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行法指導 第02集
密教行法指導 第02集
編號:2015.12.26-台中(海雲繼夢和上)-(音頻02,59:52)
【講記】
感謝大家的慈悲,她要成立一個旅行社,正在實習中。台詞都背錯了。
好,我們再繼續跟各位談。一個佛教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它第一個轉型,第一個轉型,前面要講的是,佛教的誕生,對於這個環境,它怎麼突破,破殼而出,誕生了。我們都教徒,只要你稍微用心,你就會迷戀著佛世時代、正法時代,其實呢這是一種迷失,那時候是挺辛苦的,很辛苦。那麼當它形成部派佛教的時候,其實是很幸福的。要窩到僧團裡頭去,那就沒事了,那就像我們現在一樣。草創時期,每一個都很辛苦,吃飯的時候,桌子搬來搬去,昨天搬了三次。當他定位以後,那你進來就好了。所以就開始慣性化,慣性化成就的就少,就少。那麼其實慣性以後就進入像法,像法就接著末法。那部派佛教到後來變成末法,也是這個原因。
所以呢,這裡有兩個問題要跟各位談的:第一個佛陀提倡解脫為目標的這個般那,當時在印度,文化界裡頭,在印度文明歷史上,產生了很劇烈的影響。所以佛陀在印度的歷史上,他是六位大成就者之一。你要留意到哦。從我們看佛陀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在印度人的話,天上天下有六佛,有六個大成就者。所以我們,你就不要一直鎖在那個瓮裡頭看,看影響。佛陀的那個成就,確實對印度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個影響,在印度,也不過五六百年就開始衰微了。但是,佛陀的影響不只這種東西,他的影響是,他的教團,發揮很大的作用。他一起作用,部派佛教雖然二三十個,在整個五六百年的歷史上是影響很大,而《吠陀經》的教法跟心法、行法,就式微了,式微了。大家都跑到佛陀的教團裡面去,這一點吶,沒有比較文化學,你是比較不出來的。因為在這種狀況之下,印度文明開始產生一種質的變化。
本來佛教徒展開以後是一種量變,量變化以後產生質變,印度文明開始產生變化,印度文明的變化就由原來只會修神通,包括催眠術啦變魔術啦這些呀。他們很厲害啊,吃飽飯沒事吹笛子,那個眼鏡蛇都會跳舞,你去吹吹看,你看到眼鏡蛇就嚇死了,你還會不會叫它跳舞啊?哎,他們就有辦法。當然,印度人被眼鏡蛇咬死的比例是全世界第一的,不會被咬的,成就的叫阿羅漢,會開班授徒的就叫牟尼,釋迦牟尼的牟尼。那佛陀既然把它統一起來以後,在印度的社會裡,知識分子的修行者,知識分子的修行者啊,他就轉向解脫道來了。所以我們看到印度後來的這些,我們就叫外道,是指這些會吹笛子,眼鏡蛇會跳舞的,把他放在水缸裡頭,十年撈起來他也不會死的,或者埋在地上一個月也不會死的,那有這樣的人,其實這些都是外道,他跟解脫無關,但他有本事,他有本事。那麼知識分子開始會轉向佛陀這邊來,在印度的吠陀文化系統里,那中間,中間分子就消失了。
