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慈善資本主義?
如今,越來越多的慈善家們開始將自己視作「社會投資者」,正在改變被動尋求幫助的狀態,轉而努力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治本之道。「在富豪和名流界,慈善從未如此流行。」《經濟學人》雜誌駐紐約商業評論編輯Matthew Bishop說。
比爾蓋茨以及巴菲特被認為是企業家投身公益事業領域中的佼佼者。
「在過去二十年中,由於財富的增長,亞洲慈善事業的發展十分顯著。2003年,中國只有107個民間基金會;而截至去年年底,這一數字已經增加至873個。」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行政總裁施許怡敏在近期北京瑞銀成善之美慈善論壇上表示。
在亞洲,由家族企業所創造財富的迅猛增長促使了制度化家族慈善事業的產生,也促使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的變革中。中國的慈善家同全球其他地區的慈善家一樣,需要獲得最新的信息和最佳的實踐,以確保捐款在有效監管和問責機制下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以這些富豪為主的新的慈善家們正在努力運用賺取利潤的方法來從事慈善活動。正是因為如此, Bishop稱他們為「慈善資本家」。Bishop在他的新書《慈善資本主義》中認為,這類慈善基金會正在積極在貧困、教育、賑災、弱勢人群適應社會競爭等方面都發揮了非常積極作用。與許多個案中政府行動機制、市場機制的缺陷相對比,前者更能、更值得贏得人們的信任,前景廣闊。在Bishop看來,慈善基金會模式、慈善資本主義不僅將填補政府和市場的不足,而且還可能由此找到解決人類前途命運的新出路。
資本主義的慈善簡史
現代慈善與現代資本主義,在幾個世紀前幾乎是同步出現的。在慈善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巴菲特」和「蓋茨」們都是英國都鐸王朝(1485-1603)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商人,他們熱衷於向逐漸發展起來的貿易城市中的貧困居民提供幫助。到了18世紀,從事慈善活動的主要是新興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者、最初的對沖基金投機商。臭名昭著的南海泡沫事件的受益者之一托馬斯·蓋伊就利用瘋狂攫取的投機利潤,在倫敦蓋起了蓋伊醫院。19世紀之後,慈善更成為英國等國家富豪們的生活方式,在狄更斯的小說中對此有過大量的描述。進入20世紀,那些攫取公眾財富、破壞市場秩序的美國寡頭們,如卡內基、洛克菲勒等人成為當代慈善資本主義的奠基者。
Bishop認為,過去20年是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但問題是,回顧15-20世紀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富人、投機商對慈善事業的慷慨解囊,根本未能緩解同期的貧困、疾病及由此造成的各種複雜社會問題,更沒有實現如這些慈善家們所預期的那些預防和緩解尖銳階級矛盾的救濟效果。要實現基本的公共產品供給,還得依靠政府。適應舊式資本主義環境的政府體系,就由此被倒逼公共服務的改革。彼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慈善尚屬於1.0階段。
巴菲特和蓋茨等新一代慈善資本家們如今所擁有的財富數量讓過去的慈善領袖們相形見絀。在Bishop看來,現在由蓋茨、巴菲特等商業領袖和許多大公司驅動的慈善資本主義,已發展到了2.0甚至3.0階段。領先的大公司開始在商業戰略中積極推動社會公益,慈善基金會模式發展已經非常成熟,正在幫助解決許多社會問題。
2.0時代的慈善資本主義精神
任」和「超級代理」的信念正成為當前慈善資本主義的主要價值。
總而言之,新的「慈善資本主義」是號召如今超級富豪階層在有生之年投身「高度參與的慈善」和「結果導向的捐贈」,把其捐贈視作投資,並用風險投資戰略和研究工具去管理慈善投資,在慈善領域實現生產效率革命。在過去,人們對一個慈善組織的評價多停留在主觀評價上,一些慈善家的目標初衷含混不清。而新一代的慈善家以靈活的方式利用資源槓桿,建立網路,主動根據問題來找出治本之道以期解決慈善事業中最棘手的一環,即如何評估一個慈善組織的績效。
