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說易經》上

《我說易經》上

《我說易經》上 寫在《我說易經》前面的我說   帶著對中華文化淵源求索的問題,翻開了《南懷瑾選集》,現在又翻開了其中的《易經雜說》。這不是我第一次翻開《易經》,但是我從來也沒為了占卜術,堪輿學而翻開《易經》。在求索中華文化淵源中感覺到,《易經》是中華文化淵源具有標誌性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   在對中華文化的求索中,從傳說的周文王的《周易》是八卦由注重人類和自然界的關係,轉向人和人的社會關係,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關係的推演;周公的周禮,也是對《易經》卦象中所顯示的敬畏天地、敬畏神鬼、敬畏祖宗、敬畏聖人、敬畏長者及季節祭拜的禮儀規範;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道,同樣是運用《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道」,來對待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一種處世之道;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運用《易經》中的哲學道理,企圖來解決當時人類社會所處的禮崩樂壞的世道。至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其都是以《易經》為源頭的。以致影響到以後進入我國佛教的禪宗。這樣以儒學為主的,儒、釋、道三教併流的中華文化,不但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還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但是,《易經》只能說是中華文化淵源具有標誌性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中華文化的淵源,並不能像黃河、長江那樣清楚的探索到其源頭就是青藏高原的雪山。中華文化是在中華民族,由類人猿逐漸的演變成人類的漫長過程中,與自然界相適應的無數次的選擇中,在人類內部無數次的融和中,逐漸形成、發展、完善的。從傳說中的結繩記事的漁獵氏族社會,到用陰陽爻來為游牧氏族社會提供天氣狀況,發展到利用河圖洛書以致八卦,來為氏族的農耕預測季節變化,選擇生活方向,而最終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易經》文化。《易經》的預測、選擇的功能,與我們當前的計劃、規劃又是何其相似呀!   至於,隨著發展《易經》越來越傾向於占卜術,那也是人類對未來探索的一種必然,不論其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雖然迷信是愚昧的,但是人類對未來探索的這種必然,至今應然在科學的繼續著,難道現代科學就沒有迷信么?可是我們要知道,《八卦》一開始就是那個時代的自然科學呀!由此形成的中華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發展著、完善著,而大放光彩。   在下剛剛通過南懷瑾老先生敬拜過——《老子》,又翻開了《易經》。又要一發不可收拾。正像南懷瑾老先生所講「我卻最喜歡夜裡讀《易經》,可是夜裡一讀,就完了。以後我也就不敢讀了,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不能睡覺,越研究越沒完,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發現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體會到古人的「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一個春天過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真是沒有辦法呀! 第一篇:關於對「《易經》三原則、三內涵」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28   在下剛剛通過南懷瑾老先生敬拜過——《老子》,又翻開了《易經》。又要一發不可收拾。正像南懷瑾老先生所講「我卻最喜歡夜裡讀《易經》,可是夜裡一讀,就完了。以後我也就不敢讀了,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不能睡覺,越研究越沒完,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發現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體會到古人的「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一個春天過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真是沒有辦法呀!   天下萬物萬事在的任何時間裡、任何空間中的任何現象——「象(內涵之一)」,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理(內涵之二)」,其在時間裡的長短和空間中的大小及個體上的多少——「數(內涵之三)」,到了一定的程度都會發生變化——「變易(原則之一)」;變化的現象——「象(內涵之一)」,又都是有存在的道理——「理(內涵之二)」,又都是其在時間裡的長短和空間中的大小及個體上的多少——「數(內涵之三)」,到了一定的程度又都會發生變化——「變易(原則之一)」;《易經》的原理就是如此的簡單——「簡易(原則之二)」;但是使天下萬物萬事的「象、理、數」的變化無窮是永恆的這個「東西(那可能就是老子說的『道』吧!)」是不變的——「不易(原則之三)」。   這就是在下剛剛開始學習《南懷瑾選集》,對《易經》三原則——「變易」「簡易」「不易」,與三內涵——「象」、「理」、「數」的關係的點滴淺思。 第二篇:關於對「八卦產生」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29   上圖是中華民族經過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在傳說中的中華大地上產生的第一位民族偉人——伏羲的先天八卦方點陣圖。這是在中華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有著非凡意義的一件大事。這幅八卦圖是如何讓產生的那?也就是中華文化淵源的問題,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問題。隨著在下不斷的學習和求索。現把淺思點滴如下。 一、結繩文化   中華文化應該是,在中華大地上的中華民族,由類人猿進化成人,而形成中華民族的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下推測最早出現的中華文化,應該是——「結繩記事文化」。相應的應是母系氏族社會,其中結繩記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每一個結繩的疙瘩,都應是記錄這個氏族中的一位女性,應為一個氏族中女性的多少,將決定了這個氏族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這是由天下萬物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所決定的。 二、陰陽文化   又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由於男性在適應自然環境中的作用不斷地提高,自然由母系氏族社會逐漸的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同時也就逐漸的由結繩記事文化演變成為——「陰陽文化」,也就是那個疙瘩逐漸的演變成為代表雌性的陰爻(--),相對的就產生了代表雄性的陽爻(—)。陰陽的思辨關係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從而,逐漸的產生了天地、日月、山河、雷風等等的思想,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三、八卦文化   又經過了漫長的進化過程,在中華大地上產生了第一位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偉人——伏羲。伏羲繼承了前人的智慧,在結繩記事文化、陰陽文化,與《河書洛圖》的基礎上,通過對人類生存的自然化境的觀察,提出了著名的有著空前意義的——「八卦文化」。伏羲的先天八卦,是古人告訴我們,天地間就是這八個大自然現象在變化,這既是人類認識自然奧妙的哲學思想,又是人類適應自然變化的方點陣圖。在此之前人類社會內部的關係是很簡單的,因此,當時主要是在解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對此,後世是如何在演繹中傳承的哪?又如何演義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哪?又有那些變易哪?把淺思再繼續點滴下去吧! 第三篇:關於對「八卦與河圖洛書」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0   從上面三幅圖可以看出先天八卦,在河書洛圖中演變過來的關係。   