可是你要知道啊,佛陀本身的弟子們,就有很多是婆羅門,婆羅門跑到剎帝力,佛陀是剎帝力,剎帝力的教團裡頭來的,對婆羅門來講是降格哦,降格,雖然我們跟牟尼吉來往,牟尼吉也是剎帝力,他也不是婆羅門,可是他的弟子們也有很多是婆羅門,因為他也是求學解脫的,那我們在這裡要告訴你:解脫的這個東西,也就在這種環境下,很多婆羅門又回到印度社會去了,解脫的觀念經過五六百年、七八百年的這種演變,已經不是佛教的專利,它質變就變成婆羅門也在求解脫。這一點你可能看不出來,華嚴經寫得很清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了很多。除了第一參、第二參、第三參、第四參是比丘以外,第五參鬻香長者,第六參那個海幢比丘,過去啊,幾乎都是一般人,當然有優婆塞有優婆夷,也有比丘尼,但是也有大威猛勝商人,勝熱婆羅門,都有這些人,換句話說華嚴經裡頭所告訴我們的,已經是晚期的印度社會了,求解脫的人很多,只要有解脫法門的,你都可以跟他們學,你不要看外相。
你假如不是求解脫的,沒有解脫的法門,那你就是外道。你不要看說我穿僧服,你出家了?你穿僧服幹嘛?穿僧服是要求解脫啊,不能求解脫的,不在解脫道上前進的,穿什麼服裝都沒用,所以我們在超度的時候為什麼有往昔比丘比丘尼,對不對?你要是不解脫,照樣,你比丘比丘尼還是要被超度的,人家講第十九層地獄就是比丘比丘尼住的,你不好好的求解脫,那你只好到那邊去了,你看在世的時候,比丘比丘尼很殊勝,不能跟別人混在一起,死後到地獄也是不能跟別人混在一起,那就第十九層給你,要不然怎麼辦?你自己要不要趕快求解脫吧,你光只是在那邊在計較差別,你們外道我是內道,你是哪一道?你要解脫才重要啊,所以,基本關鍵在解脫上面。
好了,佛陀的教法到這個時候,婆羅門等級者,至少這幾百年來啊婆羅門教不說我跟你學,他也有他的解脫概念,所以我們現在跟印度人來往,他也講解脫,那我們這個時候的解脫,要看,第一個看他的下手處,怎麼解脫,這是第一個。你不要以為我跟牟尼吉來往,我不是不揀別呀。我從03年到08年,就揀別說他到底是玩什麼遊戲啊。第二個是看他的出口在哪裡?入口我們失傳了,我們把它撿回來,出口啊他的那套我們未必,我們有佛陀這一套,對不對?所以這個事你要看清楚啊。我們也產生質變了,從那忽必烈引進八思巴的行法過來,把我們禪宗打為,他把社會分成九級,你知道不知道,歷史都不讀,分九級,妓女,乞丐第九級,比丘比丘尼第八級,大家誰願意當第八級,大家都要當喇嘛,所以都修密法,所以禪宗的行法入口處就失傳了。所以明朝出來的時候,那禪宗,這個時候就沒有禪宗了。所以凈宗在明朝才會那麼興盛的原因是這樣來的,這是我們的一念之間所發生的問題。
好,那這個問題到這時候在印度啊,婆羅門教又興起了,佛教就式微了。所以佛教式微,它第一個產生的就是因明,佛教一式微以後,因為佛教徒會修行,理論不會,雖然他有很多論點吶,到後來包括《清凈道論》、《解脫道論》,幾乎都已經變成知識了,它還有行法都已經變成知識了。這個知識的時候,它沒有現場辯論的能力,所以因明出來就是講邏輯,所以我們講因明,五明當中的因明,其實它就是辯論用的,就在這個時候佛教再度復興,興起來的是唯識。換句話說,大乘初期興起的時候,唯識是取代了數論,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哦,取代數論。
那你現在都還在講說數論是二十四諦不對,唯識講二十五諦其實是不止這個部分,二十四諦的對不對跟二十五諦對不對之間的問題,那只有佛教徒在講,婆羅門教根本就不理這一套,而佛教徒在這個地方,講唯識的時候,為什麼又講六識?又為什麼轉五識,成「成所作智」它講不清楚,然後轉意識成「妙觀察智」,有沒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為什麼?六識就六識,要分一個五識一個第六意識?**,後來龍樹出來,龍樹出來大乘已經很成熟了,就不談他這一套,因為講到最後自己都是饒舌了,牙齒打結了。所以他乾脆放棄,法相這一套,完全講法性,這個時候才有般若空宗的誕生,這個時候即使是大乘興起呀。
