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界五行?
三 界
三界
天:輕清上浮者為天,純陽無陰,只樂不愁,有晝無夜,謂佛世界。
人:有陰有陽,有男有女,有樂有愁,有晝有夜,謂人世界。
地:認己不是就是重濁下凝者為地,純陰無陽,只愁不樂,有夜無晝,謂之鬼世界。
外三界:天三界 日月星; 地三界 水火風
內三界:人三界 性身心
三界圖 ┌─────────────────────────────┐ │ 無色界 │ ├──┬─┬─┬─┬─┬──┬──┬──┬──┬──┬─┬─┤ │無明│慢│ │貪│ │ │ │ │ │ │ │修│ ├──┼─┼─┼─┼─┼──┼──┼──┼──┼──┼─┼─┤ │無明│慢│ │貪│疑│戒禁│見取│邪見│ │ │ │道│ ├──┼─┼─┼─┼─┼──┼──┼──┼──┼──┼─┼─┤ │無明│慢│ │貪│疑│ │見取│邪見│ │ │ │滅│ ├──┼─┼─┼─┼─┼──┼──┼──┼──┼──┼─┼─┤ │無明│慢│ │貪│疑│ │見取│邪見│ │ │ │集│ ├──┼─┼─┼─┼─┼──┼──┼──┼──┼──┼─┼─┤ │無明│慢│ │貪│疑│戒禁│見取│邪見│邊見│身見│ │苦│ ├──┴─┴─┴─┴─┴──┴──┴──┴──┴──┴─┴─┤ │ 色界 │ ├──┬─┬─┬─┬─┬──┬──┬──┬──┬──┬─┬─┤ │無明│慢│ │貪│ │ │ │ │ │ │ │修│ ├──┼─┼─┼─┼─┼──┼──┼──┼──┼──┼─┼─┤ │無明│慢│ │貪│疑│戒禁│見取│邪見│ │ │ │道│ ├──┼─┼─┼─┼─┼──┼──┼──┼──┼──┼─┼─┤ │無明│慢│ │貪│疑│ │見取│邪見│ │ │ │滅│ ├──┼─┼─┼─┼─┼──┼──┼──┼──┼──┼─┼─┤ │無明│慢│ │貪│疑│ │見取│邪見│ │ │ │集│ ├──┼─┼─┼─┼─┼──┼──┼──┼──┼──┼─┼─┤ │無明│慢│ │貪│疑│戒禁│見取│邪見│邊見│身見│ │苦│ ├──┴─┴─┴─┴─┴──┴──┴──┴──┴──┴─┴─┤ │ 欲界 │ ├──┬─┬─┬─┬─┬──┬──┬──┬──┬──┬─┬─┤ │無明│慢│瞋│貪│ │ │ │ │ │ │ │修│ ├──┼─┼─┼─┼─┼──┼──┼──┼──┼──┼─┼─┤ │無明│慢│瞋│貪│疑│戒禁│見取│邪見│ │ │ │道│ ├──┼─┼─┼─┼─┼──┼──┼──┼──┼──┼─┼─┤ │無明│慢│瞋│貪│疑│ │見取│邪見│ │ │ │滅│ ├──┼─┼─┼─┼─┼──┼──┼──┼──┼──┼─┼─┤ │無明│慢│瞋│貪│疑│ │見取│邪見│ │ │ │集│ ├──┼─┼─┼─┼─┼──┼──┼──┼──┼──┼─┼─┤ │無明│慢│瞋│貪│疑│戒禁│見取│邪見│邊見│身見│ │苦│ └──┴─┴─┴─┴─┴──┴──┴──┴──┴──┴─┴─┘ 欲界見斷煩惱三十二修斷煩惱有四 色界見斷二十八修斷有三 無色界亦然。三界共計有九十八 謂彼四諦十六門差別違立名安諦。十六門者。即四諦下各四行相。苦諦四者謂即非常苦空無我。集諦四者因集生緣。滅諦四者滅淨妙離。道諦四者道如行出。釋雲。有生滅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能生法故因。有多種故集。恆資產故生。各別助故緣。諸蘊盡故滅。三相息故淨。無眾患故妙。脫眾災故離。通行義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 苦諦有四智。一苦法忍。二苦法智。三苦類忍。四苦類智。對治身見等十種煩惱。餘三諦亦然。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對治邪見等七使。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對治滅諦煩惱。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對治道諦煩惱。修斷者。於四諦上各各比忍比智。對治欲界貪瞋慢無明四箇煩惱。
性身心
性:天賦予明性,居於腦分布於四肢,只冷知熱,知痛知癢,知飢知寒,知病知癢,是為良知。
心:地賦於心,曰命,心有七孔,無所不能,視為良能。
身:父母生身,盡孝盡悌,存理載道之具。
三界所生,歸三界所管,不動性天不降災,心不起惡念地府不降病,身不妄動不受世間管轄。
服愛讓
服:性要服人,不服人傷性。
愛:心要愛人,不愛人傷心。
讓:身要讓人,不讓人傷神。
三理
性性存天理要柔和,通透無礙,內心沒有一點隔
心心存道理要平和,人倫大理,五倫關係(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有弟恭,朋實有信,君仁臣忠)
身 身盡情理要靄和,事事容人,容人是君子,不容人是小人
三陽三陰
性要服人,是善;性不服人,不善。
心愛人,有德;心不愛人,無德。
身讓人,有功;身不讓人,無功。
三養
德能養性;理能養心;藝能養身。
修三界
性是斗,修性得福;心是秤,修心得祿;身是尺,修身得壽。
三災
上火是神災;生氣是鬼災;虧倫常有天災。
三大
性理寬,福大;心理寬,命大;身子誠,人緣大。
三界九品
性三品 去習性,化秉性,圓滿天性
心三品 去爭心,了貪心,實現良心
身三品 去假身,了罪身,實現真身
三界的漏
性界的漏 怨、恨、惱、怒、煩;對治為仁、智、禮、義、信
心界的漏 貪、嗔、痴、慢、疑;對治為溫、良、恭、儉、讓
身界的漏 吃、喝、穿、戴、闊;對治為勤、勞、功、苦、做
清三界
性清沒脾氣;心清沒私慾;身清無嗜好。
三命
知天命(倫常道義),止宿命(功名利祿),消陰命(脾氣秉性)
五行性理和五行尅病
木性
木性人的外表幾形色聲音
面長,上寬下窄,瘦而露骨,動性面呈青色,聲音直而短,發於齒音,動轉肩背,聳直,腳步高壓有聲,氣度軒昂。
陰木性人
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好事難成,陽和氣少,我見太深,滯塞滿腔,出言撞人。
五陰質
五戒:殺; 五味,酸;五毒:怒;五臟:肝;五藏:筋;六腑:膽
陰木性人的病狀
好怒人,怒氣藏於筋里,怒氣傷肝,肝氣不舒,肝藏氣滯,頭迷眼花,耳聾牙痛,兩膀沉重,麻木不仁,四肢無力,胸肋疼痛,肚腹膨脹,若想好病,需自責罰,舒淘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的本質,叫性叫有主意。
五陽質
五常:仁; 五能:木能立萬物;五大:木的功大;五元:木主元性;五德:良。目不斜視,元性在肝。
陽木性人
有仁德,存心正直,諸事怨己不怨人,以慈悲為懷,道心長存,正直無私,能立萬物,人倫之志,甲木為根,木在家庭中為長子位。
火性
火性人的外表及形色和聲音
形象上尖下闊,動性面現紅色,聲音尖而破,急躁,發舌音,行動急而搖,氣度岸然。
陰火性人
陰火性主貪,多猜疑,極虛榮,好誇張,言詞來括行多妄,有始無終,多事敗,慌不知己短,不見人長,屢改屢犯,後悔己傷。
五陰質
五戒:淫; 五味:苦; 五毒:恨; 五臟:心 ;五藏:脈; 六腑:小腸。
陰火性人的病狀
好恨人,恨人傷心,心慌心跳,神經錯亂,驚恐不眠,頭暈目眩,癲狂吐血,失血證。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火的本質,叫性叫明理。
五陽質
五常:禮;五能:火化萬物;五大:火的權大; 五元:火主元神;五德:恭。火不妄動,元神在心。
陽火性人
光明磊落,明禮克己,動容周旋,表度有方,三省四悟,高瞻遠矚,明禮達時。
土性
土性人的外表及形色聲音
土性人的面容豐厚,動性面現黃色,聲音重實遲鈍,發於鼻音,背壟腰厚,態度穩重,行動誠實。
陰土性人
陰土性人無信實,思想簡單,萬物不生,行無信言,氣量窄小,不向外觀,孤陋寡聞,近於愚頑。
五陰質
五戒:妄;五味:甜;五毒:怨 ;五臟:脾; 五藏:肉;六腑:胃。
陰土性人的病狀
好怨人,怨人傷脾,脾虛胃弱,怨氣藏於肉里,上吐下瀉,膨悶脹飽,氣脹膨證,四肢浮腫。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土的本質,叫性信實。
五陽質
五常:信;五能:土能生萬物;五大:土的德大; 五元:土主元氣,四肢不妄動,元氣在脾。五德:讓。
陽土性人
信實能容能化,能生萬物,慈祥兼收並蓄,各有所長,任重而道遠,大度有方。
金性
金性人的外表及形色聲音
金性人圓臉,眉清目秀,動性面現白色,聲音洪亮,發於唇音,行動靈便,氣度活潑。
陰金性人
多詭詐,好分辨,喜變更,性善嫉,得權亂世,妄恩寡德,習於諂驕,奸凶刻薄,無理爭三分,禍事來魔。
五陰質
五戒:盜; 五味:辛(辣);五毒:惱 ;五臟:肺;五藏:皮; 六腑:大腸。
陰金性人的病狀
好惱人,惱氣藏於肺,惱人傷肺,肺癆胸痛,肺結核,痰喘咳嗽,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金的本質,叫性叫響亮。
五陽質
五常:義; 五能:金能分萬物;五大:金的義大; 五元:金主元情,鼻不嗅惡味,元情在肺;五德:儉。
陽金性人
主義氣,能應萬事,片言折獄,條理詳明,有謀善斷,豁然貫通,飽經患難,忠誠無私。
水性
水性人的外表及形色聲音
水性人面主多肥,漫圓臉,下稍寬,粗眉大眼,動性面現黑色,聲音慢長而低,發於喉音,行動緩慢,態度柔和。
陰水性人
愚魯,好生悶氣,性好退縮,好生回頭氣,自被受氣,行動多愚拙,言行失據,又多愚語,不能獨立。
五陰質
五戒:酒; 五味:咸; 五毒:煩;五臟:腎;五藏:骨髓;六腑:膀胱
陰水性人的病狀
好煩人,煩人傷腎,陰氣藏於骨髓里,腰腿多病,腎虛勞,遍身疼痛,小腹脹痛,遍身浮腫,病若沉重,癱瘓痿證,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水的本質,叫性叫柔和。
五陽質
五常:智; 五能:水能養萬物;五大:水的緣大;五元:水主元精,耳不聽邪音,元精在腎;五德:溫。
陽水性人
聰明活潑,沉穩雅靜,智慧多謀,精通技術,中外科學、哲學家多出於此。
五行相成
木土關係:木主真主意,但木必須把根扎在土裡,才能牢固,即必須對遠大理想有堅定的信念,(土)他的主意(木)才能真不動搖。
土水關係:土必借水力,生長萬物,或製造器皿,方能發揮功用。人雖有忠厚樸實的性格(土),但必借智慧(水)才能有作為,成事功。
水火關係:水雖能養萬物,但太冷也不能生長,必借陽光(火)以生溫,方能利益萬物。在人身則須(水火既濟)心腎相交,方能卻病延年。
火金關係:金屬欲全其功用,是離不開火的。人雖明理達時,(火)必須有大的容量和斷力(金)才能成其大用。
