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周瑜與諸葛亮之美

小弟今天亂侃一翻,純屬個人一點意見,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多多發表自己的見解。下面進入正題,為什麼要提起周瑜,因為與其說我喜歡看三國的故事,倒不如說我更喜歡看三國的周瑜,三國志中,周瑜的形象是完美的,這裡我也不想多提,主要想談談三國演義中性格複雜化了的周瑜。出身於官宦之家的周瑜容顏出眾,姿質風流,文武韜略,且精通曲藝。在烽火連延,戰事不斷的亂世之中更顯他出眾的才情。他自小就志趣高遠,重義輕財,廣交名流。後助孫策平定江東,既為謀士又為武將史不多見。更有孫郎、周郎分娶國色,大小二喬,傳為千古佳話。赤壁一役,更是名震天下。卻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撒手塵寰。正是這樣有如曇花一現般凄美的一生,千載之後讓人猶感潸然。如此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卻有一個一生都揮不去的死敵,有人認為是曹操,其實是諸葛亮。那麼我就試著比較一下二者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中,誰更完美。 一、出場 三國演義,人物眾多,但最主要的人物就一個(個人理解),他就是諸葛亮!作者對他傾注了強烈的愛和崇敬,把他作為「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對諸葛高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演染。且看文中開頭引出「劉備」半生戎馬,輾轉反側,雖得到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將相佐,仍無法實現心中的理想,而反面人物「曹操」,在亂世中如魚得水,「挾天子以令諸候」橫掃中原,呂布、袁紹、袁術、劉表等數雄均被其所滅。孫策借袁術三千之兵,帶領父輩時的一幫老臣,開始實現自己的夢想。「周瑜」出場,不但為孫策推舉了名士,還在其輔佐下,攻佔橫江,當利,攻秣陵,破笮融、薛禮,攻佔湖孰、江乘,攻曲阿,破劉繇,攻皖城,娶小喬,攻尋陽,破劉勛,攻江夏,後回師平豫章、定廬陵。至此江東平定。魏國勢力的強盛與吳國勢力的逐漸形成。寫到這隻有劉備一事無成,書中又似乎預示著一位驚天地,泣鬼神「高人」到來。為了迎接這位主角的出場,作者不惜筆墨做了大量的鋪墊,從敬愛的水鏡先生對劉備吹噓開始,到徐庶的強烈推薦,再到馬徽的推薦,最後劉備的「三顧茅廬」,影影綽綽地虛寫他非凡的才能,用氣氛來烘託人物形象。書中為了諸葛亮的出場,更是極力渲染環境氣氛,以加深人物性格的刻畫。尤其「三顧茅廬」一節,作者描寫前二次劉備去隆中都沒遇見,而卧虎崗靜謐秀麗的景色、蹤跡不定的「逸人隱士」、吟詩唱句的歌聲,以及劉備迫切求見的心情,達到情景交融,使氣氛更加神秘,引起人們渴望一見「高人」的真面目。且書中還有一段,曹操問程昱:「徐庶之才,比君何如?」程昱答道:「十位於昱」。而徐庶又對劉備說,我跟諸葛亮比起來,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作者真煞費苦心,看不出還有三國哪個人物出場用如此大費周折的做鋪墊描寫。 二、雄才 赤壁之戰的前夕,諸葛亮出使東吳,揭開了周瑜與諸葛亮對抗的序幕,也揭開了多種矛盾衝突的序幕。曹操進攻荊州,荊州蔡氏竟不戰自降,使曹操百萬大軍壓境,東吳內部「主戰派」和「主降派」之間,開始了激烈的鬥爭。在兩派各自陳述「戰」「降」的利弊中,孫權動搖於兩者之間,既害怕曹操強大的兵力,不敢應戰;又不願向曹操稱臣投降。