一、《河書洛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為了更好的適應自然環境的必然認識。   現在對《河書洛圖》有多種解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當時為了更好的適應自然環境,那麼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就成為了一種必然。在下比較贊同《河書》是通過對生存氣候的觀察,用圈——來代表陽光、乾熱;用點——來代表陰雨、濕冷。《洛書》是通過對地形的觀察,用圈——來代表山地、丘陵;用點——來代表河流、沼澤。這對當時人們以遊獵,採集為主要手段的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雖然,《河書洛圖》的方位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是,現在通過考古發現的不論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當時不同的地點為了更好的適應自然環境,對生存周圍自然環境的認識描述。   二、《河書洛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更好的適應自然環境提供了預測的可能。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通過對生存周圍的自然環境的認識,為在什麼季節到什麼地方去,能更好的適應自然環境的生活預測提供了可能。如:冬天可以到南方去,會更適合生活;夏天可以到北方去,氣候會更適應;春天可以到東方的河流中去捕魚;秋天可以到西方山丘上去狩獵、採集等。還如:什麼時間是雨季;什麼時間是旱季:什麼時間會下雪;什麼時間會有大風等;由於,當時人類內部的關係相對很簡單,所以,預測主要是針對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上。通過對季節和環境的預測,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提供了更適合的生活條件。   三、《河書洛圖》的預測功能使伏羲先天八卦的占卜應運而生。   中華民族的第一位偉人——伏羲。在陰陽文化的基礎上,利用《河書洛圖》的預測功能,創造了先天八卦,為預測提供了更方便、更標準、更準確、更適應變化的占卜。1、乾卦在南卦代表天,2、兌卦在東南代表海洋、河流,3、 離卦在東代表太陽,4、震卦在東北代表雷,5、巽卦在西南代表風,6、坎卦在西代表月亮,7、艮卦在西北代表高山、陸地,8、坤卦在北代表地。同時八卦又分別通過自身的變化,影響著相互關係的變化。為人類更加適應自然環境,提供了掌握自己的命運之「道」。   上述,即沒有考證也就沒有論證,有的只是感覺的推測,和我說說而已。 第四篇:關於對「八卦與天干地支」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1  八卦應該是中華民族祖先的漁獵文化,或者是游牧文化的產物。而天干地支就應該是中華民族祖先的農耕文化的產物。如此的認識是與南懷瑾先生相左了。   南懷瑾先生講到:「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們研究《易經》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里找出來,可見這個文化的來源很早。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對於這種天體的運動、物理世界的運動,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說明相生相剋的道理。但人類文化進步了,這個五行的生克法則不夠用,因此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五行的雙重作用,天體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個字的符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並編定圖案如上:(附後)」。   接著先生又講到:「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個月。實際上地支是什麼呢?是天文上黃道十二宮的代名。所謂「宮」,就是部位;所謂「黃道」,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向西方落下,所繞的一圈,名為黃道面。這種黃道面,每一個月都不同。如我們晚上看天象,每一個星座,從東方出來,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識,在上古時我們中國最發達),而這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每個月的部位也都不同;於是依據這個現象,抽象地歸納為十二個部位,用十二個字來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圖附後)   對此,在下認為,這應該是農耕文化對時間季節要求的結果。隨著游牧文化向農耕文化的轉變,人們自然就產生了對時間季節的要求,這樣在八卦文化的基礎上,人們通過利用能夠觀察到的天象,逐漸的產生了天干地支的文化。這樣逐漸的發展到夏禹,中華民族的夏曆就應運而生了。 附:天干地支圖 第五篇:關於對「八卦與五行」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2   關於五行南懷瑾先生講。「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現在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我們翻《易經》,乾卦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係,就在這個動能。這個「動能」有五種,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樣,是種傳統符號,不要看得太嚴重了。......所以稱它們為五行,是因為這五種東西,互相在變化,這個物質世界的這五種物理,互相在影響,變化得很厲害,這種變化,名叫生、克。」(圖附後)圖中黃色箭頭是表示相生的,就是依時針的方向順序,依次而生,成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圖中紅色箭頭是表示相剋的,五行的位置,和第一圖相同,箭頭所指的方向,也是順時針方向,所不同的,相生圖的箭頭,是指向緊靠自己的鄰居,而相剋圖的箭頭,是跳了一個位置,指向隔鄰的位置上,於是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南懷瑾先生還講到講到:「《易經·系傳》中說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我們先要認識另一個東西,才能對這句話有更深入一層的認識與了解。以《易經》來說,站在中國學術發展史的立場看,五行和《易經》根本沒有關係。可是現在要了解《易經》的法則,在占卜方面,則有其密切的關係。占卜等數術方面的體系,就是用八卦、五行、於支配合起來,去做推算。我們手上的《易經》,在所謂秦始皇燒書的時候,和醫藥方面有關的書沒有被燒掉。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易經》被認為是卜卦的書,和廟裡求籤的籤詩一樣,無關宏旨,所以沒有被燒,因此五經的流傳,古本面貌保留的最多,內容也以《易經》最為可靠。但在這一本書裡面,並沒有提到五行,只有在《尚書》——《書經》的《洪範篇》中,稍稍提到一下,但也並不一定如後世那樣說法,這始終是一個大問題。」   看來八卦與五行在各自的產生過程中,應該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後人出於占卜的需要,而生生給結合起來的。五行應該是在八卦、天干地支以後,人類進一步認識天體和天下萬物的產物。 第六篇:關於對「八卦與六十四卦」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3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圖像上是由兩個八卦 上下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規律演化。在陰陽變化中,闡述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思想。   伏羲先天八卦的方圓圈。方圖:先天八卦的數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龔五、坎六、艮七、坤八。那麼我們從方圖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全部八個卦,每卦的上卦,亦即是外卦,都是天亦即乾卦,而每卦的下卦,亦即是內卦,都是依照先天卦的次序乾、兌、離、震、巽、坎、民、坤配合的,所以成了乾、履、同人、無妄、姤、訟、遁、否等八個重卦。我們再從乾卦起,從右向左看橫列的卦,重卦的次序是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再仔細分析這八個重卦的內外卦,又可以發現,內卦都是乾卦,而外卦從右到左,則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又是先天八卦的次序。   圓圖:圓圖上面頂端左邊的第一個卦是乾卦,再看最下面右邊第一個卦是坤卦,在這乾、坤之間有一條線,代表夜間天空中的銀河,亦代表地球南極、北極的磁場,然後再來排列圓圖。