2007年,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致辭中說,「我的確有一個大的遺憾」,「在我離開哈佛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是多麼不平等。人類健康、財富和機遇上的不平等大得可怕,它使無數人被迫生活在絕望中」。他接著講述了當他看到世界銀行關於發展中國家的健康投資報告時,是何等的吃驚。蓋茨認為,「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享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而他有機會利用自己的巨額財富來糾正這些不平等。Bishop認為,這就是慈善資本主義的精神,成功企業家努力解決重大社會問題,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有義務這樣做。
今天,企業家逐漸成為權力精英。他們在電視上拋頭露面,逐漸處於風口浪尖,公眾也期望他們能有辦法參與解決重大社會問題。當巴菲特把大部分財產捐給蓋茨基金會時,他堅信,「我們將最有效地使用這筆錢,比落入聯邦政府要強多了。」但Bishop認為,這些企業家的資源並不局限於金錢。金錢可以為他們帶來其他資源,比如接近權貴,而這會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杜克大學的迪斯說不應該把今天的慈善狹義地定義為捐錢,應該定義為「運動和調動私人資源,包括金錢、時間、社會資本和企業家才能一次改善我們生活的世界。」因此,「富人的責
2.0時代的慈善運作
西方社會的慈善傳統,在一百多年裡得到了完整的傳承。但在慈善資本主義2.0的時代,運作方式早已今非昔比。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捐贈視為投資的同時,慈善家們對被資助項目的要求也變得更加苛刻。「他們對於其投資回報的期望也不再虛無不著邊際,而是由嚴格的"績效指標"來衡量其"可測度性"。」Bishop認為。
在《慈善資本主義》一書的相關案例中,蓋茨基金會現在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引人注目。蓋茨基金會規模龐大,能做出其他基金會無法企及的事情,其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解決全球健康狀況不平衡的問題,主要的「投資」領域包括:傳染病、艾滋病、結核病、全球健康戰略和全球健康科技等。最重要的是,它找到了「將錢用在刀刃上」的方法。比爾·蓋茨的願望是有策略地自身的財富激勵刺激醫療產品和服務供應覆蓋貧民市場,使得窮人能獲得所需的藥品和治療,從而消除因市場失靈而給貧窮的消費者帶來的痛苦。蓋茨正在把這些錢投入到醫療保健市場,刺激製藥公司投放部分資源為窮人服務。此外,該基金會也在尋求方法使其績效最大化。
而在eBay網的奧米迪亞先生看來,新一代的慈善家更應該去嘗試些不同於傳統的做法。他將其「奧米迪亞基金會」融入了「奧米迪亞網」,既能自由地以盈利為目的作投資,也能作慈善捐助,從而實現其「個人自強」的使命。「這麼多年,我一直想要當個傳統的慈善家,現在,我會問自己,如果是要做好事,想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為什麼要把自己限制在非盈利性組織的框框里呢?」為此,他還專門設立了「投資小組」,自由地將他的錢投資到盈利性或非盈利性項目上。這個小組對每項投資的評判標準是它是否能夠推動實現其社會使命。
「慈善資本主義」並非完美的解決方案。事實上,很多慈善基金並不具備吸納大規模資金的能力,一些億萬富翁的資產流動性也欠佳。但「慈善資本主義」至少能克服傳統慈善基金會的一些弊端。Bishop的研究認為,傳統慈善基金會不管其使命如何,都過於看重一些項目的短期贊助而不是可持續發展,在成果的衡量方面更是沒有確定性標準。對於仍熱衷於在慈善晚會上競拍一樣投出捐款數字的中國富豪們,這無疑又是一門新的功課。
推薦閱讀:
※張志敏:裝逼的資本主義說我們都是她養的
※夢想的陷落——評《帝國的毀滅 Der Untergang (2004)》
※林東故事 | 林東鎮里有個小憤青
※既不偉大也不光榮,只有殘酷和求生——評《從海底出擊》
※比爾 蓋茨:超越資本主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