金木關係:金性是能說善辯,義氣圓活(金),但必須以仁字為核心,遇事有真主宰(木),才能始終不渝,私而不流,終有成就。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以水生木來說,汪洋大海里到處是水,為什麼連一棵樹都沒有,只因為沒有土,所以水想要生木,必須有土,如此看來,五行的生克順逆,相輔相成是極其奧妙的。
五行性的精髓
欲徹底撥陰取陽,永葆光明天性,不受污染,必須明確五行性的精髓:欲生真水必認不是,欲生真金必找好處,欲生真土必認因果,欲生真火達天時,以上這四樣都達透了,才能生出仁德而達全體的陽木。
家庭五行定位
南方丙丁火為父位,北方壬癸水為母位,東方甲乙木為兄位,西方庚辛金為弟、妹、子、媳,中央戊己土為祖位。
四大界 志意身心
志達佛國,意通天堂,心連苦海
身墜地獄,地獄返天堂,苦海化蓮邦
以志為體,以意為體,以身心兩界做補助
志界人,無說 無心 恆定不動的志 佛
意界人,知足 凈心 常樂無憂的意 神 主讓
心界人,好爭理 操心 苦海無邊的心 人 主爭貪
身界人,好生氣 糟心 萬惡陰極的身 鬼 主消耗
四大界家庭
志界,忘情 凈底 佛子佛孫 成人 淡情 無說
意界,感情 清底 孝子賢孫 助人 感情 知足常樂
心界,爭情 混底 逆子 怨人 爭情 爭理
身界,攪情 臟底 敗子 恨人 攪情 生氣
---------------
什麼是三界?道教三界有多種分法。有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為三界。有以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為三界的劃分。也有以欲界、色界、無色界作三界的說法,這種說法比較普遍,出自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欲界,是指有各種慾望和情感的眾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是指各種慾望情感都已淡化,但還是需要依靠物質(色,指各種有形物質,包括自己的身體)生存的眾生居住的地方;無色界,是指各種慾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經不靠任何物質生存的眾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眾生,欲界和色界眾生多由積善之功得生此二界,無色界眾生則需要斷除淫慾和一定的靜定修持才能夠得生。色界比欲界壽命福報長久,無色界比色界壽命福報長久,但是福盡壽終,依舊落入輪迴,沉淪苦海。
天有多少層?
道教認為,橫豎縱廣,十方世界之天共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億重,這些天也有很多種分法,如三天、六天、九天等,各教派理論不同,各天的排列也不相同,如佛教二十八天是縱向排列,道教靈寶派《度人經》記載的三十二天則是按照一定方位橫向排列。依照《雲笈七籤天地部》的記載,天有三十六層,其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與佛教相同但名號不同。第一欲界六天:1、太皇黃曾天,2、太明玉完天,3清明何童天,4玄胎平育天,5元明文舉天,6七曜摩夷天。第二色界十八天:7虛無越衡天,8太極蒙翳天,9赤明和陽天,10玄明恭華天,11曜明宗飄天,12竺落皇茄天,13虛明堂曜天,14觀明端靜天,15玄明恭慶天,16太煥極瑤天,17元載孔升天,18太安皇崖天,19顯定極風天,20始黃孝芒天,21太黃翁重天,22無思江由天,23上揲阮樂天,24無極曇誓天。第三無色界四天(佛教稱之為「四禪天」):25皓庭霄度天(初禪天須陀洹果),26淵通元洞天(二禪天斯陀含果),27翰寵妙成天(三禪天阿那含果),28秀樂禁上天(四禪天阿羅漢果)。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層「種民之天」。(又稱「聖弟子天」) 29太虛無上常融天,30太釋玉隆騰勝天,31龍變梵度天,32太極濛翳賈奕天。種民天是修持道教法門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四層種民天之上又有三清勝境,即玉清聖境清微之天、上清真境禹余之天、太清仙境大赤之天,分別由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宰,三清勝境,玉清境十二聖位,上清境十二真位,太清境十二仙位,隨修道者的修持程度獲得相應的果位。三清天之上名為大羅之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處,勝境之極。此天沒有主宰,只有清靜真一之道氣瀰漫諸天,以彰顯大道無形無相之理。《度人經》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天堂地獄是什麼概念?天堂地獄有很多種。三界之內的二十八重天,眾生去惡、積善、種福、斷欲,可以往生其天宮,隨其功行,各由三官五帝分配托生。但三界之中,輪迴不斷,眾生多為氣數所制,天命所困。所以道教修持力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之外的四種民天、三清天,都是了生脫死,不落輪迴的勝境,只要努力修持,任何人都可以達到。此外,還有十洲三島、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以及十方靈寶天尊所主的十方凈土、九星真君所主的九霄之天,眾生各隨其修持功行,往生凈土天宮,超凌三界,了脫輪迴,逍遙快樂。地獄則有四層血湖地獄、九層九幽地獄、十八層泰山地獄、二十四層酆都地獄、三十六層女青地獄等等。地獄專為罪大惡極之人所設,各獄皆有獄主鬼王掌管,日夜受苦,千萬億劫,不聞水飯之名,縱得仙真救度,脫離地獄,猶墮畜生、餓鬼道中,痛苦不堪。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所以我們要珍惜此生得獲人身,得生中華,得聞正法,及早修行學道,脫離苦海,了道成真。隨緣是隨波逐流的表現嗎?《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隨緣,也是自然的一種表現。順應自然,而不是隨波逐流。因為弱者隨緣是由於無法改變外境,以致受到外緣牽纏,不得自在;強者隨緣,是肆意妄為,受自身內緣慾望所控制,一旦遭受打擊,將一敗塗地。只有智者能夠制己之內緣,同時靈活應對外緣。因為在自然變易中含有恆常不變的東西,不變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場和原則。只有站定立場,抱定原則,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措施,就不會被環境所迷惑、污染,反而會處處逢源,將任何環境都轉化為對自己最有利的處境。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善於隨緣的人,總會在人生處境中立於不敗之地。知足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嗎?《道德經》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要人們有適可而止的精神,而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的表現。正因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麼的不容易;正因為知止,才知道適可而止是為了以後的發展鋪下道路。理性的進取應當以知足的心態去制約內心的貪慾,《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不知足,往往導致人們違背自然法則去得到貪慾的短暫滿足,而更大的災害隱藏在背後。如同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環保問題,大肆破壞森林植被、過度開採礦藏勢必會令資源極度匱乏,從而引發各種災難,這也正是沒有適可而止的觀念和知足常樂的心態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做嗎?《學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於無為。盲目地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這是大錯特錯的!無為是一種目的,一種境界,很多人將其曲解為過程。《道德經》中說:「常無為而無不為。」但只有通過有為的過程,才能達到無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子說「無為」,但是還說過「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要人們凡事須「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妄作,不肆意妄為。而是應該以「道」行事,處世立命,謹身慎行,樸素節儉,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不爭就是指逃避現實嗎?道教的不爭,是反對不講道義、不講策略的爭鬥,是要人捨棄一些多餘的慾望,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正當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爭的真意,是要人們淡化像浮雲一樣的功名利祿、人我是非,從爭名奪利的羅網中解脫出來,轉向正當的物質、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種「不爭之爭」。不爭這些無益於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夠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常清常靜,怡然自樂。《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不爭,要像水一樣,流到那裡,隨方就圓,謙和卑下,利益萬物。一個為善的道教弟子,即使不爭,也不會失敗;即使不言,也不會沒有響應。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是不言之教,標誌著一個修道者的修為境界。無欲就是要滅絕性慾嗎?