首先用方圖最下面的第一橫列的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依次序放到圓圈的頂端,左邊開始,順原次序向左排列。第二步,又將第二橫列的履、兌、睽、歸妹、中孚、節、損、臨等八個卦的履卦緊接在泰卦之後,依原次序排列下去,然後將第三、第四橫列的每個卦,都照這個方法排列,最後復卦緊靠了中線下端的左邊為止,這是第一步驟,排列成了左邊的半個圓圈。然後第二個步驟,排列右邊半個圓圈,排列的次序又不同了,是怎樣地排列呢?現在不是從第五橫列開始,而從第八橫列排起,將否、革、晉、豫、觀、比、剝、坤等八個卦,以逆次序接在復卦的後面,亦就是仍以反鐘面的方向,排成復、坤、剝、比、觀、豫、晉、革、否的次序。但要特別注意的,如果是畫卦,還是要內卦畫在內圈,外卦畫在外圈,切不可錯。第八橫列排好以後,再用第七橫列,照第八橫列的排法排下去,以謙卦接在否卦的後面,成否、謙、艮、蹇、漸、小過、旅、咸、遁的反鐘面次序,第六橫列、第五橫列,都是這樣,最後第五橫列的姤卦,剛剛又接到了最起始的乾卦,就完成了這個圓圖的排列。   在下認為:六十四卦是到了文王以後,八卦的作用由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逐漸的轉變為人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的標誌。    第七篇:關於對「十二辟卦與周禮」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4   「十二辟卦與周禮」,在我之前沒有人這樣聯繫過的。在下也沒有考證,只是說說我感覺的推測而已。首先,要明白何為十二辟?那隻好老老實實的把學習《南懷瑾選集》的體會述說如下。   看附圖(附後),外面第一圈,是十二個卦。這十二個卦,在《易經》有關的書上,有一個專門名稱,稱作「十二辟卦」。所謂「辟」,有開闢、開始的意義。這圖表自內向外為序的第二圈,畫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我們中國的這個歷是夏禹的曆法,又叫夏曆,因以太陰——月亮為標準,所以叫陰曆,我們中國人過年,還是喜歡過陰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開始,而夏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節氣有冬至、大雪。一個月有兩個節氣,其中一個是節,一個是氣;大雪是節,冬至是氣,這個時候是復卦。   第四圈,什麼是「黃鐘」?就是律呂。十二律呂是中國人的發明,我們研究音樂,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實這都是後來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絲,彈琴就是絲弦,所謂「絲竹管弦」。律呂的發明,是在中國的西北。陝西、河南邊界,有一種呂管,形狀據說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長短粗細有一定的標準,共有十二種,埋在地下,傳說是埋在天山的陰谷。由於這十二種管子長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長短也不同,而上端則是齊平的,管中充滿了蘆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內的薄膜)輕輕貼上,到了冬至一陽生的時候,最長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陽氣上升的影響,便噴出管外,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就叫黃鐘之音。然後每一個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噴出來,也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樣由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屬於六陽,下面蕤賓、林鐘、夷則、南宮、無射、應鐘是屬於六陰,陰陽不同,這就是中國的音韻學了。   第五圈是節氣。黃鐘,是在十一月,也是子月,到了一陽初生的時候,卦是復卦,到了十二月陽能又逐漸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陽爻,有兩個陽了,因為內卦變了,成為兌卦,兌為澤,於是重卦成了地澤臨卦了。在節氣上,小寒是節,大寒是氣,到了正月是寅月,是地天泰卦,所謂「三陽開泰」,就是說已經有三個陽了。律呂是太簇之音,節是立春,氣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卦象,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為雷,雷天大壯。二月是大壯卦,大陸上放風箏,可以飛起來了。二月的驚蟄節非常重要,我國古代稱作「蟄」或「蟄伏」,要到二月間雷天大壯的時候,第一聲春雷一鳴,這些蟄伏的蛇蟲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稱作驚蟄。三月的卦,到了春天了,節氣是清明、穀雨,大陸的氣候,最舒服是清明,真是天朗氣爽,和風徐來。是夬卦,外卦是兌卦,兌為澤,內卦是乾卦,乾為天,澤天夬,這個卦象,表現出地球物理的氣象,與我們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陽能快要全部上升完了。到了四月是乾卦了,這是陽能到了極點,實際上每年最難受、最悶熱的是四月,跟著來的是五月。這個卦的六爻,陽氣開始減少了,四月陽能的放射到了極點,到了五月,於是有一個節氣夏至來了,夏至一陰生,開始回收了,一陰生的現象,在夏至以後便發霉了,表示潮濕來了,陰氣來了。六月是小暑、大暑的節氣,就是所謂的三伏天。在這個圖案上,依十二地支的次序,一個月一個月過去,最後亥月,是農曆的十月,在卦上為坤卦,是純陰的境界,不過十月有一個小陽春,陰極則陽生,這時有幾天氣溫是要回升的。   由此,可以看出「十二辟卦」圖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大致應該是隨著夏曆的產生而產生,而發展、而完善。起到了對農耕經濟的指導作用。同時也逐漸的客觀的起到了,人們對祭天、祭神、祭祖、拜聖人、拜長者及節日禮儀的規範。這些規範逐漸的成為了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組織形式,並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成為了由此產生形成了國家的基本的禮儀制度。直到周公承中華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周禮」。同時,也開始使人類真誠祭拜的禮儀,隨著的形式化、制度化而走向了異化。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因此,老子才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孔子又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上德為仁真誠也!    第八篇:關於對「澤東、潤之」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5   當我又一次的在《易經》繫辭中看到:「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往時的聯想又一次的強烈湧現出來。請看下面的幾個詞:「潤之、澤東南、東方、太陽。」當下的世界,尤其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國人。那個能不聯想到,我們偉大的領袖、導師、統帥、舵手(我是真誠的)毛澤東主席。可是這幾個詞恰恰是來至於伏羲的先天八卦。請看下圖(附後)。東南方向兌卦就是澤卦,正東方向的離卦既象徵著火,有象徵著太陽升起在東方。那麼,澤東作為毛主席的名是多麼的富有含義呀!《易經·繫辭上傳》第三句話就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尤其是「潤之以風雨,」中的「潤之」,作為毛主席的字又是多麼的富有含義呀!據說毛澤東與其字潤之與《易經》沒有任何關係,那麼在「易經」的冥冥之中......。真是不知說如何是好了!在下看《易經》既不是為了學占卜術,也不是為了學堪輿學。只是為了對中華文化的求索,為了對如何做一個中國人的求索。那麼,我們敬愛的毛澤東主席就是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文化的化身,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華文化化的結晶。   毛澤東主席的一生,讓中國人站起來的骨氣,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化化的正義,面對著世界霸權大國,始終就有著那麼一種,「殺身以成仁、捨生而取義」的儒家大義凜然的風範。(孔子《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   毛澤東主席的一生尤其是在二十八年的武裝革命鬥爭中,一直在同黨內左、右傾的思想作鬥爭。以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例。