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數發展歷史—江湖奇聞軼事遺珍錄
一、細說斗數當年在港
紫微斗數究竟是何人所創?產生自何年代?
相信大部份的人均會說是源自北宋時期,為道教仙人陳希夷先生所創。那麼,證據又何在呢?
其實證據只有一個,就是斗數的諸本古籍均有列明為「希夷陳先生紫微斗數」幾卷幾篇之類,尤其是坊間廣為流傳的兩本斗數木刻版本,即「紫微斗數全書」及「合併十八星飛星策天紫微斗數全集」二本,均可見一斑。
當然,也曾經有人說斗數有個甚麼玄門正宗的派別,出自洛陽,乃傳自地理家吳景鸞一脈,與別不同。大凡研究斗數有年的人均知道,此並不為真。
在為讀者深入探討斗數何人所創之前,筆者又想問讀者多一個問題∶「斗數究竟有多少個派別?」
許多讀者一定會苦笑道∶「斗數派別多矣!有南派、北派、中州派、飛星派,還有……唉!真是說不清。」真是這樣嗎? 若筆者再問一句∶「是否在清末民初或之前,甚至遠至宋代,已經是這樣?」
相信一定有不少人會回答∶「肯定是的。」
如果閣下這樣說的話,那筆者可以斷言讀者本人在八十年代中期時候,對紫微斗數的認識並不是很深,甚至可以說當時你還沒知道斗數為何物。
因為凡是在那個年代研究斗數的人,均是經歷著各門各派的出現。在那以前,紫微斗數基本上是無派別可言的,斗數就是斗數,根本沒有甚麼派別之分。
回想起八十年代以前,香港也只有一位「軍師吳用」和另一位李君平先生,公開以斗數為人批命。 「軍師吳用」當時的辦公地址是在銅鑼灣富明街某個大廈的二樓B座,亦即當年利舞台后座斜對面。不過這位老前輩,為人批命時用的命書,有一種甚為突出的罕見風格,就是他的命盤格式,每隻字均是用原子圖章印上的,在那遠未有微型電腦和中文打字機出現的當年,竟然有一位命相家這樣講究命書的外觀規格,實屬難得。
圖 1 當年軍師吳用為人批算紫微斗數命書,其命盤中的星曜均是用原子圖章蓋上的,相信頗費功夫。
而另一位李君平先生,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大概是在九六年以後離世的,他去世不久前,還出過一本書叫「易學與術數」,不過內容與斗數無多大關係。
李君平先生其人,實際上是一位大學教授,好像還是北京大學的,不過這是後來的事。當年他為人推算紫微斗數的辦公地點,是尖吵咀麼地道的一個攤頭。可是讀者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小攤頭,因為李君平先生當時是一名由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的知識份子。雖說由知識份子而身為命相家之事,古來有之,但當年以這種學歷背景在街頭擺攤,像廟街那些相士一樣,從事命相工作的,李君平先生卻是第一人。
此外,當年曾有一位故作平民打扮的富商,機緣巧合,在李君平先生的攤擋被算過一次紫微斗數,將他驚為神人。自此而後,聲名大噪,當時找他以斗數推算前程的人里,來自上流社會者,大不乏人,而且是親自到訪的。
其後,有傳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親臨日本機場迎接李君平先生的到訪,這件事情,確實令人難忘。
而香港在吳、李二人尚未出現之前,即五、六十年代時候,公開以斗數為業者,相信只有一位來自上海的陸斌兆先生,他在當時曾經有設帳授徒。
又,與陸先生同時期的,還有一位「旡悶齋主」張開卷先生,出過一本著作叫「紫微斗數命理研究」,根據書中內容所述,張先生好像是在抗戰時期被日軍囚禁過,而在牢獄中的時期寫下此本紫微斗數的書。可能是因為張先生在斗數還沒興起的當年便有著作面世,曾有人把他稱為「北派斗數名家」,縱使我們可以肯定張先生本人根本不曉得甚麼是「北派」。
以上為香港最早的斗數發展,下期又來數數台灣。
二、台灣最早的斗數發展
(續上卷)談到台灣的斗數發展,要比香港早得多了,不過其風氣真正蓬勃之時,也是在八十年中期,而香港流行起斗數,與台灣不無關係,蓋當時的台灣斗數著作甚多,對港人影響頗深。
台灣最早出現以斗數為業者,是在國民政府遷台後的一九六○年代。當時台灣北部在斗數界名氣最盛者,數有嚴若唐、朱山壽及康國典幾位老前輩,前二人當時從事政府公務,故斗數對他們來說,純屬業餘性質,而康老前輩設於板橋巿的命壇,可能是三位名家中唯一以斗數為業者。
不過當時還有一位退役軍人陳岳琦先生,持有一本斗數古籍,名為「合併十八飛星策天紫微斗數全集」,他曾經在民國五十五(即一九六六年)二月將此書交由神州出版公司印行照相版,此可稱為港台二地第一本公開出版的清代木刻版斗數古籍照相版。
然而此書的刻工甚劣,遠不及後來台北集文出版社的那本「全集」為佳,而且陳老先生更於出版時,將原書去除封面,避免讓讀者知道此書原出自清代,然後自己聲稱此書是宋版斗數古籍的孤本,為他老人家的傳家寶。
曾有朋友問及我,為何肯定陳老先生的那本去皮斗數古書是清朝版本,而不是「最早」的「明代版本」。關於此一疑問,我們可以分開兩方面來考證,首先是「最早的斗數古書」這個問題,陳老先生的那本不可能是「最早的」,理由如下∶
(一) 撇開書籍本身的印行年份,只按照內容去考究的話,目前最早出現於世的斗數古籍,沒有一本早過「紫微斗數全書」,雖然我們知道書的本身是清代後期再刻刊,但其序文卻有清楚標明嘉靖庚戌(二十九年)這個年份,亦即公元一五五○年,所以我經常說「斗數古籍莫古於全書」。
(二) 若從書籍本身出現的年代而論,目前並沒有一本早過「紫微斗數捷覽」一書,此書是明萬曆九年(一五八一年)金陵書坊王洛川的刻本,現為吾兄方紀然所藏有。
上圖為目前最悠久的紫微斗數古籍--「紫微斗數捷覽」的內頁之一(方紀然先生提供)
至於是否「明代版本」,假設陳老先生手上的真是明代的版本,他為什麼不會拿到文物拍賣會上去出售。而翻查多年來所有的文物拍賣活動上,並沒有出現過絲毫相關的事情。我想陳老先生絕非淡薄名利的方外之人,按照他的行事作風,會放過這種好機會嗎?
