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秘解》二十八章
《老子秘解》二十八章 畢敦一著
原文譯文
知其雄, 明知需要者是雄陽,
守其雌, 所以先守雌陰陰能生之,
為天下壑。 這是為道者必行的途徑。
為天下壑, 通過這個途徑,
常德不離, 身中之德便不再減少離去,
復歸於嬰兒。直至復回到嬰兒道物盈滿時。
知其白, 明知需要者是白金,
守其黑, 所以先守黑水水中有金,
為天下式。 這是為道者必用的模式。
為天下式, 通過這個模式,
常德不忒, 身中之德便無有差失險情,
復歸於無極。 直至復回到先天無極大道。
知其榮, 明知欲得者是貴顯之榮,
守其辱, 所以先守濁辱辱盡榮出,
為天下谷。 這是為道者必須的若谷胸懷。
天下谷, 有了這個若谷胸懷,
常德乃足, 身中德便會達到充盈豐滿,
復歸於朴。 直至復回到無名時道之朴。
朴散則為器,無名時道再運化又為後天之物,
聖人用之,為道者用此後天之物,
則為官長。 還可將其轉化為先天之道。
故大制不割。所以化來化去總體上沒有丟失。
簡解:
本章接續前章無為自然的為道原則,和先後天之物在為道過程中各自所處的地位,進一步提出為道的具體行功模式,即知雄守雌和知白守辱,同時,對先後天之物的相互關係也做了深入的闡述。
1、上部分第一小段,知雄守雌。
雄者,為天,為男,為陽,性屬動、剛、強;雌者,為地,為女,為陰,性屬靜、柔、弱。在此做為為道者行為或為道之法的喻比。
知雄者,為道者明明知道為道必須先要得到雄陽之物。此物柔而至剛,弱而至強,神奇無比,至尊至貴,所以,為道者必以全力求取此物。然而,此物在哪裡?如若不予明指,則無人能知。此物就在雌中,從雌中取來便是,故曰「守雌」。守雌是為道唯一之法,除此之外,皆為旁門。
守雌者,物未動時之功。守,有神凝氣靜、意不弛散義;守雌,即是使神意安靜於柔弱,安靜於陰柔虛無之中。柔弱的反義為剛強,神意不剛不強即是柔弱,即是雌;人的一身皆屬陰,而陰之最莫過於腹下,神意能安靜其處,即是守。雌者,非身外之雌;守者,亦非身外之守。如於身外摸索,去道遠矣。《參同契》云:「近在我心,不離己身。抱一勿舍,可以長存」。沉迷於身外者,無一不自招其殃。
因何雌中有陽?(1)事物相反相成之理;(2)陰陽互藏之理;(3)反者道之動規律等都揭示出,雄陽必於雌陰里才有。前章亦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即言先天必須從後天里來。列子《沖虛至德真經》引黃帝書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而生有」。萬事萬物,是皆向其相反方向轉化,「物極必反」。故,欲其動者必由靜,欲生陽者必由陰。
天下壑,壑,同溪,溪水。天下壑,眾水共行之路,言知雄守雌,乃為道者必行之法,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常德不離,常德,即順化之德。道物在順行轉化過程中,不斷耗損而減少,其身中德物也隨之減少。但是,如若實行知雄守雌功夫,德物便不會繼續減少了,道之物也就不再外耗。不但不減少不外耗,而且不斷增多,故曰「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嬰兒有二種理解法:一為如同人自母體初出之嬰兒,道充德備之時;一為功至結胎後胎圓之嬰兒,氣定神純之時。此處似以第一種理解為宜。
道法下手之初,必先得陽精以煉之,陽精即是雄。而欲取此雄,則必須守雌,雌里產雄,陰中生陽,此雄此陽才是可用之真。煉此陽精,以補後天所失,補到精滿氣足,如同初出嬰兒時之先天無虧,故曰「復歸於嬰兒」。復歸者,非是身體如嬰兒柔軟相似,亦非如嬰兒無知無覺之狀,乃是使身之道物同嬰兒一般圓足之意。
煉精乃後世之說法,雖有煉己築基、藥物火候等名目,然其實質與老氏此處的「知雄守雌,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是完全一致的。
2、上部分第二小段,知其白,守其辱。
白,潔凈無瑕,清純亮麗,清純潔凈之意;辱,與白對,如四十一章「大白若辱」,故宜解為渾濁暗昧,污穢賤下,污穢混濁之意。白者,人皆喜之,無不樂聞樂見;辱者,人皆惡之,無不厭聞厭見。白與辱,分別為先天道物與後天非道物之質,辱又為為道行為或為道之法的喻比。先天之道純一不二,無染無雜,清凈得很,故以白比之;後天非道物已有形質、染雜,不清不凈,故以辱比之。又為道者昏昏默默,如痴似愚,污濁賤下,故亦以辱比之。
