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好孩子 11 孩子成長需要什麼--五個需求

孩子成長需要什麼--五個需求

寫在前面

有一年春天,一連幾場罕見的沙塵暴,使人們切切實實感受到,環境的惡化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許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塵暴,我能做些什麼?

然而,正當人們享受著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時,一場看不見的「沙塵暴」,正侵襲著一些孩子的心靈,威脅著他們家庭的幸福。

幾年前,在浙江金華,發生了一起震驚社會的慘痛事件:某中學高二學生徐力,用鐵頭打死了生他養他的母親!浙江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徐力有期徒刑15年。

為什麼一個17歲的「好學生」會使用如此殘忍的手段對待自己的母親?為什麼愛兒子的母親會死在兒子的手中?產生悲劇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

我同幾名記者一起,來到金華市。

在看守所一間光線昏暗的屋子裡,我們見到了徐力。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鐵銬,誰能相信眼前這名身材高挑、臉龐白凈、表情溫和的男孩,竟然是打死了自己母親的兇手!

我們面對面坐著,離得很近。徐力開始有點兒緊張,低著頭。

「小時候,你讀過《中國少年報》嗎?」我輕聲問他,想喚醒他童年的美好記憶。

「讀過。」

「你知道『知心姐姐』嗎?」金華市少工委副主任施彩華問徐力。

「知道。」

「和你講話的這位阿姨就是『知心姐姐』。」徐力忽然抬起了頭,望了我一眼,眼裡閃過一絲驚喜和友好。剎那間,我看到的仍是一雙大大的、純凈明亮的眼睛!

「談談你的家和你的媽媽好嗎?」我平和地對徐力說。

「好。」

徐力用平靜的口氣開始了他的敘述。我們交談了100分鐘!

徐力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從看守所出來,我們誰也沒開口說話。我只覺得眼在流淚,心在流血!

一個好端端的花季少年的青春年華就這樣被葬送了!一個母親的艱難的生命歷程就這樣悲慘地結束了!我的心中,好似颳起一場沙塵暴。究竟是誰殺死了誰?誰應該對誰負責?孩子的成長究竟需要什麼?

冷靜地想一想,今天我們的家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地教育孩子?又應該怎樣科學地教育父母?

中國人一直傳誦著一句名言:「少年強則國強。」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強,問題是少年怎樣強?是逼著少年強,還是讓少年自強?是給他們施以強大的壓力,還是給予他們成長的「推動力」,調動他們的「內動力」?

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可以說,這既是百年大計,又是當務之急。

今天的教育,既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更要適應孩子自身成長的需求。應該承認,孩子的內心世界對我們來說依然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森林」。徐力事件的發生,使我們聽到了孩子心靈的呼喚,了解了孩子成長中不可忽視的五個需求。

1.成長需要空間

創立和諧寬鬆的環境,要從尊重孩子開始。

徐力第一句話就說:「在家裡,我沒有一點兒秘密,我很壓抑。」

「我的父母總是把我當小孩看,把我管得很死。我家是兩居室,我有自己的房間,但是我沒有自由的天地。我家沒有一個抽屜是帶鎖的。我以前有寫日記的習慣,有時會把不願講的事情記在日記里,放進抽屜。但我的任何東西母親都要翻看,我一點兒小秘密都沒有。有一天,我偷偷出去和同學溜冰,母親在我外出時偷看了我的日記,發現了這件事。等我回來,她罵我怎麼這麼不聽話,狠狠地打我的臉、打我的腿。我從此再也不寫日記了。」

「你和媽媽的矛盾,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尖銳化的?」我問。

「是上高中以後。在家裡,我感到母親處處在監視我。家裡的電話鈴響了,我沒有資格去接,都是她先去接。有時同學打電話找我,她總是問:『你是誰,你找徐力有什麼事?』問得清清楚楚,才把話筒給我。我跟母親說過不要這樣,但她說,你可能在外面交壞朋友,根本聽不進我的話。後來,同學們都不敢給我打電話,還嘲笑我說:『徐力呀,誰敢給你打電話?你媽太厲害了!』我有時覺得孤獨,想打電話給同學,母親就說:『有什麼事在學校都講完了,還有什麼好說的,打什麼電話?』」