基於以上的確切理由,我對朋友笑說陳老先生手上的那本去皮斗數古書,出現的年代可能比集本版的那本「斗數全集」還要晚。
後來在八十年代台灣斗數流行起時,陳岳琦先生聲稱自己是陳希夷道長第四十一代後人。
問題是陳希夷道長是華山得道的真人,而且根據正史、「神仙傳」及其他神話的記載,他到百歲升仙之時仍是處子之身,不可能有任何同姓的直系子孫。相信是陳老先生為人幽默的關係,跟大家開了個玩笑。
然而八十年代中期,有一位筆鋒銳利的好學先生,在台灣的斗數界出現,他就是「了無居士」。當時他跟陳老先生把這件事認真對待起來,結果令陳老先生顯得有點難下台階,惹來了不來風波。
上圖是神州版「合併十八飛星紫微斗數全集」的內頁之一,此書是鐵版道人陳岳琦先生在一九六六年經神州出版公司印行,是港台二地第一本公開出版的清代木刻版斗數古籍照相版。不過此版本的刀功甚劣,遠不及後來台北集文出版社的那本全集為佳。
此外,還有一位姓張的斗數家出現在那個六十年代的台灣,他是來自福建的張耀文先生,也就是所謂的「透派」大宗師。
張耀文其人,是一名經濟學碩士,於一九六六年時曾東渡日本講學,自稱是「明澄派(透派)十三代」傳人,與東洋五術權威佐藤六龍結友,一起將紫微、子平、六壬及奇門諸學宏揚至當地,旋即於次年一九六七年歸台,將其透派術數思想在台灣廣為流傳,其後一直在台灣發展。
關於「透派」這個派別,有甚多值得一提的事,蓋其直接影響到斗數在台灣最早的發展。個中事迹,下期筆者為讀者們剖析。
三、論透派斗數之產生
(續上卷)自張耀文先生於一九六七年歸台後,斗數在台灣開始流行起來,而東洋斗數的中譯本也漸出現,由早期的阿部泰山以至後來的鮑黎明,均屬其中有名的東洋斗數著作家。
阿部泰山其人,當時有很多他的中譯本術數書出現於台灣,故此亦相當有名。不過他是透派中人,他的斗數自然是過節氣的那種,故此他的身份,應該與早年遠赴東洋的張耀文先生有一定淵源,不過他們兩位老人家似乎發生過一些過節,這裡就不細談了。
阿部泰山在術數方面的著作甚多,就中譯文而言,筆者從書櫃中便隨手可找到幾本出來。
談起「透派」,確實有些值得一提的事。
首先謂其源流,透派中人紛紛相稱,其創始者為一明代女子梅素香,然而無論是梅素香其人的事迹也好,透派在民國以前存在過與否也好,均屬無從稽考之事。除了是透派人士自己說以外,「透派」或「明澄」二字在一本術數古籍的封面或腳註均無出現過,故此這一切關於「透派」的傳奇故事,很容易令人懷疑是後人之作。
透派斗數的第二個特色,便是其星曜被代入的神話色彩,以中國古時商周之戰為背景,將封神演義中的人物代入紫微斗數中的各星。而各主星均被賦予一個神話歷史人物作關連,如天機星為姜子牙,為軍師,故有智慧、聰明的意義。又如武曲星為周武王,有武勇、富足、機智的特質。
細心觀之,不難發現此可能是張耀文當時博學淵源的關係,涉獵過西洋星象學,將其與希臘神話的密切關連,依樣畫葫蘆,抄照到斗數來。
而透派斗數的第三個特色,就是它起命盤過節氣的問題。
基本上,斗數的諸本古籍均有一篇開章明義的口訣,就是紫微斗數總訣,像筆者這種在八十年代已經在研究斗數的人,大多在當時已經能背出這首總訣,無他,因為當時一貫認為,這是研習斗數的一個基本要求。不過,這首「紫微斗數總訣」當中有兩句,是當時令一些子平命理家另眼相看的,就是「不依五星要過節,只論年月日時生」。
如果讀者你有研習紫微斗數以外其他的術數,其本上會明白,中國的傳統術數,基本上均要以節氣來劃分月令,無論是七政四餘、子平命理、演禽數或河洛理數,均不會例外,就算你從「星」、「命」這兩個法門,數到「卜」的法門如奇門遁甲、大六壬、太乙神數等,談的都是以節氣為月令之界。
因為這個節氣實際是太陽的黃道宮劃分,作為地球上的生物來說,用它來分辨季節氣候的消長,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而斗數總訣所謂的「不依五星要過節」,就是說起斗數命盤是不需要看節氣的,那麼「只論年月日時生」是說只需要用傳統農曆年、月、日和時,便可以起出命盤。
可是張耀文先生卻抱持不同觀點,他認為「不依五星要過節」實際是古人玩弄文字,應該為「不依五星『要過節』」,意思就是說,方法跟五星七政不同,但要過節。於是,便有「透派斗數」在八十年代初期流行起來。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因為研究斗數的人日漸增長,張先生當時的觀點惹來了不少爭議,若用咬文嚼字的想法來看,張先生仍然是吃虧的。因為中國術數如此繁多,自然有許多起例是「不依五星」,但要「過節氣」的,何以「演禽數」不說這個,「太乙神數」也不提這個,惟獨紫微斗數要高調說這一句,古人豈不畫蛇添足?
