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營銷的界,是什麼?
【知乎用戶的回答(1730票)】:
跨界,就是「恃強凌弱的藝術」
知乎上潛水許久,但這個問題,是我願意認認真真花時間來回答的,這篇文章一直想寫,但是卻又懶得提筆,剛好提出拋出了和「跨界」有關的題,雖然我對跨界營銷一竅不通,但是對「跨界」,還算是有一些心得,憑藉這個如今也在職業生涯中初露鋒芒,在這個問題中可以與題主分享,希望能夠給題主帶來一些幫助。
以下的所有內容,可以轉載,但是希望註明產地(知乎),作者不用標也無所謂
如有想法,歡迎一起討論。
正文就此開始
--------------------------------------------------------------------------------------------------------------------------------------
什麼是跨界?
坊間關於跨界的著述已經有不少,被引用最多的無非就是喬幫主的故事,他老人家當年如何偶然間習得書法之術,後來就有了我們現在通行的各種字體,故事我都聽濫了,案例也念了不少,但是迄今為止,卻沒有任何使我心服口服的結論,在今年下半年,由於一個契機,我幸運地領悟了「跨界」的真義
我已經把結論寫在了文章的開頭
跨界,就是「恃強凌弱的藝術」
我們設想這樣一種情形,你要學兩門課,A,B。你的學霸同學甲也要學,你每門考了六十分,甲每門考了九十分,那麼反映在GPA上,他就是4.0,你就是3.0
假如,我是說假如,你通過某種方式搞定了老師,把你成績的計分方式改一改,分數可以累加,就是說,你的AB兩門科目的分數可以互通,評A科目的時候,可以把B科目的分數加上去,反之亦然,那麼你每門科目的分數就是一百二十,怎麼樣,more than enough!!!完爆學霸吧?
到這個時候你就要說了,這不是白日做夢嗎,當然我是不會幹這種挖坑不填的事情的@eno-one 老兄,你的食品生鮮會是電商的下一個爆發點嗎?如果是,那什麼時候才是成熟之時呢?上的那個回答什麼時候寫完,我等了快一個月了(摔),下面我就來細細地解釋其中的門道。
在這個案例中,你需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門門課考六十分,二,是作弊。
我要先澄清一件事,門門考六十分,和作弊,這兩件事,都很難
我所見識的所有堪稱為「強者」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專,他可能只擅長一件事情,造假證,印偽鈔,管財務,寫代碼,諮詢顧問,識人用人,他只會一項,但是,他把那一項做到了極致,他做出的假證可以騙過FBI,他寫出的代碼可以變成遺產代代相傳,他學習多種多樣的知識,是為了在主業上做更大的突破,這樣的強者,每一分力量都是毫無花巧,老老實實訓練得來,這是第一種。
而第二種,則是「博」,見多識廣是博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一個「博」系的高手掌握的知識一定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可以把自己掌握的多種領域內的知識不斷地變換使用,活學活用,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借鑒其他領域的經驗,喬幫主把美術領域的成績用於軟體設計,把修禪的精神融入產品設計和營銷,雕爺把做電商的經驗移植到實體店(雕爺牛腩),稻盛和夫把「小學生守則」用於企業經營(活法),這就是典型的「跨界」但是光是知道的多卻不一定能成為博,大多數只能停留在「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的境界,那麼決定了他們之間天淵之別的,就是「能不能考到六十分」和「能不能作弊」兩點。
而我在這篇文章中闡述的,就是我所領悟的,「跨界」的修行方式和使用方法。
在長期的實踐和思考中我發現了一條很有趣的規律
你覺得很難的某件事情,總會有人輕輕鬆鬆就能搞定了
你努力學習到處找題想拿個獎學金,卻總有人輕輕鬆鬆就門門過九十。
你拚命追求女神,請客請了一百次啊一百次,節日禮物從不落下,最後她被才交往沒多久的另一個男人拿下。
