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運動與共同運動
對於輕度或中度痙攣、偏癱側肢體不能活動的患者,聯合反應會造成一種假象,似乎患側肢體出現了「運動」。實際上,按生理學的觀點而言,這僅是一種單純的肌張力的變化,而不是運動。對於伴有重度痙攣的患者,僅用觸診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判斷出聯合反應只是引起肌群的同時收縮,並沒有使肢體出現位置的變化。
聯合反應常在患者打哈欠、咳嗽、打噴嚏或努力完成一個動作、維持平衡以及在將要跌倒的恐懼時出現。它對偏癱患者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它引起與運動無關的肌肉收縮,肌張力增高,患者的姿勢長時間被痙攣模式控制。這種情況對患者完成重複性的運動如步行、上肢和手的使用等極為不利。
聯合反應不僅是健側肢體的活動對患側肢體產生影響,還可以是患側上肢對患側下肢產生影響以及患側下肢對患側上肢產生影響。
聯合反應對偏癱患者的不良影響有以下幾點:
1、造成患者上、下肢痙攣加重,肢體被強制在固定的肢位上難以完成功能上需要的動作。如穿鞋時踝關節跖屈、內翻、下肢伸展,導致穿鞋垢動作不能完成。患者如果努力去做就會使伸肌痙攣進一步強化。
2、如果上肢經常處於屈曲位,會導致關節攣縮(特別是肘關節和手指),影響上肢功能的改善。
3、影響上、下肢的平衡反應,造成全身的平衡功能障礙。
4、加重攣縮,影響運動功能的改善
治療聯合反應應注意一下幾點:
1、訓練和日常生活活動中,身體任何部位都不可過度用力。
2、無論進行任何訓練都必須根據患者全身狀況予以設計,絕不可只顧訓練下肢和步行以致加重上肢痙攣,喪失上肢和手的功能改善的時機,或是單純練習上肢而不顧下肢出現聯合反應與痙攣加重。
3、治療開始時,患者用力程度要維持在最低限度,然後逐漸增加,增加的程度應在運動質量控制能力的範圍之內。
4、治療師輔助的作用在於讓患者通過運用選擇性運動,學習抑制痙攣的要領。輔助量過大,失去訓練的意義;輔助量過小,則誘發出聯合反應。因此,治療師在輔助訓練中,要注意控制輔助量。
共同運動是病理性的異常運動模式,是指偏癱患者期望能夠完成某項活動時所引發的一種組合運動,但它們是定型的,無論從事哪種活動,參與活動的肌肉及肌肉反應的強度都是相同的,沒有選擇性運動。偏癱患者上、下肢的運動功能從弛緩階段進入痙攣階段時,便可出現隨意運動,但是此時的運動模式與正常的隨意運動有質的區別。其上肢分為兩種類型,即上肢屈肌共同運動和上肢伸肌共同運動。由於上肢的運動被以上兩種病理性的、刻板的運動模式束縛,嚴重地影響應用動作的出現,應該通過訓練加以抑制。
上肢屈曲共同運動模式:
肩胛帶:回縮、上提
肩關節:後伸、外展、外旋
肘關節:屈曲
前臂:旋後(旋前)
上肢伸展共同運動模式:
肩胛骨:前伸、下推
肩關節:伸展、內收、內旋
肘關節:伸
前臂:旋前
上肢共同運動對上肢影響舉例:
1、由於上肢屈肌共同運動的影響,肩關節屈曲時伴隨著外展、外旋,所以手摸頭部有困難,造成上肢上舉時不能完成梳頭、洗臉、刷牙等一切需要配合內收、內旋的動作。
2、由於肩關節屈曲時伴隨著肘關節的屈曲和前臂旋後,所以當上肢前伸時,肘關節不能伸展,不能完成各個方向的拿取物品的動作。
3、上肢屈肌共同運動造成腕關節的掌屈和手指屈曲,所以拿取物品功能喪失。
4、當上肢伸展時,因受到伸肌共同運動束縛,肘關節不能完成屈曲動作,所以患者穿褲子、洗澡、上廁所、摸後背等,需要配合肩關節伸展、肘關節屈曲的日常生活動作全部喪失。
因此,上肢屈肌共同運動和上肢伸肌共同運動是病理性的運動,是嚴重影響患者應用動作完成的異常模式,如不能有效地予以抑制,上肢應用動作的出現是不可能的。
下肢屈曲共同運動模式:
髖關節:前屈、外展、外旋
膝關節:屈曲
踝關節:背伸、外翻
下肢伸展共同運動模式:
髖關節:後伸、內收、內旋
膝關節:伸直
踝關節:跖屈、內翻
在坐位或站立時屈髖、屈膝、踝跖屈
下肢共同運動對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舉例如下:
1、由於下肢屈肌共同運動的影響,髖關節屈曲時伴隨著外展、外旋,所以當患者抬腿時,下肢必須向外偏歪,影響步態。
2、由於下肢伸肌共同運動的影響,髖關節伸展時膝關節不能完成屈曲,踝關節出現跖屈、內翻,所以患者邁步感到困難,不得不將骨盆向健側傾斜,將患側下肢劃一個圈,出現異常的步態。
3、由於站立時髖關節伸展,踝關節出現跖屈、內翻,所以不能做到全足著地,影響身體的平衡和穩定。
推薦閱讀:
※走路減肥法——肥胖人群開跑前的準備工作
※[太極拳教程]太極拳教程 全民都愛做的壯骨運動卻是這
※常見的運動傷害
※如何成為一名體操選手-後滾翻篇
※有這8套動作,走到哪裡都是健身房
TAG: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