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服貿對台灣來講不僅僅是經濟問題

  

   台灣島內的反服貿運動已經演變成"統獨"之爭,對兩岸關係造成衝擊,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在這場運動中,民進黨不但煽動學運反服貿、批馬打馬,而且藉由服貿風波提出"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將兩岸協議定位為"兩國協議",其"台獨"本質以及"逢中必反"兩岸政策暴露無遺。民進黨在學運尚未平息、服貿爭議依然僵持不下的情況下拋出"台獨"提案,顯然是要利用當下民意對馬當局的不滿,挑動社會對立,將其一貫主張的"台獨"分離主義進一步擴大,為接下來的黨主席選舉以及年底縣市七合一選舉鋪設道路。

   民進黨的"台獨"主張,是干擾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內部阻力。在這場反服貿運動中,民進黨操縱"太陽花學運",將"台獨"、"逢中必反"的兩岸政策發揮至極,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3月30日,在民進黨主使和支持下,學生髮動數十萬台灣民眾走上街頭抗爭,掀起台灣社會反政府運動的新高潮。這場運動,表面上是台灣社會對馬當局施政不滿的抗爭,而在深層次上反映出對"兩岸一中"以及"兩岸統合"的恐懼與憂慮。

   在"恐中"、"拒統"的社會思潮下,"仇中反陸"、"逢中必反"便有了滋生髮展的土壤。民進黨見獵心喜,不僅大力煽動民粹,加劇朝野對立,而且公然拋出具有"台獨"本質的提案,借服貿爭議使"台獨"分離主義在島內進一步抬頭,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在島內分離主義不斷抬頭的情況下,兩岸需要深入思考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的民意認同問題。以此次反服貿運動為例,本來兩岸服貿協議是雙方深化合作,擴大互利雙贏的良機,對台灣來講更是難得的經濟發展機遇,但為什麼在島內引發如此軒然大波。這其中絕不僅僅是國民黨"黑箱作業"這麼簡單。此前也有媒體發出質疑,如果換成美國、日本與台灣簽署類似的經貿協議,即便台灣經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甚至損失,島內的反彈力道也不會如兩岸服貿協議這麼大,為什麼?就是因為兩岸之間是特殊的關係,在兩岸經濟因素背後,有著更複雜、更難解的政治因素,也包含著兩岸民意認同與融合問題。

   兩岸關係於2008年5月實現歷史性轉折,結束敵對、緊張狀態,開啟和解、合作,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大陸在對台方針上提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兩岸恢複製度化協商,兩岸經貿合作與人員往來大步向前,不但實現了歷史性的"三通",而且在ECFA基礎上,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拓展,大陸對台灣的經濟讓利不斷擴大,兩岸和平紅利惠及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不斷增強。

   一方面,兩岸經濟合作與人員往來不斷發展,但在另一方面,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卻相對緩慢與滯後。特別是2012年馬英九主政進入第二任期,其在兩岸政策上愈發顯現出保守的態勢。"先經後政"變成"只經不政"。馬英九堅守"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底線,對兩岸政治議題展現出畏懼心態,這不僅使其兩岸政策更為保守,同時也使台灣民意對兩岸政治產生更多疑慮,這直接導致島內主張兩岸維持現狀的民意佔主體,而主張統一或獨立的占相對少部分。而對台灣選舉具有重要意義的中間選民,也多傾向於"不統不獨"的中間路線。

   在這樣的現狀下,台灣民意將大陸方面一再作出的經濟讓利,視為"以經促政"或"以經促統",對大陸方面釋出的諸多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與善意產生更多的疑慮,"恐中"、"拒統",害怕被大陸"吃掉"的心態不但沒有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逐步消減,相反卻呈現相對穩定甚至擴大的態勢。加之民進黨大肆鼓吹"台獨",國民黨執政不佳導致台灣經濟不景氣,島內貧富差距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紅利在台灣基層民眾中也存在分配不均的情況,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加劇台灣民眾的不滿情緒,島內的分離意識,"恐中"情結也因此積蓄髮酵,進一步拉大兩岸之間的認同和民意距離。

   因此服貿對台灣來講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包含複雜的政治問題與自我定位問題。馬當局要想推動服貿過關,一方面需要從經濟層面加強宣導,說服朝野政黨和台灣民眾;另一方面,也需要破除自身對兩岸政治議題,特別是長久以來對"一中"的恐懼心態。如果仍然著力強調"一中各表",凸顯"中華民國"的國際能見度和"外交空間",企圖向"獨台"的方向發展,那麼就永遠走不出"恐中"的政治迷思,對大陸釋出的各種善意與讓利都不可能有正確的態度。經濟上繼續只要不給,政治上畏縮迴避,兩岸就不可能相向而行,也不能夠形成更大的合力,這對兩岸關係發展至為不利。

   而大陸方面也需要因應兩岸關係的變化,不斷檢視和調整對台政策,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不受到干擾破壞,始終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以反服貿運動來看,本是大陸對台灣的經濟讓利,卻引發台灣內部如此軒然大波,那麼接下來的貨品貿易以及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等事項,也難保台灣內部不會出現較大的反彈聲浪。因此大陸對台政策的戰略思維,也需要隨著時勢的發展變化作出適時的調整。

   這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連戰一行時提出的四點意見,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兩岸一家親"的對台工作新思維。這標誌著大陸對台已經從過去強調經濟讓利為主的經貿合作,開始轉變為加強深層次的兩岸民意交流與融合。客觀地講,經貿合作及經濟讓利最直接,最容易見成效,而拉近兩岸民意,爭取民心的工程卻複雜、敏感且艱巨得多。因此爭取台灣民心,一方面需要堅定的信心與決心,同時更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腳踏實地,扎紮實實地從點滴做起,積跬步以致千里。只有做好民心工程,兩岸和平發展才會有強大的、牢不可破的民意基礎和支撐,兩岸關係才能夠行穩致遠,向和平統一的方向邁進。

   大陸從"兩岸一家親"的角度,逐步打破兩岸民意的隔閡,加強兩岸的民族認同、歷史認同與文化認同,從根本上化解台灣民意對大陸的政治疑慮。大陸一方面要紮實做好爭取台灣民意的工作,積極爭取島內認同和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各方力量,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強國共兩黨交流合作,保持兩岸良性互動,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大局穩定發展。同時,仍需要繼續深化兩岸經貿合作與各領域交流,擴大兩岸和平紅利,惠及更多、更廣的台灣基層民眾,從而為兩岸關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推薦閱讀:

[經濟雜談]淺談中國國民收入的兩極分化問題
扇了個耳光:中國經濟的宿命——馬克思的預言
Uber放棄中國市場後將何去何從?
宏觀波動性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TAG:台灣 | 經濟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