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的再思考
06-17
摘要: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體系雖然已經初步構建起來,但對該學科的深入思考卻似乎剛剛開始。中國藝術考古學作為一門在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科之間成長起來的交叉學科,由於其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主要傾向於考古學,故其學科基點應該定位於考古學;「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這一對學科概念是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命名,藝術考古學是建立在藝術學科發展、美術考古學研究取得較大成果的基礎之上的;藝術考古學的發展前景則寄託於藝術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藝術發展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對藝術考古學理論建設的關注和高等院校對藝術考古學人才的培養。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研究的前景輝煌。 關鍵詞:中國藝術考古學;美術考古學;藝術學科;考古學科 中國藝術考古學名稱的提出,最早見於民國時期的岑家梧先生。他在1941年寫成的《中國藝術考古學之進展》一文,主要論述了西方藝術考古的傳入和中國學者在其影響下所主要從事的藝術考古工作以及今後中國藝術考古學之趨向。這是一篇繼往開來的具有學術前瞻性的論文,可惜由於時代的局限性而沒有得到重視。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過於強調人類社會中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考古學家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對出土遺物的年代劃分和生產工具、技術的進步狀況方面,對反映古代人類意識形態的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卻長期冷落、忽略。直到進入19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西方較為成熟的新考古學理論和藝術學理論開始在中國傳播,藝術考古的實踐活動蓬勃發展起來,改變了在古代藝術研究領域單純由藝術史學者包辦的格局,考古學家、藝術史論研究者共同合作,積极參与對考古出土的彩陶、漢畫像石、壁畫、陶俑等藝術品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對藝術(美術)考古學的理論探討也開始出現。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在為1986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所寫的序言中,將「美術考古學」作為一門特殊考古學公之於眾。1992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中出現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楊泓研究員撰寫的「美術考古學」條目,對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與美術史的關係等作了比較詳細的解釋。1995年由劉鳳君先生撰寫、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術考古學導論》,分成上下兩卷,上卷為理論和方法,「概括地講述了西方與中國美術考古學的發生與發展,以期從歷史發展中明確美術考古的對象、目的與任務,明確其性質乃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又同美術史有密切的關係」;下卷是分類研究,「對美術考古研究內容分門別類地進行論述」。2004年12月,由筆者撰寫、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考古學初探》,則旨在總結前人的藝術(美術)考古學理論和實踐成果,最終完成對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儘管中國藝術(美術)考古學的理論體系已具雛形,並日趨受到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者的關注,但對藝術考古學的理論思考仍屬起步階段,特別是對藝術考古學的學科定位、「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這兩個基本學科概念的理解,以及藝術考古學的發展前景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探討空間。 一、對藝術考古學學科定位的再思考 在藝術考古學理論建構過程中,美術考古學最早是被考古學家從考古學學科發展的角度,看成特殊考古學的。同時,「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美術考古學是從歷史科學的立場出發,把各種美術品作為實物標本,研究的目標在於復原古代的社會文化。這與美術史學者從作為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念出發以研究各種美術品相比,則有原則性的差別。這一認識是基於對考古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得出的結論,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古代美術品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是古代人類精神文化創造的產物,長期被考古學家所忽視,正如牟永抗先生在《古玉考古學研究初論》中所描述的:「在以往中國考古學的報告和簡報里,常常在介紹居住遺迹、墓葬之後,將遺物按照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品幾乎固定化了的次序進行分類。這一分類的認識論基礎,是對政治經濟學中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以及構成生產力諸要素等概念的片面理解。按照生產工具決定論的觀念,生產工具的研究價值,自然要在裝飾品之上」。因此,美術考古學只是被視為考古學的一個特殊分支,其研究的最終目的依然一如考古學復原古代社會的歷史面貌。稍後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美術考古學條目的解釋中,儘管對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沒有異義,是以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所獲得的美術遺迹和遺物為研究對象,但研究目的已經拓展到「闡明美術的產生、發展過程」。這說明美術考古學已經突破了考古學理論的束縛,跨向了美術理論研究領域,美術考古學作為考古學與美術學兩大學科的交叉性學科開始初見端倪。 藝術考古學與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科相關,但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卻不是簡單的相加。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換句話說,考古學田野調查和發掘得到的各種實物,是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它為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提供真實可信的研究對象。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豐富多樣的,既可以是與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有關的遺迹和遺物,也可以是與人類活動有關而能夠反映人類活動的自然物,如各種農作物、家畜及漁獵或採集所獲得的動植物遺存等。