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心理學》:恐怖的完美主義
- 關鍵字: 怪癖心理學岡田尊司了解內心追求強迫黑天鵝
心理引言: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以下的困惑:在大人看來前篇一律的童話故事,為什麼小孩子卻能百聽不厭;出了門總懷疑自己忘了鎖門,一定要反覆確認了才放心;看到別人遭遇不幸,心裡竟會湧出一絲快意;為什麼演員能夠做到在眾目睽睽之下旁若無人地表演性愛場景?這些究竟是怪癖,抑或是人的本能? ——心靈咖啡網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以下的困惑:在大人看來前篇一律的童話故事,為什麼小孩子卻能百聽不厭;出了門總懷疑自己忘了鎖門,一定要反覆確認了才放心;看到別人遭遇不幸,心裡竟會湧出一絲快意;為什麼演員能夠做到在眾目睽睽之下旁若無人地表演性愛場景?這些究竟是怪癖,抑或是人的本能?
其實,怪癖人人有,而且往往發自人的矛盾心理:我們既有做正確事情的衝動,也隱藏著做壞事的衝動。人類之所以發展出千姿百態的怪癖,是基於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慾望:安全感、獲得他人的愛與認可。
完美主義的悲劇《黑天鵝》
由娜塔莉·波特曼領銜主演的電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完美主義者的悲劇,娜塔莉·波特曼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殊榮。
影片講述芭蕾舞演員妮娜作為領舞被選拔為《天鵝湖》的天鵝王后,而天鵝王后必須同時出演純真無瑕的白天鵝和魅惑邪惡的黑天鵝。有潔癖的妮娜在白天鵝的表演中無可挑剔,卻始終無法演繹出極具妖媚的黑天鵝。總監托馬斯告訴她必須完全釋放自己,真正了解性的喜悅。但是妮娜對親身體驗性的快樂有極大的抵觸感。不僅如此,完美主義的妮娜也無法接受邪惡的自己,常常有想懲罰不完美的自己的衝動,因此她經常摧殘自己的身體。
為了能夠完美地詮釋「黑天鵝」這一角色,妮娜甚至瀕臨精神崩潰。她不斷節食,身體越來越消瘦。為了能完全釋放自己,妮娜甚至開始吸食大麻,放縱於情色肉慾之中。然而,這一切只是讓她的精神更為錯亂,最終陷入充滿幻覺與妄想的世界當中。
影片中還有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妮娜的母親。妮娜的母親也曾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後來由於懷上了妮娜,不得不放棄夢想,但她又時刻都在憧憬這一天,於是她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兒妮娜身上。和所有精心呵護孩子的母親一樣,她對妮娜一直嬌生慣養。但是,通過電影中的某些片段,我們可以窺視出妮娜母親的異常心理。
在得知妮娜被選為領舞的時候,她特地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在家裡等妮娜。而妮娜卻因正在節食表現得很不情願,這時妮娜的母親立刻變了臉色,要把蛋糕扔進垃圾箱里。妮娜立刻慌忙上前安慰母親,吃了一口蛋糕。妮娜這完全是在看母親的臉色做事。從這一片段可以看出,表面上好像是妮娜無私奉獻的母親支撐著一切,實際上一直費盡心機維持這一切的卻是妮娜,妮娜的母親一直是在依賴著妮娜而生存。
總監告訴妮娜,如果要感受到性愛的愉悅,可以嘗試進行自慰。第二天早上,當妮娜醒來想在床上自慰時,突然發現母親正在床後面的椅子上打盹。妮娜母親的目光甚至投向妮娜的性生活,這一幕充分表現出妮娜的生活無時無刻不被母親束縛著,她必須在背負苦痛的同時做母親眼中純潔無瑕的好孩子。
對於在過度承受父母的期待及愛護的環境下長大的人來說,妮娜的情況絕對不是特例。她可以完美地詮釋白天鵝的純真無瑕,卻無法演繹出黑天鵝的邪惡魅惑;試圖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慾望,適度地追求自身本能的愉悅感,卻時常被無處不在的母親的目光所束縛阻礙著。
「我終於完美地做到了。」妮娜最後雖然品嘗到了如此的成就感,達到了藝術的巔峰,卻付出了無比沉重的代價,不僅失去了自己的肉體和靈魂,最後甚至昏死在舞台上。
潛藏在完美主義下的病理
完美主義也可以說是一種審美意識。完美主義者覺得完美的事物是一種美的享受。百分之九十九的美還不足以讓完美主義者覺得滿足,他們要求的是徹徹底底的美、百分之百的美。可是百分之九十九和百分之百之間幾乎沒有實質性的差異,所以說,完美主義者的這種心態完全是一種極端的心理約束。從這一層意義上看,完美主義只不過是一種審美的滿足。完美的事物,即沒有任何瑕疵的事物,存在某種特殊價值,它與對事物的言語化、表象化的不斷追求密切相連,因為如果沒有言語或符號這類表象事物,完美的狀態也不可能存在。因此,與某種表象完全一致才是完美的狀態,而不斷追求這種狀態的正是完美主義。
也就是說,完美主義並不是創造出來的,其本質是強迫性地反覆追求某一事物。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其最大的目的便是實現與預定計劃相同的結果。而究竟為什麼要反覆強迫自己,這一點其實並不重要。反覆追求同一性,可以說是完美主義者內心所具有的一種根本衝動。
探討至此,我們便可明白,為什麼一旦一個地方出了差錯,完美主義者便很容易強迫自己反覆去做,而且,所謂強迫性的反覆行為,就是以反覆自身為目的的。
完美主義者容易陷入各種嗜癖行為,比如工作狂、暴食症及反覆嘔吐、沉溺於減肥、無法停止自虐或是虐待別人、酒精依賴症等,其背後便是忘記本來目的、為了反覆而反覆的強迫性反覆病理在作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扔掉完美主義吧