《周禮》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道教是貴生貴己、順應自然天性的宗教。慾望作為人的天性,不可滅絕,也無法滅絕。試想,沒有慾望的人,他將如何生存?如何適應環境?慾望不能壓制,也無法斷除,如同雜草,縱然拿大石壓住,日久它仍然會鑽出來。《道德經》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所以,道教從來不主張絕欲,而是要人清心寡欲。《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慾望並不是克制,而是引導,將一些過多的、非良性的慾望,用一些正確合理的方法使之減少,甚至不再萌發,從而達到「澄其心,遣其欲」,身心清靜的安詳狀態。柔弱是懦夫的表現嗎?《道德經》中說: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卻能駕御天下最剛強的東西。柔弱並不是懦夫的表現,而是躲避各種敵害的鋒芒,轉而抓住敵方的弱點,一舉制服。這種「四兩撥千斤」的理論在道教拳術—太極拳中展現無遺,外表看似柔弱,而勢能敵千斤之攻擊。在為人處世中,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老子曾經給他的弟子們舉了個例子,他張開嘴,讓弟子看他的牙齒和舌頭,牙齒堅硬,卻都已經掉光了;而舌頭柔軟卻還存在。深刻地表現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人的一生中,能夠做到處事圓融,做事遊刃有餘,那麼就能躲避各種與自身不利的敵害,從而達到全身保命的境界。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道教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能夠相通,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的理論。有關「天人感應」的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天地與人體相類。《雲笈七籤》引《真文經》之說:「人之生也,頭圓像天,足方法地,發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江河,齒為玉石,四肢為四時,五臟法五行。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人體所有的部位,不僅與天地相對應,還和「四時」、「五行」相聯繫。所以,治國就好像治身,都應當貫穿於「天道」。第二,神仙與世人相通。《神仙可學論》云:「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屬,各有主守」。人身中三部八景各有神明所主,所以,修持道教內煉可以與自然相通,從而與道合真。第三,人的言行受到天界神明的監察。《太上感應篇》云:「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又有三屍神,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當謹身慎行,堤防過失,勤修眾善,自然福報來臻。長生不死是真的嗎?許多人對道教的長生不死產生質疑,但實際上「長生不死」一詞是分開來講的。長生,是指我們的身體;不死,是指我們的靈性。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修行學道,也是要藉助身體去作用,身體如果疾病不斷,災厄頻臨,不用說修道,就連生活也是痛苦的。沒有身體,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是空談。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物質,都會死亡,消滅,大道虛無,所以能夠永恆不壞,歷劫長存。步虛詞有云:「煉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修道就是將生命獲得最大限量的釋放和延長,並且將生命的質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縱使活到幾千歲幾萬歲,在世間沒有什麼善行以利益眾生,這樣的長壽和千年的古樹、頑石有什麼區別?享受生命,化度群生,並藉助身體修鍊元神,煉化自身陰質,就能夠與道合真,長存不滅。道教是迷信嗎?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謂博大精深。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一書中就收錄了道教許多的科技成就。我國古代科學的各個領域,天文、地理、術數、醫學、藝術等等都由道教引領。道教在宇宙演化、天地起源、天地結構,乃至人體科學等方面有其獨到的認識和理論,在星象的觀測、曆法的修訂、計時儀器的研製上也有過卓越的成就。在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中也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影響的人物,如唐代的李淳風、袁天罡等。元代全真七子之一、華山派創始人郝大通精通天文歷算。宋末元初時期的道士趙友欽則對天文學、數學和光學都進行過深入研究。他在《革象新書》中記載的某些實驗和發現,曾在世界天文學史上居於領先的地位。又如道教流傳的《五嶽真形圖》,自古被視為「無字天書」。據近代學者們的實地勘測,證實了古道教對山嶽地形描繪的準確性;道教歷代也有不少名醫,如華佗、葛洪、董奉、孫思邈,道教祖師們在對自身的修鍊和內證觀察上,推動了我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如道教的五運六氣、奇經八脈等學說,直到現在還運用在中醫診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道教著名學者陳攖寧先生曾說過,道教向來重視實修實證,一切理論必須付諸實踐,一步有一步的效驗,沒有實踐效驗的理論,都是空談。道教自古重視內煉修持,而內煉的理論則來源於古代天文、地理、中醫內科學、養生學等等諸多領域。所以,道教非但不是迷信,恰恰是符合任何時代需求的「科學的宗教」。道教是只重視現世今生嗎?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道教貴生惡死,但是對於死後的世界,道教一樣很重視。道教一方面努力教人種種對抗死亡的方法,讓人的壽命最大限度地延長,一方面又積極救助死後的亡靈們。因為死去的亡靈不是在各處遊盪,就是沉淪地獄,受極大苦,仙真憐憫它們,故傳授世間許多施食、鍊度之法,讓這些亡靈不至於整日挨餓、受苦,授予天醫符牒,將它們生前所有的疾病、傷害治療痊癒,並以水火二氣交煉亡靈,洗除它們身中的罪垢,送它們托化人天,超生凈土。在道教齋醮當中,尤屬超度亡靈的法事最為難做,因為完全是靠高功法師一人的修持法力去鍊度亡靈。在各種陰事道場中,處處體現出道教對死去的亡靈們的垂憐和關愛。所以,道教是生死並重的宗教。
只要心地善良就不需要修行了嗎?《太上老君內觀經》云:「教人修道,即是修心。」是的,修道就是修心。祖師所說的修心,實際上就是要人掃除內心的妄念、雜念,掃除妄念雜念,則內心自然清靜,修道有成。但是說「心地善良」,到底善良到什麼程度呢?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這兩種定義其實很模糊。比如搶劫的比殺人的要善良,至少沒出人命。偷盜的比搶劫的要善良,至少情節不那麼惡劣。騎馬看騎驢,後邊還有推車的。將心比心,恐怕沒有人敢說自己心地善良。祖師有言:「單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心地善良,若不勤奮修鍊,則將來壽命終結,一樣繼續沉淪苦海,不能解決生死上的根本問題。所以心地善良,還要悟道修行,將來才能了生脫死,與道合真。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道教三寶,分別為「道、經、師」三寶。據《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說,三清勝境,化生三寶君,一為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道寶);二為靈寶君靈寶天尊(經寶);三為神寶君道德天尊(師寶),三寶天尊分別為三境主宰、三洞教主。全真龍門派王常月祖師《龍門心法皈依三寶第二》中說:「三寶者,道經師也。道本虛空,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寶,必致沈淪邪道,顛倒昏迷。凡修真學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須作難得遭逢之想。第一皈依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第二皈依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第三皈依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三皈又稱三皈依戒,第一皈依太上無極大道,永不皈依邪魔外道。第二皈依三十六部尊經,永不皈依邪道典籍。第三皈依玄中大法真師,永不皈依外道邪師。皈依道經師三寶之後,則有三十六部護教神王隨身保護,妖邪不敢侵,鬼魅不敢動。常人名籍,錄於陰曹地府,隨自身功過淪於六道。皈依三寶,為學道者入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規戒。欲脫輪迴之苦,必須皈依大道,憑藉道經師三寶之力而擺脫輪迴,因此,必須遵守皈戒。皈依之後,名籍將從陰曹地府消除,記名於三官大帝青編之籍。從此之後,三寶弟子的一切功過皆歸三官大帝考校,陰曹地府無權干涉。道教對待其他宗教的態度如何?凡是流傳萬世的宗教,其教主也必定是一位偉大的聖賢。雖然各教教義上有所差異,但其宗旨都是引人改惡向善的,只因眾生的根性、喜好,乃至於地域風俗上的差異,大道聖賢化現種種應身去度化群生。所以,道教對待一切宗教都是和平友好的態度。道教認為,先天之道為一,後天之教有別,一切有形都是大道所化,一切宗教也都是大道的示現。