這些研究對象既是考古學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的對象,同時也能夠成為研究其它學科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因此,考古學的最大貢獻主要不是體現在理論指導方面,而更見長於通過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取科學的研究資料的重要性。任何學科,只要涉及到史的研究,必然需要考古學提供資料作支持。同樣,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間接地豐富了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的內容。因此,在考古學取得較大成就的基礎上,衍生出與各門類學科的交叉關係,並不是削弱了考古學和其它學科的發展,相反地更是拓寬了研究者的思路和視野,從而促進學科建設的繁榮。 既然藝術考古學不是藝術學科和考古學的簡單相加,那麼其學科定位究竟以哪一個為根基呢?任何學說之所以能成為科學,就是因為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等。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簡單地說主要是古代藝術品。古代藝術品的來源無外乎兩大類,一類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公私收藏藝術品;另一類是經過科學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得到的藝術品。傳世藝術品往往是中國古代藝術發展史研究的主要材料。然而,傳世藝術品卻存在著需要斷代和辨偽的缺陷,使研究資料的科學性大打折扣,儘管有不少古代傳世藝術品中的絕大多數也屬於出土遺物,但一旦離開了地層關係,必然帶來了斷代的困難和辨偽的必要,因此,傳世古代藝術品既然不是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也就被排除在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之外。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由考古學所提供的、反映古代人類精神文化成就的藝術遺迹和藝術遺物,作為溝通人類心靈、飽含審美和情感思想的獨創性的藝術產品,具有更加深厚的古代文化內涵。對藝術考古學研究對象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必然為古代人類的精神文化的研究起到推波助瀾的重大作用。 藝術考古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研究對象紛繁複雜的特徵基礎上的。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不但在數量、藝術種類、製作材料、工藝技術、裝飾手法、表現題材上豐富多樣,而且歷史悠久。對它們進行研究的方法,也必定是多角度、多學科的理論綜合,例如對史前原始藝術品的研究,除了採用考古地層學、類型學和其它科學測試方法確定其所屬的時代外,還需要借鑒兒童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原始宗教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來推論原始藝術品的創造者的審美心理和創造動因。一般來說,藝術考古學的研究方法主要來源於對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文化人類學、圖像學等研究成果或研究方法的借鑒,以及對中國古代歷史文獻資料的運用。 從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來看,藝術考古學的學科性質應該是兩大學科交叉後形成的一門新的學科。其根本點應該落在考古學。考古學提供研究對象和對研究對象進行斷代和分類;藝術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則在對研究對象的分析和闡述中起較大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其最終目標主要是探索中國古代精神文化的內涵和發展動力,同時為中國古代藝術史研究增添新的活力。 二、對「美術考古學」和「藝術考古學」學科概念的再思考 「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是目前在考古學與藝術學研究領域通用的、至今尚未明確區別開來的兩個學科概念。作為一門在藝術學與考古學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交叉或邊緣學科,產生不同的命名,主要是由對藝術與美術這兩個概念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理解的差異所造成的,因此,要想對「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目前並存且互相爭論其存在合理性的狀況做一個辨析,必然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找出「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美術」與「藝術」這兩個概念,同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字「art」。「art」本義是指「人工技藝」,泛指各種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文學、戲劇、音樂等,廣義的還包括拳術、魔術、醫術等。在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美術」的概念被首次引入,蔡元培先生早期使用「美術」這個術語時,包括詩歌和音樂;魯迅先生甚至把文學和戲劇也歸入了美術。其後,中國文化藝術界才逐漸把「美術」與「藝術」的概念區分開來。「藝術」是一切藝術門類的總稱,而「美術」只不過是藝術大家庭中的一個最主要的成員。「美術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或平面上塑造可視的靜態藝術形象,以此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藝術家思想感情的一門藝術。由此,它又被稱為造型藝術、視覺藝術、空間藝術和靜態藝術。從廣義上講,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設計、書法等種類」。美術所具有的物質性、造型性、視覺性、靜態性和空間性等特徵,使得古代藝術品歷經成千上萬年的風風雨雨而遺留下來。相比之下,藝術的其它門類,如音樂、舞蹈、戲劇等,由於過於依賴人的參與,並受到時空的約束,往往隨著表演者的去世和歲月的流逝而失傳,因此,能夠經歷人為的或自然的因素洗禮之後遺留下來的必然是古代美術品,儘管還有一小部分演奏古代音樂的樂器實物,但古代造型藝術品卻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這樣,美術考古與美術考古學概念的應運而生便不難理解了。 中國的美術考古可謂姍姍來遲,儘管北宋的金石學家已經開始致力於漢畫像石、青銅器、玉器、碑刻等記載,但更醉心於對澆鑄或銘刻在青銅器或石刻上的文字的著述和研究,「探製作之原始,補經傳之闕亡,正諸儒之謬誤」,以增補和修改古代文獻史實的缺漏,沒有藝術風格的概念、沒有藝術發展和影響規律的研究,只是看作祥瑞之物的象徵或儒教禮儀的標誌。可以說,在1980年代以前,中國的美術考古實踐活動是分散的、不系統的,儘管有許多美術史論家、美學家、考古學家關注中國古代藝術品。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強調把哲學、文學著作和工藝、美術品聯繫起來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結合古代的工藝品、美術品來研究。例如,結合漢代壁畫和古代建築來理解漢朝人的賦,結合發掘出來的編鐘來理解古代的樂律,結合楚墓中極其艷麗的圖案來理解《楚辭》的美,等等。