今日的「透派斗數」沒有當年的流行,因為現在研究斗數的人多了,發覺過節氣起的斗數命盤許多時均不準確,故每多棄之不用。
有人說「透派」是一個相當不簡單的派別,透派中人每多與國學有深厚淵源,其中包含了一些中醫、遁甲和符咒方面的罕見文獻保存至今,應該有一定悠久的歷史,不可能為張耀文一人所創,這一點我絕不反對。
然而「透派斗數」的宗師,我則認為仍是張耀文先生所居無疑,理由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證據問題。更甚者,就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斗數古籍里,包括海外斗數的一些手抄孤本,均無提及「透派」二字,亦無再提到有關過節氣方面的問題,是故「透派」歷史悠久與否,與「透派斗數」的出現便可謂絲毫無關。
張耀文的著作中,以「紫薇闡微錄」較為人所認識,上圖是他後期的一些其他著作。
值得提到地方是,台灣頂尖高手方外人先生曾經跟過張耀文學過一些技法。
四、八十年代台灣的斗數發展
七十年代中期,台灣的紫微斗數開始慢慢的流行起來。其中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梁湘潤先生,他是命相界的老前輩,而且是國民政府遷台後,比較早以學術態度研究命相學的一位,他的著作繁多,大凡研究子平者,大都認同他在子平命理方面的崇高地位。他在斗數的著作有好幾本,多數是跟另一位梁天蘭女士合著的,然而就其內容而言,並不及其在子平方面的著作突出,故並未為研究斗數者帶來太大的驚喜。但就那個年代而言,有這麼多斗數著作,是相當難得的了。
不過,在一九八一年以前,台灣以斗數為業者已有不少,除了前面提及的張梁二人外,尚有陸易公、孔日昌及鍾直霖三位,皆為當年斗數界有名之士。
到了大概一九八五年的時代,台灣斗數界出現了百家爭鳴之象,斗數著作一時充斥書巿。
這類斗數作者當中,有名氣的相當多,首當其衝的應是慧心齋主、蔡明宏、方外人、陳岳琦、堃元、迂頑野農、法廣居士、南北山人、楚皇、正玄山人、潘子漁、紫雲及了無居士等等。
其中影響斗數界最早的,當數慧心齋主,因當時她的著作寫得最為淺白,以「紫微斗數新詮」一書掀起斗數熱潮,加上她經常在流行報章寫一些與斗數有關的專欄,故港台兩地的讀者,均對她的名字印象很深。
其餘人中,堃元先生與迂頑野農其實是同一人,而迂頑野農這個別名,相位堃元先生已不復用多年。他的筆名甚多,除迂頑野農之外,還有水銀、藍神、鄭稼學等,其實均為同一人。比較多人記得的,是他一本名為「紫微堂奧」的著作。
楚皇應是公開斗數掌中排盤的第一人,在他以前,坊間出版的斗數書大部份均是根據古訣,將各星辰的安星法加以說明,簡單者,亦每多以表格列明來餵飽讀者,鮮有像楚皇那樣將斗數掌中排盤的法則,公開於書內,一時吸引了不少斗數讀者,相信楚皇先生當年對斗數界的這點貢獻,是真的功不可沒。
至於正玄山人,則是有點繼承了張耀文大師的風格,後者將斗數配上了封神演義的神話,而前者更利害,甚至將斗數中的星曜與天上諸位仙長拉上關係。
同時,正玄山人更主張以宮干飛出先天四化星,他當時以半俗半道的身份從業,將斗數變得極度神化,令其充滿了相當濃厚的民間宗教味道,弊在也令紫微斗數的術數原質完全變相。
至於法廣居士與南北山人二位,均是當年有斗數著作面世的作者。其中法廣居士的著作甚多,他有一系列稱為「追蹤正統斗數」的書,在當時相當流行,而且連貫性相當強,一直「追蹤」至今時今日。
而南北山人在當年原本是一名歌唱家,他的真名為「童彭年」,許多人不知道,他就是當年著名的寶島歌星童安格先生的父親。他當年是以「正宗北派」之名行業斗數,出版的著作不多,只有一本「正宗紫微斗數全書」而已。
另一潘子漁先生,當年開始在台灣板橋市以斗數為業,以門徒眾多為人所聞,著作也不少,當時亦算風行一時。
不得不提的便是紫雲先生,他是早年台灣斗數高手之一的何姓老先生門下,一九八七年以「斗數與人生」一書名震台灣,及後自創「太歲入卦法」破解共盤的問題。他今日在台灣斗數界的地位,與香港的中州派大宗師王老先生棋鼓相當。他的門徒眾多,也相當有名氣,較為人知的是「了無居士」以及「福慧耕」二位。
其中「了無居士」在台灣今日的名氣也相當大,他早年有一系列「現代紫微」的作品,將當年各門各派大師的商業宣傳認真對待起來,一時令斗數的學術風氣大大提高。
解開了透派的產生問題,以及概略論過台灣當年斗數的情境之後,筆者下期便要提一下「飛星派」的問題,因為這個派別所沿用的法則,現時頗為流行。
五、飛星派的崛興
事實上,「飛星派」的產生,筆者認為並不值得在此花費筆墨,因為現時絕大多研究紫微斗數的人,均認同這是一個現代的派別,其運作方式不存在於古法。
「飛星派」最早出現的時候,是在八十年代的中期,應該在1984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套稱為「華山欽天四化紫微斗數飛星秘儀」的講義,這本講義的作者聲稱其內容是源自秘傳,在斗數正當興起之際,這份資料當時曾一段在台灣被炒賣得相當昂貴。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其第一手的售價應該是一萬五千元新台幣。