如太上老君隨方設教,歷朝歷代皆有應化之身,假名易號,普度眾生;又如太一救苦天尊,十方化號,不論是天宮、地獄、人間、水府,天尊處處都在循聲赴感,救拔憂苦,只不過化現的名號和形象不同而已。所以,道教弟子皈依太上三寶之後,理應慎終如始、奉道專一、唯道是從。但對待其他宗教的教主、賢聖,也必須恭敬對待,不能褻瀆、毀謗。道教的戒律有哪些?道教的戒律很多,如全真初真十戒、中極三百大戒、圓滿天仙大戒(以上統稱三壇大戒)、太上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等,不同的經法也有不同的戒律,如妙林經二十七戒、度人經十二戒、道德經二十七戒等。現今道教全真派主要戒律為《老君歸根五戒》,正一派主要戒律為《九真妙戒》。據《太上老君戒經》記載之五戒為:一不得殺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色。五戒乃是「積功歸根」之戒,是道教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據《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記載之《九真妙戒》為:一者敬讓,孝養父母;二者克勤,忠於君王;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義損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詐,諂賊害善;八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專一。據《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稱: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籙,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入輪迴,直上丹天。另外,道教還有專為坤道女眾弟子制定的《女真九戒》: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曰惜諸物命,慈愍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僕;九曰不得竊取人物。以上九戒,不論出家在家的女眾弟子,只要行持不退,便可免地獄之苦,長生善處,精進修奉,必能升天得道,名書紫府。修道一定是打坐煉內丹嗎?不一定。修道是自自然然、活活潑潑的,沒必要一天到晚枯坐。行住坐卧,一切的作務,都是修道。祖師有云:「動處煉性,靜處煉命。」內煉的時候採取坐姿有助於身體內真炁的運行,一天抽取個把時間靜坐即可,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訓練自己的心性,做到「外相不入,內想不出。」在生活工作中,安住心神不外馳,外界事物不動心,能做到這些,就是修道初步的根基了。修道一定要有內煉。但內煉不等於內丹,內丹只是內煉的一種罷了。所謂的內煉,就是煉炁於內,養就真元。內煉有存神、守一、內觀、胎息、中黃等等許多種方法,而且道教各門各派的內煉方法都不盡相同。用於己,則可以了生脫死;施於外,則可以濟世救人。凡行符咒道法,沒有內煉,久必身衰體弱,夭折而死。因法術的靈驗在於自身內煉的催動,沒有內煉的道法,消耗的都是自己體內的真元,不知煉養,某天自身真元耗盡便會死亡。但內煉自古為道教秘傳,皆是師徒口傳心授。欲修者當求明師指點,自能早證真常。修道一定要出家住在道觀里嗎?出家修行有兩種概念:身出家和心出家。古諺有云:「小隱於山林,大隱於世間。」身出家,隱於山林宮觀之中,確實能夠摒棄諸多世俗的誘惑,如果有恆心在山林中苦修,那麼成就是不可限量的。但如果身在世間,心卻出離塵寰,雖為俗人,不染世樂,這樣的修行也不比身出家要差。但相對來說,在世間修行比在山林的獨修更為困難,因為修行者要面對許多生活、家庭、工作、事業上的考驗,如果能夠順利通過魔考,那麼將來的成就也是不低的。實際上,修行並不在乎出家還是在家。道士中就有分別為在家修行的正一道和出家修行的全真道兩大類別。除了道士以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在家修行的居士。正一派和全真派,也就像是「道」這所大學裡面的不同學院,不同的選擇能夠造就不同的成果。而出家和在家,也不過就像是住宿和走讀這樣的分別而已。如果真正下決心要到道觀修行,那麼可以直接向附近的道觀知客查詢。什麼是修行?修即是改變,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義。行是言行。那麼修行,就是修正、改變我們的言行。也就是說,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該作的不要作,不該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修行的先決條件是: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只有具備以上四點,才能夠算得上是修行人。但修行並不是指整天誦經打坐,那些只是修行的形式罷了。所謂修行,即是學道,悟道,行道,證道的一個過程。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身心趨於正道,最終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麼?對於一般信眾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積德、濟物利人,存善念、舉善行,學習教儀、詠誦經典、禮拜懺悔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師長、十愛惜物命)。鍊氣之類的修行方式都需要有正統師承,一般人自己練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修行講究實修實煉,即是從經典中明智。經典中有很多是先賢已經走過的經驗總結,可以為我們這些後世的實踐者提供指導性。從行為上實踐,當將經典中提及到的理論付諸實行檢驗,這種「實踐」囊括的面是很廣的。包括持誦經文、克服己心、修養自身、以善心待人、舉善行、言善語等等。也就是說,從理論中實踐後,再反過來理解理論的方式。有罪過的人可以學道修行嗎?可以的。道經有云:彌天大罪,一懺即消。不論是犯過何種罪過,甚至殺人放火、奸淫擄掠,只要肯懺悔前愆,回頭向善,重新做人,道教都會廣開方便之門,慈悲接納的。懺悔並不是針對某些人,我們每個人生生世世、曠劫以來都造下無量無邊的罪過,若不經懺悔,則罪愆難以消滅,成為障道之根源。所以道教流傳了很多懺悔法門,幾乎每位道教主神都可以作為懺主,每部大經都有相應的懺儀,如禮拜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經誥。道教提倡善信、道教弟子們通過誦經、禮懺、念聖號等方式懺悔。每天懺悔反省自身所做之罪過,恭對大道高真聖前,哀告懺悔,發願從今往後力行善事,不敢再犯。如果懺悔之後不改前行,依然我行我素,那樣的懺悔是毫無意義的,天尊上聖也一樣不會予以赦罪的。道教有沒有簡單易行的修持法門?簡單易行的修持法門,無過於念誦天尊聖號。據《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記載,此世界的東方有一位大慈仁者,名曰:太一救苦天尊,眾生若有種種災難苦厄,至心持誦禮拜存想「太一救苦天尊」聖號,天尊尋聲赴感,即為拔度,更能滿足眾生一切善願,命終之時,接引持誦者往生東方青華長樂世界,永脫輪迴,亦同佛教西方極樂世界。又據《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說玉樞寶經》記載:雷聲普化天尊曾於元始天尊前發清凈願,願於未來世一切眾生,稱天尊名者,鬼妖喪膽,萬神護佑,一切不順化為微塵,一切願望皆得滿足。平時亦可持誦「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聖號,消災免難,轉運獲福。道教修持,注重內功外行,不論是念誦聖號,還是習內煉,修經法,任何法門都需要配合外行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用。所以道教弟子在自己的宗教活動之餘,也需要努力行善,助人利物,積德累功,這樣修行才容易成就。
---------------------
五行語錄
1、太陽出於東方,東方為木,為仁;經南方為火,為禮;落於西方為金,為義;到北方就黑了,為水,為智;(中央為土為信)。這正是上天垂象。可惜人都不知效法呢。
按:這是我國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要成聖賢神佛的,非推轉五行不可。常人偏於哪一行,終久還要死在哪一行上。
按:所說的「偏於哪一行」,是指人的性偏於哪一行的陰面(如陰木、陰火、陰土、陰金、陰水)。
3、木是能立的,火是撥正的,土是存良心的,金是分清的,水是周遍一切的。天性圓滿無說。
4、人在五倫之中,除朋友而外,都要自找一面的是非。
5、從前男子取法太陽,女子取法太陰,男子(五行)順行,女子(五行)逆行。今後女子若能明道而能自立的,也可以同男子順行了。
按:順行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逆行是木行水,水行金,金行土,土行火,火行木。為什麼男順女逆,後邊有詳論。
6、常人的稟性都有所偏,偏於火的爭理,偏於金的傷人,偏於水的淹人,偏於土的欺人,偏於木的不服人。如能多加省察,自可走入正軌了。
7、人的壞是受世風湮的。水如財,人全叫財湮假了。受木湮的性質酸,受水湮的好煩人,受金湮的好惱人,受火湮的好恨人,受土湮的好怨人。
8、仁義禮智信是性中五行,人間的五倫就是心中五行,身界的五行就是五情。
按:「五情」就是倫常中每一道倫常,都有其特殊的情理。如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夫妻之情等等,都有其特殊性。夫婦之情,其特殊性是極為明顯的。
9、有真木才能有真仁德,才能成道。
按:五行性理有陰陽之分。陽面是屬於正面的,肯定的,善良的;陰面是屬於負面的,否定的,邪惡的。要發展正面,克服負面。所說的「真木」即是陽木,有仁德,屬於正面的。
10、土性多的准怨人,水性多的准包屈,火性多的准欺人,木性多的准陰沉。(某種性多的,即指其陰面多的)
11、人身上的五行,就是五味靈藥。
按:人能發現自己患病是由哪一行陰面犯的病,便從哪一行上自我調解,撥陰取陽,轉逆為順,化克為生,疾病自愈。這豈不是靈藥!