教育專家們苦苦思索,為什麼大學生們不喜歡「課堂」這個產品,同時LOL用戶同時在線人數破百萬,無數人日日夜夜在那兒研究團戰要訣。
某件事情,不管你覺得多麼難辦,在這個世界上,永遠存在著一個某人,能夠輕輕鬆鬆地達成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武術界大致分為兩塊,徒手搏擊領域和器械格鬥領域,我們假設「攻擊力」是判斷一個武術家強弱的唯一標準,那麼,為了能夠打斷一塊鵝卵石,空手道家需要接受經年的辛苦磨練,進到大山裡去幾年不能見人(大山倍達),最終在某個日子,他們練就了鋼筋鐵骨,呀的一聲,鵝卵石應聲而斷。
那麼器械格鬥領域呢,我們只需要一個稍微強壯些的戰士,手持一把鎚子,人人都可以輕鬆地做到。
你發現了沒有,對於空手道家來說,他們所追求的頂級輸出,在器械搏擊家眼裡,只是區區入門而已。世界上最快的駿馬,價值要以千萬甚至是億以計,但是如果真的要比速度,我只要一台十多萬的吉利就能輕鬆地碾壓它。
喬布斯才學過幾年書法,能有多少深厚的功底?他設計的種種字體,如果放進書法家的領域,肯定有數不清的人可以完爆他,但是在做PC機的人里,已經沒有人能夠超越他了。
他徒手你就操刀子,他拿刀你就擎出一把槍,他開槍你就遠距離給他一發火箭彈,總之,你的「level」要永遠站到他的上方去。
明白了嗎題主,跨界,就是「恃強凌弱的藝術」。
解釋完「跨界」的意思,我下面來講一講如何運用「跨界」之術。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說過了,一個領域內追求的頂級境界,在另一個領域內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那麼跨界,就是把這所有的領域聯通起來,借另一個領域內的技術來完成這個領域內的問題。
這其實是個非常非常考驗天分的藝術
我說過,想要每門課達到六十分是很不容易的,「書劍恩仇錄」里的主角陳家洛學的功夫叫做「百花錯拳」,截取了百家拳法中的精要混編而成,而煉成這門拳法的前提,叫做「對每門拳法所知均非泛泛」,太極拳少林拳散手,至少每門功夫你都得「入門」,就是說,你至少得掌握這門功夫的核心內涵和精髓,例如,遊戲設計的精髓在於「心流原則」,佛教的精髓在於「善意」,「超脫」,你如果對遊戲設計的認識還停留在他的畫面和劇情,對佛教的認知還停留在「剃光頭」的地步,那麼你還只處在二十分,三十分的地步,而六十分到九十分的差別,其實主要是技術上的熟練與否,內核區別不大,想要明了一門技藝的精髓已然有困難,很多該專業的人,學的不用心,也只能一直停留在三十分,四十分的境界,何況為了達成「跨界」,你還要學習多種多樣的技藝,掌握他們的精髓,所以我說,想要每門課考六十分已然不易。
而第二個困難,則在於作弊。
我所謂的作弊,其實就是找到各學科之間的聯繫,自由地運用不同領域的技術來解決某一領域內的困難。
這也很考天分,打個比方,程序員,除了編程序的專業技術,這種「把一切都自動化」的程序精神,如果放在許多南方工廠的轉型建設中,是不是能用呢,無疑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真的問一個程序員應該如果提升一個小工廠的生產速度,他多半還是要瞠目結舌,搖搖頭說我只會編程序。
關於如何完成這一點,我推薦的最快速方法,就是「降級」,詳情請見羅浩「降級論」互聯網——降級論_IT新聞看完這一篇題主應該能明白了,我就不再多作解釋了
我貼一些內容上來
---------------------------------------------------------------------
如果一個來自微軟的高級工程師,辭職去一個養豬場做開放平台經理,那麼他的到來不僅會讓養豬圈感到無比榮幸,更是意味著,利用他在 IT 界訓練出來的高效工作方式和邏輯思維能力,他可以掀起一場養豬行業的革命,使得 20 年後才會出現的人性、高效、開放、協作、健康的養殖方式提前到達。在這場革命中,他會活的非常有價值。這種價值,在原先的圈子裡,是完全體驗不到的,因為他此前的所有工作,只是在滿身瘡痍的 Windows 系統上不停的打補丁,無論打多少都逃不開產品衰落、被人鄙視的命運。
很多人的命運,都像是上面那個微軟工程師。只需要降級,就能創造更大的價值,也能獲得更大的滿足。那為什麼不呢?為什麼要死死抱著那個所謂的「高級職業」不放呢?