完美主義可以是把人推向成功之路的原動力,而當它開始發揮反作用時,也會變成將不完美的自己逼向死亡的殺人工具。
完美主義廣泛滲透於現代社會中,可以說它是導致現代人罹患抑鬱症與自殺率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如今西方個人主義流入,重視個人選擇的存在主義價值觀不斷蔓延,很多人選擇了一味地實現自我的這種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旨在追求自我的完美,輕視人與人之間或者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相互關係。
每個人都夢想自己有一天成為光輝艷麗的明星或是成功者,而現實又是如此殘酷,過高的理想只會帶來更多的失落。
在這種形勢下,任何事情都追求自我完美的心理只會給自己增加痛苦。無論你在學業上取得多麼優異的成績,之後的人生都是個未知數。
倒不如說,只有承受得起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在如今這個時代中倖存。當然,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依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那麼當自己不得志時,一顆能承受不完美的自己的強大內心,才是你所需要的。
精彩書評:發現潛伏在你身體里的另一個你
如果讓你用三個詞形容自己,你會穩、准、狠地找出自己的「人生關鍵詞」,還是猶豫不決,不確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姜文在電影里有句台詞:「你了解我?我他媽都不了解我自己!」人是這麼複雜而難以捉摸,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呢?
你討厭八卦嘴碎的人,但無意中聽見別人說某個同事離婚了某個明星傍大款了某個領導惹上官司了你還是禁不住豎起耳朵細聽;你很想要很想要某個東西,但真正得到的時候你發現自己並不那麼開心;你在陌生人眼裡很安靜在小男生眼裡是女神在好朋友眼裡是二貨在愛的人眼裡很幼稚,哪一個是真的你呢?有時候傷感情緒洶湧而至,寫下一些「情真意切」的文字,一覺醒來,神采奕奕,再看那些東西,也會想自己怎麼會矯情至此;你以為你很愛自己的朋友,但當她先於你穿上婚紗走上紅地毯,你心裡竟覺得酸酸的……
有時候我們會像認識一個陌生人一樣重新「發現」自己:「哦,原來我是這樣一個人。」某一個瞬間,突然發現自以為強悍的自己是軟弱的;有時候又會發現,自以為善良的自己是自私、善妒的;有時候會捫心自問:「我是不是很壞啊?怎麼會有這種想法?」或者:「哎呀,我這麼愛洗手,是不是有潔癖啊?」「我經常自言自語,是不是很奇怪啊?」
要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就要留意自己那些「奇怪」的地方——過於追求完美、強迫症、多重人格、喜歡暴飲暴食、喜歡唱反調,追根溯源。任何事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
《怪癖心理學》中講了很多名人的例子,其中一個是尼采。尼采作為學費全免的免費生進入名門學校普夫達中學,在學校里,尼采成績第一,會寫詩作曲,被稱為神童,但他完全無法適應滿是規章的學校生活,經常頭痛,患上風濕症或黏膜炎。尼采從小被噩夢困擾,還經常受幻聽和幻視之苦。尼採的私生活也過得極為不順,連在社交場合自由地與女性攀談都做不到,能夠讓他敞開心扉的交流者只有他的母親和妹妹以及少數的男性朋友。
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生活,與他幼年時的經歷有關。對於孩子來說,脫離父母的支配是完成獨立的必要條件,如果父母的支配太過強烈,孩子就會在尋求獨立的過程中承受巨大的痛苦。尼采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尼采一家失去了生活的收入,一家人搬去和祖母與兩位姑姑一同生活,生活非常困苦。
母親把精力全部放在教育兒子身上,加倍地培養尼采。她對尼采非常嚴格,就像時刻揮舞著鞭子的調教師一樣,要求尼采做一切應該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姑姑們也經常用冷水浴來鍛煉尼採的意志力。這一切經歷使尼採的內心越來越受束縛。
「怪癖」都不奇怪,它是在漫長的人生中,因為各種因素的促成,一點點形成的。追溯自己的人生經歷,充分了解自己的過去,就能找到自己「奇怪」的原因,也能治好這些「病症」,讓自己變得更好。(文/Mona)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1960年生於日本香川縣,精神科醫生、醫學博士、作家。中途退學於東京大學哲學系,後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院,在京都大學醫學院高等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並擔任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研究現代人的心理危機。主要著作有《邊緣性人格障礙》《亞斯伯格症候群》《抑鬱及精神障礙》《人為什麼會失眠》《動搖世界的潛規則》《人格障礙》《了解孩子的「心病」》《悲傷的孩子們》等。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蔡康永談到出櫃時失聲痛哭?
※那些保持長時間努力的人是怎樣緩解內心的交往渴望的?
※為什麼有時突然間就覺得心裡很難受?
※為什麼那些還愛著前任的人不去找回對方呢?
※交易員都是如何看待「做交易就是做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