12、人必具有大信力,才能得道。
13、為自己爭功爭理的,正是敗德,敗道之苗。
14、爭理的不明理,明理的不爭理。
按:爭理即是認為自己對,別人錯,或別人對不起我,或虧了我的情。這樣人的心境必然是苦惱的。實際是在內心這本帳上,總是記別人的不對,而自己的不對,一筆也沒有記。這正是多記一筆(別人不對),便給自己的心靈上增加一份苦惱。這能說是明理嗎?必翻過來,認識到,別人有錯誤必有錯誤的原因(況且不一定真是他錯),他的素質就決定他必要那樣做,這樣想才是明理。然而你偏要按你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別人,並沒研究明白他的心理性格,偏要去和他爭理,正是自尋苦惱,所以說「爭理的不明理」。
15、火性人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共富貴,因為他富貴,則氣焰逼人;水性人可與共富貴,而不可與共患難,因為他遇患難,則頹靡不振。
按:火性本身就有炎上性,一但有了富貴,則火上加火,其炎上性就更強了。因此,與其共事者,不可不「敬而遠之」,以免自討無趣;水性人本來就退縮不前,雖處富貴也不致驕橫自傲,但一遇到患難時,便六神無主了,所以要加倍給以助力,使其勇往直前。
16、面形長方的為金性。(五行性的面形各有不同,詳見《五行概述》)
17、上焦的病多半是火,下焦的病多半是寒(屬水),左右的病多半是金木犯病。(中央的病多半是土)
18、恨怨惱怒煩是五毒,怒傷肝,恨傷心,怨傷脾,惱傷肺,煩傷腎。
19、不服人的人,他的心境,好像被人綁著似的,能服人就鬆開了。
20、五行往前行是順,若往旁邊行叫克,往回行是逆。
21、男五行: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女五行:水生金,金生土,土生火,火生木,木生水,是以逆為順。這樣男女能互相躲開路。孀婦行運和男子行運同。(應順應逆尤其踐行於家道倫理間)
22、不服人的人(陰木性),心境的苦,好像被人綁著,能服人就鬆開了。
按:不服人的心情,其負面力量是極強的。他那種「被綁著」的不服心理,一但把勁憋足了,必然會掙斷繩索,其「爆破力」足以釀成一場大禍。所以只有用陽木的仁德心理,方能化干戈為玉帛。
23、人得知進知退,若打算化火性,一退就化啦。若一味地前進,哪能化火。
24、水能托地,能包天,萬物的生長,日月的光明,都是水助的功。
按: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處惡,故幾於道。」能力越大,越不自傲;智慧越高,越不顯露,故曰「大智若愚。」其實,不是有意地不顯露,而是智德的本身就是柔和謙下。
25、看人的性,要先看形後看色,就知道順逆了。
按:這是觀察他人五行性理的方法之一。
26、例如我是火性,別人用水來克,我就躲到土上去;我是土性,別人用木來克,我就躲到金上去;我是金性,別人用火來克,我就躲到水上去;我是水性,別人用土來克,我就躲到木上去。這樣,自然不受克了。
27、爭理火就外攻。
28、五行圓滿是要先可著一行圓滿,像我的原性是木性,起初走到水上去,是逆行了,所以得瘡癆,後來翻過來,走到火上,真不怨人,瘡癆好了。所以「不怨人」三字是本性圓滿的要決。
按:這是先生「化性」的實踐和愈病的體驗,深知「不怨人」三字的巨大力量。所以先生教人,反覆講不怨人的道理。
29、普通的「問性法」,乃是治病之法,真化性的方法,除了找好處是不成的。
30、五行問性法:木性犯病問「主意」,火性犯病問「明理」,土性犯病問「信實」,金性犯病問「響亮」,水性犯病問「柔和」。(也可按生克順逆的道理問性。方法詳見《五行概述》)
31、人的一生也有個四時,春季為木,夏季為火,秋季為金,冬季為水,土旺於四季,四季之內含有五行。
32、水是生木的,然而陰了,就寒,寒就不能生木了。
33、春季學道,夏季行道,秋季成道,冬季了道。
按:此乃說明人一生,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重點。實際來說,人活到老學到老,只不過是每個階段應有所側重耳。
34、兒童在人生四季里為春季,在五行屬木,所以兒童的性貴乎自立,凡事不用人管,不使老人操心,以仁愛勤勞為主。
35、我青年時期因好怨人,所以生瘡癆。聽善書明理之後,才知道我的性是木生水,正是逆行,所以生瘡癆;後來明白了,向火上轉,才木生火了。
按:這是先生自己變化稟性的實際體驗,也正是性理療病與化性說的最初起源。
36、看一個人,父母生他時,存心行為好壞,這是春季看種子;再看看他學什麼,做什麼誠不誠,就知他後來誠不,這叫夏季看苗兒;再看看哪種事是他做的,還是他敗的,這叫秋季看穗;冬季無論什麼都得「了」,不「了」都得壞,人也得「了」,死心就完了。
37、小兒降生後,聽他的哭聲,便可知他的稟性之所偏。哭聲急的為火為,慢的為水,時哭時止為土,忽而大聲哭而止住的就是木,聲音清亮連續不斷的是金。母親認清他的性,就要按性的順序去教他。比如男孩是木性,就要常呼明理(木生火),有女孩是木性,就常呼柔和(木生水),常了,性自能變化,這是"教性"的方法。
38、家庭五行定位:西方金位,是提滿家的,要有補助力;南方屬火,是明理的,要領滿家;中央屬土,土主元氣,要兜滿家;北方屬水,是要托滿家的;東方屬木,是要助滿家;西方屬金,是要圓情的。
39、父母到冬季了,就居土位,男子年六十歲為冬,女子五十八歲為冬。沒到冬季時,父居火位,母居水位,以在世的祖父母或死去的先祖居土位。兄居木位,自身和嫂子姊妹等居金位。土位人是要如如不動的,金位人是要圓情的。
按:五行性理不僅用於個人心性的修養上,鳳儀先生更把它的生克順逆以及陰陽的道理運用到家道倫理上,尤其是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其意義與作用,更為明顯。
40、念書人屬金,當官屬火,農人屬土,商人屬水,工人屬木。
41、商人的道是以義氣為先,柔和為本。
42、當官的必須得民眾的道,才配當官,官是民的心,民是官的體。
43、念書人,因為書是書,人是人,沒能把書看成是我,所以沒明白。人們都說人念書,我偏說要書念人,把書念到人身
上來才是。(尤其是道德倫理書)
44、五行的起盤,也得遵天理,天命。
按:所說的五行的起盤,是指不同的家庭具體情況,按人員的五行方位,從某一行的人位做為開端,根據五行相生的道理,來帶動全家。如朱循天家是從金位起盤,朱耀庭家是從土位起盤。(詳見《四個典型家庭》)
45、人的一生也分四季,在家庭中男子春季應居金位,夏季應居木位,秋季應居火位(家長),冬季應居土位。
46、五倫就是五個根。
按:五倫即五種倫理關係: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上下)。人生活在人群里,必然產生你、我、他的關係,既然有人我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就必然形成一些規範和準則,這便是倫理道德之所由生。是誰也脫不掉的。從而衡量一個人的是非善惡,高低上下,便有了公認的尺度。如果一個人的倫理關係都處理得很糟糕,甚至都形成了陰影,就等於把這五條倫常根斷了,做人的起碼條件都失掉了,遑論成道成德啦!五倫即是人間的五行。
47、為父的性屬火,看見兒子時,就應有嚴肅的態度;為子的性屬水,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以柔和為本;為兄的性屬木,貴乎能擔;為弟的性屬金,遇事必要圓情;為老人的性屬土,必要能靜能安。這叫做「性隨命轉」,也正是《中庸》所說的「率性之謂道」呢。
48、水是領道的,火是覺道的,木是立道的,土是養道的,金是分清的。
49、講五行推轉,是要看你現在是什麼時候,春季(青年)就得以木為主,冬季(老年)就得以土為主。五行是活的,你遇著誰的時候,你是什麼位,就該定在什麼性上。你若遇著父親,你是兒子,就該定在水上;見著哥哥,你是弟弟,就該定在金上(助人),這才算五行推轉。
50、五行推轉,不是你叫他轉,是得你定位,叫別人佩服了,使他自轉才是。