----------------------------------------------------------------------
除此以外,我還發現一個現象,中國消費者在與奸商們的長期鬥爭中,已經培養出了一種非常苦B的品質:只要不被坑,他就謝天謝地。如果商家嚴格做到了承諾的每一件事情,客戶就會感動的淚如泉湧。如果商家不僅做到了所有承諾的事情,還很貼心的提供了一些額外的服務(比如我們給每位客戶贈送非常好吃的櫻桃和進口巧克力作為甜點),那麼客戶就會激動的哭天喊地、奔走相告,推薦給他認識的每一個人。
其實這片骯髒的國土,就是上天賜予 IT 青年們的最好機會。
在一個不會練武的村子裡,只要你會打兩拳,你就是拳術最厲害的人;在一個沒有服務意識、忽視產品質量的土地上,只要你用心做服務,用最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你就會成為這塊土地上最出色的商家;在一個沒有現代管理意識,不懂網路、不懂微博、不懂用戶體驗、不懂口碑傳播的粗獷社會裡,你只需要把之前花在 IT 產品上的心思的 10% 拿過來用,就可以秒殺一切天朝對手。
也許你們的腦子最值得閃光的地方,不是去悲催的 IT 界當炮灰,而應該是去按摩界、餐飲界、燒烤界、早餐界、理髮界、送花界、紡織界、成人用品界、個人護理界、汽車修理界。。。與 IT 界相比,這些行業的確無比低級,他們的老闆連 QQ 都會發音成「摳摳」,他們的員工一輩子都沒用過 Email;跟他們解釋什麼是 SEO,什麼是用戶體驗,什麼是數據挖掘,他們會在聽你說完之前就開槍自殺掉。正是因為如此,這些行業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正是因為如此,當智商高達 147 的 IT 青年還在為 3k 薪水拚命、而智商不到 50 的燒烤店老闆正坐在 porsche 里玩著前面那位青年開發的 app 的時候,我就忍不住仰望星空。
這些原始而純粹的行業,正在等待 IT 精英們的降級,如同蒲公英一般的傘兵,在黑夜裡從天而降,長驅直入,用最智慧的產品、最優質的服務拯救這些早就該死的行業,屌絲的生命將會綻放出銀色的羽翼,無比豐滿,無比性感。
----------------------------------------------------------------------------------------------
題主你如果是個教師,在思索應該如何把課堂設計的受學生歡迎,你或許不需要鑽研教案和經典教育理論,去研究研究遊戲設計者的心得,籠絡住區區幾十個用戶,任何一個工作室都能輕鬆搞定。
你如果是個營銷人,對於如何提高營業額已經絞盡腦汁,不如換個腦子去學習PUA,追女孩子的技巧和談戀愛技巧...盡在PUA Home丨壞男孩學院,對於他們來說,「誘惑的藝術」實在是輕車熟路的事情,把其中精髓用於吸引客戶,必定大有可為。
題主如果你是個鄉下工廠主,每天揚鞭剝削工人,生產率已經提高到了極限,不如來學學寫程序和經濟學,把自動化的思想與生產結合起來,流水線生產,分工明確,專業化生產,又有何難?
我的學校以會計學院著稱,每年都要搞教學改革,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成績,請來各路財務總監和教授博導折騰一番,要是我來主持改革,會去諮詢誰?當然是那些寫言情小說的,那些搞化妝品營銷的,那些泡妞大師@劉念,難道還有人比他們更清楚如何對付女人嗎?
打不贏那個滿身肌肉的傢伙?打不贏就打不贏咯,你不需要苦練卧推,深蹲,不需要在拳館裡每天練的要死要活,這些,統統不需要。
你只需要勇敢地去「刀法培訓班」學習一個月,然後怒喝一聲,死大個別跑!
