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無不為」為人處事的五大秘訣
無為無不為,聖人之道
?真正的順其自然只適用於聖者,因為,聖者雖然不執著,雖然隨緣,但也會積極做事;但凡夫一旦順其自然,就會懈怠懶惰,無所作為,過起懶漢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們不執著而精進地活著,不執著而積極地活著。這才是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是行為上積極,無為是心態上不執著。就像我經常說的:「做大心之事,守無為之心。」
?
?行不言而教
聖人做事,主要是自己去做,而不是號召別人做,更不是號召別人而自己不做。聖人像太陽一樣,總是默默地觀照世界,用行為去照亮別人,而不是用言語去制約別人。當然,言語有時也是行為的一種,但聖人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不是言教。這一點,和西方哲學家有區別。
?
萬物做而不辭
聖人不會幹涉萬物的運作,不會說三道四。很多說三道四的人,實際上都不是聖人,聖人永遠是自己默默無聞地做事,做了很多事情但不去說。
生而不有
很多事情因為他而成功,很多事物因為他而出現,但他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比如,釋迦牟尼講了四十九年經,卻沒有說過一個字。這就是典型的「生而不有」。
?
為而不恃
做了也不指望依靠它得到什麼。「恃」是依靠的意思,也就是憑藉這個行為得到什麼利益、得到什麼好處、得到什麼地位。換個說法,就是做而非功,做了也不需要依靠它得到什麼東西,所有的行為都是全無功利的。
功成而弗居
功成名就之後,也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不因之而沾沾自喜。
?
歷史上有很多居功自傲的人,一旦功高蓋主,就會死於非命。
比如韓信,幫著劉邦打天下的三大謀臣、功臣是韓信、蕭何和張良。張良很聰明,劉邦當上皇帝之後,他就不再當官,而是去修道、辟穀去了,後來得了善終。韓信沒有張良的智慧,他居功自傲,不知進退。有一次劉邦問他,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劉邦聽了就很不高興,知道這個人太驕傲。最後,韓信就被呂后和蕭何殺死在未央宮了,還定了他謀反的罪名,滅了他三族。
?
文種也是這樣。越王戰敗時想自殺,是文種獻計救了他,後來文種、范蠡幫助越王滅了吳國。吳國滅了之後,范蠡就寫了封信給文種,勸他離開越王,因為越王是「長頸鳥喙」,一看就像兇猛的動物,身上有一種非常不好的氣,只可與他共患難,不可與他共富貴,還是趕緊走吧。然後范蠡自己就先走了,據說還帶走了西施,但我覺得他可能不會帶西施。為什麼?你想想看,一個老頭子,帶著個絕色美女,一路上得遇上多少麻煩?說不定還會遭禍。當然,如果他真帶了,那當然是最好的,這是一個美好的祝福。老百姓都希望,像他這麼好的人,最好能帶上個美女走,兩個人過上幸福的生活,不然老百姓會覺得范蠡太沒意思了。但范蠡自己是不是這麼想,就另當別論了。如果我是范蠡,我就不會帶上西施。帶著西施,就像掛著美玉走在樹林里,會遭遇搶劫,成為一種禍患。
但文種捨不得富貴,他沒有走,只是抱病不上朝。結果有人就陷害他,說他想要造反,越王當即就賜了他一把劍,叫他帶上自己沒用完的幾條計謀,去地下幫著死去的先王。文種就自刎而死了。
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