功夫深入,由前之煉精到此之鍊氣,使氣化而歸為一神,養育神胎以至於神全,從而達到無一絲染雜的純陽地步,是之謂「知其白」。然而鍊氣化神,必行以昏默無為、濁愚賤下之法,亦即二十章「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我獨昏昏」,「我獨悶悶」,「我獨頑且鄙」等如痴如愚之狀,是之謂「守其辱」。
守其辱者,功夫至此,整日惟有混混沌沌,寂寂似愚,幾同死人一般。不可有一知半見,不得妄生一念,妄開一言,無論何情何景,一概置之不理,古人所謂「裝聾賣啞,放狂作顛」即是謂此。非此則氣不能煉,神不能化。
天下谷者,谷,山谷,義同前之豁,眾水共行之路。極言守其辱,乃是為道者必行之法,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常德乃足者,言德物已達到始初的最充足程度,無能再增了。德足,是道亦化之至極。
復歸於朴者,朴,道之極,無名時之道。復歸,重又返回義。
此步功夫與後世所謂之十月養胎和三年乳哺相一致。
3、「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此段二十三個字,為竄入之文,只錄譯而不釋。詳見本章四附議。
4、下部分,先天後天相互關係。
朴散則為器,朴散,是道自無名之時動而順向轉化。前言道物順向轉化過程,其狀如樹,越向上離道越遠、越細、越繁,故曰「散」。器,後天物之稱,《易》曰:「形而上之謂道,形而下之謂器」。朴散即落於後天有形,為形而下,故謂「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官長,人體百官之頭,首領。有此頭領,百官皆能行其職、盡其責;無此頭領,百官則怠工不動,雖有如無。百官者,即是具有色聲香味觸法各種功能的感覺器官。官長即後天之道,聖人則比為先天之道,意為:先天之道用此後天去做視聽言動等日用,在身內代替先天行事。這就是說,人與生物內道物能自先天轉化為後天,後天亦能變為先天,二者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故大制不割,制,有範圍義。大制,大範圍,總體上;不割,不隔離、割裂,不傷害。意即:總體上看,不管道轉化為物,還是物轉化為道,它們之間既沒嚴格界限,同時又都沒有受到傷害。其言似有「物質能量不變」之意。
此段是為闡明道與物之間的順逆轉化關係,而前段則言後天轉化為先天的方法途徑。
附議
注釋3已言「守其黑」等二十三字,為竄入之文,前已有人指出並提了六條依據:白辱對而非白黑對;寵辱對而非榮辱對;「式」與豁、谷不類;「無極」與嬰兒、朴不類;《淮南子·道應訓》無知白守黑句,所見本無守黑各句;《莊子·天下》無守其黑二十三字。(轉引自張松如《老子說解》)所論不謬。筆者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如次:
(1)「無極」一詞本出現於後世,《易經》亦無。《黃帝內經》雖有「無極之野」句,然似與「道」無關。如即以「無極」為無名時之道,則與朴(亦為無名時之道)重複,違反老氏行文規律;如無極不為道解,則又與另二句不類。所以,左右不宜。
(2)言榮言辱,不是老氏主旨思想,而仍為儒家觀念。知榮守辱明顯是違背作者的功成身退,功成不居,無為不爭的一貫主張的。
(3)白與黑對,顯然是言金水二者,魏伯陽《參同契》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然而,以五行言道,老氏之際本無,乃後世之發明,此亦可證其非。
(4)谷與壑,義近而有大小之別;常德不離與常德乃足,俱言常德,但亦有程度之異。然「天下式」和「常德不忒」二言,卻有些不倫不類,與另二相應句子遠不能相對。
可見,此二十三字,幾乎字字都不能符合老氏此文之本意,故判斷其絕非原文,而是後人以儒家觀念言道竄入的。
推薦閱讀:
※五斗米道與《老子想爾注》
※易中天:《老子》是「弱者」的生存寶典
※老子學院: 老子《德道經》 (第一章 論德)
※老子為什麼呼喚「大丈夫」?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