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公里歐洲:東歐歷史,梁二解釋

作為一個旅行者,觀察、分析、解釋你所經歷過的地方,是一種思想上的鍛煉和享受。理解當地的歷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遊覽當地名勝,品嘗當地菜肴,接觸當地人,看他們吃什麼穿什麼,這種粗淺的了解是不夠的,就好像走入一家書店,將書名瀏覽一遍就以為了解了其中所有內容一樣。

人類的性格、慾望、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結構都是他們千百年來與環境互動的結果,而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通常會強到人類自己都無法深刻理解的地步,這致使每個族群的發展歷程天差地別。所以,不理解他們的歷史,你所走過的路只是泥土和柏油而已。

我們都希望從歷史中看到規律,希望作為現實的指導,但這樣對待歷史,其實過於功利了。歷史是理解人類自身和理解他人的一把鑰匙。

*

東歐是歐洲的一部分,和歐洲其他部分分享著一些共同的歷史傳承。但相比西歐、北歐和南歐,東歐卻帶著某些特殊的歷史痕迹。

首先,東歐地理:東歐當然是個人文概念,地理上就是俄羅斯以西,波羅的海以南,希臘以北,德國、奧地利以東的地方,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阿爾巴尼亞。

東歐有幾片山脈和幾片平原。捷克四面環山,中間形成一個盆地,捷克人在裡面很安全;波蘭平原、德國平原(普魯士)和俄羅斯平原基本上連在一起,所以波蘭人在歷史上一直很艱苦;喀爾巴阡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巴爾幹山脈使中間的匈牙利平原和東南邊的羅馬尼亞平原看起來很誘人,草原蠻族一般來了就不走了。東歐最重要的河流是多瑙河,發源於阿爾卑斯,流過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平原,最後注入黑海。和山脈一樣,多瑙河也是自然的屏障和邊界。大家都知道阿爾卑斯山將南北歐分開,山脈兩側的文化歷史很不相同,而東歐大地上的這些地理特徵也深深左右著歷史發展。

*

說完自然條件下面開始說上場人物。

最初,有一群叫做原始印歐人的蠻族聚集在中亞草原上,因為當地比較冷,人又比較多,草和奶都不夠吃,所以就南下找新的地盤。有一批跑到了希臘,成為了希臘人,他們從游牧民族變成農民,又變成了商人,後來又變成了哲學家、詩人、劇作家、運動員和傳道士。另一批跑到了義大利半島,和周圍的原居民打了幾仗竟然都贏了,在逐漸擴張的過程中成為了羅馬人,他們也從農民起家,成為戰士、將軍、參議員、皇帝和教皇。

後來羅馬從共和國變為帝國,將自己的疆域從羅馬城擴展到幾乎整個歐洲,直到萊茵河和多瑙河為止。而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的地區,是文明之外的蠻族。(公元後2世紀)

「文明」最終敵不過「野蠻」,羅馬帝國在三世紀分裂成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在五世紀滅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群蠻族王國。東羅馬帝國雖然又生存了1000年,但地盤逐步縮小,首都君士坦丁堡又時常遭受蠻族的威脅與進攻。這裡的關鍵詞是「蠻族王國」:歐洲這時進入中世紀(五世紀到十五世紀),包括東歐在內,各片土地上由當時的蠻族建立起一個個王國(Kingdom)。這些蠻族最後逐漸皈依基督教,按照歐洲的定義,進入文明世界。他們是現代東歐人的直接鼻祖。

區分這些蠻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檢查他們說的語言。我們可以將他們用語系和語族劃分開,屬於同一個語系的族群擁有共同的祖先:

(上圖是從網上偷來的歐洲語言地圖,其中粉紅色地區是日耳曼語族,綠色是斯拉夫語族,藍色是羅曼(拉丁)語族,灰色是烏拉爾語系,橙色黃色是阿爾泰語系。)

印歐語系

這些蠻族和希臘人、羅馬人有著共同的祖先,也是從東邊的草原而來,只不過來晚了。

1. 拉丁語:這是羅馬人說的語言,在帝國時期傳到高盧(現在的法國)、西班牙,後來發展出了法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值得一提的是羅馬尼亞語,也是拉丁語系的一員,這是羅馬帝國征服了達契亞(現今的羅馬尼亞)後,留守在當地的羅馬軍隊遺留下來的語言。

2. 凱爾特人:原本居住於中西歐地區,後來被日爾曼人趕到法國西部和不列顛群島上了。現在的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法國的一些地區還殘存著凱爾特語。但凱爾特人大多與日爾曼人和拉丁語族人通婚同化,並開始使用他們的語言,成為現在的法國人、英國人。

3. 日爾曼人:這是一大群從北歐殺入南歐的蠻族,他們是西羅馬帝國的主要劊子手。高盧、不列顛、西班牙、義大利、甚至北非都被他們一一佔領。北歐語言、英語、荷蘭語、德語都是日耳曼語的分支。在南歐雖然仍然使用拉丁語,但法國、西班牙、義大利都因通婚和同化而摻入不少日耳曼血液。(不知這麼說是否政治正確)