51、五行推轉,天地人都是齊轉。
按:五行推轉,必須首先認識自己的性哪一行犯病,是相剋,還是逆行了。不論是克是逆,都是由於偏於陰面所致。如能撥陰取陽了,則自會化克為生,轉逆為順,五行便可推轉了。所說的天地人齊轉,是指三界齊轉;性化了,天理自轉;道心足了,則道理自轉(倫常無虧);能包容一切,則身界的情理自圓。這叫做天地人三盤齊轉。
52、必須五行圓轉,運用靈活,知先知後才是。
按:五行推轉是按五行相生的道理,順行使之相生;而五行圓轉,是撥陰反陽之後,不論順行或逆行,都可以轉過去。比如我是木性,他用金來克我,我便可以躲到火上去,有時我也可退到水上,用水來生他的金。這樣靈活運用,進退自如,圓轉無礙了。
53、老人屬土,老人若不安然就是土不壯。
54、水能生,土能養。
按:一粒種子遇到水是可以生出芽來,然而沒有土,它是不能紮根,不能長成秧的,所以說"土能養"。如果把這個道理移植到別人的心性上,說明性中缺土的人,是永遠不能紮根,即使茂盛一時,(雖然有水),終難有所成就。
55、仁義禮智信是性中五行,人間的五倫(包括兄弟父母祖)是心中五行,身界的五行就是五情。
按:這裡所說的五情,即是五倫中每一倫都有其不同的情理,既不能彼此替代,更不能相互混淆。五情是盡倫立命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56、我所講的五行和佛家的五戒,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是一樣的。
57、生怒氣(木)便是殺,好穿好衣服,專求好看(火)便是淫,買東西少給一分錢(金)也是盜,饞好東西吃(水)便是酒,說半句謊話(土)也是妄。
58、《西遊記》里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其實,我們全被五行山壓著呢。若叫我說,全死於五行山啦,自己還不知道呢?陰木性的人,以為直性好,任著自己性做去,他哪曾想,那就死在陰木上啦。火性人就認為自己明白,其實,他就死在陰火性上啦。其餘,陰土、陰金、陰水都是這樣。必得五行圓轉,運用靈活,知先知後才行。
按:五行,人人俱全,並沒有單一是某一種性的人,不過各有所偏而已。研究五行性理即是糾正其所偏,撥陰取陽,運用靈活,使之圓轉。所說的知先知後,即知進知退。
59、火越煉,土越成;木生了就是火,無論來多少木,也能變成灰。對方越辯別(金),我越以水來對待,生出大智慧來;無論臨到什麼壞事,仍然能定住,充實而滿足,由不好中樂起來,這叫大智慧。(事壞人不壞)。
60、五行推轉是向前進,五行圓轉是叫你向迴轉。女子木生火也可以轉過去,男子木生水也可以轉過去,因為逆者為仙,仙就可以過去。不能順下去,不能轉回來。
61、五行性能順行的就是神,行逆了就是鬼,走克了就為妖。若是逆來而能順受了就是仙,若是克者來了,能讓過去的為神,五行攢簇合而為一的為佛。
62、五行圓轉,運用靈活,知先知後,比如見了明智的明道的,我就要退後,助著他行道,我還省勁,他還感激我。如遇火性,我退到木上助他。若遇著愚人,不明道,我就往前進一步來領他。如遇明火性,我就用土領他。得明白對面人的道才行呢。
63、認不是生真水,找好處生真金,認因果生真土,達天時生真火,達全體生真木,也就是前邊四樣(水、金、土、火)都真了,自然生仁德的真木。
64、認不是有天力、佛力、無窮之力。
按:這是極言「認不是」力量之大。認不是可以分幾個不同層次,此處所言並非停留在口頭上的認不是,而是把內心深處生心動念的錯誤都歸在「不是」之內,及時省察,這不單純是為了調節人我之關係,而更重要是「慎獨」的功夫,凈化心靈,「止於至善」。
65、認不是是明心丹,找好處是暖心丸。
66、找人家的好處,就是輕清上浮者為天,認己不是,就是重濁下凝者為地。
67、找著天的好處和天合一,找著人的好處和人合一
68、找好處開天堂路,認不是閉地獄門。
69、人知天運、國運、家運,而後做事自然就沒有舛錯。知天運的,就是天下的一個明燈,知國運家運的就是一國一家的明燈,若暗室而無燈,那將要怎樣的黑了。
70、"問性法"是對病人的一種率性的方法,是由外邊生的。要求根本解決,必須五行"真"了,才能推轉。(見《五行概述》)
71、人是五行生成的,世界有五大行(音航),缺一行也不行。人身有五行,缺一行就不能生存。家中有一倫不圓,也不轉。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上下)這五倫,若不各自務本,不能做正事,也就不轉了。若能大家一心一德,自然就聚神。
按:五行之氣,體現在人的心性中為"五行性",在身內則體現為五臟,所以缺一行也不能生存。家庭中兄、弟、父、母、祖,(包括夫妻)有一倫不圓,便是被陰氣所阻,就不能五倫推轉。在社會上,雖然沒有君臣之稱,還必然存在上下級關係,如果身為上級,不能以身作則,身為下級,不服從領導,這樣,不論士農工商,都不能團結一致,奮力前進,是不會好的,只有大家一心一德,才能興旺發達,自會聚神。
72、土主信實,若能處處都信實,所有世事都看成是對的(自然的),就生出真土來了。若有罵人的,我就要想,他生氣了,哪能不罵人呢?這樣常了,自然就生真土了。土旺四季,在人身是旺於全身,旺於四肢。
按:"所有世事都看成是對的",這是善惡都能包容的博大胸懷。在包容的前提下,發揚善的,改造惡的,但絕非慫恿為惡。真土是"厚德載物",既能生萬物,又能化萬物。疾惡如仇,是治世者的胸臆,善惡兼容,是"化世者"的風範。前者是從政者之所必須,後者是聖者之所作為。人的一生,自始至終要發揮土的功用,土是一切生髮和成就之母,故曰土旺於四季。先生的話,主要說的是"認因果,才能生真土"。沒有無因之果。
73、允恭問:"我的性中多有些陰水,怎能化去呢?"鳳儀先生道:"人必得有自立精神,才可以化陰水。你還有望父兄妻子快好的心,所以好陰沉。你得知道對方人有多麼大的善力,有多麼大的惡力,你的力量得有多麼大,才可以照過他們來。你要知道,修自己的德去勝過他們,自然沒有期盼對方人快好的心,陰水自然化了。"
74、愁就是陰木,哈哈一笑,就可提升腎水。
按:人在愁悶,不愉快的時候,對周圍的人和物,必然產生不耐煩的心情,甚至有人問話,都不愛理睬。不理睬就是"不服"性的心理作用。越是這樣,人我之間的感情越不能交融,這便是陰木性的外在表現。如能哈哈一笑,便可立即衝破沉陰的心境,陰氣下降,陽水上升,正是拔陰取陽的效用。
75、任筮卿七十多歲了,本來應定在土位上。然而得要以火為用,因他本性為土,所以必須明理。
按:七十多歲,按家庭五行應居土位,但他的本性為土,這是土上加土。土本應生金,然而土多了太死板,便不能生金(孩子們居金位)了。這樣的家庭必然缺乏生髮之氣,難得幸福。所以他必須以明理火用事(火生土),使土疏鬆活軟,才能使全家生趣盎然。
由此看來,五行根據每個人的不同賦性,要靈活運用,才能圓轉。
76、真硬的是一點也不怨人,真剛的就是火,而火也有強弱,所以得酌量用之。
按:人被逆事衝動了,或由於看他人不對而生氣了,這都不是真剛,不是真硬。真硬的絕不怨人。鳳儀先生曾比喻怨人的就像器具有裂痕似的,終究不算完美的器具。只有真明理的人(真火)才能不生怨氣,故曰真剛就是火。真火是光明的,能照破陰暗。但人性中的陰暗面是要逐漸才能化除的,故火的強弱,要根據具體情況使用。
77、魔有火魔氣魔,火魔狂笑,氣魔好器。
按:魔多來自自身,氣和火是兩種最大的魔,遇事不順心,生氣了,就是氣魔來了,有了牽心的事,動心或發火了,便是火魔起來了。不論哪種魔集中發作時,氣魔都可轉化為好哭,火魔可轉化為狂笑,實際都是氣稟性的變相發作,而失去常態的反映。
78、真信不疑,才能真得著道。
按:真信,而不是半信半疑,三心二意,既認定是真理,就決信不疑,不論受到任何打擊與不平,也絕動搖不了對真理的信心,並體現在實踐中。只有如此,才能體驗到"升堂入室"之妙。
79、木性人因要搶光棍,所以人才撅他的光棍。再治不了他,就暗下腳絆啦。
按:陰木性人表現豪橫,盛氣凌人,立光棍,耍梗梗。這樣性格,必然傷及眾人,使人懷恨在心。一旦遇到機會,必要撅他的光棍,甚至最後對他下毒手,這不都是性子引來的惡果嗎!