如果沒有仇恨,孩子應該是不會打死自己的母親的。於是我問:「你是否因此恨你的媽媽?」

徐力說:「恨談不上,只是壓抑感越來越強。我很愛打球,可母親不讓我打球,只讓我在教室里學習。讀高中後,每天都有晚自習。晚自習前有一段時間,同學們可以在外面打打籃球。這時母親經常到學校來,監視我是在學習還是在玩。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看書學習,課外活動時間也學習。我有時多玩了會兒,晚了10分鐘回家,媽媽也要罵我打我。她經常打我,用棍子、用皮帶、用掃帚,有時把掃帚都打斷了,我也不還手。我曾經跟她說我的理由,但她從來不聽。」

  我問徐力:「你在家挨打的事,同學們知道嗎?」

「同學們不知道。家裡的事,不可宣揚。我也不想找人談心,基本上是把心事憋在心裡,或者到外面去大喊幾聲,排除內心的苦悶。」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媽媽不滿的?」

「上高中以後。母親要求我每次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都要排在班級的前10名,考不到,她就打我罵我。我喜歡踢足球、看書、看電視,但媽媽認為這些都影響學習,老是阻止我。在學校與同學交往,他們談些新聞、電視劇,我什麼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我想看看報紙,媽媽說,高考又不考報上的內容。每到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讓我出去玩,就是讓我學習。我厭倦了,太單調了,我覺得學習學得很不開心,活著沒有什麼意思……」

「你和母親的矛盾是怎麼激化的呢?」問題越來越接近事件的發生,我的提問便越來越小心。

「那天中午,吃過午飯,我見母親開著電視機在卧室里織毛衣,我想過去看幾眼電視。母親像往常一樣又開始說我:『我告訴你,考不上大學,我不會給你第二次考大學的機會,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沒關係……』我心裡很委屈,很憤恨,我覺得我已經很用功了,她怎麼還這麼說我。我一聲不吭拎起書包往外走,走到門口看到鞋柜上有一把鐵頭,於是我衝進卧室,就……」

這時,徐力的聲音越來越低。我沒有繼續往下問,不忍心再讓他想起那殘忍的一幕。

「事情發生後,你又做了些什麼呢?」我很想知道,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打死母親以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理。

「我一個人在大街上跑了兩個小時。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出這樣殘忍的事情。我的腦子裡一片空白,頭也很昏。跑著跑著,我忽然想起,那是我媽,我得去救她!等我跑回家,我媽已失血過多,生命不可挽回了……」

屋子裡一片沉寂,空氣彷彿也凝固了。

「看到母親的樣子,我害怕極了。」他繼續說,「這時,我看到一個放衣服的箱子,就把衣服掏出來,塞到床底下,把母親的屍體放進箱子……然後我去了錄像廳,那天晚上,我沒敢回家,去了一家旅館,住了一個晚上。星期五,爸爸回來了,他每周只回來兩天。我沒有勇氣告訴爸爸發生的事情。我說,媽媽出差了。我想,拖一天算一天吧。星期五、星期六我睡在家裡,媽媽的屍體就在我房間的隔壁,我直覺得心驚肉跳。爸爸一走,我鎖上門也走了,住到同學家裡。1月26日,爸爸又要回來了,我再也不敢回家,就去了義烏。其實,我在義烏沒有任何親人和熟人。我剛在旅館住下就被抓了。」

