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話課|MIT爸、清華媽:在新加坡如何規劃孩子的成長之路?
揚揚,清華大學碩士,目前在Sonoco Trident Asia 任職 Print Production Manager, 負責整個亞洲寶潔公司護髮產品的包裝設計與印刷,還有日本Hill"s的包裝設計印刷。
我本科是清華零零級外語系學生,讀了兩年外語系之後轉繫到新聞傳播學院,2006年碩士畢業。我畢業後與先生結婚然後定居美國,因為我先生是美籍華人,所以當時主要是遷就他的工作。我們在波士頓住了一年多以後因為他的工作原因又搬去瑞士。在瑞士待了一年多之後,因為他要就讀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這個學校的本部在法國,但是當時我們都很想念亞洲,正好新加坡有分校。我先生畢業後我們就留在了新加坡,孩子在這邊出生長大,我也在這裡有了自己的事業。
今天我主要講新加坡的幼兒教育問題以及我是怎樣選擇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借鑒。
我對新加坡教育體制的理解和選擇
我先從新加坡的教育體制開始講。新加坡屬於比較傳統的亞洲式精英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初高中一直到大學,教學體制和中國很像,雖然教學壓力比中國要輕,但是培養的人才水平很高。所以,我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講一下我對新加坡教育體制的理解和選擇。
我本人是在國內一路成長起來的。從幼兒園開始,我父母親就送我去了當地最好的幼兒園,然後小學初中都很努力,後來考進清華。而我先生則有所不同,他父母親是清華畢業,做核物理研究的,他出生後父母親就去了美國,所以他從一出生就被扔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是在院子里野著玩,一直玩到小學三年級。小學三年級之前因為家裡沒有給予太多的照顧,他只是班裡的中等生。
三年級以後,他跟著父母親去了美國。到美國之後,因為中國的小學基礎教育比較紮實,而美國同齡的小學生學得還比較淺,所以他一下子就成了非常優秀的學生。之後一路順暢,成為了佛羅里達州的數學先生,奧林匹克等方面也獲得了很多獎項。一路考入MIT,獲得雙學位,直到研究生畢業。
所以我倆不同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對我們各自的人生起到了不同的影響。這種影響讓我們從很早之前就在思考:孩子到底該怎麼去成長?是走一條亞洲式的路,像我一樣從小刻苦一路奮鬥?還是像他一樣,走一些捷徑?或者說西方的教育體制更好?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依然在探討、思考,我心裡還有很多矛盾沒有解決,但是通過這些思考,我有了一些頓悟,這也是我想和大家來分享的。
在新加坡我們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中西方文化的結合點。新加坡的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是我們倆都認可的,但是到了初中以後,就偏向於所謂的亞洲式精英教育了,坦白講就是死記硬背的部分佔比較大。所以,經過很多的討論與觀察身邊朋友孩子的情況之後,我們目前給孩子制定出來的成長計劃是這樣的:我們希望她們的基礎教育(幼兒園和小學)接受亞洲式的精英教育,在新加坡的本地小學裡學習。然後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在她們小四、小五或者小五、小六的時候,再轉去國際學校。
初中階段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是讓孩子的思維方式沿著亞洲的精英式教育繼續往前發展,還是在這時候給孩子一個機會去融合中西方?客觀講,現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最好的高等教育還是在美國,所以我們選擇在中學階段、在比較高的層次的時候,讓他們提前為美國的高級教育做好準備。這種規劃直接影響我們對學校的選擇。
孩子們的幼兒園教育選擇與體會
我先講講我的孩子們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如何選擇。我的兩個孩子只相差14個月,老大剛上小一,老二還在大班。
我曾經讓我家老大上過一年的German school,是德國體系。選這個學校是有原因的。German school包括兩個section:一個是German school,老師和孩子們是講德語的;第二個section是UMP section,是英聯盟國家,老師和孩子們是講英文的。