不用懷疑效果,我在兩個月之前,就憑藉著這門技術,解釋了一個教育界的經典課題(具體是什麼不透露了),我的導師告訴我,在這個領域內,我的成果已經可以在全國排到前十。
這就是,恃強凌弱的藝術,它敞開大門,歡迎每一個人進入。
welcome you all
@eno-one@采銅@劉念@源靖@陳章魚@馬伯庸@唐僧同志
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認真寫這麼長的回答,也許是因為還年輕,可能還有很多幼稚之處,所以@
了一下平時我格外佩服的幾位知乎前輩,還請不吝賜教,如果有什麼意見,歡迎一起討論
【李哲的回答(48票)】:
【劉碧仁的回答(10票)】:
對不起。問到本行上來了。偏好言簡意賅的表達方式
我發現在人都特喜歡舉例,然後把一件事的本質理所當然的變成另一件事
就事論事不行么,
跨界營銷是什麼?就是營銷,加了個前綴而已,本質上屬於對資源最大化利用的營銷方式
這個界是什麼?兩個渠道之間的界限,指渠道與渠道之間的特性,雖然這個渠道的特性不同、行業不同、銷售方式不同、用戶需求不同。但由於該資源同時匹配兩個渠道,那麼這部分資源就擁有跨界營銷的資質
PS:看了千人贊的那個答案,瀑布汗流了一頭,實在忍不住跳出來怒答
順便說一句,給跨界營銷這類常見辭彙,說成「持強凌弱的藝術」的,從營銷策劃的角度講叫做產品概念包裝,用得好可以提升產品價值,常用於做產品溢價
【知乎用戶的回答(5票)】:
界,一般來講,就是指行業。
為什麼跨界營銷會成為可能,並且近期越來越流行?
因為雖然兩家機構(暫且以兩家為例)各自身處不同行業,而且多半都遭遇了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但是,他們有著重疊的用戶群,主營業務互相又不存在競爭關係(比如客戶消費A後就必然不會再消費B),這構成了跨界營銷合作可以坐下來溝通的基礎。
【Rinchy的回答(8票)】:
問題是 『跨界營銷的界,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跨界營銷的界,是用戶體驗。』
首先,感謝 @吳遇安 給出這麼碉堡又詳細的關於「跨界」是什麼的答案,其思維方式是深深值得我學習的,再次感謝。不過就如文中所說,這是一篇關於 『「跨界」的修行方式和使用方法」 』的分享。而問題是 『跨界營銷的界,是什麼?』。
實際上,『跨界營銷』,是一個 「偏正短語」,『跨界』是修飾語,『營銷』是中心詞 ( 高中語文都出來了,汗...... )。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營銷」。跨界營銷 (Crossover),只是營銷 (Marketing) 的一種方式。
鑒於前面幾則高票數的回答都是更關注於 「跨界」 的 「界」,而不是更加細分的 「跨界營銷」 的 「界」。再鑒於自己本身對於這個 「跨界營銷」 的概念非常地感興趣,所以希望以一些自己覺得有代表性的一些好玩有趣的案例,來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 「跨界營銷」 以及這裡所謂的 「界」。
--------------------------------
正文開始,首先,先解決兩個概念。
營銷,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傳達品牌和產品的五個WH:WHO, WHAT, WHEN, WHERE, HOW 給潛在的顧客。而營銷的最終目的,就是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Apple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處省略幾萬字。
跨界營銷,就是通過不同品牌/品類的互相滲透與聯合,獲得資源上的協同效應,形成更有立體感與縱深感的品牌形象,加深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和忠誠度。
在跨界營銷里的案例,通常都是指品牌與品牌之間的合作。當然,也有同一個品牌對於不同品類/領域的融合(下面會有例子)。通過不同品牌或者類別的用戶群的融合,達到互補甚至強強融合的目標。而這裡的互補,不是不同品牌產品功能上的互補,而是用戶體驗上的互補。所以,如果說 「界」 是指不同品牌,不同領域,不同類別,不同平台,更不如說是以此而對應產生的不同的用戶體驗!
所以,『跨界營銷的界,是用戶體驗。』
舉幾個例子
1. 同一品牌,不同類別下的 「跨界營銷」
2. 不同品牌之間的 「跨界營銷」
首先,
說不同的類別,其實不如說是針對不同細分類別下的用戶群。對於這一種情況,我想分享的例子是 Uniqlo。
相信很多人都有玩過或聽說過 Uniqlo 過去開發的兩款鬧鐘和日曆應用:UNIQLO WAKE UP 和 UNIQLO CALENDER 。上述兩款 APP 足以說明 UNIQLO 跨界的意識和不斷創新的理念。不過,下面介紹的一款它們去年年底最新上線的 APP,更能說明什麼是 「跨界營銷」:UNIQLO RECIPE (iOS)。我當時看到這款 APP 的時候,真心覺得點32個贊都不夠。這款 APP 體現的跨界的思維與用戶體驗真的是太~贊~了!