到後段的時候,到後段,這時候的大乘已經走到西域了,已經走到西域,而我們這邊的唯識,從印度學過來的唯識,那也分兩派,早期義凈翻譯的是「舊識」,玄奘翻譯的叫「新唯識」。我今天講的是當代唯識,華嚴唯識,這個部分是特別講生命學,生命學裡頭的,講唯識其實是生命學裡頭的靈性教育,還顧不到內學裡頭啊。我們講生命學的這個部分是一直到生命改造的整個修行過程,這是不一樣的東西。為什麼我會把這個東西,唯識把它掰開成這樣的情況,所以你必須從行法中去看,從心法(Moksha)的立場去看,你不要從Dharma(正法)的立場去看,這已經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的已經有關了。而在龍樹那個時代,唯識其實是我們應該要叫把數論翻成佛教的東西,就把婆羅門教裡頭的數論翻成佛教的唯識。那就在翻譯的過程里,當然它這不是翻譯,在這個轉變的過程里,那後後勝於前前嘛,後面的理論一定要比前面的理論好,那佛教晚出,那你的理論不比前面好有什麼好吸引人的地方?但問題就是,你把這東西講得太細的時候,反而自己打結了。
後來龍樹發現不行,重新來過,他重新來過就不講法相了,他就講法性的這個部分,那這個部分我們就比較熟了,因為這部分在印度本身其實沒有真正的展開,就傳到西域去,在西域它很成熟,在西域成熟的時候是大乘,西域佛教是大乘佛教,小乘就根本佛教的東西是附帶的,修行是必然要的,但他很少講,他講的都是要人家信,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你再回到歷史現場看,佛陀是印度人,我要成佛也沒錯,要成佛,西域人也要成佛,可是西域人,跟印度人看法不一樣,各位可能還沒留意到,印度文明是以雅利安民族為主,雅利安民族從哪裡來?從西域來,所以西域人看雅利安民族的印度,那你們是移民出去的,就西域來講我是**,有沒有?
所以當印度文明在傳到西域的時候,產生一個很大的變化,佛陀,不是釋迦牟尼,這一個悉達多太子。佛陀是一個抽象的法身佛,而不是具體的悉達多太子,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轉變,你要是沒有文化素養的人,你絕對體會不到。那還不是一樣?我跟你講不一樣,這是第一個變化,法身佛的誕生。那麼既然有法身佛,這個法是透過這一個釋迦牟尼的悉達多太子的釋迦牟尼講出來的,所以他就把他叫做化身佛,化身佛在傳法的這個作用呢,叫報身佛,這叫法、報、化三身佛,好了,那麼到了印度的西域以後,這法、報、化又轉變,這三身,法、報、化三身,轉變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又轉變成東方、西方、十方佛,也是三身佛啊,都三身佛的轉變吶。三身佛後來又變化叫五方佛,五方佛再變化,七佛,現在你蒙山施食,就七佛信仰,五佛信仰,三佛信仰,這個都是一直在變的,你就看到佛教思想的演變。進入大乘以後,才開始產生這麼大的變化,在部派佛教裡頭沒有,而在大乘裡頭因為它的空間產生變化,它已經離開印度啊,到西域,它還有些變化。
