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衛拉特蒙古在青海的擴張

17世紀衛拉特蒙古在青海的擴張

從13世紀成吉思汗率部踏上青藏高原開始,至17世紀,蒙古族大批進入青海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蒙元時期的「宣慰使司蒙古」,第二階段為明代的「西海蒙古」,第三階段為17世紀以後的「青海衛拉特蒙古」。其中17世紀以後進入青海的衛拉特蒙古在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帶領下,統一了青藏高原,加強了中央對藏區的管理,增進了蒙、漢、藏三地的文化經濟交流並確立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在青藏地區的崇高地位,使青藏高原社會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固始汗入青之前,青海蒙古族藏巴汗失勢,漠北喀爾喀部卻圖汗入青,控制了青藏地區。固始汗入青關鍵一役是1637年春的「血山戰役」,固始汗所率西蒙古聯軍打得很成功,固始汗以1萬兵力大勝卻圖汗3萬精兵,卻圖汗也在退卻中被擒殺。此次戰役之勝敗,決定了西蒙古在青海蒙古族中的統治地位。但這一數字也反映出,西蒙古人在青海蒙古中頂多佔1/4左右。至此,以和碩特部固始汗為首的西蒙古聯軍中「和碩特」「土爾扈特」「綽羅斯」「輝特」四部融入青海蒙古族,戰敗的卻圖汗的漠北喀爾喀嫡系也融入了青海蒙古族中。隨後,顧實汗在襲殺藏巴汗後,又控制了唐古特四部{1}。本文就17世紀和碩特蒙古進入青海後進行的南下康區擴張戰爭和西進衛藏消滅藏巴汗的軍事行動做一探討,以期求教於各位同仁及專家學者。

一、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進駐青海

關於和碩特部南遷進入青海的原因,歷史學家觀點不一,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盟主地位的動搖

蒙古和碩特部為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在進入青海前駐牧於新疆天山腳下。從16世紀中期開始,和碩特部的勢力逐漸強盛,成為衛拉特蒙古聯盟的盟主。但17世紀以後,衛拉特聯盟的另一個蒙古部落——準噶爾部的實力逐漸強大,並嚴重威脅到和碩特在衛拉特聯盟中的盟主地位,使和碩特部首領萌生了離開的想法。

(二)內外紛爭的困擾

自16世紀後半葉開始,衛拉特各部就長期處於內外交困的戰爭紛擾之中,首先是喀爾喀蒙古的進逼。衛拉特蒙古聯盟與喀爾喀蒙古之間的軍事衝突持續了近半個世紀,迫使衛拉特各部屢次遷徙。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阿巴岱汗出兵征服了衛拉特蒙古,但在次年衛拉特蒙古乘阿巴岱汗去世之際,殺死了其子錫布固泰,由於擔心喀爾喀蒙古報復,從空奎札布干向西北遷移至唐努嶺以北、鄂畢河和葉塞尼河上游地區。17世紀初,衛拉特蒙古甚至被迫遷徙到了南西伯利亞,但仍沒有擺脫向喀爾喀蒙古稱臣納貢的命運。與周鄰哈薩克、烏茲別克等民族間也不斷發生戰爭,如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俄國勢力沿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納河而上,與喀爾喀蒙古、衛拉特蒙古相鄰。為了擴張領土,俄國政府決定要把「衛拉特王公和執政者變為俄國臣民,把從屬於這些王公和執政者的居民變成替俄國國庫提供實物稅的居民,並把他們居住的地區變為俄國的領土」{3}。

(三)牧地的不足,迫使衛拉特蒙古急需尋找新的駐牧地

隨著衛拉特蒙古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和牲畜數量急劇增加,原有的牧地已遠遠不能滿足當時衛拉特蒙古社會發展的需要,衛拉特各部之間也常常因為牧地與利益相互發起戰爭,矛盾重重,正如蘇聯學者伊·亞·茲拉特金所說,「牲畜數量的增長,一批批新繼承人的出現,以及發財致富的慾望是游牧畜牧經濟的基本矛盾之一,經濟的發展與牧場面積有限的矛盾一次又一次地復現」等等。內亂外患迫使一些衛拉特蒙古尋求向外發展的空間,如17世紀20年代,土爾扈特大部就在首領和鄂爾勒克的率領下西遷到遙遠的伏爾加河流域。到17世紀30年代後期固始汗率部南遷以青海為主要目的地的藏區時,衛拉特蒙古社會的這種有限的生產、生活資源與不斷增長的人口之間的矛盾已經越來越突出。在《四衛拉特史》與《俄蒙關係史料(1607—1636)》中詳細記載了衛拉特蒙古各部人口增長的情況:土爾扈特岱青最初160戶,後來發展到了10萬戶。羅布藏率領的70戶屬民,9年內發展到8千戶。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有部眾12萬人。關於牲畜數量的增長,可以從衛拉特蒙古各部首領布施藏傳佛教高僧的牲畜數量得到間接驗證,下表為1641年至1662年咱雅班智達所獲得捐獻牲畜的具體情況:

衛拉特聯盟內部矛盾、與東蒙古的戰爭、俄國等勢力的進逼以及對牧地需求的增加等原因,構成了和碩特蒙古南遷的主要因素,使其首領固始汗產生了「襲據青海之意」。

但從表面上看,和碩特部南遷藏區是由於西藏格魯派上層的邀請,是以護教為由的軍事手段實現的。當時衛藏地區第悉藏巴政權的藏巴汗與噶瑪噶舉派勢力極力打擊日益發展的格魯派,西藏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和青海的卻圖汗三方遙相呼應,結成了反對格魯派的同盟。在緊急時刻,格魯派上層派三世溫薩活佛前往衛拉特蒙古求援,而「蒙古人的馳名的皈依佛教使他們的領袖不能對西藏教會的危機漠不關心」。這裡所說的「馳名的皈依佛教」,道出了和碩特蒙古與格魯派的歷史淵源:和碩特部首領圖魯拜琥在1606年因調停平息了衛拉特和喀爾喀之間的戰爭,被當時在喀爾喀傳教的格魯派高僧東科爾呼圖克圖贈予「大國師」的稱號,圖魯拜琥因此而被稱為「國師汗」,「顧實汗」和「固始汗」都是「國師汗」的轉音。大約在1616年前後,衛拉特蒙古在固始汗之兄拜巴噶斯的倡導下,皈依了格魯派,當時還令各部首領一子出家為僧,拜巴噶斯以義子咱雅班弟達為喇嘛,並遣往西藏學經,由此,衛拉特各部和格魯派之間建立了十分密切的關係。基於這種關係,在存亡的危急時刻,格魯派上層首先請求游牧於天山北路的衛拉特蒙古出兵青海,援救格魯派。而衛拉特聯盟接到格魯派的邀請後,和碩特首領固始汗首當其衝,積極響應,主動請纓,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也給予了積極支持。在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首先勸說卻圖汗的兒子阿爾斯蘭轉變了反對格魯派的立場,最初進軍西藏是準備消滅格魯派的,後轉變立場與藏巴汗公開對敵,違背了父親卻圖汗的意願,卻圖汗在萬般無奈之下,授意部下殺害了自己的兒子。公元1636年,和碩特部在巴圖爾琿台吉的配合下正式向青海進兵,和碩特部大部也藉機向青海地區遷徙。1637年初,在青海湖以西以1萬軍隊擊敗了卻圖汗4萬人馬,並擒殺了卻圖汗,青海草原被和碩特控制和佔領。之後,巴圖爾琿台吉率所部仍回原新疆的駐牧地。部分土爾扈特和輝特部眾也與和碩特部一同來到了青海,後來還有準噶爾和喀爾喀部眾來青海游牧。

二、南下康區

和碩特部佔據青海後,為了進一步擴展領地、排除異己,鞏固奪取新的駐牧地及屬民,帶著明顯的政治經濟目的,從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開始,在首領固始汗的率領下自青海南下,開始了南征康區的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以強大的兵力先後擊敗了今四川甘孜州、雲南迪慶州和西藏昌都地區等地的地方封建勢力,於清康熙初年完全控制了川滇邊藏區,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木里藏族自治縣和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對川滇邊藏區產生了一系列重大影響。

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和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一帶為藏族傳統歷史地理區域「康」的一部分,自元代開始,中央王朝對這一地區推行土官、土司制度。到了明代,隨著明王朝的衰敗,這一帶被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勢力所佔據。其中最大的割據勢力為白利土司和麗江木氏土司,其中白利土司擁有康區北部大片地區,麗江木氏土司控制著康區南部地區。和碩特首先將消滅的目標定為白利土司。白利,就是《薩迦班智達致烏斯藏納里僧俗諸首領書》中提到的「必里」。白利土司勢力崛起於元代,至明代時已佔有東至道孚、西至類烏齊、昌都,北至青海玉樹的大片領地,是康北霸主,稱為「白利王」,推崇並扶持苯教,曾與西藏的藏巴汗和青海的卻圖汗聯合打擊格魯派,是卻圖汗在康北的盟友。固始汗消滅卻圖汗佔據青海後,白利土司頓月多吉與藏巴汗秘密約定,於1640年進兵西藏,搗毀拉薩三大寺。固始汗得到此消息後,先於1639年5月由青海出兵南下康區直擊白利土司,經過激戰,於1640年11月擊敗白利土司頓月多吉,並將白利土司擒殺。在消滅康北霸主後,和碩特部開始打擊長期控制康區南部的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木氏土司勢力也崛起於元代,在明代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視,尊崇並扶持噶瑪噶舉派,與格魯派曾有過密切聯繫,還邀請三世達賴喇嘛前往其領地講經傳法,並且資助格魯派在理塘修建了長青春科爾寺,但到明末時雙方則處於敵對狀態。在不斷的擴張中,至明末時木氏土司勢力已完全控制川滇邊藏區,稱霸於康南,勢力範圍北達今巴塘北面的義敦,被藏族民間稱為「絳灑當傑布」和「木天王」。儘管實力較為雄厚,也擁有軍隊,但在勇猛的蒙古鐵騎下,木氏土司不得不退出今甘孜州南部的巴塘、理塘等地,結束了在川滇邊藏區長達百多年的統治。至此,和碩特部完全控制了進入衛藏地區的重要驛道,並得到了更多賦稅。正如五世達賴喇嘛在其著作《西藏王臣記》中所言:即雲南麗江地界之內之屬民,亦咸來獻納賦稅,貢呈方物,恭敬請降。