衣、食、住、行,構成了生活中的基本元素。如果說 Uniqlo 作為一個時尚品牌主打 「衣」,服飾,那麼這款 APP,就是 「衣」 不務正業地與 「食」 的混搭。時尚與美食,甚至還有音樂的跨界,帶給了原 Uniqlo 用戶奇妙的用戶體驗,也同時成功地吸引了一眾愛好美食和烹飪的 「吃貨」。據說,這款 APP 剛上線就空降美國區 App Store 飲食類的首位。
讓人覺得贊的不僅僅是這種「衣」與「食」的跨界思維,更值得稱讚和關注的,是這款 APP 的設計。即使是"不務正業",Uniqlo 也把這款 APP 設計得非常有美感,各種功能也做到極致,當然,因為本業和目的是賣衣服,這款 APP 也巧妙的把菜譜和服飾搭配結合在一起。讓人覺得贊的不僅僅是這種「衣」與「食」的跨界思維,更值得稱讚和關注的,是這款 APP 的設計。即使是"不務正業",Uniqlo 也把這款 APP 設計得非常有美感,各種功能也做到極致,當然,因為本業和目的是賣衣服,這款 APP 也巧妙的把菜譜和服飾搭配結合在一起。
所以,這樣的 「跨界營銷」,以用戶為中心,通過融合不同的元素,帶給潛在顧客來自互補領域的新的用戶體驗,同時還強化了品牌本身 「時尚,創新」 的形象,也加大了品牌的影響力和影響範圍。
喜歡時尚的用戶,享受到了烹飪的樂趣;
鍾情美食的朋友,體驗到了時尚的熏陶。
-----------------------------
很希望分享給大家各種刺激到自己的「跨界營銷」案例的心情,讓我不知不覺一下子寫了這麼多,也是自己第一次回應了這麼長的答案。因為關於 2. 不同品牌之間的 「跨界營銷」 的案例非常多,先看看大家的意見和反饋我再陸續更新吧。謝謝!
Rinchy
2014.02.05
【陳家欣的回答(6票)】:
說那麼多@吳遇安,讓人眩暈。「跨界」其實不過是原本我們文明的體系在新一輪信息革命衝擊下出現了崩盤,現在在重構這個體系。重構過程必然會出現新的分裂與整合。因為「界」原本就是我們人為的根據現有的有限知識與經驗劃分出來的,歷史上已經歷過多次重構。「跨界營銷」不過是重構之術而已。希望掌握重構之術,必須對知識之道有所領悟,能夠互相變通。
【張濟帆的回答(6票)】:
跨界營銷的界,就是邊際效應的界。
有幾年,我曾經沉溺在魔獸世界中無法自拔,在海加爾山中有個副本,掉T6的裝備,在太陽之井的副本中,掉T6.5的裝備,兩者之間差距還不到一個層級,在屬性上,T6.5僅僅比T6多出10%不到。
但是無論是金團還是拍賣行,T6.5的價錢是T6的十倍,也就是說,如果要追求那多出來10%的增益,必須付出十倍的代價。
隨著新的資料片推出,T6.5的價錢迅速向T6靠齊,等到T10、T11、T12紛紛出爐,T6.5與T6迅速淪為垃圾武器,除了外形拉風掉率極低極品之外。
我想說什麼來著,就是在頂級競爭中,進步一點點,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也就是說,在頂級競爭中,邊際成本非常高,但是隨著競爭層級的降低,邊際成本快速減少。
再舉一個國內營銷諮詢市場的例子(國外那些公司不了解,不在此例之內)。
年度服務費最高的項目,大概400-500萬,人民幣,其次是200-300萬的,再其次是130萬一年或80萬半年的,大概就這三種檔次。
國內能接到400-500萬單子的營銷諮詢公司,也就那麼幾家。
能接到200-300萬單子的諮詢公司,全國也不多,據我所知,北上廣深各有幾家。
能接到一年130萬或者半年80萬的單子,就多了去了。
但是130萬單子的公司實力真的只有500萬單子公司實力的四分之一嗎?