而這麼多的變化傳到中國以後,我告訴你叫做眼花繚亂,中國佛教叫眼花繚亂乘。那麼這麼眼花繚亂怎麼辦呢?中國的思想家開始做加工工作,這眼花繚亂的三佛信仰、五佛信仰、七佛信仰,後來就演變成十方三世一切佛信仰,十方三世一切佛信仰是華嚴經所定位,你要留意到!所以華嚴宗喊的口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就統攝你一切,三佛、五佛、七佛、多佛信仰全部包括在這裡面。什麼千佛**到萬佛,億萬千百佛,都統攝進來,那這統攝進來,這樣就很難講啊,所以在中國就產生了一佛乘。中國佛教嚴格講是一佛乘,所以在中國就把這一些林林總總的佛教思想,加以判教,判教是把佛教在印度佛陀時代講的,後來演變的,到西藏的,種種演變融合起來,他把他加以區分,分到最後這裡頭產生一個我們叫痛點,你按下去會很痛的那一個點叫痛點,中醫叫阿是穴,捅到,啊!是!會到「啊」一聲,「是」,那叫阿是穴嘛。
佛教演變到這裡,其實這樣混亂的情況,佛教是要崩潰的,佛教在來到中國以後啊,似乎消失於無形,因為各種信仰都有,但是啊,智者大師這個系統,跟賢首大師這個系統,發揮很大作用,使佛教完全中國化,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判教。我們一般講啊,智者大師分:藏、通、別、圓,那個賢首國師分小、始、終、頓、圓。其實賢首的師父,叫智儼法師,他判的是三教:漸、頓、圓,或者小、大、圓,小乘教,大乘教,跟那個圓教。可是,我認為漸、頓、圓是講得非常好。漸教其實講的是正法,頓教講的是行法,圓教是兩者的圓融,簡單定義,這樣就很清楚了。那麼漸教的下手處啊,它又有一個東西,它就是小乘教,小乘教是行法,它也是頓教,只要有修行的都叫頓教。所以華嚴賢首國師把它判為「小乘教」,是把他劃分開來,真接就提高了。理論講不清楚的,也不必講理論。
但是你要知道啊,六祖慧能其實就是小乘教,因為他理論講不清楚,是因為他有一個饒舌的**,這個弟子啊,成就不足啊,書寫有餘,就把這師父的思想講一講,用大乘的語言,表達方法表達出來,那就《六祖壇經》。其實他會修行,但是他表達的理論系統沒有,但是理論的系統沒有,但理論的結論他有。他因為他不會講理論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一句話不知道迷死多少人。每一個大乘的都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具什麼?不是本自具足嘛,講了半天,我有明珠一顆,本自具足。衣裹明珠,都會這些。
小乘本身是會修行,會解脫,理論是講不清楚。那漸教啊是講理論的,正法是理論的。理論有個缺點,就是會變成知識了。修行啊,你不知道,好像我懂了,我就解脫了,懂了跟解脫沒關。所以我們給講理論的人一個很嚴格的定義:知道不算,做到才算。要做到你就要修行,不修行你說知道,誰都知道啊,佛教徒哪個不知道要解脫?我知道要解脫就叫解脫了嗎?我的目標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你就到極樂啊?極樂不是你要去就可以去的,他還是有門坎的,雖然他講的是沒錯,十念往生,只要念十聲就可以去,你狗屁呀。
你根本就不懂怎麼念十聲?他是一口氣念十聲,要念到一心不亂。然後你到極樂世界去,你放心,二十五菩薩來,用賓利,勞特萊斯把你接進去,然後還Vip,VVip室,專門接待的。你們這種到那邊吶不小心就掉到池裡頭去了,叫七寶池,不好意思說,只好講七寶池,坐在蓮花上,根本就沒有坐在蓮花上,是坐在蓮花葉上,還是坐在蓮花上?真正往生的人是在岸上,不會在蓮花池的,到蓮花池去還要在疑城住多久啊,然後才會花開見佛啊,對不對?你現在花不開你怎麼見到佛?等多久才會見到佛?講好聽叫做往生極樂世界,講難聽你就被關在蓮花裡面,有沒有搞清楚啊?還要五十劫疑城,那疑城不是監獄嗎?只是你的命運可能比較好,你的監獄是用蓮花葉蓋起來的,是這樣子而已啊。那裡不知有沒有馬桶我不知道。所以你要留意到,知道的不算,做到才算!