和碩特部南征康區的軍事行動持續了30多年,從作戰的規模、方式及具體的打擊對象來說,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崇禎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1639—公元1641年年底),這一階段為主要階段,投入的兵力多,戰爭規模大,消滅和打擊了白利土司及木氏土司等主要對手,控制和佔領了康區的重要地區和驛道,基本確立了在康區的統治地位;第二階段,崇禎十五年至康熙五年(公元1642—公元1666年),是戰爭的持續階段,投入兵力少,戰爭規模也小,主要任務為打擊敵人殘部和鞏固統治,向康區南部邊緣地區推進,佔領今木里與迪慶;第三階段,康熙六年至十三年(公元1667—公元1674年),是南征康區的最後階段,主要進攻和鎮壓了中甸地區的反抗,戰爭規模較大,最後完全控制了包括所有川滇邊藏區在內的整個康區。在佔領康區後,固始汗及其子孫在清代還接受了清王朝對其在這一地區統治的冊封,為以後清王朝在這一地區的直接統治和川、滇、藏劃界奠定了基礎。

三、西進衛藏

和碩特部在明末清初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擊敗藏巴汗,控制藏傳佛教的發祥地及中心衛藏地區。南征康區的軍事行動對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西進衛藏掃清了障礙,使和碩特部順利佔領西藏,消滅了藏巴汗政權。

1641年,固始汗由康區進入西藏,矛頭直指藏巴汗丹迥旺布。藏巴汗軍隊在強大的蒙古勁騎追擊下,很快潰敗,藏巴汗政權滅亡,丹迥旺布本人被俘,並被投入雅魯藏布江中溺死,西藏的統治權落入固始汗手中。

據五世達賴喇嘛所撰西藏政治史《西藏王統記》記載,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二十五日,固始汗擊敗衛藏統治者藏巴王。三月五日,「汗王即成為全藏三區之王」。至此,固始汗成為「藏地所有木門人家王臣上下」,包括甘、青、康等整個藏區的統治者,建立了地方政權,被稱為蒙古汗王。在1653年,被清政府冊封為「作朕屏輔、緝乃封圻」的「遵行文義敏慧顧實汗」。新政權建立的第一年即1642年,固始汗頒布了實行西藏既有法律的暫行規定,緊接著十六年即1643年,對舊王朝《十六法典》進行修訂後製成著名的《十三法典》,成為衛拉特蒙古統治青藏高原的開端。青海是創立這番事業的基地,固始汗深知青海地處中西要道,四通八達,地曠宜牧,在1638年和1639年之間,先後將游牧在天山以北的和碩特部眾大批遷居青海,一時間,蒙古族遍布青海湖周邊地區。但固始汗將汗廷設在了西藏,自己和長子達延支系坐鎮西藏本土,為藏王。除第八子無子嗣外,其餘六子統領分布於今青海海南、海西、海北和黃南等各州境內的蒙古部眾,被稱為「西海諸台吉」,又叫作「青海和碩特八台吉」。整個青藏高原幾乎全部納入了和碩特蒙古的統治之下。

注釋:

{1}《青海通史》314頁:衛拉特蒙古即蒙元時期的幹亦剌、明代的瓦剌,清代譯稱衛拉特、額魯特和衛拉特等。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主要包含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輝特和杜爾伯特等部,又稱四衛拉特聯盟。

{2}《青海通史》315頁。

{3}《準噶爾汗國史(1635—1758)》171頁,【蘇】伊·亞·茲拉特金著,馬曼麗譯,商務印書館,1980。

(作者簡介:雷璐帆(1971.9-)女,漢族。工作單位:青海省民俗博物館。)


推薦閱讀:

上證50ETF期權獲批上市 50ETF或迎規模擴張
擴張網幕牆之西班牙巴塞羅那『』Fondo『』大樓
印支三國志:越南擴張越來越南
《華夏兩千年》第26期:楚漢爭霸,為何項羽對劉邦的擴張無動於衷

TAG:青海 | 世紀 | 蒙古 | 擴張 |