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 因天之序——兼談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的養生之道

人的身體健康與否,是衡量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追求「健康生活」、「健康人生」業已成為人們嚮往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怎樣養生?養生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養生的要則又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則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

一、「天人合一」養生的指導思想

天人合一理論認為:天(宇宙自然)與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相應相合的統一整體。天是一個超巨系統,人是一個子巨系統;人具有天的全部信息,天的全部信息也可在人身上體現出來。

1、天人皆物,遵循陰陽。天是自然之天,人是自然之人,天和人都是物,都在運動。《易傳》提出了「盈天地之間唯萬物」的命題,認為八卦是表徵構成世界萬物的八種基本物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八卦除直接構成萬物外,還構成了五行。如:乾兌為金、震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坤艮為土,而五行又構成萬物。《易傳·說卦傳》又認為人身也是由八卦構成的:「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在中醫中八卦又與人的五臟六腑相對應,「乾為大腸、坤為脾、震為膽、巽為肝、坎為腎、離為心、艮為胃、兌為肺」。而《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乾脆把自然界與人進行類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肌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也。」此以比類取象的方法,將人體與自然界進行廣泛地聯繫,藉以說明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藉以揭示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變化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對這些影響也必然相應地反映出各種不同的生理、病理變化。這就決定了天人關係必然要和諧統一,也就可以在把握天人相應關係的基礎上進行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天和人都是物,形態相殊,本質則一,因為都在進行陰陽交變,都在遵循陰陽之道。《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見陰陽的重要和分量。

2、人效法天,順應自然。這裡的「天」包括「地」,即「天地」。古代科學未發達,有些人認為「天」是「神」,但也有些人認為「天」是指自然界,這和我們今天的觀點是一致的。《易經》中常以「天」代表天地,即代表整個自然界。地與天相對而言,是指人類和一切生命存於其上的大地,是人類賴以生存養息的家園。萬物的生命來源於天,生成於地;《易傳·說卦傳》中說:「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但這個「父、母」不是家庭中有血緣關係的父母,而是講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易經》用乾、坤代表天和地即自然界,「天」是「萬物資始」,萬物的生命是由天開始而來的,天就是生命之源。地是「萬物資生」,萬物的生命是由地面生成的。「地厚」能「載物」,離開了大地,生命也就完了。

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分子,三才之一,與天即自然界的關係自然非比尋常。《易傳·繫辭》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這裡說的「天道」、「人道」 、「地道」是從《易經》的卦象卦位而言的。天道是陰與陽、地道是柔與剛、人道是仁與義。三者各有其道,但又互相對應,互相聯繫。《周易》有六十四個卦,每卦由六爻組成,每兩爻為一才,上兩爻為天道之才,中兩爻為人道之才,下兩爻為地道之才。三才分別代表天、人、地。這分明是講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問題。自然界不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源,而且是人的性命意義和價值根源。古人對「天文」、「地理」和「人文」進行了仔細地考察,並從生命活動中體會到人與天地即自然生命的關係,人作為天地之所「生」,應和其它「萬物」一樣,一定會受到天地的影響。但人畢竟不同於其它萬物,人不僅有特殊地位,而且有特殊作用。最大的「特殊」是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人類對天地有著主觀的觀察,主觀的感受,主觀地配合天地的「生生」之道、之理去生活,去奮鬥,去創造,去發展。《易經》傳文所說,天有四德.即乾卦卦辭的「元、亨、利、貞」,又稱為仁、禮、義、正四德,這就變成人的德性了。這裡的「仁」就是儒家所說的「仁」,「仁」即是愛,是一種道德情感。人有厚德去愛物,當然就會去愛天愛地,配合天地的變化去安排自身的一切活動,這就隱含著天人合一的道理。

《易傳·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意思是說,作為一個聖人,德行要與天地相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光明要與日月同輝;作息要與四季一樣有序;獎勵要與鬼神所降吉兇相當。他的作為先於天時而不違天時,後於天時而又能奉順天時。因而,天尚且不背棄他,更何況是人和鬼神呢?這段話充分表明,人順應天,求得天人合一,人就能求得生存和發展,達到國泰民安。

3、天人和諧、以明人事。《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這裡就把人天關係的調諧與否的利害結果闡述得生動而形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就是「時變」,這種時變直接關係到人類的活動。因此,人要「觀天文」以「察時變」,使人類活動與自然界的「時變」相適應,相諧調。只有在人與自然相適應,相諧調的情況下,才能創造出人類文明。《易經》講天、地、人,其最高境界是要求人們達到「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狀態。實現了「天人合一」境界,對自然界的萬物自然充滿愛,因為人與萬物是息息相關的。人的德性就是以完成萬物生長為其目的。我們既要應順自然,去安排我們的生活、生產,去保護我們的身體,以明人事,又要去改造自然,造成一個「生態平衡」的環境,使之更能適應我們的「人道」, 達到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目標。

二、因天之序養生的要義要則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聖經,它說的是醫道,主張人要順應自然規律,依自然之道修養生機,治身體於未病。所以,人要順應氣候的變化,做這個季節該做的養生保健,才能健康。如果不注意平時的養生,到時候就會發病,而這些病不是當時發生的,而是以前積攢的。中醫講究的是自己的病自己負責,身體的好壞與你平時的生活習慣有關。《黃帝內經》注重四季養生,主張「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強調做人、做事都要順其自然,守時、守位,並且始終要保持這種情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說,凡事要順其自然。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要想真正做到就很難了。順其自然也叫「因天之序」。天的順序就是從春到夏,從夏到秋,從秋到冬,從冬再到春,周而復始。這個順序是永遠不會變的。「春」的原意是指萬物隨陽氣的生髮而蠢蠢欲動;「夏」是「廣大」或「寬假」之意,指不要約束萬物而要使它們盡量地生長;「秋」是「成就」的意思,指成就萬物,使萬物結果、結籽;「冬」是「終了」、「萬物閉藏」之意。中醫醫理講「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體這個「天」本身運動順序,就是東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髮、生長、收斂、收藏。違背了這個順序,就要生病;順應了這個順序,就能健康長壽。現在我們很多人之所以身體不健康,就是因為不順其自然。