這種結合研究所以是必要的,一方面是因為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工藝品時不單表現了高度技巧,而且表現了他們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表現工匠自己的美學思想)。像馬克思所說,他們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的;另方面是因為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無論在表面上看來是多麼虛幻(如莊子),但嚴格講起來都是對當時現實社會、對當時的實際的工藝品、美術品的批評。因此,脫離當時的工藝美術的實際材料,就很難透徹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至1980年代,建立以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結合其它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的新的變異與交叉的學科,成為新世紀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中國美術考古學也正是在時代的召喚下破土而出。 1980年代以後,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一體化及對開拓型、創造型的綜合人才的培養需求,藝術在素質教育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被一些有識之士所認識。知識經濟時代對藝術的呼喚為藝術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贏得應有的學科地位創造了條件。目前,藝術學作為國家一級學科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對藝術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工作也突破了單一由專業藝術院校的藝術史論家承擔的模式,綜合性大學建立起了藝術學院,從事藝術設計與藝術理論研究工作正成為一種潮流。藝術學研究中交叉學科的發展也非常迅速,藝術心理學、藝術經濟學、藝術文獻學、藝術人類學等學科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藝術考古學也正是建立在藝術學科發展、美術考古學研究取得較大成果的基礎上。 同樣,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之間的區別也是比較明顯的,主要體現在學科性質與研究對象的範圍方面。自1980年代開始,在對音樂、美術、戲劇、曲藝、電影、舞蹈等分門別類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研究的藝術學逐漸建立與發展起來,藝術理論研究和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突破了由專業藝術院校和藝術科研院所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始在綜合性的大學中創辦以人文學科為依託、進行綜合性藝術理論研究的藝術學系(院),美術已經無法涵蓋整個藝術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之領域,美術不但在現代工業設計高速發展的情勢下變得勢單力薄,而且就是在田野考古出土藝術品種的紛繁複雜的背景下,也顯得相形見絀。特別是經過藝術學理論研究十多年的發展,藝術學科已經取代傳統的美術學被確認為國家一級學科,按照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中的規定:藝術學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藝術心理學、音樂、戲劇、戲曲、舞蹈、電影、廣播電視文藝、美術、工藝美術、書法、攝影和藝術學其他學科等12個二級學科。其中「美術」下設美術史、美術理論、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和美術其他學科等5個三級學科;「工藝美術」下設工藝美術史、工藝美術理論、環境藝術和工藝美術其他學科等4個三級學科。很顯然,在新的學科目錄中,美術的學科範圍僅限於以繪畫、雕塑為主的理論和創作實踐,特別是把以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為特徵的工藝美術(設計藝術)從美術中分離出來,這樣就使得美術考古或美術考古學的理論局限於中國古代的繪畫和雕塑,而田野考古所提供的研究對象數量最多的卻是諸如陶器、玉器、青銅器、漆器、瓷器、金銀器等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古代工藝美術品,這是美術學科所不能包容的。因此,從學科發展的角度出發,美術學的局限性已經很明顯了。只有作為一級學科的藝術學才能涵蓋古代的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美術和工藝美術等學科內容,可以說,藝術考古學的建立順應了藝術學科發展的要求。 顧名思義,美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提供的古代美術品,即使是按照新的學科分類與代碼頒布前藝術的分類標準,把美術與工藝美術合在一起的造型藝術也存在著局限性。在田野考古發掘得到的遺物中,有不少古代的樂器,諸如史前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塤、骨笛、骨哨、石磬、木鼓,商周文明社會流行的青銅鐘、鈴、鐃,封建社會時期的琴、瑟、竽、笙、琵琶、箜篌、觱篥、拍板等,都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但按照美術考古學研究對象的劃分,有一部分沒有進行藝術加工的樂器將被排除在外。作為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樂器,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多年,16支骨笛採用猛禽的腿骨管,截去兩端的關節再鑽圓孔而成,形狀固定,多為七孔,有的先刻好等分符號,然後鑽孔;據對其中一支骨笛的測音研究,發現它的音階結構至少是六聲音階,也有可能是七聲齊備的、古老的下徵調音階。然而,這16支骨笛卻未見任何的藝術裝飾,造型也不美觀,很難把它們與美術品聯繫起來。同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塤、骨哨也是如此。這就是美術考古學所面對的尷尬。而藝術考古學則把這些樂器歸入到音樂藝術考古的範圍,解決了這一無法迴避的難題。 綜上所述,美術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是兩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不同時間條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藝術學尚未在中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美術學占學科發展的主導地位,美術學與考古學的學科交叉,自然衍生出美術考古學。但當藝術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走上中國學科建設的舞台之後,在美術考古學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理論體系,絕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符合學科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的,儘管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中數量最多、藝術價值最高的當數古代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品,這是無可非議的事實,但就當前藝術學科發展日趨成熟的情勢下,把藝術學與考古學的交叉學科稱為藝術考古學更切合學科發展的實際,更加名副其實。 