在對「西安事變」中蔣介石的態度上,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民族大義出發不計前嫌(4、12的殺戮、和5次圍剿等),可以說是「隱惡」;擁護蔣介石領導全國的抗戰,可以說是「揚善」;但是,又即不是一切通過統一戰線,又不是完全脫離統一戰線,而是,在統一戰線內保持相對的獨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就是中華「中庸」文化的大智慧。   毛澤東主席的一生,為了中國勞苦大眾的解放,為了世界弱小窮國的新生,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無不浸透著他老人家的慈善、仁愛之心。   毛澤東主席的一生,始終在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化化的思想,教化著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所以稱得上是偉大的導師。雖然,有文化大革命等問題的存在,但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指出在:「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多次從危機中挽救中國革命,如果沒有以他為首的黨中央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和人民軍隊指明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黨和人民可能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對此,使我想起了不知是哪位古人說的:「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這句話。我不是在做比較,我只是深信毛澤東主席給我們留下的,閃爍著中華文化光輝的毛澤東思想,必將在歷史的長空中大放光彩。    第九篇:關於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6  按南懷瑾先生所講《繫辭》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孔子是到五十歲才開始學《易經》,所以他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兩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加上二十年學《易經》的心力,他認為得了道。先看看我說的第一章吧。   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我說:《繫辭》開篇描繪了一幅天地人的詳圖。開天地定尊卑。乾坤兩卦是天與地兩個自然形象的代表,卑就是親近的,地球對我們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遠,天下萬物永遠是在一動一靜中,動為陽,靜為陰,表現為剛柔的現象。有了剛柔,就可以判斷天下萬物的一切變化了。在天地中某同一空間和時間裡生存著相似的動植物(包括人類),並且以群相區分,由此,這一類和那一類的利益有了衝突,於是吉凶就分出來,通過在天的象和在地的形對天下萬物的影響,就可以知道天下萬物的吉凶變化了。   二、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我說:那麼天地的形象是如何影響天下萬物的那?是因為,剛柔也就是陰陽,互相摩擦而產生。天地間,任何東西,都是由這兩個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才生出來的,導致八卦永恆的相互變化,如:某時某地的天陰天晴、電閃雷鳴、颳風下雨,日出月落,寒來暑往。明白了乾就是天地間的一切陽物,坤就是天地間的一切陰物,陰陽相和諧,而且剛柔各自發揮其作用,知曉了天地間的各種變化,就可以通天通地通神明。   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我說:乾也代表了陽,男人就是陽,坤也代表了陰,女人就是陰。乾坤兩卦,也代表了天地萬物的形成,「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使我想起了《老子》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可否說乾為無、坤為有哪?。乾的功能就是這樣很容易懂的。坤也是這樣簡單容易的,真懂了《易經》,一點都不神秘,最高的道理,也是最平凡的道理。   四、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我說:《易經》是很容易懂的,簡單的也很容易操作的,真正懂得了就會感到很親近,真正會操作了就會感到很有功效;對其有親近感就可以常用,對其都感到有功效就會有更大的作用。常用《易經》則可修聖人德行,使《易經》發揮大作用可成聖人大業;天地間最高深的道理,也就是最平凡的,天下之理就在人類的某時某地的生活之中。   我說《繫辭》第一章通過開天地、定尊卑、和陰陽、體剛柔、成男女、論簡易來說明了《易經》不變的就是必變的簡單的真諦。    第十篇:關於對「聖人設卦觀象」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7   接第一章開天地、定尊卑、和陰陽、體剛柔、成男女、論簡易的道理,第二章講述如何看卦象。   一、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我說:聖人畫一個卦,一是看卦的現象,一是看眼前所見事實的現象,每卦下面加上文字的解釋,這種解釋就是「繫辭」。來和卦象配合,就會明白事物的不是吉就是凶。那是因為,剛柔相推而使陰陽發生變化。   二、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吉凶悔吝者,生手動者也。   我說:所以,吉凶就是失與得的卦象;悔吝就是憂煩愁慮的卦象;吉凶悔吝的卦象全在於人的一動。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動就有好有壞,所以中國人的老話,一動不如一靜。凡事一動,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一份是凶,兩分是悔吝,所以儒家就知道慎於動。動就是變革,這個動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慮。   三、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支之動,三極之道也。   我說:變化就是陰、陽相應有進有退的卦象;剛柔就是晝、夜相應交替變化的現象。六爻是重卦的六爻,一動必有變,天、地、人各有陰陽,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也有陰陽,也就是這三極陰陽變之道也。   四、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我說:所以,君子所處的日常生活,君子的人生,能夠得到安心的。那是因為是遵循《易經》一定的次序在變。懂得了六爻一變就有動,一動就有變,那麼在動與變的結果,有好有壞,有吉有凶。這都是根據人為的觀念而來,人為的利害得失而來,透徹了每個卦下面所講的道理——卦辭,就有玩一樣的快樂。所以,君子對生活的一切可以通過觀察其現象和卦象,來述說自己的卦辭,通過觀察一動一變,來占卜自己的生活天地。(事實上占、卜、筮是三件事。古代用骨頭卜卦,把骨頭用火燒後,看上面所裂成的紋路,這是卜。占是用數理來推定結果。筮是用筮草的一定數字來卜。以現代來說,廟裡的抽籤,看籤詩,這是近於筮。)這就是上天的保佑,一定是一切都會大吉大利的。   天地間就是一陰一陽之變,人世間就是天、地、人六爻各自的一陰一陽之變的相互影響之變,陰進則陽退,陽進則陰退,六爻之變全在某時某地某人也。    第十一篇:關於對「卦有小大,辭有險易」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8   《卦辭》的第三章接上一章進一步講述如何從卦象來理解「彖辭」。   一、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我說:「彖者」是根據某一卦現象下的定論,為「彖辭」。「爻者」,是每爻下面有一個解釋,為「爻辭」;整個卦下面的解釋為「卦辭」,爻辭是講變化的道理。   二、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我說:當你看到卦的後面有的是吉,有的是凶,這是說明你有所失或者是有所得的變化;有的是悔吝,這是說明你將有小錯而憂慮的變化;有的是無咎,這是說明你沒有毛病,但並不等於「好」,而是在進退之間要注意變化,要特別小心,人不會沒有錯,隨時有錯,善於反省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無咎的時候。   三、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手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我說:人生是否高貴與下賤,關鍵在於「位」的問題,就是某一時間在某一個位置的變化;每個人獲利的大小的機會是平等的,關鍵在於你所處的卦象;辨別是否吉凶,關鍵在於對卦辭的理解;憂虞到悔吝時,關鍵在於要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現象都可以改變;要警示自己的感覺無過錯,人生沒有絕對自己不錯的,無咎就是善補過也。