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證的三皇五帝時期
有考證的三皇五帝時期 |
燧人氏時期 燧人氏為古羌戎的一支,祖居昆崙山,古羌戎發祥於青藏高原羌塘地區。在公元前二萬八千年至一萬年之間,為地球最後一個冰河期的最冷期,原在青藏高原游牧漁獵的古羌戎族從昆崙山下移到祁連山一帶的河西走廊,游牧於弱水、黑水、丹水、合黎山、龍首山(又名群玉山)至天祝、古浪之間。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八千年間,中國河套地區發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這一帶的古羌戎部落損失慘重。洪水退後,大約在公元前八千零五百年至八千零二百年間。燧人氏的一個主要支系弇茲氏自祁連山開始東遷。這時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古人,已由漁獵、游牧時期轉入半農半牧、火灶、火食時期。後來又逐漸東遷至甘肅永登、蘭州、賀蘭山、烏達、甘谷、天水一帶的黃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歷河流域人口得到大發展,並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盤瓠氏、華氏、胥氏、赫胥氏、華胥氏、雷澤氏、讎夷氏、婼氏也都在這帶化育。 燧人氏又名燧家氏,是人工取火、用火、從漁獵游牧走向半農、半牧的前期時代的氏族,其代表氏族是弇茲氏,其次是盤瓠氏,是為伏羲文明奠定基礎的時代,所以也可稱為前伏羲時代。燧人氏不僅用人工取火、還發明了用大山榑木觀天測星定四時的太陽曆,根據河圖、洛書制定的以右樞(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以織女星為北極星星象歷,還發明了結繩記事,搓繩的婦女名織女,第一位織女就是弇茲聖母,初創八索準繩、圭表記歷。 河圖洛書測天圖由今涼山彝族(燧人氏遺裔)所繼承,他們把測天者叫做支格阿爾,說他有主日月的兩個妻子,可能是少昊(測天圖)的彝稱。少昊能行太昊之法,則(測)河圖洛書,必是繼承了燧人氏的榑木大山紀曆(河圖)和洛書星象紀曆法。 燧明國的燧人氏以鴞鳥為圖騰,族名弇茲其母系下傳的姓為妘、始、姒、其居地為台、邰、有邰。以畜牧、漁獵為主、以藏獒為牧羊犬。栽培的蔬菜、瓜果為「瓜」「瓠」,穀物為「菜」(青梨、燕麥),所依之山為峻為「崦嵫」;所居之水為妘、浚。以火紀。火,日也。其後的一支在殷周時稱「獫狁」。 燧人氏是炎帝的祖先,也是諸羌戎族的共同祖先。史稱炎帝為連山氏,即指燧人氏原住祁連山。古昆崙山又名方山,日月山,即觀測日月之山,昆崙山上立天柱以觀天故名柱州。這裡的天文世家又名魁隗氏。這個龐大的氏族以後一直延伸到河南的大隗山(具茨山)一帶。兗州,即其裔族在中原的集聚地。 上古時代的結繩,現在尚無實物發現,但在象形文字中確有大小篆的結繩文字。 伏羲以前。燧人氏時期已經過了二千多年,如再上溯,還可追到五萬年前。 盤瓠氏是燧人氏的一支,當時過著半牧半農的生活,是以「葫蘆」為主要糧食,並最早發現培育葫蘆的族人,就被眾人尊稱為瓠民。古代萊又名華,是種萊的氏族,又叫華族,專門培育葫蘆的氏族又被稱為瓠氏。葫蘆又名「瓜瓞」《詩·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瓠民發現瓠不僅可食,還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為舟作船,名盤瓠舟、天盤舟;小瓠剖之為盤、為瓢為勺;自蒂開口,為「瓶」,為「壺」,用以盛水;自蒂上下截半,為葫蘆罐,或上段為蓋覆之以扣如「蓋天」;下段為「盆」,為「碗」,為「缽」,為「盤」,因而名盤瓠、槃瓠。 後來,有了陶器的發明,其各種形狀皆源於瓠器。 