要怎麼做到?唉,那就下手出了,所以大乘小乘之間它有這個差別。圓教是把這基礎,小乘的基礎,然後**解清楚,你要留意到這是前提哦,小乘的基礎有了再講解門,然後開始修,這「頓」就是修。所以智儼講漸、頓、圓的時候沒有留意到小乘,所以小、始、終、頓、圓就變成這樣,小乘然後根本修行,轉小向大,就大乘始教,轉始向終,大乘終教,始教跟終教合稱漸教,這個是賢首繼承他師父的東西,然後轉「漸」向「頓」,頓教是行法,行法的這個部分,賢首沒有特別的講到,但是行法轉為圓教的時候,那這個就講得很清楚了。但是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問題產生,就是到四祖清涼的時候,他就把頓教定義為禪宗,禪宗是頓教。好了,大家都以為頓教只有禪宗,不是,頓教是包括小乘教,因為行法都,頓是行哦,所以行的話就包括原始根本行的那個部分,所以頓教並沒有排除小乘。所以你說你是頓教,你要知道很多行者,禪宗的行者,其實他是小乘行者。
我們有很多土包子他常這樣講,尤其是書獃子,師父我就適合修行,我不適合跟大眾相處,去死啦,這個都是小乘行者啊,我不適合跟大眾相處,就是小乘啊。那你就好好去解脫吧,你有辦法解脫嗎?不解脫你就墮落啊,吃十方的,然後又不解脫,然後說你適合於自己修行,你適合於第十九層地獄,你要搞清楚這一點。所以,基本上我們服務眾生,為眾生服務。**業障,「二時臨齋儀」講得很清楚:三心未了水難消,食存五觀金易化,講的是很簡單,它是針對你吃的那一餐飯。你睡覺翹二郎腿,打板翻身說沒聽到,等到人家來煎魚的時候翻身你才說:哦,我剛才翻身耳朵一直沒聽到。下輩子一定大蟒蛇。這不是你講的啊。
所以,你說,這基礎上一定要從小乘修,你記得這一點,基礎上一定從小乘修。那麼理論上要怎麼架構?因為你是知識分子,不是知識分子我們不要求,我聽經你來,我講經你來聽,聽懂聽不懂不要緊,就笑笑,點頭就好,在印度是笑笑,搖頭就好,印度人同意都是這樣子,嘿嘿嘿,是是是,是是是,而我們你一搖頭就巴下去,是還搖頭?這就是你的認知嘛。所以在五教的判教裡頭,我們在講五教很少去談到這個對比的實際狀況,只是從文字記錄上直接去講,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轉「漸」向「頓」就是把解轉成行,行起解絕嘛,那麼解行合一的時候就是圓教了,所以圓教還有大圓小圓吶,對不對?你要留意到哦!所以我們在解脫的時候叫小不思議解脫境界跟大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就是說在出口處上它是有差異的,但是你已經免輪迴、斷煩惱,至於你能不能起種種變化跟運用啊,那是另外一回事,這個是從行法上來看的。
所以我們用現在的理論來講,我是重新這樣跟你定義,你現在凡夫是活在意識界里,沒有辦法修行,只是懵修,懵修聽懂嗎?普通話叫什麼?盲修瞎練,十八般武藝亂耍一通啊,現在那個少林寺啊,拿起刀劍來,在比武的時候,那都是彎的,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原來是**軟的,做表演用的,不是真的刀,你不能做那種東西,你一定要腳踏實地的修。所以小乘基本行法弄好以後,把理論弄清楚,要直接修就大乘,這裡頭從行法的關鍵跟你講,你要留意到的是,從華嚴現在跟你講,我們現在叫普賢乘時代,也不叫一佛乘了,一佛乘是唐朝時代,現在叫普賢乘時代,這個行法告訴你,修行之前,先轉凡夫種性為如來種性,先轉這個工作。轉過去以後你直接修,就不一樣,那如何轉凡夫種性成如來種性?我們有一套系統教教給你。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教學已經有了,次第道跟圓融道並在一起的情況啊,這已經是不同的,跟以前一佛乘的講法不一樣,所以從五教的判教來講今天修學的狀況,這個立場來說的話,我們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樣。行法我跟你講,禪法的情況講到這裡,這個地方要講下去,從一佛乘到普賢乘之間的禪法修行有什麼不同?跟差異,那最少四十個小時,不是現在這樣講的,現在是吊個胃口,因為我們要講的是密教,密法的這個部分。