絕非如此,這種實力差距只要拉開一半,就能產生四倍的收入差距。
這也是邊際效應的體現,在商業競爭中,層級越高,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其實很小,但實力差距一步,就有可能不是一個陣營。
如何跨界?
既然邊際成本這麼高,自古華山一條路,你爬還是不爬?
電影告訴我們,你不能爬。
同樣站在這裡,人家出身比你早,吃的比你好,又趕上了好時代,先天發育都沒耽擱,你非要和人家比高,那就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衝上去被國軍機關槍打成篩子,一點都不冤枉。
有家營銷諮詢公司,就瞄準招商業務,將傳統諮詢與招商外包結合起來,短短几年,營業額遠遠超過所有的傳統營銷諮詢公司,這家公司叫通路快建。
有家設計公司,將營銷諮詢與設計結合起來,甚至還建立起自己的製作部門,短短几年,營業額也超過億元,這家公司叫正邦。
這就是跨界,在邊際效應開始難度倍增的路上停下來,開始在邊際效應未到臨界點的相關行業發力,最終實現兩者的效益互助,達到跨界的目的。
我有個朋友曾經和我說過,人家比你高,條件又比你好,你幹嘛不知道蹦到樹上去,旁邊有個台階你幹嘛不站上去,實在不行,旁邊有個山,你爬到山上去,也行啊。
你幹嘛非要抱著一棵枯藤,非要自古華山一條路呢?
【柳文的回答(3票)】:
所有的營銷都是跨界營銷。不跨界的叫投放。
【LonelyPlanet的回答(2票)】:
《破產姐妹》第三季第五集裡面,Max曾經吐槽過一種新型甜甜圈(一半是羊角麵包,一半是甜甜圈,在紐約引起搶購風潮)。(在現實中,還真有這款產品的存在,叫做Cronut,一半是羊角包,一半是甜甜圈。SoHo區的多米尼克·安塞爾(Dominique Ansel)麵包房推出的這種新款麵包每日限量供應300個,每人限購兩個。)對於這樣的產品是否算是跨界營銷的結果呢?是否是因為融合了羊角麵包跟甜甜圈,所以大家就都喜歡了?
在我的人生經歷中,總是會聽到各種各樣的經驗指導,我漸漸發現一點:有些經驗可以節省你的時間,但有些經驗是即便您當下覺得無比正確了,卻是知易行難,且需要自己不斷去思考去嘗試才能知道是否真的有用。
在某種程度上,我很羨慕類似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的作者)這樣的暢銷書作者,可以把3句話寫成厚厚的一本書,而我自愧弗如。有段時間,我甚至有些疑惑,為什麼無論如何簡單的觀點,經過一些著名的高科技企業作為案例抑或充滿成功光環的人士做背書,就可以搖身一變,成成令人追捧的著作。後來我自己悟到:大多數人需要的只是故事,關於成功的故事。所以寫暢銷書就變得簡單:找到一些成功者的案例,看看其中有哪些不同於現有的存在,提煉出來以後,再反著寫出來即可。
回到「跨界營銷」上來,其實模式如出一轍:看到某個成功的案例,融合了A行業跟B行業的知識,於是就反過來寫道:跨界營銷是如何一步一步導致成功的。這種觀點按理也不會有什麼錯,只是往往容易把相關性誤以為是因果關係,從而錯過了最本質的事情。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用在這裡最為熨帖。
讓我們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這種新型的甜甜圈會流行起來。還是用到我最偏好的「流行三法則」:個別人物、附著力、環境威力。從這3個法則來看,這種「跨界」主要影響的就是「附著力」因素。在諸多關於如何寫文案的書中,大多會提及到一個如何在龐大繁雜的廣告噪音中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方法:引發消費者好奇心。這與「流行三法則」不謀而合,即:可以藉助「引發消費者好奇心」的做法,來提高產品的「附著力」。在這個案例中,融合「羊角麵包」跟「甜甜圈」就很容易引發消費者的好奇心,從而在「附著力」因素上獲得優勢。
所以跨界的第一個作用似乎是:吸引眼球。
有一年,參加了國內某家電產商的高端品牌的一場「家電跨界」發布會。發布會邀請了一些珠寶設計師、音樂人、藝術家,講授自己不同的跨界設計理念。這便是一場典型的「吸引眼球」的概念營銷:把自己的產品與一些高端藝術相結合,讓高端的消費者認為他們的產品符合他們的身份。