屋子裡又是一陣沉默。

「你知道你是怎樣長大的嗎?」我問。

「在看守所里,我常常想著自己是如何長大的。記得有一個晚上,我突然發高燒,要馬上送醫院。媽媽背起我,一步步走到醫院。我小時候很胖,媽媽背我很不容易。媽媽生我的時候,本應該剖腹產,但她聽人說剖腹產對嬰兒不利,強忍著劇烈的疼痛把我生下來。那時,她走路都非常小心。她愛吃辣的,但聽說辣東西對胎兒不利,便再也不吃辣的。每當想到這些,我就非常感動。我覺得母親對我花的心思太多了。」

我以為徐力不知道這些,沒想到媽媽對他的愛,他心裡還是很清楚的。我對徐力說:「你想過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少孩子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的父母長期癱瘓在床上,有的則是精神病,但這些孩子卻很孝敬父母,每天侍候他們,洗臉、做飯、幹家務,哪怕有再多的委屈。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生我養我不容易!」

聽到這裡,徐力哭了,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是個畜生,竟然用自己的雙手把母親『送走』了,我十分後悔……」

當天下午,我登上了全國少工委和金華團市委、少工委舉辦的素質教育報告會的講台,我講的題目是《為了孩子們的今天和明天》。能容納1700人的會場里坐滿了人。

報告會後,一個初二的女生走上台,滿臉莊重地對我說:「我看過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節目對徐力事件的報道。我當時就對我媽說:『媽,我怎麼越看越覺得您像徐力他媽呀?』我媽說:『那你也用鐵頭把我打死算了!』我對她說:『我不會像徐力那樣把您打死,可您的確很像徐力他媽!』」

這個女孩的話,使我倒吸了一口涼氣。更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在金華,我聽到了許多類似的說法。

徐力的同班同學說,他媽媽也像徐力的媽媽一樣,整天逼他學習;他的家庭也類似徐力的家庭,沒有歡笑,沒有交流,沒有自由的天空。

他們同情徐力,是因為他們同徐力一樣,在家裡有一種壓抑甚至是窒息的感覺。的確,徐力從小是在非常壓抑的環境中長大的,在家裡沒有秘密,沒有自由,沒有應該屬於他這個年齡的快樂--這種環境的製造者正是徐母。強烈的佔有慾和過高的期望值,使徐母對兒子的愛扭曲了。她把兒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以為生下了他就擁有了他,他的一切行動都要聽從自己的指揮,甚至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認為「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沒關係」。在這種錯誤心理的驅使下,徐母把對兒子的關愛,扭曲成監視和壓迫,使兒子在生活中失去了自由,在同學中失去了面子,人格尊嚴受到嚴重的傷害。

孩子的心靈世界是靠人格尊嚴支撐的,而在高壓之下,孩子永遠沒有被尊重的感覺。一個人沒有被尊重的感覺,他就不會去尊重別人,不會去遵守社會的規範。從小到大,徐母對兒子的看管、監視、打罵,早已把兒子的尊嚴消磨得蕩然無存,促使他一天天地走向毀滅!事實上,徐力的良知已經在他殺死母親之前就喪失了。失去了尊嚴,正是那些在壓抑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發生暴力行為的原因。

徐力事件發人深省。因為,徐力家庭發生的事件雖是個案,但相似的家庭也蘊藏著危機,有的家庭里甚至隱藏著悲劇的隱患!

今天,有徐母這種心態的父母不止一個,有徐力這種心態的孩子也不能說沒有。在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孩子成長卻出現了「三大三小」的現象,即: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小;房屋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小;外界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小。

遏制家庭關係的「沙塵暴」,治理孩子心靈的荒漠,要從解放孩子的生長空間開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呼籲過:「解放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嘴。」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把給予孩子自由的時間看做對孩子的施捨,那便是對孩子心靈的摧殘。因為,從小在壓抑和施捨中長大的孩子失去的不僅僅是自由,還有人的尊嚴。

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人類最不能傷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起親情樂園,創造和諧、寬鬆的環境,要從尊重孩子開始,要從尊重孩子的秘密開始。