密法是大乘興起以後,婆羅門教馬上又式微了,這個時候婆羅門教距離上一次復興的時間並不長,所以,印度另外一個聖人,叫商羯羅,他馬上起來。他在龍樹之後馬上起來,他就重整婆羅門教,但是對佛教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他一興,佛教馬上式微,然後佛教的式微馬上又…,因為他也剛復興嘛,剛復興又被打下來,它馬上就把印度教的行法通通吸收回來,乾脆我就用你的,打你打不成,就吸收你,不成為敵人成為同志,這個時候,它就變成怛特羅密教。怛特羅密教基本上來講啊,是理論上的密教,這個東西來的時候,來到中國,本身還不明顯,來到中國其實是婆羅門教系統來到中國,中國就接受了,但是中國人在這個時候,在公元三世紀到五世紀的這個時代,對於印度來啊,這個歷史上你可能不知道,我要跟你講一下,所有的東西,進到中國來,通通都是人,都叫做爭執。現在的人因為西方文明為主,所以都叫神職人員吶,其實我們在**時代通通叫僧職。所以每一個宗教進來,只要不同的宗教,那個領導人都叫國師,他們當時通通叫僧職,這是一個很大的特色。那麼來自印度的我們都叫什麼?胡僧,胡啊,那我怎麼知道你是婆羅門教,祆教,耆那教?那時候還沒有錫克教,只要進來的通通叫佛教,歸納為佛教這一類,所以當時三世紀那個時代的密教,其實是婆羅門教的東西,但是到中國以後通通變成佛教。
所以它的五方佛是佛教的五方佛,那你在這個時候,就像剛才講的,那個三佛信仰、五佛信仰跟七佛信仰裡頭,講從佛教立場來講都是佛教,有多少是婆羅門教的東西?反正我們吃飯**,沒時間去研究那個,所以也就**大家講,但是這個疑情你要有,你要有。五方佛的觀點,為什麼會有五佛?是來自於濕婆神有五方,五方濕婆,這個你就不知道啊,因為我們都不去碰婆羅門教的東西,所以我們裡面有多少東西屬於婆羅門教,你不知道啊,那你有去碰你才會了解呀,那了解以後你才能客觀吶,你不了解你不會客觀吶,因為你不認識嘛,你還是瓮裡頭看天,對不對?天空就那幾個星星嘛,這個瓮一開,換個地方,嗯!天空怎麼變了?天空沒有變吶,是你的瓮換位置而已啊,而你是這瓮井裡頭的青蛙,看天空就只有那幾顆星星啊。
所以這個地方你要留意到,今天你是個知識分子,尤其是佛教知識青年,你那視野不能夠太局限,別動不動看到印度都叫外道。你才外道呢,人家哪外道,人家在解脫道上的成就那麼高,你有嗎?你除了說人家是外道以外,其它你大概什麼都不能。我們知道,這整個歷史的演變,唯識是怎麼從數論轉變過來,而我們的行法又怎麼從它的瑜伽系統里轉變過來,所以我跟各位講瑜伽這個字,漢朝人翻譯就叫修行,就叫修行,修行人就是「yogi」,修行就是「yoga」。你今天講的「yoga」根本不是「yoga」,你講的是「Assam」Assam,因為印度人一看到你就教你體位法,叫Assam,Assam,人家說印度「阿三」就這樣來的,那個印度「Assam」又來了,印度「阿三」嘛就這樣叫來的,它是教你體位法。你現在所講的「yoga」其實是講「assam」,是講體位法不是講修行啊,「yoga」這個字就是修行,yogi叫瑜伽士啊,他就是修行人嘛。
