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從「有意思」到「有意味」
詩意盎然報春來。2017年春節期間,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紅遍大江南北。這檔被譽為詩詞界「饕餮盛宴」的節目宛如一股清流,讓看膩了歌手選秀、明星綜藝等娛樂節目的觀眾們耳目一新。「冷」知識在「熱」背景中復活,深刻啟示著我們:在這個喧囂浮躁的年代,我們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這檔節目火爆異常,讓人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實際上,老百姓對於古典詩詞的喜愛,是一以貫之的,但需要用恰當的方式來進一步激活。詩詞大會正是因為暗合了社會中本就潛藏著的了解傳統文化的需求,將電視節目模式和詩詞文化傳播相結合,才成為了所謂的「熒屏清流」。
從「關關雎鳩」的詩經泛起點點輕波漣漪,到「落月搖情滿江樹」「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詩詞驚艷、百花齊放,再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遷客騷情,中華詩詞文化綿延千年卻始終熠熠生輝。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得以逐步修復,出現詩詞熱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可以說,古典詩詞的「熱」,源於文化傳統固有的「美」。
但也有人可能會疑惑:日常生活中我們已不使用文言文了,為什麼還需要古典詩詞?特別是在當前娛樂化和商業文化流行的語境下,應如何透過古詩詞熱的現象看待其本質,該怎樣傳承古詩詞,讓它富有當代性和生命力?這儼然已成為繞不開、躲不過的話題。
必須指出,對待古詩詞的功效,不能直接採取實用主義的、功利化的態度;倡導古詩詞的閱讀、朗誦,更不是簡單粗暴的「崇古」「復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和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古典詩詞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讚。守望「詩心」,守的是「詩」也是「心」,更是民族的「根」和「魂」,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自信源泉。
當鋼筋混凝土的厚重感逼迫著我們加快腳步奔跑,當《我是歌手》等綜藝節目佔據著屏幕太多的空間,我們更需要古典詩詞的熏陶,需要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古典詩詞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貴的文字,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對生命焦慮、不安、瑣碎,讓我們能看到「詩和遠方」。儘管時空相隔,但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是貼近當下的。傾聽古人的聲音,觸及前輩的思想,感悟聖哲的意境,這正是詩詞大會所傳遞的正能量。
但優秀的精神文化仍需要良好的傳承載體。《大學》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的「年輕化」與文化發展的新社會環境、新創製模式緊密相關。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證明了「曲高」的古詩詞也能引來大眾的「應和」,關鍵是能否找到符合大眾文化追求、生活節奏和欣賞偏好的方式,順應傳統文化的傳播規律,創新傳播形式。
因此,守望「詩心」,亦需做好傳承與展望。傳統詩詞穿越時代而仍有浸潤心靈、啟迪人心的力量,不僅意味著需要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更好對接,更意味著傳播方式需要隨著時代變遷而推陳出新,創造性地使之轉為現代型,從而實現傳統文化從「有意思」到「有意味」的文化認同升級。
推薦閱讀:
※論「舊體新詩」與我對中華傳統詩詞現代大眾化時代化的探索(新改稿)
※華人社會傳統習俗 辦三件事送舊迎新
※傳統武術五步拳(圖)
※聽傳承人述說,傳統傢具為什麼不上漆?
※雪地情緣的【傳統武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