為什麼讓老大去了一年多的國際學校?因為老大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正在猶豫,是讓孩子從小一就上傳統學校還是從小一開始就上國際學校?那時我沒有想透徹,我想給孩子兩種嘗試,現在老大覺得很幸運因為她去上了國際學校。在送老大去German school時候,有很多原因,一是我想做一個嘗試,我們選的是German section,既然她的中文和英文都沒有問題,我們想看看在一個小小的德語環境下,老大能不能學會德語。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受老大最好的朋友影響,她們家也選了這所學校。
去了一年的時候,我感觸很多。國際學校很不一樣,老師的教育方式、學校設施和整體感覺,跟新加坡的本地幼兒園很不一樣。新家坡的本地幼兒園多少和國內的幼兒園類似,但是在German school是德國人或者英國還有其他國家聯盟的老師,而且他們會把幼兒園和初中放在一起。這是一個很微妙的組合。
我曾經非常奇怪,就問為什麼不是把小學和幼兒園放在一起?幼兒園的老師這樣回答我:初中生處在青春期,很叛逆,不懂得怎樣去體恤家長,正好讓他們看看,他們是怎麼長大、家長是怎樣照顧他們的。而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講,如果和小學生在一起,容易被小學生欺負。因為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年齡很近,容易產生衝突。但是他們跟初中的哥哥姐姐在一起就不會產生任何衝突,哥哥姐姐們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幼兒園的小朋友有良好的嚮導作用。
從這一點開始,我對國際學校有了很好的印象。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是本地的學校里沒有考慮到的。而且學校里的很多課程,我在新加坡亞洲的體系里是沒有體會到的。比如音樂課,他們的老師音樂水平很高,可以拿起任何一種樂器去演奏。他們的腦海里記著幾十首幾百首歌曲,並且能用任何一種樂器彈出來,帶著他們的小朋友又唱又跳,我覺得那是一種音樂熏陶。總之我家老大在這裡的一年半中,雖然她語言不是很通,但是她很享受,同時作為家長我也很享受。
但是我只送了我家老大去這個學校,老二並沒有送,而且老大也只送了一年,主要是因為時間和精力方面的原因,同時也是因為後來我對她們成長計劃的改變。時間方面我有了更多顧忌,因為所有的國際學校,孩子們在上小學之前只有三個小時待在學校。這三個小時,我只能在他們學校的圖書館待著,或者出去買點東西,三個小時之後再接她回家,基本上我一天的時間都耗進去了。
所以當我有了老二之後,很難拿出這麼多的時間。雖然兩孩子只相差14個月,但是她們有不同的需求,我很難同時滿足。加上我們已經想好了孩子的成長方向,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只讓老大上了一年國際學校的原因。
當然為什麼停止上國際學校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我想看看她是否可以自己學會德語。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能聽明白老師的所有指令,但是說會有困難。雖然我老公會德語,但是他的英文和中文更好。在家裡我們沒有時間陪她練德語。我們以後也沒有打算讓她在講德語的教育體系中繼續學習,所以只要她斷了這個國際學校,她的德語也會荒廢掉。
相反,我們是一定希望孩子把中文學好的。因為她們是華人,而且在國外的時間越長越會發現,由於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強大,在美國,在新加坡,某種程度上你的中文水平標榜著你的教育水平。所以權衡利弊之後,加上我確實也沒時間,在我老二兩歲左右的時候我去學了設計,我很想去工作,綜合各方面原因,就沒有再送她們去國際學校。
雖然只送了一年多的國際學校,但是我很喜歡國際學校,我也很期待等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再去,我對國際學校還是很有信心的。
聊一聊新加坡本地學校
老大上了一年的German school以後就去了本地的學校。本地學校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就是對於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做一個比較長遠的規劃。你是希望孩子在語言上有優勢,然後走亞洲式的精英教育?還是選擇一個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走國際化教育?先把你的路線定下來,再進行學校的選擇。所以在經過各種嘗試之後,我們還是希望走我老公那樣的成長方式——先打好基礎,再去一個比較寬鬆、自由的環境成長。