可是我們現在跟你講修行人,你好像也不怎麼樣嘛,應該是瑜伽士才是成就者,對不對?意識形態,那你知道「yoga」翻成中文要怎麼翻?你就發生這個問題啦。所以你從中文翻過去叫修行,修行還可以翻成「practice」,根本就不對嘛,「practice」是練習呀,練習是在已知的範圍之內,修行是邁向未知啊,所以「yoga」翻成英文應該要叫做「to do」,去做,沒有答案,做了再講,修行就是這樣啊,你們現在講的修行定義就不對,意識形態的觀念就不對,對於修行只講觀身。你的正法是觀身不凈,觀身就要不凈,誰跟你講觀身不凈,我要觀身無我不行吶,從修行來講只講觀身,你觀身以後看答案是什麼,所以它沒有目標的,修行是沒有目標,正法是有目標,所以它有憧憬、有理想、有目標,修行沒有,修行觀身,你去看,你觀也講結論,所以不是講觀身不凈。
從心法立場上,老師問你說:觀身不凈,啪。觀身不凈,啪!到最後,觀身,嗯。這邊貼一個,這邊貼一個,為什麼會這樣?這是關鍵!想到這裡貼一個,那裡貼一個,你沒準哪一天給大家看個電影,沒時間,我再安排看看。來看一下阿傻是怎麼樣的,你在摸索的過程里,人生的摸索是怎麼走過的,這部電影拍得不錯。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講到這個修行的這個東西,來到這個時候,已經產生印度文化跟佛教的修行了,產生這種磨合,而且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從三世紀到五世紀,就逐漸到中國來,有歷史上的事實的背景,也有理論上的交融,產生變化的狀況,大概到六世紀的時候,密法的思想才鞏固護下來,完整起來,這個完整的系統在印度還是分南、北印度,兩個地方不同。那來到長安以後,金剛智跟善無畏碰在一起了,這個時候,金剛智跟善無畏在長安的青龍寺跟大興善寺,發揮很大的作用,第一個把《大日經》翻出來,第二個把《金剛頂經》翻出來,他們的弟子,海雲比丘跟那個慧果,他們把它換成曼陀羅,也就我們現在講密法時候的最初源頭。
擅長於理論的,我是鼓勵你從《大日經》跟《金剛頂經》下手,不擅長理論的,你直接從胎藏界跟金剛界的曼陀羅下手,直接都可以。那麼你要怎麼去進行這個部分,它是需要功夫的,因為那些經文,本身說實在話,不是翻譯得很好,不是翻譯得很好。雖然他們是開元三大士沒錯,但真正的把那個經書翻譯好,要把它順再處理的時候,其實是已經到德宗時代、肅宗時代以後完成的,那麼剛好那時候有個偉大的行者,一位天才叫做一行禪師,不是現在那個一行,這個一行很厲害。假如比較玄一點的,宗教情操比較高一點來講的話,這個一行是道安轉世的,非常聰明。
有一天,一個道士,拿一本非常難的,辯論辯書的,就是很難的書給他看,說下個月我們再辯論這部經,第二天,他就沒看書在外面散步,那個道士就說:你看了沒?看了,你懂嗎?懂啊。那個道士嘴巴張開開的,你懂?他說你說說看我哪一點不懂?那道士就問他十二個問題。他嚇壞了,他說你是怎麼懂的?他說我看一遍就懂了,是不是很厲害啊?他就是,各位認識的,講一行禪師你不認識啊,「農民曆」你認識吧,就是他寫的,唐朝大衍曆,但是他講過,九百年後就會轉,九百年到什麼時候呢,雍正乾隆那個時代,現在的農民曆不太准,需要修正,可是沒有這種天才出來哦,沒有人會修正,所以雖然不準,還是這個吧。厲害哦!所以這個是,佛教界出了這種人吶,他才有辦法把《大日經》做註解,那各位想要研究可以從這裡來。
那我們現在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跟各位講密法,密法從這個源頭你就看到,它是跟婆羅門教有絕對的關係,修法跟婆羅門教有絕對的關係,而這個時候的婆羅門教從修行的立場,解脫目標的立場來看,它是跟佛教相一致的,那麼這個密法從這個時候開始,到真正興盛起來到成熟,這個《大日經》跟《金剛頂經》的成熟,是屬於佛教理論的成熟,佛教理論的成熟,跟在這之前,帕坦伽利所寫的《瑜伽經》有點不同,《瑜伽經》的修法,我們來看,《瑜伽師地論》比較像從《瑜伽經》演變過來,那《瑜伽經》的註解本,是以廣博仙人的《註解十萬頌》為代表,可是這東西呀,我師父啊,中間發光的那一位啊,我跟他講說:不然你用廣博仙人來教我們好了,他說我教你們這個也學不來。