所謂的「飛星派」紫微斗數,其特別之處,是在於其四化星的運用。按照古籍的記載,我們均認同先天命盤的四化星只有一組,就是化祿、化權、化科及化忌四顆,是按照命盤主人的生年而定的,有一點七政十干化曜的影子存在。
除此生年一組四化外,一般而言,若非要推算到流運,均不應有另一套四化星出現。
可「飛星派」的主張不同,其認為當先天命盤起出後,十二宮內俱有一個天干,命宮內的天干,除了是用來與地支相配成納音,布算十四正星之外,其實還可以再布一套四化星出來,這樣,先天命盤便又多一層變化性出來,斗數亦相繼顯得更為高深。
更精採的是,原來飛出一套四化星,並非命宮的唯一專利,其他十一宮一樣有之。如此一來,一張先天命盤,已可飛出幾十個四化星出來,操作上繁複之極,「飛星派」的主張聲稱若非得到秘傳的真訣,是很難掌握推演算法則的,商業味道相當濃厚。
不過,對於一些能掌握到斗數傳統推斷法則的人而言,基本並不認同「飛星派」的主張,每多認為是畫蛇添足之舉,理由是,四化星太多會令人眼花撩亂,並不見得在推算上有何得益。可是近年來,筆者卻發覺「飛星派」原來已相當深入民心,而且竟有人將傳統的紫微斗數冠稱為「三合派」,打算將兩者並駕齊驅,我覺得這是一件既可笑又可怕的事。
說它可笑是因為「飛星派」本身的主張,並沒有這樣的價值讓它在人間延續下去。而說它可怕是因為現代業術數者的商業宣傳,竟然在不知不覺間令術數出現了變形的情況。
筆者說「飛星派」本身沒有價值,並不是出於個人主觀的看法。
舉例而言,某男子的命宮在亥宮,紫微星在未,那他的命宮便一定是廉貞貪狼,而兄弟宮也必定是太陰在戌,這是固定的斗數規律。我們再來加一個假設,甲年生人,那命宮的廉貞便一定化祿,祿存也跑到了此人的田宅宮了,而友仆宮的太陽也必然會化忌了。
我們姑且撇開火、鈴、空、劫、昌、曲、輔、弼這些因素,這時候「飛星派」和傳統斗數的分別便立竿見影了,傳統斗數論此命的兄弟宮時,會首要看其本宮的主星太陰,再觀其三方四正,對宮的太陽化忌,一定不會忽略。
而飛星派一定會將其兄弟宮的宮干,飛一套四化出來,那因為此命的兄弟宮宮干又是甲,所以太陽又再化忌,不過飛星派會說兄弟宮的化忌飛入其友仆宮,便進一步說其人在兄弟與朋友方面有某某現象,如其人的兄弟會給朋友帶來麻煩或壓力等等。
可是,我們應該要明了一件事,就是整個命盤的十二個宮干均是根據生年而遁排出來的,所以逢甲的年份,只要命宮坐亥宮,那兄弟宮就一定是甲干,這時候傳統的斗數也好、飛星派也好,均不能下判,因為紫微星是很要緊的,它專「司一天儀之象,率列宿而成垣」,所以便有「帝居動,則列宿賓士」的定理,其餘十三顆正曜是因它而走動的。
假如紫微星在此命盤的未,那其實一切星曜組合格局,也應齊備了,甲年生人,戌宮一定是甲干,那它飛不飛出來,其實均沒有關係,因為均只與生年干掛鉤,我們為何非要藉助這兄弟宮的甲干來判斷事態,這不是畫蛇添足是什麼?
談至此處,相信讀者已對「透派」和「飛星派」的產生有相當清晰的了解。
餘下未提的是「中州派」、「南派」和「北派」,下期先談「中洲派」。
六、中州派紫微斗數的真相
一提起中州派,我們必定會想起王老先生某人,這位王老先生在坊間術數界的地位相當高,一般認為他老人家是中州派的嫡傳掌門,他在本港出版的一些斗數書及講義,對今日斗數在社會之盛行,有相當大的直接性影響,所以今日研習斗數中人,對他盲目崇拜的,大有人在。
根據王老生在他的有關著作中提到,斗數在古時是分為三個派別:「閩派」、「北派」以及「中州派」,而三派之中乃以中州派最為正統,蓋術數文化源出自洛陽中州也。而他將早年香港的斗數大師陸斌兆先生,稱為「閩派」,「閩派」者,其實亦「南派」之別稱也。他又同時將那位跟他素未謀面的張開卷前輩冠上「北派」傳人的美稱。
王老先生亦曾聲稱「中州派」的祖師爺並非陳希夷先生,乃是宋代玄空派地理師吳景鸞,而「中州派」有一本秘傳手抄卷,稱為「紫微星訣」,歷來只傳於中州派嫡傳弟子。而王老先生本人是師承自一位名叫劉惠蒼先生的高人,二位皆為中州派嫡傳。
那麼究竟真相是如何的呢?在把一切弄清楚之前,筆者要先將「南派」和「北派」放置一邊,先談「中州派」。因為「南派」和「北派」在當年是另有所指的,並非王老所提及的「陸派」和「張派」。
王老先生其人,原姓談,攻讀化學,由於文章出眾,故早年往來於報界、文化界及商界。
在七十年代時,陸斌兆先生有一位學生是姓李的,而這位李老先生的斗數功力相當之高,但他不以斗數為業,而一直從事藤器家俬出口買賣的生意。李老先生門下有一位高足,是八字和斗數的高手,
他就是張乃文先生。張先生是商界中人,據說當年經常有司機接載他出入,而他所坐的私家車是勞斯萊斯的房車,在當時來說應該是相當富有的人,惜病逝於一九八二年,由於此是多年以前的事,故今天聽說過張先生其名者,少之又少。而知道李老先存在過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張乃文先生當年有一位學生,姓禤,他在九十年代時好像仍有開設斗數班授徒。由於禤先生對斗數正規性的保存有一定功勞,所以筆者至今仍認為這位我素未謀面的前輩,算是斗數界中舉足輕重的人。
禤先生另有一位同門,好像是張乃文先生的徒弟,但又好像是張先生的師弟,介乎於兩者之間,身份有點奇特。箇中原因,我也不太清楚,但好像是因為與李老先生和張乃文先生,各自對他處世的手法有不同評價有關。