書中孫權一再「沉吟不語」、「低頭不語」,以及數次反覆,說明孫權此時的心理,從這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孫權患得患失的性格。首先鬼才般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精彩之極,為與東吳聯盟做足了功課。而孫權還是無法拿出主張,關鍵的時候,周瑜的高談闊論讓孫權釋然。此時諸葛亮與周瑜各有壓力,劉備集團根本無力對抗曹操,隨時有被吃掉的危險,只有諸葛亮成功勸說孫權與曹操對抗,那麼劉備才可化險為夷,做收漁翁之利,即使孫權真的戰敗,劉備也可趁曹操對付孫權殘餘勢力的時候,得以喘息,另覓良策或另尋他方安身。而孫權的處境就不怎麼樣了,在曹操軍隊如此強大的攻勢下,要想取勝,幾乎不可能,對東吳謀士們來說,更是天方夜譚。周瑜正是這種環境下,決心與曹操對抗!不但以寡敵眾,另有劉備與其說是相助,不如說是只豺狼,坐山觀虎鬥。先來看赤壁之戰中看公瑾之雄才。提出全面的四點戰前分析:⒈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如此一來,就為東吳抗曹提供了道理上的原因。⒉東吳「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他實際上應該想說明東吳有一班善於水戰的將士,這為東吳抗曹提供了有利的主觀條件。⒊曹操「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此時,曹操後方還有馬超、韓遂蠢蠢欲動,這是東吳抗曹有利的客觀條件。⒋曹操「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這是周瑜最終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的條件。以上四個條件,足以使以張昭為首的保守派無話可說,最重要的是使孫權決心抗曹。其次對用計與用人十份講究,舉例大膽用黃蓋的詐降和火攻,因為黃蓋這位在東吳聲望如此之高的武將有什麼閃失,周瑜可是擔當不起的,其次詐降之計是火攻之計的必要條件,也能使曹操對東吳的警惕性降低,但是若稍有差池,就可能使江東落入曹操之手。其實詐降之計的可行性還是比較高的。雖然黃蓋是效力了江東三代的老臣,但是曹操認為東吳已經危在旦夕,有大將投降是一件小事,就如張郃、文聘一樣。 即使曹操懷疑黃蓋,也不是問題,曹操人為一個老將能幹些什麼呢?結果,雖然此時自負的曹操對黃蓋投降抱著一種非常懷疑的態度,但是卻並沒有阻止。火攻之計是一條非常巧妙的計策,足以使曹軍全軍覆沒。龐統的連環記,使得曹操大船燃燒時不能自救,這裡我不多說了,而諸葛亮的決定性作用是「借東風!」這種本事只有神仙才會使用的,周瑜理應服的無話可說。這裡我說一些地理知識:赤壁之戰發生在冬天和春天之間,此時高壓帶在亞歐大陸中心,低壓帶在澳大利亞。因為風是由高壓吹向低壓的,所以赤壁在此時理論上應該偶吹東南風。諸葛亮隱居在襄陽城二十里外的隆中,長年在靠長江邊上的南陽耕種,因此對長江一帶的天氣理應十分熟悉,裝神弄鬼的擺個七星壇,看似要「借東風」,實為擺脫周瑜的控制。大戰開始,在水上,周瑜先帶領水軍解決主要問題,再在陸路解決殘餘問題。安排呂蒙、甘寧、凌統等率輕兵,斷曹操的後路,順便攻打南郡。而諸葛亮呢,竟然按排趙雲、張飛搶奪戰利品,還錯使關羽放走了曹操。 三、風度 諸葛亮「草船借箭」,在曹軍萬箭齊發中,與驚慌失措的魯肅把盞對飲,輕搖羽扇談笑間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不失儒士之風範。