4. 斯拉夫人:斯拉夫語分成三塊,西斯拉夫語包括波蘭語、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東斯拉夫語:俄語、白俄羅斯語、烏克蘭語;南斯拉夫語:一堆前南斯拉夫地區使用的語言加上保加利亞語。他們也是從中亞而來,在中歐和東歐各地區生根,建立王國。但很多時候被其他蠻族統治,所以「斯拉夫」一詞和奴隸(Slave)同源。

這些印歐語的使用者由東向西一波一波進入歐洲,後來者逼著先到者向前跑。就算最後定居下來,他們之間仍然持續地相互爭鬥,一直到20世紀。漸漸地,每個族群都皈依了基督教,成為了西方世界的一員。

但到達歐洲的不僅只有印歐人。

烏拉爾語系

1. 匈牙利人自稱馬扎爾人。匈牙利語完全不同於印歐語,但同樣從東邊而來。這個游牧部落跨過喀爾巴阡山進入匈牙利平原,最後就不走了,成為了農民和基督徒。注意,匈牙利人和匈奴人沒有實際關係。

2. 芬蘭語也是烏拉爾語系的一員。

阿爾泰語系

1. 突厥人:歷史上中亞地區好多部落都說突厥語,他們比之前的蠻族更加兇悍,更完善了馬背上作戰的技術。雖然他們的主要活動地點在中亞,但東歐的早期歷史上時常有說突厥語的蠻族王國出現。其中一支一直打到小亞細亞,並成為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它滅亡了東羅馬帝國,征服了拜占庭以及整個巴爾幹地區,甚至打到維也納城下。奧斯曼帝國對東南歐的歷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2. 蒙古人:蒙古語也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人雖然看似遙遠,但也曾經征服過東歐,一直打到波蘭及匈牙利。不過他們的撤退也和征服一樣迅速,原因竟然是回家爭奪王位。

*

OK,族群、語言搞定了,下面說說中世紀政治

情況是這樣的:各蠻族找了地方扎了根,稱了王,成為現代國家和民族的雛形。他們同時也慢慢皈依了基督教。既然是基督徒,就屬於基督教大家庭的一員,要遵守基督教行為規範,最重要的是和羅馬教廷保持某種程度上的依從關係。

在這個基督教圈子裡,王權的繼承有很嚴謹的法律約束。因為歐洲國家數目眾多,利益糾葛巨大,所以各國政權往往需要聯合其他國家參與勢力爭鬥,而最經濟的方法就是王室通婚。經過幾個世紀之後,幾乎所有的歐洲王室都有了血緣關係。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德國人坐在英國王位上,法國國王有奧地利血統,而和俄羅斯沙皇是堂兄弟關係。有時甚至一人可以坐在幾個國家的王位上。

除了國王,還有皇帝。這個帝國是羅馬帝國名義上的延續,稱為神聖羅馬帝國,而其領土為一群王國、大公國、伯爵國、自由城市組成,主要佔據現在的德國、匈牙利、波蘭、義大利等地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是有限的,和大公、公爵等地方君主分享,但因為通婚等原因,皇帝通常也是其他國家的國王。

封建這個字眼其實並不能用來形容中國大部分歷史時期,因為中國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封建制度在歐洲是指國王或者皇帝和他手下的其他封建主分享很多權力,在很多情況下,國王無權干涉封建領地內的很多事務。這種分權的傳統也是後來王權漸漸削弱,而民權漸漸高漲的原因。

同樣,教皇也掌握著很大的權力,無論是宗教上的還是世俗的事務,這樣就更加削弱了國王的實際權力。

*

哦,還有一項很重要,宗教

基督教經過了幾次分裂,最重要的兩次是:公元1054年,天主教東正教正式分離,除了教義上很多不同點之外,羅馬天主教有一個核心教廷和教宗,而東正教各教會是平等的,沒有核心領袖。在16世紀宗教改革之後,新教也脫離天主教。

上面這張地圖中,藍色是天主教,紅色東正教,紫色新教。可以看出除了德國部分地區、瑞士、荷蘭、北歐和不列顛之外,歐洲大部分信天主教。東歐國家中,俄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為東正教地區,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卻是天主教地區。這是分割東歐的一條重要線索,很多人將這條線兩邊區分為不同文化圈。

還有,看那些點點的綠色,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和波斯尼亞的部分地區是伊斯蘭教在歐洲僅有的地盤。

*

知道嗎,每次我開始翻看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是雲里霧裡,看完第二天就忘的差不多了。原因很簡單,每個國家的歷史和其他地區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是歐洲這些國家,所有的族群、宗教、王室、戰爭都有著龐大的背景,你無法敘述一個國家的歷史而不重提整個歐洲的歷史。所以,當我們不了解整體歷史時,單個國家的歷史幾乎是無意義的。