個字形穹頂草棚園形壁土屋以及亭形的昌高屋,都源於對葫蘆的啟發,這是盤瓠氏的發明,所以盤瓠時期又稱作葫蘆時期,已有蓋天宇宙觀並有壇台豎表的天文觀測建築。這時的盤古又名盤固,河西走廊的肅南裕固,天祝古浪,六盤山的固原,固關的固與古,應是盤古氏葫蘆天時代的早期居地。固、古又稱「胡」。 其後盤匏氏東遷陝西涇陽、黃河壺口、靈寶故縣盤固,汾水下游的垣曲縣丘、濟源王屋盤古山,河南濮陽壺子口,桐柏泌陽盤古山,山東東平瓠山各地。在公元前四五一五——四五一0年前後,參與了炎蚩與黃帝的戰爭是炎、蚩聯軍的成員,失敗後即成敗瓜(在星象上有瓠瓜、敗瓜之名)。盤瓠氏實為燧人的一支,並非開天地之英雄。 伏羲(風姓)時期(公元前7724-5008年) 公元一萬年前,燧人氏自康、青、藏高原分南北兩路東遷,總稱為燧人伏羲集團。南路主要是黑虎支,北路是牛羊支和白虎支。其中南路發展為古苗蠻集團,北路發展為燧人伏羲羌戎集團。由青海、甘肅東下的羌支中的一個氏族集團首先發明舍飼牲畜和栽培牧草,並培植萊麥(野生青稞),這就是伏羲氏。後來北路所傳的伏羲氏,只把羌族牧業發展到陝西黃土高原一帶;中原伏羲把舍飼畜牧,熟食炮牧,栽培並改良萊麥帶到中原。 伏羲時代是指伏羲氏和女媧氏作為氏族首領個人與氏族群體,所創的舍飼、半牧、半農的大山扶木圭表八卦紀曆的上古文化時代。這個時代既包括伏羲氏、女媧氏的父母雙親系統氏族群體;又包括伏羲氏、女媧氏氏族群體與伏羲、女媧在不同階段,不同生活區域繼承伏羲、女媧發明的後世裔民;也包括接受並傳播伏羲、女媧文明的氏族的裔民,所以大約前後延續二千七百到三千年。 赫胥氏或華胥氏、雷澤氏是伏羲氏的祖先氏族。 《路史?太昊紀》:「伏羲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嘗暨叔嫟(昵)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銓之,意有所動,因生伏羲。」 《長沙戰國楚帛書,開篇,第一節》大意說(不是原文):太古時風兗
(包)
(戲),出生於大跡雷澤氏,居住在母親華胥氏居地雎(音沮)州渚,以佃以漁,是時四時無度,治世耕稼,無所依從。風兗是姓,雎州之渚即沇(允州)之渚。伏羲是名。當時母系下傳,子女從母系,所以姓風兗或風,又因伏羲是華胥與雷澤氏之子,從父系稱伏羲。 實際是伏羲的母親是風兗部落的一個精明能幹的女首領,居於華胥之渚(今甘肅華亭,華池,合水一帶的河邊),被稱為華胥氏。她和她親族叔嫟領著族眾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豐盛的雷澤(現甘肅天祝成縣一帶)。在這裡結識了雷澤氏,在成縣讎夷山生下伏羲,然後伏羲隨母又回到華胥氏的發祥地華亭華池一帶。因為是以游牧為生,華胥氏居地經常有變化最後才在今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一帶定居下來,並長大成人,立圭表紀曆,從此紀曆興起,因之這個地方又叫成紀,當地人叫「大地尼」,又叫「大帝灣」。他的母親後來仍然在雷澤氏那裡定居,仍用華胥氏之名,後來華胥的族裔東遷,推廣萊麥種植,因而東夷地區有了萊夷這個族稱。 伏羲、女媧在傳說中是兄妹婚,並且都是風姓。《史記?補三皇本紀》說女媧本是伏羲婦,代伏犧立,號女希氏,世世祀為臬禖。 帛書說:女媧是虘(舉干)氏之子與伏羲不是同一氏族。女媧《帛書》作女
(音施),讀作「析」、「希」亦為風姓。虘 是虎與且的合婚族的族稱讀舉,又稱「(女虘)」、「(虘又),發祥於河南輝縣古沮水,至殷時虘周國尚存。虘氏又是虘與
的合婚族,故女媧是虎族與鳥族之子裔。伏羲的父親叫雷公,母親叫華胥,女媧小於伏羲十五歲,都是兩個氏族的第四代。 伏羲女媧合婚後,伏羲女媧氏族形成。伏羲以木德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稱皇,伏羲去世後,女媧代立,稱女