所謂公立、私立,在教育方式和水平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私立的價格要稍微貴一點兒。貴在哪兒呢?主要是教育設施,包括環境和師資,都會比公立學校稍微好一點。但我並沒有覺得公立不好,而且我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在公立學校一樣生長得非常好。公立的優勢在於如果你的孩子是新加坡公民,政府會給予比較大的學費減免,但是我們只是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並不享受這樣的福利,而我本人看重的是環境。所以我從一開始就讓她們去私立的本地學校,私立的本地學校可選性比公立的更多,新加坡人辦的,大陸中國人辦的,台灣人辦的這幾種都可以選。
最後我們選擇的是台灣人辦的學校,主要是看中了學校的環境。新加坡很熱,大多數學校在很大的房子里,前後密閉,到處是空調設備。而我選擇的學校一定要前後通風,要有足夠大的活動空間,有足夠的陽光。這些東西是我考量範圍內最靠前的,而不是這個學校教什麼。
所以在Hana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把她們倆一起送進了一個台灣人辦的幼兒園。這個幼兒園有前後院,有釘出來的木板可以玩,木板外面是草坪,每個房間都是平房。孩子們不用上樓梯,教室出來就是戶外。除了中午睡覺平時都不開空調,其他時間就是風扇和開窗。這是我最滿意的地方。同時非常幸運的是,這個台灣人的學校非常重視華文的培養,而且年級越高,老師的中文水平就越高,並且老師全部來自中國大陸。
另外還有一點,如果要選擇亞洲式的精英教育也就是我們現在讓孩子上的新加坡本地小學,那麼幼兒園就不要讀國際學校,這是因為國際學校沒有系統的華文學習,雖然華人家庭聽說沒有問題,但是讀寫方面,如果在小學之前完全沒有系統學習,一上小學壓力會特別特別大。所以我們必須為孩子幼小銜接作好準備,既然小學要上本地學習,那麼至少從中班開始就要去本地幼兒園就讀。
本地小學的幼兒園,在大班階段就有了比較大的學習壓力。我喜歡變通的去思考問題,我不喜歡亞洲式的高壓教育,但我必須讓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讓她們知道學習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下功夫的,這一點很重要。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以那種傻玩兒的愉快教育方式去上小學。
所以孩子在本地幼兒園大班,最後一年開始學習拼音,漢語拼音要求全部會認,也教了簡單的筆畫,雖然在這個階段孩子年齡小,學習有些吃力,可是我覺得為她能快速適應小學是做了一定準備的。
我的老大今年1月4號上小學開始到現在一切都很好,她的聽說讀寫跟著學校的進程完全沒有問題。當然她在聽讀方面是有優勢的,因為我們在家裡完全講中文。
中文和英文齊頭並進的方式,是新加坡最大的特色。從幼兒園開始一個班十幾個孩子兩個老師,一個英文老師帶班,當然華文老師的作用也很重要。基本上在新加坡的本地體系里成長起來的孩子,中文英文水平都可以達到母語水平。
當然也有很多評論,比如新加坡的英文也不是很好,中文也不是很好,兩個方面都只是半桶水。說句實話,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能夠達到中英文溝通無障礙,我覺得已經很好了。不是說學中文就要學得像中國小學那麼好,學英文就得像美國小學那麼好,那是不太現實的。我覺得有一條路把中西方結合起來先走著,這就是新加坡教育成功的地方。
而且新加坡的中文教育,雖然沒有中國那麼好,但也是從漢語拼音和筆畫學起,他們的課本和我們小時候的差不多。但是數學是和英文教育放在一起,數學老師和英文老師是一個老師。
到目前為止,總體上我對新加坡的本地教育體系是比較滿意的。前面我也講過了我們想得比較長遠,所以和新加坡一些大孩子的家長也有一些探討,覺得小學的基礎打得都不錯。但同時這種學習比較好的孩子,後面他們的路就越走越窄,走上精英教育的道路後,他們的孩子變得不愛笑了,不喜歡戶外活動只愛看電腦了。這也是我們希望孩子打好基礎之後初中再去上國際學校的原因,哪怕她們初中能進精英班,我也會讓她們去國際學校。我覺得一個人的成就不在於得多麼高的分數,或者在奧數等方面多麼優秀,而是將來他們工作以後才真正體現出來的。
以上就是我對新加坡教育體制的認識以及我們家對孩子要成長路徑的一些考慮和分享。
新加坡教育Q&A
Q:新加坡的教育,有哪些方面是你最認可,最打動你的,又有哪些是你不太認可的?