他就是著名國畫大師楊善深先生的胞弟楊君澤先生,今日他在斗數界的地位亦相當高,知其名者,每多稱他為「紫微楊」。
據筆者的考據,在一九八三年之前,中州派的王老先生根本不知紫微斗數為何物,直至他認識了「紫微楊」前輩之後,跟楊老前輩學紫微斗數,學了三個宮位,即命宮、兄弟宮和疾病宮,然後楊老前輩由於某種原因,覺得把斗數這樣寶貴的東西教授於王老先生,似乎不大妥當,便不教他了,所以今日我手上搜集的這份楊老先生的教授筆記影印本,雖然是他親筆,但只有三個宮位,便是此因。
以上為紫微楊當年教授中州派王老先生的筆記,當其時,「中州派」三字尚未在人間出現,楊老前輩只教了他三個宮位便突然意興闌珊,不教了,結果這份筆記變成只談命宮、兄弟宮和疾病宮三個宮位。
然而王老先生對我國文化甚為鍾愛,楊老先生此舉使他二人由好友反目成仇,二人在分別在兩本時興的八卦報章內,透過專欄文章互諷對罵,這同時卻也引起了不少人對紫微斗數產生興趣,令斗數成為當時社會相當流行的話題之一。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那個時候王先生並非完全信服於紫微斗數的可靠性,因為他當時曾經在一本經濟報章中,一邊刊登他談論斗數的專欄,而在另一篇幅的版頭裡,以他本姓談的身份寫攻擊斗數的專欄,這也許是他當時的一種商業手法,幫自己提高知名度。
不過,有些人對王老先生當年的這種極端行為不太認同,其中一人是禤先生,據說他曾經對學生們講王老先生這種行為有失品格。也許是因為那個年代研究學問的人,一般均不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炒作,故此當時的知情者甚至用「故弄玄虛、嘩眾取寵」來形容王老先生的行徑。 (待續)
七、中段的插曲~關於傲天行本人的來歷
本篇文章是自【紫微江湖奇聞軼事錄】刊登以來的第七篇,而第六篇內容的出現,引起了不少迴響,是意料中事,蓋當中公開了一些不為坊間所聞之事也。今回在此處加插一段插曲,是欲藉此機會澄清一些事。
第一件事,是對筆者來歷的猜測,有傳筆者是禤前輩的學生,也有傳筆者是王老先生的四十門徒之一,有的認為筆者是楊老前輩後來收的弟子,甚至有人猜測筆者師承自台灣紫雲先生。實情是,他們沒有一個見過我。
第二件事,是文章的內容,到底是傲天行本人的?還是吾兄方某在發功?抑或傲天行純粹只是一個代筆?真相是,文章裏的每一隻字,均出自本人親筆,而筆者對「鐵算盤」的認識只有皮毛,但家兄對斗數的認知可能不及我深,文筆的手法,更似乎是我略勝多籌。
第三件事,是當中提及的事情,到底是事實?還是杜撰?從文章的內容觀之,有如筆者曾親歷其景,但以筆者的年紀來看,除非是幾位前輩的後人,否則筆者不可能會在事發的現場出現。那麼究竟筆者是怎樣知道的?若然說出,可能會令人感到撲朔迷離,我想不如交由讀者去自行猜測好了。
第四件事,是筆者對飛星派的認知程度。聞說有人提出我在前篇引用的例子未能囊括該派的特色,諸如飛星派的體用問題、立極、「自化」、「化入」、「化出」、三才理論等。
這實際是飛星派在後來的一些包裝,將傳統斗數的一些部份手法也加到當中里去,造成了疑幻疑真的感覺。愚見認為,術數跟西洋科學一樣,要令其體系化,是要以簡化為先,過份的理論包裝,無助於其在推斷上的效果,難道飛星派的手法,會令「共盤」的問題出現另一片的天地?
打個比喻來說,有人對你說他有一塊美玉,可是他卻把這塊美玉包在盒子裏,而且用美麗無比的花紙包裝起來,現在傲天行為了讓大家一睹這塊玉的本來樣子,把它的所有包裝拆除,可是飛星派的主張者,又急忙忙的用別的花紙,把它又包裝得緊密起來,只讓大家看它的華麗包裝。
我的意見是,有此必要嗎?傳統的斗數何曾有 此需要?是否又想將「華山欽天四化紫微斗數飛星秘儀」炒高來賣?
第五件事,是關於傲天行的年紀和研究斗數的時間。
筆者認為,這件事是不需要賣關子的,傲天行生於一九七四年,與斗數建立情誼之時,是在一九八五年,那年是小學五年級,而能夠默寫出「形性賦」、「紫微斗數總訣」,以及白手起命盤的時間,是一九八八年尾,剛升上中學四年級的時候。為何這麼早會接觸術數?無他,家學淵源也。
最後一個疑問,是筆者到底師承自何人?真相是,傲天行的師父就是先祖父范東湶先生。先祖父生前雖然不是從事命相工作,但對術數是有相當的愛好,
有 一件事不可不提,就是上海當年在解放以前,是有用斗數為人推算人生的命相家存在,只是為數不多罷了。
解放前上海的家境相當不俗,故此祖父有所別墅在浙江,此別墅大屋的二樓半層,是他老人家的私人圖書館,當中存放的大部份是術數古籍,別墅有多大?在那裡?實際上是現在浙江某美術學院的前身,一間美術學院一層樓的半邊面積有大,讀者們可以想像得到。
上為當年在上海名噪一時的鐵版神數大師—— 汪懷節先生所批算的命書(資料來料∶傲天行家傳
將斗數帶到香港,使它風行於世的,可能跟李君平、軍師 吳用、陸斌兆及張開卷四位老前輩不無淵源,令它發揚於寶島的,也許要歸功於前篇提及的幾位老前輩。
然而,斗數跟鐵板數一樣,當年在上海均是存在過的,正如董慕節前輩的老師是汪懷節先生,汪公當年在上海是相當的有名,與先祖父也甚有交情,不過這些往事,相隔將近已半個世紀,不為人知罷了。
插曲唱完,下期回到原文。(待續)
八、欽天鑒秘籍的出現