2.成長需要理想

想,是孩子心靈世界的陽光。

理想,是孩子心靈世界的陽光。失去了陽光,心靈世界就會是一片黑暗。

作為「知心姐姐」,我曾接過好幾名要自殺的少年打來的電話。他們共同的感受是「活著沒有意思」。

一名自殺未遂的女孩對我說:「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夠解脫,您說是不是?」

我說:「道理是這樣,人總是要死的。但人並不是為了死而活著呀。古代史學家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那些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得有意義,死了還被人民紀念。你才13歲,正是大好的年華,又那麼聰明、善良,以後會有機會做許多事情,你現在死了,該多麼可惜呀!」

女孩說:「您說得也對。可我活著,我媽太累了。我媽工作那麼忙,還整天為我操心,天天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長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們頂多難過幾天,可一輩子就輕鬆了!」

這個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的女孩,是那樣地善良,又是那樣地幼稚。她不明白的是,一個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生命的價值究竟在哪裡?

這又使我想起另一個14歲的少年。他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學校的三好學生、班裡的班長。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與所有同齡人相同的困擾。

有一天,他看了一個電視節目:記者現場採訪一個偏僻鄉村的放牛娃。

「你在這兒放牛做什麼?」

「讓牛長大!」

「那牛長大以後呢?」

「賣錢,蓋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麼?」

「娶媳婦,生娃。」

「生了娃呢?」

「讓他也來放牛唄!」

沒有想到,這幾句簡單的問答,卻誘發了這個少年的死亡念頭。死前,他在日記中寫道:「看了電視,我想到了自己--我為什麼讀書?考大學。考上大學又為什麼?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樣?找一個好老婆。然後呢?生孩子,讓他也讀書,考大學,找工作,娶媳婦……生命輪迴,周而復始。」

「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這樣的生命沒有價值。」--這個14歲的少年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夜裡,在與父母一牆之隔的自己房間里,他服毒自殺了。

一個個花季少年的自殺,一朵朵花蕾的過早凋謝,冷酷的現實給只關注孩子成績的父母們敲響了警鐘: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不是分數,而是理想。

今天,面對學歷至上的社會,父母也很無奈。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有個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試得到高分數就能過上美好的生活嗎?

父母過高的期望、過大的壓力,使許多家庭「窮」得只剩下「分」了--感情貧乏,親子之間的話題只有考試、考試、考試,成績、成績、成績。家裡失去了歡笑,也失去了應有的親情。全家人圍著「分數」轉,孩子考試分數高,全家便喜洋洋的;孩子考試分數低,全家人的心情就變得十分低落,家庭關係也隨之十分緊張。就像一個孩子形容的那樣--家裡處於「一級戰備」狀態,「戰爭」一觸即發。有個孩子考完試,老師讓把卷子拿回家簽字。第二天老師問家長是什麼態度,這個孩子站起來說:「昨天晚上,我遭到了一場『男女混合雙打』!過去是『單打』,現在該出手的都出手了!」

分數像一座山,重重地壓在孩子和家長頭上,極大地限制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成了掙分的機器、分數的奴隸。

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一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哪會產生美好的理想?理想的種子,要生根、發芽、長大、開花、結果,必須有陽光雨露的滋潤。在沒有「陽光」、沒有「雨露」的生活環境里,理想的種子要想發芽,難--太難了!

