸;另一是自覺左側頸部之血管發生酸脹疼痛,則立即出現心悸。心悸每發作於晨起,夜卧,飽餐之時,呈陣發性,輕者可以自止。短氣——活動量小時短氣不明顯,如登高爬樓等活動量大時則覺「氣短髮憋」,呼吸急促,咽喉生痰,痰喉窒,則加劇短氣,甚則憋的周身出汗,頻頻矢氣,小便也可失禁,同時心跳加劇。辯證要點: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心悸頭眩,脈沉緊。 病機:脾虛水停,水氣上沖。 治法:溫陽健脾,利水降沖。方葯:苓桂術甘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用量:茯苓20g,桂枝15g,白朮、甘草(炙)10g。水煎取汁,分溫三服。方解:茯苓——淡滲健脾利水 桂枝——辛溫通陽化氣 白朮——甘溫健脾燥濕 炙草——甘溫補氣和中 諸葯合用,共奏溫陽健脾,化飲利水,降逆平沖之效。禁忌:禁發汗——因中陽本虛,水濕內停,發汗更傷陽氣,使陽更虛,水更盛。陽虛筋脈失養,水濕浸漬經脈——身振振搖(即肌肉失去緊張力不能支持身體)。苓桂術甘湯與苓桂棗甘湯證鑒別證侯 苓桂術甘湯證 苓桂棗甘湯證 典型表現 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臍下悸,欲作奔豚病機 脾陽虛弱,水停中焦 心陽虛弱,水停下焦治法 溫陽健脾,利水消腫 溫通心陽,化氣行水組方特點 用白朮,重在健脾 用大棗,培土製水,並重用苓桂通陽化氣行水 臨床應用:本方為溫陽健脾、利水化飲之主方,治中陽虛弱,水飲內停諸證。如脾虛無制,水氣凌心之心悸等循環系疾病;痰飲犯肺之喘咳等呼吸系疾病;脾虛水停之腫滿等泌尿系疾病;痰飲上逆、蒙蔽清陽之眩暈,目疾等。 案23——痰飲眩暈胸悶患者,程某,男,46歲,2008年12月1日診。因腦出血在本縣醫院住院1月,回家後繼續鞏固治療,所在村醫給輸液一周未於補鉀,致低血鉀而出現渾身酸軟,心悸胸悶,急到本所就診。查血鉀3.1mmol/L,經輸液補鉀3天,血鉀升至4.9mmol/L,身酸軟消失,能下床行走而回家休息將養。隔天其弟急邀余出診,言患者回家後,自覺有氣上沖胸部,隨即胸悶氣短,心悸,眩暈,卧則減輕,坐起加重。刻診:患者述症如前,兼睡眠不安,診脈沉而遲緊,兩寸弱甚,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而水滑。余辯為脾虛水停,痰飲上逆兼胸中大氣下陷。治宜健脾利水,補氣升陷。方用桂苓術甘湯合升陷湯。桂枝15g,茯苓30g,白朮15g,甘草10g,黃芪30g,柴胡6g,升麻10g,桔梗8g,知母10g,龍骨30g,牡蠣30g。水煎服。2劑。二診:患者訴當天服中藥1劑,夜間即感胸悶氣短減輕,能坐起而眩暈未發,二劑服完,病若失,自己步行來本所就診。複診繼用上方2劑鞏固治療。按:《傷寒論》67條說:「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本例患者見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胸悶(即心下逆滿),脈沉遲而緊,為脾虛水停,飲邪上逆;胸悶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脈兩寸弱甚,為心肺氣虛,胸中大氣下陷。治用桂苓術甘健脾化飲以平飲邪之上逆,升陷湯益氣昇陽,以理大氣之下陷,龍牡斂神固脫。由於葯合病機,故收桴鼓之效。(餘澤運醫案)
推薦閱讀:

中醫經常說的脾虛到底是什麼?它比腎虛更可怕
【穴位養生】脾虛乏力、濕氣重的秘穴!按一按癥狀全消!
中醫的脾虛證包括三種
【名醫】羅大倫:脾虛、脾胃不和、積食不是一回事!
脾好,命就好;脾虛,命就虛!千年古方如何養脾救命?

TAG:脾虛 | 陽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