至於周瑜,就談談蔣幹事件吧,從常規講,首先,我看出了對方的的意圖——是想來統戰我的。其次,我根本沒打算吃他那一套。這時,只想表達自己對孫氏忠心的最簡單的辦法是:不見蔣干便可。但周瑜不僅見了蔣干,還對蔣干忽冷忽熱地「折騰」了一番。先是一見面就來了個下馬威,來個冷處理:「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然後又親親熱熱隆隆重重的檢閱部隊,大擺筵席。周瑜把這件事做的這麼「誇張」,顯然是自己做廣告。他知道蔣干是個辯士,整天到處賣嘴皮子,當然可以把他當成傳聲筒。那是沒有電視台報紙,主要靠蔣干這類人傳播消息。所以,實際上周瑜對蔣干很熱情,很真誠,很給面子。而且先冷後熱,最後蔣干對周瑜的印象非常之好,發自內心地覺得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想周瑜能讓程普那種工於心計的老軍人「不覺自醉,」征服一個蔣干這樣的少年書生還不是舉手之勞?周瑜對蔣乾沒有好話奉承,沒有小利拉攏,甚至尖銳的諷刺:「大丈夫處世,遇知已之主,外托君臣之義......」而蔣干卻對他敬服有加,可見周瑜手段之高妙。蔣干不但幫周瑜除去了曹營中善於水戰的蔡瑁張允之流,還將廣告首先做到曹操陣營里,「周瑜雅量高致」,但更重要是把「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這幾句話傳到孫權耳朵里。孫權這個人疑心很重,如果直接了當地對蔣干說:「少來這套!周瑜我忠心不二。趕快從我眼前消失」的話,孫權聽說後,反而會生疑心人。但要是「周瑜這小子對孫家可是鐵了心了」這種話是從中原的在野書生階層中傳來的,孫權更容易相信一些。從這些聯想中,我們可以進一層領會到周瑜處在什麼環境中,承受是什麼壓力?說了這麼多,好象把周瑜想得很陰險。但周瑜身處那樣的風口浪尖上,功高震主,木秀風摧,也是不得已而為。而這段記述很能體現出周瑜的性格,也就是他與一般政治人物不同的地方:雖然他也象別的政治家一樣「玩心眼」,但他玩得高雅,有美感,放射著無窮的人格魅力。他似乎將手腕和魅力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蔣干被他徹底征服。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我認為在於他舉重若輕的性格和大局為重高瞻遠矚的品格,使他巧妙地處理人際關係,卻不為人際關係所左右,得以自由無拘地揮灑著自己的才華。而這種自由無拘才華橫溢的作風,更是有著無比的魅力! 三、謀略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謀處處想在周瑜的前面。事實上,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在當時的環境下,顯得有些蒼白無力,簡單說幾句,取荊州,劉表佔據荊州多年,如果寄人籬下的劉備反叛,虎視荊州東吳必借這個機會,舉兵討伐劉備。「隆中對」說到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實力強盛,暫時不可一爭!其實你不與曹操爭鋒,可曹操也不會坐守北方,隨時準備南下,眼前形勢也十分危險。孔明先生並沒有再交待如何應對。而曹操也的確南下了,打的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逼得劉備與孫權聯手,如果不是周瑜早逝,天下大勢猶為可分。在孫權沒有阻止的情況下,連哄帶騙得到的益州。劉備分兵進取益州,而孫權為了孫劉聯盟,未出兵襲荊州,如果不是種種意外與巧合,就成就不了蜀漢皇帝劉備!而在上述問題沒有解開之前,諸葛亮就直接與劉備談北伐,有點笑談天下的意思。