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臨終關懷和緩和醫療日 談生命本質與死亡尊嚴

圖為論壇現場

中國網10月9日訊 世界緩和醫療/安寧療護(中國2016)北京論壇於10月8日舉辦,旨在通過對「生命本質與死亡尊嚴」的探討,加深大眾對緩和醫療/安寧療護的理解。

據了解,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臨終關懷和緩和醫療/安寧療護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導的世界臨終關懷與緩和醫療/安寧療護聯盟(WHPCA)自2004年發起,已獲得77個國家相關組織的積極響應與大力支持。今年的官方主題是「生命之庝,未必發生」。

圖為論壇嘉賓合影

什麼是緩和醫療?

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也被譯為舒緩醫療、安寧療護、姑息治療,於1967年在英國發端,針對患有不可治癒性疾病、終末期慢病或瀕臨死亡的患者,不以治癒為目的,而是通過預防和減輕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尤其是控制疼痛和其他疾病相關的癥狀,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1990年,「緩和醫療」正式成為世界衛生組織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面對死亡?

醫學的發展與進步,讓公眾對疾病診治水平的期望度越來越高,而實際上,醫學因自身的局限性,當前並不能實現「包治百病」,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走到生命的終點。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寧曉紅介紹,生命將盡的病人通常會被動地接受「過度治療」,有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以及心臟按摩、氣管插管、心臟電擊、心內注射等「驚心動魄」的急救措施。

在寧曉紅的經驗中,很多人認為盡孝是「多活一秒也行」,是「不能說出真相」。她說,遺憾地看到,一些患者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狀態,把本該去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寶貴時間,用在了痛苦的插管、呼吸機上。

「在醫療的盡頭,如何面對死亡?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教育。」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原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劉瑞祺認為,緩和醫學說到底是個移風易俗的醫學。「要把醫生從匠人的心態解放出來。培養對人的關心,而不僅是對瘤子的關心。」

世衛組織提出的「緩和醫療」原則有三:重視生命並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緩和醫療既不讓末期病人等死,也不建議他們在追求「治癒」和「好轉」的虛假希望中苦苦掙扎,而是要在最小傷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讓他們的最後時日盡量舒適、寧靜和有尊嚴,減少「活受罪」,「走」得溫暖。

是否選擇緩和醫療?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先生頗為豁達,在書中寫道,「如果我必須通過吸管進食,並且沒有復原或恢復行動能力的可能性,那醫生就應該替我去除吸管,讓我能迅速地辭世」。

作家巴金最後的6年時光,都是在醫院度過的,先是切開氣管,後來只能靠餵食管和呼吸機維持生命。周圍的人對他說,每一個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巴金不得不強打精神表示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療。但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多次提到安樂死,還不止一次地說:「我是為你們而活。」「長壽是對我的折磨。」

北京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韓錚錚講述,43歲的病人黨女士堅持要撐著活下去。「她的疼痛評分很高。院子里路不平,她稍微顫了一下,我就看到他的表情特別痛苦,她一直閉著眼睛,說不出話,而且陰道和直腸都漏穿了,從陰道里流大便,即使這麼痛苦,還是為了看到孩子考上大學而活著。」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態。目前美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方的普遍做法是,推廣「生前預囑」,讓病人自己選擇生存和死亡的方式,盡量少些痛苦,平靜而自然地離去。生前預囑則指人們在健康或者意識清楚時,先行考慮自己在瀕臨死亡、或者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下,誰來替自己做決定,接受哪些方式的治療,並簽署相應文件。「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和「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的創辦人之一羅點點認為,根據患者個人意願選擇,維護了患者的尊嚴,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查看原地址
推薦閱讀:

下一秒,我依然在你的世界裡
劇評▕ 「全世界只有周巡分不清關宏峰/宇!」《白夜追兇》完(dai)結(xu),有些話不吐不快
一位影響過世界進程的偉大女性--
一輩子有命成為世界頂級富豪的4大生肖
盤點世界27宗最 太神奇了!(一)

TAG:死亡 | 生命 | 醫療 | 世界 | 臨終關懷 | 尊嚴 | 本質 | 緩和醫療 | 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