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識 | 眸子:簡化字的史源與時運

  1956年,遠在大洋彼岸的胡適聽說新中國頒布《漢字簡化方案》,連忙催人找來,仔細閱讀後,十分稱許。其實,此前已經有許多新文字方案在社會上流傳。如果從戊戌維新算起,一百多年來,一直有簡化漢字和文字改革的呼聲;簡化漢字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還曾經頒布過一個《簡體字表(第一批)》,這應該是中國第一個由政府部門制訂的方案,只是面世不到半年,就奉「暫緩推行」的「行政院令」而夭折。20世紀初,為什麼眾多仁人志士都在不同程度地呼籲文字改革和簡化漢字?而1956年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簡化字雖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仍存在對簡化字的許多不同看法。本期這一組文章,既有對簡化漢字歷史的回顧,又有從漢字發展本身對簡化字來源的分析,雖不盡全面系統,但希望能夠幫助我們從客觀的、歷史的角度看待簡化字。——編者

  文字的本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評價文字系統的優劣,主要看其能否適應它所記錄的語言。漢字至今不廢,說明漢字可以勝任記錄漢語的任務,可以適應當今語言技術環境。1950年之前的漢字使用相當不規範,而簡化漢字工作不僅進行了漢字簡化,更重要的是進行了漢字的整理,帶來了漢字系統的規範。其作用不只是在歷史上為全民的文化教育做出了貢獻,更保證了漢字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的應用。當然,簡化字並不完美,可商榷處一定會有。當前可行之策是注重簡繁溝通;信息技術界應開發高質量的軟體,提高簡繁文本的轉換質量。「廢簡歸繁」或「以簡統繁」都是不現實的。

  簡化是漢字乃至世界文字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簡化字運動自清末起歷五十餘載,終在新中國結出碩果。但簡化字成為正式文字以來,卻聚訟紛紜,褒貶不一。本文試圖客觀描述文字及簡化字的歷史,簡要分析簡化字的若干問題,以便讀者對有關簡化字的褒貶紛訟形成獨自判斷。

  

一 文字發展的簡化方向

  古人曾用結繩、圖畫等幫助記事與交際。文字脫胎於記事圖畫,當每幅圖畫固定表達特定的語言單位時,圖畫便質變為文字。古埃及之聖書文字、蘇美爾之釘頭文字和中國古文字,許多字都似其所指實物的示意圖。圖畫再簡也重「像」,文字再繁也重「形」。古文字雖然帶有深深的記事圖畫的象形印記,但是進入文字元號系統之後,相互矛盾又相輔相成的形與像,其主導因素已經是形而不是像。重像者相對繁,重形者相對簡。古文字的象形性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磨損削減,當嬗變為拼音文字時,象形因素差不多已消損殆盡。

  簡化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大趨勢。且不說聖書文字、釘頭文字在當年古黎巴嫩一帶的閃米特人手裡質變為拼音文字,閃米特文字是當今絕大多數拼音文字的祖先,是對古文字的徹底簡化。就說漢字。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成字方式是刻畫鑄造,只有隸書之後才書寫成字。漢字由小篆發展為隸書,學界稱為「隸變」。隸變及其以後的楷書、行書,徹底打破了漢字的「圖畫」性質,逐漸建立起今漢字的筆畫系統和結構系統。圓「日」成方形,「月」牙合不攏,「水」僅剩三滴(氵),「火」焰作四點(灬),徹底符號化了。在隸變過程中,漢字發生了諸多訛變,或一個形體變為不同寫法,或不同寫法變為一個形體,偏旁部件大量混同。今天所講象形、會意之理據,其實都是在漢字發生大量訛變和符號化基礎上的再創造。即使現在的「繁體字」,也是古漢字簡化訛變的結果,與古迥異。

  歷史上漢字對周邊影響巨大,有直接採用漢字者,有仿漢字而造新字者。譬如東鄰日本用漢字,簡化不少,如他們稱為「略字」的「価(價)、沢(澤)、庁(廳)、気(氣)、図(圖)」等;還改造漢字形成平假名和片假名,改造辦法多是簡化。據統計,日本《當用漢字表》有略字131個,與中國簡化字同者53個,似者9個。