其實,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好的溫室。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時間最長,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應該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憶。父母對人生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觀,每天向孩子發出的都是負信息,那麼孩子自然會產生「活著沒有意思」的想法。一個家庭快樂不快樂,不看這個家庭有沒有錢,孩子是不是能夠考上大學,而是要看家庭成員之間有沒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

有什麼樣的家庭,便有什麼樣的孩子。「問題父母」會培養出「問題少年」,或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樂父母」會塑造出「快樂少年」,或者心理正常發展的孩子。

因此,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辦法是改變成人對人生的態度,丟掉補償心,找回平常心,「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要知道,孩子自有他們自己的世界,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未來。讓孩

子快樂地做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自然會體味到「活著真好」。

3.成長需要體驗

正是父母的短視,剝奪了孩子體驗成功的權利。

今天,許多孩子的心理世界所以由荒原成為沙漠,就是因為他們從未或者很少有過「我能行」的體驗。

我問徐力:「在你的記憶中,有哪些值得自豪的事情嗎?」

徐力說:「我曾經是班上的班委,但媽媽說會影響學習,讓我辭去了班委的職務。我自己其實很樂意去做。學校附近有一位老奶奶無兒無女,走路都困難,我和幾個同學輪流幫她做飯。我覺得自己還有點用。可媽媽聽說後,不讓我去了,說這樣會影響我考大學。」

「你覺得,你媽媽有沒有很需要你的時候?」我問他。

徐力說:「在家裡,媽媽不要我幫她做任何事,只讓我學習。不過也有需要我的時候。媽媽身體一直不太好,每當爸爸不在家的時候,她就讓我幫著搬煤氣罐。這時,我覺得自己長大了,還有點兒用,像個男子漢……不過,這樣的機會不多。」

在徐力17年的記憶中,只有這兩件事讓他感到自豪:一是幫無兒無女的老奶奶做飯,一是幫有病的媽媽搬煤氣罐。做這些事讓他有同樣的感受:「我還有點兒用!我能行!」這是一個男子漢成人的開始。遺憾的是,徐母沒有認識到這種感覺的可貴,而認為這樣的事與「考大學」無關,阻止兒子繼續去做。但她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從阻止孩子去幫助別人那天起,她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無情的種子,關閉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門。因為人在幫助弱者時,最能體驗個人的價值。

追求體現個人價值,是人類進步的表現。當我們回憶自己童年生活時,記憶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試得了100分,而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自己親自設計、參與過的活動。自己「秘密地」做的那些事情,不論是好事還是淘氣的事,只要是自己想乾的、愛乾的、干成的,都會終身不忘?熏這就是體驗。

實踐的體驗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成功的體驗要比失敗的體驗更加重要。因為,你不跑起來,怎麼知道走是多麼緩慢;你不飛起來,又怎麼體會到爬行是多麼辛苦!對於成人來說,如果你真愛孩子,就要幫助孩子去實現他人生的第一次「我能行」的體驗,而不是讓他在「我不行」的心態中長大。成功的基礎是自信,喊著「我能行」長大的孩子,能力肯定要遠遠超過背著「我不行」包袱長大的孩子。

我們在幫助孩子去體驗「我能行」時,有三個問題特別要引起重視。

一、是重做「官」,還是重做事

有一次,河南安陽市一個學生家長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當上班幹部,沒有評上三好生,就帶人對班主任大打出手。這樣個別的例子,卻也反映了今日父母的另一個誤區,那就是把當幹部看成是成功的標誌。這是大錯特錯的!要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還有一次,我去了湖北宜昌市得勝街小學,發現他們在素質教育中做得很出色。學校提出一個口號「讓我們自己來」,實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辦法,把班級所有事情分給每一個學生。比如,有的同學是「玻璃保管員」,有的同學是「黑板管理員」……有個孩子自豪地對我說:「我被選為『吸塵器』了!其實就是『小小垃圾管理員』。」

小崗位,讓孩子們有了大責任。喚醒了孩子們沉睡的主體意識,這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重結果,還是重過程

有的父母阻止孩子看書看報、參加課外活動,有一個不變的理由--考大學也不考這個。有這樣想法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單一:「只要你能考高分,考上大學,我一切都可以給你!」甚至可以為此犧牲自己的工作和幸福。殊不知,這種「過度保護」無法使孩子正常成長,成長需要過程。正是父母的短視,剝奪了孩子體驗成功的權利;正是孩子很少有機會體驗成功,他們的心靈世界才由荒原變成了沙漠。