那我說,學不來就不要教了,因為這裡頭涉及到語言背後的語言問題,那你就光解釋那些東西你就解釋不完。我在那裡,聽翻譯官跟他講了半天,我跟翻譯官說,哎,你把他講的翻給我就好,我都不懂,今天先給他弄懂啊,我說你弄懂,我就別做了,你乾脆,你在這弄懂,我去睡覺好了,他說我回去再跟你講,到現在還沒跟我講,因為那個語言變化在表達些什麼,並不那麼容易啊,後來我看他這樣兩個扯不清啊,我也不好打岔,我就直接看牟尼吉,看他在講什麼,雖然我聽不懂,可是看可以看得懂。
我說他到底在講什麼?他說要跟你灌頂啊,我說跟我灌頂?他說灌頂分兩種,我說哪種灌頂?他講了一堆我也聽不懂,我說你跟我講,灌頂這個字的原始的梵文是哪個字?他說那個字他不是用那個字,我說好,那我知道了,我怎麼知道,你知道嗎?
因為翻譯官是用意識形態、用詞典翻譯的,他不能讀心吶,讀心他不會,讀唇不一樣,讀唇是看他嘴唇變化對不對?但他嘴唇變化講話我也不懂,他那個又不是梵文也不像英文,梵文跟英文我也搞不清楚,那我只有讀心吶,我就看著他在講什麼,我說好了,我知道了,你跟他講說他是不是要教我,他就那麼一問,他說對對對,他要教你,然後問我說你怎麼知道?我說好了,他已經傳法完畢了,你別再翻了。
就是說這些行法不是你相上跟文字上看的東西,後來我就跟他講,我才搞清楚:一個叫Diksha,一個叫Shaktipac,那Diksha是什麼灌頂?Shaktipac是什麼灌頂?我說你們就只會在文字上轉,你根本就不知道那內容是什麼。Diksha 就是正法的教導,Shaktipac是心法的教導,這兩個不一樣啊,那你剛開始學,你一定要先從正法來學一點,然後再進入心法的部分嘛,當你不懂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你會在語言文字上一直轉,這個是什麼灌頂,那是什麼灌頂,不是都是灌頂嗎?為什麼會有這個灌頂那個灌頂呢?很顯然這個是教學的不同。那你都不懂,你就只會在文字上轉,你轉不出來,我們已經轉太久了。
這個部分吶,密法修行,要怎麼進行,跟進行以後的狀況怎麼樣,這個部分我想我們留著明天再講。因為密教,思想形成以後我們才能夠叫做密教,那思想還沒有形成系統之前的,其實都屬於婆羅門教的部分,雖然商羯羅在這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跟帕坦伽利的禪法不一樣,帕坦伽利講的還是禪法,商羯羅以後的才叫密法,那密法這個系統,我們要叫做Kundalini(昆達利尼)系統,那麼禪法這個系統,按照梵文來講,它要叫做Shaktipac系統,這兩個不一樣,可是在我們佛教的立場來看,剛才那個Shaktipac跟那Kundalini是印度的話來講的,從我們的系統來講,禪法有四個階段,涅盤系統,尋伺系統,菩提系統和三昧系統。它有四個階段。那麼在密法裡頭,我們有本尊系統,跟這個金胎二曼系統還有後來Kundalini(昆達利尼)系統。Kundalini(昆達利尼)系統,是我們華嚴宗密教行法的一個根本。禪法的四大系統,我們講禪的時候再講。
密教的三大系統,那是我們這一會最精彩的地方,關於這一個,明天再講。
錄入:帶不走 日期:2016、03、11推薦閱讀:
※EMA和FDA生物等效性試驗指導原則要點
※跟著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0)實修指導
※如何請法才靈感 修學指導 般若文海 佛緣網站
※作文指導之巧用課本素材(七)
※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指導
TAG: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