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今權謀第一書:黃石公《素書》
漢·黃石公(張良師傅)《素書》,又名《素經》,漢黃石公(張良師傅)所著。原文並不長,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璣!詞句也不十分難懂,但每句話都內蘊豐富、思想深邃。點評:人之成大事者,莫過於良師益友之指點迷津,身體心智之健康成熟,社會時勢之機遇把握,自然規律之了如指掌,社會法則之遊刃有餘。此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治世法則,千載不變之理!《素經》奇書!道人慾而明天理,述陰陽而導正義。為人小者,習之則律己;為人大者,習之則立業;為人君者,習之則治國治世。《素書》原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天理)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人慾)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存。(情感)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激勵)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制度)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點評:道法自然,居五者之首;禮製法度,居五者之末;德、仁、義俱為做人處世法則,居其中。黃石公以為,人之成名成事必首先遵循規律,其次修鍊處世法則,最後才是用禮用法。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錶,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點評:人有不同,乃境界高低。境界有三,小我、大我、無我也!此章所述俊、豪、傑者,皆大我也。俊者,德高望重,義薄雲天,才通今古,光明磊落;豪者,舉止威儀,精明果敢,一諾千金,仗義疏財;傑者,盡忠職守,顧全大局,明事就理,不亢不卑!求人之志章第三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癉dàn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點評:修身、養性、明智、處事皆有所由,是以人之欲乃福禍成敗之根本也!本德宗道章第四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點評:心志之術,莫過於樂善好施;豁達之人,莫過於通情達理!胸懷坦蕩,無有私密,才是真道德也!記誦口訣:長安先樂神明吉,苦悲病短幽孤危,敗!道義章第五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點評:管理之道,治人之術也!道德仁義,以人為本;尊重人性,重用人才,以此發展,何愁不功成名就!?安禮章第六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huī,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國、理家,可也!點評:獎賞刑罰,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簡單易行,禮之根本!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化人之心化己,當如是也。
素書愛讀中國歷史的人,一開始都會被帝王將相們的文韜武略所吸引。台前幕後的經國大計,莽原沙場的刀光劍影,舞榭歌台的杯盤交錯,孤城遠鎮的陰謀策劃,英雄末路,美人遲暮,壯士悲歌,忠臣飲恨......無不讓人或擊節噓唏,或扼腕長嘆。然而,看得多了,慢慢就會發覺浩翰的史籍應該記載卻有意無意遺漏忽略的人事委實不少。對"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人物看多了,目光會不經意地投向唯獨中國歷史才有的一個特殊的人群——隱士。說它特殊,首先是其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性。二十五史每一部都專辟一章曰:"隱逸』。然而,除個別人的生平較詳,大多不知其從何而來,老於何鄉。有的乾脆只聞其聲,未見其人。如朱元璋當了皇帝後,立法十分嚴酷。有一天他要到寺廟裡走走,他從前窮得活不下去,也當過幾天和尚,想必是戀舊情結使然,但他禁止隨從人員進去,獨自一人踱到寺院的山牆下,看見上面畫了一個布袋和尚,墨跡未乾,旁邊題有一首詩偈: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裝。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又何妨?他轉頭立即命從人進廟搜索,里里外外無一人,只是一座荒蕪已久的古寺而已。有的隱士人物是半入世態。這類人物雖名為隱士,深居山林,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其實非常關心天下大事,但又從不直接出面干預,只是從旁或通過朋友,或派出學生,幫助別人成功後,就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蹤影了。後世比較熟悉的,一個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鬼谷子,他只打發出五個學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尉繚,就把天下諸侯玩得團團轉,最後還是採用了張儀的策略,秦始皇才得以統一天下。還有隋唐之際的文中子王通,他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學養,講學河汾,培訓了一批開創盛唐的文臣武將,如魏徵、李靖、房玄齡等人都是他的學生。而他作為隱身幕後的曠世奇人,正史中卻不載一字;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也是幾個始終不肯站出來的裝瘋賣傻的道人,推到台前的只有一個劉伯溫。雖然朱元璋都親自為他們寫過傳記,但編正史的儒家不予錄用,因為不合他們的口味。將《素書》傳給張良的黃石公,也是這樣一個取"猶抱琵琶半遮面』態的神秘人物。他在圯橋授書張良後,相約十三年濟北相見,不過他說谷城山下有塊黃石,那就是他。不早不晚,十三年後漢高祖率軍路經谷城山下,張良果見山腳下有一黃石,於是取回家供了起來。