對比我們再看周瑜的「二分天下」,和曹操南北對立!這是周瑜為東吳策劃的戰略思想!不管是隆中對也好,南北對立也好!這兩個戰略思想,都第一時間瞄向了荊州!可以說,早在曹操南下之前,劉表未死的時候!東吳就已經盯上了荊州,周瑜擒鄧龍二討江夏,破黃祖等等勝利,說明了劉表已不是孫權的對手,東吳佔據荊州,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卻出現了曹操南下,導致形勢發生突發性的變化。時局關鍵問題演變成聯手抗曹,接下來赤壁大戰,周瑜的策劃,烏林的火攻,追擊曹操,攻佔南郡,這一切都標誌著,戰略和歷史,都順著周瑜謀劃的有利方向發展,然而,卻出現了一個意外的變故,那就是劉備對荊州也是非常? 所以,周瑜又謀劃軟禁劉備,並在名義和實力上控制駕御劉備軍隊。而周瑜手中的南郡和夷陵,完全為東吳打開了入蜀的門戶,吳軍可以不用經過西川險要的地形,直接走水路,逆而上,直插白帝城入西川內部,以東吳強盛軍力和人才的優勢,有能力打垮劉璋和其善變的屬下。相比之下,周瑜的謀略更實際一些。只是造化弄人,隨著事態的發展,周瑜未完成南北對立的宏圖霸業,卻成了諸葛亮三分天下最有力的執行者。 四、器量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小氣」主要貫穿在圍繞赤壁之戰,以及戰後的「借荊州」、「取荊州」所展開的諸多情節之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周郎的小氣,主要表現在他與諸葛亮兩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中。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穩重、大度,作者處處刻畫出周瑜的急躁、「小氣」用以反襯,也正是周瑜的「小氣」終結了他在三國舞台上表演的時間。其實,三國演義中因為諸葛亮的形象,犧牲其他人物形象的例子很多。例如,司馬懿與諸葛亮一樣辦事十分謹慎。為了區別兩人身上都具有的「謹慎」的品質,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一段情節,就以司馬懿謹小慎微、猶豫不決的「謹慎」,襯托出諸葛亮的出乎常人的膽略和智謀前提下的謹慎。周瑜對而諸葛亮的映襯與曹操、司馬懿的映襯又有所不同。因為周瑜不是像曹操、司馬懿那樣的敵對人物,而是同一陣營中的盟友,所以這種映襯是一種反襯,主要是以周瑜的「小氣」反襯出諸葛亮的「大器」。可是在赤壁之戰中,只要我們略加思考,就會發現問題,如果刪去描寫周瑜小氣的情節,那麼在整個赤壁大戰的籌劃、指揮的功績中,留給諸葛亮的又所剩幾何呢?相反,卻會發現周瑜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戰前,面對曹操的幾十萬大軍,東吳君臣一片混亂,當周瑜自鄱陽湖回柴桑時,先是張昭、顧雍等一幫文臣來訪,欲讓周瑜勸孫權降操,又有程普、黃蓋等一夥武將來訪,欲讓周瑜說服孫權抗曹,接著諸葛謹、呂范等一班文臣來陳述投降的理由,又有呂蒙、甘寧等一班人更是當著周瑜之面爭議不休。而周瑜的從容不迫,甚至能壓住內心的火氣去接待各種人物,其間所表現出的耐性、沉勁、氣度與容人之量是何等的寬宏、博大。如此雅量,又豈能說是意氣用事、為人「小氣」!在赤壁大戰的組織、指揮過程中,周瑜從與黃蓋共同謀劃設計到指使闞澤獻書、龐統授計,直至三江口縱火,環環相扣,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無不顯出大將的風度,又豈是「小氣」者所能及!在周瑜陸續送走了來訪的文臣武將後,晚上又接待了魯肅和諸葛亮,而諸葛亮為了激怒周瑜,有意與主戰的魯肅發生爭吵,說了許多其實是挖苦周瑜的言辭,並說出曹操欲得「二喬」的一段話,引得周瑜大怒,終於激起了抗曹的豪氣。