80、王老師(白守坤)在家時,多忙而常生氣,怎麼知道呢?她是木水性,哪能不生氣啊。若是火性人,你說他不欺負人,誰信!
按:偏於木土水性的人,好生氣,這是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家務活太忙太累的時候,就更好生氣了。至於偏於火性的人,性急好貪,又好爭理、搶尖。他雖無意欺負人,但由他本性所決定的,和他在一起的人,必然受到他的刺傷,常了,哪能不討厭他。"說他不欺負人,誰信!"
81、方玉潔的苦楚,可說都是由性中來的,不服人是陰木,好生愚氣是陰水,板滯是陰土,有這幾種性,所以男人(丈夫)看不起你,在外邊又另娶人。你覺得冤,你可知道家庭被你衝散,人家冤不冤?一個公公照看著幾個沒娘的小姑小叔,一個有用的兒子,被你氣的永不回來,公公還得當搬運工,養一家,你看人家苦不苦!人都是知道自己苦,而不知人家苦,所以才糟。必翻轉過來,知道人家的苦楚,才能得道,得了道能夠迴光返照時,苦難自然化了。
按:欲化除氣稟性,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氣稟性,如自我認識都沒做到,怎能化性。
82、女子有火性,若嫁到富貴家,正是拿火扔到水裡,終必被欺死。男子娶個高明的女子,這也是水克火,或者女人刁悍不講理,也准把男人欺死。真是人世難逃啊!
按:這裡所說的火性是指陰火而言。陰火性的女子,性急躁,喜爭貪,好爭理,不讓人,這種性格的本身,就決定了她是必定苦惱的。而富貴人家財大,財屬水,陰火性女人偏偏要到富家去享福,怎能不被水欺死。
按五行性理來說,男屬火,女屬水,火主剛正,水主柔和,所說的"高明的女人"是指才能與性格都居上風的,男人無形中受欺受壓,故曰"水克火"。刁悍不講理的女人,更是突出的水克火,克夫是必然的。所以五行性研究明白,付諸實踐,自可使人避苦得樂。
83、一個姓劉的媳婦的性為木生水,木為順運,怎麼還有病呢?是因為木水都成陰的了。陽木仁德,陰木不服人,陽水柔和,陰水好煩,她都成陰的了,所以才有病。
按:五行性拔陰取陽的意義就在此。講五行性理,不論生克順逆,關鍵在於化除陰面,反為陽面,踏踏實實地下功夫,否則講得再高明,也是紙上談兵。
84、我在唐家杖子(朝陽縣)講善書,有一個姓常的媳婦來聽講,從大門進來就笑,一直笑到屋裡,我說這個媳婦定要克男人。果然,不到一年,她男人就死了。允恭問:"怎知她必克男人呢?"先生道:"女子主水,她那樣的笑,像水開了似的,什麼物還煮不死呢!"允恭又問:"什麼樣男人才克女人呢?"先生道:"性好陰沉,有事而無事,無事而有事,使女人不落底,沒有主意,常了,就該死了。"
按:常性媳婦的狂笑,正是陰火性的表現。陰火性可分許多種,有的屬急烈火性,有的沾火就著,有的橫不講理,有的狂笑,有的搶尖,有的得理不讓人,有的好佔便宜,有的好爭理,有的牽纏,有的拘謹,有的虛榮心強,有的愛面子,有的好管人,有的好管閑事,有的專好看人家不對等等,可以有幾十種之多。當然,五行性中,哪種性也不是單一的,只不過是以某種性為主而已。狂笑是陰火性中的突出表現,可以發展為"火魔"。所以像開了的水似的,克力非常強,其為害也甚大。至於好陰沉的男子,使女人心不落底,正是木生水,走逆運,所以克女人。
85、火克金,金克木的性都克兒女。
按:常言說"火克金,必操心。"因為火克金的性好叨咕,管閑事,極易引起子女的反感,使兒女精神上得不到放鬆,所以火克金的性克兒女。金克木的性,雖不像火克金那樣好說,但臉色總是不好看,常掛著惱怒的神態,孩子不敢親近他,這實際就是克兒女。不過這裡只是從人之常情和現象上來解釋,至於心性上無形中的碰撞,不是用筆墨能說得清楚的。
86、人有理就好講究,那就是爭理,那就是火在上,若生氣就不作聲啦,那就是水在下;人越有理越不顯露,那就是火反下,越遇逆境越能樂,越追求那事的道理,這就是水反上。現在人遇好了就樂,遇著逆事就愁,那還是沒反過這個個來,終久是火在上水在下。
按:《易經》"既濟卦"是水上火下。"水火既濟"是道家修鍊的重要一環。中醫講的"心腎相交",即水在上火在下,自可體態安和,百病不生。人之病,多因水在下,火在上,"火水未濟"之故。鳳儀先生把它運用於倫理實踐中,尤其是在心性修養上,顯得十分重要。爭理就屬火,越爭理則陰火越上炎;生氣不作聲,就是陰水,越生氣陰水越重。如此,則水火不能相濟,對心身的危害就越大。不論從生理,醫理或性理上講,這都是大忌。
常人有理必要顯露,看見人不對就生氣,便是陰火在起作用,因為火本身是上炎的,如果能偏偏不顯露,不去爭辯,而且心中還很平和,無恨怨,這便是陰火下降,轉為明理火了。常人在遇逆事時,憂愁苦悶,便是陰水,水本身是潤下的。如果反過來,不但不愁苦,無怨氣,反而樂起來,專悟其中的道理,這便是陰水反為陽水而上升了。如此,水在上,火在下,心性自立,不被情牽,不為物轉,才是心身全面的"水火既濟"。
87、認多少不是有多少福德,爭多少理有多少罪過,達到認不是的真處,就是佛國。
按:認不是與爭理正是相反。認不是是改正自己過錯的前提,是修正行為的第一動力。不認識自己過錯的人是永遠不會進步的。如果放開來講,對那引起從表面上年士民自己無直接關係的過失,也能把它認過來,歸到自己的身上,這不僅可為自己消陰命,同時也可增加福德,認多大的不是,就有多大的性量(當然要真心實意地認不是)。比如,作為一個群體的首領,要認整個群體的不是,群體里的人沒好,就要責備自己,怨自己,這就是有群體那麼大的性量,也正是體現了"天命包宿命"的道理,可增長無量的福德。反之,出了問題,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處處爭理,企圖把自己摘清,推過攬功,這樣,不僅無功,反而增加罪過,正是增長陰命。鳳儀先生常說:"世界沒好,就是我沒好。"即是認世界的不是,故有世界那麼大的性量。
從佛家來看,菩薩對眾生大慈大悲,眾生好,他生歡喜心,眾生有過錯,他發慈悲心,以眾生之過為己過,所以菩薩不見眾生過,這正反映出"認不是的真處就是佛國"的道理。
88、找好處是道根,不找好處,則天下都是冤家。你想想,看見誰,誰不對,不是冤家是什麼?
按:所說的"道根",就是修道最根本的東西。為什麼說找好處是道根呢?因為修道就是要拔陰取陽,而找好處乃是取陽的關鍵,心中常存他人的好處,正是存陽。假如到處都看人的不對,陰氣越存越多,便等於用牆把自己圍困起來,讓苦惱佔據了整個心靈,這是多麼可悲啊!所以找好處是修道者最重要的一環。找好處才能生真金。
89、認不是正是認過,自覺對人物草木都對不過,必得把人物的道都得著,才算對過。今人只用事物去對過,真是輕得很啊!
按:人每天都要和人接觸,都要和物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都有一定的法則要循。人和人有倫理關係,那麼和物呢?也必須懂得物的道理,才能物盡其用。你不懂得牲畜的性,它就不能聽從你使喚。你不懂得莊稼的特性,你就種不好地。這都叫虧物的道。都叫"不是"。必把人和物的道研究明白,才算真對得過。
什麼叫"只用事物去對過"?比如對父母,只知供給好飲食,好衣服,不知孝父母的心性;對親友只知送些果品,不能從道義上去關懷,這就是只是從物上去對過父母和親友,都是低層次的。所以關鍵是要明白對方人的道。
90、我怎麼叫人找好處呢?我現在說一個比方吧,你要想拿起一塊板子,用一手按住這板子,還用那一隻手拿這塊板子,這又怎能拿起來呢?教人的人,一面教化,還一面說他的不好,他已經不願意你了,又哪能聽你話呢?不是和那個比方一樣的嗎?