黃石公很有點像鬼谷子,他預見到秦將亡,漢將興,想物色一個代理人,替他出山輔佐劉邦打天下。但何以偏偏找的是張良呢?圯橋相遇,初看似乎純屬偶然,細思卻不盡然。圯橋授書,其實是黃石公早已安排停當了的。張良作為韓國一風度翩翩、美若好女的佳公子,因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始皇大怒,通緝全國大肆追捕,這一爆炸性的新聞肯定被傳得沸沸揚揚,無人不曉。正在留心天下大勢的黃石公焉能不知?他想,一個纖弱如女子的青年,敢於狙擊一跺腳地動山搖的秦始皇,勇則勇矣,但此乃匹夫之勇,還不足以成大事。亡秦需要這些熱血壯士,然而必須具備以柔克剛、以弱制強的大勇,那就得看他能否學會"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忍勁了。因有此背景,有此思慮,黃石公肯定把張良作為首選人物,暗中跟蹤、觀察他有好久了。圯橋相遇,在張良是邂逅,在黃石公卻是預謀;接著而來的一系列折辱,既是考驗,也是上課。直到張良考試過關,才將《素書》給了他,也等於在傳給他"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法寶的同時,告訴他:忍點著,才有好處!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張良靠這部《素書》興劉滅項,功成身退,完全得益於一個"忍』字。即使縱觀中外成功的政治家,除開客觀因素不說,自身必須具備"三忍』的素養:一曰容忍,二曰隱忍,三曰不忍。怎麼理解?容忍者,胸懷氣量也。海納百川,沒有海洋般的胸懷,怎能擁有天下!隱忍者,隱而不發也。越是偉大的政治家,所遭遇的兇險艱難也越多。在時不至、運不到的時候,必須有足夠的耐性忍下去,再忍下去;同時積蓄力量,修德聚賢,像周文王在羑(音友)里獄中那樣。不忍者,非常人之所忍也,大義滅親之忍也,消滅政敵絕不手軟之忍也......如李世民之於胞兄李建成,諸葛亮之於馬謖等等。由此可知,《素書》是為從政者就如何加強自身的政治素養,如何把握道德與謀略的關係而寫的,但又不僅僅局限於此。書中這些效法天道地道,以格言形式表述的最高智慧,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壽;用之治國,可以位極人臣;用之經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軍事,可以百戰百勝。《素書》原文並不長,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詞句也不十分難懂,但每句話的內蘊卻異常豐富、深邃。鑒於此,我們在整理這部古籍時,沒有採取逐字逐句翻譯的方式,而是從讀者的角度出發,用"釋評』的辦法,盡量挖掘、剖析每一段話的內涵。估計讀者自己明白的地方,就一帶而過;涉及到古代哲學或用典比較生僻之處,則力所能及給予較詳盡的闡述,有時適當結合現代觀念予以評析,對於其中已經過時的一些觀點,則以當代先進思想觀念為準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張商英字天覺,四川人。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期間都在中央政府作官,後位至宰相。《宋史》說他"為政持平』,"立同異』,"寬民力』,能力諫徽宗禁絕豪華奢侈、大興土木的惡習,徽宗對他頗為敬畏。可惜他所處的那個歷史時期正是以王安石為首的革新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反反覆覆斗得不可開交的時期,加之他又是由神宗時的奸相章惇舉薦,兩派的人際關係極其複雜,連蘇軾這樣的人都無法擺脫黨爭的牽連,更不要說別人了。而且兩黨的宗派鬥爭到了十分愚蠢可笑的地步。比如,宋朝皇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由於趙匡胤之後即位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後來皇權的交替幾乎都是叔侄之間交叉傳遞。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做侄子的當了皇帝後,對上一任皇帝也就是他的叔叔該如何稱呼的難題:是叫"父皇』呢?還是叫叔父?為此兩派在金鑾殿上吵得箭拔弩張,磕頭出血。王安石一派說,國之存亡就在這一叫上;司馬光一派說,不認生身之父,而將叔父叫"父皇』,這是大不孝,孔孟再世也不會答應的。這兩個人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可是一旦被偏見蒙了心後,竟會愚昧無聊到這種地步!張商英在這樣一種政治氛圍中,能得善終,實為不易。環境雖然烏煙瘴氣,但張商英學佛、為政又悟道,他卧病時,突然有一天對兒子和女婿說:"我告訴你們《法華經》上所說的地上湧出多寶如來寶塔,確有其事,不是比喻。我現在就要走了。』他說完此話,把枕頭隨手向窗戶扔去,只聽空中一聲雷響,再回頭看他,已闔然而逝。《素書》由這樣一位人物來注釋,必然融會了他對政界風浪、世態炎涼以及人生素養的深刻認識,自當不會辱沒那位世外奇人黃石公的一片苦心了。秦朝末年的隱士黃石公的《素書》共有六章。大多數人以為黃石公在圯橋傳授給張良的《素書》就是《三略》,這實在是以訛傳訛啊。西晉時期,天下大亂。盜墓賊發掘了張良的墳墓,在頭底下的玉枕中發現了這本《素書》,共計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題有秘誡說:"不允許將此書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必遭禍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適的傳人而不傳授,也將遭殃。』可見像《素書》這樣一本關係到天下興亡、個人命運的"天書』,是否要傳世,是一件極其慎重的事情!當年黃石公遇到張良這樣的豪傑,經過幾次無情的考較後,才慎重地傳給了他;張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只好將它和自己一起帶進棺材。五百餘年後,因盜墓賊得到了它,才從而使這本"奇書』得以在人間流傳,然而公之於世的,也只不過是黃石公的極其簡略的言詞,至於其中的玄機深意,浮淺的言語怎麼能窮盡呢?對於天道和人道的關係,古代的聖人賢哲都能夠心領神會並盡心竭力地去順天而行。比如帝堯,恭敬地順應上天的法則就像敬畏上帝一樣;舜遵循天道建立建全七種治理國家的重大政治制度;禹依據自然地理的實際情況把天下劃為九州;傅說向殷商中期的繼承人武丁講述天道的原則,才使商朝得以中興;文王"法天象地』,才推演發展了八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時的規則建立了封建官吏組織,同時設立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負責調和平衡陰陽;孔子覺得天人之道太奧妙了,常常不願意輕易談論;老子卻用"無』與"有』來概括天道運行的規律。