這一情節,無論是羅貫中的寫作用意,還是一般讀者的理解,大約都是周瑜心胸狹隘———小氣,被諸葛亮用計所激。但是,我們如果細細品味,就會產生另一種看法:周瑜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戰」或「降」無疑早已胸有成竹,只是深知自己的文臣武將見解遠不如諸葛亮,故迫切想獲知諸葛亮的見解與計劃。為了達到目的,周瑜又一次耐住性子,用「沉」引出諸葛亮的挖苦、智激之辭,終於從中受到教益。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於此並非「諸葛亮智激周瑜」,而是周瑜在智激諸葛亮!呵呵。且看書中還有一段,描寫程普因瑜爵居其上,十分不高興,後見周瑜指揮有力,法度嚴明,遂拜服謝罪,而周瑜也非常謙虛的遜謝,足見瑜之器量。 五、交友 看一個人怎麼樣,可以看他結交什麼樣的人,怎樣與別人結交。周瑜的朋友可以分三類。一是君主。孫策自不必提,患難與共之友!孫權和周瑜的關係,也是半如兄弟,半如君臣。孫權不過是將軍,周瑜卻「先執臣節」,過去常有人據此立論,說周瑜在孫權面前不受重用,受猜忌,所以周瑜不得不謹小慎微。其實,一個不受重用的人能領大軍在外,敗曹操、走曹仁、守荊州、制劉備嗎? 周瑜「先執臣節」,一來,是起表率作用。周瑜和張昭的行為很有影響力,周瑜執臣節,則眾臣增長了對孫權的擁護。二來,周瑜執臣節,很可能因為孫權對周瑜太言聽計從,賞賜過於豐厚(從蔣干過江一段可知),周瑜這麼做,也是免得大夥說閑話。能和君主做朋友,表明周瑜具有一個「好朋友」的品質,君主在他們面前不覺傾倒,忘了自己是君主,而沉漬在友情的快樂中! 二是名士。周瑜身為戰將,朋友卻多是魯肅、諸葛瑾、步騭這樣的名士。想來曲誤而顧的周郎,和名士結交太自然不過。因些人家將他也歸到名士一類。他死了多年,名士們還在為他的兒子說話。朝代改換了,名士們仍然對他讚許有加。陸機的美譽,陳亮的厚評,蘇軾的千古絕唱,都說明周瑜與名士的天然「血緣」。 三是武將。周瑜曾與呂蒙同舉甘寧,想來三人是好朋友。周瑜更是與舊臣老將結下深厚友誼,從黃蓋到程普......分析起來,吳軍中,可能是少年等契而聚,老將因舊為友。呂蒙、甘寧行伍出身,為何能為士家子弟的周瑜成為朋友呢?所以他們肯定是有共同點的,呂蒙足智多謀,自然得到周瑜的賞識。甘寧是巴人,性子急而直,甘寧的「不管不顧」,也投了周瑜的「性度揮廓」。而程普對周瑜,由不服到敬愛,「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更是在交友這個事情上,一個處在頂鋒的佳話。碰上周瑜這樣的朋友,是東吳的幸運,是東吳的浪漫。而諸葛亮待人就顯得有距離和孤傲了,劉備與孔明之間,除君臣關係外,私下裡更像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而孔明在對隆中的四個密友,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與徐元直的關係又如何呢?書中描寫諸葛亮對這幾個人說,以你們的才智將來可官至剌史、郡守。眾人反問以你的才智將來前途如何,他卻笑而不答,足見其高傲的個性。在與武將的關係上,則是處處以才氣懾人,使所有的武將都拜服於麾下,根本談不上朋友了,例如書中有一段描寫孔明三出祁山伐魏,魏將張合勇猛,諸葛亮問蜀軍中誰可抵擋,魏延低頭不語,王平請命,諸葛亮說:平縱然智勇,只可當一頭,豈可分身兩處?須再得一將同去為妙。怎奈軍中再無舍死當先之人!」張翼請命。寫到這我們分析一下,其實蜀軍中只有魏延和姜維尚可與張合一戰,張翼是什麼水平?怎可抵擋司馬懿和張合等魏將的猛攻?