三、是替孩子干,還是讓孩子自己干

有個初中女孩和當記者的媽媽一起去參加夏令營,下火車時,她把重重的行李交給媽媽提,媽媽欣然接受;到營地,媽媽出去採訪,女孩到處找媽媽,說自己的葯放在媽媽那裡了。媽媽回來受到女兒的責怪,卻一個勁兒檢討,說是自己的過錯。我問這個女孩:「行李為什麼不自己拿著?」女孩坦然地說:「這些事從來都是媽媽乾的。」

許多父母就是這樣心甘情願地為孩子干這干那,而孩子卻不「領情」,天天喊著「我很煩」,認為這一切都是父母的過錯。今天做父母的累就累在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有個男孩要去山區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臨行前,媽媽問兒子是否需要幫助。兒子驕傲地說:「我會自己照顧自己。」晚上,媽媽悄悄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足夠的衣服,因為山裡要比平原冷得多。又發現他沒帶手電筒,這是野營很需要的東西。

第二天,兒子要出發了,媽媽問:「東西都帶齊了嗎?」

「都帶齊了,您就放心吧!」兒子自信地出了家門。

媽媽目送兒子上路,什麼都沒說。

幾天後,兒子回來了。

媽媽問:「怎麼樣?很開心吧?」

兒子說:「很開心,就是衣服帶得太少了,而且我沒帶手電筒,每天晚上要向別人借才能出去,這兩件事讓我很狼狽。」

「為什麼衣服帶少了呢?」

「我以為那兒的天氣和這兒一樣呢,沒想到山裡會比這兒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那手電筒又是怎麼回事?」媽媽又問。

「我想到了,老師也告訴我們帶手電筒,可是忙來忙去就給忘了。我想,下次野營時,先列一個單子,就像爸爸出差前準備東西一樣,這樣就不會忘了。」

失誤也是一種經歷。這位媽媽懂得讓孩子在失誤中學習,她沒有包辦代替,也沒有橫加指責,而是讓孩子去承受由於自己的粗心和考慮不周帶來的麻煩。於是孩子獲得了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體驗。這種體驗是用金錢買不來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干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成長。

4.成長需要溝通

走進孩子的心靈,不是靠懷疑、監視,而是靠溝通。

與成人溝通,是今天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們從小生長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的「個體戶」,他們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與父母溝通,與父母建立夥伴關係。但父母往往不理解孩子的心,他們很奇怪:「你想要的我都給你了,你還要什麼?」久而久之,孩子渴望溝通的大門關閉了,有的甚至永遠也打不開了。

要想走進孩子的心靈,就要靠溝通。良好的溝通能使我們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反之,不良的溝通則會破壞這種關係。

在一次剛剛結束的講座上,我還沒走下台,就被家長和孩子們團團圍住。一位50多歲的男士撥開人群來到我面前,流著淚對我說:「給我一點兒時間,我要帶我兒子來見您。」原來,就在前一天晚上,他為兒子半夜回家第一次動手打了兒子,掃帚都打斷了,但兒子寧可忍受疼痛,始終不肯說出自己去了什麼地方。

望著這位年齡與我相仿、面容憔悴、淚流滿面的漢子,我沒有任何理由不滿足他的要求,儘管我的日程安排得很緊。我們約好下午5點半到6點與他兒子見面。

5點半,他一家人都來了,每個人都是眼淚汪汪的。夫婦二人把兒子領到我的房間就出去了。

這是一個胖胖的男孩,正上初二。他一臉稚氣,用手托著臉坐在我對面的沙發上,那神態很像我的兒子。

「昨晚到哪裡去了,讓你爸爸那麼著急?」我直截了當地小聲問。

「去網吧了。」男孩向我道出真情,「昨天是周六,我和一個男同學約好5點半在路口見面,一起去玩,可他失約了,沒有來,我一個人呆著沒勁,就去網吧了。」

「網吧的環境不太適合中學生,那裡有些東西對你們影響不好……」我擔心地說。

「我對別的不感興趣。我主要是玩遊戲攻關,攻下關來好跟同學去吹牛。」男孩的坦白讓我對他很同情。是啊,哪個男孩不想在同學面前表現出自己很行呢!