現代人的所有問題,其實都出自與自然相背的態度。舉個很淺顯的例子,一盆花春天該生髮了、該開花了,它卻不生髮,或花開了,你卻把它摘掉了,那就會出現方方面面的問題,不生髮就不會開花,摘掉了秋天就不會結果。現在有些年輕人,該結婚的時候偏不結婚,那麼,他的人生的整個程序會被打亂;該休息了,卻在大吃大喝,狂蹦亂跳,這對身體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因循身體這個「天」本身的運動順序,順著生髮、生長、收斂、收藏這個順序做了,萬事萬物,包括人的身體就會順當。

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就是東西南北,就是春夏秋冬。《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思考所要做的事情在規律上處在哪個環節上。它是春天還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結果,要等到秋天才行。這樣做看似無為,實際是有為。如果非要從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就什麼也做不了。所以,不管壓力多大,從事什麼工作,要想保持這種情志,就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這件事的規律。

三、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養生的方法

大道至簡,養生的道理十分簡單,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就是養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好好吃飯,管好嘴吧。易學大家楊力教授在《易經養生法》中說:「人從一出生,五臟六腑就在不停地消耗,就需要不停地補充營養,保持生命的平衡。而人的一生也在不停地產生垃圾,所以就要清除垃圾,排除毒素以保持體內的清潔。」因此,養生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一是要吃得科學。要順應自然季節的變化來安排飲食,按照春夏秋冬的交替,合理安排膳食。春季要多吃五穀,豆子,它們是種子,主生髮,比如五豆粥,吃春餅,各種蔬菜卷在餅子里,新鮮的蔬菜也是生髮,但一定吃應季節的,不吃反季節的;夏季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雜糧,少食油膩和甜食,忌食動物心臟,因為出汗多,鹽分損失也較多,要注意補充鹽分;秋季要須注意養陰,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滋潤肺陰的食品,如銀耳、百合、麥冬、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薑、蔥等,因為辛辣太過易損傷人體陰津;冬季多吃一些黑色食品,比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這些黑色食品都進腎經,多吃豆類食物,另外吃一些中成藥調理腎經,都可以滋補腎的元氣。

所以按季節安排膳食是有科學根據的。為什麼中醫養生講「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這也與季節有關。夏天陽氣生髮在體表,身體的內里是寒的,而生薑是溫中散寒的食物,夏天多吃生薑,對人就非常有利。冬天,萬物收藏,陽氣全在內里,就容易結滯氣機,而蘿蔔具有理氣的功能,驅散內里的氣機結滯。

要吃得環保,不要什麼都吃,雖然說「民以食為天」,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在吃「天」,不論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地下鑽的,想吃的、能吃的,不擇手段,統統都抓來吃,吃得有些動物、植物都滅絕了,久而久之,生態環境被破壞了,把「天」也吃掉了,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壞處。

二是要吃得全面。《黃帝內經》認為:胃是「水谷精微之海」,是造精血的源頭,而飯是精血的來源,水谷入於胃,變化然後疏布,所以要吃飯才能夠變成精。不要以為吃補藥能夠變成精,補藥要想變成精,也得經過消化吸收功能。所以一年四季都是要吃飯的,只有好好吃飯才養身體。《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五穀為養,就是什麼雜糧、粗糧都要吃,不能只吃米和面;五畜為益,就是肉也得吃,只有葷素搭配,人體才能健康;五菜為充,就是所有的蔬菜都要吃;五果為助,就是所有的水果都要吃。人只有吃得全面,人體所需的營養才會充足,身體才能夠健康。

好好睡覺,保護陽氣。從生命的角度來講,睡眠和長壽的關係最為密切。曲黎敏在《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中舉例說:「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有三個人,一個不讓他吃,一個不讓他喝,還有一個不讓他睡,看哪個先扛不住。結果一定是不讓睡覺的人先垮下來,這就是睡眠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意義。」所以,要強調養生,就必須重視睡覺,要養成好好睡覺的良好習慣,千萬不要「顛倒黑白」。俗話說:「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泄於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常於子時內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為什麼子時要好好睡覺呢?子時是足少陽膽經 「值班」,從膽的造字上看,膽的聲符用「旦」,日出地者為「旦」,旭日東升,九州普照,旦為明也。《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子時就相當於太極圖上的那個陽氣初生的時刻,膽氣一陽初生(復卦),如果這個時候沒有睡覺,就不能有效地保護初生的陽氣,也等於在扼殺一天的生機。因此,要保護這個陽氣最好的方法是睡覺,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再去唱呀跳呀的,而應該睡覺。子時睡覺養生髮之氣,養的是膽氣。

「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丑時是足厥陰肝經「值班」。肝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人卧則血歸於肝」。如果丑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就會傷及肝血,人的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

「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 寅時是足太陰肺經「值班」。中醫理論認為 「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肺為主司呼吸運動的器官,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了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通過不斷地呼濁吸清,吐故納新,促進氣的生成,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肺還有調節全身各臟腑之氣的作用。


推薦閱讀:

革命就是請客吃飯——中國式商務宴請技巧
跟長壽老人學吃飯
「回家吃飯」找個借口大塊朵頤
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
糖尿病人不吃飯,胰島素打還是不打?

TAG:養生 | 吃飯 | 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