只要知道懺悔,懺悔的結果就是要補過。   四、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我說:所以,卦象有大小,卦辭就有險易,卦辭都是卦象所指到的變化。   在卦象上如何讓理解:貴賤,小大,吉凶,悔吝,無咎。關鍵在於某時某地某人的陰陽變化中。    第十二篇:關於對「易為天地准」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39   《卦辭》的第四章接上一章講述「易為天地准」。   一、易為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我說:《易經》是天地萬物變化的準繩,所以包括了天地之道   二、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我說:用《易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所以能知陰陽兩界變化的道理;用《易經》推演天地萬物原始的終點,所以能知死生的道理;用《易經》推斷萬物都是由精氣所成和遊魂的變化,所以能通曉神鬼。   三、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我說:《易經》的卦象與天地萬物的現象相似。所以都不能違反;只要真正的懂得《易經》才能知曉天地事萬物的變化。達到濟世救人的目的,所以才不會有錯;真正的懂得了《易經》面對任何變化,精神都不會散開,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遠是樂觀的人生,所以才沒有憂愁。真正的懂得了《易經》就會安於故土的生活,才能以仁修養,所以才能有愛。   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我說:《易經》包括了天地萬物的一切變化,而沒有過錯;《易經》通過由始至終迂曲婉轉的道理知曉天地萬物而沒有遺漏;《易經》通過知曉晝夜變化之道而智;所以神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易是無體之體,無為之為變化無窮。   易就是變化的哲學,天地萬物(也就是宇宙)沒有不變化的。天地萬物的一切變化盡在《易經》的掌控之中,因為,《易經》同樣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第十三篇:關於對「有沒有神鬼」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0   神鬼的問題,是全人類各種文化面對的共同的問題,是全人類所有宗教面對的永恆的問題。人們一直在半信半疑中問到:到底有沒有神鬼哪?對此問題的回答儘管多種多樣,總的不外乎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唯物的——沒有;一種是唯心的——有,信則有、不信則沒有等於沒有回答。對如此的解釋人們總是感到不甚滿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至少要弄明白以下三個問題:一、什麼是神鬼?二、神鬼是怎麼樣產生的?三、神鬼有什麼作用?在下自認為基本上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對此問題,想拋開傳統的唯物、唯心主義有區別的語言,提出獨到的點滴淺思來說說。   一、神鬼是什麼?   回答神鬼是什麼這個問題,也就是神鬼的定義。對此,對唯物與唯心主義的種種解釋就不再贅述了。在下認為神鬼的定義是:人類面對其生存環境中的種種現象,在情緒上的不滿,在能力上的無奈,在精神上的寄託,在生存上的期望的一種矛盾的自然現象。對神鬼作出這樣的定義是否合適哪?那我們就對如下的現象做出一番思索吧!在下認為人類:對自然種種現象的崇拜是如此;對圖騰的崇拜是如此;對聖人的崇拜是如此;對祖先的崇拜是如此;對各種宗教的信仰也是如此;對種種的靈魂之說還是如此;對各種神鬼的迷信更是如此等等。那麼,神鬼又是如何產生的哪?   二、神鬼是怎麼樣產生的?   首先,神鬼的現象是人的現象。沒有人就沒有神鬼的存在。對此,唯心論者就不滿意了。因為唯心論者認為是神創造了一切,包括人在內,跟進一步還可以認為,宇宙大爆炸的那個原點,就是神的創世紀學說。但是,在下怎麼也弄不明白:在各種宗教產生之前,神(宗教的)在哪?!沒有人的意識,神鬼在哪?!神鬼就是人意識的產物!其次,那麼神鬼又是怎麼樣產生的哪?神鬼是人類在進化演變過程中,隨著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生髮展而產生髮展的。是人類對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某種現象,如太陽所帶來的酷熱、寒冷、乾旱、潮濕等的生活環境,即不滿無奈又寄託期望的神化;再如對某個氏族首領,有能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生存的能力,或者為了整個氏族更好的生存而獻身了的神化;還如對人們的生存產生破壞的自然環境的現象,或者是某個人的鬼化;更有對祖先的懷念等等。由此,神鬼就應運而生了。再其次,當某一種神鬼現象一旦產生了,就會脫離產生它的母體,不論以後的科學作出了如何的解釋,也不論那個人已經離開了人世多長時間,而在人們意識中卻超越時空的獨立的永恆的存在了。那是因為人類對自己生存環境的不滿、無奈、寄託、期望是相對人類的存在而永恆的。唯物論對此的解釋會滿意么?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那個原點,不是唯心的創世紀,是唯物的物質么?那又是什麼物質哪?沒有了唯心論,唯物論還有存在的必要麼?!還是問問我們的老祖宗吧!那就是——變化,就是——易,就是——道,就是——中吧!!!   三、神鬼有什麼作用?   對於神鬼有什麼作用?這個問題前述已經做了必要的回答。但還是要說說的。對於神鬼,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老人、女人、受過磨難打擊的人、對生活失去信心等類似的人信的多。所以哲人說過:宗教是弱者的哲學。因為,弱者對其生活的環境更不滿、更無奈、更寄託、更期望,那就只好求助於神鬼了,求得精神上的滿足或者是解脫。神鬼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種現象,在《易經》中吉和好卦總是與神相關,凶和壞卦總是與鬼相關,面對這種卦象,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人們總是想求神驅鬼,求助神的保佑,擺脫鬼的糾纏,也就是在爭取順境,擺脫逆境。而且,神可以說是陽爻,那麼鬼就是陰爻了。陰陽兩爻在一卦中總是在相互變化著,這就說明了人的一生總有順與不順的時候,或者是先順後不順,或者是先不順後順,或者是時順時不順。沒有總順總不順的。這樣從古以來人們對神鬼的精神需要就起作用了。實際上這還是,當人們對生活環境,表現出不滿和無奈時的一種寄託和期望而已。但是,這種作用相對人們的生存是普遍的永恆的。   上述回沒有回答:有沒有神鬼這個問題,都是把我的點滴淺思說說而已。 第十四篇:關於對「中華文化淵源」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1      帶著對中華文化淵源求索的問題,翻開了《南懷瑾選集》,現在又翻開了其中的《易經雜說》。這不是我第一次翻開《易經》,但是我從來也沒為了占卜術,堪輿學而翻開《易經》。在求索中華文化淵源中感覺到,《易經》是中華文化淵源具有標誌性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   在對中華文化的求索中,從傳說的周文王的《周易》是八卦由注重人類和自然界的關係,轉向人和人的社會關係,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關係的推演;周公的周禮,也是對《易經》卦象中所顯示的敬畏天地、敬畏神鬼、敬畏祖宗、敬畏聖人、敬畏長者及季節祭拜的禮儀規範;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道,同樣是運用《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道」,來對待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一種處世之道;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運用《易經》中的哲學道理,企圖來解決當時人類社會所處的禮崩樂壞的世道。至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其都是以《易經》為源頭的。以致影響到以後進入我國佛教的禪宗。這樣以儒學為主的,儒、釋、道三教併流的中華文化,不但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還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但是,《易經》只能說是中華文化淵源具有標誌性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中華文化的淵源,並不能像黃河、長江那樣清楚的探索到其源頭就是青藏高原的雪山。中華文化是在中華民族,由類人猿逐漸的演變成人類的漫長過程中,與自然界相適應的無數次的選擇中,在人類內部無數次的融和中,逐漸形成、發展、完善的。從傳說中的結繩記事的漁獵氏族社會,到用陰陽爻來為游牧氏族社會提供天氣狀況,發展到利用河圖洛書以致八卦,來為氏族的農耕預測季節變化,選擇生活方向,而最終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易經》文化。