  當然,簡化是總體發展趨勢,但不少漢字為了增強表意的明確性或增加與其他字形的區別度也出現了繁化,如「采」繁化為「採」,「從」繁化為「從」,「個」繁化為「箇、個」,「禽」繁化為「擒」,「網」繁化為「網」等。這就是說,有些簡化字比繁體字更古老。

  

二 漢字之存廢

  西學東漸,國人看到了西方的拼音文字。鴉片戰爭、甲午戰爭迫使國人尋求救亡保種之道。千年帝國衰敗之因,先輩從不同方面探究,其中一批將之歸結為教育不盛,又將教育不盛之因歸結到漢字繁難。梁啟超1896年《沈氏音書序》:「國惡乎強?民智斯國強矣!民惡乎智?盡天下人而讀書而識字,斯民智矣!」勞乃宣1908年《進呈<簡字譜錄>折》:「是故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這批先哲的看法是,故欲富國強民必有易識之字,制「切音字」以輔漢字或以廢漢字,其主張其行動於清末之時蓬勃興動,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切音字運動」。

  切音字基本是依據漢語音韻設計的拼音文字,字形有的像日文之假名,有的用簡單漢字如同後來之注音符號,有的是速記甚或數碼性質的。切音字沒有能夠代替漢字,但是切音字運動的影響著實不小:民國初年產生了注音符號;1926年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瞿秋白等北方拉丁化方案在延安解放區曾作正式文字使用。這些又對1958年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產生了重大影響。

  《漢語拼音方案》在推廣普通話、幫助學習漢字、編排與檢索信息、幫助創製與改進少數民族文字、幫助盲文和手語等的設計、編製各種代碼、幫助外國人學習漢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被國際標準化組織確定為用羅馬字母拼寫中文的國際標準。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漢語拼音在計算機語言輸入、語料庫建設、網路信息交換等方面,作用巨大。漢語拼音不是文字方案,卻能極大地幫助漢字發揮作用,特別是在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大顯身手,是當下語文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語文工具。

  漢字拼音化的聲音,經百年呼號已較微弱,漢字存廢之爭亦遠不如上世紀激烈。漢字能否萬壽無疆,不便盲斷,但是近期不會衰亡卻是不爭之實。應順便指出,現在有不少人忽視漢語拼音的作用,甚至把漢語拼音同「漢字拼音化」等而同視,實非明智之舉。

  

三 簡化字運動

  切音字運動不僅影響了拼音文字或拼音方案的設計,而且也啟軔了漢字簡化。簡化字早年曾稱俗體字、簡體字、手頭字、簡易字、簡字等,簡化漢字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減少字數、簡化筆畫以便教育。下面是簡化字運動的大事表: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首論《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

1920年,錢玄同在《新青年》發文力倡簡體字。

1922年,錢玄同、黎錦熙、楊樹達、陸基等在國語統一籌備會上提出《簡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易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該表是千年來簡體字發展之集結。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音常用字彙》,其中有不少簡體字。

1934年,國語統一籌備會通過錢玄同《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簡字標準字表》,收簡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

1935年2月,上海組織手頭字推行會,選定第一批推行的手頭字300個。上海文化界二百人及《太白》、《世界知識》、《譯文》等十五家雜誌社共同發表《推行手頭字緣起》。該《緣起》說:「我們日常有許多便當的字,手頭上大家都這麼寫,可是書本上並不那麼印。識一個字須得認兩種以上的形體,何等不便。現在我們主張把手頭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讀書人記憶幾種字體的麻煩,使得文字比較容易識,容易寫,更能普及到大眾。」

1935年6月,錢玄同主編了《簡體字譜》,收字2400個。

1935年8月,經蔣介石閱批,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是從錢玄同《簡體字譜》中圈選的。