楊王二位老前輩的恩怨並未終結在報章的對唱戰中,一天,王老先生心生一計,索性將自己搜集到的陸斌兆先生油印本斗數講義出版,美其名為「欽天監秘笈」,自己以中州派嫡傳弟子的身份去補註此書。
所以在王老補註版的該書序文,我們可以見到一些謂公開了此數據後,一定會受到某人唾罵的事,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情況。不過,據說楊老前輩甚至禤先生均從來沒有把這件事情當作一回事,因為王老先生當年並不知道這本紫微斗數講義的油印本,並非是甚麼宮廷大內流出的秘籍,而是一套在七十年代時,旺角奶路臣街書攤有售的一套教材講義,而當時的售價只是十八港元。不過,此套教材的精華,是要經過老師口授的。
而在此場鬧劇中,王老先生根本未曾討得人家半點便宜。甚至乎因為後期禤先生有開設斗數班授徒之故,有人曾大膽假設說,那些禤先生的深造班學生,對斗數的認知,均遠比王老先生的為多,不見得是假話。
上圖節錄自王老先生當年補註出版的陸氏紫微斗數序文,當中提及的甚麼擁有秘籍而懷寶自秘的人,其實就是在指責楊老前輩不肯將油印本講義借給他影印。
謂王老先生僅學得三個宮垣,是因為楊老前輩真的只教了他三個宮垣,而筆者在前篇提及過的楊老手抄筆記,可算是份當年的見證。至於甚麼將內容泄漏必遭天譴之言,實際上是因為當年楊老前輩也生氣了,說過類似的說話。
可是,因為這套斗數講義的書籍當年極之受歡迎,故王老先生索性辦起授徒課程起來,今日為止,有相當多的人對他的斗數有麻木崇拜,相信這類斗數愛好者,在當時仍未接觸斗數,否則難以想像會有這樣的崇拜行為。
以此而論,我們便明白「中州派」的創立人和大宗師,是王老先生本人。是故在中國術數的所有古籍中,是無法見到「中州」二字的出現,便是此因。
同時,世上亦無劉蕙蒼其人(王老先生聲稱的老師),有人傳說,王老先生後期曾經到過台灣,跟當年的一位斗數高手朱山壽先生學斗數,劉蕙蒼其實就是指朱山壽先生,這是否屬實?我暫無法證實。
有趣的是,若仔細看過王老先生的紫微斗數初級講義,不難發現當中有三成其實來自「陸派斗數」,但是因為王老先生文筆精妙,有些人感覺不到而已。
中州派的初級紫微斗數講義,當中有三成是來自陸斌兆紫微斗數講義,如上圖太陰一曜的部份,是比較明顯的,因太陽及太陰在十二宮中的不同名稱是陸氏紫微斗數的獨有特色。
「中州派」的事基本上談到此處為終,然而有一事,是對斗數界影響甚深的,就是關於天、地、人盤的問題。
天、地、人盤是中州派的一大推斷特色,大抵是說我們一般按照斗數古籍起例出來的命盤,是稱為「天盤」。若出生在時辰的頭或尾十五分,稱為「卡罅時」,要用「地盤」(以身宮遁干起紫微)或「人盤」(以福德宮遁干起紫微),方為正確,此是中州派所秘傳。
那麼事實是甚麼呢? 我們有待下回分解。
九、世人對天、地、人三盤的長期誤解
觀之古時所有術數典籍,不難發現「遁甲」、「六壬」及「太乙」等術數,均一律有天、地、人盤的一致解釋。所謂「地盤」,就是指先天未起諸曜的原地支盤,而「天盤」就是指列布諸曜後的地盤,而「人盤」則指流運中的命盤,基本上不應有太大異議。
不過,陸斌兆先生在其紫微斗數講義上卷之中有提及「地盤」的不同之處,他談論天、地、人盤的意義一篇中,基本上與傳統解釋相同。唯獨是這個「地盤」,他隱約透露了另一件事情,然後說甚麼先天根源的話,這些東西,當年若非得到他們口授,基本上不會明白是在說甚麼。
相信當年楊老前輩不可能在談論斗數的先天宮位時,對王老先生透露這麼多關於此方面的事。但也很想像得到楊老前輩當初,究竟對王老先生說了甚麼話,令王老先生創造了中州派的天、地、人盤出來。對於研究過中國古星命學的人來說,這天、地、人盤的提出是甚為無稽的。
因為古人研究天文的,不會這麼沒有自信,分了十二個時辰之外,在邊緣時間內,還要特別處理。而且「紫微斗數總訣」一開始已說明∶「不準但用三時斷,時有差遲不可網上香港風水學家黃頁憑。」只有「三時」而無「一時三盤」之說,此中州派天、地、人盤實際上又是一件後
人畫蛇添足之作。那麼究竟陸斌兆先生所說的地盤,究竟為何物?其實他所說的,實際是一種筆者稱為「身盤」的東西。
我們知道,斗數中所說的「命盤」,是以命宮遁乾的納音起紫微諸星,而所謂「身盤」即用身宮的遁干納音來起紫微十四正星。
為何只有身宮有這樣特殊待遇,其他十二宮如福德、事業等,不一樣可以起出命盤?原因是其他十二宮乃跟隨命宮而布出,不知命宮在何宮,無法決定其他十二宮在何地支宮,故不能獨立存在。可身宮卻不一樣,它跟命宮是相互獨立存在的,當我們根據斗柄數出生月後,一個逆
數生時便是先天的「命宮」,一個順數便是後天的「身宮」,如同我們的左右掌紋一樣,你說能不給身宮一個同等待遇嗎?
不過這個「身盤」,陸斌兆先生他們的用法是放在配對緣份方面的為主,這正好與台灣那邊的斗數大師紫雲前輩的太歲入卦法形成對比,這種深入推斷手法上的分歧,愚見認為才是斗數中的真正派別分歧。
學術派別之分,古今中外的任何學術,均是在運作手法上而出現的。
而術數不應獨善其身,把它變成商業宣傳的一個幌子。在學理本身未發展健全之前,不應自行另創一派,對別人說是秘傳,對後人製造認知上的混亂。說到此處,關於派別上的事也只餘下「南派」和「北派」了。
讀者或問,筆者既然已解釋清楚古時並無「三派鼎立」之事,那為什麼還有「南派」與「北派」的事需要澄清的呢?