當然,這裡還需要確保的一點是,東西需要好吃,不至於前幾個嘗鮮的人吃了以後再也不想碰這種東西,更別提引發潮流,這樣才能保證從「個人人物」發展形成「環境威力」。
所以跨界的第二個作用似乎是:創造一種新的口味。
最後,我們再想想還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營銷人員往往把所以精力都集中在如何針對現有產品進行營銷,卻因此往往會忽略掉一個根本問題:這個產品是如何生產出來的。考慮到這個層面,我們就需要2個方面的知識:1、原材料的相容度:製作「羊角麵包」跟「甜甜圈」使用的主體材料都是麵粉、糖、蛋等基本要素;2、工藝的實現能力:都歸屬於甜品範疇,一般會做「羊角麵包」的都會做「甜甜圈」。
所以,跨界有一個前提:資源上、技術上需要有相通的地方。
翻翻關於「跨界」的新聞:優衣庫與歌手法瑞爾威廉姆斯跨界合作;北汽與京東的跨界合作;招商銀行聯合咖啡陪你Caffebene創新合作;雕爺牛腩;樂視做電視;這一切歸根結底不過因為合作雙方在「資源上」、「技術上」有相同的敵方,可以進行資源共享,這些只是構成了跨界合作的前提,「跨界」的「界」在此處其實只是世俗對行業的不同劃分命名罷了。
基於從生產出發的邏輯,我甚至認為是先有製作工藝與原材料相融作為本質原因,然後產生了新的產品,然後品嘗者認為其既有「羊角麵包」的酥脆,又有「甜甜圈」的香甜,所以才意識到可以給這款產品命名為Cronut(分別取自「Croissant」羊角麵包與「donut」甜甜圈的首尾)。所以,有時候旁人覺得是跨界了,其實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看到更本質的原因。
很多事情的本質是相通的,正是因為是相通的,所以存在借鑒的可能性。就好比上面提到的家電跨界的事情,其一設計的藝術是相通的;另外消費群體是相通的。世界上的很多問題也都可以歸結到:人性、社會心理學、物理、數學、哲學等類別上。這邊順便說一下,為什麼我們會有目前的學科設置,即便很多的問題最後都可以分解到一些基礎科目上。因為引入新的學科,可以創建各自的術語,從而方便述說,最後形成自己的體系。例如:經濟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數學與心理學的跨界產物。
上面有答者提到的將「遊戲用戶的心理觀察方式」引入到「如何提高教學吸引力」的事情上,其本質都是心理學層面的,只不過是換了一層外衣罷了。
正是因為當局者很多時候都直接看到了本質的原因,所以有了我的第一個推論:首先,在現實世界裡,大家的處事思維都是在不自覺地跨學科跨行業。
這就好像沒有人會將現實世界劃分為數學世界、物理世界、化學世界一樣;就好像品牌商會在廣播、報紙、電視、互聯網不同行業的渠道都做廣告一樣;就好像Dominique Ansel將「羊角麵包」跟「甜甜圈」的製作工藝進行了融合。有的人之所以不借用其它行業的先進理論,本質原因就是一個:對其它行業知識的缺乏。
所以,在處事思維層面上,「跨界」的「界」,即是「知」與「不知」的界線。
打破原來的框架,用已知的所有知識來解決問題這就是「跨界」的本質。但一旦如此解讀了以後,您會發現,原來所謂的「跨界」,只是「創新思維」領域的一種最常見的思維方法。「跨界」只是一個好聽的名號,就好像「互聯網思維」一樣,除去掉其上的層層包裝後會發現其實什麼都沒有留下。
最後說一下解決方案,人們應對的方式有兩種:
其一: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一個人的知識面一旦豐富,其無形之中,在做決策時就已經在跨界了,就好像查理芒格做的那樣。
其二:讓自己的團隊多樣化,通過團隊中的不同人的不同知識面來影響激發其他人的想法,就好像IDEO做的那樣。
對了,最後的時候,我想說一下《降級論》是如何的不靠譜:「降級」一詞把人進行了等級劃分,假設了一個前提: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比其它傳統低技術行業的人更加優秀。