託名黃帝的《陰符經》中說:"對於大自然的運行規律瞭然於心之後,思想才會處於一種自由狀態,於是就會感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萬事萬物的變化都由我來主宰。』一個人的道行到了這種地步,神鬼變化都無法逃脫其謀術,更何況類似刑罰、名實、制度、相卜這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呢!黃石公是一位秦時的世外高人,他傳給張良的這本書,詞語雖然簡略,但含義卻很深邃,即使堯、舜、禹、文王、傅說、周公、孔子、老子也無法超過他。他知道秦朝就要滅亡,漢朝即將興起,因此把《素書》傳給了張良,讓他替天行道,幫助劉邦滅秦興漢。張良雖然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但他又怎麼能完全精通這本書的奧妙呢?張良之所以能成為千古流芳的張良,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也只不過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罷了。當年韓信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很惱火,但又是用人之際,劉邦不能得罪韓信,張良正是運用《素書》上所說的"陰計外泄者敗』這一謀略的基本法則,暗示劉邦答應了韓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後打敗項羽。當天下初定,眾功臣因沒有得到封賞而策劃叛亂的時候,張良根據"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人情世故,勸漢高祖首先封賞了與他有隔閡的雍齒為什方侯,從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場宮廷內亂。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劉邦一籌莫展,謀士酈食其建議劉邦重封六國的後代,以爭取各國君臣百姓的擁戴,張良知道這一決策不是出於真正的仁愛之心,根據"決策於不仁者險』的原則,說服了劉邦,把已經趕製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劉邦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素書》上說:"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張良採用了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拋棄功成名就後的榮華富貴,飄然出世,避開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與清風明月為侶,逍遙自在地度過了一生。真神妙啊!張良只用了《素書》中一些殘渣余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敗了項羽,輔佐劉邦統一了天下,如果能領會其中的精華奧義,進而有所發揮,靈活運用,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呢?自從漢劉氏一統天下、九合諸侯後,詩賦文章蔚然成風,蓬勃發展,但是真正認識、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卻寥寥無幾。諸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十六國時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齡、唐憲宗時的裴度這些名臣,雖然被世人稱作冠絕一時的賢相,但他們對於道為何物,連其依稀彷彿的皮毛也並沒有領會多少,其原因就在於他們還算不上是通曉"天道』的神異之才,造福蒼生的聖賢之士,所以沒有那個福氣得其真傳。"天道』的真諦可以這樣理解:"道』的存在"離有離無』;"道』化為真氣後,就成了一種"非有非無』的物質,可以將其叫做"神』;如果誰能永遠持有這種"神』的狀態又不顯露出來,就是"聖人』;保持在這種無形無狀的境界中又能隨心所欲地將之生化為萬事萬物的人就是"賢人』。結語如果說唐代隱士趙蕤(瑞陽平)所著的《反經》是講治國之道的話,那麼黃石公的《素書》完全可以說是講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歷來被當作有為者必須遵循的人生正道。不注重修身,連自己的家庭都治理不好,談何治國平天下?《素書》六章,正是總結、歸納了有關修身的根本原則和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時的經驗與規律。《素書》所講的修身總則,假如用高度精練的語言概括之,只有一句話:天地之道,簡易而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簡易的道理是從中國哲學的源頭——《易經》而來。《易經》把宇宙萬物的規律用"三易』來概括。要了解宇宙、人生,必須明白這三處基本原則。第一,叫做"變易』。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比如此刻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瞬息之間就過去了,任何力量都無法將它留住,即使用最高級的科技手段,譬如錄像,攝下來的也不過是一種當備忘的檔案材料而已,絕對不是絲毫不爽的已經過去的那個場景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和精神也不會相同,就是重覆的、一字不差的一句話,前一秒鐘說和後一秒鐘說,其意味、效果和對象等等都絕不會相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動不息有如流水,所以高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叫合乎天道。第二,叫做"簡易』。是說宇宙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天地間存在著「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所以我們做不來;也存在"有其事不知其理』的現象,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還認識不到。