(羲)。 《帛書》簡述了伏羲,女媧氏族的形成及歷史貢獻: 伏羲生有四子重,該、修、熙、或羲、和、重、黎。伏羲命四子去四個不同方位測天,各自提出自己的數據來制定曆法,經過一千多年才完成上元太初曆並頒布實行。後來遭遇洪水,原來的觀測系統受到破壞,伏羲族離開昆崙山命四子後裔重新校正已經偏移的天道運行系統,重新在新遷地區建立天地之中確立五方五行集合式的新的觀測中心。 公元五千年前炎帝代伏羲,仍命伏羲四子後裔繼續掌管觀天工作,奠定了日、月、星三天觀測基礎,四極,觀地基礎、積累了不少觀測知識。是時,中心在華山、太行山一帶。 帝俊(少昊)時,恢復了上元初歷,是時伏羲氏在山東,代表氏族是少昊。 共工時,才確立了十日一旬的四季(四時)紀曆法並確立了四年置閏法。 伏羲是一個以虎、龍、蛇、羊、犬、蛾為圖騰的複合圖騰氏族部落集團。 現今的彝族以黑虎母虎為其祖先。宗伏羲。 嫟與婼是女系下傳姓,來源於桑若。桑若在上古東夷人稱桑、扶桑、穹桑;中原河洛(雒)地區稱建木、扶木、婼木、表木;西羌稱若木、榑木、榆木;北狄稱扶余等。嫟叔屬於以桑蠶經濟為特色的氏族,華胥氏是這個氏族的子支,華胥與嫟叔結伴行於雷澤,除了尋找牧草萊麥之外,還有尋找宜於蠶桑之地的目的。 《禹貢》:上古濟水、河水、徒駭河、太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雷夏澤、雍水、沮水和古沇丹河地區盛桑蠶。因此稱為穹桑之地,是叔嫟和華胥所尋找的理想之地。後來的「萊夷」因此得名。 伏羲繼承祖業,大力發展牧業和農耕文化。(註:此時的伏羲已是東遷後的伏羲,不是在榆中或成紀時的伏羲)牧羊和蠶桑治絲,正是伏羲時期的重大貢獻。羲字是羊、蠶娥、女妣的合體字,「婼戲」二字,一是說他們的女始祖母(高禖)是女媧(女妣),二是說戲的戈,是蛾(希)的簡化。 「伏羲化蠶」不是化為蠶。是指野生蠶馴化成為家蠶。 「伏羲作八封」。傳說伏羲於公元前七七零九年獲白龜,觀河洛交匯悟太極原理,作太極圖。視龜甲中五環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邊甲二十四,背園腹方,四足撐天地,遂明大道,推衍出八卦,重複為六十四卦。用以觀天、計數、卜筮,它的重大作用可參閱劉堯漢著《中國文明源頭新探》一書(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公元前七七二一年,伏羲於甘肅榆中代燧人氏稱帝,號羅奉、史稱「人皇」。尊始祖雷澤氏為雷明王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立巫政管理制度,始有官職分部、以共工氏為上相;以居龍氏(又名地龍氏)治屋廬,營建築;以藪(叟)魁氏為水龍氏,導洪水、滋林木;陰康氏為土龍氏(又名中官黃龍氏)治田裡,主農田與放牧;混沌氏(又名混純氏)為降龍氏,驅民害;昊英氏為潛龍氏造甲歷;朱襄氏(又名朱象氏,子襄氏)為飛龍氏,造書契統巫師,軍師以柏皇氏為下相;朱襄氏兼理左監,昊英氏兼右監,共工氏總管祭天權。其他還有春官青龍氏,夏官赤龍氏,秋官白龍氏,(又名驪連氏),冬官黑龍氏,中官陰康氏為黃龍氏等部門。 公元前七七零四年伏羲卒於桐柏雞公山。女媧代立,時年五十二歲。伏羲二世,三世皆聽命女媧,女媧死後葬風陵渡。 說伏羲女媧是中華各族的共祖,並不是神話。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中宮內端坐著一位比真人大三倍的裸體女媧娘娘,兩邊是龍鳳巨型陶塑,四周坐滿站滿最小也與真人大小一樣的裸體女神(有的還是孕婦),她們可能是歷代黃帝—少昊—顓頊等氏族的母系祖先。她和她的女兒們(羲和、昌意、有躍、任姒、附寶、嫫母、女節、彤魚、方雷……)坐在「女媧之腸」這長長的一橫中央,不就是《山海經》中說的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嗎。 在此之前,伏羲女媧為避洪水已從榆中遷麥積山、太白山,再遷陳倉,又沿秦嶺遷驪山,華山。公元前七七一三年伏羲都於此,女媧居栗家原,棗香河叉台地,設蘆台以祀洪水。