《易經》的預測、選擇的功能,與我們當前的計劃、規劃又是何其相似呀!   至於,隨著發展《易經》越來越傾向於占卜術,那也是人類對未來探索的一種必然,不論其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雖然迷信是愚昧的,但是人類對未來探索的這種必然,至今應然在科學的繼續著,難道現代科學就沒有迷信么?可是我們要知道,《八卦》一開始就是那個時代的自然科學呀!由此形成的中華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發展著、完善著,而大放光彩。    第十五篇:關於對「陰陽不測之謂神」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2   本第五章及接上一章,講述的易就是變化的哲學,天地萬物(也就是宇宙)沒有不變化的。接著講述這種變化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我說:一陰一陽是道的運用。能使道在應用中的一陰一陽保持平衡,是人的本性善,能使陰陽保持平衡的是人的本性,對此,仁者的觀念就是仁慈,智者的觀念就是智慧,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經常運用這個道理,可是卻不知道這就是「道」的運用。所以,真正懂的「道」的君子太少了。     二、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我說:雖然,道在運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仁慈,但那是藏在道的本體中的,道鼓起天地萬物,而不象聖人那樣,人為地表現出的憂時、憂世、悲天、憫人。從而實現最高道德的大事業!只有象天地萬物那樣富有才是大事業,只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是最高道德。   三、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我說:道的運用,使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就是一陰一陽的變化。第一個卦象就是代表了天的乾卦,接著第二個卦象就是代表了地的坤卦。運用八卦預測未來就是占卜,通達了變通的道理,才能真正的懂得陰陽的變化,陰陽不可推測才是道。   道」的本體是無始無終、無影無形、無色無味、無大無小、無上無下、無左無右、無前無後的,抽象的,永遠不可知的。,「道」的運用卻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為的,到的運用就表現在:一陰一陽的變化中。    第十六篇:關於對「易簡之善配至德」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3   一、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我說:《易經》包括的內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非常廣泛,作用大的無邊非常偉大。要說遠那是無邊無際,要說近就象在眼前一樣安靜端正。要說天地間沒有比《易經》更完備的了。      二、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我說:乾卦,其靜到極點才能專一,專一到一定程度必動,一動其功能大的如噴出的一條直線,因此,產生天地;坤卦,其靜到收攏的狀態,收攏到一定的程度必動,一動就會張開,因此,廣生萬物。   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我說:乾卦、坤卦的卦象就是天地萬物的現象,一陰一陽變化起來,就是表現一年四季的現象,陽的作用就是太陽,陰的作用就是月亮,《易經》的道理就是這樣的簡單,如同人的本性善就是最崇高的道德。   天地間最偉大的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就是最深奧的,最深奧的就是最不可測的,最不可測的又是最普通的,那就是天地的——「中」,那就是人性的——「善」。    第十七篇:關於對「易其至矣乎?」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4   看到此我在問:孔子真懂易經了么?「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一、子曰:易其至矣乎?   我說:孔子說:《易經》是天地間的最高學問么?   二、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我說:是的最高的學問就是《易經》,聖人是因有崇高的道德而才有偉大的事業呀!   三、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矣!   我說:不但要有崇高的道德,還要有腳踏實地的從最平凡處起步,崇高的要效仿代表天的乾卦那樣高遠的無量無邊,平凡的要學習代表地的坤卦那樣容納擔負一切。代表天地兩卦的乾坤設定位子了,那麼《易經》的陰陽的無窮變化就在其中了。   四、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我說:由此,修成《易經》的本性,就存在於無窮變化的卦象的存在之中,這就是走進真正懂得《易經》之道的大門。   無窮的變化是《易經》的本性,但是,陰陽難測謂之神呀!誰又能真正的懂得《易經》哪?!    第十八篇:關於對「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5   這一章講的是,聖人是如何想像出來,用卦象來表現天地萬物萬事的現象。又應該如何來理解卦象,其中又有那些道理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嚎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至寇至。盜之招也。」   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我說:聖人以其特有的智慧,知道天地萬物萬事的奧秘。而想像出天地萬物萬事其奧秘現象的形象,用分別很象其的卦象符號來代表天地萬物萬事,這樣的一個卦就是卦象。聖人以其特有的智慧,知道天地萬物萬事動的變化而通過觀察通曉其變化的道理,把按道理解釋卦的辭,掛在這個卦的下面,就是繫辭!用來判斷其卦象的吉凶,因此,也叫做爻辭。如此說來天地間最奧秘的並沒有那麼複雜,沒有那麼不可知,如此說來天地間動的變化不論多大並沒有那麼煩亂,而是有規律的,對其,把想像的形象說出來,討論其中的變化道理,再依照這個想像形象的道理,畫出一個卦象來,就可以了解天地萬物萬事變化的道理與奧秘了。   二、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我說:這是中孚九二爻的爻辭。說是有隻母鶴在河南岸葦叢中叫,小鶴聽到了,邊回聲叫著邊飛過來了。這種喜悅的心情,就如同我有好酒,請好朋友來一起喝酒。孔子說:一位君子就是在家裡,所講的每一句話,也都是善的,可影響到千里之外,何況在身邊的人那?如果在家裡,說惡言,那麼就是千里之外也會有人反對的,何況就在眼前哪?君子的每一句話,都會在人群中產生影響,君子眼前的言行,影響是很久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君子的思想,思想的表達關係到君子的一生的榮辱,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如動天地一樣重要,能個不謹慎小心么?   三、同人。先嚎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我說:「同人」也是卦名,是由天、火兩卦組成的,天火同人的卦象。「先嚎啕而後笑」,是同人九五爻的爻辭。九五爻的位置很好,所以說不但得其時,還得其位。就像我們看到老朋友,大聲地叫起來,然後兩人相抱在一起就跳起來,又叫又笑,非常興奮的現象。所以孔子說:所以君子之道,就在於面對世事,或者站出來,或者退回去之中;或者一言不發,或者慷慨陳詞之中。同時只有君臣二人同心,才能像刀子那麼鋒利連黃金都切得斷;同心之言,也會象蘭花那種味道一樣,永遠清香。    四、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我說:這是大過卦初爻的爻辭,大過卦是由兌、巽兩卦而成,即澤風大過卦。大過卦是一個很不好的卦,但是如果動爻在初六(也就是初爻)的時候,送上用白茅墊底的禮,還沒有問題!孔子說:假如禮物是很好的東西,何必要墊底哪?但是。為了特別特別小心保護這個東西,下面還是用白茅草墊底,免得它破損了,這個當然也可以,沒有錯呀!這個卦象就是如此。白茅這個東西,是草嘛!沒有什麼了不起。雖然是一些草,但是用得得當的時候,這株草便是寶貝了。這裡我們懂了一個道理:天下事沒有哪樣叫好,沒有哪樣叫壞,也沒有哪個人叫對,哪個人叫不對的;只要用得對,即使一株茅草,也能得到重用。所以一個人一生做事,隨時要謹慎小心,一生到此永遠不會有過失。   五、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   我說:這是謙卦九三爻的爻辭。謙卦是地山謙六爻皆吉,最高處要是最平凡的,最平凡最恭下的就是謙卦。到了九三爻是最好的境界,但是上面有個「勞」字,你隨時隨地自己要勞苦,隨時隨地自己要小心,要勤勞、要努力,內心要謙虛,要小心謹慎,要這是謙卦的卦象。君子始終如此,方能大吉大利。孔子接著說:付出了勞苦,而不自誇;有了功績,而不炫耀,那是最寬厚的君子,自誇其功那是無德的小人。