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妝術
06-17
婦女的基本化妝品為眉黛、粉、胭脂和花鈿。眉黛是供畫眉用的,婦女畫眉見於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楚辭,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之句。只是古時女子畫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畫假眉代之。黛的顏色除用黑外,還有綠色,古稱翠眉。翠眉起於先秦,興盛於南北朝。唐代開始流行黑眉,這與楊貴妃的提倡有關,所謂「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全唐詩》卷474徐凝《宮中曲》)。總之,古時女子畫眉崇尚人工美,這與現代婦女崇尚自然美是不同的。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為粉製成,或加之以紅色,用以敷面。到夏商周時,才出現了以鉛為原料的白粉和以紅藍花、蘇木等原料製作的胭脂。胭脂又稱燕脂、焉支、燕支。古時把胭脂製成膏汁、粉類,還塗於紙或浸於絲綿,製成胭脂紙和胭脂綿,以便塗頰或用為唇脂。花鈿,又稱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紙、魚骨、蜻蜒翅膀製成各種形狀的飾物,將其帖於額間、鬢角、兩頰或嘴角。《木蘭辭》「對鏡貼花黃」中的「花黃」,古詩「眉間翠鈿深」中的「翠鈿」,均指的是花鈿。古時婦女的首飾包括笄、釵、步搖、梳等。此外,還在耳、手、指上分別戴有飾物,分別稱珥擋、釧鐲、指環,但最初這些飾物的戴法和作用與現在不同。1、古代婦女面部妝飾步驟古代婦女的面部妝飾,除粉黛外,還有額黃、花鈿、斜紅、妝靨及點唇等名目。妝飾過程大致可分為七個步驟:一敷鉛粉 ,二抹胭脂 ,三畫黛眉 ,四染額黃(或貼花鈿),五點面靨 ,六描斜紅 ,七塗唇脂。2、額黃額黃也稱「鵝黃」、「鴉黃」,它是一種古老的妝飾。因為以黃色顏料染畫在額間 , 故名。據史籍記載 , 婦女額部塗黃 , 是南北朝以後流行起來的一種風習。這種妝飾的產生 , 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係。從文獻記載來看 , 古代婦女額部飾黃 , 有兩種作法 , 一種由染畫所致 , 一種為粘貼而成。所謂染畫,就是用畫筆蘸黃色的染料塗染在額上。具體畫法又有兩種:一種為平塗法 ,即整個額都全用黃色塗滿 ;另一種為半塗法 , 不將額都全部塗滿 , 僅塗一半, 或上或下 , 然後以清水過渡,呈暈染之狀。與染畫法相比 , 粘貼法則較為簡便。這種額黃 , 是一種以黃色材料製成的薄片狀飾物 ,用時蘸以膠水粘貼於額。由於可剪成各種花樣 , 故又稱「花黃」。從某種意義上說 , 它已脫離了額黃的范圈 , 更多地接近於花鈿的妝飾。3、花鈿花鈿也是一種額飾。唐代婦女使用花鈿較為普遍。從顏色看 , 花鈿的色彩比額黃要豐富得多。額黃一般只用一色;而花鈿則有多色 , 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決定 , 如金箔為金色、黑光紙為黑色 , 魚腮骨為白色等。也有根據圖案需要染上各種顏色的。最為精彩的是一種「翠鈿」,它是以各種翠鳥羽毛製成的 , 整個飾物呈青綠色 , 清新別緻 , 極富諧趣。粘貼花鈿的膠水,主要是呵膠。這種呵膠出產於北方,相傳由魚鰾製成 , 其膠粘性極佳 , 可用來膠合羽箭。婦女用其粘貼花鈿時 ,只要對之呵氣 , 並蘸少量口液 , 便能溶解黏貼。卸妝時以熱水一敷 , 便可掀下。4、斜紅斜紅是婦女面頰上的一種妝飾。 從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 , 臉都常繪有兩道紅色的月牙形妝飾 , 這種妝飾色澤濃艷 , 形象古怪 , 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狀 , 遠遠看去 , 宛如白凈的臉上平添了兩道傷疤。這種妝飾 , 遂被稱為「斜紅」。從圖像看 , 唐代婦女臉上的斜紅, 一般都描繪在太陽穴部位 , 工整者形如弦月 , 繁雜者狀似傷痕 , 為了造成殘破之感 , 有時還特在其下部 , 用胭脂暈染成血跡模樣。5、面靨面靨則與此不同 , 它是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 , 也稱妝靨。據說婦女臉上注的 , 原並不是為了妝飾 , 而是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當某一后妃例假來臨 , 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難於啟齒時 , 只要在臉上點上兩個小點 , 女史見之 , 即不列其名。以後這種作法被傳到民間 , 逐漸變成為一種妝飾。面靨的施行方法 , 通常用胭脂點染 , 也有像花鈿一樣 , 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貼而成。妝靨的具體形狀 , 在盛唐以前 , 一般均作成黃豆般的兩顆圓點。盛唐以後 , 面靨的範圍有所擴大 , 式樣也更加豐富: 有的形如錢幣 , 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 , 稱為「杏靨」。講究的在原來面靨的周圍,還飾以各種花卉,俗稱「花靨」。晚唐五代以後 , 由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原因 , 中國服裝形制漸變得拘謹和保守 , 但婦女的妝飾風氣卻有增無斂。6、點唇在古代婦女的面飾中, 還有點唇習俗。 所謂點唇 , 就是以唇脂塗抹在嘴唇上。這種美容術的產生 , 和其它形式的女妝一樣 , 也是由古代社會的審美觀決定的。早在先秦時期 , 中國社會就出現了崇尚婦女嘴唇美的現象。在唐代 , 口脂除婦女使用外 , 男子也可用之。不過兩種口脂名同物異。男子使用的口脂 , 一般不含顏色 , 是一種透明的防裂唇膏。而婦女所用的唇脂 , 主要是為了妝飾 , 因此都含有顏色。由於唇脂的顏色具有較強的覆蓋能力 , 所以可用來改變嘴型。嘴唇厚的 , 可改畫成薄的 , 嘴形大的 , 可改畫成小的 , 這樣 , 就產生了點唇的藝術。隨著社會風氣的變遷和審美情趣的演變,人們的點唇形式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各個時期的點唇樣式都有一些特點 , 我們從歷代仕女畫及各個時期的壁畫、陶俑上 , 就可以看到這種情況。總的來看 , 中國婦女的點唇樣式 , 一般以嬌小濃艷為尚,儘管具體形式千變萬化 , 但這一基本特徵則保持不變。 人們普遍認為 , 最理想、最美觀的嘴型 , 應當像櫻桃那般嬌小 , 那般鮮艷。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 , 據說就具備了這些特點,所以有「櫻桃樊素口」的稱譽。為達到這種要求 , 婦女們在塗抹妝粉時 , 常將原來的嘴唇一併抹上 , 然後再以唇脂重新點畫出嘴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古代詠梅短詩300首(上)
※古代君王為何自稱「孤」「寡」?
※古代女子的內衣
※[轉帖]中國「古代星空區劃」「二十八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