A:我覺得我最認可的是這裡的中文教育,很符合中國傳統體系的教育方式。從漢語拼音到偏旁部首再到教成語、組詞造句,一步一步基礎打得很紮實。另外新加坡的數學教育在全世界都是很有名的。數學教育走的是英美體系,結合英文教學在一起,我的孩子現在用的數學課本和我小時候用的完全不一樣。總之課程安排和教學體系方面我都很滿意。我不認可的一個地方是,這裡的孩子們英文讀寫都沒有問題,但是英文和中文在說的方面是有新加坡式的口音的。
另外還有一點是新加坡的入學體制。新加坡也是劃區,以小學為中心,一千米之內的可以優先入學,同時在這個範圍內又是公民的孩子優先。其實我們家門口就有一個很好的學校,但是因為我們不是公民,我只是永久居民,相當於綠卡,這個學校就沒進去,只好去公交車三站之外的另一所學校。
從教學質量來講,這些學校並沒有太大差別,主要就是不方便。而且新加坡有一個傳統,就是你的祖輩有人在一所學校就讀,那你就有優先權在這所學校就讀。這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小學會變成家族club,同樣身份的人在同一所學校,區域化很明顯。包括李顯龍現在也認為,這一點是新加坡教育體系需要改革的地方。
關於小學的半天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新加坡的幼兒園是從早7點開到晚7點,周六也會開放半天,這就給了父母很大的空間。但是小學就只有早半天,這樣如果家裡沒有人幫忙就很受限。當然也有輔助學校,老師會帶著做功課。
Q:新加坡的幼兒園體育鍛煉情況怎麼樣?
A:因為新加坡很安全很乾凈,空氣質量很好,所以孩子們有大量的時間進行戶外運動。比如我的兩個孩子都被曬得很黑,就是因為她們有大量的體育運動時間。在總體都重視體育的基礎上,有的幼兒園會尤其重視,會開設各種課程,包括體操訓練啊、乒乓球啊,都可以參加。當然即使不選擇這些課程,孩子們只是在戶外玩,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鍛煉。而且新加坡有很多游泳池,我的孩子都是兩三歲就會游泳,水性很好,因為她們就是從小玩水玩大的。新加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有游泳課,所以總體而言新加坡的戶外活動量都是很高的。
我有很多在國內的朋友也會帶孩子來玩,我會發現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兩個孩子在體能方面確實是有差距。這個我可以理解,因為北京霧霾天氣的時候孩子們只能在家裡憋很久,家裡老人帶孩子就不可能讓孩子撒開了瘋玩。這種時候就只能寄希望於學校的體育運動。
但是我覺得作為家長,還是要把學校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比如我們周末經常帶孩子去野生動物保護區域,兩個孩子走十公里甚至十五公里,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爸爸媽媽陪著他們一起鍛煉,儘可能地和孩子一起去騎車一起去遠足,所有的活動一起參加,對孩子會是一種鼓勵,也只有這樣才能細水長流,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身體。
(特別鳴謝小童伴@陌上花開的辛勤整理~)
— The End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