1936年2月,國民政府下令「不必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不到半年被廢,據說是戴季陶在某會議上當眾下跪,為漢字請命,稱簡體字毀滅中華文化(1949年之後,台灣不斷有簡化漢字之議,但無果而終)。

1936年10月,容庚《簡體字典》出版,收字4445個,多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常用簡字表》出版,收字3150個,約一半來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1951年,遵循「述而不作」的精神從社會選定簡體字,編成《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擬出《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稿,收字700個。

1953年11月,擬出《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二稿,收字338個。

1954年2月,擬訂《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三稿,收字1634個。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討論了《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草案》。此前,擬定的《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文字學家、語文教師、部隊文教工作者約二十萬人討論。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該漢字簡化方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收不能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230個;第二部分收可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285個;第三部分收用於簡化的偏旁54個。先公布使用(試用?),然後正式分批推行。

1964年3月,《簡化字總表》發布,共收簡化字2235個。

1977年12月,發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簡稱「二簡」)。其中第一表248字在報刊和中小學教材中試用。

1978年5月,中小學教材停止試用「二簡」字。7月到8月,全國報刊先後停止試用。但「二簡」的修訂工作一直未停。

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批轉國家語委《關於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指出「今後,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二簡」的修訂工作也正式停止。

1986年10月10日,對1964年《簡化字總表》略做調整,重新發布,使用至今。

  此外,簡化字也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社區中的規範用字。聯合國組織的中文文本使用簡化字,國際漢語教學近些年來也多用簡化字,香港、澳門、台灣不少人手頭上寫簡化字,並學習簡化字,閱讀簡化字書籍。

  顯然,簡化字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許多簡化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將簡化字作為正字的討論與實踐也歷經百年。應該說簡化字是我們民族的歷史選擇,是國際社會的選擇,也是當今世界上許多漢語學習者的選擇。

  

四 簡繁之爭訟

  海內外有關簡化字的文墨官司林林總總,無外三端:一曰簡化字割斷文化;二曰許多簡化字簡得無理據或不美觀;三曰簡化字轉換成繁體字常出錯誤。故而提出廢簡歸繁,或是對簡化字進行「修繕」。

  說簡化字割斷文化,這頂「高帽子」戴得實在高了點。傳統文獻用的是歷史字體,不識繁體字的確影響到古書閱讀,但認識繁體字並非就能順利閱讀。古書用字較為混亂,異體錯訛不少,閱讀起來需要許多文字學知識,更需要專家的校勘整理。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在辭彙、語法、篇章等方面都有不同於現代漢語的特點,有多種特定的表達習慣,有今人不熟悉的人文掌故、風物制度等等,這更不是字的層面的問題。此外,文化傳承還牽涉到文化認同等更深層次的問題。只識簡化字當然讀不懂古書,有礙文化的傳承,但並不見得就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繁體字並不見得就能讀懂古書,並不見得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20世紀初批判傳統文化者,21世紀初要去「中國化」者,都是使用繁體字者,可為例證。

  「親(親)人不想見,愛(愛)人沒有心」,幾乎成了貶責簡化字的「口頭禪」。若依此理,「淚、塵、從」就應頌揚,眼水為「淚」,小土為「塵」,二人相隨為「從」,比「淚、塵、從」字簡義明。若依此理,許多字都有問題,比如:今人皆知主管思維與情感者是大腦而非心臟。那麼,從「心(忄)」的字都得變,「有心也不能愛」;現代造橋多用水泥、鋼鐵,木橋、石橋(礄?)已經較少,要不要將「橋」之「木」旁換成「釒」旁什麼的?