「IT青年們,當你在為網站的轉化率苦苦思索的時候,當你在為app的活躍度輾轉反側的時候,當你在為融資計劃苦苦哀求各界大佬引薦的時候,也許犯了一個錯誤,也許你們的腦子最值得閃光的地方,不是去悲催的IT界當炮灰,而應該是去按摩界、餐飲界、燒烤界、早餐界、理髮界、送花界、紡織界、裝修界、婚慶葬儀界、成人用品界、現代養殖界、有機蔬果界、個人護理界、汽車修理界……與IT界相比,這些行業的確無比低級,他們的老闆連qq都會發音成「摳摳」,他們的員工一輩子都沒用過Email;跟他們解釋什麼是SEO,什麼是用戶體驗,什麼是數據挖掘,他們會在聽你說完之前就開槍自殺掉。正是因為如此,這些行業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正是因為如此,當智商高達147的IT青年還在為3k薪水拚命、而智商不到50的燒烤店老闆正坐在porsche里玩著前面那位青年開發的app的時候,我就忍不住仰望星空。」(引用自《降級論》)
比拼不過資源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一個不需要比拼資源的領域;比拼不過資金,就進入一個不需要比拼資金的領域;比拼不過技術,就進入一個不需要比拼技術的領域;這本應該是《降級論》可以應用的核心,但作者將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行業去睥睨其它傳統行業則實在是不應該。
前幾日,跟幾個傳統行業的企業主一起聊天,在座的幾位產業大多過億。聊談之中,他們說出:現在互聯網變化太快,每天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在跟進互聯網時代營銷方式的時候,我感到恐懼:那就是那些傳統行業的人比我們這些互聯網從業者更加努力地在學習互聯網的知識。與此同時,我們又有多了解那些傳統的行業呢。與傳統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我身上感知那些做的沒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做起來都是充滿艱辛。
另外,我們的競爭對手從來不是那些對其它行業不聞不問的人,而是那些少數的拚命在學習的人。這就是這個世界殘酷之處,我們以為自己在某一個方面有所特長,但有足夠的少數人比您更加特長。形而上學地一刀切來劃分階級,這也是《降級論》的不足之處。
希望有所幫助。
Lonely Planet.(Lonely Planet)
2014年3月15日起稿-3月25日完稿
【蔣家寶的回答(1票)】:
做生意不僅要有手段,還要有資源。你有原始啟動資金么,你有當官的朋友么,你有地產么,你有團隊么,你有人帶你做么,等等。朋友你玩的只是概念,資源需要長期的積累,或者有人幫你。但概念也是必備的,它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紙上得來終覺淺。有人說每個人都有抵抗世界的武器,只是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如此倔強。
【loadin的回答(1票)】:
本來(你以為)這兩個圓是沒有交集的,或者大家之前從未考慮過這兩個圓之間是否有交集。
但不管實際之前有沒有,在這(個營銷 )之後,交集就出現了。
這個界大約是不同定位、品類的界,也是消費者心理的界。
【王岩的回答(0票)】:
我覺得是不同的行業,通過更好的整合互補優劣勢,表面上兩者沒有多大的關係,本質上上做出1+1大於2的效果,總之一句話,讓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知乎用戶的回答(0票)】:
利用你現有的下遊資源,向其他方向的上游跨越整合。個人理解。
【趙傳陽的回答(0票)】:
一種不存在的東西,現在所謂跨界的方式也會形成新的界,只有主觀上就當它不存在時才有可能做到跨界
【包子的回答(1票)】:
不同專業領域
【池塘Li的海盜的回答(0票)】:
是平台。
【zeyoung的回答(0票)】:
行業吧
【季季的回答(0票)】:
不同行業,不同渠道的整合吧。如互聯網與金融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體育明星集體跨界真人秀 誰最有實力圈粉?
※《跨界喜劇王》李若彤傅園慧栗坤打響「女神喜劇戰」
※你們的愛豆玩跨界啦!這些潮牌你確定不想入手?
※跨界思維:獻給正在或即將進入茶飲行業的朋友
※你最期待哪些演員跨界去歌壇當歌手出新專輯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