有德的人,卻表現得跟普通人一樣,這就叫作「盛德」; 從內心發出來恭敬的那種真誠,叫做「恭禮」;這就是謙卦!要能夠嚴格地責備自己,寬厚地待人,對人家要多多原涼,這就是恭敬的道理。有了此等盛德,當然就是,他的人生在歷史中的位置是永存的。   六、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我說:這是乾卦上九爻的爻辭,「亢龍」,是像一條龍飛到高空很遠很遠,「悔」就是毛病的意思。是說人的地位不要太高,太高了便要有毛病了啦!孔子解釋說:人到了最高處的時候,便沒得位置了,高到最後別人都不敢跟你接近了,所以賢人(太高了)來到黎民百姓間,會沒有人敢接近你,就是因為你高的出毛病了。   七、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我說:這是節卦初九爻的爻辭。水澤節,假使動爻在初九爻不好!後果很壞。不要出門就沒有問題,如果出了戶庭,便不一定了。孔子對這個爻辭的解釋,是講人生哲學的道理,並不是卜卦用的。我們平時所謂的保密、機密,就是從《易經》這個地方來的。禍亂的產生,是你自己說出來的,正所謂禍從口出,當皇帝的失密么,大臣便再也不會對你有向心力了;做大臣的泄密了,身家性命就難保了。很多事都是因為失密而失敗,所以,君子小心謹慎為了保守機密,而「不出戶庭」。   八、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至寇至。盜之招也。   我說:這裡講的是解卦的六三爻。雷水解的卦象,是打雷下雨,風雨碰到打雷,雨就停了。孔子研究到這一節,他提出來一個意見:作《易經》的人,他們知道大盜嗎?《易經》說:背負著貴重的東西,騎著馬到處炫耀,等於你自己在叫強盜、叫土匪趕快來搶吧!背東西、挑擔子,是出勞力人的事;騎馬的應該是君子。小人沒有這個能力保護自己,而卻喜歡裝成君子一樣誇張炫耀,唯恐人家不知道一樣,那不等於向盜賊招手嗎?在上面的傲慢,對下面的暴戾,能不引起強盜的覬覦嗎?因此孔子說:你把寶貴的東西不好好地藏起來,就叫做慢藏。「誨」是教育,你那麼值錢的東西,不好好地藏起來,故意擺在那裡,不是明白地告訴強盜來搶嗎?等於一個女孩子打扮得妖妖艷艷、漂漂亮亮的,那不是教人家看的嗎?你打扮得那麼漂亮,人家看到了,喜歡你,不是教人家來打你的主意嗎?所以說,《易經》上說:「負且乘,至寇至。盜之招也。」是你自己招來的、請來的,怨不得人家哪!   以上第八章,孔子主要是通過對卦象的理解,來說明卦象是如何來表現天地萬物萬事的現象的。而這種表現,又是如何通過,來至對天地萬物萬事的現象,用陰陽爻來組成的八卦符號來顯示的。說明了,八卦符號是來至人類對自然界的理解(自然科學),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己的未來的關注增強,八卦由主要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逐漸的轉變成,即解決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又要解決人類社會內部之間的關係問題(社會科學),隨著人類對自己的命運的難以掌握,自然而然的就側重轉向了占卜術、堪輿學了。 第十九篇:關於對「蓍草卜筮」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6  任何時代人的理想都是美好的,為了美好的理想,人們都會在規劃著自己的藍圖,計劃著自己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先祖,同樣有著自己美好的理想,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有限,只好運用那個時代,最科學的八卦圖來規劃自己的藍圖,計劃自己的未來了。本第九章就是講述,古人是如何蓍(shī)筮(shì)的,也就是如何用蓍草卜筮,也就是談《易經》的數。「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撝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撝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我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位單數均為陽數,地數五為雙數均為陰數,各自五位相加得出的數各不同。天數二十五(二十四個季節),地數三十(農曆每月三十天),天地的數相加等於五十五。天地之和的五十五數,所形成的變化運行起來,就是鬼神也在其中呀!。   二、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   我說:推演卜卦要用五十根蓍草,其中要抽出去一根蓍草,放在一邊不用(意思是人生什麼時候都要有備用的)。只用其中的四十九根蓍草,用雙手把四十九根蓍草隨意分成兩份(也就是太極生兩儀的意思),這是第一營;然後再從右手邊的那一份取出一根,掛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中間,只就是第二營;揲(she)就是數的意思,把左手的蓍草按每四根一組數出來(象徵四季),這就是三營半;把剩下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不論多少仂(le)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間,這是第四營的一半;然後再用同樣的辦法,把原來右手邊的那一半,操作完第三營和第四營的另一半;此時已有兩仂,象徵著五年中有兩個閏月;這樣才完成了第一變,經過這樣的三變才成一爻,要經過這樣煩瑣的十八次手續,才能求得一卦六爻。   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我說:經過上述十八變,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乾坤、天地、陰陽相和為三百六十為一年,陰陽兩策分別乘以,六十四卦中的陰卦陽卦各三十二卦,乾卦得六千九百一十二,坤卦得四千六百零八,兩者相加得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可當萬物之數。   四、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我說:所以,要經過四次的分二掛一程序,才卜出一個爻象。經過十八次的手續才能成卦。這個形成的卦象有八個,叫做八卦。通過對八卦的演繹,涉及天地萬物萬事,天下的道理沒有不知道得了。   五、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我說:至此,就可以懂得了天地萬物萬事之「道」,張顯「神」的作用,懂得了祭祀的道理,可以祭拜天地,祭拜祖宗了。因此,孔子說:學了《易經》就可以知道變化之道了,也就知道了神鬼的事情了。   蓍草卜筮十分複雜,後來人們就用三個銅錢放在龜殼裡搖,得到卦象。再後來就只用一個銅錢,看正反面來得到卦象。這種卜卦是迷信,還是可信哪?在下都沒有實踐過。但是,以在下現有的知識對此是否定的。可是我們的祖先如此的相信它,可見蓍草卜筮就是當時的最高「科技」吧?!一直流傳到當下,又說明了什麼哪?當下的科學發展中就沒有迷信么?科學的發展不就是在迷信的基礎上,通過衝破迷信而發展的么?!還是那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還要加一句話:人類在某一時空中的實踐是有限的。那麼人類的生存是不是有限的哪?!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第二十篇:關於對「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7   本第十章孔子認為,對《易經》的學習,聖人有如下四點經驗之道。「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主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 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一、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我說:對《易經》的學習聖人有四點經驗之道。要理解語言思想,就要注重卦辭、象辭、爻辭;要理解變動,就要注重卦象的變化;要理解現象,就要注重卦象;要理解奧秘,就要注重卜卦。   二、是以君主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我說:所以君子將要有所作為,有所行動時,就要去問卦,以接受來至卦的感應。天地萬物萬事,包括神鬼之類的,都會知道的。對《易經》的修養,不達到天下最精、最微、最細的程度,又有誰能達到如此境界?!三爻、五爻的變化,錯綜複雜。只有真正通其變化,才能真正懂得天地間的道理;只有真正的懂得象數,才能真正懂得天下的現象。不真正的懂得天下之變的最深道理,誰又能達到如此深奧的境界。   三、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   我說:《易經》的本體是不可思議,在沒有發生變動之前是無為的,可以靜止到了極點,在人的心裡一旦有所感應,便能通曉天下的道理。如果,不是天下最高最妙的神明,誰又能達到如此高超絕倫的境界?!   四、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我說:對《易經》的學習,聖人之所以通過極深的探知,近而研究將要萬變的動象,才能達到神通的程度。只有極深的探知,才能了解天地萬物萬事;只有研究將要萬變的動象,才能掌握天地萬物萬事;只有達到神通,才能從從容容的達到神的境界。