事實上,我這的 【斗數歷史——江湖奇聞軼事錄】連篇文章,主要不是談這現代的派別之爭,而派別之爭的事,是我最討厭去提的,因為很容易會惹起別人誤會,以為我在說別人的是非。可這派別的事,我一旦不去澄清,就沒辦法再提更久以前的事。
因為大家都有了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一直不放過以中州派為玄門正宗的事,咬定斗數有很多秘傳的東西,保存在那位幾乎已丟下斗數、著迷於密宗的王老先生手中。
筆者從下期起,要談斗數的真正源流及其為何人所創,希讀者留意。
十、術天機紫微斗數的存在
世傳的紫微斗數有二,一種是「術天機紫微斗數」,另一種是「陳希夷先生紫微斗數」。在七十年代的後期,曾有人將「術天機」稱為「北派」,謂流行於古時的北方,將「陳希夷斗數」稱為南方,聲稱是在南方流行。
根據筆者多年的考究,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南派」、「北派」之分既無典籍所載,至今為止,亦無人能挺身而出,說明這中國版圖跟「南派」、「北派」真有甚麼關連。然而斗數確實有「術天機」和「希夷斗數」二種之分,「術天機」在道教的經典「續道藏」中有出現,「續道藏」是一套由第五十代正一天師張國祥輯成的道教典藉,出版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607年),其中收錄有「術天機紫微斗數」三卷,書中並沒有交代是出自何人之手筆。
而在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中則有一段有關「術天機」的算命記載,該書的作者彷佛利用故事的中心人物「狄希陳」跟陳希夷祖師開了個玩笑,因「狄希陳」三個字,倒過來便是「陳希狄」,狄即夷也,
古人稱異族為「蠻、夷、戎、狄」,變相就是「陳希夷」三字。究竟是作者想表現自己對斗數的認識不淺?還是純粹的一種巧合?我們姑且網上香港風水學家黃頁不必為此作任何揣測,但一直以來,「醒世」一書的成書年代均議論紛紛,卻亦不外乎明末與清初之間,所以可以肯定這種算命方式,在明末清初是十分流行的。
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出版的《萬曆續道藏》中收錄了三卷「術天機紫微斗數」。
在坊間每多被簡稱為「十八飛星」,原因是斗數最流行的兩本木刻版古籍中,其中有一本是稱為「合併十八飛星策天紫微斗數全集」,而此全集一書分為兩個部份,首部份便是「術天機」,或稱「十八飛星斗數」,而後半部份則為現時流行的斗數,亦即「陳希夷斗數」。
「新刻合併十八飛星策天紫微斗數全集」(坊間多簡稱為「紫微斗數全集」)是目前最流行的兩套斗數
古籍之一,現時所見的一般是清同治年間的復刻版本,此書是一套兩種斗數的合併集,亦即「術天機」與「希夷斗數」二種,也就是此書的最大特色。
「術天機」之所以稱為「十八飛星」,乃是因為它只用了十八個星曜,與「陳希夷斗數」不一樣,同時它是要算節氣的,兩種斗數的設計不相同。
有人曾聲稱「陳希夷斗數」的前身為「十八飛星」,因為兩者星曜名稱有一些關連,而「十八飛星」的設計上,感覺比「陳希夷斗數」,遠為簡陋。
單從斗數的木刻古籍來看,不否認有人會大膽的這樣臆測。
然而,近年來,從國內、日本及韓國能搜集到的所有海外手抄孤本來看,在明末及清代時期,兩者應是同期流行的。再加上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中的記載來看,「十八飛星為斗數前身之說」是沒有根據的。
「玄藪」一書是近年出現自韓國方面的斗數孤本之一,雖然官方未能確認此書的出現年代,但根據書上的印章來看,極可能出自朝鮮李朝學者安鼎福(1712年---1791年)之手筆,
而安先生在世的年間,相對橫跨了清朝康熙晚年、雍正及乾隆三段時期。
這些時期,我們基本認同是「希夷斗數」的流行年代,那「術天機」的手抄記載就顯然是兩者同期流行的證物。「術天機」並非如王老先生所說,無可取之處,只是它的用法不為今人所知。
光靠一兩本木刻斗數古籍,加上一篇古本小說,是絕不可能貌其全豹的。不過,若然有人肯對古星命學花上相當的功夫,相信就能夠發現個中的巧妙之處。
十一、斗數究竟是否陳希夷所創?
紫微斗數既然只有兩種,若然撇開「術天機」而論,那麼「陳希夷斗數」根本無所謂甚麼派別之分。一切的派別均為近代人無中生有而來,其目的只為樹立個人的獨特和權威性,但歸根究底,其實也只是為達到商業利益而已,而創派人則又使自己登上嫡傳掌門的地位,於學術發展上而言,並非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
但是若有任何斗數家,將其研究心得,公諸於世,又不標榜自己是某玄門一脈的真傳弟子,反說是自己研究有年的經驗和發現,則此舉不但是種正大光明的行徑,而且對研究斗數的後人來說,更是功德無量之舉。
認清了「陳希夷斗數」在五十年代以前根本無所謂派別的存在,那究竟斗數是何人所創呢?一般自然是推崇唐末宋初的道教真人陳摶老祖,然而研究術數多年的人,均知道古人素有託名的作風。正如清代紀曉嵐在輯錄「星命溯源」一書於「欽定四庫全書」時,亦曾指出七政四餘之學不可能為老仙張果所傳,理因正史及雜史所記,只謂老仙多有荒誕神怪之跡,從未有半點提及其與星命之學有甚麼淵源,想必是當年鄭希誠為了美化七政的源流,便託名老仙為鼻祖。
以此推論,我們亦當理解在「紫微斗數全書」未面世以前,即公元一五五○年(嘉靖二十九年)這個年份,在沒有物證的支持下,陳希夷斗數應是未曾出現在人間。
雖說「紫微」二字在唐代以前已有所提及,但其用法只與觀察整個天區的學問有關,與我們所說的斗數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而在八十年代時期,有不少斗數名家喜歡將斗數的產生推到唐代時期,每多說斗數中星曜的名稱已出現在當時。但平心而論,名稱雖是出現了,其用法卻未曾出現,又怎能將兩者混為一談呢?
何況「紫微斗數」四字在公元一五五○年以前,根本無任何典籍有記載,即便是筆記小說也沒有半點提及,我們怎能因為「全書」和「全集」說「希夷仰觀天上星」,便信以為真呢?憶及孟子的金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難道讀者們未聽聞過嗎?
如欲一睹「扶搖祖師」陳希夷先生的大概外貌,究竟有何辦法?
筆者主張去翻查一下古藉「三才圖會」,就是最好辦法。因此書記載了許多古代名人的線描畫像,雖說此類古書版畫的質素每多粗糙不清,但「三才」一書的線描畫卻是眾書中較為突出的,許多古人的面部輪廓、特徵及神態均表現於畫像之中,可謂傳神之至,所以筆者常對人說「三才」一書是古代名人的官方畫像記錄。
更離譜的是,八十年代時,台灣某名家竟然說陳希夷老祖曾將斗數傳於邵康節先生,陳希夷先生的確曾創過「周易先天圖」,傳於周敦頤,再傳於邵先生,但在未弄清斗數在當時是否真的存在以前,我們又怎能作這樣的假設呢?況且在邵先生在其生前的作品上,也未曾提及過「紫微」二字,我們又豈能將斗數與邵先生拉扯上關係呢?