也就是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罷了。《易經》"簡易』之理是一個非常智慧的概念,它告訴我們,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認識了它以後,就覺得原來如此簡單。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得足以改變世界面貌的發明,在研究過程中,雖然特別艱辛、複雜,有的科學家甚至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一個科研項目,也未必能攻克。然而一旦破譯了其中的奧秘,回頭一看,卻非常簡單。人們至今不是還在說,開闢了大工業生產時代的蒸汽機的發明,其原理不就是蒸汽衝擊茶壺蓋嗎?萬有引力不就是牛頓由蘋果落地而豁然頓悟的嗎?現代最先進的科技成果電腦,不就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因受到《周易》的啟發,提出二進位制——1+1=10的原理而產生的嗎?這就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以真正的真理其實非常簡易。推理、闡述得越複雜、難解的理論,恐怕離真理越遠。第三,叫做"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可是卻有一種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它能變出萬事萬物來,但自身卻是永遠不變的,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能』。一個人要想加強自己的修養,怎樣才能找到自己本來有的那個"不易』,在與時"變易』之際,求得真正的"簡易』——真理呢?諸葛亮的《誡子篇》為我們披露了這一秘密。他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後人著書立說,教子家訓,老實說都沒有超出諸葛亮的這幾句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要想成為一個有教養、有道德的人,就必須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來修身。儉不只是節省用錢,而且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了,一切乾淨利落,這就是"儉』的意思。"非澹泊無以明志』,是講養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講修心;"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是講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華要靠學培養,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才情就會枯竭,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讀書再多也是白搭;思而不學,有才能也是很危險的事情。』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能成為偉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學問從何而來?從刻苦的學習中來,然而心思不寧靜,則無法成就其學業。"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慆慢也就是"驕傲』一詞之"驕』。沒有真本事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本事而看不起人為傲,慢就是自以為對。主觀太強,那麼求學問就不能研精。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和歷史經驗都在說,一個人不管有多大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美德,可是假如他驕傲自大,又慳吝不仁,這種人就不值得一提了。"險躁』是什麼意思?人做事情,都喜歡佔便宜、走捷徑,想走捷徑的人大多會心存僥倖,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其結果是逐漸養成盲目暴躁、急於求成的習性,遇事自然就要喪失理智,冒險蠻幹。這種人,沒有不失敗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人到臨死時才明白人生是怎麼回事,就一切都晚了!至於有的人到死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那就更不用說了。清末著名學者王國維用這樣三句宋詞來描述為學的三種遞進的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思想道德修養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來開好運轉自http://sincn.blog.163.com/blog/static/228108420112381320848/)點擊以下鏈接 瀏覽精彩內容
[精]中國白酒品牌價值排行榜
辦公室里不可不知的5大金律
[精]想看相冊有密碼。怎麼辦?
汽車駕駛教程全程教學片(詳細高清版)
[精]讓父母至少多活十年的方法!
女人一定要裸睡(組圖)
身體就是用來被看的
[精]看手相!這麼好的,真沒見過!
門外漢也能懂的風水「門道」(完整版)
[精]教你各種文檔轉換方法
[精]眾多動態搞笑圖 你能HOLD住嗎?
[精]老師永遠不教的39堂課
[精]理財鐵律——有錢不要存銀行
[精]風水大師于海洋講座
[精]魚類做法大全
[精]霸道又曖昧的話
[精]如果您能天天讀上一遍,就能和老外對話了!真的神奇么?
[精]做菜時蔥姜蒜椒別亂放(完整版)
[精]家庭實用菜譜大全完美版(上、下)
[精]中國風俗大辭典 |風俗,民俗,辭典|【品鑒更多精品 請到來開好運】
推薦閱讀:
※中國省直管縣的利弊 - 4
※一艘056A要7.1億,中國說非常便宜:一口氣造60艘以上!
※全球印鈔中國加息邏輯何在?
※西方占卜與中國五行的聯繫與差異
※起底中國商人王靖和他的尼加拉瓜跨洋運河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