孔子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就是這個意思。   《易經》那不可思議的本體,來至於——靜;《易經》那變化無窮的運用,來至於——動;《易經》那天地萬物的預知,來至於——感。 第二十一篇:關於對「夫易何為者也?」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8  本章第十一章,是孔子告訴世人《易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子曰: 「夫易何為者也?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 辟戶謂之乾; 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繫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一、「子曰: 「夫易何為者也?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我說:孔子說:《易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哪?《易經》是一部開發天地間萬物,成就人世間萬事,包括天下一切的最高道理的書。不過如此而已。所以,懂得《易經》的聖人能通曉天下萬物,和塵世萬事的一切動態,能完成天下最偉大的事業,能判斷天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疑惑。   二、「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我說:因此,蓍草的功能,中間的圓孔能通神;卦象的功能,能知曉八方;六爻的意義在於以「變」來預測。聖人以此來洗鍊自己的內心,並而退藏於心,從不顯示通神,不論吉凶於天下愛黎民百姓,和一切眾生同生死共患難。通神了就能先知,但是真正的先知,從不顯示運用先知。誰又能達到如此這種境地哪?!上古的聖人聰明、睿智,雖然神武而從不開殺戒。   三、「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我說:因此《易經》也是帝王學,為了要明了天之道,而要體察民情,懂得黎民百姓生活的一切事物,包括民心。那就如有神的力量,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首先造福於民。這樣帝王就會如聖人一樣,以此道理齋戒的專一清凈,達到了神明的境界,體現了為黎民百姓的德業。   四、「是故,闔戶謂之坤; 辟戶謂之乾; 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我說:因此緣故,把門關上就是「坤」;把門打開就是「乾」;一關一開就是「變」動;一關一開的變動是沒有窮盡的,就是「通」;在天地萬物變動中,我們看得見的就叫做「象」;其中不同的形象就叫做某某東西;依照不同象的特性,製成的某某東西供人來使用,就叫做法則;只要利用好天地間這一關一開,一出一入所形成的變通法則,並且使黎民百姓都能遵守法則,那你就成神了。   五、「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我說:因此緣故,「易」在沒動前就是一個太極,一動就會變出陰陽兩儀;兩儀一動又會產生,老陰、少陰、老陽、少陽四象;四象一動就會產生八卦了。由八卦的演繹定天下萬物萬事的吉凶,塵世間的吉凶,會決定人類社會事業的成敗。   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我說:因此緣故,《易經》中的法象沒有大過「天地」的法象;「天地」法象最大的變化就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懸掛在天空的卦象,最明顯的只有太陽和月亮;位居最高帝王也就是最富有和最高貴的;達到天下萬物皆備我用,建立一種上和天道,下和民情的法度,以利天下黎民百姓,那就是當代最偉大的聖人了;卜卦就是通過探索這種常人看不到的,最深遠、最深奧的道理,來決定天下的吉凶;要想看清楚弄懂往往是常人看不清楚的,這種成天下大業的法象,就只有有龜殼、蓍草來卜卦了,   七、「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我說:因此緣故,一枝蓍草、一個龜殼都是天生的神物,聖人只是操作之;天地萬物萬事的變化,聖人效法之;天地間的自然現象,會給人類帶來吉凶,聖人卦象之。相傳伏羲時黃河出來一匹龍馬,背上馱了一個黑白點的圖,大家就叫它《河圖》,大禹治水感動天地,洛河裡面出現了一隻大烏龜,背上馱了一個圖案,後稱《洛書》;聖人效法操作之。因此,產生了易有四象,通過老陰、少陰、老陽,少陽四象,把天地萬物萬事的現象顯示出來。卦圖下面的繫辭么,就是告訴你卦象說的是什麼道理。決定天地萬物萬事的吉凶,來占斷預測也。   《易經》最初是一部,人類在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同時也在進化自己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劃時代的自然科學;隨著人類的進步,逐漸的轉向解決人類面臨的自然問題的社會問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問題。對此,產生了周公的——禮樂思想,老子的——無為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等。從而逐漸的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至於卜卦,在下到認為:一爻動——一卦變,一卦動——天地變,天地動——人間變,人間動——帝王變,帝王動——一爻變(九五么)......。天地間是在永恆的變動中的,任何變動都是有徵兆的——就是「象」,任何變動的一定的程度——就是「數」,任何變動都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就是「理」。這就構成了《易經》是中華文化淵源,具有標誌性的最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十二篇:關於對「存乎德行」的點滴淺思 ——國學思索149   本章第十二章,是孔子對繫辭上傳的總結。「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緼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一、「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我說:《易經》火天大有卦的上九爻辭說「上天保佑,大吉大利。」孔子說:「保佑者的幫助在於,上天保佑是順其善道而助的,人要求上天的保佑,必須首先自己善而有信。履行善而有信是上天思善的意思,又以崇尚賢德為主。因此,來自上天的保佑,才能大吉大利呀!」   二、「子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我說:孔子說:天下任何書本,都不能完全表達出要表達人真正的要說的話;人們講的話也不足以表達出人們想表達的意思。那麼聖人的意思,豈不是難以知道么?孔子說:聖人依靠圖像以表達自己的意思,設卦以表達真情,並配合爻卦下面系的文字來表達卦象的意思,同時還要懂得變通而判斷吉凶利害關係,如此,聖人才能充滿智慧,行動自如也就通神了。   三、「乾坤其易之緼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我說:乾坤兩卦是《易經》的根本,其內涵蘊藏很多麼?!伏羲先天八卦圖:乾一兌二離三震四一行列在左邊,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一行列在右邊,《易經》的變化就在其中了。乾坤兩卦如果沒有了,也就沒有《易經》了;《易經》要是沒有了,天地間又要回到,盤古開天闢地之前的混沌狀態了。   四、「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我說:如此緣故,看不見的摸不著的叫作「道」;通過道的運用,天地間產生了有形的萬物叫作「器」;各種有形器的演化剪裁叫作「變」;每種有形的器變化的法則的推行叫作「通」;如此的所作所為,有利於天下愛黎民百姓,才叫作事業。   五、「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我說:如此緣故的卦象,聖人能看得見,天下各種隱秘的奧妙的,常人看不見的,而用卦象來表示其各種形象的,與其實物差不多的樣子,叫做卦象。聖人以此看見天下萬物的變動,觀察其彼此相通的現象,推行其共同的法則,系在每爻卦下面的文字,來斷定每一爻卦的吉凶,這就叫作爻。   六、「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我說:天下最深刻透徹的奧秘,就存在於卦;天下有能鼓動起來能力的,就存在於辭;對卦象的演化裁斷,存在於變;繫辭實際的推行和操作,存在於通;最神明的,存在於懂得《易經》的人;不顯示而成大業,不言語而有信於民,存在於人的德行。   《易經》是古人探索生存的總結,是今人掌握命運的工具,天助首先靠人自助,人要掌握自己的「象」——自知者明;要掌握自己的「數」——心中有數;要把握自己的「變」——言而有信;要掌握自己的「通」——本性善德。善德是自助的根本,是天助的前提。
推薦閱讀:

易經江湖——說說這些年遇到的奇事(26)
劉東亮老師《易經》講座第一部分 (56)
《易經新譯》乾卦下
奇門遁甲如何理解空亡的含義
深入研習國學必備之易經64卦卦名、卦義及卦象口訣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