91、肉是生火的,酒是助性的,像木性人喝酒,就越髮長陰木。仙人飲酒,因他的性到在純良了,喝酒就越發助他的良善的性。
按:仙人是得道者,他飲酒,與凡人境界不同,絕非貪圖物慾享受,所以可助其良善之性。
92、生物都有陽光,你殺了物,陽光便捕到你的性上來,就成了陰火,但陰火各有不同。
93、循天的性太軟弱,所以不敢戧著教,馮某是火性,所以要戧茬教,但是也要掐住火候。
94、水深就是錢大,火熱就是好名求好。
95、木土性是佛根,火金性是神根,水性是仙根。
96、榮解志賢火很明,若能在見出來"理"之後,說出便了,不必去催促人家實行。宋白淑貞是木土水性,土真實,木真直,但是把話說出來就後悔,這是走到水上去了,是一漏。孀婦的本分,應當木生火才是。蔡如山是木生火,還有木支著,所以急。大家講性,需按個人四季定位,再研究是什麼性。張文岳應當去火。張忠義應當去木,火自然就消了。韓喜春要去木補土。張關玉衡近來雖然木生水了,可惜水是陰水。
按:這是鳳儀先生為學員們批性的記實。先生對學員們的心性了如指掌,因人施教,從中可以看出如何變性(如去木補土),化性的要點,各有側重。僅從對這七名學員的批性中,可見先生對後學的教誨,其用心何等良苦。
97、火性是龍,上炎,陰氣是虎,為寒,是兩個無常鬼。人受氣火的害,這是奴欺主。修道人講"降龍伏虎",降不住氣火,就被兩個無常鬼鬧到地獄去了。
按: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著急,激動,發火或害羞的時候,瞬間面紅耳赤,心跳加速,明顯地有氣血向上、向外沖的感覺。這便是"火性是龍,上炎"的表現。如果生氣的時候,則感到四肢無力,六神無主,尤其在受驚嚇時,則明顯腿軟,面色蒼白,陰氣凝重,落下去便為寒。好生愚氣的人,易患腰腿疼,就是這個道理。這是"陰氣是虎,為寒"的證驗。更有甚者,氣火同時發作,如下山猛虎,暴跳如雷。如此,氣火來去無常,攪亂了人們的心性。本來是一個頭腦清醒,理智健全的人,卻被這兩個"無常鬼"欺負得頭昏腦脹,神魂顛倒,甚至干出了悔恨莫及的蠢事。如果迷而不悟,常此下去,何用死後,當下就是人間地獄了。
98、三界的五行得分清,身界的五行是情理圓,心界的五行是道理圓,性界的五行是天理圓。
按:此言三界的五行,是就其廣義而言。身界的五行是五情,即五倫中每一倫有每一倫的情理。又譬如父子之間的情理與兄弟之間的情理絕不相同,夫妻之間的情理與朋友之間的情理也必有區別。等等。心界的五行要著重五倫之道,必須把每一輪的道理都研究明白,才能道理圓。性界的五行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俱備,才能天理圓。
99、五行是每一行裡邊還有個五行。你看葯輔里的製藥就知道了,一味葯,生的一種用法,熟的一種用法,糊的一種用法,可見火候是不一樣的。
按:鳳儀先生雙中藥製法來做比喻,說明五行在運用上是甚為靈活的,但不可僵硬地理解為"五五二十五行"致使五行失去活力。
以木性為例,木主仁德,用事時要有正見,有主意,是木中之木。處理問題時要看得清,明理達明,把仁慈用得恰到好處,這便是木中之火。在與人相處時,必須寬宏大量,仁德與寬厚是分不開的,是謂木中之土。發仁慈心,必須是非分別,不可亂用好心,是謂木中之金。木性剛直,往往失之於強梁,故必濟之以柔,這是木中之水。
再以水性為例,水主柔和,柔和必以智慧作主導,這是水中主水。遇事不能一味的柔,必須有真主意,是謂水中之木。水往往失之於緩慢,在必要時又必須加快速度,這是水中之火。水流動性大缺乏穩固性,必以淳厚穩健做根基,是謂水中之土。遇事優柔寡斷,是水性的弱點,必須加強其果斷性,是謂水中之金。
余可類推。
100、聽人上堂說話,就知他五行走幾個字。假如他是土性人,說話的聲音高咧,那叫逆運。再品驗男子上堂,聽著總水啦不唧的,女子聲高,愈說聲愈大,這叫不歸本。
按:"先看形,後看色,再聽聲音,就知道順逆。"假如男子,從面形看,他是土性,說話聲音高是火,這就是土生火,逆行了。又如男子說話聲音軟綿綿的,毫無陽剛之氣,屬水;而女人說話越說聲越高,屬火。這都是不合各自本分的,不是逆就是克,其境遇是不能順利的。
101、陰水性太大的人,是因為當日好怨人,天天積累怨氣,所以陰沉。必得能把人的好處完全找出來,就變為陽水了。想要樂,必須知足。古人說知足常樂,是不錯的。
102、性界五行是仁義禮智信,心界五行是兄弟父母祖,身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指五行在人身表現,各有差異),社會五行是士農工商官。
103、找好處萬陣俱破,認不是百難全消。
按:凡是生活中,工作中所遇到一切坎坷逆境,都認為是成我的考驗我的,心裡都能想得開,過得去,並能找到好處,這樣使所有過不去的事都能過得去這不是萬陣俱破了嗎!
"認不是百難全消",一生心,一動念稍有煩惱,就立刻認識到這便是心靈上的"不是"了,如此修鍊心性,達到究竟處即是"不動心"了,對所有逆事,都能泰然處之,則"百難"在心靈上自然全消了。當然,人與人心理上的隔閡,有一方能真心實意地承認自己的"不是",則對方心理上的疙瘩,也會自然化解的。至於由心理上造成的疾病,通過悔過也可以痊癒的。(詳見《笥理療病篇》)
104、骨是木,氣是火,筋是金,肉是土,血是水。
按:骨是能支撐人的身體的,木能立,所以骨屬木;男子以氣為主,所以氣屬火;女子以血為主,所以血屬水;人體是由肉長成的,所以肉屬土;人的四肢百骸是由筋連結在一起的,所以筋屬金。
105、殺盜淫妄酒是佛家的五戒。說到究竟處,不但殺生是殺,心有所恨就是殺。盜,有貪好心,受人贊成或佔便宜就樂,受點辱就惱,都叫作盜。淫,不用說怎樣做不好的事,譬如見人穿一件好衣服,自己就動念,或嫌惡不合新式樣或稍有塵埃就受不了;再如看一朵花,心裡非常喜歡,自己的靈就被它沾去了;沾到物上(被物佔有)這都叫淫。妄,就是說妄語,不誠實。酒,不但貪吃喝酒,就是一動念,或吃東西有嫌惡的意思,就犯酒戒。
按:不僅要在行為上嚴持五戒,而且要把它提高到生心動念處,也不違犯五戒,要從根本上下功夫。如人與人之間的殺機,實產生於恨,而最後釀成殺的後果。所以一個恨字,便含藏著無限的殺機,豈可忽視!其餘的盜淫妄酒,也都必須治之於萌芽階段。
106、何女師(何關淑嫻)的弟妹是個陰火性,生男孩不容易活,若生姑娘還可以活。所以陰火性的害處最大了。
按:這段語錄主要說明陰火性的害處之大。有陰火性的女人,生了男孩也屬火,火上加火,但這弱小的"火苗",抵不過母親強烈的陰火性,所以不易活下來。當然,陰火性的種類很多,這只是陰火性的一種。
107、人的一生,在家庭萬位中,也分四季。男子春季(少年)應當居金位,夏季(青壯年)居木位,秋季(成熟期)應居火位,冬季(老年)應居土位。
108、五行缺一行也不行。比如做飯,有鍋沒有米是不行的,有火沒有水也不行,有柴沒有火也不行,五行缺哪一行也不行。你因為五行有缺欠,做得不相應啦,這叫做有病。五行不會運用,人就當不好,就因為那稟性里,總是加雜個物。(氣稟性總是離不開私心和物慾)。
109、榨油,得把豆子壓扁才出油。我們人受折磨,是把後天心性折磨倒了,才露出天性。現在人的性,都被"五行山"壓住了,若不將五行性之陰面推開,元性就離不了這五行壓著的苦。
110、身界惡五行,心界是陰五行,意界是陽五行,志界就沒有五行了。
按:常言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志界已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所以沒有五行。但他在用事上的表現而是"真五行"。
大慈大悲的菩薩,他對眾生從不苛求。眾生好,他發歡喜心,眾生有過錯,他發慈悲心,以眾生之過為己過。
推薦閱讀:
※養生也要分五行
※性理療病法:(三)順運與逆運、五行順則吉,逆則凶。
※論五行生旺取用 第一節
※五行學說
※紫微星曜五行(轉資料)
TAG: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