後又遷王屋山,時值日全食,月全食,天地黑暗,萬民恐懼。女媧登王屋峰頂,設壇祭天,等日月之蝕解除,天光重現,民眾歡騰,遂有鍊石補天之傳說。洪水退後,女媧於王屋山下,重建風城,再立大風雨表,天柱復生,四極重立,於於又有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是一種巫術)……之傳說。 公元前七七一九年,不周山忽遭大風雨,觀天的大風雨表被毀,傾向東南。面對這場天災,驪連氏(時任祁連山西表總管),認為是共工氏的責任,不應再任上相。女媧聽信驪連氏所言,決定由驪連氏任上相。共工不服,不交出祭天權,聚族眾守山,堅守表木天柱。驪連氏也率眾攻山,兩族在不周山爭戰,決戰中撞毀了天柱,女媧怒,逐共工康回(虺)於祁連,共工含憤而去,族眾不離,驪連也難以進駐,驪連建議遷榜羅,伏羲同意遷榜羅,重立天表。共工於公元前七六八七年或七六九零年卒於祁連山,於是遂有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傳說。不周山位於祁連山尾(六盤山西側)是一座三面環山,東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 伏羲又名太皇、泰皇,是因泰山是中國歷代帝王封禪之地。管仲《封禪書》說:古易姓而王封泰山的有七十二家。伏羲東遷泰山地區成為東夷人的至上首領。後世又在泰山封禪,後人遂尊伏羲為泰皇。伏羲氏不僅教民栽培改良菜、化蠶、作結繩記事,作網罟,以佃以漁,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又有「筮」卜、教民以「獵」,初置「元日」「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等等,功不可沒。 伏羲並不是太昊,太昊是伏羲第四世。少昊是伏羲第六世。伏羲與女媧是世代聯姻的兩個氏族,綿延三千八百多年,共一百五十三代,此後即與外族同化。其中純伏羲、女媧血緣下傳二十三帝;伏羲女媧大氏族(包括外母,外父血緣)共傳七十七帝(含二十三帝)。 傳說伏羲「人皇九首」,實為伏羲東遷後有九大胞族,被稱為「九風」,「九英」,「九鳳」「九首人面鳥身」。居地在「九河」(即徒駭河,馬頰河等河,俱在濟水附近,東流入海)。也就是陽夷,萊夷,羽夷,風夷……的世居地。 「皇」本是人與太陽合一字,此字亦作「昊」「皋」。羲炎集團(同族異系)以「皇」或「後」為至上君長。東夷人自稱為「人」故伏羲又被稱為「人皇」。 今山東半島篷萊(風萊)、萊陽、萊蕪、徂萊、俱是古萊夷聚居地。 華胥履大跡生伏羲圖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伊查潘遺址中被發現(屬於普魯托——瑪雅文化),是公元前四百年的玉圭遺物,共三件。圭片上,有太昊像、雷神像及其祖先圖騰巨鱷。太昊白髮白須,雙臂平伸與葫蘆身成十字形,身生雙翅,名(麥鳥)鷯鳥(太皞鳥)又稱雷鳥是一種猛禽,被美洲土著認為共同祖先。太昊象與巨鱷疊合成為人首合一的人形獸,就是雷澤氏。 太昊生於山東泰安,公元前七五六六或七五六九年稱帝,都山東汶上,是第四代伏羲,在位四十二年,故稱太昊伏羲。妻子是第五代女媧。太昊時沒有洪水發生,主要生活區域在山東半島的東部山地。是時,渤海、黃海水位不高,山東半島東部大陸架尚未完全淹沒。因此有太昊所司之地「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里,太昊句芒所司者二萬二千里」的傳說《淮南子、時則篇》。
推薦閱讀:
※萬安古鎮風水考證
※關於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考證
※永明四料簡考證
※郭沫若考證李白和花木蘭屬鮮卑族
※左宗棠柳庄風水——楊國金考證左公陽宅(足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