三、對藝術考古學發展前景的再思考 儘管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理論體系尚欠完備,但當今藝術史和考古學的研究者對這一理論的關注已今非昔比。在對中國藝術考古學建立與發展的回顧中能夠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即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理論思考最早是由考古學背景的學者提出和闡述的:最早提出「美術考古學」理論概念的夏鼐先生是新中國建立後最著名的考古學家之一;撰寫「美術考古學」條目的楊泓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最早對「美術考古學」進行理論闡述的劉鳳君先生是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畢業生;作為第一個系統構建「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框架的筆者也有文物博物館學和考古學的學習經歷。目前,專業藝術院校在對美術史論專業學生的培養中,需要開設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課程,考古專業的畢業生到了藝術院校工作後,受到藝術氛圍的熏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所學的本專業與藝術研究聯繫起來,將考古出土的古代藝術品作為專題進行講述與研究,自然而然地跨入了藝術考古的行列。曾經接受了藝術創作實踐與理論學習的藝術院校畢業生,絕大多數主要從事對傳世書法、繪畫藝術品或古代著名書畫家的研究,小部分進入了文物博物館與考古部門工作,有機會從藝術的視角對考古發掘出土的藝術品展開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如巫泓先生、張朋川先生等。但是,上述現狀對藝術考古學學科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好在這一現象正在逐漸改觀。考古工作者與藝術史研究者開始共同探討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發展問題,2006年5月19日,清華大學中國考古與藝術史研究所在校內的近春園西樓召開了由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二十餘名專家學者參加的「藝術與考古座談會」。這是繼1996年5月31日,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中央美術學院聯合主辦「河北古代墓葬壁畫研討會」以後,文物考古和美術界的專家學者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的再一次盛會。 展望未來,中國藝術考古學的前景非常燦爛。 首先,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理論最先由具備考古學背景的學者奠定,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對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的考古成果資料的佔有和熟悉程度,以及對田野考古工作方法論的了解。但是,要想對藝術考古學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則需要對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的掌握和運用。僅有考古學背景的人大都停留在對考古出土藝術品的分類、資料的整理研究上,即使上升到理論,也由於其本身對藝術理論方面知識的欠缺而不能深入。因此,在中國藝術考古學理論體系的完善過程中,具有良好美學與藝術理論素養的藝術史研究者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長期在藝術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藝術發展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在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研究領域已經很難有發揮空間的現實面前,開始轉而從考古出土藝術品中尋找突破口。畢竟中國傳世的書畫藝術品及其作者在數量上是非常有限的,而考古出土的藝術品卻層出不窮,這就是中國藝術考古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其次,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研究人才更趨專業化。國內的高等院校已經開始培養藝術考古方面的學生,並且突破了由專業藝術院校培養的模式,綜合性大學也在積極培養從事藝術理論研究的人才,這主要得益於藝術學科在中國高等院校的建立和發展。在專業藝術院校中,不但有美術考古學研究所,開設美術考古學課程,而且專門招收美術考古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例如中央美術學院有美術考古學的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專業;山東大學、上海大學、四川大學、蘇州大學、南京藝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院校均招收美術考古學或藝術考古學方向的研究生;西安美術學院更是在2006年10月成立了全國首個「中國藝術與考古研究所」,並創辦了《藝術考古》雜誌。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中國藝術考古學明天的輝煌,正是要寄托在目前正在接受系統藝術考古學理論和實踐熏陶的學生身上。 最後,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理論和實踐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中數量最多的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古代工藝美術品,即古代勞動者的設計藝術作品。在強調科技創新和產品設計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鑒賞將在現代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國藝術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中那些隱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和設計藝術技巧的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已成為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審美欣賞的對象,並必將對設計藝術的創作實踐活動起到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中國藝術考古學作為一門處於初創時期的交叉學科,在不斷遭到的爭論和質疑中成長起來。對藝術考古學理論的深入思考和學術爭議,必然會使真理越辯越明,藝術考古學的理論體系越來越完備。由於考古學與藝術學本身都是新興的人文社會科學,都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在這兩門學科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藝術考古學,同樣也處在不斷的完善之中。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將會讓越來越多的古代藝術品重見天日,為藝術考古學提供豐富的研究對象,推進藝術考古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藝術學的理論也將日趨成熟,指導藝術考古學研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藝術考古學前景輝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