當然,許多人會說斗數最初是口傳的,問題如何能證明此事是真?
因為我們眾人作為後世者,不需要真的有一本專談「紫微斗數」的書在公元一五五○年出現過,才相信斗數有口傳之說,而是一旦有任何在此年份以前的筆記小說中,有隻字提及過斗數口授之說,此論即可成立。然而事實卻黑白分明的擺在眼前,我們又憑甚麼去吹噓斗數為口傳的說法呢?
上圖為華山朝陽峰附近的一座孤峰,讀者可見此峰頂上有一個下棋亭,相傳當年宋大祖趙匡胤就是在這裡和陳摶老祖下棋,並將整座華山輸了給他的。
陳搏老祖的名氣這樣大,莫怪有人將斗數鼻祖的身份託名於他身上了。
十二、羅洪先才可能是斗數的鼻祖!
紫微斗數傳世的主要兩部作品是「全書」及「全集」二書,此兩部作品均有一點奇特的共通之處,就是對羅洪先其人的提及。
羅洪先是何許人?他是明代的一位學者,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即公元一五○四年(甲子年)農曆十月十四日子時,字達夫,是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卒於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六四年),終年六十一。
羅洪先是官員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從小立志要當學者。嘉靖五年(公元一五二六年),羅洪先參加鄉試中舉人,並於三年後的嘉靖八年(公元一五二九年)成為己丑科甲會試中的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在嘉靖十八年(公元一五三九年)的時候,羅洪先出任廷官,惟當時明世宗沉迷長生之道,政治極為腐敗,羅對此看不過眼,在次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等人,聯名上《東宮朝賀疏》而冒犯了世宗皇帝,被撤職。
自此而後,羅洪先離開了官場,開始其學者的生活。自歸家務農之後,羅隱居山間,更加專心致志地考究王守仁學,閉門謝客,三年不出戶。然而卻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騎馬練弓、考圖觀史,上至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水利、邊塞、戰陣、攻守、下至陰陽、術數、無不精心探究。
羅洪先傳世墨跡∶行書《夜坐詩十首》
羅洪先最為後世所稱讚的,是他曾將元朝道教詩人朱思本的《輿地圖》加以改繪,取名《廣輿圖》,此圖的出色之處,是首次將中國分為十三個省來標註分劃,成為我國最早的分省交通地圖。有人曾將羅洪先對中國地圖的研究與荷蘭地理學家基哈德斯.墨卡托(1512-1594)看齊,在清代康熙以前,為世上最偉大的兩位地圖學家。
據史書記載,羅洪先後期信奉佛教,晚年曾在鼓山出家,法號「念庵」,所以「羅念庵」及「念仲庵」這兩個名字是這樣得來的。不過,羅洪先在宗教的立場上有點奇特,他雖然與佛家結緣,但卻有與道教脫離不了的密切關係,這基本上可從一部稱為「萬壽仙書」的作品中清楚看見,此書的著者應為明末一位叫曹無極的人,書內輯錄了不少羅洪先先生的養生學問,其中不但提及了道教的「性命雙修」之說,而且更一再提及「白玉蟾」及「陳希夷」這兩個名字,風格上與「紫微斗數全書」相當接近。
「萬壽仙書」是另一部與羅洪先先生有關的著作,內容主要與養生的學問有關,今日傳世的版本是清朝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的刻本。
陳希夷先生的大名,我們研究斗數的,聞之自然如雷貫耳,但「白玉蟾」三個字對許多人來說,肯定不是真的認知得很清,只知道他的名字一度在「全書」中出現過,一般研究斗數的人,喜歡跟隨「全書」的做法,用「隱逸」來形容他,其實很容易令人誤解,以為他只是個不出名的遁世高人。
可事實上又剛剛相反,白玉蟾先生是道教中地位相當崇高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金丹派「南五祖」之一,與張伯端、石泰、薛式、陳楠等五人齊名。
認清陳白二人的大名以後,筆者很想在此交待一件事,就是讀者們對「全書」中「撮要六問斷」的疑問∶「陳白二人的生存年代相隔三百年以上,為何竟能突破時空限制,一問一答?」這個疑問曾在台灣斗數名家——了無居士的作品中一再提及過,許多人亦認為相當匪夷所思。
其實,這並非是甚麼奇特之事,實際上是古時術數家一貫所用的文學手法而已。將兩個不同年代的仙人一同喚來,作問答篇,是常見的事,君不見「張果星宗」一書亦用相同手法來述說老仙與李憕相見之事嗎?
而令許多人不解的,就是在「全書」序文中出現的十八代孫陳道,究竟是何人?大都份人會認為陳希夷先生是個修道之人,不可能有子孫,實令人費解。事實上,這「十八代孫」是指「十八代徒孫」的意思。
而陳道其人,就是序文的原著羅洪先,羅先生自稱在華山腳下相遇此一位年須弱冠的道士陳道,清楚提及陳道「年方二十有六時」,而嘉靖庚戌年,就是公元一五五○年,此年他正好是四十七歲,正當他離開官場多年以後,隱居致學的時期,如果以他當時的博學而論,發明了紫微斗數,是大有可能的,不過對同年代的人,他的發明多麼奇妙,用「毫髮不爽」來形容,說服力肯定會很有疑問。若託名於古人,則不失為一妙計。將心比心,此種行徑,我們應能體會得到。
再者,此道號「瞭然」的陳道先生,除了在這篇序文出現過之外,史書及野史亦未不見影蹤,你我怎能就此相信了羅先生當年的片面之詞呢?無他,羅先生不外是想我等後來的人,重視他發明的這門精湛學問,而我們的確誠如其願,做到了,不過,這多年的謎底,也應在此刻一同解開。
明乎此,也應理解斗數是一種與道教關係相當密切的術數,而不是甚麼秘藏於宮廷內的大內絕學,四庫不輯錄,乃因年代不久,資料又過份零散也。
推薦閱讀:
※淺析坦培拉畫種在日本的發展
※愛情的發展階段
※專訪周鐵東:3D不是未來電影發展方向
※英美德智能製造發展及啟示
※資本主義勞動力的屬性與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