談到波蘭,就要有德國和俄國的歷史做準備;談到捷克,就一定要知道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背景知識;羅馬尼亞的歷史和羅馬帝國、日耳曼殖民史又是纏繞在一起。

所以,我以上將這些關係簡化為人群、語言、政治、宗教,是為了勾勒一個大體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之下,每個地區和國家的描述就有了背景和依據。以下是對我們經歷過的國家做幾句簡單的描述。

*

西歐

查理大帝統一了日耳曼人的眾多王國,成立了神聖羅馬帝國,領土包括法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他死後領土一分為二,東邊的土地的國王后來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一頭銜。這個頭銜是由一群選舉人選出,我們熟悉的哈布斯堡家族,就時常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寶座,他們在歐洲的統治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奧地利

奧地利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9世紀初帝國解體,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了奧地利帝國,並在1867年和匈牙利王國合併成為奧匈帝國。

捷克

捷克原是莫拉維亞公國的一部分,是西斯拉夫族的分支。捷克的主體,波西米亞王國,在11世紀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首都布拉格還一度是帝國的首都。捷克在一戰之後和斯洛伐克組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並獨立。

波蘭

波蘭人也是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在11世紀組成波蘭王國。在16世紀和北邊的立陶宛合併,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在歷史上一直遭受東西兩方的夾攻,例如來自德國的條頓騎士團,作為北方十字軍一直是波蘭的死敵。在18世紀波蘭被普魯士、俄國、奧地利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重新獨立。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族和捷克族是近親,斯洛伐克也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作為捷克的「小弟」,斯洛伐克發展比較落後。直到1992年,兩國才正式「離婚」。

匈牙利

馬扎爾人到達匈牙利平原之後組成了匈牙利王國,之後一直是東歐的強國。先後遭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但佔領時間都不長。和奧地利組成的奧匈帝國在一戰前後解體,之後匈牙利獨立。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的北部山脈包圍著一個盆地叫做特蘭西瓦尼亞,一直是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匈牙利王室邀請了日耳曼人在此殖民,所以此地區一直有很強的德國傳統。羅馬尼亞西部摩爾達維亞和南部瓦拉奇亞原本都是公國,居住著說拉丁語族的羅馬尼亞人。他們於1877年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原居民是色雷斯人,古希臘人的老鄰居,後來此地區重複被不同的蠻族入侵,最後大部分居民都逐漸改說了斯拉夫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保加利亞近五個世紀,直到1878年才由俄土戰爭中獨立。

波羅的海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

還沒去過,以後連著俄羅斯一起去。

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阿爾巴尼亞

這些國家正在前面等著我們,所以還是等到我遊歷之後再說吧。(我的下一步是想整理整個希臘時代和土耳其歷史,所以巴爾幹半島會包在其中。)

*

現代

關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這裡就不提了,用一句話概括:歐洲在亂鬨哄中進入了現代。

而東歐各國,總體上落後於西歐,但在二十世紀也走向了共同的未來。

一戰之後,三個帝國解體:俄羅斯帝國發生布爾什維克革命,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失去大片領土並最終變為土耳其共和國。東歐各國脫離了這些帝國的束縛紛紛走向獨立和民主化,可惜20年代末的大蕭條使其中大多數放棄了民主制度轉向獨裁統治。

二戰開始,捷克、波蘭、立陶宛亡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投靠軸心國。戰爭對東歐的蹂躪比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殘酷的多。而戰爭的結束使所有這些國家變為蘇聯的衛星國,和世界的聯繫被鐵幕斬斷,從某種程度上說,二戰在東歐並沒有結束,而一直持續到80年代。

89年蘇東波,東歐各國脫離蘇聯,紛紛成為民主國家,加入北約,再加入歐盟。雖然各國的改革成果不同,富裕程度也不一樣,但作為一個集體,他們正在穩步地重新回歸歐洲。

從蠻族的森林草原到歐盟的大家族,一眨眼。

*

我們的歐洲之行從德國的法蘭克福開始,經歷了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現在我們剛進入保加利亞。

行走了五千公里,從阿爾卑斯山到捷克盆地,普魯士森林到波蘭平原,跨過喀爾巴阡山脈進入匈牙利大平原,再登上2000米的弗格拉什山,滑入多瑙河平原,最後來到黑海。東歐的山河在這裡凝聚為一點,而我們的學習和路途也在此做一個總結。

前面就是伊斯坦布爾,前面就是希臘,我有一本久違了的書,名叫:歷史

*

謝謝閱讀我的文章,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流浪家梁二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讚賞以支持我們的旅行。

推薦閱讀:

GTIA/SGTIA:北馬里衝突中的法軍戰鬥單元
移民西班牙才發現,這裡有很多世界第一
歐洲高血壓指南再評價(2009)的解讀
歐洲爆發難民潮 千錯萬錯都是奧巴馬的錯(圖)
歐洲海竿釣法

TAG:歷史 | 歐洲 | 東歐 | 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