  從書法美學的角度看,有些簡化字寫起來不那麼好看,如「廣(廣)、廠(厰)、氣(氣)、聲(聲)」。漢字講求書寫之美,有些簡化字的確在書寫上不易布局,有失衡之憾。但是這種字並不多見,且不只是在簡化字中才存在,例如:「廣、廠」都是古字,讀ān,同「庵」,多用於人名;「卜、孑、孓、彳、亍」等字古已有之;「氕、乒、乓」等字在簡化字之前就造了出來。

  簡繁轉換出錯,主要導因於「一簡對多繁」現象。簡化字為精簡字數,曾將多字合用為一,如:發、髮→發,干、乾、幹→干,後、後→後,面、麵→面,松、鬆→松。這些字多呈互補分布,合用一字在現代漢語系統中絕大多數不會歧解,少數可能會產生歧義,但是這種歧義多因詞語問題造成,比如「白面(麵)」和「白面書生」、「生髮(發)(義為『滋生髮展』)」和「生髮(髮)油」。簡繁轉換出錯,多數是因為人們缺乏基本的繁體字常識;機器自動轉換鬧笑話,是機器還不夠「聰明」,不會結合上下文選取合適的字。研究表明,引入上下文概念之後,自動轉換的差錯率會大大降低。換個視角看,現在港台地區的繁體字也有「一對多」的現象,比如「著」表示「著」和「著」,港台地區不作區分,簡化字將其一分為二,無論是在讀音還是在相關詞語分辨上都有所便。

  文字的本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評價文字系統的優劣,主要看其能否適應它所記錄的語言。漢字至今不廢,說明漢字可以勝任記錄漢語的任務,可以適應當今語言技術環境。1950年之前的漢字使用相當不規範,而簡化漢字工作不僅進行了漢字簡化,更重要的是進行了漢字的整理,帶來了漢字系統的規範。其作用不只是在歷史上為全民的文化教育做出了貢獻,更保證了漢字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的應用。當然,簡化字並不完美,可商榷處一定會有。關鍵在於這些問題並不僅僅是簡化字的「毛病」,而是漢字隸變之後的「通病」。台灣地區現今使用的繁體字也是經過整理的,不完全是1950年之前的用字面貌。

  上面是學理層面的討論,就技術層面看,「廢簡歸繁」不具有可行性:其一,十幾億使用簡化字的人民都要經過一段文化斷裂,改變書寫習慣和閱讀習慣,甚至牽涉到語言使用習慣。其二,五十年來,用簡化字出版的印刷物汗牛充棟,大量的影視字幕,機關單位、道路街市的標識用字、商品標牌用字、姓名用字等等都需更改。而這些都已經是中國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著中國的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其三,計算機網路時代,要求漢字標準化,標準化的前提是保持相對穩定。如果廢簡歸繁,或是再「修繕」簡化字,已制定的漢字標準要重定、計算機字型檔及各種信息設備要更換,各種輸入方法要重新設計和學習。特別是資源庫建設是信息時代重要的工程,若文字字形改變,五十餘年的文字資源都須進行字形轉換,這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大量的資財。其四,漢字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海外使用簡化字的社區和簡化字學習者,都會遇到上述困難,都需解決上述問題。

  誠然,一個民族使用著有簡繁差異的文字,必非好事。但是,當前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廢簡歸繁」或是「以簡統繁」都不現實。簡繁漢字都是民族之瑰寶,應當珍愛。簡繁漢字屬於同一文種,其間的差異或許有人為放大的成分。簡化字社區的人能讀繁體讀物者不少,包括年輕人;繁體字社區的人筆頭上也常寫簡化字(或稱「簡體字」),特別是年長者認識簡體字者更多,因為簡體字就來自手頭,當年他們曾受到簡化字運動的較大影響。當前可行之策是注重簡繁溝通。應認真研究簡化字社區的人認識繁體字、掌握應有的繁體字知識、培養繁體字專才的問題。繁體字社區的人也應鼓勵認識簡化字。信息技術界應開發高質量的軟體,提高簡繁文本的轉換質量。在文字態度上,兩個社區要相互尊重,多點寬容。在各自進行文字整理時不要人為地擴大差異,而盡量往接近的方向走,以便為子孫後代留下文字統一的空間。

2015.1.12

轉載自:文史知識


推薦閱讀:

養狗人都要懂的養狗知識
硬知識:跑步時腳掌如何著地?
購買紅珊瑚前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身上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可能是卵巢癌發出的信號!|婦科疾病知識百科 第34期
健康知識102 微生態知識2

TAG: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