此戰王平、張翼幾近戰死,諸葛亮為了面子可以不用魏延,但怎可因為姜維是其關門弟子,也放著不用讓其他蜀將冒如此風險?魏延更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知道諸葛亮是否聽過。在這樣的情形下,又何談朋友知已?蜀將們恐怕就只剩下崇拜了。 六、結局 周瑜與諸葛亮同樣用死詮釋了做臣子的忠義,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進兵荊州。對於周瑜攻取南郡,在這次為時一年有餘的「江陵會戰」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不亞於赤壁之戰。曹操雖敗,但在戰鬥力上仍保有絕對優勢,曹操命曹仁、徐晃守江陵,另有樂進駐襄陽,滿寵、文聘、李通等各駐在襄陽與江陵之間。面對敵軍的大包圍,周瑜的戰略構想是:先取夷陵,駐兵江北。此舉不但失江陵失犄角之援,也開通了吳軍進蜀的通道,大大降低曹操對益州的影響力,並趁勢使吳軍勢力擴展到江北。而後,逐步消滅荊州曹兵的有生力量,並積極與劉備配合,切斷江陵與襄陽的聯繫,孤立了江陵城,最後將長江以荊州地區的曹兵全部驅到襄陽。正是這此期間,一次「剋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督戰,被流矢中右脅,身負重傷,卧床不起。而曹仁趁機「勒兵就陳」。周瑜則不顧醫囑,強力自起,策劃方案,激勵將士,戰敗曹仁」這是勝利之前的緊張戲劇性場面,也詮釋了周瑜的「雄烈」性格,不過周瑜的傷勢也成為他人生盡頭的開始,由於急於奪取被劉備、諸葛亮「借」的荊州,屢屢中計,最後撒手人間。而周瑜死後的東吳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赤壁大戰前還是一個即將面臨滅亡的東吳,而赤壁大戰後,在周瑜經營下,留下的是魯肅、張昭、呂蒙、甘寧等一班人才,留下尚待索取的荊州,留下通往西川巴蜀之路,留給天下一個未知的變數,最後也正是周瑜的器量在其死後不計前嫌推舉魯肅任其職,用以緩和與劉備集團逐漸疆化的關係。順便談談諸葛亮鞠躬盡瘁最後的表演,也就是第六次北伐,首先北原和陽遂之戰的失利!諸葛亮竟也顯得「黔驢技窮」了,也開始力求穩妥的戰略,和魏國打起了持久戰,讓曹睿有力量與東吳開戰。試想如果諸葛亮有能力作到拖住曹魏主力,或者積極採取攻勢,那東吳就有文章了,至少可以形成夾擊態勢。而諸葛亮死後,留下的是一個衰落的蜀國,人才調零,士氣低落......最後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器量,臨終前處理關係不當(喚眾多蜀將、文官安排後事,唯獨沒有叮囑或託付魏延)最終導致了魏延所謂的「反叛」。 胡亂寫了許多,其實周瑜與諸葛亮還有許多對比可以寫,例如曲藝(民間有歌謠說:「曲有誤、周郎顧」的周瑜用琴所彈的「長河吟」以及諸葛亮空城計中的「十面埋伏」)、妻子(國色天香的小喬、文武雙全的黃月英)。怕寫的太長,朋友們看不下去拙文,呵呵。最後做一個總結,三國演義給諸葛武侯披了上「神」一樣的外衣,讓我們感覺遙不可及,讓我們頂禮膜拜,而周瑜卻有血有肉,真摯瀟洒,比起諸葛亮遙不可及的美,似乎更能打動人心。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十大奇書:諸葛亮、袁天罡、劉伯溫看,看懂了就不得了
袁天罡諸葛亮綜合稱骨算命法(二)
芒果TV迎戰腰部綜藝,《三寶大戰諸葛亮》如何克服短壽基因?
字理行間-說孔:為什麼諸葛亮叫孔明?
諸葛亮一生做得最荒唐的一件事

TAG:諸葛亮 | 周瑜 | 葛亮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