「可是,我玩著玩著忘了時間,一共玩了五個小時,一看錶已經是深夜1點了。」男孩講述著頭天晚上的事情,我靜靜地聽。「我很害怕,硬著頭皮往家走,走到家門口,我不敢進去,跑到河邊站了很久,最後還是回去了。」

「回家以後怎麼樣呢?」

「我爸在外面找我找了好幾個小時,也是剛剛回到家。他又急又氣,問我幹什麼去了。我說去同學家了。我爸就拿起掃帚狠狠地打了我……」

「那是爸爸第一次打你嗎?」

「是的。」

「聽你爸說,掃帚都打斷了,一定很疼吧?打什麼地方了?」我關切地問,好像挨打的是我自己的兒子。

「打大腿和屁股中間。疼倒是沒有什麼,只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爸這麼著急,我很難過……」男孩說著,用手捂著臉,嗚嗚地哭了起來。我連忙遞給他一條毛巾,可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的淚水也跟著流了出來--自己挨了打沒在乎,在乎的是讓爸爸著急了。多麼善良的孩子!

「你能體會爸爸的心就好。你爸爸都50多歲了,你才上初中,你爸爸快40歲了才有你,能不愛你嗎!你跟他講實話了嗎?」

「沒有。」孩子哭得更傷心了。

「待會兒馬上把實情告訴爸爸媽媽,請求他們的原諒。你要愛他們,就不要讓他們再為你操心呀!你家裡有錢買電腦嗎?」為了讓他不再哭,我轉了個話題。

「二手電筒腦3000元一台,我家才攢了1000多元。」男孩回答。

「慢慢攢,攢夠了錢買一台,自己在家裡玩會安全得多。」我很同情這個愛玩電腦的孩子。

「我會節省錢的。我以後不會讓父母操心了。知心姐姐您相信我嗎?」男孩用渴望的眼光望著我。

「你是個善良誠實的孩子,知心姐姐當然相信你。我想,你爸爸媽媽也會相信你的。一會兒就把實情告訴他們,好嗎?」我拍拍他的肩,給他鼓勵。

「好。」男孩點著頭。這時,時針已經指向6點,他的爸爸媽媽走了進來。

「你有一個好兒子。」我對男孩的父親說。

這位父親深深地給我鞠了一躬,淚水不停地往下流。「如果今天沒有見到你,真不知道這件事怎麼收場,不知道應該怎樣再跟兒子相處。」

「沒什麼。以後家庭中不管出現什麼問題,父母、孩子都坐下來談一談,做父母的要用心聽孩子說,而孩子呢,也要實話實說。」

當父親聽了我買電腦的建議,便說馬上去買。我制止了他:「事到如今,只能等攢夠了錢再買,教育也要有個過程。」

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離開了。

事後我想,假如我沒有與他們一家人相遇,事情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孩子死活不肯說出實情,爸爸又非要問清楚不可,僵持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說,學會溝通,對父母和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5.成長需要肯定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肯定。

責罵,在父母看來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責罵不休,便是自己的「世界末日」。孩子的成長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陽光。

許多父母總是認為,嚴格要求就要靠責罵,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進步,其實不然。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次心理測驗:把孩子分成A、B兩個組,分別讓他們考同樣的問題。過了三天,再度去那所學校,告訴A組同學:

「上次考試成績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們千萬不能輸給上次,好好寫吧!」

又對B組的同學說:「你們上次成績很差!怎麼行呢?這次必須反敗為勝才行!」

結果,原本成績相當的兩組,得到肯定和誇獎的一組,第二次測試成績很好;受到責怪後再考的那一組,成績很不理想。

有的父母雖然明白了「責罵孩子不好,肯定和誇獎才會使孩子變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卻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學習,甚至搗亂,不罵他反而誇他,這的確很難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必須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浙江萬里教育集團董事長徐亞芬,是一位事業上十分成功的女性,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母親。一次我去寧波參觀她辦的學校,她對我談起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事情,令我大受啟發。

徐亞芬的兒子上小學時,語文成績很好,但不愛學數學,所以成績較差。一次,兒子從學校回來,對媽媽說:「學校給我們測智商了。老師說我右腦比左腦發達,形象思維能力強,數字概念差,所以我的語文成績比數學好。看來,我的數學成績是上不去了。」

徐亞芬驚訝地說:「是這樣嗎?有空我去問問老師。」

她真的去了學校,找了班主任,並暗地裡與班主任達成了一項協議。幾天後,徐亞芬十分認真地對兒子說:「兒子,告訴你一件大事,我去學校問過老師了,老師說他搞錯了,你是左腦比右腦發達,學數學會比語文強多了!」

「是真的?老師真是這麼說的?」兒子睜大眼睛,興奮極了。

「是呀,老師說,他看錯結果了,他說的是另一個同學而不是你,你是左腦比右腦發達。」

兒子信以為真,真的認為「我的數學一定能夠學好,我很行」。這使他完全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從此,在學數學的時候,恢復了自信,提起了精神。

所以,對父母來說,重要的是信任孩子所擁有的潛在力量,只要能充分發揮這一力量,孩子就會成為了不起的孩子。

誇孩子也要會誇,不能簡單地戴高帽,那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記得有個男孩曾對我說,父母不在家的時候,他一個人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媽媽一回來,高聲說:「你真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一聽這個,他就煩了,馬上掃興地說了一句:「真沒勁!」而另一位媽媽不是這樣,她六歲的女兒常常愛在家裡沒人時收拾房間。媽媽回來了,總是驚訝地說:「哎呀!這麼乾淨啊!這是誰幹的?」於是,女兒從門後跑了出來。媽媽自言自語地說:「真沒想到是你乾的,你真了不起!」女兒高興極了,覺得自己很行,下次媽媽出門,她還繼續這樣做。

當然,這種辦法只適用於兒童期的孩子。孩子小的時候,你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你真了不起!」但如果他們長成青年了,你再這麼說,他們八成會認為你要叫他們做事而不理你。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他們做的事情帶著誇獎的口氣說給別人聽,但又要讓他們聽到,讓他們感覺到「驕傲」。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渴望被父母肯定,被老師肯定,被社會肯定。只要能針對孩子的優點去誇獎他、肯定他,他就會變得更好。

我經常聽到父母們為了孩子大傷腦筋而發出的嘆息聲。這是因為你想著他很差勁,所以他才真的很差勁。如果你能換一種想法,確信「孩子哪有差勁的道理」,並用這樣的心情去指導孩子,我想他一定會變得更好。因為孩子不可能由父母或老師來「改造」他,必須讓他自己來「改善」自己。不管你心裡對孩子有多少的企盼,想如何去改造他,並且用各種辦法改造他,仍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你想改造他這個想法本身就錯了,即使你多方為他設想,他也好不了。因此必須相信這一點,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改善自己,他不想變化也是不容易的。面對我們身邊那些腦子慢或愛搗蛋的孩子,絕對不可以打罵,他們更需要肯定。對於那些犯了錯誤甚至犯了罪的孩子來說,充滿希望的鼓勵會使他們揚起生活的風帆。

對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要讓今天的孩子成功地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優秀人才,迫切需要調整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孩子成長的環境。
推薦閱讀:

有關成長 by Zo? (????)
家園共育 健康成長
兒童成長發育必需9營養
借光(9-10)
楔子 盛夏,陽光溫暖

TAG:孩子 | 父母 | 成長 | 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